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96878U -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96878U
CN215396878U CN202121602213.3U CN202121602213U CN215396878U CN 215396878 U CN215396878 U CN 215396878U CN 202121602213 U CN202121602213 U CN 202121602213U CN 215396878 U CN215396878 U CN 2153968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ss fiber
fiber reinforced
pipe body
flanging
reinforced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0221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Jinyuan Pip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Jinyuan Pip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Jinyuan Pip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Jinyuan Pip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0221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968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968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968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连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包括,玻纤增强管本体,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翻边、第一增强件;所述第一翻边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增强件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上;所述第一增强件靠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采用本方案提供的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可有效的在实现玻纤增强管连接的强度与刚度的同时,不损伤玻纤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件连接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是涉及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背景技术
连续性纤维增强管是一种内、外层以热塑性塑料为基体材料、中间层以连续性纤维复合材料为增强带的高压塑料复合管材,通常用作埋地供水管或者燃气管,其环刚度、强度等性能远优于普通塑料管材。
目前,连续玻纤增强管的连接方式通常是采用金属扣压的方式,通过金属扣压件实现连续玻纤增强管的连接,采用金属扣压的方式的存在连接不方便,轴向力易对管道连接处产生破坏,端部增强效果和抗内压能力较差的不足的缺点,且接头采用金属扣压件不耐酸碱、不耐腐蚀。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采用本方案提供的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可有效的在实现玻纤增强管连接的强度与刚度的同时,不损伤玻纤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第一方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包括,玻纤增强管本体,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翻边、第一增强件;所述第一翻边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增强件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上;所述第一增强件靠近所述第一翻边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
在本方案中,所述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一端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为翻边结构,可通过两个不同的玻纤增强管的第一连接件实现玻纤增强管之间的连通,且在所述第一连接件还设有第一增强件,所述第一增强件设置于所述第一翻边靠近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另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增强件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上,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实现所述第一增强件的固定,通过设置第一增强件有效的实现了所述第一翻边的强度提升,进一步保证了两个玻纤增强管连接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提供的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设置有翻边结构,通过翻边结构形成类似与塑料法兰盘的结构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区别与现有采用金属扣件的形式,改善接头位置不耐酸碱、不耐腐蚀的确定,可有效地在提高玻纤增强管的连接强度的同时,又不损伤玻纤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增强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内壁,所述第一连接内壁具有多个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侧面热熔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一增强件上设置多个第一环形沟槽,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与所述第一增强件连接时,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外壁可与所述第一环形沟槽紧密配合,保证了所述第一增强件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外壁配合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接头位置的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增强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面,所述第一连接端面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中轴线,所述第一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一翻边热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面的直径R满足:R=r,其中,r为所述第一翻边的直径,通过对所述第一增强件的连接端面的尺寸设计,可有效地保证所述第一增强件与所述第一翻边的适配性,避免所述第一增强件的端面过宽或过窄对玻纤增强管之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连接件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可实现所述玻纤增强管的两端的连接,从而实现多根玻纤增强管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翻边的外缘边缘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一侧翻折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端面到所述第二翻边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通过设置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二翻边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轴线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的结构设计,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凹槽的结构,可在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方便配合时,所述第一翻边可容置与所述凹槽中,进一步保证了玻纤增强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通过所述限位部的结构设计,可有效地降低在连接处发生漏水的概率,保证连接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件还包括第二增强件,所述第二增强件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二连接内壁,所述第二连接内壁具有多个第二环形沟槽,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侧面热熔连接;所述第二增强件;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翻边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二翻边热熔连接。
