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529346U -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 Google Patents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529346U
CN215529346U CN202121400655.XU CN202121400655U CN215529346U CN 215529346 U CN215529346 U CN 215529346U CN 202121400655 U CN202121400655 U CN 202121400655U CN 215529346 U CN215529346 U CN 2155293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sulating
heating
heating devic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006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弘光
鲁薇
程炳坤
杨卫星
曹达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006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5293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5293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5293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基材件设置有结合部,结合部凹陷于基材件绝缘件,设置于基材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加热件,设置于绝缘件内。本实用新型在基材件上设置有结合部,使得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有效改善了基材件与绝缘件之间的结合效果,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牢固连接,提高绝缘件的耐热性能,使该加热装置可在300℃条件下持续工作,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膜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背景技术
膜加热技术由于其发热膜分布致密且均匀,可以有效解决温度均匀性的问题,目前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相比较于其他加热技术,膜加热技术的极限耐热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00℃),并且基材件与绝缘件难以紧密结合,基材件与绝缘件的连接界面的热阻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平台。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基材件设置有结合部,结合部凹陷于基材件绝缘件,设置于基材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加热件,设置于绝缘件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绝缘件和加热件。其中,基材件作为整个加热装置的基体,可为绝缘件和加热件提供放置位置;绝缘件设置在基材件上,加热件设置在绝缘件的内部;这样,可通过绝缘件可保证加热件的绝缘效,一方面对加热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加热件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现象;可通过加热件的运行来供热,进而加热和烹饪食物。
特别地,基材件上设置有结合部,并且结合部凹陷于基材件设置。这样,在制造加热装置的过程,可使得部分绝缘件设置在结合部的内部,实现了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的嵌入式连接,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基材件与绝缘件之间的结合力,提高了基材件与绝缘件之间的结合效果,避免了加热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绝缘件与基材件脱离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了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相比较于其他加热技术,由于材质限制使得膜加热技术的极限耐热温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高温会导致基材件与绝缘件发生软化,进而导致基材件与绝缘件相脱离,因此相关技术中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200℃),并且基材件与绝缘件难以紧密结合,基材件与绝缘件的连接界面的热阻较大。本实用新型在基材件上设置有结合部,使得绝缘件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有效改善了基材件与绝缘件之间的结合效果,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牢固连接,提高绝缘件的耐热性能,使该加热装置可在至少300℃条件下持续工作,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基材件设置有装配面,结合部凹陷于装配面,绝缘件设置于装配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件设置有装配面。其中,绝缘件与基材件的装配面相连接。此外,结合部设置在装配面上,并且凹陷于装配面设置。这样,在连接绝缘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绝缘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结合部内,保证绝缘件牢固连接到基材件的装配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材件上设置有孔隙,孔隙形成结合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件上设置有孔隙,并通过上述孔隙形成结合部,以保证孔隙凹陷于基材件的装配面设置,并保证绝缘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孔隙内,保证绝缘件牢固连接到基材件的装配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材件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形成结合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件上设置有凹槽,并通过上述凹槽形成结合部,以保证凹槽凹陷于基材件的装配面设置,并保证绝缘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凹槽内,保证绝缘件牢固连接到基材件的装配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结合部包括:第一分支,沿基材件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分支,与第一分支相连通,并朝向第一分支的周侧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结合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其中,第一分支沿基材件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分支的一端与第一分支相连通,第二分支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分支的侧方延伸。这样,在连接绝缘件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绝缘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内;并且,第一分支可保证绝缘件嵌入到基材件的深度,而位于第二分支内的部分绝缘件可在基材件的高度方向上阻碍位于第一分支内的部分绝缘件脱离第一分支。
这样,通过第一分支与第二分支的配合,可有效保证绝缘件伸入到基材件的深度和宽度,并保证在基材件的高度方向上,伸入到结合部内的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进而提升了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的结合力,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分支的数量为一个。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分支的数量可以是一个,第二分支位于第一分支的周侧,并且可以朝向第一分支的四周延伸。这样,通过第二分支即可保证结合部内的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分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二分支的延伸方向不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分支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分支位于第一分支的周侧,并且朝向第一分支周侧不同的方向延伸。这样,通过至少两个第二分支即可保证结合部内的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结合部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
