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407598U -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407598U
CN215407598U CN202120502295.8U CN202120502295U CN215407598U CN 215407598 U CN215407598 U CN 215407598U CN 202120502295 U CN202120502295 U CN 202120502295U CN 215407598 U CN215407598 U CN 2154075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e
roof
mountain
area
sl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0229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万森
侯建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ng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qing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qing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qing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50229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4075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4075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4075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有机结合达到三部分功能协同的下沉式建筑联合一体化结构体系,主要包括:主要包括:山体镶嵌围合形制结构、倒座厢房式工作间结构、围合山体开口结构、地槽与壁面装置结构、房屋与屋顶种植结构、阳光温室构造、开敞式庭院结构、森林防火隔离结构、污物、沼气、肥水一体化结构,具体包括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所述房屋置于山体下挖框槽之内,形成下沉式院落构造,以下挖地槽取土为填方对所述框槽周边整理再造山型,围合形制包括建筑区、建设区、植树区。

Description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农业用的建筑和建筑群及结构,尤其涉及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我国规划203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26%,而日本目前已经高达69%,与其他生态先进国家比我国也有很大差距,本专利提出一种以安居带动乐业(造林置业)技术方案;在后现代和5G万物互联大背景条件下,人居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城市移居山林成为可能,而山地人居也不应重蹈破坏生态的旧辙,本专利提出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结构形式。与现有技术措施比,传统山地林间人居受到成本约束、生态意识、建造技术、人居方式等条件制约影响,房屋功能单一、自然利用率低,也有“地窨子”居住方式,但条件简陋基本不属于现代及生态意义的房屋,人居建筑与生态系统要素之间是唯我独尊关系,导致盖房子必须牺牲生态的现实逻辑。
在现有技术中,人们多年来更多地关注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和立体种植,几乎没有考虑过建筑本体和周围地形地貌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协同方面的创新。
