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78529U -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378529U CN215378529U CN202121727920.5U CN202121727920U CN215378529U CN 215378529 U CN215378529 U CN 215378529U CN 202121727920 U CN202121727920 U CN 202121727920U CN 215378529 U CN215378529 U CN 2153785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pile
- base
- elastic
- protective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其中,该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桩体上,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所述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外,并用于共同夹持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头。本实用新型充电桩解决了现有的一些移动设备中,移动机体和充电桩上的导电触体之间在需要接触充电时容易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有的很多移动机器人(移动设备)都是移动机体加充电桩的配套组合,移动机体能够根据环境以及预设路线自动运动,并根据需要实现地面清洁、空气净化、除菌去味等功能,而充电桩增能够实现移动机体的自动充电。但是现有的一些移动机体在充电桩处充电时,移动机体和充电桩上的导电触体之间容易出现接触不良、接触面生锈等问题,进而导致接触时打火、导电时电阻过大、充电安全性和充电效率都较低。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充电桩,旨在解决现有的一些移动设备中,移动机体和充电桩上的导电触体之间在需要接触充电时容易接触不良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桩体上,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所述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外,并用于共同夹持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两个弹性件相对设置而形成用于供所述充电接头滑入的滑槽。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弹性件面向另一个弹性件的表面均为平面,或者,所述弹性件呈片状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弹性件伸出所述桩体外的端部还设有导向斜面,以使所述充电组件呈扩口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斜面由所述弹性件折弯形成。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桩体具有用于贴附地面的底面,所述弹性件平行于所述底面而伸出所述桩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桩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所述顶面设有充电开口;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弹性件自所述充电开口伸出所述桩体。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桩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活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开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盖通过连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盖铰接。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桩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后端的安装壳,所述弹性件自所述底座的后端向前端延伸;所述防护盖具有与所述桩体的前端对应的前侧、和与所述桩体的后端对应的后侧,所述连杆铰接于所述防护盖的后侧。
在一实施例中,从所述底座的后端指向前端的方向上,所述顶面逐渐向所述底面所在的一侧倾斜。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开口的周侧还设有围挡,所述围挡位于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底座的顶面之间,并能够与所述防护盖共同围合所述弹性件。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桩体上还设有电路控制器以及与所述电路控制器电性连接的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设于所述桩体的表面,并用于供待充电设备触碰而触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所述移动设备包括移动机体和充电桩,所述移动机体设有充电接头,所述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桩体上,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所述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外,并用于共同夹持移动机体的充电接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接头上用于与所述弹性件抵接的侧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主机、移动机体和充电桩,所述主机设有容置腔,所述移动机体设有充电接头,并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充电桩包括桩体和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桩体上,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所述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外,所述移动机体在所述充电桩处充电时,所述充电接头被所述两个弹性件弹性夹持。
