CN215672695U -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72695U
CN215672695U CN202120081028.8U CN202120081028U CN215672695U CN 215672695 U CN215672695 U CN 215672695U CN 202120081028 U CN202120081028 U CN 202120081028U CN 215672695 U CN215672695 U CN 2156726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foreign matter
electric pump
axial direction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0810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祐树
村田大辅
坂田智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oso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oso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osok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osok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726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726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 Details Of Reciprocating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抑制飞石等异物进入电动泵与车轴之间的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一个实施例包括:马达部,具有在中心轴的轴方向上延伸的轴;泵部,与轴连结;逆变器部,控制马达部的旋转;以及壳体,收容马达部、泵部及逆变器部。壳体具有从壳体的外侧面突出的异物弹回突起。

Description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背景技术
车载用的电动泵例如安装在驱动装置或变速器等车辆装载装置。驱动装置或变速器等由于与地面的距离近,因此有时在车辆的行驶中接触飞石等异物。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中,将电接头配置于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液状流体供给装置的第二侧面相向的位置。由此,保护电接头不受飞石等影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00790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电动泵与车轴接近来配置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飞石等异物进入电动泵与车轴之间的担忧。
鉴于所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可抑制飞石等异物进入电动泵与车轴之间的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一个实施例包括:马达部,具有在中心轴的轴方向上延伸的轴;泵部,与所述轴连结;逆变器部,控制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以及壳体,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泵部及所述逆变器部。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突出的异物弹回突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异物弹回突起具有位于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径向外端面,并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异物弹回肋部,所述异物弹回肋部的轴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壳体的轴方向的长度短。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壳体具有:壳体本体部,至少收容所述马达部;以及逆变器机箱,收容所述逆变器部,配置在所述壳体本体部的轴方向一侧;所述异物弹回突起具有:第一突起部,从所述壳体本体部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第二突起部,从所述逆变器机箱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向,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轴方向的长度比所述逆变器机箱的轴方向的长度短。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壳体本体部具有从所述壳体本体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缘部,所述逆变器机箱具有从所述逆变器机箱朝径向外侧突出,并固定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二凸缘部,所述第一突起部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二突起部从所述第二凸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端面为平面状及凹曲面状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泵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为金属。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装载装置的一个实施例包括:所述电动泵;被安装体,安装所述电动泵;以及车轴,可相对于所述被安装体进行旋转,空开间隙与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相向。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之间的距离为10mm以下。
实用新型的车辆装载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之间的距离为5mm以下。