如2016年1月13日公开、申请号为201510720487.5的对比文件1《生土地坑窑窑顶植被种植基层结构及其施工工艺》的专利,该结构包括:拦马墙、种植基层及窑顶实土层,所述的拦马墙设置在窑顶实土层的崖面上,种植基层设置在窑顶实土层之上,所述的种植基层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找坡层、防水层、防水兼保护层、滤水层及土壤层,所述的防水层及防水兼保护层均包括水平部及竖直部,水平部位于找坡层与滤水层之间,竖直部位于拦马墙与种植基层之间,所述的找坡层与防水层之间设置有基层处理剂层。
该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是结构过于简单,仅仅是将窑洞和洞顶种植简单组合,并没有解决下沉式房屋、种植空间和周围地形地貌的关系,同时也没有通过下沉式房屋、种植和生产工作间的结构特点来解决房屋、种植和生产工作间的功能上的协同问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普遍存在的建筑是建筑、农田是农田的割裂现状,造成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平衡之间的长期矛盾,人居房地产和经济技术工业园区规模占用土地面积过大,而我国人均耕地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保障线面临威胁。
目前亟需一种将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有机结合达到三部分功能协同的一体化结构体系,这样的结构体系不占土地建房屋、脱离地面造农田、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利用低端甚至不可耕种的资源建造房屋,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居功能同时增加耕作土地总量,以安居带动乐业的模式探索城乡二元化的有机融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将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有机结合达到三部分功能协同的下沉式建筑联合一体化结构体系。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体系主要包括:山体镶嵌围合形制结构、倒座厢房式工作间结构、围合山体开口结构、地槽与壁面装置结构、房屋与屋顶种植结构、阳光温室构造、开敞式庭院结构、森林防火隔离结构、污物、沼气、肥水一体化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包括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置于山体下挖框槽之内,形成下沉式院落构造,以下挖地槽取土为填方对所述框槽周边整理再造山型,围合形制包括建筑区、建设区、植树区。
进一步,所述建筑区包括所述下挖地槽框架内区域,所述区域的底部为一致水平地面构造,顶部轮廓线设置为四段式;所述区域后部阳光温室区设置为5~10°坡面,跟随所述山体走势后高前低;中部房屋顶板设置为平面,上部人造山型花园高于阳光温室屋面,依山势错落进行布置。
进一步,所述房屋前方庭院区设置缓坡,适应人居户外活动视觉;最前段倒座房及庭院门楼屋面板设置为平面,屋顶人造山体种植树木轮廓线低于所述房屋屋顶花园。
进一步,所述结构体系采取统一框架结构,下挖地槽边壁设置混凝土预制支撑立柱,边柱嵌入土层与地槽壁形成一致平面,边柱底部设置承重地基进行固定;所述房屋、倒座房与厢房设立结构承重立柱与地槽边柱共同形成支撑构造,屋顶面板采取混凝土预应力自防水现浇形式,与支撑立柱浇筑结合为一体,现浇屋面板之上设置为屋顶覆土型种植体与现浇屋面板连接同步设置环绕过梁结合地槽边柱,形成下沉式建筑联合一体化承重结构。
进一步,所述建筑区山体为坡面,沿所述建筑区内侧边缘设置环绕四周人行步道,所述人行步道底层土壤采取固化措施,设置为外向倾斜的滚水找坡。
进一步,所述建筑区的地槽中部设置所述房屋,朝向与所述地槽走势一致横向排列;所述房屋屋顶面板构造覆盖两侧地槽,与所述地槽挡土装置外立面齐平一致,所述房屋的屋面板四周设置挡土板形成承土槽箱体。
进一步,在所述地槽前端设置朝向院落的房屋,形成直角连接组合,在所述地槽侧面设置厢房。
进一步,所述倒座房的屋顶承担所述建设区底部立面功能设置为大角度坡形,所述侧面厢房屋顶结合建筑区地型走势设置为小坡面接续周边山体。
