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78616U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78616U
CN215578616U CN202121461526.1U CN202121461526U CN215578616U CN 215578616 U CN215578616 U CN 215578616U CN 202121461526 U CN202121461526 U CN 202121461526U CN 215578616 U CN215578616 U CN 2155786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refractive index
index layer
display panel
emit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6152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博
李泽宇
潘向南
于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6152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786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786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786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包括基底;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发光器件位于基底上;第一折射率层,包括与多个发光器件对应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围设形成开口区域的分隔体,开口区域在基底上的投影与发光器件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一坡度角小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二坡度角,和/或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第一折射率层用于将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在开口区域的侧壁进行反射;第二折射率层,位于第一折射率层背离基底的一侧,第二折射率层整面设置且填充各开口区域,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 Electroluminesecent Display,OLED)相对于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自发光、反应快、视角广、亮度高、色彩艳、轻薄等优点,是当今显示器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被认为是下一代显示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用以提高蓝色子像素的出光效率。
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基底;
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基底上;
第一折射率层,包括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对应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围设形成所述开口区域的分隔体,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一坡度角小于其他所述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二坡度角,和/或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在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进行反射;
第二折射率层,位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折射率层整面设置且填充各所述开口区域,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在平行于所述基底表面方向上,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坡度角小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二坡度角,和/或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基底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和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面积发光器件、第二面积发光器件和第三面积发光器件,所述第一面积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相对应,所述第二面积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相对应,所述第三面积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相对应;其中,
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低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以及低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一坡度角小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二坡度角,和/或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坡度角为40°~50°,所述第二坡度角为60°~70°。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为2um~8um,所述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为1um~4um。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当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时,所述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与相邻的所述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独立设置。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所述开口区域的截面形状为近似倒梯形。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折射率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的封装层,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SiNx。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折射率层之间的封装层。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折射率层之间的触控结构,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结构和第二折射率层之间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复用为所述第一折射率层。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层叠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触控绝缘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靠近所述基底,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金属网格,所述金属网格包括多条金属线,所述多条金属线交错限定出所述金属网格的网孔,所述金属线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发光器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覆盖所述金属线。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树脂,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或亚克力材料。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可选地,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发光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
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相关技术中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3中发光器件23发射光的示意图;
图16为图5中发光器件23发射光的示意图;
图17为图7中发光器件23发射光的示意图;
图18为图9中发光器件23发射光的示意图;
图19A-图19B为制作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时在执行每一步骤之后的示意图;
图20A-图20B为制作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时在执行每一步骤之后的示意图;
图21A-图21D为制作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时在执行每一步骤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附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公开内容。
在传统的OLED中,如图1所示,由于发光器件10发射的光线最终从玻璃盖板20(高折射率)射入空气(低折射率),当光线在玻璃盖板20界面的入射角度达到或大于全反射临界角时,会发生全内反射,大部分发射光在器件内发生全反射以及散射被消耗掉,造成整体出光效率低。
为了提高OLED的出光效率,如图2所示,可以在封装层30外制作微棱镜(Microlens)40,即使用低折射率的微棱镜40+高折射率的平坦层50,利用全反射原理调整光线到达玻璃盖板20界面时的入射角,减小斜视角方向光线的全内反射,提高出光效率。
传统的RGB像素排布方式已无法满足高分辨率产品的要求,为了在相当的显示效果前提下子像素发光面积占比更大,目前采用较多的是GGRB像素排列方式,GGRB像素排列方式可有效改善烧屏问题。
但是在GGRB像素排列中,如图3所示,由于B像素面积较大,其发射的很多光线在到达微棱镜40界面时,未达到全反射临界角,因此最终无法从玻璃盖板表面射出,造成蓝光的亮度增益远低于红光和绿光。
基于此,为了解决蓝光的亮度增益远低于红光和绿光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如图4-图9所示,包括:
