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44846U -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44846U
CN215444846U CN202121482002.0U CN202121482002U CN215444846U CN 215444846 U CN215444846 U CN 215444846U CN 202121482002 U CN202121482002 U CN 202121482002U CN 215444846 U CN215444846 U CN 2154448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section
fixing
caliper
clamp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8200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忠伟
李大为
韩利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8200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448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448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448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其中制动卡钳包括钳体和两制动片,钳体内还安装有固定卡簧和将固定卡簧固定于钳体的固定结构,固定卡簧位于两制动片上方,固定卡簧具有两回弹部,回弹部的下端面为倾斜面,且回弹部的下端面的高度沿制动方向降低,两制动片上端各自抵接于对应回弹部的下端面。本实用新型中制动卡钳在钳体上设置固定卡簧对两制动片施加预紧力,使制动片不易自移动发生碰撞等异响。在制动的过程中制动片抵接固定卡簧的回弹部变形,使得回弹部具有推动制动片回位的弹性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弹性势能能瞬间推动制动片回位,快速解除制动,无拖滞力,有利于优化车辆异响和动力线,提高驾驶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制动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车辆的制动系统中,制动盘安装在车轮上,在制动时,液压系统产生液压推动活塞,活塞在液压作用下将位于制动盘两侧的两块摩擦片(制动片)向制动盘方向推动直至压紧制动盘,产生摩擦力矩以实现制动;在解除制动时,通过回位弹簧推动摩擦片主动回位。
如申请号为CN201911396613.0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固定卡钳的摩擦片主动回位机构,包括两块摩擦片,每块摩擦片的背面设有活塞在两摩擦片之间设有两个中凹形螺旋弹簧,两个中凹形螺旋弹簧对称布置在摩擦片上部的两端;活塞的底部与摩擦片固定连接。通过中凹形螺旋弹簧的主动回位,使摩擦片回位更快回到位。但这种凹形螺旋弹簧形式的主动回位机构,容易在使用中出现异常并圈,导致回位弹力不足而在解除制动时产生拖滞,对制动片的弹性压力不足,使得制动片与周围结构出现定位间隙而引起振动异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解除制动时产生拖滞,对制动片的弹性压力不足,使得制动片与周围结构出现定位间隙而引起振动异响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制动卡钳,包括钳体和相对安装于钳体内的两个制动片,制动片能够沿制动方向移动进行制动,其特征在于,钳体内还安装有固定卡簧、将固定卡簧抵接于钳体的固定结构,固定卡簧位于两制动片的上方,在固定卡簧上朝向两制动片的部位各设有回弹部;回弹部具有倾斜下端面;两制动片的上端各自抵接于对应回弹部的下端面。
可选地,固定卡簧包括连接部和两支撑部,连接部连接在两支撑部中部,各支撑部的两端均设有回弹部,固定结构抵接于连接部。
可选地,连接部具有凹槽,凹槽沿制动方向延伸;固定结构为固定销,固定销置入凹槽内且侧壁抵接于凹槽的槽底,固定销的两端分别固定至钳体。
可选地,沿支撑部中部指向回弹部的方向,回弹部向下倾斜。
可选地,制动卡钳还包括多个固定于钳体的弯折弹片,各弯折弹片的末端弹力抵接至两制动片相对的端面上。
可选地,弯折弹片具有依次连接的固定段、连接段和回弹段,固定段固定钳体,连接段与回弹段呈相互弯折状,回弹段的末端抵接至制动片。
可选地,制动卡钳还包括多个连接弹片,连接弹片的两端分别抵接至两制动片,连接弹片两端之间的中部构成弹力段。
可选地,连接弹片具有分别连接在弹力段两端的安装段,安装段相对弹力段折弯且设有安装孔;制动卡钳还还包括多个导向销,各导向销穿过同一连接弹片上的两安装孔,并且两端固定于钳体。
可选地,安装段远离弹力段的端部设有下压段,制动片上设有多个安装座,安装座上设有可供导向销插入并固定的销孔,下压段紧贴并抵接安装座的上端面,安装段抵接安装座朝向制动方向的侧端面。
