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137308Y -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137308Y CN201137308Y CNU200720016959XU CN200720016959U CN201137308Y CN 201137308 Y CN201137308 Y CN 201137308Y CN U200720016959X U CNU200720016959X U CN U200720016959XU CN 200720016959 U CN200720016959 U CN 200720016959U CN 201137308 Y CN201137308 Y CN 201137308Y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am
- villa
- ground
- forming
- gard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Lifetim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sidential Or Office Build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是在建设园区原自然地面标高线以上,再抬高组团外地面并在组团外地面之下设汽车行车通道,别墅中每户的地下层房间及地下汽车库排列在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侧,组团外地面之上只设人行通道、景观绿地及活动设施,使组团地上与地下人车分流;在相邻两个组团中相邻两排别墅之间的建筑间距内,形成较大高差的双向的景观坡地地面,使每个组团形成高出原自然地面线以上的小岛形式,两个组团小岛之间双向坡地谷底形成景观水区,并用形成双向景观坡地内的土方填充到组团内别墅之间及地下汽车库、地下行车通道顶面,达到景观覆土厚度要求并达到土方自平衡状态。本实用新型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将给在平坦地势内建造出好品质的别墅楼盘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这种模式也适于高层住宅及多层住宅组团式建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别墅住宅楼盘园区建设,具体地说是在建设场地原自然地面线以上建造出别墅中新的地下与地上空间并形成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技术背景
目前国内建设的众多别墅楼盘园区大都选择在自然景观环境较好位置。按建设场地状况分类,别墅园区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靠山临水的坡地或平坦地园区;二是山坡地内或靠山的平坦地内园区;三是临水的坡地或平坦地内园区;四是周边有较好的景观环境条件(如公园、大面积绿地等)平坦地势内园区等等。这些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地段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有影响有名气的别墅楼盘,也给在其中居住的业主带来了愉悦和享受。
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上面所说的几种类型自然景观比较好的土地数量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一、二线重点城市正在迅速大量锐减,有的城市近郊甚至中郊已经再找不到上述环境优越地段,以致于许多城市在周边原本没有任何优越景观条件的平坦地内也建设了一些别墅楼盘,而且都是通过自身楼盘内的园林绿化建设来尽可能好地创造园区内景观条件。
久居城中闹市整日繁忙奔劳的人们,都希望家居在有优美绿地景观的楼盘园区中。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不但越来越重视室内空间的休闲性与活泼性,也越来越注重室外空间的品质,同时因为能源的短缺也使人们越来越重视节能和环保。为了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标准日益提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各地在别墅楼盘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做法并阶段性地获得了市场认可。如上海某别墅楼盘,利用平均抬高园区内道路及楼位处原自然地面方法,在平地园区内做出下沉式坡地水系景观,使园区具有郊野风情;北京的几个别墅楼盘,人工造出坡地形式,使一部分地下层房间直接采光;许多楼盘别墅设计下沉式庭院或室内庭院等,这些措施提高了别墅的品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休闲美的享受。