基底1;
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发光器件(21、22、23)位于基底1上;
第一折射率层3,包括与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对应的多个开口区域(31、32、33)以及围设形成开口区域(31、32、33)的分隔体34,开口区域(例如31)在基底1上的投影与发光器件21在基底1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二坡度角θ2,和/或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2和h3);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二坡度角θ2;如图6和图7所示,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2和h3);如图8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二坡度角θ2,且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2和h3);第一折射率层3用于将发光器件(21、22、23)发出的光在开口区域(例如33)的侧壁331进行反射;
第二折射率层4,位于第一折射率层3背离基底1的一侧,第二折射率层4整面设置且填充各开口区域(31、32、33),第二折射率层4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3的折射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由于高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层4覆盖开口区域(31、32、33),且第一折射率层3为低折射率层,因此开口区域(例如33)的侧壁331为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发生全反射的界面,本公开通过将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第二坡度角θ2,这样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仍能较多的在侧壁331发生全反射,提高了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和/或至少部分开口区域(例如3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他开口区域(例如31和3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2和h3),这样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能更多的在侧壁331发生全反射,并从第二折射率层4界面射出,提高了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图6和图8所示,还包括位于第二折射率层4背离基底1一侧的封装层5,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折射率层3和第二折射率层4在显示面板封装之前制作;发光器件(21、22、2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基底1上的阳极、发光层和阴极(未示出),第一折射率层3位于阴极和第二折射率层4之间;其中,第一折射率层3的材料可以包括聚酰亚胺,第二折射率层4的材料可以包括SiNx。具体地,由于在制作显示面板时,需要制作像素界定层(PDL)来限定像素开口区域,发光器件制作在对应的像素开口区域内,PDL的材料一般为聚酰亚胺,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折射率层3可以采用PDL材料制作;具体地,聚酰亚胺的折射率为1.65,SiNx的折射率为1.94。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图4、图6和图8是以第一折射率层3的材料为PDL材料(聚酰亚胺),第二折射率层4的材料包括SiNx为例进行说明的,这样可以方便制作。当然,在具体实施时,第一折射率层3和第二折射率层4也可以采用其它不同的材料,只要二者满足第二折射率层4的折射率大于第一折射率层3的折射率即可。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5、图7和图9所示,还包括位于发光器件(21、22、23)和第一折射率层3之间的封装层5,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折射率层3和第二折射率层4在显示面板封装之后制作。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0-图12所示,还包括:位于封装层5和第二折射率层4之间的触控结构6,以及位于触控结构6和第二折射率层4之间的平坦层7;平坦层7复用为第一折射率层3,这样不用单独在平坦层7上制作第一折射率层3,可以节省一层膜层的制作。具体地,平坦层7用于平坦触控结构6的表面以进行后续制作工艺,虽然平坦层7复用为第一折射率层3,而第一折射率层3具有开口区域,但是第二折射率层4整面设置且覆盖开口区域,因此实际起到平坦作用的是第二折射率层4,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不会影响后续膜层的平坦性。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0-图12所示,触控结构6包括层叠的第一触控电极层61、触控绝缘层62和第二触控电极层63,第一触控电极层61靠近基底1,第一折射率层3设置在第二触控电极层63远离基底1的一侧。具体地,第一触控电极层6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63其中一个为驱动电极,另一个为感应电极。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10-图12的部分膜层的俯视示意图,第一触控电极层61和第二触控电极层63包括多个金属网格,金属网格包括多条金属线601,多条金属线601交错限定出金属网格的网孔602,金属线601在基底1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发光器件之间,且第一折射率层3覆盖金属线601。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5、图7、图9、图10-图12所示,第一折射率层3的材料可以包括树脂(平坦层的材料),第二折射率层4的材料可以包括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或亚克力材料。具体地,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的折射率比单独树脂材料的折射率大,亚克力材料的折射率比树脂的折射率大。具体地,树脂的折射率为1.51,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的折射率为1.71。
在具体实施时,为例使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线尽可能的在第一折射率层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图12所示,开口区域(例如33)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发光器件23的有效发光区域在基底1上的正投影面积。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在相当的显示效果前提下子像素发光面积占比更大,如图14所示,本公开实施例采用GGRB像素排列方式,其中21代表R子像素,22代表G子像素,23代表B子像素,GGRB像素排列方式可有效改善烧屏问题,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图12所示,发光器件(21、22、23)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器件21、绿色发光器件22和蓝色发光器件23,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23为蓝色发光器件。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大发光器件的出光角度,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图12所示,沿基底1的厚度方向,开口区域(31、32、33)的截面形状为近似倒梯形。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5、图7和图9所示,由于蓝色发光器件23发光面积较大,第一折射率层3(树脂)的折射率n1为1.71,第二折射率层4(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的折射率n2为1.71。如图15所示,图15为现有技术中图3所示的B像素的截面示意图,空气折射率n0=1.0,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如B像素中心区域的光线L)在侧边331的全反射临界角度数为arcsin n1/n2=62°,光线从第二折射率层4射入空气时,全反射临界角为arcsin n0/n2=35.8°,从图15可以看出,当B像素微棱镜40的坡度角较大时,部分光线达到微棱镜40时,未达到全反射临界角(arcsin n1/n2=62°),其被折射后到达高折射率的平坦层50和空气的界面,再次发生全内反射,降低了出光效率。因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16所示,在平行于基底1表面方向上,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23对应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21和22)对应的第二坡度角θ2,发光器件23对应的第一折射率层3的第一坡度角θ1后,发光器件23发出的更多光线在到达棱镜表面时发生全反射,并从第二折射率层4界面射出,提高了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如图17所示,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21和22)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h2,由于发光器件23对应的分隔体34厚度较大,这样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能更多的在侧壁331发生全反射,并从第二折射率层4界面射出,提高了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如图18所示,在平行于基底1表面方向上,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23对应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21和22)对应的第二坡度角θ2,且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21和22)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h2,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开口区域33对应的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和图5所示,基底1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区域R、第二子像素区域G和第三子像素区域B,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包括第一面积发光器件21、第二面积发光器件22和第三面积发光器件23,第一面积发光器件21与第一子像素区域R相对应,第二面积发光器件22和第二子像素区域G相对应,第三面积发光器件23和第三子像素区域B相对应;其中,