实用新型的车辆装载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是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相互平行地延伸。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抑制飞石等异物进入电动泵与车轴之间的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的立体图,省略泵盖的图示。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装载装置的一部分的侧面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装载装置的一部分的剖面图,表示图2的 III-III剖面。
[符号的说明]
1:车辆装载装置
10:电动泵
20:马达部
22:轴
30:泵部
40:壳体
41:壳体本体部
42:第一凸缘部
43:第二凸缘部
50:逆变器部
60:逆变器机箱
70:异物弹回突起
70a:外端面
70b:异物弹回肋部
71:第一突起部
72:第二突起部
100:被安装体
110:车轴
J:中心轴
L: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0及车辆装载装置1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电动泵10包括:马达部20、泵部30、逆变器部50、壳体40、以及连接器部80。车辆装载装置1包括:电动泵10、被安装体100、以及车轴110。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泵10与车轴110 并列配置,具体而言,空开间隙而接近配置。
如图3所示,马达部20具有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轴22,中心轴J沿着 Z轴方向延伸。轴22的中心轴J相当于电动泵10的中心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与中心轴J平行的方向仅称为“轴方向”。轴方向是中心轴J延伸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部20的轴方向位置与逆变器部50的轴方向位置互不相同。即,马达部20与逆变器部50在轴方向上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将轴方向之中,从马达部20朝向逆变器部50的方向称为轴方向一侧(+Z侧),将从逆变器部50朝向马达部20的方向称为轴方向另一侧(-Z侧)。如图2 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方向相当于车轴110延伸的方向。即,轴22的中心轴J与车轴110的中心轴C相互平行。因此,也可以将中心轴J的轴方向改称为车轴110的中心轴C的轴方向。
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仅称为“径向”。将径向之中,靠近中心轴J 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J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将以中心轴J 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即环绕中心轴J的轴仅称为“圆周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平行的方向”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包含大致正交的方向。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泵10例如吸入、喷出油等流体。电动泵10例如具有使流体在流路中循环的功能。在流体为油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电动泵10改称为电动油泵。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泵10安装在作为车辆的驱动装置的框体的被安装体100。即,电动泵10装载在车辆。虽然未特别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是马达单元。另外,驱动装置也可以是发动机。另外,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马达单元与发动机。
如图3所示,被安装体100具有安装面104、凹部101、入口102、以及出口103。安装面104朝向轴方向一侧。凹部101从安装面104朝轴方向另一侧凹陷。凹部101为有底的圆孔状。入口102在凹部101的底面101a开口并在轴方向上延伸。入口102为圆孔状。出口103在与入口102不同的位置,在凹部101内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103在凹部101的内周面101b开口。电动泵10通过泵部30而从入口102吸入油,从出口103喷出油。
如图2所示,车轴110为圆柱状。车轴110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车轴110 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车轴110从被安装体100的安装面104朝轴方向一侧突出。车轴110朝环绕中心轴C的旋转方向D进行旋转。车轴110也朝环绕中心轴C之中,与旋转方向D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车轴110可相对于被安装体100进行旋转,空开间隙与电动泵10的壳体40的后述的异物弹回突起70相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动泵10的中心轴J位于与车轴110的中心轴C相比更靠铅垂方向的下侧。电动泵10与未图示的路面之间的距离比车轴110与路面之间的距离更小。另外,电动泵10的中心轴J位于与车轴110的中心轴C 相比,更靠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电动泵1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为比车轴 11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更靠后侧。
如图3所示,马达部20具有:转子21、定子26、以及多个轴承11、12。转子21具有:轴22、转子芯23、以及磁铁24。
轴22在轴方向上延伸。轴22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轴J在水平方向上延伸。轴22由多个轴承11、12环绕中心轴J 旋转自如地支撑。即,多个轴承11、12旋转自如地支撑轴22。多个轴承11、 12例如为滚珠轴承等。多个轴承11、12之中,第一轴承11支撑轴22之中位于与转子芯23相比更靠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多个轴承11、12之中,第二轴承12支撑轴22之中位于与转子芯23相比更靠轴方向一侧的部分。
转子芯23固定在轴22的外周面。转子芯23为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环状。转子芯23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转子芯23例如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在轴方向上层叠来构成。
