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78381U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触头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578381U CN215578381U CN202121764851.5U CN202121764851U CN215578381U CN 215578381 U CN215578381 U CN 215578381U CN 202121764851 U CN202121764851 U CN 202121764851U CN 215578381 U CN215578381 U CN 2155783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auxiliary
- piece
- top wall
- arm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继电器触头结构,包括主静触头、主动触片和触头弹簧,主静触头与主动触片沿竖向相对布置,触头弹簧安装于推杆上侧上、并能够对主动触片提供向上的弹性支撑力,且主动触片还能够在推杆及触头弹簧的协同带动下与主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还包括有辅助静触头和辅助动触片,辅助静触头定位布置于主静触头的旁边,辅助动触片连接于推杆上侧上、并同时位于辅助静触头的下方,且辅助动触片能够在推杆的带动下与辅助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该继电器触头结构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反馈信号准确性,且还具有可靠的引出形式,装配效率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继电器触头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陶瓷密封继电器中都不带有辅助触点。而带有辅助触点的继电器大部分采用干簧管做辅助触点,这种干簧管辅助触点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线圈通电产生磁场使干簧管闭合,进而实现继电器产品的监控。但这种干簧管辅助触点无法实现与主触点同步运动,特别是当主触点卡滞或粘连时,而干簧管却因受线圈磁场的影响仍然能正常开断,因而,现有的干簧管辅助触点不能很好的反映出主触点的实际工作状态,反馈信号的准确度较差。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继电器触头结构,一方面,其中的辅助触点组件可很好的反映出主触点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具有非常高的反馈信号准确性;另一方面,其辅助触点组件的引出形式连接可靠,装配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继电器触头结构,包括主静触头、主动触片和触头弹簧,所述主静触头与所述主动触片沿竖向相对布置,所述触头弹簧安装于推杆上侧上、并能够对所述主动触片提供向上的弹性支撑力,且所述主动触片还能够在所述推杆及所述触头弹簧的协同带动下与所述主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还包括有辅助静触头和辅助动触片,所述辅助静触头定位布置于所述主静触头的旁边,所述辅助动触片连接于所述推杆上侧上、并同时位于所述辅助静触头的下方,且所述辅助动触片能够在所述推杆的带动下与所述辅助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静触头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均为竖向放置的圆柱体结构、并还呈间隔并排排布;
所述辅助动触片具有一为弯曲的长条片状的基体、以及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基体长度方向两端上的触点,所述基体连接于所述推杆上侧上,两个所述触点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的下方,并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具有下连接座、中连接件和上连接座,所述下连接座定位套接于所述推杆的上侧外,所述中连接件为倒U形结构,该倒U形结构罩设于所述主动触片的中部外、并同时与所述下连接座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基体的中部埋设于所述上连接座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连接件的底侧与所述下连接座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的顶壁外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连接座还与所述中连接件的顶壁可拆卸定位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连接件具有两个侧立壁和一横跨且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立壁顶边上的顶壁,两个所述侧立壁的底侧上对称设有两个插孔,所述顶壁的相对两侧上分别成型有一挂板;
所述下连接座具有下座主体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座主体相对两侧上的插板,且两个所述插板能够分别对应的紧配插接于两个所述插孔中;
所述上连接座具有一放置于所述顶壁外表面上的上座主体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座主体相对两侧上的挂耳,两个所述挂耳上分别设有一挂孔,且两个所述挂孔能够分别挂套于两个所述挂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下衔铁和上衔铁,所述下衔铁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外,所述上衔铁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的顶壁内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衔铁还位于所述下衔铁的上方;当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时,所述下衔铁与所述上衔铁之间能够形成磁回路,以实现对所述主动触片产生一受力方向向上的电磁吸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动触片为长条板状结构;所述下衔铁为沿所述主动触片长度方向延伸、且竖向截面呈U形的长条状U形槽结构,所述下衔铁通过过盈紧配合方式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的中部外;所述上衔铁为块体状,其铆装于所述中连接件的顶壁内表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下连接座的上侧上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下端的孔槽,在所述下衔铁的底壁外侧面上凹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上端的凹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该继电器具有一陶瓷外壳;所述主静触头和所述辅助静触头均为两个,两个所述主静触头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的顶壁上,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亦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的顶壁上;所述主动触片、所述触头弹簧和所述辅助动触片均内置于所述陶瓷外壳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设有PCB板和引出组件,所述PCB板设置于所述陶瓷外壳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PCB板还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电性连接;所述引出组件具有骨架和埋设于所述骨架中的引出片,所述骨架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外壳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引出片与所述PCB板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①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含辅助静触头和辅助动触片)能够与主触点组件(含主静触头和主动触片)同步运动,从而可很好的反映出主触点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而实现辅助触点组件反馈信号的准确性非常高。