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56455U -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56455U
CN215656455U CN202122095174.9U CN202122095174U CN215656455U CN 215656455 U CN215656455 U CN 215656455U CN 202122095174 U CN202122095174 U CN 202122095174U CN 215656455 U CN215656455 U CN 215656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ly connected
plate
guide groove
pushing
supporting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09517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成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 Chenglei
Original Assignee
Chang Chengle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 Chenglei filed Critical Chang Chenglei
Priority to CN20212209517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56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56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56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涉及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包括支撑台,支撑台连接有伸缩缸,伸缩缸的输出端通过钢绳与传动件连接,传动件连接于固定柱一端,通孔一侧设有支撑板,支撑板连接有推送组件,支撑台上侧设有第一导向槽,第一导向槽上侧连接有第一传动带,第一导向槽的侧壁开设有与推送组件相匹配的凹槽,第一导向槽一侧设置有若干包裹录入组件,包裹录入组件与推送组件一一对应设置,第一导向槽一侧设有监测组件,支撑台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电连接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固定于支撑台上侧壁,控制面板与监测组件电连接,控制器与伸缩缸电连接;从而提高包裹大小分类的效果,便于后期管理。

Description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流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背景技术
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和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和相关信息进行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物流仓储和快递管理需要将包裹信息录入物品管理系统。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物流管理用的自动录入管理装置无法对包裹进行大小尺寸的分类,往往会影响到录入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通过设置支撑台为伸缩缸以及后续其他构件的安装提供支撑,通过安装槽为伸缩缸提供保护和收放空间,通过通孔为钢绳提供伸缩限位和导向作用,通过伸缩缸、钢绳、传动件以及固定柱形成拉力组件可以对推送组件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通过支撑板为推送组件提供支撑和限位,通过立柱为第一导向槽提供支撑,通过第一导向槽为第一传动带和监测组件提供支撑,通过监测组件可以对放置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一定尺寸的检测,从而监测组件将所测量的数据传送给控制面板,通过控制面板可以对每个控制器进行控制,每个控制器可以接收到来自控制面板的信号来控制伸缩缸运动,进而伸缩缸运动将会带动推送组件运动,使得推送组件推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移动到包裹录入组件的位置对其进行自动录入管理,其中控制面板会将不同尺寸范围的信号传递给不同的控制器,从而驱动伸缩杆运动实现对包裹进行不同尺寸范围内的分类,且分类好的包裹会进入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内快速通过扫描管理,从而提高包裹大小分类的效果,便于后期管理。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包括支撑台,所述支撑台开设有若干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连接有伸缩缸,所述伸缩缸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钢绳,所述支撑台上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钢绳相匹配的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所述钢绳贯穿所述通孔且铰接有传动件,所述传动件转动连接于固定柱一端,所述固定柱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台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通孔远离所述固定柱的一侧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侧滑动连接有推送组件,所述推送组件一侧与所述传动件连接,所述支撑台上侧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