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630481U -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630481U
CN215630481U CN202120886628.1U CN202120886628U CN215630481U CN 215630481 U CN215630481 U CN 215630481U CN 202120886628 U CN202120886628 U CN 202120886628U CN 215630481 U CN215630481 U CN 2156304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ntain
ditch
slope
flood
drop w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866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晓理
徐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Zhus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Zhus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Zhus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Zhusen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866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6304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6304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630481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包括山体,山体上具有依次衔接的坡面和边坡,坡面的中部设置有截洪沟,截洪沟上靠近边坡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口;边坡上设置有垂直于截洪沟布置的多个急流槽,每个急流槽内均设置有消能结构;急流槽与截洪沟上的出水口呈一一对应设置,急流槽与截洪沟上的出水口之间通过导流槽连通;边坡的坡脚处对应每个急流槽底部均设置有跌水井,每个跌水井外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沉淀池,相邻两个沉淀池之间通过排水沟连通,其中沉淀池的标高低于跌水井的标高,跌水井的标高等于排水沟的标高。本实用新型施工便利且成本低,防洪效果好,且可以依靠雨水势能和泥沙自重对雨污水进行初期弃流处理。

Description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山地建筑雨水处理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背景技术
虽然我国幅员辽阔,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而且地貌复杂,其中约有70%的陆地是坡地或山地。我国的耕地面积只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因此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而坡(山)地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建设的。因此近年坡(山)地建设开发越来越多。根据目前现状,缺乏山地建筑雨水系统设计图集,标准也不够完善。山地地址情况复杂,根据以往技术采用现场浇筑混凝土,施工风险大。另外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对雨水的清洁和再利用考虑的不够,构造复杂成本较高,具体构造措施也不尽完善。
发明内容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简易可行,施工便利且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防洪效果好,且可以依靠雨水势能和泥沙自重对雨污水进行初期弃流处理,有利于达到雨水清洁和再利用的目的。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包括山体,所述的山体上具有依次衔接的坡面和边坡,所述的坡面的中部设置有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布置用以收集山体上各山凹处雨水的截洪沟,所述的截洪沟上靠近边坡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口;所述的边坡上设置有垂直于截洪沟布置且自坡顶向坡脚延伸的多个急流槽,每个急流槽内均设置有消能结构;所述的急流槽与截洪沟上的出水口呈一一对应设置,急流槽与截洪沟上的出水口之间通过导流槽连通,导流槽与出水口之间设置有形成在出水口下边沿处的挡水墙;所述的边坡的坡脚处对应每个急流槽底部均设置有用以收集急流槽内雨水的跌水井,每个跌水井外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沉淀池,相邻两个沉淀池之间通过排水沟连通,其中沉淀池的标高低于跌水井的标高,跌水井的标高等于排水沟的标高。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沉淀池和跌水井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所述的跌水井顶部的井口处设置有用以阻挡大块石块和树枝的防护栏杆;所述的排水沟上方盖设有混凝土篦子。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消能结构具有自上往下设置的多级消能台。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边坡为中陡边坡,消能台呈台阶状,消能台的宽度等于急流槽的宽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边坡为陡边坡,消能台呈锯齿状,消能台的两侧面与急流槽内的两侧面之间均留有空隙。