在该技术方案中,结合部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也即,本实用新型对结合部的凹陷深度进行优化,保证结合部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这样可保证绝缘件至少嵌入到基材件的50nm深度的位置,保证了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的连接深度。
此外,保证结合部的深度小于或等于300nm,以在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绝缘件嵌入到结合部内,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热阻较高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用垂直于结合部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结合部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
在该技术方案中,用垂直于结合部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结合部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也即,本实用新型对结合部的周向尺寸进行优化,保证结合部的周向尺寸大于或等于50nm,这样可保证绝缘件在结合部内的周向尺寸大于或等于50nm,保证了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存在足够的结合力。
此外,保证结合部的周向尺寸小于或等于200nm,以在保证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绝缘件嵌入到结合部内,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热阻较高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至少部分结合部内完全填充有绝缘件;和/或至少部分结合部内部分填充有绝缘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绝缘件可以完全填充到结合部的内部空间,也可以部分填充到结合部的内部空间。当绝缘件完全填充到结合部的内部空间时,可保证绝缘件与结合部内部之间的贴合面积,也可保证绝缘件嵌入到结合部内的深度。当绝缘件部分填充到结合部的内部空间时,可降低绝缘件的填充难度,以保证加热装置的制备效率。并且,未被绝缘件完全填充的部分结合部内存在空气,而未被绝缘件完全填充的部分结合部分布在基材件上,进而可在基材件和绝缘件之间形成空气层,增加了热阻,从而提高了热量在基材件上传递的均匀性。
具体地,在制备加热装置的过程中,首先分别准备基材件和绝缘件,而后再将绝缘件压制到基材件上。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压制过程中,绝缘件底部软化,使得绝缘件的一部分嵌入到基材件的结合部中;因此,绝缘件可能填满结合部,也可能不会填满结合部。具体地,绝缘件的第一绝缘层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金属膜,金属膜覆盖至少部分结合部;其中,在基材件的至少一个区域,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内完全填充有绝缘件,未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内部分填充有绝缘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金属膜,并且金属层覆盖至少部分结合部设置。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内完全填充有绝缘件,保证了该部分内绝缘件嵌入到结合部内的深度;对应地,未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内部分填充有绝缘件,保证了该部位存在空气层,增加了热阻,从而提高了热量在基材件上传递的均匀性。此外,金属膜对应部位发热量较大,容易造成温度不均匀的现象,而在金属膜对应部位,绝缘件嵌入结合部的深度较深,能够提高该处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的结合力,从而避免由于发热量过高而造成的绝缘件的现象。
具体地,由于加热件包括金属膜,因此在热压的过程中,有金属膜的部位,绝缘件更容易压到结合部中,而未有金属膜的部位,绝缘层件嵌入的结合部的部分可能会比较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材件包括:基材层,基材层上设置有结合部。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件包括基材层。其中,基材层可作为绝缘件与加热件的承载部件,并可在该加热装置应用到烹饪器具或者是加热平台时平铺设置,以保证整个加热装置与烹饪器具或者是加热平台的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材层为金属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层为金属层。其中,金属层自身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和导热能力。更重要的是,可通过金属层进行表面微处理工艺,以在金属层上制备出上述结合部,以极大程度上提升金属层与绝缘层之间的结合性能。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基材层包括以下一者: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基材层可采用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也可采用上述金属层的结合使用。也即,基材层可保证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以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层,设置于基材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第二绝缘层,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上,加热件位于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绝缘件包括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其中,第一绝缘层设置在基材件上,并且第一绝缘层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内,以保证第一绝缘件与基材件之间的牢固连接。此外,第二绝缘层设置在第一绝缘层上,并将加热件设置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以通过配合使用的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保证加热件的两侧绝缘。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层包括以下一者: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绝缘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上述均可保证对加热件的有效绝缘,同时可保证与基材件之间的牢固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绝缘层包括以下一者: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绝缘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上述均可保证对加热件的有效绝缘,同时可保证与第一绝缘层之间的牢固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加热膜,设置于绝缘件内;连接端子,电连接于加热膜,并穿设于绝缘件。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件包括电连接的加热膜和连接端子。其中,加热膜设置在绝缘件的内部,并可在工作时产生热量。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中的一个作为正连接端子使用,另一个作为负连接端子使用;第一连接端子和第二连接端子与加热膜电连接,并且穿设于绝缘件,以与外部电源相连接,保证加热膜的供电。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膜为金属膜。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膜为金属膜。