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8044U -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8044U
CN215638044U CN202121251046.2U CN202121251046U CN215638044U CN 215638044 U CN215638044 U CN 215638044U CN 202121251046 U CN202121251046 U CN 202121251046U CN 215638044 U CN215638044 U CN 215638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ste heat
boiler
flue gas
boiler body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5104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党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xia Wufa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xia Wufa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xia Wufa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xia Wufa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5104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8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8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80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与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的各导热管环绕设置于锅炉本体的内侧壁,增大了烟气余热与锅炉本体内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水的加热面积和加热效率,实现了对烟气余热的一次利用;同时,通过在出烟管远离锅炉本体的一端设置第一过滤网的方式对烟气进行一次过滤,且过滤后的烟气直接进入到余热回收箱体内,对余热回收箱体内换热管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换热管内的水经换热后变成热水可以供生活用水或再次回到锅炉中进行使用,最终过滤后的烟气可以通过排烟管进行排放,进而可以实现对烟气的过滤处理和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避免烟气直接排放污染空气和导致烟气余热浪费的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锅炉应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随着的科技的进步,锅炉在各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机械,化工以及一些加工制造业中。
但是,目前锅炉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大多都是直接排放在大气中,不仅污染环境空气,且存在锅炉余热浪费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直接将锅炉产生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余热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
锅炉本体,所述锅炉本体通过底部支撑架进行支撑,所述锅炉本体的一侧下端一侧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环绕于所述锅炉本体内壁的多个导热管,各所述导热管远离所述燃烧室的一端均连通设置有出烟管,所述出烟管贯穿所述锅炉本体至所述锅炉本体的外侧,所述锅炉本体的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气管,所述锅炉本体的下侧设置有排污管和排水管,所述出烟管远离所述锅炉本体的一端通过第一过滤网连通有余热回收箱体,所述余热回收箱体内螺旋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贯穿所述余热回收箱体至外侧且其中一端连通有水箱,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烟管。
优选地,所述余热回收箱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网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出烟管远离所述锅炉本体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一保温板。
优选地,所述出烟管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二保温板。
优选地,所述排污管和所述排水管上还均设置有电动控制阀。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包括锅炉本体,锅炉本体通过底部支撑架进行支撑,锅炉本体的一侧下端一侧设置有燃烧室,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环绕于锅炉本体内壁的多个导热管,各导热管远离燃烧室的一端均连通设置有出烟管,出烟管贯穿锅炉本体至锅炉本体的外侧,锅炉本体的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气管,锅炉本体的下侧设置有排污管和排水管,出烟管远离锅炉本体的一端通过第一过滤网连通有余热回收箱体,余热回收箱体内螺旋设置有换热管,换热管的两端均贯穿余热回收箱体至外侧且其中一端连通有水箱,余热回收箱体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烟管。
由此可见,应用本装置,与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的各导热管环绕设置于锅炉本体的内侧壁,增大了烟气余热与锅炉本体内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水的加热面积和加热效率,实现了对烟气余热的一次利用;同时,通过在出烟管远离锅炉本体的一端设置第一过滤网的方式对烟气进行一次过滤,且过滤后的烟气直接进入到余热回收箱体内,对余热回收箱体内换热管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换热管内的水经换热后变成热水可以供生活用水或再次回到锅炉中进行使用,最终过滤后的烟气可以通过排烟管进行排放,进而可以实现对烟气的过滤处理和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避免烟气直接排放污染空气和导致烟气余热浪费的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的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锅炉本体,2支撑架,3燃烧室,4导热管,5出烟管,6进水管,7排气管,8排污管,9排水管,10第一过滤网,11余热回收箱体,12换热管,13水箱,14排烟管,140控制阀,15第二过滤网,16电动控制阀,17放置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直接将锅炉产生的烟气排放到大气中,导致的环境污染和余热浪费的问题。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
锅炉本体1,锅炉本体1通过底部支撑架2进行支撑,锅炉本体1的一侧下端一侧设置有燃烧室3,燃烧室3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环绕于锅炉本体1内壁的多个导热管4,各导热管4远离燃烧室3的一端均连通设置有出烟管5,出烟管5贯穿锅炉本体1至锅炉本体1的外侧,锅炉本体1的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水管6和排气管7,锅炉本体1的下侧设置有排污管8和排水管9,出烟管5远离锅炉本体1的一端通过第一过滤网10连通有余热回收箱体11,余热回收箱体11内螺旋设置有换热管12,换热管12的两端均贯穿余热回收箱体11至外侧且其中一端连通有水箱13,余热回收箱体11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烟管14。
具体地,锅炉本体1的具体结构以及形状均可参见现有技术,支撑架2设置在锅炉本体1的底部,用于对锅炉本体1进行支撑固定,支撑架2包括底板和多个支撑杆,各支撑杆均焊接固定于底板上,且各支撑杆的上端均与锅炉本体1的底部固定连接。燃烧室3设置在锅炉本体1的一侧位置处,且在燃烧室3的一侧设置有门体,用于向燃烧室3内加入燃料;各导热管4的一端均与燃烧室3的一侧连通设置,且各导热管4环绕设置在锅炉本体1的内侧壁,出烟管5贯穿锅炉本体1设备且延伸至锅炉本体1的外侧,各导热管4的一端共同与出烟管5的下端连通设置,燃烧室3中产生的烟气通过各导热管4后从出烟管5中排出,在通过燃烧室3对锅炉本体1中的水进行直接加热的同时,还可以在烟气外排的过程中,进一步对锅炉本体1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余热的一次回收利用。加热产生的水蒸气可以通过排气管7排放至相应的设备或工艺中进行使用。通过锅炉本体1的一侧上端的设进水管6可以向锅炉本体1中加入冷水。