底部通过若干立柱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上侧连接有第一传动带,所述第一导向槽竖直方向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推送组件相匹配的凹槽,所述第一导向槽远离所述推送组件一侧设置有若干包裹录入组件,所述包裹录入组件与所述推送组件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包裹录入组件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一侧设有监测组件且所述监测组件与所述支撑台连接,所述支撑台位于所述通孔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固定于所述支撑台上侧壁,所述控制面板与所述监测组件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伸缩缸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支撑台为伸缩缸以及后续其他构件的安装提供支撑,通过安装槽为伸缩缸提供保护和收放空间,通过通孔为钢绳提供伸缩限位和导向作用,通过伸缩缸、钢绳、传动件以及固定柱形成拉力组件可以对推送组件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通过支撑板为推送组件提供支撑和限位,通过立柱为第一导向槽提供支撑,通过第一导向槽为第一传动带和监测组件提供支撑,通过监测组件可以对放置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一定尺寸的检测,从而监测组件将所测量的数据传送给控制面板,通过控制面板可以对每个控制器进行控制,每个控制器可以接收到来自控制面板的信号来控制伸缩缸运动,进而伸缩缸运动将会带动推送组件运动,使得推送组件推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移动到包裹录入组件的位置对其进行自动录入管理,其中控制面板会将不同尺寸范围的信号传递给不同的控制器,从而驱动伸缩杆运动实现对包裹进行不同尺寸范围内的分类,且分类好的包裹会进入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内快速通过扫描管理,从而提高包裹大小分类的效果,便于后期管理。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推送组件包括推板和抵接板,所述抵接板与所述传动件抵接,所述推板搭接在所述支撑板上侧且所述推板与其靠近的凹槽相匹配,所述推板与所述抵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活动杆,所述活动杆贯穿所述支撑板的侧壁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抵接板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导向杆,所述伸缩导向杆的外侧壁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抵接板固定连接,所述推板靠近所述第一传动带一侧固定连接有红外传感器,所述红外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带和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板为活动杆提供限位和支撑,通过活动杆为推板和抵接板提供支撑,通过伸缩导向杆可对弹簧进行导向以及进一步提高活动杆滑动的稳定性,通过弹簧的弹性复位性能以及伸缩缸和传动件的配合可以实现推板的往复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推送,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对控制面板传输信号可以控制第一传动带的运行,从而能够确保推板准确的将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推送到与之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内,使得装置更加智能化。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包裹录入组件包括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底部搭接于承重台一端,所述承重台与所述支撑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上侧连接有第二传动带,所述承重台上侧固定连接有U型架,所述U型架内连接有扫码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承重台为第二导向槽和U型架提供支撑,通过第二导向槽为第二传动带提供支撑,通过第二传动带可以将来自推板推送来的包裹继续运输移动,方便将包裹移动到指定的位置进行管理,通过U型架为扫码机提供支撑,进而通过扫码机可以对通过U型架的包裹进行扫码,从而实现自动录入信息,方便对包裹进行归类管理。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监测组件包括连接块,所述第一导向槽搭接于所述连接块上侧,所述第一导向槽两侧均设有竖板,所述竖板与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板固定连接有发射器,另外一个所述竖板固定连接有接收器,所述发射器与所述接收器相对设置,所述发射器与所述接收器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块为竖板提供支撑,通过两个竖板分别为发射器和接收器提供支撑,进而通过发射器与接收器之间的配合可以有效测量出包裹的相应尺寸,从而将信息传递给控制面板,便于控制面板进行分类判断,提高装置的智能化。