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81381U -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81381U
CN215581381U CN202121823364.1U CN202121823364U CN215581381U CN 215581381 U CN215581381 U CN 215581381U CN 202121823364 U CN202121823364 U CN 202121823364U CN 215581381 U CN215581381 U CN 2155813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ard
cantilever
flexible
shake
soft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233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忠科
张升云
陈小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Jinghao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233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813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813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813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线路板组件包括第一镂空基板、第一软板和第二软板,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第一软板设于第一镂空基板的镂空部中与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且第一软板用于与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第二软板环设在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并与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由于第一软板和第二软板均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形变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在芯片防抖或模组防抖过程中受到的阻力较小,可以提高防抖响应速度,从而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Description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多轴防抖功能能够减轻拍摄时发生的抖动现象,尤其是在使用长焦镜头时易产生的摇摆抖动、在使用微距镜头时易产生的位移抖动,以及在拍摄夜景或视频时易发生的旋转抖动,针对以上各类抖动现象,均可依靠多轴防抖功能检测并进行补偿修正。
相关技术中的防抖功能主要包括模组防抖功能、镜头防抖功能和芯片防抖功能。但当将这几种功能整合在一起时,在防抖过程中,因会受到柔性电路板的牵扯作用,以及因受到柔性电路板材料弹性模量的限制,使得在进行模组防抖以及芯片防抖时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影响防抖响应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组件,所述线路板组件应用于摄像模组,所述线路板组件包括:
第一镂空基板,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具有镂空部;
第一软板,所述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一软板设于所述镂空部中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软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以及
第二软板,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二软板环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软板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本申请提供的线路板组件可应用于摄像模组,具体可用于实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的接电导通,即线路板组件的第一软板用于与感光芯片电连接,同时线路板组件的第二软板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例如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在摄像模组的第一防抖马达的驱动作用下,感光芯片发生运动以达到芯片防抖功能,同时拉扯第一软板,使第一软板发生形变;在摄像模组的第二防抖马达的驱动作用下,摄像模组发生运动以达到模组防抖功能,同时拉扯第二软板,使第二软板发生形变。
因此,在本申请提供的线路板组件中,通过限定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一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一软板在进行芯片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还限定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二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二软板在进行模组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可见,本申请提供的线路板组件能够适用于具有多轴防抖功能的摄像模组,在进行各种防抖时,均可以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所述第一软板包括连接板以及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通过限定第一软板为呈带状的柔性连接带,在受力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第一柔性连接带呈螺旋延伸,相对于直线状的条形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冗余量,有利于减小第一柔性连接带变形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换言之,在进行芯片防抖时,可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为多条时,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呈螺旋状设置在所述镂空部中,且各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均具有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限定第一软板包括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能够在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以提高防抖响应速度的同时,保证第一软板的走线量不变,以避免影响感光芯片的接电导通;而且,由于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彼此断开间隔设置,故在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受力被拉伸过程中,能够减小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之间的牵制作用,以避免在变形时发生相互干扰,使得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更容易被拉伸发生形变,以进一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更加方便进行芯片防抖。
或者,所述第一软板包括连接部、多个连接板以及多条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间隔设置,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均固定且电连接于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并且各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分别绕所述连接部向同一方向螺旋延伸,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中,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均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通过设置连接部并限定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分别与该连接部电连接,实现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之间的电导通,同时通过设置的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能够在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以提高防抖响应速度的同时,保证第一软板的走线量不变,以避免影响感光芯片的接电导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二软板包括第一悬臂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位于镂空部中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悬臂部环绕在所述连接板外,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向所述连接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连接板电连接,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第一软板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进行芯片防抖受力时,使得连接板能够以第一连接臂与第一镂空基板的连接处为支点,以第二连接臂和第一悬臂部为悬臂发生摆动,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在进行芯片防抖时,可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一悬臂部为弯折板,所述第一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一悬臂部分,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成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一包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中,即,第一悬臂部可以对所述连接板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四分之三包围或者是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一悬臂部具有较长的长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为一个时;