②不同于现有辅助触点的导线引出形式,本实用新型采用引出片引出形式,即将辅助静触头与PCB板焊接后,再将引出片与PCB板焊接,最终由引出片引出到产品外部;而且特别的是,引出片是注塑埋设于骨架中,即引出组件可做成平面与外部铜排激光焊接,这一方面可有效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没有导线压接导致接触不良的风险,并还降低了连接处的电阻,另一方面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装配效率。③本实用新型还设有一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外的下衔铁和位于所述下衔铁上方的上衔铁,当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相吸合连通时,所述下衔铁与所述上衔铁之间能够形成磁回路,以实现对所述主动触片产生一受力方向向上的电磁吸力,凭借该电磁吸力,可增大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之间的相吸结合力,继而来抵抗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动斥力,由此可有效限制所述主动触片要与所述主静触头分离的动作,及可有效抑制电弧的产生,从而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时的抗短路能力和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去掉了所述骨架);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触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触头结构的局部立体结构示意图(去掉了所述主静触头);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处于第一视角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继电器处于第二视角下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体的第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基体的第二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0—主静触头;11—主动触片;12—触头弹簧;13—辅助静触头;14—辅助动触片;140—基体;141—触点;142—镂空孔;150—下连接座;1500—下座主体;1501—插板;151—中连接件;1510—侧立壁;1511—顶壁;1512—插孔;1513—挂板;152—上连接座;1520—上座主体;1521—挂耳;1522—挂孔;16—下衔铁;17—上衔铁;18—PCB板;190—骨架;191—引出片;2—推杆;3—陶瓷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藉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
实施例:
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包括主静触头10、主动触片11和触头弹簧12,所述主静触头10与所述主动触片11沿竖向相对布置,所述触头弹簧12安装于推杆2上侧上、并能够对所述主动触片11提供向上的弹性支撑力,且所述主动触片11还能够在所述推杆2及所述触头弹簧12的协同带动下与所述主静触头10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特别的,还包括有辅助静触头13和辅助动触片14,所述辅助静触头13定位布置于所述主静触头10的旁边,所述辅助动触片14连接于所述推杆2上侧上、并同时位于所述辅助静触头13的下方,且所述辅助动触片14能够在所述推杆2的带动下与所述辅助静触头13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含辅助静触头和辅助动触片)能够与主触点组件(含主静触头和主动触片)同步运动,从而可很好的反映出主触点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进而实现辅助触点组件反馈信号的准确性非常高。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所述辅助静触头13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均为竖向放置的圆柱体结构、并还呈间隔并排排布;
所述辅助动触片14具有一为弯曲的长条片状的基体140、以及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基体140长度方向两端上的触点141,所述基体140连接于所述推杆2上侧上,两个所述触点141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的下方,并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通过将所述基体设计为弯曲状,如可见附图7和8所示,可有效增加所述辅助动触片整体的弹性,很好的释放所述辅助动触片在所述上连接座上的应力。
另外,本实施例为实现“所述基体140连接于所述推杆2上侧上”的具体结构为:见附图3和4所示,还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具有下连接座150、中连接件151和上连接座152,所述下连接座150由塑胶材料制成并定位套接于所述推杆2的上侧外,所述中连接件151为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倒U形结构,该倒U形结构罩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的中部外、并同时与所述下连接座150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152由塑胶材料制成并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基体140的中部埋设于所述上连接座152中。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基体140露出于所述上连接座152外的部分上形成有镂空孔142,以减轻所述辅助动触片整体重量,提升其整体的弹性。
所述中连接件151的底侧与所述下连接座150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152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外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连接座152还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可拆卸定位连接。