其中,金属膜自身具有良好的强度,可保证金属膜自身的使用寿命。并且,金属膜具有良好的发热的导热性能,可保证有效的加热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膜包括以下一者: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膜可以采用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中的任一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层,加热膜和绝缘件通过连接层相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层。其中,加热膜和绝缘件通过连接层相连接,以保证加热膜与绝缘件之间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加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加热平台,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平台,包括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加热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加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中基材件与绝缘件的结合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中加热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加热装置中连接端子的连接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基材件,104结合部,106绝缘件,108加热件,110装配面,112第一分支,114第二分支,116基材层,118第一绝缘层,120第二绝缘层,122加热膜,124第一连接端子,126第二连接端子,128正极,130负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102、绝缘件106和加热件108。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基材件102作为整个加热装置的基体,可为绝缘件106和加热件108提供放置位置;绝缘件106设置在基材件102上,加热件108设置在绝缘件106的内部;这样,可通过绝缘件106可保证加热件108的绝缘效,一方面对加热件108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可避免加热件108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现象;可通过加热件108的运行来供热,进而加热和烹饪食物。
特别地,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上设置有结合部104,并且结合部104凹陷于基材件102设置。这样,在制造加热装置的过程,可使得部分绝缘件106设置在结合部104的内部,实现了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嵌入式连接,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基材件10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结合力,提高了基材件10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结合效果,避免了加热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脱离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了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例中,绝缘件106可以完全填充结合部104,绝缘件106也可以部分填充结合部104。
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装置为膜加热装置。
相关技术中,基材件与绝缘件一般为不同材质的部件,若将两者直接连接会存在结合效果不佳的情况;并且,基材件与绝缘件的极限耐热温度较低,且基材件与绝缘件的连接界面的热阻较大,导致基材件与绝缘件难以紧密接触,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容器出现基材件与绝缘件分离的情况。
相比较于其他加热技术,由于材质限制使得膜加热技术的极限耐热温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高温会导致基材件与绝缘件发生软化,进而导致基材件与绝缘件相脱离,因此相关技术中加热装置的工作温度一般不超过200℃),并且基材件与绝缘件难以紧密结合,基材件与绝缘件的连接界面的热阻较大。本实用新型在基材件102上设置有结合部104,使得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104内,有效改善了基材件10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结合效果,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牢固连接,提高绝缘件106的耐热性能,使该加热装置可在300℃条件下持续工作,保证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设置有装配面110。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相连接。此外,结合部104设置在装配面110上,并且凹陷于装配面110设置。这样,在连接绝缘件106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结合部104内,保证绝缘件106牢固连接到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
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上设置有孔隙,并通过上述孔隙形成结合部104,以保证孔隙凹陷于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设置,并保证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孔隙内,保证绝缘件106牢固连接到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
特别地,在制造基材件102的过程中,可直接通过表面微处理工艺来对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进行处理,以直接在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制备出上述孔隙。并且,通过表面微处理工艺来制备孔隙,可极大程度上简化加热装置的制备工艺,有利于提升加热装置的加工效率和成品率,也有利于降低加热装置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基材件102上设置有凹槽(图中未示出),并通过上述凹槽形成结合部104,以保证凹槽凹陷于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设置,并保证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凹槽内,保证绝缘件106牢固连接到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
特别地,在制造基材件102的过程中,可直接在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制备出上述凹槽。并且,凹槽的结构简单,可极大程度上简化加热装置的制备工艺,有利于提升加热装置的加工效率和成品率,也有利于降低加热装置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结合部1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分支112和第二分支114。第一分支112沿基材件102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分支114的一端与第一分支112相连通,第二分支114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分支112的侧方延伸。这样,在连接绝缘件106的过程中,可直接将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分支112和第二分支114内。
其中,第一分支112可保证绝缘件106嵌入到基材件102的深度,而位于第二分支114内的部分绝缘件106可在基材件102的高度方向上阻碍位于第一分支112内的部分绝缘件106脱离第一分支112。