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沉淀池和跌水井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所述的消能结构、排水沟、急流槽、截洪沟以及导流槽均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排水沟的端部一体成型有用以与沉淀池连通的耳池;所述的耳池与污水排水管连通;所述的排水沟与蓄水池连通。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耳池与排水沟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先采用截洪沟收集山体上各山凹处雨水,然后由于山体上各山凹处雨水由山上向山下流,具有很大的势能,因此在截洪沟出水口处设置挡水墙和导流槽给雨水减速后再排入急流槽,而为了进一步地消耗势能,在急流槽内设消能结构,在急流槽底部设置跌水井,最后在跌水井外设置与之连通沉淀池,由于沉淀池的标高低于跌水井的标高,因此依靠重力原理,水往低处流,依靠水的流速将泥沙带入沉淀池,又由于泥沙较重,因此泥沙依靠自重沉入沉淀池底部,泥沙与雨水自动分离,较为清洁的水在沉淀池上部,由于相邻两个沉淀池之间通过排水沟连通,且沉淀池的标高低于排水沟的标高,因此沉淀池上部较为清洁的水能够自排水沟排出;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由于沉淀池和跌水井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消能结构、排水沟、急流槽、截洪沟以及导流槽均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因此施工便利,可以大大降低施工风险,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的拆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中坡脚处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中跌水井与沉淀池的连接视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山体;2、坡面;3、边坡;4、截洪沟;4-1、出水口;4-2、挡水墙;5、消能结构;6、导流槽;7、急流槽;8-1、跌水井;8-2、沉淀池;9、混凝土篦子;10、不锈钢篦子;11、排水沟;11-1、耳池;12、防护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包括山体1,山体1上具有依次衔接的坡面2和边坡3,坡面2的中部设置有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布置用以收集山体1上各山凹处雨水的截洪沟4,截洪沟4可以根据坡体长度设置一条或者多条,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截洪沟4设置一条;截洪沟4上靠近边坡3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口4-1;边坡3上设置有垂直于截洪沟4布置且自坡顶向坡脚延伸的多个急流槽7,每个急流槽7内均设置有消能结构5,消能结构5具有自上往下设置的多级消能台;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边坡3为中陡边坡,则消能台设计为呈台阶状,消能台的宽度等于急流槽7的宽度;急流槽7与截洪沟4上的出水口4-1呈一一对应设置,急流槽7与截洪沟4上的出水口4-1之间通过进口大出口小的导流槽6连通,导流槽6与出水口4-1之间设置有形成在出水口4-1下边沿处的挡水墙4-2;边坡3的坡脚处对应每个急流槽7底部均设置有用以收集急流槽7内雨水的跌水井8-1,跌水井8-1顶部的井口处设置有用以阻挡大块石块和树枝的防护栏杆12;每个跌水井8-1外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沉淀池8-2,沉淀池8-2和跌水井8-1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10;相邻两个沉淀池8-2之间通过排水沟11连通,排水沟11上方盖设有混凝土篦子9;沉淀池8-2的标高低于跌水井8-1的标高,跌水井8-1的标高等于排水沟11的标高;
接续并结合图4,排水沟11的端部一体成型有用以与沉淀池8-2连通的耳池11-1,耳池11-1与排水沟11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10;耳池11-1的设计使得能够依靠水流速度将排水沟11内的泥沙冲到沉淀池8-2;耳池11-1与污水排水管连通;排水沟11与蓄水池连通。
先采用截洪沟收集山体上各山凹处雨水,然后由于山体上各山凹处雨水由山上向山下流,具有很大的势能,因此在截洪沟出水口处设置挡水墙和导流槽给雨水减速后再排入急流槽,而为了进一步地消耗势能,在急流槽内设消能结构,在急流槽底部设置跌水井,最后在跌水井外设置与之连通沉淀池,由于沉淀池的标高低于跌水井的标高,因此依靠重力原理,水往低处流,依靠水的流速将泥沙带入沉淀池,又由于泥沙较重,因此泥沙依靠自重沉入沉淀池底部,泥沙与雨水自动分离,较为清洁的水在沉淀池上部,由于相邻两个沉淀池之间通过排水沟连通,且沉淀池的标高低于排水沟的标高,因此沉淀池上部较为清洁的水能够自排水沟排出,再经过滤和消毒后排入蓄水池供景观和浇灌使用;而沉淀池下部滞留的含泥沙污水则需定期自污水排水管排出。
为了施工便利,大大降低施工风险,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成本,沉淀池8-2和跌水井8-1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参见图5所示);消能结构5、排水沟11、急流槽7、截洪沟4以及导流槽6均为一体成型的预制件(参见图3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的基本结构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边坡3为陡边坡,消能台设计为呈锯齿状,消能台的两侧面与急流槽内的两侧面之间均留有空隙。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简易可行,施工便利且成本低,可操作性强,防洪效果好,且可以依靠雨水势能和泥沙自重对雨污水进行初期弃流处理,有利于达到雨水清洁和再利用的目的。