进一步,所述倒座房、所述厢房与所述屋顶面板为通体结构,底部支撑结构根据自身承重分别设置,所述倒座厢房屋顶面板设有滚水坡度,覆盖所述地槽挡土墙形成一体化防水构造。
进一步,所述房屋屋顶面板与后部阳光温室玻璃屋顶搭接成为一体,所述屋顶后方挡土板向内缩留出面板距离作为温室屋顶下泄截水面,所述温室玻璃屋顶搭接向上抬高,形成排水天沟,同时作为清理积雪和灰尘的集合台面。
进一步,所述房屋屋顶面板设置为中间高两侧低的渗水找坡,种植土层底部铺设渗水层,两侧挡土板底部设渗水管伸出墙外,屋顶花园地表设置为向后方排水斜面,挡土板内侧设置浅底集水沟,两侧设置接水管达排水天沟。
进一步,所述房屋前端墙体距离屋面板向后缩进形成雨搭效应,缩进间距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设置,所述房屋墙体与地槽结合面隔开设立防潮间隔,地面高于后部温室和前部院落,所述房屋设前后门连接院落与阳光温室。
进一步,所述建设区围合山体前端两侧设置进入豁口,一侧为人行通道,另一侧为生产通道;前端围合山体覆盖倒座房屋,以大坡度半圆的形式落地,形成进入通道的豁口壁面,豁口内侧设置为垂直立面,由挡土墙构造结合自然山势填土形成通道造型,通道顶部一层房屋结构设置为敞开式,二层以上房屋结构设置为封闭式。
进一步,在所述建筑区的所述房屋前设置闭合露天院落,庭院采取“L”型回环进入的方式。
进一步,所述院落中间位置设有建筑属性特征景观方亭,两侧设置花坛,与倒座房屋形成过道效应衔接进入大门,花坛设置雨水集合型池塘,是整个园区水循环系统组成部分,利用园区高点压力水源形成喷泉;所述庭院大门影壁后方间隔一定距离,依靠地槽壁面设置檐墙式抄手回廊,回廊顶部依托一体化过梁构建雨搭,雨搭设置为覆土种植体。
进一步,所述建设区设置污物、沼气、肥水一体化装置,采取地下防冻构造的方式,利用山势自然坡度,依次设置人居及饲养污水污物沉井式处理器,利用坡度差设置沼气发酵装置,复合结构自动连续生产,配套安排沼气、沼液、沼渣分离贮存装置,沼液贮存与雨水再利用集合池综合设置,构成肥水供应系统,有机物粉碎贮藏车间设置在建筑区侧面厢房,污沼肥水循环设置为管道泵送,搅拌、出渣、利用、安全各环节设有调控机制。
进一步,所述植树区边界设置交通道路,同步构造防火带,所述防火带周边整理为保土截水平面、种植低矮经济树种,坡面部分设置为草灌结合的林间湿地;生态水循环的特征是在园区高点设置压力水库,连接自备或者是外供水源,压力水库与谷坊蓄水、院落集水形成循环关系,向上设置管道逐级泵送达到高点水库,向下采取自流方式经过坡面形成湿地。
进一步,在所述建筑区后部地槽挡土墙内侧设置玻璃屋面,与所述房屋后部墙体结合形成封闭空间,所述玻璃屋面由矩阵型钢制桁架支撑,桁架固定在边柱过梁之上形成一体化构造;矩阵钢架设有镶嵌玻璃单元槽框,玻璃屋顶为平面坡型,前端接合所述房屋屋面板构造为坡底,后端接合所述地槽墙壁为坡面高点,周边连接部位采取密封措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将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有机结合达到三部分功能协同,它不占土地建房屋、脱离地面造农田、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应对技术措施,利用低端甚至不可耕种的资源建造房屋,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人居功能同时增加耕作土地总量,以安居带动乐业的模式探索城乡二元化的有机融合。
本专利提出山体耦合构造一体的形制,建筑结构也同时是农耕植树的载体,房屋置于山体之中保持自然原貌,发挥结构功能调节建筑生态的作用,建筑结构汲取自然能源形成形态循环,以最小化资源消耗满足人居舒适度必要条件;火灾是森林具有毁灭性的敌人,本专利提出结合小流域治理、园区生态水循环设立防火隔离带,形成综合防范的措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而并不超出本申请要求保护的范围。
图1是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示意图;
图2是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功能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山体镶嵌围合形制结构,特征是将房屋和生产作业间置于山体下挖框槽之内,形成下沉式四合院构造,以下挖地槽取土为填方对框槽周边整理再造山型,围合形制包括建筑区、建设区、植树区;建造规模以人居房屋进行定位,单层单体为基本型、也包括二层单体、低层连体建筑。
