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90992U - 一种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90992U
CN209890992U CN201920501144.3U CN201920501144U CN209890992U CN 209890992 U CN209890992 U CN 209890992U CN 201920501144 U CN201920501144 U CN 201920501144U CN 209890992 U CN209890992 U CN 2098909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rainage
filtering
road
water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01144.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葵
胡刚
侯正国
黄尚珩
李�杰
吴思聪
凌书
刘启超
杨德志
文兴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i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i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i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hir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01144.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909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909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9099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30Flood prevention; Flood or storm water management, e.g. using flood barri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道路排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排水系统,其包括:按照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二排水流道、第一排水流道和蓄水部,第二排水流道与道路邻接,第一排水流道的进水口与道路积水的流路连通;第一排水流道与第二排水流道通过间隔部间隔并通过间隔部顶部的溢流口连通,第一排水流道较之第二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小,第一方向为在水平面上与道路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蓄水部在道路延伸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排水流道上设有与蓄水部对应的过滤段,过滤段靠近蓄水部的边侧设置过滤装置,蓄水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层和储水层;过滤装置的过滤部与过滤层在第二方向上的部分或全部侧面贴合;第二方向为与道路深度平行的方向。

Description

一种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道路排水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道路排水一般是将路面上的积水汇集至排水沟,再经排水沟流入污水井、污水端,最后排放至附近的江、河、湖、海等水体。现有的路面积水一般是雨水,雨水受污染的程度较小,处理方便,直接排走是对水资源的浪费。现在常常是将道路的路面设置为透水路面,将路面积水渗入地下蓄积或导入水池存储,渗入地下蓄积的方式有时会存在由于渗流速度慢而致使排水不及时的问题,若是直接将路面积水导入水池存储,水流中夹带的杂质、泥砂会淤积在水池内,过滤效果差、效率低,且不便于使用存水。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排水系统,用于解决路面的排水速率与过滤存储不能很好兼顾的问题。
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排水系统,其包括:
第一排水流道、第二排水流道和蓄水部;
第二排水流道、第一排水流道和蓄水部的位置按照第一方向依次排列,第二排水流道与道路邻接,第一排水流道的进水口与道路积水的流路连通;第一排水流道与第二排水流道通过间隔部间隔并通过间隔部顶部的溢流口连通,第一方向为在水平面上与道路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
蓄水部在道路延伸的方向上间隔设置,第一排水流道上设有与蓄水部对应的过滤段,过滤段靠近蓄水部的边侧设置过滤装置,蓄水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层和储水层;过滤装置的过滤部与过滤层在第二方向上的部分或全部侧面贴合;第二方向为与道路深度平行的方向。