本实用新型中还提供了车辆,包括上述的制动卡钳。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制动卡钳,包括钳体和相对安装于钳体内的两制动片,钳体内还安装有固定卡簧和将固定卡簧固定于钳体的固定结构,固定卡簧位于两制动片的上方,固定卡簧具有两回弹部,回弹部的下端面为倾斜面,且回弹部的下端面的高度沿制动方向降低,制动片的上端抵接于回弹部的下端面。在钳体上设置固定卡簧对两制动片施加预紧力,使制动片没有移动余量,在受到外部振动、冲击时不易发生碰撞异响;在制动的过程中,制动片抵接到固定卡簧的回弹部使回弹部变形,回弹部具有推动制动片回位的弹性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制动片在回弹部的弹性势能瞬间回位,减少拖滞力,使车辆快速解除制动,有利于优化车辆异响和动力响应性能,提高了车辆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制动卡钳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制动卡钳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制动卡钳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卡簧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固定卡簧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制动卡钳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制动卡钳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图7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连接弹片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制动卡钳;11-钳体;12-制动片;121-安装座;13-固定卡簧;131-回弹部;132-连接部;133-支撑部;134-固定结构(固定销);14-弯折弹片;141-固定段;142-连接段;143-回弹段;144-弧形抵接部;15-连接弹片;151-下压段;152-安装段;153-安装孔;154-压轴片;155-弹力段;16-导向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9,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制动卡钳1和车辆进行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制动卡钳1,包括钳体11,在钳体11内安装有两制动片12、固定卡簧13和固定结构134,其中,在钳体11内的两制动片12相对安装,并且能够相向移动以夹住制动盘进行摩擦制动,下文中为了便于叙述,将制动片12向制动盘的移动的方向定义为制动方向。如图2至图5所示,固定卡簧13位于两制动片12上方(图1中独立黑色箭头所指的方向为上方),固定卡簧13具有两回弹部131,回弹部131的下端面为倾斜面,且回弹部131的下端面的高度沿制动方向降低,两制动片12上端各自抵接于对应回弹部131的下端面。回弹部131的下端面倾斜方向为:沿活塞的制动方向降低。
固定结构134固定在钳体11上,通过固定结构134将固定卡簧13抵接于钳体11,并向固定卡簧13施加向下的预紧力。被固定后的固定卡簧13位于两制动片12的上方,固定卡簧13朝向两制动片12的部位上各设有回弹部131,两制动片12的上端各自抵接于对应回弹部131的下端面,通过两制动片12向固定卡簧13提供向上的挤压力,起到将固定卡簧13限位固定的作用。容易理解的是,为便于描述的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依照附图的方向,将固定卡簧13的位置描述为制动片12的上方,而实际上固定卡簧13可以位于两制动片12的任意方向,保证固定卡簧13能够同时抵接两制动片12即可,下文中的上方、下方等方向描述均为相对方向,也即下方为与上方相反的方向,并不代表绝对的方向或位置描述。
固定卡簧13被固定结构134固定钳体11上,固定卡簧13两端的回弹部131对应抵接于制动片12,此时回弹部131本身处于弹性变形的状态,也即回弹部131的下端抵接至制动片12并对制动片12施加一定的预紧力,从而将制动片12压紧,对制动片12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避免制动片12在使用过程中因受到振动、冲击等影响而导致撞击异响。此外,由于回弹部131的下端面为倾斜面,并且回弹部131的下端面的高度沿着活塞制动方向降低,随着制动过程的进行,制动片12向制动方向运动,在运动过程中制动片12的上端逐渐挤压回弹部131的下端面,回弹部131的下端面持续受到制动片12施加的向上的力,且回弹部131的变形量增加,相应地并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制动片12失去活塞的推力,回弹部131释放的回弹力使制动片12退回,继而实现解除制动。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钳体11上设置的固定卡簧13对两制动片12施加预紧力,使制动片12没有移动余量,在受到外部振动、冲击时不易自移动而发生碰撞异响。在制动的过程中,制动片1向制动方向运动即逐渐加压使固定卡簧13的回弹部131变形,回弹部131具有推动制动片12回位的弹性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回弹部131弹性势能释放后推动制动片12瞬间回位,降低了拖滞力,使车辆快速解除制动,有利于优化车辆异响和动力响应,提高了车辆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固定卡簧13包括连接部132和两支撑部133,各支撑部133的两端均设有回弹部131,两支撑部133中部之间通过连接部132相互固定,固定结构134抵接于连接部132。也即固定卡簧13具有相对固定结构134对称设置的两支撑部133,在连接部132与固定结构134固定后,两支撑部133受到相同的紧固力,支撑部133两端的回弹部131分别抵接两制动片12,换言之,对于任意制动片12来说,该制动片12同时与两回弹部131抵接,根据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可知,两回弹部131能够限制制动片12进行平稳回弹,从而避免单点推动制动片12回弹,容易导致制动片12被推动倾斜而未能完全解除制动的问题。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固定卡簧13也可以为单体结构,或者可以并排设置更多的支撑部133,实现多点推动制动片12回弹。
