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40420U - 山地光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山地光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40420U
CN219240420U CN202320711780.5U CN202320711780U CN219240420U CN 219240420 U CN219240420 U CN 219240420U CN 202320711780 U CN202320711780 U CN 202320711780U CN 219240420 U CN219240420 U CN 2192404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od
mountain
channel
slope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1178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晓燕
石鑫
刘学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dian Heavy Industr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1178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404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404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404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地光伏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包括光伏组件、泄洪渠和闸门。光伏组件设置于山体坡面。泄洪渠设于山体坡面且位于光伏组件下方。泄洪渠包括截洪沟、集洪沟和引流道,截洪沟及集洪沟在山地等高线方向延伸,截洪沟的垂直高度大于集洪沟的垂直高度。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引流道的一端与截洪沟连接,另一端与集洪沟连接。闸门设置于引流道靠近集洪沟的一端。闸门包括墩部、连接部和挡板,挡板通过连接部可活动地连接于墩部。挡板相对于墩部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通过设置泄洪渠可以避免水体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防止水体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Description

山地光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山地光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地光伏系统。
背景技术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前开发建设了山地光伏系统。现有的山地光伏系统只将光伏组件直接安装在山地坡面上,缺少完善的洪水排放渠道,无法有效疏导山体表面的积水,积水过多容易影响光伏组件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包括:
光伏组件,设置于山体坡面;
泄洪渠,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下方;
所述泄洪渠包括截洪沟、集洪沟和引流道,所述截洪沟及所述集洪沟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连接;
闸门,设置于所述引流道靠近所述集洪沟的一端;所述闸门包括墩部、连接部和挡板,所述挡板通过所述连接部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所述挡板相对于所述墩部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
可选的,所述截洪沟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
可选的,所述引流道包括多段子引流道,多段所述子引流道的首段和末端依次连接,所述子引流道适于依山体坡面的坡度进行设置。
可选的,所述引流道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截洪沟的侧壁开设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引流道与所述多个开口对应连接。
可选的,所述引流道在坡度大于20%处设置阶梯结构。
可选的,所述引流道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引流道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400mm×400mm。
可选的,所述截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梯形,所述截洪沟的沟深不小于0.3m,底面宽度不小于0.4m,顶部开口宽度不小于0.5m。
可选的,所述集洪沟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集洪沟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800mm×800mm。
可选的,所述截洪沟底面的坡度不小于2%,所述集洪沟底面的坡度不小于3%。
可选的,所述泄洪渠还包括排放流道,所述排放流道与所述集洪沟连接,所述排放流道适于将所述集洪沟内的水体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山体上的水体顺着山体坡面流下时,截洪沟可以拦截水体,并引导水体进入引流道内,之后水体沿引流道向下流动,汇集到集洪沟内,水体在集洪沟内沉淀后,最终通过排放流道排放到河流等处,从而避免水体在山体坡面积聚后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进而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并且挡板的开合程度可以自动调节,挡板可以抵消部分水流的冲击,消耗、分散水流的能量,减弱水流的动能对集洪沟的破坏作用,还可以阻挡河流中的水体,防止河水倒灌入引流道内。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山地光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山地光伏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山地光伏系统的另一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闸门无水流通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闸门有水流通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泄洪渠的水体排放路由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山地光伏系统;200、山体;10、光伏组件;20、泄洪渠;21、截洪沟;22、集洪沟;23、引流道;24、排放流道;231、子引流道;30、闸门;31、墩部;32、连接部;33、挡板;40、过滤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山地光伏系统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补充或相互组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山地光伏系统100包括光伏组件10、泄洪渠20和闸门30。光伏组件10设置于山体坡面。泄洪渠20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0下方。泄洪渠20包括截洪沟21、集洪沟22和引流道23,所述截洪沟21及所述集洪沟22在山地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23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22连接。闸门30设置于所述引流道23靠近所述集洪沟22的一端,所述闸门30包括墩部31、连接部32和挡板33,所述挡板33通过所述连接部32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31,所述挡板33相对于所述墩部31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