上述的第一排水流道和第二排水流道构成的排水通道具有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以过滤为主、排水为辅,第一排水流道内的水位低于溢流口,水流仅在第一排水流道内流通,水流在流经过滤部时,从过滤部进入蓄水部的过滤层,经过滤层过滤后进入储水层储存。第二工作状态以排水为主、过滤为辅,当第一排水流道的水位超过溢流口时,第一排水流道依然保留排水和过滤的作用,但第一排水流道内超过溢流口的水则通过溢流口流向第二排水流道,从而第二排水流道辅助排走多余的水流,该多余的水流是指第一排水流道中来不及过滤储存、且来不及排走的水流。
通过上述设置,该排水系统能够兼顾较快的路面排水速率和较好的过滤效果。第一排水流道以过滤为主;第二排水流道以辅助排水为主。
第一排水流道可以作为水流的暂存腔室,路面水流可以快速从进水口进入第一排水流道,缓解由于下渗不及时导致路面积水的问题,同时,水流可以从第一排水流道进入过滤层过滤并最终储存在储水层,进入储水层中的泥砂量得以减少,而没有来得及过滤的水流可以流向下游,防止路面流水在局部存积泛滥。相比现有技术中仅有一个统一的流道的排水通道,单独设置的第一排水流道减小了流通面积,从而第一排水流道的水位较高,有利于增大水流覆盖过滤部的面积,提高过滤效率,达到较好的存水效果;而第二排水流道在第一排水流道排水不及或过滤不及的情形下,排走多余的水流,防止路面积水或泛滥,可以进一步兼顾排水速率和水流过滤存储的问题。本申请既能够满足较好的过滤效果,又能够提高路面排水速率,减少路面由于渗流不及时而导致的积水。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小于第二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通过设置第一排水流道与第二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的比小于1,从而,在水量较小需要增大过滤面积时,第一排水流道能够保持较高的水位,进一步利于过滤,而水量较大需要加快排水时,第二排水流道能够大大增加排水能力,以兼顾两种状态下的排水和过滤工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在第一排水流道每个过滤段的上游设置沉砂段。在实施过程中,第一排水流道内的水流中夹杂的泥砂等颗粒杂质有些会进入过滤层并留存在过滤层内,长此以往有可能减小过滤层的过滤速度,甚至堵塞过滤部,影响回收利用水流,为了提高过滤层的耐久性,减小维护频率和维护成本,并进一步兼顾排水速率和过滤效率的问题,沿排水通道的流水方向,在过滤段的上游设置沉砂段,当水流夹杂杂质在排水通道内流动时,水流中密度大于水的颗粒物在沉砂段沉积,缓解杂质堵塞过滤部和过滤层的问题,还能够方便清理排水通道。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沉砂段在道路延伸的方向上呈弧形,包括相对的凹侧和凸侧,凹侧的侧壁向第一排水流道的外部凹陷,凸侧的侧壁向第一排水流道的内部凸出;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设有凹陷的沉积部,沉积部靠近凸侧。通过将第一排水流道在沉砂段处设置为具有凹侧和凸侧的弧形结构,当水流经过沉砂段时,在水流离心力与凹侧、凸侧提供的侧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水流容易在沉砂段形成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将水流中夹带的泥砂等密度大于水的颗粒物由凹侧带向凸侧,并在靠近凸侧的沉积部沉淀下来,从而减少水流中夹带的大密度颗粒物。通过设置弧形的沉砂段,并设置沉积部,在不影响排水效率的情况下,使水流中的夹带的大密度颗粒物沉淀,进一步兼顾排水效率与过滤存水,并且沉砂段的结构无需另行在第一排水流道中增加其他的截留装置或动力装置,绿色节能,且无需考虑装置更换或维修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向上凸起形成阻挡部,阻挡部围设于沉积部的边缘,阻挡部朝向上游设有开口。通过在第一排水流道底部设置阻挡部,利用阻挡部包围沉积部,进一步阻挡大密度颗粒物,防止大密度颗粒物在水流作用下从沉积部翻出并流走,并且在阻挡部朝向上游设置开口,减小阻挡部对水流的阻碍,还便于部分大密度颗粒物直接进入沉积部沉淀。在对水流的阻碍较小的情形下,提高沉砂段沉淀大密度颗粒物的能力,进一步兼顾排水效率与过滤存水。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道路包括透水路面和透水基层,第二排水流道邻接透水基层。通过将道路的透水基层邻接第二排水流道,道路的积水至少能够部分下渗蓄积于土体,当土体的蓄积量有限时,还能够从上部的透水基层渗入第二排水流道排走,使土体始终具有能够接受下渗水流的条件,起到辅助提高排水效率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至少在过滤段处朝向过滤部倾斜。通过将第一排水流道在过滤段处的底部设置为以预设方向倾斜,使水流在流经过滤段时更容易进入过滤部,提高过滤效率,减少来不及过滤的水流的量。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相邻的蓄水部的储水层联通。当一个蓄水部的储水量饱和时,存水可以向别处流动,以缓解局部水量过大而泛滥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上述排水系统还包括输水管,输水管的进水端位于储水层,输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引流管,引流管与供水管道连接,其中引流管的一端连接供水管道的供水端、另一端连接供水管道的用水端;