磁铁24配置在转子芯23的径向外端部。磁铁24设置有多个。多个磁铁 24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在转子芯23的径向外端部。另外,磁铁24例如也可以是一个圆筒状的环形磁铁。
定子26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在径向上空开间隙与转子21相向。即,定子26在径向上与转子21相向。定子26遍及圆周方向的全周,从径向外侧包围转子21。定子26具有:定子芯27、绝缘体28、以及多个线圈29。
定子芯27为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环状。定子芯27配置在转子21的径向外侧,在径向上空开间隙与转子21相向。定子芯27例如通过将多个电磁钢板在轴方向上层叠来构成。
定子芯27具有芯背与多个齿。芯背为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环状。芯背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芯背的径向外侧面固定在壳体40的后述的壳体本体部41的内周面。芯背嵌合在壳体本体部41内。齿从芯背的径向内侧面朝径向内侧突出。齿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圆周方向。多个齿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而配置在芯背的径向内侧面。
绝缘体28安装在定子芯27。绝缘体28具有覆盖齿的部分。绝缘体28 包含绝缘材料。绝缘体28例如为树脂制。
多个线圈29经由绝缘体28而安装在定子芯27。即,多个线圈29安装在定子芯27。多个线圈29分别通过将导线经由绝缘体28而卷绕在各齿来构成。线圈29与后述的逆变器基板55电性连接。
泵部30由马达部20来驱动。泵部30配置在与定子26相比更靠轴方向另一侧。泵部30与轴22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即,泵部30与轴22 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泵部30具有余摆线泵结构。泵部30具有内转子30a、及位于内转子30a的径向外侧的外转子30b。内转子30a及外转子30b为泵齿轮,相互咬合。内转子30a及外转子30b分别具有余摆线齿形。内转子30a 固定在轴22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外转子30b从径向外侧包围内转子30a。马达部20使内转子30a进行旋转来驱动泵部30。
逆变器部50与马达部20电性连接。逆变器部50控制马达部20的旋转。逆变器部50具有逆变器基板55与电容器56。逆变器基板55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方向。逆变器基板55位于定子26的轴方向一侧。逆变器基板55 由壳体40的后述的逆变器机箱60的机箱本体部61从轴方向另一侧支撑,通过螺丝等而固定在机箱本体部61。
电容器56是安装在逆变器基板55的轴方向一侧的面的电子零件。电容器56从逆变器基板55朝轴方向一侧突出。电容器56为圆柱状。
壳体40收容马达部20、泵部30及逆变器部50。壳体40具有:壳体本体部41、泵盖44、逆变器机箱60、以及异物弹回突起70。
壳体本体部41为金属制。壳体本体部41至少收容马达部20。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本体部41收容马达部20及泵部30。壳体本体部41为筒状,在轴方向上延伸。壳体本体部41为有底筒状。壳体本体部41插入被安装体 100的凹部101中。壳体本体部41的外周面在径向上空开间隙与凹部101的内周面101b相向。
壳体本体部41具有:周壁部41a、底部41b、泵收容孔41e、轴承保持筒部41h、油封41g、以及第一凸缘部42。周壁部41a为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圆筒状,在轴方向上延伸。周壁部41a在内部嵌合定子芯27。底部41b与周壁部41a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连接。底部41b为在与中心轴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圆板状。
泵收容孔41e从底部41b的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面朝轴方向一侧凹陷。在本实施方式中,泵收容孔41e为圆孔状。在泵收容孔41e配置泵部30。泵收容孔41e的内周面固定在外转子30b的外周面。
轴承保持筒部41h为筒状,在轴方向上延伸。轴承保持筒部41h从底部 41b的朝向轴方向一侧的面朝轴方向一侧突出。轴承保持筒部41h保持第一轴承11。第一轴承11嵌合在轴承保持筒部41h内。
油封41g为将中心轴J作为中心的环状。油封41g配置在轴承保持筒部 41h内,位于与第一轴承11相比更靠轴方向另一侧。油封41g的外周部遍及全周与轴承保持筒部41h的内周面接触。油封41g的内周部遍及全周与轴22 的外周面接触。
第一凸缘部42从周壁部41a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扩展。即,第一凸缘部42从壳体本体部41朝径向外侧突出。第一凸缘部42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方向。第一凸缘部42的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板面与被安装体 100的安装面104接触。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凸缘部42通过螺丝构件105 而固定在被安装体100的安装面104。第一凸缘部42的径向外侧面构成壳体本体部41的径向外侧面之中轴方向一侧的端部。即,第一凸缘部42构成壳体本体部41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如图3所示,泵盖44配置在壳体本体部41的轴方向另一侧。泵盖44固定在底部41b的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面。泵盖44从轴方向另一侧覆盖泵部 30。泵盖44具有突出部44a。突出部44a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突出部44a从泵盖44的突出部44a以外的部分朝轴方向另一侧突出。突出部44a 的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插入入口102中。
逆变器机箱60收容逆变器部50,配置在壳体本体部41的轴方向一侧。逆变器机箱60具有:机箱本体部61、机箱盖部62、以及第二凸缘部43。
机箱本体部61配置在壳体本体部41的轴方向一侧。机箱本体部61从轴方向一侧接触第一凸缘部42。机箱本体部61从径向外侧覆盖逆变器部50的一部分。机箱本体部61保持汇流条等配线构件。机箱本体部61可通过将配线构件及后述的轴承固定器61e等作为嵌入构件的嵌入成形来制作。机箱本体部61具有:底壁部61a、轴承固定器61e、以及环状部61b。