第三子像素区域B的发光效率低于第一子像素区域R的发光效率以及低于第二子像素区域G的发光效率,第三子像素区域B对应的开口区域33对应的第一坡度角θ1小于第一子像素区域R和第二子像素区域G对应的开口区域(21、22)对应的第二坡度角θ2,和/或第三子像素区域B对应的开口区域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第一子像素区域R和第二子像素区域G对应的开口区域(21、2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这样第三子像素区域B对应的发光器件23发射的光线能更多的在侧壁331发生全反射,并从第二折射率层4界面射出,提高了第三子像素区域B对应的发光器件23的出光增益。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4、图5、图8和图9所示,第一坡度角为40°~50°,第二坡度角为60°~70°。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至少部分开口区域(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为2um~8um,优选为4um,其他开口区域(21、22)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2为1um~4um,优选为2um。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中,如图6、图7、图8和图9所示,当至少部分开口区域(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高度h1大于其他开口区域(21、22)对应的分隔34的高度h2时,至少部分开口区域(23)对应的分隔体34与相邻的其他开口区域(如23)对应的分隔体34独立设置。
下面以图5和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为例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折射率层3和第二折射率层4的制作方法进行描述:
制备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步骤具体如下:
(1)在基底1上依次制备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并在发光器件(21、22、23)背离基底1的一侧制作封装层5以对发光器件(21、22、23)进行封装,然后在封装层5背离基底1的一侧涂覆树脂材料(以正性树脂材料为例)形成第一折射率膜层3’,再利用半色调掩膜版(HTM mask)对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曝光,其中,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和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的mask采用高透过率设置,且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的mask的高透光区边缘采用低透过率设置,如图19A所示。
(2)对曝光后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显影工艺,控制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对应的第二坡度角θ2为60°~70°,发光器件23对应的第一坡度角θ1为40°~50°,形成第一折射率层3,如图19B所示。
(3)在第一折射率层3背离基底1的一侧形成第二折射率层4,如图5所示。
制备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步骤具体如下:
(1)在基底1上依次制备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并在发光器件(21、22、23)背离基底1的一侧制作封装层5以对发光器件(21、22、23)进行封装,然后在封装层5背离基底1的一侧涂覆树脂材料(以负性树脂材料为例)形成第一折射率膜层3’,第一折射率膜层3’的厚度为制备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折射率膜层3’厚度的2倍以上,再利用半色调掩膜版(HTM mask)对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曝光,其中,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和发光器件23正对应位置的mask不透光,发光器件21和发光器件22之间对应位置的mask采用低透过率设置,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的不透光区域边缘采用高透过率设置,发光器件22和发光器件23之间依次采用低透过率、不透光和高透过率设置,如图20A所示。
(2)对曝光后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显影工艺,控制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对应的分隔体34的厚度h2为2um,发光器件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厚度h1为4um,形成第一折射率层3,如图20B所示。
(3)在第一折射率层3背离基底1的一侧形成第二折射率层4,如图7所示。
制备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步骤还可以如下:
(1)在基底1上依次制备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21、22、23),并在发光器件(21、22、23)背离基底1的一侧制作封装层5以对发光器件(21、22、23)进行封装,然后在封装层5背离基底1的一侧涂覆树脂材料(以负性树脂材料为例)形成第一折射率膜层3’,第一折射率膜层3’的厚度与制备图5所示的显示面板中的第一折射率膜层3’厚度相同,再利用半色调掩膜版(HTM mask)对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曝光,其中,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正对应位置的mask不透光,发光器件21和发光器件22对应位置的不透光mask的区四周采用低透过率设置,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以及四周采用不透光mask的,如图21A所示。
(2)对曝光后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显影工艺,控制发光器件21、发光器件22对应的分隔体34的厚度h2为2um,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的第一折射率膜层3’被显影掉,如图21B所示。
(3)在步骤(2)的基础上涂覆第一折射率膜层3”,第一折射率膜层3”的厚度为第一折射率膜层3’厚度的2倍以上,利用半色调掩膜版(HTM mask)对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曝光,其中,发光器件23对应位置不透光,发光器件23对应不透光位置边缘采用低透过率设置,如图21C所示。
(4)对曝光后第一折射率膜层3”进行显影工艺,控制发光器件23对应的分隔体34的厚度h1为4um,其余位置的第一折射率膜层3”被显影掉,形成第一折射率层3,如图21D所示。
(5)在第一折射率层3背离基底1的一侧形成第二折射率层4,如图7所示。
基于同一公开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由于该显示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前述一种显示面板相似,因此该显示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前述显示面板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对于该显示装置的其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均为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具有的,在此不做赘述,也不应作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高折射率的第二折射率层覆盖开口区域,且第一折射率层为低折射率层,因此开口区域的侧壁为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线发生全反射的界面,本公开通过将第一折射率层的至少部分开口区域的侧壁在平行于基底表面方向的截面的轮廓形状设置成包括多个凹凸曲线,这样可以增大开口区域的侧壁面积,因此可以增加全反射的界面面积,从而提高发生全发射的光线数量,进而提高发光器件的出光增益。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公开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公开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公开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公开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中,包括:
基底;
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发光器件位于所述基底上;
第一折射率层,包括与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对应的多个开口区域以及围设形成所述开口区域的分隔体,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与所述发光器件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其中,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一坡度角小于其他所述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第二坡度角,和/或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用于将所述发光器件发出的光在所述开口区域的侧壁进行反射;