本实用新型充电桩通过使其充电组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并且使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桩体外,进而便于与待充电设备(比如移动设备的移动机体)的充电接头进行电性接触,并且两个弹性件是以共同夹持充电接头的方式与充电接头电性接触的。也即待充电设备在充电时,两个弹性件通过弹性力夹紧其充电接头,避免了接触不良的情况,保证充电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充电桩通过使其充电组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时,可以使得待充电设备在需要充电时,其充电接头能够以滑动的方式滑入两个弹性件之间,并在充电完成时,以滑动的方式滑出两个弹性件之间。由于两个弹性件与充电接头弹性抵接,使得充电接头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与两个弹性件产生摩擦,而接触面之间经常性的滑动摩擦可以避免接触面生锈,进而避免因为接触面生锈而导致导电电阻过大的问题,保证充电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设备中的移动机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移动机体的移动底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充电桩中的弹性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设备中的移动底盘和充电桩在未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设备中的移动底盘和充电桩在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移动设备中的移动机体和充电桩在充电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充电桩 | 221 | 前壳 | 50 | 连杆 |
20 | 桩体 | 222 | 后壳 | 60 | 触发开关 |
21 | 底座 | 223 | 后板 | 70 | 移动设备 |
211 | 底面 | 30 | 充电组件 | 71 | 移动机体 |
212 | 顶面 | 31 | 弹性件 | 711 | 移动底盘 |
213 | 充电开口 | 311 | 导向斜面 | 712 | 空气处理模块 |
214 | 底板 | 32 | 滑槽 | 713 | 充电接头 |
22 | 安装壳 | 40 | 防护盖 | 215 | 围挡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充电桩10。
参考图1、图8和图9,该充电桩10主要用于实现移动设备70的自动充电,或者说该充电桩10作为移动设备70的一部分,并用于供移动设备70中的移动机体71进行自动充电。比如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设备70主要为智能家居设备,比如扫地机器人、能够智能移动的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香薰机等等。
具体而言,该移动设备70包括移动机体71和充电桩10。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移动机体71为移动设备70中能够智能移动并且实现相应功能的主要模块,比如以移动机体71为能够智移动的空气净化机为例,该移动机体71大致呈柱体状结构,并且包括移动底盘711、以及安装在移动底盘711上的空气处理模块712。移动底盘711设置有滚轮和驱动电机,驱动电机驱动滚轮转动,进而实现移动底盘711的移动,移动底盘711再带动空气处理模块712进行运动。当然,为了使得移动底盘711能够灵活地改变运动方向,移动地盘上还可以安装万向轮,万向轮可以安装在移动底盘711前进方向上的前端位置,进而可以控制万向轮的转动方向来控制整个移动底盘711的移动方向。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底盘711内还安装有电池,电池主要用于为空气处理模块712进行供电,以保证空气处理模块712能够在远离电源的位置进行工作。而为了能够给移动底盘711内的电池进行充电,如图2所示,移动底盘711上还设有由充电接头713,充电接头713的一端可以通过导线与电池电性连接,另一端则伸出移动底盘711外,以便于与充电桩10上的导电结构进行电性连接,进而为移动移动底盘711内的电池进行充电。
其中,充电接头713由导电材料制成,其形状、大小、长度、设置位置等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比如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充电接头713大致呈块状结构,如此能够保证足够充电接头713的结构强度,避免出现折弯、断裂等情况,并且块状结构的充电接头713还能提高电性接触的稳定性。在另一实施例中,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底盘711的底部,并向地面延伸,如此不仅可以避免充电接头713的设置影响到这个移动机体71的外观,还能避免家中儿童或宠物把玩该或损坏充电接头713。
另外,充电接头713伸出移动底盘711外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比如充电接头713直接固定在移动底盘711上,其一端被固定在移动底盘711外。又比如,充电接头713可以活动安装在移动底盘711上,并通过控制器控制其运动,即在需要充电时控制充电接头713伸出移动底盘711外,在充电完成时控制充电接头713收回移动底盘711内。因此,充电接头713伸出移动底盘711外的具体方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