引流管设有文丘里流道,文丘里流道包括沿供水端至用水端依次相连的渐缩部、混合部和渐扩部,渐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供水端至用水端方向减小,渐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供水端至用水端方向增大,输水管的出水端连接于混合部。
储水层中的水主要是过滤后的路面雨水,这种水可以直接在一些要求不高的场景使用,例如绿化灌溉、景观流水等场景。本申请通过设置具有文丘里流道的引流管,并将引流管连接在日常用水的供水管道的供水端和用水端之间,而且,将输水管的出水端设置在文丘里流道的混合部。用水时,日常用水在供水管道中由供水端向用水端流动,当日常用水的水流快速通过引流管时,文丘里流道的渐缩部会产生卷吸效果,并使该区域产生负压,负压传递至混合部,使储水层中的存水在压力差作用下从输水管的出水端进入混合部,存水与日常用水混合后经渐扩部流出。
通过设置联通输水管和供水管道的引流管,在使用日常用水时就能使储水层的存水自然流出,无需使用动力设备抽出存水使用,既能够方便使用存水,又能够节省动力设备能耗,还能够使储水层保持可持续存水的状态,使储水层和过滤层时时处于可使用状态,而不是处于向排水通道逆流的临界点,在提高使用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兼顾排水速率和过滤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输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有过滤头,过滤头用于防止颗粒杂质进入输水管。通过在输水管的进水端连接过滤头,进一步防止存水中残余的颗粒杂质进入输水管或进入连接输水管的用水设备,提高输水管及其他用水设备的耐久性,降低由于颗粒杂质导致的输水管堵塞或其他故障,进一步便于使用存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系统的平面结构布置图;
图2为图1的I部分放大图;
图3为第一排水流道的沉砂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III-III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排水系统中的一段从路面上方俯视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V-V剖面图;
图7为图6的VI-VI剖面图。
图标:100-道路;200-蓄水部;210-过滤层;211-过滤装置;220-储水层;221-支承结构;310-第一排水流道;311-连接段;312-过滤段;313-沉砂段;3131-凹侧;3132-凸侧;3133-阻挡部;3134-沉积部;320-第二排水流道;330-间隔部;331-溢流口;400-联通管道;500-输水管;510-过滤头;600-引流管;70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本申请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方向是指,在水平面上垂直于道路延伸方向的方向;第二方向是指,平行于道路的深度方向,即垂直于路面竖直向下的方向。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水系统,用于快速排走道路100的路面水流,减少路面积水,并将水流汇聚、过滤后储存,使存水便于使用,道路100排水效率高、过滤效果好,解决现有技术中,路面的排水速率与过滤效果不能兼顾的问题。
附图1中示出了该排水系统的平面结构布置图;附图2是附图1中I部分的放大图,其示出了第一排水流道310的过滤段312、沉砂段313和蓄水部200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沉砂段313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附图3的III-III剖面图,其示出了沉砂段313的在流通方向上的截面示意图;附图5是从道路100的路面上方俯视的平面示意图,其示出了排水系统中包括了蓄水部200的一段;附图6是附图5的V-V剖面图,其示出了排水系统的过滤段312在竖直方向的剖视图;附图7是图6的VI-VI剖面图,其示出了排水系统的过滤段312在水平方向的剖视图。
请参照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上述的排水系统包括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布的:道路100、第二排水流道320、第一排水流道310、蓄水部200和输水管500。
其中,第二排水流道320、第一排水流道310位于地下且与道路100并行设置,构成用于排水的排水通道,第二排水流道320邻接道路100,第一排水流道310邻接蓄水部200。
第二排水流道320、第一排水流道310可以是排水沟,如附图1所示,第二排水流道320、第一排水流道310上部设置与道路100的路面齐平或略低于道路100的路面的盖板700,盖板700在对应第一排水流道310处开设进水口。请参照附图2、附图6和附图7,第一排水流道310和第二排水流道320通过间隔部330隔离开,以实现分流。进一步可选地,第一排水流道310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排水流道320的流通面积。
上述的间隔部330顶部设溢流口331,溢流口331联通第一排水流道310和第二排水流道320。如附图6和附图7中所示,溢流口331设置于间隔部330靠近道路100的路面处。
进一步地,上述的第一排水流道310包括流经蓄水部200的过滤段312,在过滤段312处设置有过滤装置211,该过滤装置211的过滤部与蓄水部200贴合并联通。可选地,设置于过滤段312的侧壁的过滤装置211为格栅,过滤部即格栅过水的部分。