底壁部61a为在与中心轴J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底壁部61a固定在壳体本体部41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部。底壁部61a堵塞周壁部41a的轴方向一侧的开口。轴承固定器61e为金属制。轴承固定器61e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筒状,被埋入底壁部61a中。轴承固定器61e保持第二轴承12。第二轴承 12嵌合在轴承固定器61e内。环状部61b从轴方向观察为围绕中心轴J的环状。环状部61b为筒状,在轴方向上延伸。环状部61b的轴方向另一侧的端部与底壁部61a的外周部连接。
机箱盖部62为金属制。机箱盖部62配置在机箱本体部61的轴方向一侧。机箱盖部62从轴方向一侧接触机箱本体部61。机箱盖部62从轴方向一侧覆盖逆变器部50。机箱盖部62从径向外侧覆盖逆变器部50的一部分。机箱盖部62通过螺丝构件106而固定在机箱本体部61及壳体本体部41。即,逆变器机箱60固定在壳体本体部41。机箱盖部62具有:顶壁62b、周壁62c、以及散热片62a。
顶壁62b配置在逆变器部50的轴方向一侧。顶壁62b为板状,一对板面朝向轴方向。周壁62c从轴方向观察为围绕中心轴J的环状。周壁62c的轴方向一侧的端部与顶壁62b的外周部连接。散热片62a从顶壁62b的朝向轴方向一侧的板面朝轴方向一侧突出。散热片62a相互空开间隔而设置多个。
第二凸缘部43配置在第一凸缘部42的轴方向一侧。第二凸缘部43从轴方向一侧与第一凸缘部42接触。第二凸缘部43包含机箱本体部61的环状部 61b、及机箱盖部62的周壁62c。第二凸缘部43从机箱本体部61的底壁部 61a及机箱盖部62的顶壁62b朝径向外侧突出。即,第二凸缘部43从逆变器机箱60朝径向外侧突出。
第二凸缘部43通过在圆周方向上相互空开间隔来配置的多个螺丝构件106而固定在第一凸缘部42。即,第二凸缘部43固定在第一凸缘部42。第二凸缘部43的径向外侧面构成逆变器机箱60的径向外侧面之中轴方向另一侧的部分。即,第二凸缘部43构成逆变器机箱60的外侧面的一部分。
如图1及图2所示,异物弹回突起70从壳体40的外侧面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突起70从壳体本体部41的外侧面之中轴方向一侧的端部、及逆变器机箱60的外侧面突出。异物弹回突起70在轴方向上延伸。异物弹回突起70空开间隙与车轴110的外周面相向。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电动泵10与车轴110接近配置的结构中,通过将异物弹回突起70与车轴110 相向配置,在车辆的行驶中从地面跳起的飞石等异物撞上异物弹回突起70而被弹回。即,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异物弹回突起70,可抑制异物进入壳体 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由此,良好地维持车轴110的旋转及电动泵10 的动作,车辆可稳定地行驶。
异物弹回突起70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端面70a可为平面状及凹曲面状的任一种。在外端面70a为凹曲面状的情况下,外端面70a为将车轴110的中心轴C作为中心的凹曲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异物弹回突起70的外端面70a为平面状或凹曲面状,因此容易将所述外端面70a沿着车轴110的外周面相向配置。由此,可更稳定地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 之间。
如图2所示,异物弹回突起70与车轴110之间的距离L为10mm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距离L为10mm以下,因此超过10mm的飞石等大的异物由异物弹回突起70弹回。因此,可稳定地抑制大的异物进入壳体40 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
距离L优选5mm以下。若距离L为5mm以下,则超过5mm的飞石等异物由异物弹回突起70弹回。因此,可更稳定地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
异物弹回突起70与车轴110相互平行地延伸。根据本实施方式,可遍及车轴110延伸的轴方向的大范围获得通过异物弹回突起70来弹回异物的作用。因此,可更稳定地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
如图1及图2所示,异物弹回突起70具有位于异物弹回突起70的径向外端面,并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异物弹回肋部70b。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肋部70b遍及异物弹回突起70的径向整个区域来配置。异物弹回肋部70b 的轴方向的长度比壳体40的轴方向的长度短。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突起70的异物弹回肋部70b与车轴110相向配置。在车辆的行驶中从地面跳起的飞石等异物通过异物弹回肋部70b,在轴方向上在大范围内被弹回。因此,遍及轴方向的大范围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另外,由于异物弹回肋部70b的轴方向的长度比壳体40的轴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关于不特别需要抑制异物的进入的部位,不配置异物弹回肋部70b,即,可抑制将异物弹回肋部70b形成为必要以上的长度,而抑制壳体40的材料费用。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肋部70b的轴方向的长度等于壳体本体部41的第一凸缘部42的轴方向的长度与逆变器机箱60的轴方向的长度的和。即,异物弹回肋部70b的轴方向的长度等于壳体40之中,从被安装体100的安装面104朝轴方向一侧突出的部分的轴方向的长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肋部70b遍及轴方向的整个区域,配置在壳体40之中从被安装体100的凹部101朝外部露出的部分。由此,遍及壳体40之中从凹部101朝外部露出的部分的轴方向整个区域,抑制飞石等异物进入壳体40与车轴110之间。另外,可抑制将异物弹回肋部70b形成为必要以上的长度,而抑制壳体40的材料费用。
如图1所示,异物弹回突起70具有第一突起部71与第二突起部72。第一突起部71从壳体本体部41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第一突起部71从壳体本体部41的外侧面之中轴方向一侧的端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第一突起部71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肋状。第一突起部71为金属制。第一突起部71与壳体本体部41为单一的构件的部分。第二突起部72从逆变器机箱 60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轴方向上与第一突起部71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部72从轴方向一侧接触第一突起部71。第二突起部72为在轴方向上延伸的肋状。第二突起部72遍及逆变器机箱60的轴方向的整个区域延伸。第二突起部72具有树脂制的部分与金属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突起70在轴方向上,遍及壳体本体部41的外侧面及逆变器机箱60的外侧面来设置,因此遍及轴方向的大范围抑制飞石等异物进入壳体 40与车轴110之间。