总结国内现有的别墅楼盘,特别是在自然较平坦地势内建设的别墅楼盘,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别墅园区内的人车混行使得原本有限的别墅楼建筑间距内,汽车通道占去了大量可以做景观绿地面积;在地上一层内设置的汽车库,占据了大量可以做生活功能使用的空间;北京有的别墅楼盘为了增加室内生活功能空间面积又避免户型面积过大,取消了室内汽车库,只在室外地面设停车位,这种做法也算是有其本身特点,但是由于气候原因,特别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室外停车会有很多问题。随着新建的别墅楼盘距离中心城区越来越远,汽车价格又在逐年降低,每户别墅内只设一个车位汽车库已经显现不能满足要求。如果每户别墅都在室内一楼设置二至三个车位汽车库,特别是对中小户型面积别墅,会大量减少一层楼内的其它主要功能房间面积而使别墅品质下降;如果每户都增加由室外地面直接进入的半地下汽车库,大量增加的半地下出入口空间使别墅园区很不美观,也会使别墅品质下降;传统别墅常规做法的地下层及半地下层房间因为排水管线高差问题,很难设置卫生间自然排水设施;在场区原自然地面线以下设置的下沉式庭院内雨水也需要人工机械排放。有的个例别墅园区虽然局部区域运用了人车分流方案,但别墅的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仍然是实质上的半地下形式,这种建设方案的缺点在于:一是从园区内道路驾车进入半地下回家,对于别墅类高品质住宅来讲,心里感受不很舒服;二是半地下房间、半地下汽车库及半地下行车通道仍然不能自然排放污水,配套工程管线也仍然要设在园区外地面内,不利于景观建设;三是半地下工程结构对防水要求也是很严格的,而且钢筋混凝土工程量较大,工程造价高;四是施工时首先要有较大量土方开挖外运,增加工程造价等。
实用新型内容
关于常规地下室、半地下室及本实用新型中的“场区内道路”、“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的说明:按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解释,地下室是指“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半地下室是指“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本实用新型中的“园区内道路”是指“在建设场区原自然地面上按常规专项道路设计的构造标准及路面标高修建的道路”;“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是指“别墅组团内的地下行车通道、地下汽车库及地下室房间的底板地平面高于或低于与地下行车通道相连接的园区内道路路面的高度不超过地下行车通道净高的1/3,且适于在地下行车通道底板以下设置连接园区内道路中的配套工程主外线的排水、给水、采暖等配套工程外管线”。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别墅园区建设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提供一种在建设场区“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建造出别墅中新的地下与地上空间,形成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构造。
本实用新型是在自然较平坦场地内建设的楼盘园区中,所建设的别墅呈组团形式布置,在园区场地“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再抬高别墅组团外地面,每个组团内两排别墅,每排多栋别墅,在相邻两个组团中的相邻两排别墅之间的建筑间距范围内,形成从原自然地面线以下坡地谷底到抬高后的别墅组团外地面顶面双向的、在别墅间距内的上半段坡地高于原自然地面线、下半段坡地低于原自然地面线的微地形景观坡地形式外地面,使每个别墅组团形成高出建设场地原自然地面线的小岛形式,每栋别墅首层以上生活功能房间全部在小岛内新形成的别墅组团外地面以上,根据各楼盘实际建设方案,每栋别墅在组团外地面以上的楼层数可以是一个楼层、两个楼层或两个以上楼层;在两排别墅之间抬高后的组团外地面以下设置地下行车通道,该地下行车通道底板顶面在场区“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按专项设计结构标准及设计标高修建,该地下行车通道的一端或两端与“园区内道路”相连接。每栋别墅中每户的地下层房间及地下汽车库分设排列在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侧。每户别墅的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全部在小岛内新形成的别墅组团外地面以下且又都在场区“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别墅组团抬高后的外地面以上与外地面以下人车分流,组团外地面上只布置人行通道、绿化景观及美化环境丰富人们生活的各种景点及设施。在地下行车通道一端或两端出入口侧面,选择合适位置设置上下别墅组团外地面的人行步道梯台阶并设置来宾访客停车场,在地下行车通道中,选择适当位置,可以设置上下组团外地面的人行步道梯台阶。两个组团小岛之间的景观坡地谷底部分形成园区景观水区域并按照设计标准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水面面积及水位深度。在形成小岛形式抬高的组团外地面及相邻两个组团之间微地形景观坡地时,用原自然地面线以下段景观坡地内的土方按设计坡度填充到组团内别墅之间及地下行车通道和地下汽车库顶面之上,并满足绿化景观覆土厚度需要。通过设计调整组团内每栋别墅楼间距、绿化景观覆土厚度及双向微地形坡地坡度达到组团建设挖方土和填方土自平衡状态,使别墅组团建设不需要外购土方,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在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适当位置的顶部或侧面,结合别墅组团外地面上人行步道及绿化景观设计,间隔性地设置局部敞开顶及采光井,不但有利于地下行车通道采光及排放汽车尾气,而且通过对局部敞开顶及采光井周边进行立体性美化设计,并精心设计艺术型地下行车通道的出入口及通道内部空间,使地下行车通道成为景观式艺术性通廊,还可消除驾车经过地下行车通道回家的不舒服感觉。每户别墅地下汽车库设电子遥控自动门并在适当位置设彩色门灯,以明显标识自家车库位置方便出入。
因为该实用新型别墅组团所形成的小岛是在建设场地“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建成,不受地下水影响,因此组团内的地下汽车库可以不做钢筋混凝土底板,只做一般可停车地面并可按一般工程方法做防潮层;地下行车通道内可以不做钢筋混凝土底板并不做防潮层,只做一般行车路面,这样可以较大幅度降低工程造价。