请参照附图5和附图6,蓄水部200设置于地下,蓄水部200包括过滤层210和储水层220,过滤层210和储水层220沿远离地面方向排列,过滤层210相对靠近地面、储水层220相对远离地面,过滤层210与储水层220具有分界面,分界面与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底部相比在同一水平面或者距离地面更远,也就是说,过滤部在第二方向上与过滤层210的部分侧面或全部侧面贴合。
上述的蓄水部20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沿道路100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当蓄水部200为多个时,相应的,第一排水流道310也具有多个过滤段312。相邻的蓄水部200的储水层220可选地设置联通管道400连接,当个别蓄水部200的存水量饱和时,存水可以向别处流动,缓解局部水量过多不利于排水的问题。
为了便于输出用水,该排水系统还可以包括输水管500,输水管500的进水端伸入储水层220,输水管500的出水端连接用水设备。
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水单元的原理如下:
路面水流通过进水口进入第一排水流道310,第一排水流道310可以作为水流的暂存腔室,过滤下渗的场地转移至第一排水流道310内,第一排水流道310在过滤段312处设置过滤部,路面水流在流经过滤部时,从过滤部进入蓄水部200的过滤层210,经过滤层210过滤后进入储水层220储存,过滤层210将水流中的泥砂等颗粒杂质截留,减少进入储水层220的泥砂量,缓解储水层220淤积泥砂的问题,需要使用时可通过输水管500输出储水层220中的存水;既能够缓解由于下渗不及时导致路面积水的问题,又能够具有足够的过滤时间,以提高过滤效果。
上述的第一排水流道310和第二排水流道320构成的排水通道具有以过滤为主的第一工作状态,和以排水为主的第二工作状态。
第一工作状态:路面水流的水量较小,第一排水流道310内的水位低于溢流口331。
水流经过进水口进入第一排水流道310,水流仅在第一排水流道310内流通,水流在流经过滤段312时通过过滤部进入过滤层210,并经过滤层210过滤后最终储存在储水层220,而第一排水流道310内没有来得及过滤的水流可以流向下游,缓解水流积于一处的情况,进一步提高路面上的排水速率,从而在以过滤为主的情形下,兼顾排水速率。上述的第一排水流道310的流通面积较小,使第一排水流道310内保持相对较高的水位,从而水流与过滤部的接触面积较大,增大过滤部处的进行过滤工作的面积,提高过滤的效率,并且不影响没有来得及过滤的水流流向下游。因此,第一工作状态在不影响排水的情况下,提高过滤效率,以保证过滤为主。
第二工作状态:水量较大或蓄水部200饱和时,第一排水流道310的水位超过溢流口331。
水流经过进水口进入第一排水流道310,超出溢流口331的水流经过溢流口331进入第二排水流道320排走,减轻第一排水流道310的排水负荷,而低于溢流口331的水流依然在第一排水流道310内流动,在流经过滤段312时通过过滤部进入过滤层210,并经过滤层210过滤后最终储存在储水层220,而没有来得及过滤的水流可以流向下游。因此,第二工作状态在水量较大的情况下,以排水效率为主,且不影响过滤储水。
上述两种工作状态自适应调节切换,使本实施例提供的排水单元在排水效率和过滤存水能力之间平衡,兼顾排水速率与过滤存水能力,无需耗费更多的能量,环保、绿色、节能。
为了进一步方便使用储水层220的存水,可选地,上述的输水管500连接引流管600,该引流管600设置于供水管道之间,其一端连接供水管道的供水端、另一端连接供水管道的用水端。
如附图1和2所示,引流管600设有文丘里流道,文丘里流道包括沿供水端至用水端依次相连的渐缩部、混合部和渐扩部,渐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供水端至用水端方向减小,渐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供水端至用水端方向增大,输水管500的出水端连接于混合部。
日常用水由供水端向用水端流动,日常用水的水流快速通过引流管600时,文丘里流道的渐缩部会产生卷吸效果,并使该区域产生负压,负压传递至混合部,使储水层220中的存水在压力差作用下从输水管500的出水端进入混合部,存水与日常用水混合后经渐扩部流出。
本实施例中储水层220的存水主要是道路100的路面雨水,其一般能够用于如绿化灌溉、景观流水、路面清洗等场景。在使用日常用水时,引流管600使储水层220的存水经输水管500流出,无需使用动力设备抽出存水使用,节省动力设备能耗,既能够减少自来水等日常用水消耗,又能够方便使用存水,还能够使储水层220保持可持续存水的状态,使储水层220和过滤层210时时处于可使用状态,而不是处于向第一排水流道310逆流的状态,在提高使用便捷性的同时,进一步兼顾排水速率和过滤能力。
在储水层220的存水总量不够使用时,引流管600连接供水管道的设置方式,使得能够仅使用自来水等日常用水,避免存水不足导致由该排水系统延伸出的附加使用功能受限。
进一步地,上述的输水管500的进水端可选地设置有过滤头510,以防止颗粒杂质进入输水管500。该过滤头510可以是设置在输水管500的进水端管口的过滤网、超滤膜,或者也可以是其他能够过滤的装置。
上述的蓄水部200的面层,也即过滤层210的上部,可以是道路100两旁的闲置空地、人行道、绿化植被,也可以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下部的储水层220与土体的接触面可选地设置低透水层,例如混凝土层、环氧树脂层等。过滤层210的孔隙大小,可选地,设置为沿地面至储水层220的方向逐渐减小,使靠近地面处透水率高、远离地面处颗粒物的可通过性低,在水量不大的情况下,过滤层210可以快速吸收水流,且不影响过滤效果。