第二方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翻边模具,用于在玻纤增强管本体形成翻边,所述翻边模具包括底板、管体以及倒角组件,所述管体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一侧,所述管体的外径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内径匹配;所述倒角组件设置于所述管体外壁与所述底板的交接位置,所述倒角组件包括第一倒角块以及第二倒角块;所述第一倒角块设置于所述管体外壁与所述底板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管体外壁以及所述底板连接;所述第一倒角块包括用于与所述管体外壁连接第一连接面,以及用于与所述底板连接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倒角块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另一面包括第一导向面以及第一成型面,所述第一导向面的一侧与所述管体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面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成型面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面与第一成型面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成型面与所述底板平行,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管体外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倒角块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另一面为第一限位面,所述第二倒角块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倒角块靠近所述第一倒角块的面为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面与所述第一限位面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管壁厚度;所述第二倒角块一端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倒角块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翻边的第二导向件,所述第二导向件包括第二导向面,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向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本方案中,所述翻边模具包括用途与插入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管体,所述管体的一端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管体外壁的交界处设置有用于形成翻边结构的翻边组件,所述翻边组件包括第一倒角块以及第二倒角块,且所述第二倒角块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所述翻边模具进行翻边处理时,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端部加热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端部首先与所述第一导向面接触,由于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一成型面成钝角设置,且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管体外壁形成的夹角也为钝角,故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面接触时,可实现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端部方向的变化,在所述端部方便改变后,由于所述翻边模具与玻纤增强管之间继续相互靠近,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端部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成型面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第一翻边的形成;且由于所述第二倒角块与所述底板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倒角块与所述底板连接时,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端部在继续向上运动的时候,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的端部再一次与所述第二导向面相互接触,从而变向后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面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凸起结构,从而实现了第二翻边的形成。通过本模具的使用,可有针对性的连接所述第二倒角块,实现所述限位部的形成,从而实现所述第二翻边结构的制备,通过一个模具,可有效的形成第一翻边结构以及第二翻边结构,大大提升了模具的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通过连接结构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玻纤增强管连接的强度与刚度的同时,不损伤玻纤的强度;
2、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通过所述第一翻边以及第二翻边的结构设计,在保证玻纤增强管间连接稳定性的同时,保证了连接的紧密性与密封性;
3、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通过所述第一增强件以及第二增强件的结构设计,进一步保证了所述第一翻边以及第二翻边结构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连接强度;
4、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通过所述翻边模具的结构设计,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拆卸所述第二倒角块的方式实现第一翻边以及第二翻边的制备,提高了翻边模具的适用性。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增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翻边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00-玻纤增强管本体、110-第一连接件、111-第一翻边、112-第一增强件、112a-第一连接内壁、112b-第一连接端面、120-第二连接件、121-第二翻边、121a-限位部、122-第二增强件、200-翻边模具、210-底板、220-管体、230-倒角组件、231-第一倒角块、231a-第一导向面、231b-第一成型面、231c-第一限位面、232-第二倒角块、232a-第二限位面、232b-第二导向件、232b-1-第二导向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包括,玻纤增强管本体100,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0;所述第一连接件110包括第一翻边111、第一增强件112;所述第一翻边111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111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上;所述第一增强件112靠近所述第一翻边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11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一端的第一连接件110,所述第一连接件110为翻边结构,可通过两个不同的玻纤增强管的第一连接件110实现玻纤增强管之间的连通,且在所述第一连接件110还设有第一增强件112,所述第一增强件112设置于所述第一翻边111靠近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另一端的一侧,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上,且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111连接,实现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固定,通过设置第一增强件112有效的实现了所述第一翻边111的强度提升,进一步保证了两个玻纤增强管连接的稳定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提供的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设置有翻边结构,通过翻边结构形成类似与塑料法兰盘的结构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区别与现有采用金属扣件的形式,改善接头位置不耐酸碱、不耐腐蚀的确定,可有效地在提高玻纤增强管的连接强度的同时,又不损伤玻纤的强度。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内壁112a,所述第一连接内壁112a具有多个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热熔连接,通过在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上设置多个第一环形沟槽,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与所述第一增强件112连接时,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外壁可与所述第一环形沟槽紧密配合,保证了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外壁配合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接头位置的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环形沟槽的深度为1mm-3mm。
