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97147U - 一种卡扣式线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卡扣式线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497147U CN215497147U CN202121413828.1U CN202121413828U CN215497147U CN 215497147 U CN215497147 U CN 215497147U CN 202121413828 U CN202121413828 U CN 202121413828U CN 215497147 U CN215497147 U CN 2154971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upper cover
- snap
- clip
- pr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卡扣式线夹,包括:底座,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部;上盖,一端部与底座之间连接有可弯曲的柔性连接部、另一端部与底座之间通过卡扣结构相连接,上盖与底座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压线部相配合的第二压线部,柔性连接部配置为:上盖能藉由柔性连接部的弯曲扣合在底座上;底座上设有出线孔,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第一压线部与第二压线部相交错布置且二者共同将至少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压紧,至少两股线材的导线部分藉由出线孔被引出。由于第一压线部与第二压线部在压住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时是相互交错布置的,因此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能够在两个压线部之间弯曲并保持压紧,线材的抗拉拔能力更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辅助夹紧照明装置的线材,提升线材抗拉拔能力以保持线材稳定连接的卡扣式线夹。
背景技术
照明装置有很多线材需要用到线夹来固定,以保持线材的稳定连接。线夹通常包括底座、压块以及将底座和压块夹紧固定的夹紧组件。线夹通常是可拆卸结构,常见的有螺丝紧固式结构。螺丝紧固式结构的线夹,其夹紧组件是紧固螺丝,即压块和底座将线材夹紧在二者之间后,通过紧固螺丝锁紧压块和底座的两端,或者压块一端部卡在底座上,另一端部通过螺丝锁紧在底座上,从而将线材夹紧在压块与底座之间。但是,采用螺丝紧固方式,在某一场景下,当需要调整线材的夹紧位置时,需要反复拆装线夹,就需要频繁的拆装螺丝,工序较为繁琐,并且频繁的拆卸和锁螺丝,螺丝容易出现滑牙的缺陷,导致底座和压块之间压不紧,线材的防拉失效;另外,压块和底座之间为分体式结构,并且采用螺丝组件来紧固,零部件繁多且容易丢失。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更简单、防拉更可靠的卡扣式线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扣式线夹,包括:
底座,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部;
上盖,一端部与底座之间连接有可弯曲的柔性连接部、另一端部与底座之间通过卡扣结构相连接,上盖与底座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第一压线部相配合的第二压线部,柔性连接部配置为:上盖能藉由柔性连接部的弯曲扣合在底座上;
底座上设有出线孔,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第一压线部与第二压线部相交错布置且二者共同将至少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压紧,至少两股线材的导线部分藉由出线孔被引出。
优选的,卡扣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锯齿部、设置在上盖上且与第一锯齿部相配合的第二锯齿部,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第一锯齿部与第二锯齿部相互咬合在一起。
优选的,第一锯齿部与第二锯齿部中至少有一个是弹性可变形的。
优选的,底座与上盖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以便第一锯齿部与第二锯齿部相咬合。
优选的,定位结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插槽、设置在上盖上且与插槽相配合的插舌,第一锯齿部设置在插槽中,第二锯齿部设置在插舌上。
优选的,上盖上设有遮挡部,遮挡部配置为: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出线孔除底部以外的部分均被遮蔽。
优选的,上盖的一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遮挡部。
优选的,出线孔毗邻柔性连接部的一侧设有缺口,遮挡部上设有向下延伸的挡边部,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挡边部封闭缺口。
优选的,底座上设有两个第一压线部,上盖上设有一个第二压线部,在上盖扣合至底座上之后,第二压线部位于两个第一压线部之间。
优选的,第一压线部与第二压线部均为条状结构。
优选的,底座上设有第一凹陷部,第一压线部横跨第一凹陷部设置。
优选的,上盖上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二压线部横跨第二凹陷部设置。
优选的,柔性连接部为铰链。
优选的,柔性连接部为一体形成在底座与上盖交界处的薄片部。
优选的,底座上设有用于将卡扣式线夹固定在物体表面上的安装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底座和上盖一端部是柔性连接的,另一端部是卡扣连接,相比于采用螺丝组件的连接方式,结构更简单,拆装更便捷,且零部件不易丢失;
2.由于第一压线部与第二压线部在压住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时是相互交错布置的,因此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能够在两个压线部之间弯曲并保持压紧,并且导线部分能藉由出线孔被引出,线材的防拉更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展开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符合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上盖扣合至底座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展开状态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展开状态下的线材置于底座上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所示上盖扣合至底座上并将线材夹紧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5中所示上盖扣合至底座上并将线材夹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100、卡扣式线夹;200、线材;201、包覆层部分;202、导线部分;