为了使蓄水层的顶部面层更好地排水,人行道可以铺设透水砖或设置为透水混凝土硬化路面。为了更好地满足建筑物或构筑物的对于地基基础的强度要求,储水层220可以填充多孔的支承结构221。上述的支承结构221可以是任意的在水下能够具有较高强度和较好的耐久性的结构。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用于提高储水层220强度的支承结构221,请参照附图2,支承结构221包括多根PVC管,管体具有沿轴向的通道,多根PVC管交错形成空间网状结构,即从任意方向截取该网状结构其截面均呈现网状,各PVC管在连接节点处联通,从而各管体的通道联通,通道内设有硬化的高强度抗渗混凝土,该高强度抗渗混凝土结构是将混凝土拌和物从任意管体的通道灌注进入,并填满上述的空间网状结构。在PVC管体提供的约束下,高强度抗渗混凝土拌和物在该空间网状结构内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成型后对管体的管壁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增强管体的几何稳定性,提高管体的承载能力;而管体的内壁对成型的混凝土结构继续提供侧向约束,以缓解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内部微裂纹的情况。管体与混凝土结构结合互补,形成强度高、水下耐久性好的空间网状结构,该结构内的流动性颗粒物少,相对于强度交底的回填土层或孔隙率较小的夯实土体,本实施例提供的支承结构221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和孔隙率大、储水能力强的优点,且水中混合的颗粒物少、便于使用。
进一步地,可选地设置道路100的路面为透水路面、基层为透水基层,道路100的路面积水在排至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同时,部分还可以直接下渗穿过透水路面和透水基层,并蓄积于土体,当土体的蓄积能力有限时,水还可以从透水基层渗入第二排水流道320排走,使土体可以持续接收路面渗水,加快排水效率。
实施例2
水流中夹杂的泥砂等密度大于水的颗粒性杂质,有些会进入过滤层210并留存其间,长此以往有可能减小过滤层210的孔隙率,影响过滤速度,为了缓解这一情况,发明人进一步地,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在第一排水流道310内的过滤段312的上游设置沉砂段313,参见附图1和附图2,沉砂段313用于沉积水流中的泥砂等颗粒物质。
第一排水流道310还设置连接段311,请参照附图1和附图2所示,连接段311位于上述的各个过滤段312和沉砂段313之间,避免来不及过滤的水流在一个过滤段312处汇集泛滥,使来不及过滤的水流能够及时排走,提高道路100沿线整体的过滤、储水量。
请参照附图2所示,沉砂段313用于在过滤段312的上游预先排除部分大密度的颗粒性物质,这部分颗粒性物质容易进入蓄水部200,长此以往容易造成蓄水部200的过滤层210的过滤速度减小,因此设置沉砂段313以降低过滤段312的负荷,降低流经过滤段312的泥砂量,提高蓄水部200过滤层210的耐久性。上述的沉砂段313可选地设置为在过滤段312上游的多个,从而实现多级沉砂的效果,每个沉砂段313沉积的颗粒物的粒径或密度可以不同。例如参见附图2和附图3,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沉砂段313。
请参照附图2和附图3,第一排水流道310在沉砂段313处呈弧形,沉砂段313包括相对的凹侧3131和凸侧3132,凹侧3131的侧壁向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外部凹陷,凸侧3132的侧壁向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内部凸出;并且参照附图4,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底部设有凹陷的沉积部3134,沉积部3134靠近凸侧3132。沉砂段313的弧形弯曲方向并不唯一固定,也就是说上述的凹侧3131和凸侧3132可以互换,例如本实施例中,参见附图3,两个沉砂段313连接成S型。沉砂段313与过滤段312设置的距离靠近时,沉砂段313可选地设置为弧形部的出水方向朝向过滤段312设有过滤装置211的侧壁,就是说,使过滤装置211尽可能迎向水流的来向,增大过滤水压,提高过滤效率。
上述的弧形沉砂段313的原理如下:
附图3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水流的流向,水流在经过沉砂段313时,由于离心力和第一排水流道310的侧壁提供的侧压力共同作用下,水流容易在弧形的沉砂段313形成横向的环流,附图4中的虚线箭头示出了横向环流的方向,横向环流将水流中夹带的大密度颗粒物由凹侧3131从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底部带向凸侧3132,并在靠近凸侧3132的沉积部3134沉淀下来,从而减少水流中夹带的大密度颗粒物。沉砂段313和沉积部3134在不影响排水效率的情况下,使水流中的夹带的大密度颗粒物沉淀,进一步兼顾排水效率与过滤存水,并且沉砂段313的结构无需另行在第一排水流道310中增加其他的截留装置或动力装置,绿色节能,且无需考虑装置更换或维修的问题,维护难度小、成本低。
尤其是,在结合实施例1的基础上,第一排水流道310流通面积较小,使水流的水位始终较高,更容易形成横向环流,更好地发挥沉砂段313、过滤段312的作用。