由于该别墅组团是在场地“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建成,全部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地下行车通道及下沉式庭院都在“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设置,因此组团内各户的地下层房间、地下车库、地下行车通道及下沉式庭院内的污水和雨水可以全部自流式排放到园区内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中。
由于别墅组团外地面抬高和相邻两组团间双向坡地的构造形式,可以使这种别墅组团形式建设的园区内不需设置统一雨水排放系统工程,只在组团内设置分散的雨水排放设施,将雨水排放到双向景观坡地谷底的水系内,不但补充了景观水系水源,还节省一部分建设雨水排放系统工程资金。
由于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底面是在“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上建设并且只做一般行车路面,因此可以按现行的在一般道路路面下设置各种配套工程管线常规做法一样,将别墅组团内的给水、排水、采暖、煤气等各专业配套工程外管线设在地下行车通道底面以下,这样在施工和维修时不但不破坏园区的环境,并使园区内不设各种检查井从而大大提高了园区绿化景观品质。别墅组团内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可以有序地设置在地下行车通道内上空顶部或顶板结构层之内(设在顶板结构层之内时检查口设在顶板下表面处),不但方便施工、方便维修、还可节省工程投资。
由于组团内别墅各户汽车库都设在地下,本身隔热节能效果就比较好,即是在北方地区冬季车库内温度也不需要很高,保持在5℃以上即可,因此可以在组团内外地面适宜位置设置太阳能集热器,供地下层房间热水及汽车库冬季采暖使用,即可以节省能源,又节省冬季采暖费用。
由于这种别墅组团是在建设场区“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建成,因此组团内别墅的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在工程建设时,首先在原自然地面高度上按设计进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后在园区景观工程施工时,再用形成双向景观坡地内的土方(包括组团内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内需要外运的少量土方),对组团内每排别墅楼间距中及地下汽车库、地下行车通道顶面按设计要求进行土方填充覆盖,形成原自然地面线以上新的地下层房间组、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并形成组团。这种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本身就可以较大幅度节省工程造价。
这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内的别墅可以由外观独栋形式别墅构成,也可以由联排别墅构成或是外观独栋形式别墅与联排别墅混合构成。这种高出建设场地原自然地面线高度的别墅组团小岛,不但能使平坦地势内建设的别墅园区在竖向上获得较大高差起伏使园区环境增添浓厚的山野风光情趣,而且由于大幅度增加了绿化景观地面积并人行与车行分流,大大提高了别墅园区的品质。本实用新型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园将会给在平坦地势内建造出好品质的别墅楼盘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该种模式也适于高层住宅及多层住宅组团形式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外观独栋式别墅组团地下行车通道两端连接园区道路形式规划平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联排式别墅组团地下行车通道两端连接园区道路形式规划平面示意图;
图3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联排式及外观独栋式别墅混合组团地下行车通道两端连接园区道路形式规划平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两个组团侧面由景观坡地连接,每个组团地下行车通道一端连接园区道路形式规划平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一端侧面与园区景观水面相邻另一端地下行车通道与园区道路连接形式规划平面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按图3平面布置形式的侧立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按图3平面布置形式的剖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实施例地下层平面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实施例首层平面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实施例二层平面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别墅组团实施例三层平面图;