以此为依据设置整体形制的高程及面积,整体外观是自然形态山势和树木,以平视看不到房屋建筑设置空间和平面布局,人居场所落地条件选择山体不大于15°坡型,以降低建造成本和工程总量。
建筑区包括下挖地槽框架内区域,底部为一致水平地面构造,顶部轮廓线设置为四段式;后部阳光温室区设置为5~10°坡面,跟随山体走势后高前低;中部人居屋面顶板设置为平面,上部人造山型花园高于阳光温室屋面,山势错落进行布置;人居房屋前方庭院区设置为5°以下缓坡,适应人居户外活动视觉;最前段倒座房及庭院门楼屋面板设置为平面,屋顶人造山体种植树木轮廓线低于人居屋顶花园。建设区包括建筑区围合整理再造山体,按照建筑区各坡型向外平面延展,形状包括方形、圆形以及相关变形,与周边自然山体衔接避免突兀,以地槽下挖取土量计算宽窄面积,设置绿植修剪型围墙为边界,形成地上院落围合构造。植树区包括对建筑区、建设区能构成围合距离关系的区域,边界设置阻水挡沙型山梗围堰体,堰体平面植树与周边山林接合;区域内植树构造设置为层阶递延,由内到外低中高搭配树种,形成向心围合态势格局。
山体镶嵌下沉式建筑采取统一框架结构,下挖地槽边壁设置混凝土预制支撑立柱,边柱嵌入土层与地槽壁形成一致平面,边柱底部设置承重地基进行固定;人居房屋、倒座房与厢房设立结构承重立柱与地槽边柱共同形成支撑构造,屋顶面板采取混凝土预应力自防水现浇形式,与支撑立柱浇筑结合为一体,现浇屋面板之上设置为屋顶覆土型种植体,同步采取防水、防根、保温措施,与现浇屋面板连接同步设置环绕过梁结合地槽边柱,形成下沉式建筑联合一体化承重结构。
倒座厢房式工作间结构,特征是在地槽前端设置朝向院落的房屋,形成直角连接组合在地槽侧面设置厢房,厢房功能后部为阳光温室生产配套,中部设置为人居储藏间,前部与倒座生产间功能通用;倒座房、厢房与人居屋顶面板为通体结构,底部支撑结构根据自身承重分别设置,倒座厢房屋顶面板设有滚水坡度,覆盖地槽挡土墙形成一体化防水构造;倒座与厢房屋顶构造设置为坡面覆土种植体,挡土板设置为10厘米与接人居屋顶等高一体化连接的形式,挡土板设置面向院落一侧坡顶设置相同的装饰檐头;倒座房的屋顶承担建设区底部立面功能设置为大角度坡形,侧面厢房屋顶结合建筑区地型走势设置为小坡面接续周边山体;倒座与厢房的屋面板与与下方墙体结合采取人居房屋相同缩进尺寸,面向院落一侧开设门窗,同时发挥采光的功能,根据需要设置屋顶采光装置和通风装置。
地槽与壁面装置结构,特征是建筑区地槽采取下挖与堆土相结合的方式建造,根据围合山体地形地貌进行设置,以立柱为支撑建造地槽壁面挡土装置,针对山体土质条件采取墙板、砌筑、喷固等措施;挡土装置与地槽山体之间填充防水防渗材料,墙体高出山体形成挡水挡土围堰;挡土墙顶端环绕四周设置自动定位转向喷淋装置,功能是森林防火近距离保护建筑,并且结合平时种植浇灌,连接输水管道设置在山体不冻层之内,喷淋装置为金属耐火构造,寒冷地区采取保温措施。
围合建筑区山体整理为坡型平面,沿建筑区内侧边缘设置环绕四周人行步道,人行步道底层土壤采取固化措施,铺设防水土工布与地槽挡土墙面黏贴结合,设置为外向倾斜2°的滚水找坡,之上填土并设置渗水硬化路面和路肩,人行步道边侧栽种景观绿篱兼做防护栏,对下沉式建筑区形成绿荫掩映;步道外侧设置带状平面型种植区,步道高于种植面形成台阶,种植区根据山势设置分阶挡水田埂,迎水面铺设防水冲击草皮,种植采取横垄降低水土流失,建设区设置对建筑区构成防护和配套的功能。
人居与屋顶种植结构,在建筑区地槽中部设置人居房屋,朝向与地槽走势一致横向排列;人居屋顶面板构造覆盖左右两侧地槽,与地槽挡土装置外立面齐平一致;屋面板四周设置挡土板形成承土槽箱体,前方挡土板壁高15mm,后方挡土板壁高20mm,左右两侧挡土板壁高30mm,左右两侧挡土板上部二次加装建筑符号型墙脊;前后挡土板上方加装檐头;采取堆土砌筑结合的方式构建屋顶山型种植体,以前方挡土板为框架填土形成小坡度基础层,种植宽度为50mm的景观型草皮,后方设置20厘米高堆土砌筑结合的田坎围堰,填土形成人造山体第二层构造,提高田坎围堰挡土强度,坎面使用土壤固化剂并种草,前后两侧种植景观树木兼做屋顶防护围栏,左右两侧以建筑墙脊为护栏;在第二层堆土基础上,设置若干独立型花园种植体,田坎围堰填土形成第三层、以至更多层次构造,种植高低错落树木构成山势造型,设置曲折步道形成区隔。