而且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暗沟如果发生堵塞,一般难以确认堵塞位置,排查难度大,并且排水暗沟因沉积泥砂而需要定期疏通时,一般要全面开挖疏通,耗费人力、物力较大。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沉积部3134是第一排水流道310中主要的泥砂沉积区,有利于定期定点疏通第一排水流道310,和有利于排查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堵塞位置,维护难度低、维护成本低。上述的沉砂段313至少设置于第一排水流道310,且还可以在未设置过滤段312的第二排水流道320中也设置,以便于集中沉积在第二排水流道320中的泥砂等物质。
可选地,在沉砂段313设置用于进一步阻挡大密度颗粒物质的阻挡部3133,参见附图7,该阻挡部3133为从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底部向上延伸的凸起,该凸起围设于沉积部3134的边缘,且在朝向上游方向设置开口。阻挡部3133用于增大泥砂等大密度颗粒物翻越沉积部3134流走的难度,阻挡部3133朝向上游开口以减小对水流的阻碍,还能够便于部分泥砂直接进入沉积部3134沉淀,兼顾排水效率与过滤的作用。
进一步可选地,第一排水流道310的底部至少在过滤段312处向过滤部所在位置倾斜。水流流经过滤段312时,由于第一排水流道310在该处的底部向过滤层210倾斜,水流更容易流向过滤部,从而提高过滤效率,减少来不及过滤的水流量。
进一步可选地,请参照附图5,第一排水流道310在过滤段312处弯折,以使过滤段312设置的过滤装置211迎向水流的来向,从而增大作用于过滤装置211和过滤层210的水压,在不影响阻碍排水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过滤效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水方法,在道路100的至少一侧设置第一排水流道310、第二排水流道320和蓄水部200;
道路100上的积水流入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并在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的过滤段312经过滤后进入所述蓄水部200,以及经所述蓄水部200的过滤层210后存储于储水层220;
道路100积水过多时,积水流入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在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填满后,经所述第一排水流道310溢出的积水经溢流口331进入所述第二排水流道320,过量积水由所述第二排水流道320排出。
该排水方法具有以过滤为主的第一工作状态和以排水为主的第二工作状态,第一工作状态下,水流在第一排水流道310内流经过滤段312时进入蓄水部200过滤储存,第一排水流道310充满时进入第二工作状态,第一排水流道310依然保持排水和过滤工作,而超出溢流口331的水流进入第二排水流道320排走,从而,兼顾排水速率和过滤效果。
上述的第一排水流道310和第二排水流道320中,至少第一排水流道310包括沉砂段313,沉砂段313设置于过滤段312的上游,当水流在流经沉砂段313时,水流中夹带的泥砂等密度大于水的颗粒物质沉积于沉砂段313底部凹陷的沉积部3134内。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排水系统,设置在道路的至少一侧,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排水流道、第二排水流道和蓄水部;
所述第二排水流道、所述第一排水流道和所述蓄水部的位置按照第一方向依次排列,所述第二排水流道与所述道路邻接,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进水口与所述道路积水的流路连通;所述第一排水流道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通过间隔部间隔并通过所述间隔部顶部的溢流口连通,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道路的横截面剖切方向;
所述蓄水部在所述道路延伸的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排水流道设有与所述蓄水部对应的过滤段,所述过滤段靠近所述蓄水部的边侧设置过滤装置,所述蓄水部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的过滤层和储水层;所述过滤装置的过滤部与所述过滤层在第二方向上的部分或全部侧面贴合;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道路深度平行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排水流道的流通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排水流道每个过滤段的上游设置沉砂段。