1、底座;11、第一压线部;12、出线孔;121、缺口;13、第一凹陷部;14、安装孔;
2、上盖;21、第二压线部;22、遮挡部;221、挡边部;23、第二凹陷部;
3、柔性连接部;
4、卡扣结构;41、第一锯齿部;42、第二锯齿部;
5、定位结构;51、插槽;52、插舌。
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实用新型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提出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全部或者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的上、下、前、后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卡扣式线夹100,它包括底座1和上盖2。
底座1与上盖2的一端部连接有柔性连接部3,另一端部通过卡扣结构4相连接。具体的,柔性连接部3为一体形成在底座1与上盖2交界处的薄片部,其能够反复弯曲,使得上盖2能够藉由柔性连接部3的弯曲朝向底座1一侧转动并扣合在底座1上。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柔性连接部3也可采用铰链(也叫合页)。
底座1上设有两个第一压线部11和一毗邻压线部11设置的出线孔12。上盖2与底座1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一与第一压线部11相配合的第二压线部21。第一压线部11和第二压线部21均是呈条状结构。
结合图4至图6所示,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之后,第二压线部21位于两个第一压线部11之间。当然,第一压线部11与第二压线部21的个数不限于1个或2个,也可是更多个。当有多个第一压线部11以及多个第二压线部21时,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之后,第一压线部11与第二压线部21相交错布置且二者共同将至少两股线材200的包覆层部分201压紧,至少两股线材200的导线部分202藉由出线孔12被引出。
为了便于底座1与上盖2之间扣合的更为紧密,使得线材的包覆层部分201被进一步压紧,提升线材200的抗拉拔能力,底座1上在第一压线部11的位置设有第一凹陷部13,并且第一压线部11横跨第一凹陷部13设置。上盖2上设有第二凹陷部23,第二压线部21横跨第二凹陷部23设置。
其中,第一凹陷部13和第二凹陷部23均呈半月形,结合图4、图6所示,线材被压紧在底座1与上盖2之间时,线材的包覆层部分201能够被第一压线部11和第二压线部21压迫弯曲并朝向第一凹陷部13和第二凹陷部23构造形成的空间内收拢。
结合图1、图5所示,为了使线夹的外观更加简洁以及防止异物意外进入底座1与上盖2之间,尤其是进入出线孔12内,在上盖2上设有遮挡部22,遮挡部22配置为: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之后,出线孔12除底部以外的部分均被遮蔽。具体的,上盖2的一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遮挡部22。出线孔12毗邻柔性连接部3的一侧设有缺口121,遮挡部22上设有向下延伸的挡边部221,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之后,挡边部221封闭缺口121。
再结合图1、图3以及图6所示,卡扣结构4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第一锯齿部41、设置在上盖2上且与第一锯齿部41相配合的第二锯齿部42。结合图6所示,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之后,第一锯齿部41与第二锯齿部42相互咬合在一起。
在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后,为了方便第一锯齿部41与第二锯齿部42能够更为顺利地咬合在一起以及方便拆卸,第一锯齿部41与第二锯齿部42中至少有一个是弹性可变形的。
为了方便底座1和上盖2快速准确的扣合在一起,底座1与上盖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具体的,定位结构5包括设置在底座1上的插槽51、设置在上盖2上且与插槽51相配合的插舌52,其中第一锯齿部41设置在插槽51中,第二锯齿部42设置在插舌52上。
为了方便将线夹固定在物体表面上,例如面板灯的壳体上,底座1上设有安装孔14,可利用螺钉或铆钉与安装孔14配合将线夹整体固定。
采用这种锯齿咬合的卡扣结构4,底座1与上盖2能够卡扣的更加牢靠,线材能够压得更加紧实,线材的抗拉拔能力更好。
再结合图4、图5、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这样实现的:将线材200的导线部分202预先穿过底座1的出线孔12,然后将线材200的包覆层部分201置于底座1的两个第一压线部11上,将上盖2以柔性连接部3为转轴朝向底座1一侧转动,从而将上盖2扣合至底座1上,并且上盖2上的插舌52插入底座1的插槽51中,与此同时,插舌52上的第二锯齿部42与插槽51中的第一锯齿部41相互咬合在一起,线材200的包覆层部分201在第一压线部11和第二压线部21的压迫下弯曲,并被收拢在第一凹陷部13与第二凹陷部23构造的空间内,最终将线材200的包覆层部分201压紧在底座1与上盖2之间。
本申请的技术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上述说明书中的内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思想的前提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形和修改,而这些变形和修改均应当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其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压线部(11);
上盖(2),一端部与所述底座(1)之间连接有可弯曲的柔性连接部(3)、另一端部与所述底座(1)之间通过卡扣结构(4)相连接,所述上盖(2)与所述底座(1)相对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压线部(11)相配合的第二压线部(21),所述柔性连接部(3)配置为:所述上盖(2)能藉由所述柔性连接部(3)的弯曲扣合在所述底座(1)上;