人居屋顶面板与后部阳光温室玻璃屋顶搭接成为一体,人居屋顶后方挡土板向内缩进15厘米留出面板距离作为温室屋顶下泄截水面,温室玻璃屋顶搭接向上抬高,形成宽15厘米、深15厘米排水天沟,同时作为清理积雪和灰尘的集合台面;人居屋顶面板设置为中间高两侧低、高差2°的渗水找坡,种植土层底部铺设5厘米以上珍珠岩渗水层,两侧挡土板底部设渗水管伸出墙外,屋顶花园地表设置为向后方排水斜面,挡土板内侧设置浅底集水沟,两侧设置接水管达排水天沟;人居房屋前端墙体距离屋面板向后缩进形成雨搭效应,缩进间距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设置,人居房屋墙体与地槽结合面隔开设立防潮间隔,地面高于后部温室和前部院落,人居房屋设前后门连接院落与阳光温室。
开敞式庭院结构,特征是在建筑区人居房屋前设置闭合露天院落,占地面积大于人居房屋,庭院采取“L”型回环进入的方式,大门设在前方边侧与倒座房连体;大门的门楼宽于倒座房屋向外突出,门楼顶部设置体现建筑特征的双侧墙脊和挑檐,大门门体设置为双开两扇,门面设有自身独特装饰物,大门边侧设有附属耳房避免靠近边侧而产生的狭窄逼仄;大门顶部门楼装饰墙脊采取半边设置的方式,后部靠向院落的方位设人行步道、与侧面山体步道对接;大门的功能是人行进出,设置高门槛并配有内外双侧台阶,进入大门设置对应型绿植影壁,绿植下方基座为人造假山;庭院中间位置设有建筑属性特征景观方亭,两侧设置花坛,与倒座房屋形成过道效应衔接进入大门,花坛设置雨水集合型池塘,是整个园区水循环系统组成部分,利用园区高点压力水源形成喷泉;庭院大门影壁后方间隔一定距离,依靠地槽壁面设置檐墙式抄手回廊,回廊顶部依托一体化过梁构建雨搭,雨搭设置为覆土种植体,挡土板壁高15厘米与人居屋顶形成一致和呼应;回廊中部设置通向屋顶花园的踏步阶梯,设单侧阶梯扶手,阶梯上端连接屋顶花园前侧,阶梯扶手与花园护栏型绿植构成接应;庭院顶部四周设置连续檐头环绕,人居房屋的出檐、厢房倒座及大门出檐、抄手回廊的檐头连续相接。
阳光温室构造,具有人居房屋配套延伸和自身独立功能,是室内花园、四季菜园综合体,发挥调节温湿度和空气质量作用,特征是在建筑区后部地槽挡土墙内侧设置玻璃屋面,与人居房屋后部墙体结合形成封闭空间;玻璃屋面由矩阵型钢制桁架支撑,桁架固定在边柱过梁之上形成一体化构造;矩阵钢架设有镶嵌玻璃单元槽框,玻璃屋顶为平面坡型,前端接合人居屋面板构造为坡底,后端接合地槽墙壁为坡面高点,左右两侧设置区位距离地槽挡土墙顶端下方30厘米,周边连接部位采取密封措施。
温室顶面设有除尘、除雪、保温装置,特征是钢制行走支架集成各种设施,扁平形状低于30厘米,在地槽挡土墙左右两侧设置齿轮轨道,轨道设置在挡土墙顶端下部、玻璃屋面上方预留的30厘米空间处,轨道嵌入墙体内,行走支架两侧设有电机驱动齿轮与轨道组合,驱动电机边侧设有电缆自主收放装置,行走支架设置支撑地轮,玻璃支撑桁架顶部设置地轮行走平面轨道;行走支架底部前端设有组装式弧形斜面推雪刮雪铲,依次设置除尘除雪柔性旋转装置(针对高寒设置电热强吹风系统)、喷水装置及自备水箱、胶质刮净板;玻璃屋顶保温采取软被卷轴方式,由行走支架加挂牵引展开,回收由卷轴自身驱动卷起;阳光温室屋面后端挡土墙上方,设置容纳除尘、除雪、保温装置及的器械设备间,特征是封闭型箱匣式构造,镶嵌在齿轮轨道后侧山体之中,前部设置自动门向上开启;玻璃屋面设置智能开启调节装置,采取上翻90度的模式,每排为一个驱动组合;玻璃屋面内侧设有遮阳装置,在桁架之下安装滑轨,采取固定电机拉线驱动的方式;阳光温室设置无土栽培、无害化管理、肥水与温湿自动化控制系统。
阳光温室设置为无中柱大空间格局,设置为两个区间,后部为全封闭高效专门种植区,对接一侧的储藏间,设置玻璃隔断,采取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的模式,温控装置、调湿设备、调CO2控装置,声频发生器、养蜂设施设在大棚内一端,温度、湿度CO2或鉴控装置设在大棚中心区,两者都与中央控制室相连,加热降温设施;前部设置为人居活动区,前部一侧贴墙设置有微缩型游泳池,安排景观型,采取常规性种植方式,景观布局型种植,阴角下方设置活动空间,客厅落地大窗与阳光房对接。
围合山体开口结构,特征是在建设区围合山体前端两侧设置进入豁口,一侧为人行通道,另一侧为生产通道;前端围合山体覆盖倒座房屋,以大坡度半圆的形式落地,形成进入通道的豁口壁面,豁口内侧设置为垂直立面,由挡土墙构造结合自然山势填土形成通道造型,通道顶部一层房屋结构设置为敞开式,二层以上房屋结构设置为封闭式;人行通道开口设在院落大门覆盖山体外侧后方,通道路径为Z字曲形到达到庭院大门,挡土板与庭院门楼耳房离开1.5M距离填土形成环绕步道的基础;生产通道设在倒座厢房转角覆盖山体外侧,采取直向进入的方式,可容纳车辆直达生产车间室内;连接两侧通道在围合山体外设置交通道路,路面宽度可行驶大型车辆,兼做庄园建设区院外广场;围合覆盖倒座房屋山体栽种绿植树木,顶部种植6m以下景观型灌木,底部接地面在交通道路内侧栽植高大常绿乔木。