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包括山体(1),所述的山体(1)上具有依次衔接的坡面(2)和边坡(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坡面(2)的中部设置有平行或接近平行于山体等高线布置用以收集山体(1)上各山凹处雨水的截洪沟(4),所述的截洪沟(4)上靠近边坡(3)的侧壁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出水口(4-1);所述的边坡(3)上设置有垂直于截洪沟(4)布置且自坡顶向坡脚延伸的多个急流槽(7),每个急流槽(7)内均设置有消能结构(5);所述的急流槽(7)与截洪沟(4)上的出水口(4-1)呈一一对应设置,急流槽(7)与截洪沟(4)上的出水口(4-1)之间通过导流槽(6)连通,导流槽(6)与出水口(4-1)之间设置有形成在出水口(4-1)下边沿处的挡水墙(4-2);所述的边坡(3)的坡脚处对应每个急流槽(7)底部均设置有用以收集急流槽(7)内雨水的跌水井(8-1),每个跌水井(8-1)外侧均设置有与之连通的沉淀池(8-2),相邻两个沉淀池(8-2)之间通过排水沟(11)连通,其中沉淀池(8-2)的标高低于跌水井(8-1)的标高,跌水井(8-1)的标高等于排水沟(11)的标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8-2)和跌水井(8-1)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10);所述的跌水井(8-1)顶部的井口处设置有用以阻挡大块石块和树枝的防护栏杆(12);所述的排水沟(11)上方盖设有混凝土篦子(9)。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消能结构(5)具有自上往下设置的多级消能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坡(3)为中陡边坡,消能台呈台阶状,消能台的宽度等于急流槽(7)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边坡(3)为陡边坡,消能台呈锯齿状,消能台的两侧面与急流槽(7)内的两侧面之间均留有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池(8-2)和跌水井(8-1)为一体成型的预制构件;所述的消能结构(5)、排水沟(11)、急流槽(7)、截洪沟(4)以及导流槽(6)均为一体成型的预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沟(11)的端部一体成型有用以与沉淀池(8-2)连通的耳池(11-1);所述的耳池(11-1)与污水排水管连通;所述的排水沟(11)与蓄水池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耳池(11-1)与排水沟(11)的连通处设置有不锈钢篦子(10)。
CN202120886628.1U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6304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6628.1U CN21563048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6628.1U CN21563048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630481U true CN215630481U (zh) 2022-01-25

Family

ID=79937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86628.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5630481U (zh) 2021-04-27 2021-04-27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6304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24146B (zh) 高速公路边坡排水结构
CN210712423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的人行道路
CN105863021A (zh) 一种分片截流调蓄排放系统
CN209011273U (zh) 一种地埋式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CN103233433A (zh) 一种城市道路路面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
CN106499041A (zh) 一种排水泵站集水池高效截污系统
CN105544345B (zh) 一种路面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7776053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无雨水井排水系统
CN206428785U (zh) 一种可除淤的多功能雨水管控设施
CN215630481U (zh) 一种山地建筑雨水排放系统
CN107268761B (zh) 一种露天矿山分区式梯段消能接力排水系统及方法
CN207727658U (zh) 一种具有雨水收集、存储及反渗的处理系统
CN215052778U (zh) 一种水利工程进水口水力集清漂浮物网栅
CN212358519U (zh) 一种适用于初期雨水径流分离的溢流截水沟
CN204753300U (zh) 设于路面两侧的疏水装置
CN114592563A (zh) 低洼地区屋面雨水无动力排放系统及方法
CN209053075U (zh) 一种用于土地整治的排水装置
CN220908653U (zh) 一种初雨调蓄管涵系统
CN104264642A (zh) 用于沟水处理的排水洞和排水方法
CN217233590U (zh) 一种隧道的双层排水沟构造
CN214194674U (zh) 一种防倒灌市政井盖
CN105178423B (zh) 除渣除砂限流消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入流井
CN219638061U (zh) 室内雨水管断接系统
CN219240420U (zh) 山地光伏系统
CN204225257U (zh) 一种环保型预制双箱深孔式排水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