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一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自由端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部可以对所述连接板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或者是四分之三包围,甚至可以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一悬臂部具有较长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便于摆动,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同时还能减少第一软板对连接板的束缚,便于连接板绕光轴运动,即,便于感光芯片绕z轴(光轴)转动,便于进行芯片防抖,而且限定位于首尾的两个第一悬臂部分分别弯折形成第一连接臂以及第二连接臂,有利于使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更容易摆动形变,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
或者,所述第一悬臂部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包围空间,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一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且所述第二连接臂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即,第一软板的整体结构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同时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中,即,第一悬臂部可以对所述连接板实现大致的全包围,因此,通过限定第一软板为对称结构,以及限定第一悬臂部可以对所述连接板实现大致的全包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使连接板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同时还能够使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更容易摆动形变,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软板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这样有利于使连接板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悬臂部与所述连接板围合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通过限定第一悬臂部与连接板围合形成开口朝向感光芯片设置的容置腔,以容纳所述感光芯片,可以减小摄像模组在光轴方向上的整体厚度,从而有利于使摄像模组符合小型化设计。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所述第二柔性软包括第二镂空基板和呈螺旋状的第二柔性连接带,所述第二镂空基板具有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中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具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二镂空基板用于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通过限定第二软板为呈带状的柔性连接带,在受力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第二柔性连接带呈螺旋延伸,相对于直线状的条形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冗余量,有利于减小第二柔性连接带变形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使得摄像模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换言之,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可以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
所述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二软板包括第二悬臂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悬臂部的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悬臂部环绕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所述第三连接臂从所述第二悬臂部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从所述第二悬臂部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用于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能够以第四连接臂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处为支点,以第三连接臂和第二悬臂部为悬臂发生摆动,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可以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的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二悬臂部为弯折板,所述第二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二悬臂部分,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成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二包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第一镂空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中,即,第二悬臂部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四分之三包围或者是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具有较长的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三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四自由端,所述第三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所述第四自由端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部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或者是四分之三包围,甚至可以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具有较长的长度,这样,不仅能够使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便于摆动,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同时还能减少第二软板对摄像模组运动的束缚,便于摄像模组绕x轴或y轴转动,进行模组防抖;或者
所述第二悬臂部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包围空间,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三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四自由端,所述第三自由端和所述第四自由端分别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和所述第四自由端之间的第二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且所述第三连接臂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即,第二软板的整体结构可以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镂空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中,即,第二悬臂部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具有较长的长度。因此,通过限定第二软板为对称结构,以及限定第二悬臂部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实现大致的全包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使摄像模组受力相对均匀、平衡,提高摄像模组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摄像模组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模组防抖效果;同时还能够使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更容易摆动形变,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弯折处以及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弯折处分别设有补强板。这样,一方面,可以利用所述补强板增强各个弯折处的结构强度,以提高第二软板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便于各个弯折处的弯折定型。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为多条,多条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间隔设置。通过设置多条宽度相对较细的第二柔性连接带,相较于设置一条宽度相对较宽的第二柔性连接带而言,一方面,能够在保证走线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第二柔性连接带的弹性模量,并可以提高第二柔性连接带的柔软性,减小变形阻力,以使第二柔性连接带更容易被拉伸发生形变,减小摄像模组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从而可以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以确保模组防抖效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小第二软板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面积,符合小型化设计。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