其中,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45号钢,304不锈钢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套设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上,故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外径应小于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内径,具体的,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内径比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外径大3mm-5mm。
如图2所示,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增强件112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翻边11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面112b,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12b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中轴线,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12b与所述第一翻边111热熔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端面的直径R满足:R=r,其中,r为所述第一翻边111的直径,通过对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连接端面的尺寸设计,可有效地保证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与所述第一翻边111的适配性,避免所述第一增强件112的端面过宽或过窄对玻纤增强管之间的连接造成影响。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20,所述第二连接件120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10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120,可实现所述玻纤增强管的两端的连接,从而实现多根玻纤增强管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20包括第二翻边121,所述第二翻边121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111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翻边121的外缘边缘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一侧翻折的限位部121a,所述限位部121a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面到所述第二翻边121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翻边111的厚度,通过设置限位部121a,所述限位部121a位于所述第二翻边121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轴线的一端,通过所述限位部121a的结构设计,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凹槽的结构,可在所述第一翻边111与所述第二方便配合时,所述第一翻边111可容置与所述凹槽中,进一步保证了玻纤增强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且通过所述限位部121a的结构设计,可有效地降低在连接处发生漏水的概率,保证连接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120还包括第二增强件122,所述第二增强件122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二连接内壁,所述第二连接内壁具有多个第二环形沟槽,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热熔连接;所述第二增强件122;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翻边121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二翻边121热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对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与第二增强件122进行区分是因为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以及第二增强件122的配合关系存在差异进行区分,但实际上,所述第一增强件112与第二增强件122可为结构相同的增强套。
如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翻边模具200,用于在玻纤增强管本体100形成翻边,所述翻边模具200包括底板210、管体220以及倒角组件230,所述管体220设置于所述底板210的一侧,所述管体220的外径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内径匹配;所述倒角组件230设置于所述管体220外壁与所述底板210的交接位置,所述倒角组件230包括第一倒角块231以及第二倒角块232;所述第一倒角块231设置于所述管体220外壁与所述底板210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管体220外壁以及所述底板210连接;所述第一倒角块231包括用于与所述管体220外壁连接第一连接面,以及用于与所述底板210连接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另一面包括第一导向面231a以及第一成型面231b,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的一侧与所述管体220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第一成型面231b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与所述底板210平行,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所述管体220外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另一面为第一限位面231c,所述第二倒角块232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231c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倒角块232靠近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的面为第二限位面232a,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与所述第一限位面231c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管壁厚度;所述第二倒角块232一端与所述底板2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倒角块23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翻边的第二导向件232b,所述第二导向件232b包括第二导向面232b-1,所述第二导向面232b-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向面232b-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在本方案中,所述翻边模具200包括用途与插入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管体220,所述管体220的一端设置有底板210,所述底板210与所述管体220外壁的交界处设置有用于形成翻边结构的翻边组件,所述翻边组件包括第一倒角块231以及第二倒角块232,且所述第二倒角块232与所述底板210可拆卸连接,在使用所述翻边模具200进行翻边处理时,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部加热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端部首先与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接触,由于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成钝角设置,且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所述管体220外壁形成的夹角也为钝角,故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端部与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接触时,可实现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端部方向的变化,在所述端部方便改变后,由于所述翻边模具200与玻纤增强管之间继续相互靠近,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部的内壁与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相互配合,从而实现了第一翻边111的形成;且由于所述第二倒角块232与所述底板210可拆卸连接,在第二倒角块232与所述底板210连接时,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部在继续向上运动的时候,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部再一次与所述第二导向面232b-1相互接触,从而变向后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相互配合,从而形成凸起结构,从而实现了第二翻边121的形成。通过本模具的使用,可有针对性的连接所述第二倒角块232,实现所述限位部121a的形成,从而实现所述第二翻边121结构的制备,通过一个模具,可有效的形成第一翻边111结构以及第二翻边121结构,大大提升了模具的适用性。