更进一步优选的,见附图4所示,所述中连接件151具有两个侧立壁1510和一横跨且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立壁1510顶边上的顶壁1511,两个所述侧立壁1510的底侧上对称设有两个插孔1512,所述顶壁1511的相对两侧上分别成型有一挂板1513;
所述下连接座150具有下座主体1500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座主体1500相对两侧上的插板1501,且两个所述插板1501能够分别对应的紧配插接于两个所述插孔1512中;说明:虽然为“紧配插接”,但在操作者用力情况下也可实现所述插孔与所述插板分离;
所述上连接座152具有一放置于所述顶壁1511外表面上的上座主体1520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座主体1520相对两侧上的挂耳1521,两个所述挂耳1521上分别设有一挂孔1522,且两个所述挂孔1522能够分别挂套于两个所述挂板1513上。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见附图5和6所示,还设有下衔铁16和上衔铁17,所述下衔铁16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外,所述上衔铁17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内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衔铁17还位于所述下衔铁16的上方;当所述主动触片11与所述主静触头10相吸合连通时,所述下衔铁16与所述上衔铁17之间能够形成磁回路,以实现对所述主动触片11产生一受力方向向上的电磁吸力。凭借该电磁吸力,可增大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之间的相吸结合力,继而来抵抗所述主动触片与所述主静触头之间产生的电动斥力,由此可有效限制所述主动触片要与所述主静触头分离的动作,及可有效抑制电弧的产生,从而大大提升了继电器工作时的抗短路能力和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主动触片11为长条板状结构;所述下衔铁16为沿所述主动触片11长度方向延伸、且竖向截面呈U形的长条状U形槽结构,所述下衔铁16通过过盈紧配合方式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的中部外;所述上衔铁17为块体状,其铆装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内表面上,或者,所述上衔铁17为两个,两个所述上衔铁17均为拱形块体,且两个所述上衔铁17沿所述主动触片11的长度方向并排铆装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内表面上。
进一步优选的,在所述下连接座150的上侧上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12下端的孔槽,在所述下衔铁16的底壁外侧面上凹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12上端的凹槽。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见附图1和2所示,该继电器具有一陶瓷外壳3;所述主静触头10和所述辅助静触头13均为两个,两个所述主静触头10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上,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亦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上,且两个所述主静触头10的并排排列方向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的并排排列方向相垂直;所述主动触片11、所述触头弹簧12和所述辅助动触片14均内置于所述陶瓷外壳3中。另外,所述连接组件、所述下衔铁16和所述上衔铁17亦均内置于所述陶瓷外壳3中。
在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见附图1和2所示,还设有PCB板18和引出组件,所述PCB板18设置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PCB板18还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电性连接;所述引出组件具有骨架190和埋设于所述骨架190中的引出片191,所述骨架190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引出片191与所述PCB板18电性连接。现有的辅助触点引出形式基本都是导线引出,这需要人工焊接,不利于自动化生产。不同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采用引出片引出形式,即将辅助静触头与PCB板焊接后,再将引出片与PCB板焊接,最终由引出片引出到产品外部;而且特别的是,引出片是注塑埋设于骨架中,即引出组件可做成平面与外部铜排激光焊接,这一方面可有效保证连接的可靠性,没有导线压接导致接触不良的风险,并还降低了连接处的电阻,另一方面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装配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继电器触头结构进行改进,一方面使得其中的辅助触点组件可很好的反映出主触点组件的实际工作状态,具有非常高的反馈信号准确性;另一方面,其辅助触点组件的引出形式连接可靠,装配效率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继电器触头结构,包括主静触头(10)、主动触片(11)和触头弹簧(12),所述主静触头(10)与所述主动触片(11)沿竖向相对布置,所述触头弹簧(12)安装于推杆(2)上侧上、并能够对所述主动触片(11)提供向上的弹性支撑力,且所述主动触片(11)还能够在所述推杆(2)及所述触头弹簧(12)的协同带动下与所述主静触头(10)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辅助静触头(13)和辅助动触片(14),所述辅助静触头(13)定位布置于所述主静触头(10)的旁边,所述辅助动触片(14)连接于所述推杆(2)上侧上、并同时位于所述辅助静触头(13)的下方,且所述辅助动触片(14)能够在所述推杆(2)的带动下与所述辅助静触头(13)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触头(13)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均为竖向放置的圆柱体结构、并还呈间隔并排排布;
所述辅助动触片(14)具有一为弯曲的长条片状的基体(140)、以及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基体(140)长度方向两端上的触点(141),所述基体(140)连接于所述推杆(2)上侧上,两个所述触点(141)分别位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的下方,并还分别能够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相吸合连通或者断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具有下连接座(150)、中连接件(151)和上连接座(152),所述下连接座(150)定位套接于所述推杆(2)的上侧外,所述中连接件(151)为倒U形结构,该倒U形结构罩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的中部外、并同时与所述下连接座(150)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152)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基体(140)的中部埋设于所述上连接座(152)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底侧与所述下连接座(150)可拆卸定位连接;所述上连接座(152)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外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连接座(152)还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可拆卸定位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连接件(151)具有两个侧立壁(1510)和一横跨且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侧立壁(1510)顶边上的顶壁(1511),两个所述侧立壁(1510)的底侧上对称设有两个插孔(1512),所述顶壁(1511)的相对两侧上分别成型有一挂板(1513);