而充电桩10一般是定位在室内的某个位置,通常是定位在靠近室内电源的位置,以便于与室内电源通电。具体的,如图4至图6所示,充电桩10主要包括桩体20和安装在桩体20上的充电组件30,桩体20一般为立式结构,进而能够直接安放在地面上;当然,也可以是挂壁式的,进而挂接在墙壁上。比如在本实施例中,桩体20大致呈L形结构,并包括用于支撑整个桩体20的底座21、以及竖直连接在底座21上的安装壳22。
请再结合图10,底座21的的底面211大致呈平面结构,进而使得整个桩体20能够直接安放在底面211上。如图6所示,底座21的底面211还可以设置开口,以便于其他的零部件安装至底座21内,当需要安装的零部件安装完成之后,该开口可以采用底板214进行封口。另外,底座21可以和其上的安装壳22一体成型,也可以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在此不做限定。
连接于底座21上的安装壳22主要用于安装电路板、控制器、开关部件、显示部件等等,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安装壳22包括前壳221和后壳222,前壳221与底座21一体成型,如此便于在制造时控制好整个桩体20的主体形状和结构。前壳221与后壳222可拆卸连接的,后壳222上也可以设置开口,进而便于其他部件安装至安装壳22内,并且在其他部件安装完成后,该开口可以采用后板223进行封口。
充电桩10的充电组件30由导电零部件组成,或者说由导电材料制成,并且用于与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电性接触,进而为移动机体71充电。充电组件30安装在桩体20上的位置需要根据移动机体71上充电接头713的设置位置来设计,比如当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机体71的侧面时,充电组件30可以设置在安装壳22上;当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机体71的底部时,充电组件30可以设置在底座21上。
移动机体71需要充电时,就会移动到充电桩10处进行充电。而在现有的一些移动设备70中,移动机体71和充电桩10上的导电触体之间是通过单面接触的方式进行导电,在需要进行充电时,移动机体71带动其导电触体逐渐向充电桩10上的导电触体靠近,直到两个导电触体相互接触而实现导电。并且为了保证两个导电触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稳定性,往往还会使其中一个导电触体弹性设置,以在接触时弹性接触。
然而长期使用后,具有弹性的那个导电触体容易因为恢复形变的程度减弱而导致与另一个导电触体接触不良,进而导致接触时出现打火现象,安全性较低。另外,单面接触的导电方式在长时间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接触面生锈的问题,进而导致接导电时电阻过大,充电效率较低。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充电桩10中,请结合图2、图3、图5以及图10,所述充电组件30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31,所述两个弹性件31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20外,并用于共同夹持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头713。
其中,该弹性件31可以为条状、片状或者其他能够被压缩变形的结构,两个弹性件31之间间隔设置时可以相对间隔,也可以错位间隔,比如在高度方向上错位间隔。两个弹性件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根据充电接头713的大小来设计,以充电接头713为圆柱结构为例,两个弹性件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稍小于充电接头713的直径,如此使得充电接头713插入时能够抵压两个弹性件31,并使两个弹性件31发生弹性变形。进而两个弹性件31能够紧紧的夹持充电接头713,保证接触强度和接触稳定性。
另外,两个弹性件31至少部分伸出桩体20外,使得移动机体71在运动到充电桩10处时,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可以方便的插接到两个弹性件31之间。具体的,两个弹性件31伸出桩体20的部分可以形成用于供充电接头713滑入的滑槽32,两个弹性件31伸出桩体20的端部之间即形成滑槽32的槽口。在需要充电时,移动机体71带动充电接头713自滑槽32的槽口滑入滑槽32内,即滑入两个弹性件31之间,便完成的电性连接,非常的方便快捷。
还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弹性件31可以沿水平方向伸出桩体20外,也可以沿重力方向伸出桩体20外,或者还可以沿其他的方向伸出桩体20外,具体的可以根据充电接头713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机体71的底部,并且沿重力方向竖直延伸,两个弹性件31沿水平方向伸出桩体20,并且两个弹性件31沿桩体20的左右方向间隔相对,使得充电接头713能够方便的滑入两个弹性件31之间,并被两个弹性件31共同夹持,实现稳定的电性接触。