作为选项,在建设区低点生产通道开口处外侧,设置污物、沼气、肥水一体化装置,采取地下防冻构造的方式,利用山势自然坡度,依次设置人居及饲养污水污物沉井式处理器,处理器具有沼料混合自动配置功能,生产及自然废弃有机物粉碎利用;利用坡度差设置沼气发酵装置,复合结构自动连续生产,配套安排沼气、沼液、沼渣分离贮存装置,沼液贮存与雨水再利用集合池综合设置,构成肥水供应系统,寒冷地域选择太阳能集热辅助装置提高沼气生产效率;有机物粉碎贮藏车间设置在建筑区侧面厢房,污沼肥水循环设置为管道泵送,搅拌、出渣、利用、安全各环节设有调控机制。
森林防火隔结构,特征是植树区边界设置交通道路,同步构造林缘型防火带、宽度30M以上,结合小流域治理和园区生态水循环共同形成森林防火机制;小流域治理措施包括在防火带区域安排等高分级截流保土工程,采取谷坊蓄水的方式,根据蒸发条件设置为敞口水池或者是小口水窖,周边整理为保土截水平面、种植低矮经济树种,坡面部分设置为草灌结合的林间湿地;生态水循环的特征是在园区高点设置压力水库,连接自备或者是外供水源,压力水库与谷坊蓄水、院落集水形成循环关系,向上设置管道逐级泵送达到高点水库,向下采取自流方式经过坡面形成湿地;提高防火等级依托分级泵水的条件,设置高扬程喷水灭火装置,同时设有界桩型火警自动监控装置,采用3D GIS的技术方式,与喷水灭火装置构成自动感应关系。
作为选项,园区压力水库下方设置光伏光热一体化热电联供系统,特征是由聚光集热器和光伏组件一体化,包括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集热器、蓄电池、配电箱、联网装置、蓄热水箱、太阳能热泵、使用终端;综合光伏发电和光热产热的功能,通过吸收板面温度将热量转换为热能,蓄热水箱结合下挖地槽下侧地基同步设置达到蓄热效能。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仅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基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做出的改变或变形之处,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8)

1.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包括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工作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置于山体下挖框槽之内,形成下沉式院落构造,以下挖地槽取土为填方对所述框槽周边整理再造山型,围合形制包括建筑区、建设区、植树区,所述建设区包括建筑区围合整理再造山体,按照建筑区各坡型向外平面延展与周边自然山体衔接,以地槽下挖取土量计算宽窄面积,设置绿植修剪型围墙为边界,形成地上院落围合构造;所述植树区包括对建筑区、建设区能构成围合距离关系的区域,边界设置阻水挡沙型山梗围堰体,所述堰体平面植树与周边山林接合;区域内植树构造设置为层阶递延,由内到外低中高搭配树种,形成向心围合态势格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区包括所述下挖地槽框架内区域,所述区域的底部为一致水平地面构造,顶部轮廓线设置为四段式;所述区域后部阳光温室区设置为5~10°坡面,跟随所述山体走势后高前低;中部房屋顶板设置为平面,上部人造山型花园高于阳光温室屋面,依山势错落进行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前方庭院区设置缓坡,适应人居户外活动视觉;最前段的倒座房及庭院门楼屋面板设置为平面,屋顶人造山体种植树木轮廓线低于所述房屋屋顶花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体系采取统一框架结构,下挖地槽边壁设置混凝土预制支撑立柱,边柱嵌入土层与地槽壁形成一致平面,边柱底部设置承重地基进行固定;所述房屋、倒座房与厢房设立结构承重立柱与地槽边柱共同形成支撑构造,屋顶面板采取混凝土预应力自防水现浇形式,与支撑立柱浇筑结合为一体,现浇屋面板之上设置为屋顶覆土型种植体与现浇屋面板连接同步设置环绕过梁结合地槽边柱,形成下沉式建筑联合一体化承重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