这样,通过第一分支112与第二分支114的配合,可有效保证绝缘件106伸入到基材件102的深度和宽度,并保证在基材件102的高度方向上,伸入到结合部104内的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进而提升了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结合力,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分支11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第二分支114位于第一分支112的周侧,并且可以朝向第一分支112的四周延伸。这样,通过第二分支114即可保证结合部104内的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分支114的数量可以是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分支114位于第一分支112的周侧,并且朝向第一分支112周侧不同的方向延伸。这样,通过至少两个第二分支114即可保证结合部104内的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存在足够的阻碍,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牢固的连接到一起。
本实用新型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结合部10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也即,本实用新型对结合部104的凹陷深度进行优化,保证结合部10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这样可保证绝缘件106至少嵌入到基材件102的50nm深度的位置,保证了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连接深度。
此外,保证结合部104的深度小于或等于300nm,以在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绝缘件106嵌入到结合部104内,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106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102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106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102热阻较高的情况发生。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部104的深度可以为50nm、80nm、100nm、120nm、150nm、180nm、200nm、220nm、250nm、280nm、300nm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连接强度,均是可以实现的。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用垂直于结合部104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104,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也即,本实施例对结合部104的周向尺寸进行优化,保证结合部104的周向尺寸大于或等于50nm,这样可保证绝缘件106在结合部104内的周向尺寸大于或等于50nm,保证了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存在足够的结合力。
此外,保证结合部104的周向尺寸小于或等于200nm,以在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避免过多的绝缘件106嵌入到结合部104内,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106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102变形的情况发生,同时可有效避免因绝缘件106嵌入过多而导致基材件102热阻较高的情况发生。
具体实施例中,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可以为50nm、80nm、100nm、120nm、150nm、180nm、200nm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保证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连接强度,均是可以实现的。
具体实施例中,用垂直于结合部104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104,当结合部10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圆形的直径;当结合部104的截面形状为椭圆形时,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椭圆形的大径;当结合部104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时,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三角形最长的一条边;当结合部104的截面形状为多边形时,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多边形最长的一条对角线。
本实用新型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3所示,绝缘件106可以完全填充到结合部104的内部空间,也可以部分填充到结合部104的内部空间。如图3所示,当绝缘件106完全填充到结合部104的内部空间时,可保证绝缘件106与结合部104内部之间的贴合面积,也可保证绝缘件106嵌入到结合部104内的深度。当绝缘件106部分填充到结合部104的内部空间时,可降低绝缘件106的填充难度,以保证加热装置的制备效率。
并且,如图3所示,未被绝缘件106完全填充的部分结合部104内存在空气,而未被绝缘件106完全填充的部分结合部104分布在基材件102上,进而可在基材件102和绝缘件106之间形成空气层,增加了热阻,从而提高了热量在基材件102上传递的均匀性。
具体地,在制备加热装置的过程中,首先分别准备基材件102和绝缘件106,而后再将绝缘件106压制到基材件102上。在具有一定温度的压制过程中,绝缘件106底部软化,使得绝缘件106的一部分嵌入到基材件102的结合部104中;因此,绝缘件106可能填满结合部104,也可能不会填满结合部104。具体地,绝缘件106的第一绝缘层118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104内。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件108包括金属膜,并且金属层覆盖至少部分结合部104设置。在基材件102的至少一个区域,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104内完全填充有绝缘件106,保证了该部分内绝缘件106嵌入到结合部104内的深度;对应地,未被金属膜覆盖的结合部104内部分填充有绝缘件106,保证了该部位存在空气层,增加了热阻,从而提高了热量在基材件102上传递的均匀性。
此外,金属膜对应部位发热量较大,容易造成温度不均匀的现象,而在金属膜对应部位,绝缘件106嵌入结合部104的深度较深,能够提高该处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结合力,从而避免由于发热量过高而造成的绝缘件106的现象。
具体地,由于加热件108包括金属膜,因此在热压的过程中,有金属膜的部位,绝缘件106更容易压到结合部104中,而未有金属膜的部位,绝缘层件嵌入的结合部104的部分可能会比较小。
本实用新型第八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2所示,基材件102包括基材层116。其中,基材层116可作为绝缘件106与加热件108的承载部件,并可在该加热装置应用到烹饪器具或者是加热平台时平铺设置,以保证整个加热装置与烹饪器具或者是加热平台的连接。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基材层116为金属层。其中,金属层自身具有良好的强度、硬度和导热能力。更重要的是,可通过金属层进行表面微处理工艺,以在金属层上制备出上述结合部104,以极大程度上提升金属层与绝缘层之间的结合性能。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基材层116可采用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也可采用上述金属层的结合使用。也即,基材层116可保证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中的一者或两者以上。
本实用新型第九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1所示,绝缘件106包括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其中,第一绝缘层118设置在基材件102上,并且第一绝缘层118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104内,以保证第一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之间的牢固连接。此外,第二绝缘层12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8上,并将加热件108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之间,以通过配合使用的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保证加热件108的两侧绝缘。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一绝缘层118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上述均可保证对加热件108的有效绝缘,同时可保证与基材件102之间的牢固连接。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第二绝缘层120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上述均可保证对加热件108的有效绝缘,同时可保证与第一绝缘层118之间的牢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十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地:
如图4和图5所示,加热件108包括电连接的加热膜122和连接端子。其中。加热膜122设置在绝缘件106的内部,并可在工作时产生热量。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124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子124和第二连接端子126中的一个作为正连接端子使用,并与正极128电连接,另一个作为负连接端子使用,并与负极130电连接;第一连接端子124和第二连接端子126与加热膜122电连接,并且穿设于绝缘件106,保证加热膜122的供电。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加热膜122为金属膜。其中,金属膜自身具有良好的强度,可保证金属膜自身的使用寿命。并且,金属膜具有良好的发热的导热性能,可保证有效的加热效率。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膜122可以采用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中的任一者。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层。其中,加热膜122和绝缘件106通过连接层相连接,以保证加热膜12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稳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第十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烹饪器具(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器具,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加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饭锅、电饭煲、炒菜机等。
本实用新型第十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平台(图中未示出),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平台,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加热装置。因此,具有上述加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论述。
具体实施例中,加热平台可以为电磁炉等。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102、绝缘件106和加热件108。其中,基材件102作为整个加热装置的基体,可为绝缘件106和加热件108提供放置位置;绝缘件106设置在基材件102上,加热件108设置在绝缘件106的内部。此外,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上设置有结合部104,结合部104凹陷于基材件102设置,部分绝缘件106设置在结合部104的内部。这样,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基材件10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结合力,提高了基材件10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结合效果,避免了加热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脱离的情况发生,有效保证了加热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设置有装配面110,结合部104设置在装配面110上,并且凹陷于装配面110设置,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的装配面110相连接。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基材件102上可以设置有孔隙,并通过上述孔隙形成结合部104。从外,基材件102上可以设置有凹槽,并通过上述凹槽形成结合部104。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结合部104包括相连接的第一分支112和第二分支114。其中,第一分支112沿基材件102的高度方向延伸,第二分支114的一端与第一分支112相连通,第二分支114的另一端朝向第一分支112的侧方延伸。其中,第二分支11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第二分支114的数量也可以是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二分支114位于第一分支112的周侧,并且朝向第一分支112周侧不同的方向延伸。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结合部10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此外,如图3所示,用垂直于结合部104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104,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基材件102包括基材层116,基材层116可作为绝缘件106与加热件108的承载部件。其中,基材层116为金属层。具体地,基材层116包括以下一者: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绝缘件106包括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第一绝缘层118设置在基材件102上,第二绝缘层120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8上,加热件108设置在第一绝缘层118和第二绝缘层120之间。其中,第一绝缘层118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第二绝缘层120可以采用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中的任一者。
在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5所示,加热件108包括电连接的加热膜122和连接端子。加热膜122设置在绝缘件106的内部,连接端子包括第一连接端子124和第二连接端部,第一连接端子124和第二连接端子126与加热膜122电连接,并且穿设于绝缘件106,以与外部电源相连接,保证加热膜122的供电。具体地,加热膜122为金属膜,加热膜122可以采用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中的任一者。此外,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层,加热膜122和绝缘件106通过连接层相连接,以保证加热膜122与绝缘件106之间的稳定连接。
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可以通过发热电阻进行加热,制备成为各种形式的加热装置。但发热电阻加热会造成电阻所在位置局部温升过高,温度均匀性难以保证。膜加热技术由于其发热膜分布致密且均匀,可以有效解决温度均匀性的问题,目前已存在一定程度的应用。
相比较于其他加热技术,膜加热技术的极限耐热温度较低(一般不超过200℃),并且基材件与绝缘件难以紧密结合,基材件与绝缘件的连接界面的热阻较大。此外,在金属上成型发热膜材料,无机材料易出现开裂剥离的风险,而耐高温聚合物具有良好的韧性结合金属基材,但在逐层成型后,不同耐高温聚合物间易出现结合差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装置,通过采用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提高了基材件102和绝缘件106的结合效果,提高了绝缘件106的耐热性能,使该加热装置可在300℃条件下持续工作。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加热装置包括基材件102、绝缘件106和加热件108。其中,基材件102包括基材层116,基材层116可以为采用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苯硫醚或聚砜中的任一者。
如图4所示,加热件108包括加热膜122,加热膜122为金属膜,并且可采用采用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中的任一者。如图2所示,基材件102包括基材层116,基材层116的可以采用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等金属层中的任一者。