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第一导向槽远离所述监测组件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挡板可以避免装置出现故障时对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阻挡,进而防止掉落造成包裹的损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设置支撑台为伸缩缸以及后续其他构件的安装提供支撑,通过安装槽为伸缩缸提供保护和收放空间,通过通孔为伸缩缸提供伸缩限位和导向,通过伸缩缸、钢绳、传动件以及固定柱形成拉力组件可以对推送组件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通过支撑板为推送组件提供支撑和限位,通过立柱为第一导向槽提供支撑,通过第一导向槽为第一传动带和监测组件提供支撑,通过监测组件可以对放置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一定尺寸的检测,从而监测组件将所测量的数据传送给控制面板,通过控制面板可以对每个控制器进行控制,每个控制器可以接收到来自控制面板的信号来控制伸缩缸运动,进而伸缩缸运动将会带动推送组件运动,使得推送组件推动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移动到包裹录入组件的位置对其进行自动录入管理,其中控制面板会将不同尺寸范围的信号传递给不同的控制器,从而驱动伸缩杆运动实现对包裹进行不同尺寸范围内的分类,且分类好的包裹会进入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内快速通过扫描管理,从而提高包裹大小分类的效果,便于后期管理;
2.通过支撑板为活动杆提供限位和支撑,通过活动杆为推板和抵接板提供支撑,通过伸缩导向杆可对弹簧进行导向以及进一步提高活动杆滑动的稳定性,通过弹簧的弹性复位性能以及伸缩缸和传动件的配合可以实现推板的往复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进行推送,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对控制面板传输信号可以控制第一传动带的运行,从而能够确保推板准确的将第一传动带上的包裹推送到与之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内,使得装置更加智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视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支撑台;2、安装槽;3、伸缩缸;4、通孔;5、传动件;6、固定柱;7、支撑板;8、推送组件;81、推板;82、抵接板;83、活动杆;84、伸缩导向杆;85、弹簧;86、红外传感器;9、第一导向槽;10、立柱;11、第一传动带;12、凹槽;13、包裹录入组件;131、第二导向槽;132、承重台;133、第二传动带;134、U型架;135、扫码机;14、监测组件;141、连接块;142、竖板;143、发射器;144、接收器;15、控制器;16、控制面板;17、挡板;18、钢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包括支撑台1,支撑台1开设有若干安装槽2,安装槽2内固定连接有伸缩缸3,通过设置支撑台1为伸缩缸3以及后续其他构件的安装提供支撑,通过安装槽2为伸缩缸3提供保护和收放空间,伸缩缸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钢绳18,支撑台1上侧壁开设有与钢绳18相匹配的通孔4,通孔4与安装槽2连通,钢绳18贯穿通孔4且转动连接有传动件5,较优为该通孔4的直径应大于伸缩缸3输出端的横截面直径,从而避免伸缩缸3输出端侧壁与通孔4侧壁产生较大摩擦,传动件5转动连接于固定柱6一端,固定柱6另一端与支撑台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固定柱6为传动件5提供支撑,通孔4远离固定柱6一侧设有支撑板7,支撑板7与支撑台1固定连接,支撑板7上侧滑动连接有推送组件8,支撑板7与支撑台1垂直设置且支撑板7为推送组件8提供支撑,推送组件8一侧与传动件5连接,传动件5为推送组件8提供驱动力,支撑台1上侧设有第一导向槽9,第一导向槽9底部通过若干立柱10与支撑台1固定连接,较优为立柱10应均匀分布,立柱10为第一导向槽9提供支撑作用,第一导向槽9上侧连接有第一传动带11,第一导向槽9为第一传动带11提供支撑作用,第一导向槽9竖直方向的侧壁开设有与推送组件8相匹配的凹槽12,从而便于推送组件8在第一传动带11上侧做往复运动,方便对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进行推送,第一导向槽9远离推送组件8一侧设置有若干包裹录入组件13,包裹录入组件13与推送组件8一一对应设置且包裹录入组件13与支撑台1固定连接,包裹录入组件13可以对来自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进行扫码录入,从而便于后期管理,第一导向槽9一侧设有监测组件14且监测组件14与支撑台1连接,通过监测组件14可以对放置在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进行一定尺寸的测量,支撑台1位于通孔4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5,控制器15电连接有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固定于支撑台1上侧壁,控制面板16与监测组件14电连接,控制器15与伸缩缸3电连接,从而监测组件14将所测量的数据传送给控制面板16,通过控制面板16可以对每个控制器15进行控制,每个控制器15可以接收到来自控制面板16的信号来控制伸缩缸3运动,进而伸缩缸3运动将会带动推送组件8运动,使得推送组件8推动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移动到包裹录入组件13的位置对其进行自动录入管理,其中控制面板16会将不同尺寸范围的信号传递给不同的控制器15,从而驱动伸缩杆运动实现对包裹进行不同尺寸范围内的分类,且分类好的包裹会进入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13内快速通过扫描管理,从而提高包裹大小分类的效果。