所述底座(1)上设有出线孔(12),在所述上盖(2)扣合至所述底座(1)上之后,所述第一压线部(11)与所述第二压线部(21)相交错布置且二者共同将至少两股线材的包覆层部分(201)压紧,至少两股线材的导线部分(202)藉由所述出线孔(12)被引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结构(4)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第一锯齿部(41)、设置在所述上盖(2)上且与所述第一锯齿部(41)相配合的第二锯齿部(42),在所述上盖(2)扣合至所述底座(1)上之后,所述第一锯齿部(41)与所述第二锯齿部(42)相互咬合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锯齿部(41)与所述第二锯齿部(42)中至少有一个是弹性可变形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与所述上盖(2)之间设置有定位结构(5),以便所述第一锯齿部(41)与所述第二锯齿部(42)相咬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5)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插槽(51)、设置在所述上盖(2)上且与所述插槽(51)相配合的插舌(52),所述第一锯齿部(41)设置在所述插槽(51)中,所述第二锯齿部(42)设置在所述插舌(52)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上设有遮挡部(22),所述遮挡部(22)配置为:在所述上盖(2)扣合至所述底座(1)上之后,所述出线孔(12)除底部以外的部分均被遮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的一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所述遮挡部(2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孔(12)毗邻所述柔性连接部(3)的一侧设有缺口(121),所述遮挡部(22)上设有向下延伸的挡边部(221),在所述上盖(2)扣合至所述底座(1)上之后,所述挡边部(221)封闭所述缺口(12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两个所述的第一压线部(11),所述上盖(2)上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压线部(21),在所述上盖(2)扣合至所述底座(1)上之后,所述第二压线部(21)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压线部(1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线部(11)与所述第二压线部(21)均为条状结构。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第一凹陷部(13),所述第一压线部(11)横跨所述第一凹陷部(13)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2)上设有第二凹陷部(23),所述第二压线部(21)横跨所述第二凹陷部(23)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部(3)为铰链。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连接部(3)为一体形成在所述底座(1)与所述上盖(2)交界处的薄片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扣式线夹,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设有用于将卡扣式线夹固定在物体表面上的安装孔(14)。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13828.1U CN215497147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卡扣式线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413828.1U CN215497147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卡扣式线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497147U true CN215497147U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7216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413828.1U Active CN215497147U (zh) | 2021-06-24 | 2021-06-24 | 一种卡扣式线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497147U (zh) |
-
2021
- 2021-06-24 CN CN202121413828.1U patent/CN2154971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H0231570B2 (zh) | ||
CN210120249U (zh) | 用于将导线与金属元件电连接的金属夹 | |
US6209827B1 (en) | Clamp device | |
JP4257288B2 (ja) | 長尺部材用クランプ | |
US7819365B2 (en) | Fastening device for cables | |
US7261585B2 (en) | Press-contact connector | |
CN105794062B (zh) | 电缆连接器及配电箱组合件 | |
EP2835869B1 (en) | Ground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20050230570A1 (en) | Fixing tool | |
KR100988786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215497147U (zh) | 一种卡扣式线夹 | |
JP5646974B2 (ja) | 電気コネクタ | |
JP3803782B2 (ja) | 配線用ボックス | |
CN209046166U (zh) | 固线夹和空调器 | |
KR20100013632A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112165057B (zh) | 车用卡线夹结构 | |
JP2003512728A (ja) | 2つのプリント配線板を電気的かつ機械的に接続するための装置 | |
CN210565535U (zh) | 一种卡扣 | |
US20040014353A1 (en) | Clamping spring device for an elastic clamp | |
KR102192229B1 (ko) | 와이어링의 고정장치 | |
KR101009362B1 (ko) | 커넥터 어셈블리 | |
CN216598193U (zh) | 压线机构及照明装置 | |
JP2568820Y2 (ja)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クランプ | |
CN214280233U (zh) | 接线连接器 | |
CN105065386B (zh) | 一种固定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