如图3所示,基材层116的装配面110通过表面微处理工艺,在基材层116的装配面110形成有结合部104,使得绝缘件106的至少部分位于结合部104内,以提高基底层与绝缘件106的结合性能。
具体地,如图3所示,结合部104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用垂直于结合部104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结合部104,结合部104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
此外,绝缘件106与加热件108之间通过连接层辊压成型。其中,辊压成型可采用热熔胶(例如改性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苯硫醚或聚砜)。
此外,绝缘件106与基材件102在一定温度(200℃至500℃)、压力(50Mpa至200Mpa)下保压30min至120min成型;加热件108的抗形变强度远高于基材件102,确保压制过程中,加热件108结构稳定且不会产生形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材件,所述基材件设置有结合部,所述结合部凹陷于所述基材件;
绝缘件,设置于所述基材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结合部内;
加热件,设置于所述绝缘件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件设置有装配面,所述结合部凹陷于所述装配面,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装配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件上设置有孔隙,所述孔隙形成所述结合部;或
所述基材件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形成所述结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部包括:
第一分支,沿所述基材件的高度方向延伸;
第二分支,与所述第一分支相连通,并朝向所述第一分支的周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分支的数量为一个;或
所述第二分支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分支的延伸方向不同。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结合部的深度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300n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用垂直于所述结合部凹陷方向的平面截取所述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的周侧边缘上距离最远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nm并小于或等于200n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部分所述结合部内完全填充有所述绝缘件;和/或
至少部分所述结合部内部分填充有所述绝缘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件包括金属膜,所述金属膜覆盖至少部分所述结合部;
其中,在所述基材件的至少一个区域,被所述金属膜覆盖的所述结合部内完全填充有所述绝缘件,未被所述金属膜覆盖的所述结合部内部分填充有所述绝缘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件包括:
基材层,所述基材层上设置有所述结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材层为金属层;和/或
所述基材层包括以下一者:铝合金层、铸铝层、铸铁层、钢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包括:
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基材件上,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结合部内;
第二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上,所述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以下一者:聚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和/或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以下一者:酰亚胺层、聚酰胺酰亚胺层、聚醚酰亚胺层,聚苯硫醚层、聚砜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
加热膜,设置于所述绝缘件内;
连接端子,电连接于所述加热膜,并穿设于所述绝缘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膜为金属膜;和/或
所述加热膜包括以下一者:镍铬膜、镁铝铁铱膜、铜镍合金膜;和/或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连接层,所述加热膜和所述绝缘件通过所述连接层相连接。
16.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17.一种加热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
CN202121400655.XU 2021-06-23 2021-06-23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Active CN2155293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0655.XU CN215529346U (zh) 2021-06-23 2021-06-23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00655.XU CN215529346U (zh) 2021-06-23 2021-06-23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529346U true CN215529346U (zh) 2022-01-14

Family

ID=79809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00655.XU Active CN215529346U (zh) 2021-06-23 2021-06-23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5293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17386U (zh) 一种软性电热片
JP6726821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15529346U (zh) 加热装置、烹饪器具和加热平台
US20180042424A1 (en) Electrothermal film layer manufacturing method, electrothermal film layer, electrically-heating plate, and cooking utensil
CN203746836U (zh) 功率模块焊接结构
GB2351894A (en) Thick film element with heat dispersion layer
WO2017120808A1 (zh) 一种alc pcb板的辅助焊接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CN201230379Y (zh) Ptc发热元件
CN202553577U (zh) 单向电热盘
CN210576188U (zh) 一种高抗氧化能力的铜排软连接结构
CN210961631U (zh)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食品加工机
CN103356050B (zh) 高频电加热厨具
CN215529347U (zh) 膜发热组件和烹饪器具
CN216364709U (zh) 一种可用于电磁炉加热的陶瓷餐具
CN215723400U (zh) 一种新型电陶炉主体结构
CN210520808U (zh) 一种具有保温结构的变频电热炉
CN220852234U (zh) 加热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10697014U (zh) 一种便于连接的超高压有机硅云母板
CN205408185U (zh) 新型发热盘
CN215682665U (zh) 加热组件、加热容器和电器
CN206151219U (zh) 液体电加热底座及液体加热体
CN204445471U (zh) 发热盘和烹饪器具
CN215583458U (zh) 一种取暖桌用发热板
CN210032465U (zh) 一种自发热地板
US20230110308A1 (en) Connection member, battery and battary pack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