如图2和图4所示,推送组件8包括推板81和抵接板82,抵接板82与传动件5抵接且存在一定的滑动,推板81搭接在支撑板7上侧且推板81与其靠近的凹槽12相匹配,推板81与抵接板8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活动杆83,活动杆83贯穿支撑板7的侧壁且与之滑动连接,通过支撑板7为活动杆83提供限位和支撑,通过活动杆83为推板81和抵接板82提供支撑,较优为活动杆83的长度应大于第一导向槽9的宽度,从而可将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完全推动到包裹录入组件13内,支撑板7与抵接板82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导向杆84,伸缩导向杆84的外侧壁套设有弹簧85,弹簧85两端分别与支撑板7和抵接板82固定连接,通过伸缩导向杆84可对弹簧85进行导向以及进一步提高活动杆83滑动的稳定性,通过弹簧85的弹性复位性能以及伸缩缸3和传动件5的配合可以实现推板81的往复运动,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进行推送,推板81靠近第一传动带11一侧固定连接有红外传感器86,红外传感器86分别与第一传动带11和控制面板16电连接,通过红外传感器86对控制面板16传输信号可以控制第一传动带11的运行,从而能够确保推板81准确的将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推送到与之对应的包裹录入组件13内,使得装置更加智能化。
如图1所示,包裹录入组件13包括第二导向槽131,第二导向槽131底部搭接于承重台132一端,承重台132与支撑台1固定连接,通过承重台132为第二导向槽131提供支撑作用,第二导向槽131上侧连接有第二传动带133,通过第二导向槽131为第二传动带133提供支撑作用,通过第二传动带133可以将来自推板81推送来的包裹继续运输移动,方便将包裹移动到指定的位置进行管理,承重台132上侧固定连接有U型架134,U型架134内连接有扫码机135,通过U型架134为扫码机135提供支撑,进而通过扫码机135可以对通过U型架134的包裹进行扫码,从而实现自动录入信息,方便对包裹进行归类管理,较优为扫码机135宜采用市场上现有的设备。
如图2和图3所示,监测组件14包括连接块141,第一导向槽9搭接于连接块141上侧,第一导向槽9两侧均设有竖板142,通过连接块141为竖板142提供支撑作用,竖板142与连接块141固定连接,其中一个竖板142固定连接有发射器143,另外一个竖板142固定连接有接收器144,发射器143与接收器144相对设置,通过两个竖板142分别为发射器143和接收器144提供支撑,发射器143与接收器144均与控制面板16电连接,进而通过发射器143与接收器144之间的配合可以有效测量出包裹的相应尺寸,从而将信息传递给控制面板16,便于控制面板16进行分类判断,提高装置的智能化。
如图2所示,第一导向槽9远离监测组件14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7,通过挡板17可以避免装置出现故障时对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进行阻挡,进而防止掉落造成包裹的损坏。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使用时前段工序将每件包裹间隔运输到第一传动带11上,通过第一传动带11继续运输包裹进行移动,当包裹移动到两个竖板142之间,通过发射器143和接收器144对该包裹尺寸进行测量,测量的尺寸信息会立即传输到控制面板16,通过控制面板16对该尺寸信息进行判断,当该尺寸信息落入到其中一个分类范围时,控制面板16会将该信息传递给其中一个控制器15作为第一信号,与此同时控制器15会将第一信号传递给与该控制器15对应的红外传感器86,当该包裹移动到对应位置的红外传感器86前时,红外传感器86会通过控制面板16停止第一传动带11的运行,与此同时将该信号作为第二信号传递给对应的控制器15,此时控制器15会控制伸缩缸3进行收缩通过钢绳18拉动传动件5,进而传动件5通过与抵接板82的滑动连接方式对抵接板82进行推动,抵接板82随即通过活动杆83对推板81推动,进而推板81将第一传动带11上的包裹推至第二传动带133上,通过第二传动带133将包括移动到U型架134下侧,进而固定于U型架134下侧的扫码机135对包裹进行扫码录入管理,当伸缩缸3收缩完后会立即进行伸长动作,同时推板81会在弹簧85的弹性作用下进行复位,等待下一次运动,方便快捷。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包括支撑台(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1)一侧壁开设有若干安装槽(2),所述安装槽(2)内固定连接有伸缩缸(3),所述伸缩缸(3)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钢绳(18),所述支撑台(1)上侧壁开设有与所述钢绳(18)相匹配的通孔(4),所述通孔(4)与所述安装槽(2)连通,所述钢绳(18)贯穿所述通孔(4)且铰接有传动件(5),所述传动件(5)转动连接于固定柱(6)一端,所述固定柱(6)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台(1)的上侧壁固定连接,所述通孔(4)远离所述固定柱(6)的一侧设有支撑板(7),所述支撑板(7)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7)上侧滑动连接有推送组件(8),所述推送组件(8)一侧与所述传动件(5)抵接,所述支撑台(1)上侧设有第一导向槽(9),所述第一导向槽(9)底部通过若干立柱(10)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9)上侧连接有第一传动带(11),所述第一导向槽(9)竖直方向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推送组件(8)相匹配的凹槽(12),所述第一导向槽(9)远离所述推送组件(8)一侧设置有若干包裹录入组件(13),所述包裹录入组件(13)与所述推送组件(8)一一对应设置且所述包裹录入组件(13)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槽(9)一侧设有监测组件(14)且所述监测组件(14)与所述支撑台(1)连接,所述支撑台(1)位于所述通孔(4)一侧固定连接有控制器(15),所述控制器(15)电连接有控制面板(16),所述控制面板(16)固定于所述支撑台(1)上侧壁,所述控制面板(16)与所述监测组件(14)电连接,所述控制器(15)与所述伸缩缸(3)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组件(8)包括推板(81)和抵接板(82),所述