区山体为坡面,沿所述建筑区内侧边缘设置环绕四周人行步道,所述人行步道底层土壤采取固化措施,设置为外向倾斜的滚水找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区的地槽中部设置所述房屋,朝向与所述地槽走势一致横向排列;所述房屋屋顶面板构造覆盖两侧地槽,与所述地槽挡土装置外立面齐平一致,所述房屋的屋面板四周设置挡土板形成承土槽箱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槽前端设置朝向院落的房屋,形成直角连接组合,在所述地槽侧面设置厢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座房的屋顶承担所述建设区底部立面功能设置为大角度坡形,所述侧面厢房屋顶结合建筑区地型走势设置为小坡面接续周边山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倒座房、所述厢房与所述屋顶面板为通体结构,底部支撑结构根据自身承重分别设置,所述倒座厢房屋顶面板设有滚水坡度,覆盖所述地槽挡土墙形成一体化防水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屋顶面板与后部阳光温室玻璃屋顶搭接成为一体,所述屋顶后方挡土板向内缩留出面板距离作为温室屋顶下泄截水面,所述温室玻璃屋顶搭接向上抬高,形成排水天沟,同时作为清理积雪和灰尘的集合台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屋顶面板设置为中间高两侧低的渗水找坡,种植土层底部铺设渗水层,两侧挡土板底部设渗水管伸出墙外,屋顶花园地表设置为向后方排水斜面,挡土板内侧设置浅底集水沟,两侧设置接水管达排水天沟。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房屋前端墙体距离屋面板向后缩进形成雨搭效应,缩进间距根据太阳照射角度设置,所述房屋墙体与地槽结合面隔开设立防潮间隔,地面高于后部温室和前部院落,所述房屋设前后门连接院落与阳光温室。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设区围合山体前端两侧设置进入豁口,一侧为人行通道,另一侧为生产通道;前端围合山体覆盖倒座房屋,以大坡度半圆的形式落地,形成进入通道的豁口壁面,豁口内侧设置为垂直立面,由挡土墙构造结合自然山势填土形成通道造型,通道顶部一层房屋结构设置为敞开式,二层以上房屋结构设置为封闭式。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筑区的所述房屋前设置闭合露天院落,庭院采取“L”型回环进入的方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院落中间位置设有建筑属性特征景观方亭,两侧设置花坛,与倒座房屋形成过道效应衔接进入大门,花坛设置雨水集合型池塘,是整个园区水循环系统组成部分,利用园区高点压力水源形成喷泉;所述庭院大门影壁后方间隔一定距离,依靠地槽壁面设置檐墙式抄手回廊,回廊顶部依托一体化过梁构建雨搭,雨搭设置为覆土种植体。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设区设置污物、沼气、肥水一体化装置,采取地下防冻构造的方式,利用山势自然坡度,依次设置人居及饲养污水污物沉井式处理器,利用坡度差设置沼气发酵装置,复合结构自动连续生产,配套安排沼气、沼液、沼渣分离贮存装置,沼液贮存与雨水再利用集合池综合设置,构成肥水供应系统,有机物粉碎贮藏车间设置在建筑区侧面厢房,污沼肥水循环设置为管道泵送,搅拌、出渣、利用、安全各环节设有调控机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植树区边界设置交通道路,同步构造防火带,所述防火带周边整理为保土截水平面、种植低矮经济树种,坡面部分设置为草灌结合的林间湿地;生态水循环的特征是在园区高点设置压力水库,连接自备或者是外供水源,压力水库与谷坊蓄水、院落集水形成循环关系,向上设置管道逐级泵送达到高点水库,向下采取自流方式经过坡面形成湿地。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筑区后部地槽挡土墙内侧设置玻璃屋面,与所述房屋后部墙体结合形成封闭空间,所述玻璃屋面由矩阵型钢制桁架支撑,桁架固定在边柱过梁之上形成一体化构造;矩阵钢架设有镶嵌玻璃单元槽框,玻璃屋顶为平面坡型,前端接合所述房屋屋面板构造为坡底,后端接合所述地槽墙壁为坡面高点,周边连接部位采取密封措施。