镜头组件;
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
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线路板组件,所述线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感光芯片背向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所述线路板组件的第一软板与所述感光芯片电连接;
第一防抖马达,所述第一防抖马达与所述感光芯片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以及
第二防抖马达,所述第二防抖马达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周,并用于驱动所述摄像模组运动以进行模组防抖。
在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中,能够利用第一防抖马达实现感光芯片在x、y、roll方向上的防抖,以及可以利用第二防抖马达实现摄像模组在pitch、yaw方向上的防抖,即,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可以实现五轴(x、y、roll、pitch和yaw)抖动补偿,以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同时由于限定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一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一软板在进行芯片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还限定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二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二软板在进行模组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可以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镜头组件为固定对焦镜头组件、自动对焦镜头组件或液态镜头组件。采用液态镜头,有利于增强摄像模组在光轴方向上的调焦能力。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摄像模组。具有所述摄像模组的电子设备,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限定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一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一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一软板在进行芯片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还限定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二软板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二软板在进行模组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线路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的线路板组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的第六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为直立式软板、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的第一柔性软版和第二软板均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的摄像模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摄像模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9中的摄像模组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的摄像模组沿d-d方向的剖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线路板组件;10、第一镂空基板;101、镂空部;11、第一软板;110、容置腔;111、第一柔性连接带;1111、第一连接端;1112、第二连接端;112、连接部;113、第一悬臂部;1131、第一悬臂部分;1132、第一包围空间;1133、第一自由端;1134、第二自由端;114、第一连接臂;115、第二连接臂;12、第二软板;121、第二悬臂部;1211、第二悬臂部分;1212、第二包围空间;1213、第三自由端;1214、第四自由端;122、第三连接臂;123、第四连接臂;124、补强板;125、第二柔性连接带;1251、第三连接端;1252、第四连接端;13、连接板;14、第二镂空基板;141、第二镂空区域;200、摄像模组;201、镜头组件;202、感光芯片;203、第一防抖马达;204、第二防抖马达;205、微机电系统;206、第三防抖马达;208、顶壳;209、底壳;210、上壳;211、下壳;212、滤光片组件;213、第一容纳空间;214、第二容纳空间;300、电子设备;301、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线路板组件,该线路板组件100可以应用于摄像模组,其中,该摄像模组能够可以实现五轴(x、y、roll、pitch和yaw)抖动补偿,即可以沿x方向移动、沿y方向移动、围绕z轴旋转(即提供roll补偿)、围绕x轴旋转(即提供pitch补偿)以及围绕y轴旋转(即提供yaw补偿),以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品质。具体地,该线路板组件100可以包括第一镂空基板10、第一软板11和第二软板12,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具有镂空部101,所述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一软板11设于所述镂空部101中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软板11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软板12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二软板12环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软板12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也即是,当所述摄像模组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时,所述第二软板12可用于与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例如第二软板12可通过金手指、板对板连接器等与电子设备的主板电连接。从而在进行芯片防抖时,第一软板11能够发生适于形变,以为感光芯片的运动提供可能;同时在进行模组防抖时,第二软板12能够适于发生形变,以为摄像模组的运动提供可能。其中,所述第一软板11和第二软板1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分体成型。
因此,本申请通过限定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一软板11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一软板11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一软板11在进行芯片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的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还限定第二软板12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二软板12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二软板12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二软板12在进行模组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可以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由前述可知,第一软板11可以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即:
当所述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软板11可以包括连接部112、连接板13以及多条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间隔设置,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均固定且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112,并且各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分别绕所述连接部112向同一方向螺旋延伸,并且在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中,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112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1111,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112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端1112,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13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112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1112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13均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通过设置连接部112并限定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分别与该连接部112电连接,实现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之间的电导通,从而可以通过第一软板11实现摄像模组的感光片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电连接,同时由于限定第一软板11包括多条呈带状的柔性连接带,在受力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呈螺旋延伸,相对于直线状的条形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冗余量,有利于减小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变形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换言之,在进行芯片防抖时,可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