可选地,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部13具有向下凹陷构成的凹槽,凹槽的横截面呈U字形并且沿着制动方向延伸,固定结构134为固定销134,固定销134的两端分别固定至钳体11。固定销134本身为圆柱形结构,固定销134的形状与连接部132内凹的形状对应,使得固定销134置入连接部132的凹槽后二者同轴,固定销134的侧壁抵接在连接部132上凹槽的槽底,构造连接部132凹槽的合适深度能够使得固定销134压紧连接部132,并对固定卡簧13施加向下的预紧力。同时,固定卡簧13的各回弹部131的下端面与制动片12上端抵接,也即受到制动片12施加的向上的力,与固定销134配合将整个固定卡簧13固定,并且固定卡簧13本身收到两个方向的且错位的力,使固定卡簧13被挤压变形从而具有弹性势能,不仅在静态时对制动片12上端施加足够预压力保证其被压紧,固定卡簧13自身的弹性势能在制动时与变形的回弹部131的弹性势能共同向制动片12施加回弹力,使制动片12快速回弹。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固定方式使得固定结构134固定于连接部132,例如,在连接部132两端设置螺纹孔,固定销134对应位置上设有螺纹,固定销134穿过两螺纹孔并紧固。
可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卡簧13为由片状原材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通过切割等方式将片状原料分割成相连的多部分,在对各部分进行塑形从而形成固定卡簧13。一体成型的固定卡簧13具有材料成本低、加工成本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固定卡簧13本身实际上是一整块材料,内部传递力的途径顺畅,局部弹性变形时整体对外施加弹力,能够在较小的变形行程中提供较大的回弹力,也即适应于更小的装配空间内保证制动片12的快速回位功能。
可选地,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卡簧13的支撑部133沿着从中部指向外端(即回弹部131)的方向,回弹部131向下倾斜并且形成下倾角α。在制动片12制动的过程中,制动片12沿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移动时,制动片12的上端紧贴回弹部131的下端面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对回弹部131施加向上的力回弹部131的下端面被向上挤压后下倾角α缩小,也即回弹部131向远离制动片12的方向(图4所示上方)摆动变形,并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时,回弹部131在弹力势能的作用下,向图4示下方(靠近制动片12的方向)摆动回位,下倾角α增大,从而推动制动片12回位,解除制动。
可选地,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销134位于钳体11长度方向的中部(制动方向为钳体11的宽度方向),也即固定销134本身位于两制动片12的中轴线位置上,由于固定销134实际上也位于固定卡簧13的中轴线上,因此相当于将固定卡簧13固定在两制动片12的中轴线上,固定卡簧13的两支撑部133从制动片12的中部位置向外推动制动片12,将制动片12平稳的向外推动回位,快速解除制动。
可选地,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制动卡钳1还包括多个固定于钳体11上的弯折弹片14,弯折弹片14的端部弹力抵接至制动片12,并且抵接处位于两制动片12相对的端面上。在活塞推动制动片12制动的过程中,两制动片12相对端面沿着制动方向移动并远离钳体11,弯折弹片14的端部被制动片12推动向制动方向移动,使得弯折弹片14的变形增大,从而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制动片12受到的推力消失,弯折弹片14的端部释放的弹力势能,形成对制动片12进行回拉的拉力,与固定卡簧13上的回弹部131配合,推动制动片12回位,从而快速解除制动。弯折弹片14的数量为多个,也能够对各制动片12进行多点推动,使回弹部131快速、平稳的回位。本实施例中,弯折弹片14和固定卡簧13同时对制动片12施加回位弹力,共同实现制动片12的回位,进一步地减少了拖滞力,实现了制动片12的平稳、快速回位,提高了制动卡钳1的动力响应性能。此外,由于固定卡簧13位于相对制动片12的中部位置,为了与其配合优化接触制动的推力,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折弯弹片14各位于制动片12边缘上的多个位置,使得推动制动片12回位的多个施力点分散到较大的范围内,进一步优化对制动片12推动回位的平稳性。
可选地,如图1至图6所示,弯折弹片14具有依次连接的固定段141、连接段142和回弹段143,固定段141固定钳体11,连接段142与回弹段143相互呈弯折状,回弹段143末端抵接至制动片12。在制动片12制动的过程中,制动片12抵接并推动回弹段143的末端移动,回弹段143和连接段142之间的折弯处夹角增大变形,从而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时,回弹段143在弹力势能的作用下推动制动盘回位,并且回弹段143和连接段142折弯处的夹角缩小回到初始状态。