在图1至图11中,1是别墅组团内抬高后的外地面;2是别墅组团外地面顶面与坡地段概念性分界线,实际为弧形连接段;3是组团内从高到底的坡地段;4是组团坡地底部与谷底水系之间的临界线;5是相邻两个组团之间双向坡地谷底景观水系;6是组团侧面坡地;7是连接园区道路的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出入口路段;8是地下行车通道顶面局部敞开顶及采光井,周围设景观式安全维护设施;9是从园区内道路上下别墅组团外地面人行步道梯台阶;9a是由地下行车通道上下组团外地面的人行步道台阶;10是访客来宾停车场;11是园区内道路边坡地;12是园区内道路;13是组团中外观独栋形式别墅;14是组团中联排别墅。图1中的17是隔园区路相邻的别墅组团中外观独栋形式别墅;图2中的18是隔园区路相邻的别墅组团中联排别墅;图3及图4中的19及20分别是隔双向景观坡地相邻的别墅组团中外观独栋形式别墅及联排别墅;图5中的15是两个别墅组团侧面由景观坡地连接时,连接两个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的敞开路段;图6中的16是园区内景观水面;图7至图9中的21是别墅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22是别墅组团内各户的地下汽车库;23是别墅组团内部分户型的下沉式庭院;24是组团内单体别墅间距中无地下层房间部位填土平剖面示意;图8及图9中,25是建设场区原自然地面标高线;26及28是别墅在组团外地面之下的地下层房间;27及29是别墅在组团外地面之上首层房间;30是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31是地下汽车库底板地面;32是别墅地下层房间底板地面;33是别墅组团外地面上的绿化景观;34是别墅组团坡地地面上的绿化景观。图8及图9中(25)表示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出入口路段、地下汽车库底板地面、地下层房间底板地面及访客来宾停车场地面均在建设场区原自然地面线上按设计标高修建。
具体实施方式
该实施例(如图10至图13所示)是按照图3形式实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该组团内有两栋六联排(每栋六户)别墅及四栋双拼(每栋两户)别墅。每栋六联排别墅两端户及双拼别墅户在抬高后的组团外地面以上有两个楼层,外地面以下有一层;每栋六联排别墅中间的四户在抬高后的组团外地面以上有三个楼层,外地面以下有一层。各栋别墅在组团外地面上首层楼之间的间距为:两栋六联排别墅之间东西方向为8米;每两栋双拼别墅之间东西方向为9米;双拼别墅与联排别墅之间南北方向最小间距为19米。六联排别墅的北外墙面及双拼别墅的南外墙面至相邻组团间双向坡地谷底水系中心线距离均为9.5米。该别墅组团在南北两道坡地谷底水系中心线之间宽度为72米,在东西两侧连接地下行车通道的园区路之间长度为128米,该别墅组团占地面积9216平方米。
图10中,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内地下行车通道净宽为6.9米,净高2.18米,地下行车通道及地下汽车库的钢筋混凝土顶板厚度为0.2米,顶板顶面景观覆土平均厚度为0.8米。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由中间向两端出入口方向放坡并与园区道路相连接,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中间最高点比相连接的园区道路顶面高0.2米,地下汽车库底板顶面比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高0.1米。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基及路面构造按专项设计实施,在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以下埋设组团内别墅的给水、排水、采暖及煤气外线,各管线埋设深度及材质管径按各专业施工图设计实施,各管线按设计标准连接到园区路内的主管线上。组团内的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分设在地下行车通道上空顶板下面两侧,并在地下行车通道两端出入口处进入行车通道路面以下,与园区路内的主线相连接;每户地下汽车库室内门(22M)连接的房间组为各户别墅地下层内家庭娱乐会所房间及工人房间;组团抬高后的外地面内的雨水排入外地面内人行步道两侧的景观排水边沟,再通过在每两栋别墅之间分散设置的雨水管线,排放到坡地谷底景观水系中。
图11中,5是该实施例别墅组团与南北两侧相邻组团之间双向坡地谷底水系,水面宽3.5~4.0米,水深控制在0.3~0.4米之间;8a是地下行车通道顶面椭圆形局部敞开顶,短轴方向4.0米、长轴方向8.0米,8b是矩形局部敞开顶,短边4.0米、长边9.0米;9是从园区道路上下组团外地面人行步道梯台阶,宽2.0米,踏步宽0.35米,踏步高0.16米;9a是地下行车通道上下别墅组团外地面的人行步道台阶,宽1.8米,踏步宽0.35,踏步高0.16米;10是来宾访客停车场每处7个车位,车位场地顶面高出园区道路顶面0.1米;11是园区路边的景观边坡地,用草坪、灌木及乔木绿化;23是别墅的下沉庭院,在双拼别墅中每户都设置,在每栋六联排别墅中只有两户设置;33及34是图8、9、11中所示的组团顶面及坡地内绿化景观草坪、灌木及乔木植被;35是别墅组团地下行车通道出入口处顶板以上的景观式钢筋混凝土挡土墙,高出顶板顶面1.0米、厚0.25米,并设景观式安全围栏;36是组团外地面中东西方向人行主步道,宽2.2米;37是进入各户步道,宽1.8米;38是景观式消防车道;图11中楼位内是各户在组团外地面以上首层楼内各生活功能房间组。
图12中,39是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内双拼别墅各户在二层楼内的各生活功能房间组;40是六联排别墅在二层楼内各生活功能房间组。