综上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充电桩10通过使其充电组件30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31,并且使两个弹性件31至少部分伸出桩体20外,进而便于与移动机体71的充电接头713进行电性接触,并且两个弹性件31是以共同夹持充电接头713的方式与充电接头713电性接触的。也即待充电设备在充电时,两个弹性件31通过弹性力夹紧其充电接头713,避免了接触不良的情况,保证充电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充电桩10通过使其充电组件30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31时,可以使得待充电设备在需要充电时,其充电接头713能够以滑动的方式滑入两个弹性件31之间,并在充电完成时,以滑动的方式滑出两个弹性件31之间。由于两个弹性件31与充电接头713弹性抵接,使得充电接头713在滑动的过程中能够与两个弹性件31产生摩擦,而接触面之间经常性的滑动摩擦可以避免接触面生锈,进而避免因为接触面生锈而导致导电电阻过大的问题,保证充电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两个弹性件31相对设置而形成用于供所述充电接头713滑入的滑槽32。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以充电桩10安放时的状态为参考,其桩体20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相对的左端和右端、以及相对的顶端和底端(也即上端和下端)。两个弹性件31自桩体20的后端向前端延伸而伸出桩体20外,并且两个弹性件31沿桩体20的左右方向相对间隔设置,进而能够形成供移动机体71的充电接头713滑入的滑槽32。如此部件便于充电接头713与两个弹性件31的电性接触,还提高了充电接头713与两个弹性件3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并且充电接头713以滑动的方式滑入和滑出两个弹性件31之间时,能够有效的避免接触面生锈,保证充电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每个所述弹性件31面向另一个弹性件31的表面均为平面,或者,所述弹性件31呈片状结构。可以理解,如此设置能够增加弹性件31与充电接头713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接触稳定性和充电效率,避免接触不良的情况。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每个弹性件31面向另一个弹性件31的表面为平面时,其背向另一个弹性件31的表面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置,比如可以为弧面、平面、波浪边、齿形面等等。当然,每个弹性件31面向和背向另一个弹性件31的表面均为平面时,此时弹性件31为弹片结构,如此能够在保证接触稳定性和充电效率的基础上,简化弹性件31的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充电接头713上用于与所述弹性件31抵接的侧面为平面,也即充电接头713和弹性件31之间通过面接触的方式进行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提高了充电接头713和两个弹性件31之间的接触稳定性,减小接触不良的发生概率。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每个所述弹性件31伸出所述桩体20外的端部还设有导向斜面311,以使所述充电组件30呈扩口设置。具体的,同一个充电组件30内的两个弹性件31中,每个弹性件31上的导向斜面311都逐渐向远离另一个弹性件31的方向倾斜。本实施例还是以两个弹性件31沿桩体20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为例,位于左侧导向斜面311逐渐向左侧倾斜,位于后侧的导向斜面311则逐渐向右侧倾斜。进而在充电接头713插入时,两个导向斜面311能够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保证充电接头713在位置发生一定偏差的情况下仍能够准确顺利的滑入到两个弹性件31之间,避免充电接头713在位置发生一定偏差时被弹性件31本身卡住的情况。
而导向斜面311的形成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使弹性件31具有一定的厚度,进而可以在弹性件31伸出桩体20的端部通过去除材料的方式加工出导向斜面311。又比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导向斜面311由所述弹性件31折弯形成,如此既能实现导向斜面311的快速成型,又能保证弹性件31具有足够的弹性。其中,弹性件31折弯的长度(即对应于导向斜面311的长度)、程度(即对应于导向斜面311的倾斜角度等等在此均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5和图10,所述桩体20具有用于贴附地面的底面211,所述弹性件31平行于所述底面211而伸出所述桩体20,也即弹性件31自桩体20的后端向前端延伸而伸出桩体20外。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机体71的底部,并且沿重力方向延伸,进而在需要充电时,移动机体71逐渐向桩体20靠近的过程即为充电接头713逐渐滑入两个弹性件31之间的过程。当移动机体71移动到位时,充电接头713也和两个弹性件31完成电性接触,整个充电过程的完成不需要其他的动作,非常的方便快捷。在充电完成之后,移动机体71直接远离桩体20即可,也不需要进行其他的动作。
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5至图10所示,所述桩体20包括底座21,所述底座21具有所述底面211以及与所述底面211相对的顶面212,所述顶面212设有充电开口213;所述充电组件30安装于所述底座21上,所述弹性件31自所述充电开口213伸出所述桩体20。可以理解,当将充电组件30设置在底座21上,弹性件31在底座21的顶面212水平伸出,并且充电接头713设置在移动机体71的底部时,不仅能够在充电时将充电接头713和弹性件31完全的隐藏起来,保证安全性,还能够使得移动机体71的底部不需要设置得太高。