可选地,如图6所示,弯折弹片14的末端(即回弹段143的末端)设有弧形抵接部144,弧形抵接部144具有呈弧形的侧壁,弧形抵接部144直接与制动片12接触抵接,在制动片12移动的过程中,推动弯折弹片14的末端移动并且二者之间有相互位移,在制动片12位于不同位置时,弧形抵接部144端面上的不同位置与制动片12相互接触并抵接,减少弯折弹片14和制动片12直接接触摩擦的面积,从而减少摩擦力和磨损,在制动片12制动或回位的过程中,使得弯折弹片14能够顺滑的和制动片12相互抵接。
本实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制动卡钳1。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固定卡簧13的回弹部131弹力抵接至制动片12的上端,使制动片12无法自移动,从而避免了受外部振动、冲击时制动片12位移甚至撞击其他部件导致的异响。在车辆制动时,制动卡钳1中的两制动片12被相关的制动活塞等结构推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在这个过程中,各制动片12的端面推动多个弯折弹片14的末端移动,从而增大弯折弹片14回弹段143和连接段142之间的折弯夹角,使得弯折弹片14自身的弹力势能逐渐增大,与此同时各制动片12的上端沿着两回弹部131的下端面移动,并且对回弹部131施加向上的力,使得回弹部131的下倾角α逐渐减小,回弹部131发生弹性变形而增加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多个弯折弹片14和固定卡簧13同时回弹,其中弯折弹片14回弹过程中,连接段142和回弹段143夹角缩小恢复初始状态,固定卡簧13的四个回弹部131向下回弹,下倾角α逐渐增大恢复初始状态。由于弯折弹片14的末端设置的弧形抵接部144,在制动片12的位移过程中与弧形抵接部144的端面形成近似滚动摩擦,能够减少二者的摩擦力,从而降低解除部分的磨损,也使得二者部位在移动过程中更加顺滑,避免直接硬性接触摩擦导致的异响、自锁等问题。即在解除制动过程中,各制动片12受到来自多个弯折弹片14和两回弹部131的共同作用,在多点弹力推动的作用下,平稳而迅速的回弹从而解除制动,不会出现因制动片12回位不完全导致的局部解除而产生的拖滞力,有利于优化车辆的动力和异响,提升驾驶体验。
实施例二
如图7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了另外一种制动卡钳1,与实施例一的差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未采用弯折弹片14,而是采用了另一种结构的连接弹片1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制动卡钳1包括多个连接弹片15,各连接弹片1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两制动片12,连接弹片15两端之间的中部构成弹力段155。其中,弹力段155为连接弹片15的中部向上弯曲形成的拱形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弹力段155也可以呈M形、Z形,本实施例中,以弹力段155呈拱形为例进行说明。
在车辆制动时,两制动片12相向移动,两制动片12的间距缩小,位于两制动片12之间的连接弹片15受到从两端向中部施加的挤压力,连接弹片15的弹力段155受力后增加向上拱起的变形量,从而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弹力段155向下恢复原状并释放弹性势能,推动连接弹片15的两端向外移动,从而推动两制动片1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回位,快速解除制动。由于连接弹片15数量也为多个,并且任一连接弹片15能够同时推动两制动片12回位,与前述的固定卡簧13配合,能够共同实现多点推动制动片12回位的作用。因此本实施例中种制动卡钳1,也具有能够快速解除制动,不会产生拖滞力,有利于优化车辆的动力和异响,提升驾驶体验等特点。
容易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弹片15与实施例一中的弯折弹片14并不互斥,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同时采用连接弹片15和弯折弹片14,各自安装在合适的位置,在解除制动时同时施力即可。
可选地,如图7至图9所示,连接弹片15具有分别连接在弹力段155两端的安装段152,安装段152相对弹力段155折弯,且设有安装孔153,如图9所示。制动卡钳1还包括多个导向销16,导向销16与连接弹片15一一对应,其穿过对应连接弹片15上的两安装孔153,并且两端分别固定于钳体11。导向销16的轴线位于制动片12的制动方向,且同时穿过连接弹片15上的两个安装孔153,使得连接弹片15在伸缩的过程中,连接弹片15的两端只能沿着导向销16进行滑动,也即使得连接弹片15仅能够沿着与制动片12制动方向平行的轴线伸缩,并对制动片12施加该方向上的弹力,平稳的推动两制动片12回位。因此导向销16能够同时实现对连接弹片15的固定和导向限位,避免连接弹片15在伸缩变形的过程中出现偏斜。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段152远离弹力端的端部设有下压段151,制动片12上设有多个安装座121,安装座121上设有可供导向销16端部插入固定的销孔,下压段151紧贴并抵接安装座121上端面,安装段152紧贴并抵接安装座121侧端面。在制动片12制动或者解除制动的过程中,安装座121推动安装段152,二者面接触能够实现力的传递,并且下压段151抵接并紧贴安装座121的上端面以限制连接弹片15的角度,配合将安装段152与制动片12牢牢固定。本实施例中,下压段151由安装段152远离弹力端的端部弯折构成的下压段151片,在其他实施例中,下压段151还可以为能够折叠的弹性结构。