第一突起部71的朝向圆周方向的面、与第二突起部72的朝向圆周方向的面的圆周方向的位置相同,即相互配置成同一面。具体而言,第一突起部 71的朝向圆周方向一侧的面、与第二突起部72的朝向圆周方向一侧的面相互配置成同一面。第一突起部71的朝向圆周方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二突起部 72的朝向圆周方向另一侧的面相互配置成同一面。第一突起部71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面、与第二突起部72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端面的径向的位置相同,即相互配置成同一面。即,第一突起部71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与第二突起部72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将第一突起部 71与车轴110的间隙的尺寸、及第二突起部72与车轴110的间隙的尺寸设为相互相等,而在轴方向的各位置,稳定地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
第二突起部72的轴方向的长度比逆变器机箱60的轴方向的长度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部72的轴方向的长度与逆变器机箱60的轴方向的长度相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突起部72,在逆变器机箱60的外侧面的轴方向的各位置,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另外,由于第二突起部72的轴方向的长度比逆变器机箱60的轴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关于不特别需要抑制异物的进入的部位,不配置第二突起部72,即可抑制将第二突起部72形成为必要以上的长度,而抑制壳体40的材料费用。
第一突起部71从第一凸缘部42朝径向外侧突出,第二突起部72从第二凸缘部43朝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凸缘部42与第二凸缘部43相互固定,因此可分别提高第一凸缘部42及第二凸缘部43的刚性。由此,也可以提高第一突起部71及第二突起部72的刚性,可更稳定地抑制异物进入壳体40的外侧面与车轴110之间。
第二突起部72具有机箱本体突起部72a与机箱盖突起部72b。机箱本体突起部72a从机箱本体部61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机箱本体突起部72a从环状部61b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机箱本体突起部72a在轴方向上与第一突起部71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箱本体突起部72a的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面与第一突起部71的朝向轴方向一侧的面接触。机箱本体突起部72a为树脂制。机箱本体突起部72a与机箱本体部61的一部分(金属制的构件以外的部分)为单一的构件的部分。
机箱盖突起部72b从机箱盖部62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具体而言,机箱盖突起部72b从周壁62c的外周面朝径向外侧突出。机箱盖突起部72b 配置在机箱本体突起部72a的轴方向一侧。机箱盖突起部72b与机箱本体突起部72a在轴方向上并列配置。机箱盖突起部72b在轴方向上与机箱本体突起部72a相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机箱盖突起部72b的朝向轴方向另一侧的面与机箱本体突起部72a的朝向轴方向一侧的面接触。机箱盖突起部72b为金属制。机箱盖突起部72b与机箱盖部62为单一的构件的部分。
异物弹回突起70的至少一部分为金属。在本实施方式中,异物弹回突起70中的机箱盖突起部72b及第一突起部71为金属制。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高异物弹回突起70的刚性,而抑制异物弹回突起70的破损。异物弹回突起70的功能长期得到良好地维持。异物弹回突起70的至少轴方向的两端部为金属制。因此,即便在异物从轴方向接触了异物弹回突起70的情况下,也抑制异物弹回突起70的破损。
连接器部80设置在逆变器机箱60的径向外侧面。连接器部80从机箱本体部61的环状部61b朝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80具有未图示的配线构件。在连接器部80,例如连接对定子26供给电力的未图示的外部电源。如图2 所示,连接器部80从壳体40的外侧面之中,朝向与车轴110相反方向的部分朝径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80从壳体40的外侧面之中,朝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部分朝径向外侧突出。根据本实施方式,抑制从路面跳起的飞石等异物接触连接器部80,而良好地维持连接器部80的功能。
另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可如下述所说明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变更等。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列举了遍及异物弹回突起70的径向整个区域配置异物弹回肋部70b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在异物弹回突起 70的径向外端面配置异物弹回肋部70b。在此情况下,异物弹回突起70的径向外端面的轴方向的长度也可以比径向外端面以外的部分的轴方向的长度更大。另外,泵盖44具有泵收容孔41e,也可以在泵盖44配置泵部30。
此外,也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将所述实施方式、变形例及但书等中所说明的各结构(构成元件)组合,另外,可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其他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不由所述实施方式限定,而仅由权利要求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电动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马达部,具有在中心轴的轴方向上延伸的轴;
泵部,与所述轴连结;
逆变器部,控制所述马达部的旋转;以及
壳体,收容所述马达部、所述泵部及所述逆变器部,