CN202120502295.8U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Active CN2154075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2295.8U CN215407598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502295.8U CN215407598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407598U true CN215407598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680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02295.8U Active CN215407598U (zh) 2021-03-09 2021-03-09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4075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112347U (zh) 岩质边坡自灌式植草装置
CN211580790U (zh) 一种基于雨水调蓄的多功能景观花坛
WO2010051755A1 (zh) 立体绿化结构
KR100553005B1 (ko) 옥상녹화시스템 및 그의 시공방법
CN107905557A (zh)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
JP2011506805A (ja) 建築構造物とその建築方法
CN1844611A (zh) 盆式生态庭院及其建造方法
CN109811776B (zh) 一种装配式格构框架梁
CN109121829A (zh) 一种兼具观赏与环境绿化的海绵城市生态景观墙体
CN107881875A (zh) 一种喀斯特地区生态停车场及其建设方法
CN106638219A (zh) 一种海绵城市的斜坡式城市道路
CN207260328U (zh) 新型活动式房屋
Yazyeva et al. Greeni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of multi-storey building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solutions with the use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CN215407598U (zh) 一种下沉式房屋、土体和生产作业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CN205865199U (zh) 一种屋顶绿化植物结构
CN202090637U (zh) 城市老居住区停车场
CN115045335A (zh) 一种下沉建筑联合一体化建筑体系
JP4927038B2 (ja) 緑化ブロッ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植え込み構造、並びに緑化工法
CN201137308Y (zh)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CN211960208U (zh) 一种建筑顶板绿化的植树落地结构
CN105019687A (zh) 根治沙漠的方法
Liu Conceptua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ponge Campus--Taking the South Campus of Puwan Campus of D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CN215520139U (zh) 一种房屋、梯田和生产工作间一体化结构体系
CN202064664U (zh) 一种低碳生态型社区停车场
JP3386748B2 (ja) 植栽型自走式立体駐車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