可选地,如图8和图9所示,安装段152上设有压轴片154,压轴片154的末端弹性抵接于导向销16的下端面。连接弹片15被导向销16固定安装后,压轴片154弹力抵接导向销16,使得整个连接弹片15受到导向销16向下的预紧力,在将整个连接弹片15固定的同时,由于连接弹片15自身具有的预紧力,因此连接弹片1即使在未制动状态下依然对于两制动片12施加推力,制动片12在连接弹片15的推力下处于受力状态,防止制动片12在车辆行驶或制动时窜动产生异响,该部分作用与前述的固定卡簧13的作用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实施中的制动卡钳1设置有多个连接弹片15,连接弹片15被导向销16固定,连接弹片15的两端弹性抵接至两制动片12并施加预紧力,使得制动片12被压紧不易出现窜动导致的异响。在制动过程中,两制动片12向靠近的方向移动使得连接弹片15的弹力段155拱起变形,在解除制动后,弹力段155下压恢复原状并释放弹力势能,各连接弹片15的两端向外移动,多点同时对制动片12推动从而使得推动制动片12平稳而快速的回位,迅速解除制动,不会产生拖滞力,有利于优化车辆的动力和异响,提升驾驶体验等特点。
本实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制动卡钳1。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固定卡簧13的回弹部131弹力抵接至制动片12的上端,使制动片12无法自移动,从而避免了受外部振动、冲击时制动片12位移甚至撞击其他部件导致的异响。在车辆制动时,制动卡钳1中的两制动片12被相关的制动活塞等结构推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二者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各制动片12的上端沿着两回弹部131的下端面移动,并且对回弹部131施加向上的力,使得回弹部131的下倾角α逐渐减小,回弹部131发生弹性变形而增加弹力势能;同时,在制动过程中,位于两制动片12之间的连接弹片15受到从两端向中部施加的挤压力,连接弹片15的弹力段155受力后增加向上拱起的变形量,从而积蓄弹力势能。在解除制动后,弹力段155向下恢复原状并释放弹性势能,推动连接弹片15的两端向外移动,从而推动两制动片12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回位,快速解除制动。即在解除制动过程中,各制动片12受到来自多个连接弹片15和两回弹部131的共同作用,在多点弹力推动的作用下,平稳而迅速的回弹从而解除制动,不会出现因制动片12回位不完全导致的局部解除而产生的拖滞力,有利于优化车辆的动力和异响,提升驾驶体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动卡钳,包括钳体和相对安装于所述钳体内的两个制动片,所述制动片能够沿制动方向移动进行制动,其特征在于,所述钳体内还安装有固定卡簧、将所述固定卡簧抵接于所述钳体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卡簧位于两所述制动片的上方,在所述固定卡簧上朝向两所述制动片的部位各设有回弹部;所述回弹部具有倾斜下端面;两所述制动片的上端各自抵接于对应所述回弹部的下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簧包括连接部和两支撑部,所述连接部连接在两所述支撑部中部,各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均设有所述回弹部,所述固定结构抵接于所述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具有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制动方向延伸;所述固定结构为固定销,所述固定销置入所述凹槽内且侧壁抵接于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固定销的两端分别固定至所述钳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部中部指向所述回弹部的方向,所述回弹部向下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卡钳还包括多个固定于所述钳体的弯折弹片,各所述弯折弹片的末端弹力抵接至两所述制动片相对的端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弹片具有依次连接的固定段、连接段和回弹段,所述固定段固定所述钳体,所述连接段与所述回弹段呈相互弯折状,所述回弹段的末端抵接至所述制动片。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卡钳还包括多个连接弹片,所述连接弹片的两端分别抵接至两所述制动片,所述连接弹片两端之间的中部构成弹力段。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弹片具有分别连接在所述弹力段两端的安装段,所述安装段相对所述弹力段折弯且设有安装孔;所述制动卡钳还还包括多个导向销,各所述导向销穿过同一所述连接弹片上的两所述安装孔,并且两端固定于所述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动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段远离所述弹力段的端部设有下压段,所述制动片上设有多个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设有可供所述导向销插入并固定的销孔,所述下压段紧贴并抵接所述安装座的上端面,所述安装段抵接所述安装座朝向所述制动方向的侧端面。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动卡钳。