图13中、41是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内六联排别墅中间四户在三层楼内各功能房间组,42、43是其它户一、二层楼的轮廓线。
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地下行车通道两端连接在园区道路上。地下行车通道路面(图9中的30)高出在场区原自然地面修建的园区道路顶面0.2米、地下汽车库底板(图9中的31)高出地下行车通道底板路面0.1米;组团外地面覆土顶面平均高出场区原自然地面3.18米;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南北两侧坡地谷底平均低于原自然地面线2.8米,从坡地谷底至抬高后的别墅组团外地面顶面平均高差为5.98米。该实施例别墅组团形成景观坡地时,在场区原自然地面线以下坡地谷底按中心线一侧平均坡度计算挖方土方量为5180立方米;地下行车通道及地下汽车库顶盖覆土按平均厚度0.8米计算填方土方量为2850立方米,各栋别墅楼之间填方土方量(图10中的24)按组团顶面平均高度及坡地平均坡度计算为2470立方米,建设该别墅组团填方及挖方土方量相差140立方米,通过微地形设计调整局部坡度及景观石布设,土方量达到自平衡状态。
Claims (10)
1.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在自然较平坦地势内建设的楼盘园区中,所建设的别墅按组团形式布置,在园区场地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以上,再抬高别墅组团外地面,并在抬高后的组团外地面以下设汽车行车通道,汽车行车通道底板路面在园区中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按专项设计结构标准及设计标高修建;别墅中每户的地下层房间及地下汽车库在组团外地面以下并在原自然地面线范围内分设排列在地下行车通道的两侧,组团内别墅的首层以上楼层均设在组团抬高后的外地面以上,使组团内的外地面之上与外地面之下人车分流;组团外地面上布置人行通道、绿化景观,相邻两个组团中的相邻两排别墅之间的建筑间距内,形成从原自然地面线以下坡地谷底到抬高后的组团外地面顶面双向的微地形景观坡地形式外地面,使每个组团形成高出建设场地原自然地面线的小岛形式。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相邻两个组团小岛之间的景观坡地谷底部分形成组团间景观水区域,并采取技术措施控制水面宽度及水位深度。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形成抬高的组团外地面与相邻两个组团之间的微地形景观坡地时,其工程建设挖方土方量与填方土方量可以达到自平衡状态。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组团内的地下汽车库不做钢筋混凝土底板,只做一般可停车地面;地下行车通道不做钢筋混凝土底板并不设防水层,只做一般行车路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组团内的排水、给水、采暖、煤气等配套工程管线设置在地下行车通道路面以下;电力、电话、有线电视、智能外线设置在地下行车通道内上空顶部或顶板结构层内。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组团内别墅各户的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地下行车通道及下沉式庭院内的污水及雨水全部自流式排放到园区内的污水排放管网系统中。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在形成该种组团形式的建设园区内,不设统一的雨水排放工程系统,只在组团内设置分散的雨水排放工程设施,将雨水排入相邻两个组团之间坡地谷底的景观水系内。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在组团内的地下行车通道顶部,结合组团外地面人行步道及绿化景观设计,间隔式设置局部敞开顶及采光井。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在组团内地面上设置太阳能集热器,供地下层房间热水及北方地区地下汽车库冬季采暖使用。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其特征是:组团内的地下层房间、地下汽车库及地下行车通道在工程建设时,先在自然地面高度上进行主体结构工程施工,后用形成双向坡地内的土方填充到组团中别墅间距内及组团内抬高的外地面上,满足景观绿化覆土厚度要求并达到土方自平衡状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16959XU CN201137308Y (zh) | 2007-12-14 | 2007-12-14 |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U200720016959XU CN201137308Y (zh) | 2007-12-14 | 2007-12-14 |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137308Y true CN201137308Y (zh) | 2008-10-22 |
Family
ID=40037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U200720016959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137308Y (zh) | 2007-12-14 | 2007-12-14 |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137308Y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7593B (zh) * | 2007-12-14 | 2010-06-02 | 杨奇 | 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CN106760907A (zh) * | 2016-12-28 | 2017-05-31 | 天津大学 |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