其中,所述连接部112可以为位于镂空部101的中心的方形板或圆形板等。
在此实施方式中,基于相关技术中大部分的感光芯片大多都是方形的感光芯片,故为了与感光芯片的形状相匹配,一些实施例中,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形成的整体的外轮廓可以大致呈方形;镂空部为了适配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则镂空部101可以为与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形成的整体的外轮廓相匹配的方形区域,同样地,为了适配镂空部101的形状,第一镂空基板10的外轮廓可以大致呈方形。
由前述可知,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可以为多条,例如,两条、三条、四条、五条或者六条等,连接板13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或者五个等。如在图1和图2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为四条,所述连接板13为两块,所述连接部112为一个。四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分别连接于连接部112,并且四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分别绕所述连接部112向同一方向螺旋延伸,在四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中,其中两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远离连接部112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端1111,另外两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远离连接部112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端1112,两个第一连接端1111分别与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两个连接板13分别设于对应的第二连接端1112并与对应的第二连接端1112电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板13与第一镂空基板10之间的电连接,且两个连接板13分别用于与感光芯片电连接,从而现感光芯片与外部电路之间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可以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中心对称设置,这样有利于使第一软板11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第一软板11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软板包括连接板13以及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111,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具有第一连接端1111和第二连接端1112,所述第一连接端1111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所述连接板1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1112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1112电连接,所述连接板13用于与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第一软板采用这样的结构,同样可以在受力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呈螺旋延伸,相对于直线状的条形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冗余量,有利于减小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变形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使得感光芯片在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换言之,在进行芯片防抖时,可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
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也可以为多条,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间隔设置。相较于采用连接部连接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以使多条第一柔性连接带保持电导通的方式,由于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彼此断开间隔设置,在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受力被拉伸过程中,能够减小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之间的牵制作用,以避免在变形时发生相互干扰,使得各条第一柔性连接带更容易被拉伸发生形变,以进一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更加方便进行芯片防抖。
在图3示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为两条,所述连接板13为两块。两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均具有前述的第一连接端1111和第二连接端1112,两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中的其中一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的第一连接端1111和第二连接端1112分别与第一镂空基板10和对应的连接板13电连接,另一条第一柔性连接带111的第一连接端1111和第二连接端1112也分别与第一镂空基板10和对应的连接板13电连接,从而实现连接板13与第一镂空基板10之间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111可以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中心对称设置,这样有利于使第一软板11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第一软板11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当所述第一软板11为直立式软板时,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软板12包括第一悬臂部113、第一连接臂114和第二连接臂115,所述线路板组件100还包括位于镂空部101中的连接板13,所述第一悬臂部113环绕在所述连接板13外,所述第一连接臂114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113,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113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115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113,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113向所述连接板13方向弯折并与所述连接板13电连接,所述连接板13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第一软板11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进行芯片防抖受力时,使得连接板13能够以第一连接臂114与第一镂空基板10的连接处为支点,以第二连接臂115和第一悬臂部113为悬臂发生摆动,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在进行芯片防抖时,可以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本申请的连接板13在运动过程中,带动第一悬臂部113运动,可以将连接板13上的应力延伸在第一悬臂部113上,进而通过第一悬臂部113释放应力,提升了连接板13的使用寿命。
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悬臂部113与所述连接板13围合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设置的容置腔110,所述容置腔110可以用于容纳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即,通过限定第一悬臂部113与连接板13围合形成开口朝向感光芯片设置的容置腔110,以容纳所述感光芯片,可以减小摄像模组在光轴方向上的整体厚度,从而有利于使摄像模组符合小型化设计。
基于相关技术中大部分的感光芯片大多都是方形的感光芯片,故为了与之匹配,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3的外轮廓大致呈方形,第一悬臂部113可沿着连接板13的外轮廓弯折延伸的弯折板,即,所述第一悬臂部113包括多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31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成角度设置,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之间形成的角度大致为90°,以形成第一包围空间1132,至少一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至少另一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连接板13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1132中,即,第一悬臂部113可以对所述连接板13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四分之三包围或者是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一悬臂部113具有较长的长度。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软板11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例如两个、三个、四个等)。