CN202121482002.0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Active CN2154448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2002.0U CN21544484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2002.0U CN21544484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44846U true CN215444846U (zh) 2022-01-07

Family

ID=79714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2002.0U Active CN21544484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4484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567A (zh) * 2022-04-20 2022-07-05 南方天合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低拖滞固定式制动钳总成
CN115419665A (zh) * 2022-08-31 2022-12-02 南方天合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拖滞、低噪音对置式制动钳总成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04567A (zh) * 2022-04-20 2022-07-05 南方天合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音、低拖滞固定式制动钳总成
CN115419665A (zh) * 2022-08-31 2022-12-02 南方天合底盘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低拖滞、低噪音对置式制动钳总成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444846U (zh) 一种制动卡钳和车辆
US9388869B2 (en) Disk brake
US6286636B1 (en) Disc brake
US8020674B2 (en) Disk brake for vehicle
JP5048758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このようなディスクブレーキ用のパッド支持体および圧力板
US7810617B2 (en) Friction element and disc brake
US20150053512A1 (en) Electronic disc brake
JP5900413B2 (ja) ブレーキパッド押圧ばねと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スクブレーキ
US9777783B2 (en) Disk brake for vehicle
KR101317152B1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KR20220009037A (ko) 캘리퍼 브레이크용 부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캘리퍼 브레이크
JP3395342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のパッド戻し機構
US20230204081A1 (en) Pad liner for brake apparatus
CN208546458U (zh) 一种摩擦片装置及制动器
KR20170030813A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KR20160141434A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CN215370690U (zh) 固定式制动钳摩擦片回位机构及固定式制动钳
KR20230026134A (ko) 패드 스프링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캘리퍼 브레이크
JP6958169B2 (ja) ディスクブレーキ装置
KR20230138982A (ko) 패드 스프링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캘리퍼 브레이크
KR102582453B1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CN218817754U (zh) 制动钳回位簧、制动钳及车辆
KR101892929B1 (ko) 캘리퍼 브레이크
KR100771004B1 (ko) 디스크 브레이크
CN220770011U (zh) 制动器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