所述下连接座(150)具有下座主体(1500)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下座主体(1500)相对两侧上的插板(1501),且两个所述插板(1501)能够分别对应的紧配插接于两个所述插孔(1512)中;
所述上连接座(152)具有一放置于所述顶壁(1511)外表面上的上座主体(1520)和两个分别一体成型于所述上座主体(1520)相对两侧上的挂耳(1521),两个所述挂耳(1521)上分别设有一挂孔(1522),且两个所述挂孔(1522)能够分别挂套于两个所述挂板(1513)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下衔铁(16)和上衔铁(17),所述下衔铁(16)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外,所述上衔铁(17)定位设置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内表面上,且同时所述上衔铁(17)还位于所述下衔铁(16)的上方;当所述主动触片(11)与所述主静触头(10)相吸合连通时,所述下衔铁(16)与所述上衔铁(17)之间能够形成磁回路,以实现对所述主动触片(11)产生一受力方向向上的电磁吸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触片(11)为长条板状结构;
所述下衔铁(16)为沿所述主动触片(11)长度方向延伸、且竖向截面呈U形的长条状U形槽结构,所述下衔铁(16)通过过盈紧配合方式包设于所述主动触片(11)的中部外;
所述上衔铁(17)为块体状,其铆装于所述中连接件(151)的顶壁内表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连接座(150)的上侧上形成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12)下端的孔槽,在所述下衔铁(16)的底壁外侧面上凹设有用以收容所述触头弹簧(12)上端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继电器具有一陶瓷外壳(3);所述主静触头(10)和所述辅助静触头(13)均为两个,两个所述主静触头(10)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上,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亦并排且固定插装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上;所述主动触片(11)、所述触头弹簧(12)和所述辅助动触片(14)均内置于所述陶瓷外壳(3)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设有PCB板(18)和引出组件,所述PCB板(18)设置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顶壁外表面上,且所述PCB板(18)还与两个所述辅助静触头(13)电性连接;所述引出组件具有骨架(190)和埋设于所述骨架(190)中的引出片(191),所述骨架(190)定位连接于所述陶瓷外壳(3)的外表面上,且所述引出片(191)与所述PCB板(18)电性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64851.5U CN215578381U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64851.5U CN215578381U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578381U true CN215578381U (zh) | 2022-01-18 |
Family
ID=798301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64851.5U Active CN215578381U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578381U (zh) |
-
2021
- 2021-07-30 CN CN202121764851.5U patent/CN21557838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24288B (zh) | 电磁阀 | |
EP3742460A1 (en) | High-voltage dc relay | |
CN102113077A (zh) | 电磁继电器 | |
US7135946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having at least one relay actuator and a receptacle for relay actuators | |
CN113517160A (zh)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
WO2024046334A1 (zh) | 一种零件通用性高兼容性强的模块式继电器结构 | |
US5337029A (en) | Polarized relay | |
CN215578381U (zh) | 继电器触头结构 | |
US4321569A (en) | Sealed electomagnetic relay | |
CN212182595U (zh) | 电子卡连接器 | |
CN209859880U (zh) | 具有监测主触点工作状态功能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111564336A (zh) | 一种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EP0627119A1 (en) | Polarized relay | |
CN115547751A (zh) | 具有高动作可靠性的继电器 | |
CN212032952U (zh) | 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09822572U (zh) | 辅助触点结构及带辅助触点的高压直流继电器 | |
EP0178575B1 (en) | Reed relay | |
CN209843617U (zh) | 负载端子带信号监控的大电流继电器 | |
CN110783146A (zh) | 直流继电器触头结构 | |
EP0081937B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ontact receptacle | |
CN216671512U (zh) | 一种易于自动化装配的直流接触器触头结构 | |
CN219246602U (zh) | 一种磁保持继电器 | |
CN216528649U (zh) | 一种接触器的铁芯支持组件及接触器 | |
CN214588646U (zh) | 双稳态板载小体积直流接触器 | |
CN221651408U (zh) | 一种推杆机构及电池断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