其中,充电开口213大致为L形的缺口形状,并且具有朝上的开口部分和朝前的开口部分,两个弹性件31自朝前的开口部分水平伸出,并位于朝上的开口部分的上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充电开口213的周侧还设有围挡215,所述围挡215位于所述顶面212上,并能够与所述防护盖40共同围合所述弹性件31。也即,当防护盖40关闭充电开口213时,防护盖40与围挡215一起围合出一防护空间,该防护空间能够将弹性件31与外界环境完全隔离,保证良好的防尘防水效果。另外,围挡215位于弹性件31和底座21的顶面212之间时,还能够将弹性件31与底座21的顶面212之间的空间围住,避免在充电时外物进入到弹性31件与底座21的顶面212之间的空间中、进而影响充电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以及图10所示,所述充电桩10还包括防护盖40,所述防护盖40活动安装于所述底座21上,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开口213。具体的,在移动机体71不充电时,防护盖40盖合在充电开口213处,并将伸出的两个弹性件31完全覆盖,进而起到防尘防水等功能,保证两个弹性件31的用电安全和使用寿命。在移动机体71需要充电时,防护盖40则打开充电开口213,使两个弹性件31显露在桩体20外,以保证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顺利的滑入两个弹性件31之间,实现电性接触并进行充电。
防护盖40活动的动力来源可以有多种,比如可以是有移动机体71直接推开,也可以通过驱动电机驱动防护盖40互动,还可以通过弹性结构与移动机体71之间的配合来实现防护盖40的活动。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在此不做限定,仅需防护盖40能够打开和关闭充电开口213,并将两个弹性件31完全覆盖住或者显露出来即可。
另外,防护盖40在桩体20底座21上的活动方式也可以有多种,比如以滑动或转动等方式打开和关闭充电开口213,具体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比如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所述防护盖40通过连杆50与所述底座21连接,所述连杆50的一端与所述底座21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盖40铰接。也即防护盖40在打开和关闭充电开口213过程中,具有多个方向的运动分量,进而相比于单纯的转动或滑动的结构方案,本方案中防护盖40在打开和关闭时所占用的运动空间更小,使得整个充电桩10更加小型化、轻便化。比如以防护盖40打开充电开口213为例,防护盖40会绕连杆50与底座21连接的一端而向后转动,但又因为防护盖40与连杆50铰接,进而防护盖40也会绕连杆50与防护盖40本身连接的一端向下转动。
在充电完成后,为了使得防护盖40能够自动的关闭充电开口213并将两个弹性件31覆盖起来,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10所示,所述桩体20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所述弹性件31自所述桩体20的后端向前端延伸;所述防护盖40具有与所述桩体20的前端对应的前侧、和与所述桩体20的后端对应的后侧,所述连杆50铰接于所述防护盖40的后侧。
在本实施例中,当移动机体71需要充电时,移动机体71会将防护盖40推开并打开充电开口213,使得移动机体71上的充电接头713能够顺利的与两个弹性件31实现电性接触。当移动机体71充电完成后,移动机体71远离桩体20并脱离与防护盖40的抵接,此时因为连杆50铰接在防护盖40的后侧位置,防护盖40的中心相对位于连杆50铰接位置的前方,所以活动盖会在其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自动的关闭充电开口213。可以理解,相比于通过电机或者弹性结构来使防护盖40重新关闭充电开口213的方案,本方案结构更加简单,制造成本更低。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从所述底座21的后端指向前端的方向上,所述顶面212逐渐向所述底面211所在的一侧倾斜。也即活动盖在组装时会向桩体20的前端产生一定的倾斜,如此更能保证防护盖40关闭充电开口213的自动化,降低防护盖40意外受力平衡而无法自动关闭充电开口213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4或图5所示,所述桩体20上还设有电路控制器以及与所述电路控制器电性连接的触发开关60,所述触发开关60设于所述桩体20的表面,并用于供待充电设备触碰而触发。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触发开关60设置在安装壳22的前端表面上,并且在移动机体71移动到位时被移动机体71所触发。触发开关60被触发后,电路控制器才控制电路导通并进行充电,否侧不进行充电。可以理解,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充电接头713移动到位并且跟两个弹性件31稳定接触之后,才开始进行充电,提高了充电时的安全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充电桩10上设置有多个充电组件30,每个充电组件30包括两个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31。比如设置有两个充电组件30,两个充电组件30分别对应连接电路的正极和负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移动设备70,该移动设备70包括移动机体71和充电桩10,该充电桩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移动设备7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主机、移动机体71和充电桩10,所述主机设有容置腔,所述移动机体71设有充电接头,并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充电桩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桩体;以及,
充电组件,设于所述桩体上,并包括能够导电且间隔设置的两个弹性件,所述两个弹性件至少部分伸出所述桩体外,并用于共同夹持待充电设备的充电接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弹性件相对设置而形成用于供所述充电接头滑入的滑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件面向另一个弹性件的表面均为平面,或者,所述弹性件呈片状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弹性件伸出所述桩体外的端部还设有导向斜面,以使所述充电组件呈扩口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斜面由所述弹性件折弯形成。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具有用于贴附地面的底面,所述弹性件平行于所述底面而伸出所述桩体。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底面以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顶面,所述顶面设有充电开口;