第二折射率层,位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所述第二折射率层整面设置且填充各所述开口区域,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在平行于所述基底表面方向上,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坡度角小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二坡度角,和/或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它发光面积的发光器件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基底包括多个不同颜色的第一子像素区域、第二子像素区域和第三子像素区域,所述发光面积不同的多个发光器件包括第一面积发光器件、第二面积发光器件和第三面积发光器件,所述第一面积发光器件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相对应,所述第二面积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相对应,所述第三面积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相对应;其中,
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低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以及低于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的发光效率,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一坡度角小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第二坡度角,和/或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域对应的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坡度角为40°~50°,所述第二坡度角为60°~7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为2um~8um,所述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为1um~4u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当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大于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的高度时,所述至少部分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与相邻的所述其他开口区域对应的分隔体独立设置。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沿所述基底的厚度方向,所述开口区域的截面形状为近似倒梯形。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折射率层背离所述基底一侧的封装层,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聚酰亚胺,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SiNx。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和所述第一折射率层之间的封装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还包括:位于所述封装层和所述第二折射率层之间的触控结构,以及位于所述触控结构和第二折射率层之间的平坦层;所述平坦层复用为所述第一折射率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触控结构包括层叠的第一触控电极层、触控绝缘层和第二触控电极层,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靠近所述基底,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远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层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多个金属网格,所述金属网格包括多条金属线,所述多条金属线交错限定出所述金属网格的网孔,所述金属线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位于相邻的发光器件之间,且所述第一折射率层覆盖所述金属线。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树脂,所述第二折射率层的材料包括混合有亚克力微粒的树脂或亚克力材料。
14.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发光器件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发光面积最大的发光器件为蓝色发光器件。
15.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中,所述开口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大于等于所述发光器件的有效发光区域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面积。
16.一种显示装置,其中,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1461526.1U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55786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1526.1U CN21557861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61526.1U CN21557861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78616U true CN215578616U (zh) 2022-01-18

Family

ID=798219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61526.1U Active CN215578616U (zh) 2021-06-29 2021-06-29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78616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38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47710A1 (zh) * 2022-02-07 2023-08-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WO2023206487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3205920A1 (zh) * 2022-04-24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WO2024065241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发光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3383A1 (zh) * 2021-06-29 2023-0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47710A1 (zh) * 2022-02-07 2023-08-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
WO2023205920A1 (zh) * 2022-04-24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WO2023206487A1 (zh) * 2022-04-29 2023-11-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WO2024065241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发光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发光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578616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145641U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4183624B (zh) 一种透明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透明显示装置
CN109713018B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62920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04005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WO2019205549A1 (zh) 双面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WO2015196613A1 (zh) 彩膜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
CN104157669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7316888B (zh) 一种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1627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10364555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524439B (zh) 封装盖板、oled显示装置
WO202002476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68843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996697A (zh) 一种像素单元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240099079A1 (en) Display apparatus, an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WO2024017343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18831214U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WO2023245899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548229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16793691U (zh) 一种新型全面屏手机画素排布结构
CN103123956A (zh)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9473464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US2024003240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