CN107012753A (zh) * | 2017-05-12 | 2017-08-04 | 杨菊英 | 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 |
-
2007
- 2007-12-14 CN CNU200720016959XU patent/CN201137308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57593B (zh) * | 2007-12-14 | 2010-06-02 | 杨奇 | 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CN106760907A (zh) * | 2016-12-28 | 2017-05-31 | 天津大学 | 绿化率100%的城市立体绿化构建方法及其构建的绿化体系 |
CN107012753A (zh) * | 2017-05-12 | 2017-08-04 | 杨菊英 | 利用高架人车分流技术解决交通拥堵和尾气排放的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668110B2 (en) | Hous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 |
Yazyeva et al. | Greening technology organization of multi-storey buildings,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solutions with the use of modern building materials | |
CN1811084A (zh) | 一种人造空中建设场地 | |
CN201137308Y (zh) | 一种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
CN105421835B (zh) | 一种利用坡地不良现状建设地下车库的方法 | |
Munawaroh et al. | Application of passive cooling design concept as an effort to reduce climate change | |
CN202718027U (zh) | 一种储水回灌透水砖组合装置 | |
CN101457593B (zh) | 人车分流形式别墅组团 | |
CN202164847U (zh) | 双排联体别墅地上封闭车库 | |
CN202209073U (zh) | 一种架空层汽车库组 | |
CN221422040U (zh) | 一种地下空间合建结构 | |
Alnaser et al. | Bahrain’s Formula-1 racing circuit: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 |
CN206346540U (zh) | 复合型地下车库 | |
CN103541582A (zh) | 高低分背阴近地停车场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方法 | |
JPH0874426A (ja) | 都市における建築物の構造 | |
CN102926580B (zh) | 架空层汽车库组 | |
Yu | Enjoy shopping in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laile international life plaza | |
Park | Designing the Ecocity-in-the-sky: The Seoul Workshop | |
Guoa et al. | The Strategy of Public Space Renovation based on Old Residential Areas: A Case Study of Tengzhou City | |
CN117364834A (zh) | 一种地下空间合建结构 | |
Aiguo | 100 m² of Open Space: An Intervention Factor Strategy for Activating External Space. | |
Zhang |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Energy Saving Office Building Design in Hot Summer and Cold Winter Area | |
Lee | Eco-Effective Regenerative High-rise Buildings in Benefit of Nature and the Growth of Resilience of a City | |
Kirichkov et al. |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underground urban spaces on the experience of Saint-Petersburg and Harbin | |
Costa et al. | Suggested elements of a building code for Islamic communiti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AV01 |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