所述充电组件安装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弹性件自所述充电开口伸出所述桩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桩还包括防护盖,所述防护盖活动安装于所述底座上,并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充电开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盖通过连杆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防护盖铰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相对的前端和后端,所述桩体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后端的安装壳,所述弹性件自所述底座的后端向前端延伸;
所述防护盖具有与所述桩体的前端对应的前侧、和与所述桩体的后端对应的后侧,所述连杆铰接于所述防护盖的后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底座的后端指向前端的方向上,所述顶面逐渐向所述底面所在的一侧倾斜。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开口的周侧还设有围挡,所述围挡位于所述底座的顶面上,并能够与所述防护盖共同围合所述弹性件。
13.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上还设有电路控制器以及与所述电路控制器电性连接的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设于所述桩体的表面,并用于供待充电设备触碰而触发。
14.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机体,设有充电接头;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所述移动机体在所述充电桩处充电时,所述充电接头被所述两个弹性件弹性夹持。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接头上用于与所述弹性件抵接的侧面为平面。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机,设有容置腔;
移动机体,设有充电接头,并可分离地安装于所述容置腔内;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充电桩,所述移动机体在所述充电桩处充电时,所述充电接头被所述两个弹性件弹性夹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27920.5U CN215378529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727920.5U CN215378529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378529U true CN215378529U (zh) | 2021-12-31 |
Family
ID=79612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727920.5U Active CN215378529U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378529U (zh) |
-
2021
- 2021-07-27 CN CN202121727920.5U patent/CN2153785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11737B (zh) | 插座及具有插座的电插接组件 | |
CN109713764B (zh) | 电池包 | |
CN209375872U (zh) | 无线耳机及耳机盒 | |
CN215378529U (zh) | 充电桩、移动设备和空调器 | |
CN114795026A (zh) | 充电基站、直立臂及清洁系统 | |
CN216252645U (zh) | 光伏清扫装置及其充电结构、光伏发电系统 | |
JP4212637B2 (ja) | 充電器 | |
CN217827727U (zh) | 充电基站及清洁系统 | |
CN110768343A (zh) | 一种带夹持结构的无线直充式充电器 | |
CN215552648U (zh) | 一种agv车辆的充电桩 | |
CN105013611A (zh) | 一种静电式空气净化器的高压静电放电机构 | |
CN211719908U (zh) | 自动充电结构及使用上述结构的移动机器人 | |
CN112332158A (zh) | 一种扣合式数据线接头 | |
JP5219616B2 (ja) | 充電台 | |
CN216818784U (zh) | 一种具有磁吸充电结构的清洁装置 | |
CN216563701U (zh) | 一种充电座 | |
CN217387269U (zh) | 充电结构及清洁设备 | |
CN215989355U (zh) | 充电刷头组件、充电桩及行驶装置 | |
CN221150998U (zh) | 一种充电宝的嵌入式充电座 | |
CN218678506U (zh) | 一种清洁机器人充电基站悬浮电极结构 | |
CN213460297U (zh) | 一种扣合式数据线接头 | |
CN214253058U (zh) | 电子设备 | |
CN212462824U (zh) | 一种机器人充电桩结构 | |
CN220094667U (zh) | 一种磁吸复位放置式电动剃须刀 | |
CN217305917U (zh) | 一种共享充电宝用快速充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