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沉砂段在所述道路延伸的方向上呈弧形,包括相对的凹侧和凸侧,所述凹侧的侧壁向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外部凹陷,所述凸侧的侧壁向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内部凸出;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设有凹陷的沉积部,所述沉积部靠近所述凸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设有向上凸起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围设于所述沉积部的边缘,所述阻挡部设有朝向上游的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包括透水路面和透水基层,第二排水流道邻接所述透水基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流道的底部至少在所述过滤段处朝向所述过滤部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蓄水部的储水层联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输水管,所述输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所述储水层,所述输水管的出水端连接有引流管,所述引流管与供水管道连接,其中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供水管道的供水端、另一端连接所述供水管道的用水端;
所述引流管设有文丘里流道,所述文丘里流道包括沿所述供水端至所述用水端依次相连的渐缩部、混合部和渐扩部,所述渐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所述供水端至所述用水端方向减小,所述渐扩部的流通面积沿从所述供水端至所述用水端方向增大,所述输水管的出水端连接于所述混合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管的进水端连接有过滤头,所述过滤头用于防止颗粒杂质进入所述输水管。
CN201920501144.3U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排水系统 Active CN2098909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1144.3U CN209890992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01144.3U CN209890992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90992U true CN209890992U (zh) 2020-01-03

Family

ID=69018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01144.3U Active CN209890992U (zh) 2019-04-12 2019-04-12 一种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9099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1557A (zh) * 2019-04-12 2019-06-14 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81557A (zh) * 2019-04-12 2019-06-14 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881557A (zh) 一种排水系统及其排水方法
CN112047535A (zh) 一种分质分区cso调蓄净化系统及雨水净化方法
CN106638917A (zh) 一种分体式雨水回收蓄调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8757027A (zh) 一种隧道内多功能排水系统
CN209890992U (zh) 一种排水系统
CN206752629U (zh) 一种市政工程用雨水检查井
CN211112984U (zh) 一种防积水且防堵塞的海绵城市道路
CN110714436A (zh) 淤地坝蓄水系统
CN2761722Y (zh) 渗透式城市雨水排放设施
CN214613574U (zh) 一种桥梁排水系统
CN215253321U (zh) 一种下穿隧道排水系统
CN213014550U (zh) 一种用于清污分流的装置
CN210421345U (zh) 一种截污扩流雨水口
CN212477985U (zh) 一种雨水排水口下渗系统
CN108532711B (zh)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建筑体系
CN208473932U (zh) 一种隧道内多功能排水系统
CN209907149U (zh) 一种市政道路排水结构
CN216920641U (zh) 一种雨水渗流池
CN112854364A (zh) 一种绿地降水处理系统
CN112973271A (zh) 一种用于山区浅水河流集取水净水的构筑物
CN216689652U (zh) 一种库边广场排水结构
CN211215560U (zh) 一种便于清淤的沉沙池
CN218028035U (zh) 一种地下室施工排水系统
CN208280264U (zh) 一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
CN218115036U (zh) 一种井下均质岩层自净化污水处理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