当所述第一软板11为多个,如图5和图6所示,多个所述第一软板11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这样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一种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多个第一悬臂部113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在每一个第一悬臂部113的多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朝向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这样可以实现多个所述第一软板11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例如,在图5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软板11为两个,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一悬臂部113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且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一悬臂部113包括两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其中一个第一悬臂部113的两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分别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和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朝向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同时另一个第一悬臂部113的两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也分别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和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也朝向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也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以使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二连接臂115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相对侧,以及两个第一连接臂114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并位于连接板13的同一侧。这样可以实现多个所述第一软板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另一种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在每一个所述第一悬臂部113的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且所述第二连接臂115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这样同样可以实现多个所述第一软板11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例如,在图6示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软板11为两个,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一悬臂部113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相对侧,且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一悬臂部113均包括三个第一悬臂部分,在其中一个第一悬臂部113的三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分别朝向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同时在另一个第一悬臂部113的三个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也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也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也朝向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也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以使两个第一软板11的第二连接臂115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在连接板13的两相对侧,以及其中一个第一悬臂部上的两个第一连接臂114与另一个第一悬臂部上的对应两个第一连接臂关于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这样同样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可见,上述两种示例方式均可以使多个所述第一软板11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移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
当所述第一软板11为一个时,一种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悬臂部113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31依次连接形成与所述连接板13的形状相匹配的第一包围空间1132,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和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且所述第二连接臂115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即,第一软板11的整体结构关于所述连接板13的对称轴对称设置,同时所述连接板13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1132中,即,第一悬臂部113可以对所述连接板13实现大致的全包围,因此,通过限定第一软板11为对称结构,以及限定第一悬臂部113可以对所述连接板13实现大致的全包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使连接板13受力相对均匀、平衡,便于线路板组件100与感光芯片之间的力平衡,以提高感光芯片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感光芯片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芯片防抖效果;同时还能够使第一软板11具有较长的摆臂,更容易摆动形变,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
另一种示例性的,如图8至图10所示,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1131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一自由端1133,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1131具有第二自由端1134,所述第一自由端1133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114,所述第二自由端1134朝向所述连接板13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115,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一悬臂部113可以对所述连接板13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如图8所示)、四分之三包围(如图9所示)或者是八分之七包围(如图1所示),甚至可以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一悬臂部113具有较长的长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第一软板11具有较长的摆臂,便于摆动,减小感光芯片运动的阻力,同时还能减少第一软板11对连接板13的束缚,便于连接板13绕光轴运动,即,便于感光芯片绕z轴转动,便于进行芯片防抖。
由前述可知,第二软板12也可以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即: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请再次参阅图1、图2和图4,所述第二软板12可以为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二软板12包括第二悬臂部121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悬臂部121的第三连接臂122、第四连接臂123,所述第二悬臂部121环绕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外周,所述第三连接臂122从所述第二悬臂部121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123从所述第二悬臂部121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方向弯折并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第二软板12采用这样的结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能够以第四连接臂123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处为支点,以第三连接臂122和第二悬臂部121为悬臂发生摆动,具有较长的摆臂,从而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可以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的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