抵接板(82)与所述传动件(5)抵接,所述推板(81)搭接在所述支撑板(7)上侧且所述推板(81)与其靠近的凹槽(12)相匹配,所述推板(81)与所述抵接板(82)之间固定连接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活动杆(83),所述活动杆(83)贯穿所述支撑板(7)的侧壁且与之滑动连接,所述支撑板(7)与所述抵接板(82)之间固定连接有伸缩导向杆(84),所述伸缩导向杆(84)的外侧壁套设有弹簧(85),所述弹簧(85)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板(7)和所述抵接板(82)固定连接,所述推板(81)靠近所述第一传动带(11)一侧固定连接有红外传感器(86),所述红外传感器(86)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动带(11)和所述控制面板(16)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录入组件(13)包括第二导向槽(131),所述第二导向槽(131)底部搭接于承重台(132)一端,所述承重台(132)与所述支撑台(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槽(131)上侧连接有第二传动带(133),所述承重台(132)上侧固定连接有U型架(134),所述U型架(134)内连接有扫码机(13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组件包括连接块(141),所述第一导向槽(9)搭接于所述连接块(141)上侧,所述第一导向槽(9)两侧均设有竖板(142),所述竖板(142)与所述连接块(141)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所述竖板(142)固定连接有发射器(143),另外一个所述竖板(142)固定连接有接收器(144),所述发射器(143)与所述接收器(144)相对设置,所述发射器(143)与所述接收器(144)均与所述控制面板(16)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槽(9)远离所述监测组件(14)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17)。
CN202122095174.9U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Active CN215656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5174.9U CN215656455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095174.9U CN215656455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56455U true CN215656455U (zh) 2022-01-28

Family

ID=79958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095174.9U Active CN215656455U (zh) 2021-09-01 2021-09-01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56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428708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ine positioning a vehicle at a storage bin in an automatic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US4415975A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ough positioning a vehicle at a storage bin in an automatic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
CN211197464U (zh) 一种搬运装置及具有此搬运装置的搬运机器人
CN202765779U (zh) 一种条烟扫码识别机构
DE102011009739A1 (de)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fassung des Warenbestandes einer Verkaufs- und/oder Lagereinrichtung sowie ein hiermit ausgerüstetes Lagerverwaltungssystem
CN112938292B (zh) 一种智能仓储装置、系统及辅助决策方法
CN208482825U (zh) 一种物流链全程管控系统
CN211197467U (zh) 一种搬运机器人
CN207763656U (zh) 包裹体积重量测量设备
CN107830924A (zh) 一种包裹动态称重扫码拍照体积检测装置及方法
CN112607280A (zh) 基于对象检测的物资自动盘点系统
CN215656455U (zh) 一种物流管理用包裹自动录入管理装置
CN110902369A (zh) 一种基于二维码识别的智能仓储配送分配系统
CN213536367U (zh) 一种物流仓库用分拣扫描装置
KR100477227B1 (ko) 릴의 바코드 라벨 부착과 분류를 위한 자동화장치
CN113305033A (zh) 一种汽车零件识别分类装置
CN106743033B (zh) 可分类存取轮胎的中转料车及其使用方法
CN111153091B (zh) 一种人工智能化水果状态识别检测系统
CN202013178U (zh) 一种钢管测量标示晾干一体机
CN205158382U (zh) 一种条码连续识别装置
CN115532614A (zh) 物流分拣错分报警方法及装置
CN214778393U (zh) 一种板材多层立体料库
CN208853295U (zh) 物料检测装置及止动圈加工系统
CN207511210U (zh) 电商物流仓储管理平台
CN207288092U (zh) 一种智能环形交叉带分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