具体的,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成钝角设置,两者之间的夹角为135°。
具体的,第二导向面232b-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两者之间的夹角为135°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玻纤增强管本体(100),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件(110);
所述第一连接件(110)包括第一翻边(111)、第一增强件(112);
所述第一翻边(111)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111)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
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套设在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上;
所述第一增强件(112)靠近所述第一翻边(1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翻边(11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强件(112)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一连接内壁(112a),所述第一连接内壁(112a)具有多个第一环形沟槽,所述第一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热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增强件(112)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一翻边(111)连接的第一连接端面(112b),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12b)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中轴线,所述第一连接端面(112b)与所述第一翻边(111)热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面(112b)的直径R满足:R=r,其中,r为所述第一翻边(111)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另一端还设置有第二连接件(120),所述第二连接件(120)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连接件(110)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0)包括第二翻边(121),所述第二翻边(121)可与另一个玻纤增强管的所述第一翻边(111)相互配合,实现玻纤增强管间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翻边(121)的外缘边缘设置有向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一侧翻折的限位部(121a),所述限位部(121a)远离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端面到所述第二翻边(121)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翻边(111)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6-7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20)还包括第二增强件(122),所述第二增强件(122)包括用于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相互配合的第二连接内壁,所述第二连接内壁具有多个第二环形沟槽,所述第二环形沟槽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侧面热熔连接;所述第二增强件(122);还包括用于与所述第二翻边(121)连接的第二连接端面,所述第二连接端面垂直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中轴线,所述第二连接端面与所述第二翻边(121)热熔连接。
9.一种翻边模具,用于在玻纤增强管本体(100)形成翻边,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模具(200)包括底板(210)、管体(220)以及倒角组件(230),所述管体(220)设置于所述底板(210)的一侧,所述管体(220)的外径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内径匹配;所述倒角组件(230)设置于所述管体(220)外壁与所述底板(210)的交接位置,所述倒角组件(230)包括第一倒角块(231)以及第二倒角块(232);所述第一倒角块(231)设置于所述管体(220)外壁与所述底板(210)的连接处,分别与所述管体(220)外壁以及所述底板(210)连接;所述第一倒角块(231)包括用于与所述管体(220)外壁连接第一连接面,以及用于与所述底板(210)连接的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面的另一面包括第一导向面(231a)以及第一成型面(231b),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的一侧与所述管体(220)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连接,且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第一成型面(231b)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成型面(231b)与所述底板(210)平行,所述第一导向面(231a)与所述管体(220)外壁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面的另一面为第一限位面(231c),所述第二倒角块(232)相对于所述第一限位面(231c)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倒角块(232)靠近所述第一倒角块(231)的面为第二限位面(232a),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与所述第一限位面(231c)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玻纤增强管本体(100)的管壁厚度;所述第二倒角块(232)一端与所述底板(210)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倒角块(23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翻边的第二导向件(232b),所述第二导向件(232b)包括第二导向面(232b-1),所述第二导向面(232b-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二导向面(232b-1)与所述第二限位面(232a)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CN202121602213.3U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Active CN2153968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2213.3U CN215396878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02213.3U CN215396878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96878U true CN215396878U (zh) 2022-01-04

Family

ID=79649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02213.3U Active CN215396878U (zh) 2021-07-14 2021-07-14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968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206920U (zh) 一种承插连接波纹管
CN207814730U (zh) 纤维增强塑料复合管的连接接头
CN215396878U (zh)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
CN111396644A (zh) 连续纤维预浸带增强同质化耐高压管道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210291091U (zh) 一种组立式三通管
CN113547727A (zh) 一种连续玻纤增强管连接结构、翻边模具及翻边方法
CN201803007U (zh) 一种内嵌电热丝的电熔承口式钢塑复合管配件
CN217030396U (zh) 一种双材料热熔管过渡直接件
CN201891973U (zh) 热熔管件承插结构及其所用的衬套
CN206432634U (zh) 一种一体注塑的大弧度弯头
CN201322482Y (zh) 一种空调辅助管接头
CN217519393U (zh) 一种克拉管
CN101666399A (zh) 一种组合双壁复合管
CN216666854U (zh) 一种管道连接管件
CN214662855U (zh) 一种热水器用活接
KR102674081B1 (ko) 분기관 연결구
CN205066080U (zh) 空调管路连接件及空调系统
CN213741217U (zh) 缠绕结构壁热熔对接塑料检查井
CN214789707U (zh) 热熔管热熔连接结构
CN213177209U (zh) 一种波纹管连接器
CN216952179U (zh) 一种骨架增强的承口结构管件
CN217081393U (zh) 一种螺旋波纹管切口水封管塞
CN218863513U (zh) 一种内压增强管防漏接头
CN212430115U (zh) 转角三通管件
CN215763891U (zh) 一种衬塑管用连接管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