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悬臂部121为弯折板,所述第二悬臂部121包括多个第二悬臂部分1211,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第二悬臂部分1211成角度设置,例如相邻的两个第二悬臂部分1211之间形成的角度大致为90°,以形成第二包围空间1212,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122,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123,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1212中,即,第二悬臂部121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四分之三包围或者是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121具有较长的长度。
一种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悬臂部121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对称轴N对称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依次连接形成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形状相匹配的第二包围空间1212,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1211具有第三自由端1213,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1211具有第四自由端1214,所述第三自由端1213和所述第四自由端1214分别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123,两个第四连接臂123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对称轴N对称设置,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1213和所述第四自由端1214之间的第二悬臂部分1211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122,且所述第三连接臂122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对称轴M对称设置,从而使得第二软板12的整体结构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的对称轴N对称设置。而且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1212中,即,第二悬臂部121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121具有较长的长度。因此,通过限定第二软板12为对称结构,以及限定第二悬臂部121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实现大致的全包围,这样不仅有利于使摄像模组受力相对均匀、平衡,提高摄像模组的受力均匀性,从而提高摄像模组的运动稳定性,以确保模组防抖效果;同时还能够使第二软板具有较长的摆臂,更容易摆动形变,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
另一种示例性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1211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1211具有第三自由端1213,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1211具有第四自由端1214,所述第三自由端1213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122,所述第四自由端1214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123,在此实施方式中,第二悬臂部121可以对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实现四分之一包围、二分之一包围(如图11所示)或者是四分之三包围(如图12所示),甚至可以实现大致的全包围,以确保第二悬臂部121具有较长的长度,这样,不仅能够使第二软板12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便于摆动,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同时还能减少第二软板12对摄像模组运动的束缚,便于摄像模组绕x轴或y轴转动,进行模组防抖。
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悬臂部分1211的连接处(所述第二悬臂部121的弯折处)、所述第三连接臂122的弯折处以及所述第四连接臂123的弯折处分别设有补强板124。这样,不仅可以利用所述补强板124增强各个弯折处的结构强度,以提高第二软板12的使用寿命;还便于各个弯折处的弯折定型。
作为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3和图14所示,所述第二软板12可以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所述第二柔性软包括第二镂空基板14和呈螺旋状的第二柔性连接带125,所述第二镂空基板14具有第二镂空区域141,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125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141中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外,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125具有第三连接端1251和第四连接端1252,所述第三连接端1251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10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1252与所述第二镂空基板14电连接,所述第二镂空基板14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通过限定第二软板12为呈带状的柔性连接带,在受力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并且,第二柔性连接带125呈螺旋延伸,相对于直线状的条形结构,其具有一定的冗余量,有利于减小第二柔性连接带125变形时所需要克服的阻力,使得摄像模组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受到的阻力更小。换言之,在进行模组防抖时,可以减小摄像模组运动的阻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
在此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125可以为多条,多条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125间隔设置,各条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125均具有所述第三连接端1251和所述第四连接端1252。通过设置多条宽度相对较细的第二柔性连接带125,相较于设置一条宽度相对较宽的第二柔性连接带125而言,一方面,能够在保证走线量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第二柔性连接带125的弹性模量,并可以提高第二柔性连接带125的柔软性,减小变形阻力,以使第二柔性连接带125更容易被拉伸发生形变,减小摄像模组运动时受到的阻力,从而可以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以确保模组防抖效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减小第二软板12在垂直于光轴的方向上的面积,符合小型化设计。
综上所述,所述第一软板11可以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同时所述第二软板12也可以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则,第一种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柔性软板为直立式软板。第二种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第一软板11和第二柔性软板均为直立式软板。第三种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第一软板11为直立式软板,第二软板12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四种示例性的,如图14所示,第一软板11和第二柔性软板均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
请参阅图15和图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200可以包括镜头组件201、感光芯片202、第一防抖马达203、第二防抖马达204和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线路板组件100,其中,感光芯片202设于镜头组件201的像侧,所述线路板组件100位于所述感光芯片202背向所述镜头组件201的一侧与所述感光芯片202电连接,所述第一防抖马达203与所述感光芯片202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202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即,利用第一防抖马达203实现感光芯片202在x、y、roll方向上的防抖。所述第二防抖马达204设于所述镜头组件201的外周并用于驱动所述摄像模组200运动以进行模组防抖,即,利用第二防抖马达204实现摄像模组200(例如镜头组件201、感光芯片202、第一防抖马达203和线路板组件100等部件)在pitch、yaw方向上的防抖。
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200可以实现五轴(x、y、roll、pitch和yaw)抖动补偿,以提升摄像模组200的成像品质。同时由于限定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一软板11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一软板11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一软板11在进行芯片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感光芯片202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芯片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芯片防抖;同时还限定第二软板12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使得第二软板12呈螺旋延伸,或使得第二软板12具有较长的摆臂,以使第二软板12在进行模组防抖时仅需要克服较小的材料应力便可弯曲、形变,从而使得摄像模组200在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提高模组防抖响应速度,便于进行模组防抖。可见,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200,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可以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200具有一个内部坐标系(也称内参坐标系),请参考图15、图17、图19和图21,该内部坐标系为立体坐标系,其以感光芯片202的中心为原点,该内部坐标系包括:与镜头组件201的光轴O平行的z轴,垂直于z轴且与该镜头组件201的长度方向平行的x轴,以及垂直于z轴且与该镜头组件20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y轴。其中,围绕z轴旋转称为滚动(roll),也称为提供roll补偿,围绕x轴旋转称为倾斜(pitch),也称为提供pitch补偿,围绕y轴旋转称为偏转(yaw),也称为提供pitch补偿。为了更清楚的示出该坐标系,图15、图17、图19和图21中所示的内部坐标系的原点相对于实际的坐标系原点进行了平移,但并不表示坐标系的实际位置。