余热回收箱体11通过第一过滤网10连通设置在出烟管5远离锅炉本体1的一端位置处,从锅炉本体1中外排的烟气经第一过滤网10过滤后进入到余热回收箱体11内,为了便于对第一过滤网10进行拆卸更换,优选地,可以将第一过滤网10可拆卸安装于出烟管5远离锅炉本体1的一端位置处,具体可以通过在出烟管5和余热回收箱体11之间旋拧设置放置筒17,然后将第一过滤网10设置在放置筒17内,在更换时,连同放置筒17一起拆卸更换。换热管12螺旋盘绕在余热回收箱体11内,换热管12的两端均贯穿余热回收箱体11至外侧且换热管12的其中一端连通有水箱13,可以通过水泵将水箱13中的水抽至换热管12内,经余热回收箱体11中的烟气余热进行加热后从换热管12的出水端排出热水供生活使用或通过管道再次接入到锅炉本体1中进行使用,进而实现对烟气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烟气最终可以经余热回收箱体11的一侧下端的排烟管14排放至大气中,进而可以避免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在实际使用时,在排烟管14上还设置有控制阀140。在锅炉本体1使用结束后,通过锅炉本体1下侧位置处的排污管8可以将锅炉本体1中的污泥等进行排放,通过排水管9可以对锅炉本体1中剩余的水进行排放。
为了对烟气中灰尘等进一步进行过滤,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在余热回收箱体11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网15。为了提高余热回收箱体11的保温效果,确保换热管12中水的加热效果,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在余热回收箱体11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一保温板。为了提高出烟管5的保温效果,避免烟气余热散失,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在出烟管5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二保温板。为了便于排污管8和排水管9进行控制,作为优选地实施方式,在排污管8和排水管9上还均设置有电动控制阀16。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与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的各导热管环绕设置于锅炉本体的内侧壁,增大了烟气余热与锅炉本体内水的接触面积,提高对水的加热面积和加热效率,实现了对烟气余热的一次利用;同时,通过在出烟管远离锅炉本体的一端设置第一过滤网的方式对烟气进行一次过滤,且过滤后的烟气直接进入到余热回收箱体内,对余热回收箱体内换热管中的水进行加热,实现对烟气余热的二次回收利用,换热管内的水经换热后变成热水可以供生活用水或再次回到锅炉中进行使用,最终过滤后的烟气可以通过排烟管进行排放,进而可以实现对烟气的过滤处理和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避免烟气直接排放污染空气和导致烟气余热浪费的现象。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申请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他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含本申请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实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由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以上所述的本申请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6)

1.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炉本体,所述锅炉本体通过底部支撑架进行支撑,所述锅炉本体的一侧下端一侧设置有燃烧室,所述燃烧室的一侧连通设置有环绕于所述锅炉本体内壁的多个导热管,各所述导热管远离所述燃烧室的一端均连通设置有出烟管,所述出烟管贯穿所述锅炉本体至所述锅炉本体的外侧,所述锅炉本体的一侧上端设置有进水管和排气管,所述锅炉本体的下侧设置有排污管和排水管,所述出烟管远离所述锅炉本体的一端通过第一过滤网连通有余热回收箱体,所述余热回收箱体内螺旋设置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均贯穿所述余热回收箱体至外侧且其中一端连通有水箱,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一侧下端设置有排烟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箱体内还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网可拆卸安装于所述出烟管远离所述锅炉本体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箱体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一保温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烟管的外侧还包裹有第二保温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污管和所述排水管上还均设置有电动控制阀。
CN202121251046.2U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Active CN215638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046.2U CN215638044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51046.2U CN215638044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8044U true CN215638044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41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51046.2U Active CN215638044U (zh) 2021-06-04 2021-06-04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804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1296A (zh) * 2023-09-07 2023-11-21 上海卡维迪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回收燃气热水器冷凝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91296A (zh) * 2023-09-07 2023-11-21 上海卡维迪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回收燃气热水器冷凝装置
CN117091296B (zh) * 2023-09-07 2024-04-30 上海卡维迪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热回收燃气热水器冷凝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638044U (zh)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5258335A (zh) 一种带有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锅炉
CN106016719A (zh) 一种带有双辅助燃烧炉的高效锅炉
CN208097612U (zh) 一种高效率催化氧化装置
CN205402781U (zh) 一种波节管式的空气预热器
CN209957460U (zh) 一种生物接触氧化式污水处理设备
CN208671767U (zh) 一种锅炉余热利用装置
CN111043619A (zh) 一种余热利用装置及使用方法
CN215675430U (zh) 一种环保节能型水处理设备
CN212431850U (zh) 一种烟气综合处理用中介热媒体高效烟气换热器
CN205505046U (zh) 一种火力发电烟气余热回收系统
CN210662893U (zh) 一种家用暖气炉环保排烟设备
CN205424884U (zh) 火力厂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CN210921333U (zh) 一种环保型余热锅炉
CN213237978U (zh)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装置的节能环保锅炉
CN209470193U (zh) 一种高效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省煤器
CN113108300A (zh) 一种大型组装锅炉双层多对流受热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201306941Y (zh) 一种烟道换热器
CN207006186U (zh) 一种多功能废气废水回收再利用装置
CN202329303U (zh) 纺织物定型机用的换热器
CN210568348U (zh) 一种具有烟气余热回收功能的蒸汽锅炉
CN111059930A (zh) 用于不锈钢带光亮炉的换热器及节能燃烧系统
CN220736735U (zh) 一种蒸汽余热锅炉回收设备
CN217503725U (zh) 一种基于燃气发电的烟气余热利用系统
CN220338426U (zh) 一种导热油蒸汽发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