如图1及图5所示,山地光伏系统100设置于山体200的山体坡面上,截洪沟21在山体200上的垂直高度高于集洪沟22在山体200上的垂直高度,也即是在A方向上,截洪沟21的位置高于集洪沟22的位置,沿山体坡面来看,截洪沟21位于集洪沟22的斜上方。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也即是引流道23沿B方向延伸。山地光伏系统还包括排放流道24,排放流道24与集洪沟22连接。山体上的水体顺着山体坡面流下时,截洪沟21可以拦截水体,并引导水体进入引流道23内,之后水体沿引流道23向下流动,汇集到集洪沟22内,水体在集洪沟22内沉淀后,最终通过排放流道24排放到河流等处,从而避免水体在山体坡面积聚后漫过光伏组件的表面,进而影响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
根据水体的流量大小,挡板33的开合程度可以自动调节。当引流道23内没有水流流下时,闸门30处于图4所示的状态,挡板33竖直设置,当河流水位上涨时,挡板33可以阻挡河流中的水体,防止河水倒灌入引流道23内。当引流道23内的水流流量较大时,闸门30处于图5所示的状态,挡板33在水流的冲击下呈水平状态,挡板33可以抵消部分水流的冲击,消耗、分散水流的能量,减弱水流的动能对集洪沟22的破坏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截洪沟21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高于光伏组件10,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高于光伏组件10,也即是光伏组件10设置于所述截洪沟21与所述集洪沟22之间。如此设置,可以避免从山体坡面流下的水体绕过截洪沟21或从引流道23内溢出后漫过光伏组件10,防止光伏组件10受到水体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引流道23包括多段子引流道231,多段所述子引流道231的首段和末端依次连接,所述子引流道231适于依山体坡面的坡度进行设置。由于山体坡面的地势复杂,因此每段子引流道231可以依据地势和山体坡面的坡度进行设置,如此可以使水体顺畅地由截洪沟21流动到集洪沟22,且可以降低引流道23的施工难度。在图示实施例中,引流道23包括连段子引流道231,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引流道23分为四段、五段、六段等,以适应复杂地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道2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截洪沟21的侧壁开设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引流道23与所述多个开口对应连接。当由山体200顶部流下的水流过大时,单条引流道23的排水效率较低,可能出现截洪沟21内的积水无法及时排出进而溢出截洪沟21的情况,通过设置多条引流道23可以提高排水效率,及时将截洪沟21内的水体进行疏导,避免水体从截洪沟21内溢出后对光伏组件造成不良影响。多条引流道23可分别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10的下方和两侧,可以承接由光伏组件10表面流下的水体。
具体的,多个引流道23可以设置在光伏组件的下方和两侧,如此设置引流道23可以承接并引流由光伏组件表面滴落的雨水,防止光伏组件被水体淹没,避免光伏组件受到其表面的水渍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引流道23在坡度大于20%处设置阶梯结构。当引流道23的坡度过大时,沿引流道23流下的水体具有较大的动能,通过设置阶梯结构,可以使水体在下流的过程中产生旋涡并卷入空气,加剧了水体的紊动,有利于消耗水体的能量,避免水体对集洪沟22产生较大的冲击。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流道23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引流道23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400mm×400mm。如此设置,引流道23可以承载较大流量的水体,有利于提升引流道23的通水能力,避免水体从引流道23内溢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截洪沟21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梯形,所述截洪沟21的沟深不小于0.3m,底面宽度不小于0.4m,顶部开口宽度不小于0.5m。在图示实施例中,截洪沟21的横截面为上端开口的宽度大于底部宽度的梯形。当由山体上方流下的水流流速较大时,具有较大宽度的开口可以避免水流直接越过截洪沟21,并且截洪沟21的侧壁(也即梯形横截面的两腰)倾斜设置,更有利于截洪沟21汇集水流,从而有效避免水体外溢。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集洪沟22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集洪沟22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800mm×800mm。如此设置,集洪沟22能够贮存的水量较多,并且集洪沟22能够适应具有较大出水端面的水流,可以有效降低水流的能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截洪沟21底面的坡度不小于2%,所述集洪沟22底面的坡度不小于3%。截洪沟21与集洪沟21的底面具有一定的坡度更有利于水体流动,可以避免水体在截洪沟21的底部和集洪沟21的底部积聚,便于及时疏导水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山地光伏系统包括过滤件40,所述过滤件40设置于所述引流道23与所述集洪沟22的连接处,过滤件40包括多个网格。水体从截洪沟21经引流道23流入集洪沟22的过程中,可能会裹挟叶片、树枝等杂质,设置过滤件40可以拦截水体中携带的杂质,避免杂质排入河流造成污染。
在一个实施例中,山地光伏系统包括在所述泄洪渠的内壁铺设预制板。水体沿泄洪渠20的流动时会冲刷泄洪渠20的内壁(包括底部和侧壁),铺设预制板后,水体直接冲刷预制板,可以避免水土流失,防止山地表面受到破坏。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板为混凝土预制板,混凝土预制板的厚度为0.1m,混凝土预制板的下方可以设置反滤层,以实现地下水流畅通而土壤颗粒不流失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本专利文件披露的内容包含受版权保护的材料。该版权为版权所有人所有。版权所有人不反对任何人复制专利与商标局的官方记录和档案中所存在的该专利文件或者该专利披露。