因此,“利用第一防抖马达203实现感光芯片202在x、y、roll方向上的防抖”可以理解为:第一防抖马达203可以驱动感光芯片202沿x方向移动、y方向移动或绕roll方向运动,以对抖动进行等效补偿。“利用第二防抖马达204实现摄像模组200在pitch、yaw方向上的防抖”可以理解为:第二防抖马达204可以驱动摄像模组200绕pitch方向运动或绕yaw方向运动,以对抖动进行等效补偿。
其中,第一防抖马达203即OIS(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马达,其可以采用悬丝结构防抖马达、记忆合金防抖马达、磁石结构防抖马达或者压电结构防抖马达等防抖马达。第二防抖马达可以采用云台马达、记忆合金防抖马达、磁石结构防抖马达或者压电结构防抖马达等防抖马达等。
进一步地,如图17和图18所示,为了提升芯片防抖的精度,摄像模组200还包括微机电系统205,其中,微机电系统205也称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系统,是一种自身能够进行精细位移运动的结构,该微机电系统205可以设于感光芯片202和第一软板11之间,并用于驱动感光芯片运动,以进行精度较高的位移补偿。即,在摄像模组200发生抖动的情况下,微机电系统205能够根据摄像模组200的处理器所计算出来的位移补偿值进行精细度很高的运动(可以达到亚微米级别),从而可以利用微机电系统205带动感光芯片202进行精度较高的位移补偿。换言之,通过微机电系统205带动感光芯片202的位移补偿调节具有运动精度高的优点,可以增加芯片防抖的精度。
一些实施例中,镜头组件201可以为固定对焦镜头组件,即该镜头组件201可以包括镜头和固定对焦马达(Fixed Focus Motor,FF马达);也可以为自动对焦镜头组件,即该镜头组件201也可以包括镜头和自动对焦马达(Auto Focus Motor,AF马达),从而可以实现镜头在z方向上的运动;还可以为液态镜头组件,有利于增强摄像模组200在光轴方向上的调焦能力。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该镜头组件201还可以包括镜头、AF马达和平移式OIS马达,从而可以实现镜头在x、y,roll和z方向上的运动;或者,该镜头组件201还可以包括镜头、AF马达和轴移式OIS马达,从而可以实现镜头在pitch、yaw和z方向上的运动。
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升摄像模组200的防抖能力,所述摄像模组200还可以包括第三防抖马达206(例如平移式OIS马达),以利用第三防抖马达206实现镜头在x、y、roll方向上的防抖,从而进行镜头防抖;或者,所述摄像模组200还可以包括第四防抖马达(例如轴移式OIS马达),以利用第四防抖马达实现镜头在pitch、yaw方向上的防抖,从而进行镜头防抖;又或者,所述摄像模组200还可以包括第三防抖马达206和第四防抖马达,以利用第三防抖马和第四防抖马达实现镜头在x、y、roll、pitch、yaw方向上的防抖,实现镜头五轴防抖。
以下以线路板组件100的第一软板11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第二软板12为直立式软板为例对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做进一步的说明,具体如下:
第一种示例性的,如图15和图16所示,图15和图16示出的摄像模组200除了包括前述的镜头组件201、感光芯片202、第一防抖马达203、第二防抖马达204和线路板组件100外,还可以包括顶壳208、底壳209、上壳210、下壳211和滤光片组件212等零部件。具体地,顶壳208和底壳209连接形成第一容纳空间213,上壳210和下壳211容置在第一容纳空间213内,并且二者相互连接形成第二容纳空间214,线路板组件100的第一镂空基板10夹设在上壳210和下壳211之间,线路板组件100的第一软板11设置于第二容纳空间214,第一防抖马达203可以通过弹片、悬丝或硅片等结构连接于上壳210并位于上壳210和第一软板11之间,滤光片组件212可以通过粘接剂(例如胶水)粘接在第一防抖马达203的下方。感光芯片202与第一防抖马达203连接并位于滤光片组件212的下方,感光芯片202在第一防抖马达203的驱动作用下发生运动,从而实现芯片防抖。镜头组件201设于上壳210的上方,且镜头组件201位于第一容纳空间213并至少部分伸出至第一容纳空间213外,第二防抖马达204设于第二容纳空间214中并环设在镜头组件201、上壳210和下壳211的外周,线路板组件100的第二软板12环设在第二防抖马达204外,并且第二软板12的第四连接臂123穿过顶壳208与外部电路连接。
第二种示例性的,如图17和图18所示,图17和图18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与图15和图16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200还包括微机电系统205,该微机电系统205可以设于感光芯片202和第一软板11之间,从而可以利用该微机电系统205带动感光芯片202进行精度较高的位移补偿。换言之,通过微机电系统205带动感光芯片202的位移补偿调节具有运动精度高的优点,可以增加芯片防抖的精度。关于摄像模组200的其他结构的描述可参见在第一种示例性对其的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种示例性的,如图19和图20所示,图19和图20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与图17和图18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200的镜头组件201为液态镜头组件201,从而可以利用液态镜头组件的优势,增强摄像模组200在光轴方向上的调焦能力。关于摄像模组200的其他结构的描述可参见在第一种示例性和第二种示例性对其的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种示例性的,如图21和图22所示,图21和图22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与图17和图18示出的摄像模组200的具体结构的区别主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200还包括第三防抖马达206,该第三防抖马达206可以设于镜头组件201的下方,从而可以利用该第三防抖马达206实现镜头在x、y、roll方向上的防抖,以进行镜头防抖。关于摄像模组200的其他结构的描述可参见在第一种示例性和第二种示例性对其的描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方”是指摄像模组200中镜头组件201的物侧方向,“下方”是指摄像模组200中镜头组件201的像侧方向。
请参阅图23,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300具有如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200。具体地,如图23所示,所述电子设备300可以包括壳体301和前述摄像模组200,壳体301内设有主板,摄像模组200设于壳体301并与壳体301内的主板电连接,以使电子设备300具有拍照功能。其中,电子设备300可以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监控器等。可以理解的,具有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也具有前述实施例所述的线路板组件100的全部技术效果。即,具有所述摄像模组200的电子设备300,能够在实现多轴防抖功能的同时,减小防抖过程中的阻力,提高防抖响应速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路板组件应用于摄像模组,所述线路板组件包括:
第一镂空基板,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具有镂空部;
第一软板,所述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一软板设于所述镂空部中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一软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以及
第二软板,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或直立式软板,所述第二软板环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且所述第二软板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
所述第一软板包括连接板以及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并与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软板包括连接部、多个连接板以及多条呈螺旋状的第一柔性连接带,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间隔设置,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均固定且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并且各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分别绕所述连接部向同一方向螺旋延伸,多条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中,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一连接端,另一部分所述第一柔性连接带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具有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并与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端电连接,各个所述连接板均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一软板包括第一悬臂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线路板组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第一悬臂部环绕在所述连接板外,所述第一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部,且从所述第一悬臂部向所述连接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连接板电连接,所述连接板用于与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一悬臂部为弯折板,所述第一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一悬臂部分,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成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一包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板为一个时;