所述壳体具有从所述壳体的外侧面突出的异物弹回突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具有位于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径向外端面,并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异物弹回肋部,
所述异物弹回肋部的轴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壳体的轴方向的长度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壳体本体部,至少收容所述马达部;以及
逆变器机箱,收容所述逆变器部,配置在所述壳体本体部的轴方向一侧;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具有:
第一突起部,从所述壳体本体部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第二突起部,从所述逆变器机箱的外侧面朝径向外侧突出,在轴方向上与所述第一突起部相向,
所述第一突起部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径向外端部的径向位置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突起部的轴方向的长度比所述逆变器机箱的轴方向的长度短。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本体部具有从所述壳体本体部朝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凸缘部,
所述逆变器机箱具有从所述逆变器机箱朝径向外侧突出,并固定在所述第一凸缘部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从所述第一凸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第二突起部从所述第二凸缘部朝径向外侧突出。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端面为平面状及凹曲面状的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的至少一部分为金属。
8.一种车辆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泵;
被安装体,安装所述电动泵;以及
车轴,能够相对于所述被安装体进行旋转,空开间隙与所述异物弹回突起相向,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之间的距离为10m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之间的距离为5mm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车辆装载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异物弹回突起与所述车轴相互平行地延伸。
CN202120081028.8U 2020-01-20 2021-01-13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Active CN21567269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06881 2020-01-20
JP2020006881A JP2021113532A (ja) 2020-01-20 2020-01-20 電動ポンプおよび車両搭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72695U true CN215672695U (zh) 2022-01-28

Family

ID=77077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081028.8U Active CN215672695U (zh) 2020-01-20 2021-01-13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1113532A (zh)
CN (1) CN215672695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113532A (ja) 2021-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94014B2 (en) Motor including nonmagnetic contamination cove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including same
JP7464089B2 (ja) 電動オイルポンプ
CN111213305B (zh) 驱动装置
EP3540239B1 (en) Electrically driven pump
JP2007097241A (ja) モータ
JP2020528256A (ja) インバータが配設されたインホイール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そのようなインホイール電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1045156A (ja)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ロータ
EP3989413A1 (en) Motor unit and moving body
CN212155140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US20160090053A1 (en) Terminal box for electric vehicle mounted with in-wheel motor
WO2018150743A1 (ja) モータ
CN215672695U (zh) 电动泵以及车辆装载装置
CN212563632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US20190032656A1 (en) Electric oil pump
CN111193339A (zh) 车辆用电动机
CN212318287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CN115441633A (zh) 马达单元及马达单元的制造方法
CN115250030A (zh) 驱动马达模块
CN114977604A (zh) 马达单元
CN213906508U (zh) 马达单元和电动油泵
JP7330010B2 (ja) ロータ、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ワイパーモータ
CN112042082B (zh) 马达单元
CN215292863U (zh) 电动泵
CN214577574U (zh)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CN219247644U (zh) 旋转电机和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