Claims (10)

1.一种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伏组件(10),设置于山体坡面;
泄洪渠(20),设于所述山体坡面且位于所述光伏组件(10)下方;
所述泄洪渠(20)包括截洪沟(21)、集洪沟(22)和引流道(23),所述截洪沟(21)及所述集洪沟(22)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所述截洪沟(21)的垂直高度大于所述集洪沟(22)的垂直高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所述引流道(23)的一端与所述截洪沟(2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集洪沟(22)连接;
闸门(30),设置于所述引流道(23)靠近所述集洪沟(22)的一端;所述闸门(30)包括墩部(31)、连接部(32)和挡板(33),所述挡板(33)通过所述连接部(32)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墩部(31);所述挡板(33)相对于所述墩部(31)的角度可根据水流流量自动调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21)沿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等高线方向上的宽度;所述引流道(23)沿山体坡面由上至下延伸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光伏组件(10)在山体坡面由上至下的方向上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23)包括多段子引流道(231),多段所述子引流道(231)的首段和末端依次连接,所述子引流道(231)适于依山体坡面的坡度进行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23)的数量为多个,所述截洪沟(21)的侧壁开设多个开口,所述多个引流道(23)与所述多个开口对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23)在坡度大于20%处设置阶梯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道(23)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引流道(23)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400mm×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21)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梯形,所述截洪沟(21)的沟深不小于0.3m,底面宽度不小于0.4m,顶部开口宽度不小于0.5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洪沟(22)的横截面形状为顶部开口的矩形,所述集洪沟(22)的横截面尺寸不小于800mm×8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截洪沟(21)底面的坡度不小于2%,所述集洪沟(22)底面的坡度不小于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地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泄洪渠(20)还包括排放流道(24),所述排放流道(24)与所述集洪沟(22)连接,所述排放流道(24)适于将所述集洪沟(22)内的水体排出。
CN202320711780.5U 2023-04-03 2023-04-03 山地光伏系统 Active CN2192404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1780.5U CN219240420U (zh) 2023-04-03 2023-04-03 山地光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11780.5U CN219240420U (zh) 2023-04-03 2023-04-03 山地光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40420U true CN219240420U (zh) 2023-06-23

Family

ID=86846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11780.5U Active CN219240420U (zh) 2023-04-03 2023-04-03 山地光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404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888223U (zh) 一种提高边坡坡面排水效率的框格梁结构
CN219240420U (zh) 山地光伏系统
CN210636383U (zh) 一种带清渣排水通道的泥石流拦挡坝
CN116464004A (zh) 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CN217378804U (zh) 一种具有排漂功能的溢流坝
CN215052778U (zh) 一种水利工程进水口水力集清漂浮物网栅
CN215253321U (zh) 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
CN214460826U (zh) 底格栏栅兼迎水面渗流花管集水廊道取水系统
CN211772960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涵洞结构
CN209890992U (zh) 一种排水系统
CN110055925B (zh) 一种多沙河流大中型水库汛期蓄水排沙分离系统
CN111472434A (zh) 一种山体雨洪水收集排泄装置和排泄方法
CN217378959U (zh) 一种针对泥石流的分区清淤池
CN217352124U (zh) 桥涵与路基衔接段的排水结构
CN212052646U (zh) 一种河道滤砂取水装置
CN110761249A (zh) 一种基于高低坝取水原理下的净水方法及取水结构
CN219637845U (zh) 一种泄洪渠与鱼道联合系统
CN211113429U (zh) 一种防淤堵的排水洞系统
CN216920641U (zh) 一种雨水渗流池
CN217128051U (zh) 一种耦合道路空间的调蓄箱涵系统
CN209958466U (zh) 一种消能排水沟道
CN109577268A (zh) 不淤积水库
CN219450611U (zh) 一种排水式侵蚀沟治理结构
CN220433802U (zh) 一种水利工程中的取水结构
CN216142003U (zh) 一种水电站排水设施分布式事故挡油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