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一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二自由端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或者
所述第一悬臂部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一包围空间,多个所述第一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一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一悬臂部分具有第二自由端,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分别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一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一自由端和所述第二自由端之间的第一悬臂部分朝向所述连接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二连接臂,且所述第二连接臂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一包围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软板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软板关于所述连接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悬臂部与所述连接板围合形成开口朝向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设置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用于容纳所述摄像模组的感光芯片。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所述第二软板包括第二镂空基板和呈螺旋状的第二柔性连接带,所述第二镂空基板具有第二镂空区域,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位于所述第二镂空区域中并绕设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具有第三连接端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二镂空基板用于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二软板包括第二悬臂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悬臂部的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二悬臂部环绕在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外周,所述第三连接臂从所述第二悬臂部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电连接,所述第四连接臂从所述第二悬臂部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方向弯折并用于与所述外部电路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板为直立式软板时,所述第二悬臂部为弯折板,所述第二悬臂部包括多个第二悬臂部分,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依次连接,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成角度设置以形成第二包围空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至少另一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至少四分之一的所述第一镂空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三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四自由端,所述第三自由端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所述第四自由端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或者
所述第二悬臂部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依次连接形成所述第二包围空间,多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中,位于首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三自由端,位于尾部的第二悬臂部分具有第四自由端,所述第三自由端和所述第四自由端分别背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四连接臂,位于所述第三自由端和所述第四自由端之间的第二悬臂部分朝向所述第一镂空基板弯折形成所述第三连接臂,且所述第三连接臂关于所述第一镂空基板的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第一镂空基板位于所述第二包围空间中。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悬臂部分的连接处、所述第三连接臂的弯折处以及所述第四连接臂的弯折处分别设有补强板。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软板为平面式螺旋状软板时,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为多条,多条所述第二柔性连接带间隔设置。
13.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
镜头组件;
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像侧;
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线路板组件,所述线路板组件位于所述感光芯片背向所述镜头组件的一侧,所述线路板组件的第一软板与所述感光芯片电连接;
第一防抖马达,所述第一防抖马达与所述感光芯片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感光芯片运动以进行芯片防抖;以及
第二防抖马达,所述第二防抖马达设于所述镜头组件的外周,并用于驱动所述摄像模组运动以进行模组防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头组件为固定对焦镜头组件、自动对焦镜头组件或液态镜头组件。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具有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摄像模组。
CN202121823364.1U 2021-08-05 2021-08-05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155813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364.1U CN215581381U (zh) 2021-08-05 2021-08-05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23364.1U CN215581381U (zh) 2021-08-05 2021-08-05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81381U true CN215581381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32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23364.1U Active CN215581381U (zh) 2021-08-05 2021-08-05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813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87281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073600A (zh) 摄像头模组、电子设备及其光学防抖方法
CN111812911B (zh) 光学图像防抖装置、照相机及便携式电子设备
CN11452085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554074A (zh) 用于光学致动器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116998162A (zh) 防抖马达、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14554068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3840060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31526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组装方法
CN215581381U (zh) 线路板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257726B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428436B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215301034U (zh) 线路板组件、芯片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676335A (zh) 防抖机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4554070A (zh) 光学防抖摄像模组
CN114449159A (zh) 用于光学防抖摄像模组的驱动结构及相应的摄像模组
CN217283086U (zh) 电路板、底座、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EP4231623A1 (en) Optical anti-shake camera module
CN117119283A (zh) 感光组件、摄像头模组以及电子设备
JP2007147719A (ja) 接続ユニット及び接続ユニットを用いた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