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369339U - 撑杆机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撑杆机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369339U
CN215369339U CN202120776770.0U CN202120776770U CN215369339U CN 215369339 U CN215369339 U CN 215369339U CN 202120776770 U CN202120776770 U CN 202120776770U CN 215369339 U CN215369339 U CN 2153693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elastic
driving
piece
elastic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7677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帅
陈进
陈建就
欧阳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Dongjian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77677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3693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3693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3693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撑杆机构及汽车,该撑杆机构包括弹性支撑组件、第一弹性件、驱动组件及抵接件,弹性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车门连接;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弹性支撑组件连接;驱动组件与弹性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传动配合用于驱动弹性支撑组件伸缩移动;抵接件能够与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配合;当驱动组件驱动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时,弹性支撑组件带动第一弹性件移动,且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弹性支撑组件共同支撑车门;当驱动组件驱动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时,弹性支撑组件和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该撑杆机构及汽车在使用时,可以有更加的驱动力驱动车门打开。

Description

撑杆机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撑杆机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撑杆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通过电动撑杆驱动汽车尾门,而可实现汽车尾门的自动开合,极大地提升了汽车的使用便利性。
在寒冷的冬天,汽车后背面经常会被雪盖住,同时有可能会出现背门与车体结冰现象,传统的电动撑杆在使用时难以提供保证汽车背门瞬间开启的驱动力,致使汽车背门无法电动开启,影响用户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针对传统的电动撑杆在寒冷的冬天时,难以开启背门影响用户使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撑杆机构及汽车,该撑杆机构及汽车在使用时,可以有更加的驱动力驱动车门打开。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涉及一种撑杆机构,包括弹性支撑组件、第一弹性件、驱动组件及抵接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车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传动配合用于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伸缩移动;所述抵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配合;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移动,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所述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共同支撑所述车门;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套管,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抵接件沿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移动方向上分布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抵接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第二套管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套管用于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抵接件为第三套管,所述第三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二套管并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三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套管并固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套管传动配合;
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时,所述第二套管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移动并被压缩,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所述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共同支撑所述车门;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管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四套管及驱动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头,所述第四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三套管,所述固定头同时与所述第四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连接,所述第二套管通过所述固定头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四套管传动配合,所述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第四套管移动以带动所述固定头及所述第二套管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为螺杆,所述第四套管设有与所述螺杆螺旋配合的内螺纹结构,所述螺杆通过与所述内螺纹结构螺旋配合以驱动所述第四套管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部分所述第四套管伸出所述第三套管外,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四套管的位于所述第三套管外的部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及导向套,所述导向套设置于所述套管本体内,部分所述第四套管插设于所述导向套内且部分所述第四套管输出所述导向套并插设于所述套管本体内,所述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并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配合。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撑杆机构。
上述撑杆机构及汽车在使用时,通过弹性支撑组件与车门进行连接。当需要关闭车门时,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此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移动,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所述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此时弹性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一弹性件均被压缩,并通过第一弹性件和弹性支撑组件共同支撑所述车门;当需要打开车门时,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此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在第一弹性件和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回复力的合力下可以对车门施加较大的力进而快速的驱动车门打开。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书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图1为一实施例中撑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组件处于收缩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组件处于展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撑杆机构;100、弹性支撑组件;110、第二套管;120、第二弹性件;130、固定头;200、第一弹性件;300、驱动组件;310、第四套管;320、驱动件;330、减速箱;400、抵接件;410、套管本体;420、导向套;500、第一套管;60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照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的撑杆机构10,通过该撑杆机构10车门进行连接,以打开或关闭车门;该撑杆机构10包括弹性支撑组件100、第一弹性件200、驱动组件300及抵接件400,弹性支撑组件100的一端用于与车门连接,第一弹性件200的一端与弹性支撑组件100连接,驱动组件300与弹性支撑组件100的另一端传动配合用于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伸缩移动;抵接件400能够与第一弹性件200的另一端抵接配合。
请参照图2和图4,当需要关闭车门时,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收缩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带动第一弹性件200移动,且第一弹性件200通过与抵接件400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弹性支撑组件100共同支撑车门。
请参照图3和图5,当需要打开车门时,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展开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和第一弹性件200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可见上述撑杆机构10的使用原理为:当需要关闭车门时,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收缩,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带动第一弹性件200移动,且第一弹性件200通过与抵接件400限位配合并被压缩,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及第一弹性件200均被压缩,并通过第一弹性件200和弹性支撑组件100共同支撑车门;当需要打开车门时,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展开,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和第一弹性件200一并解除压缩,在第一弹性件200和弹性支撑组件100的回复力的合力下可以对车门施加较大的力进而快速的驱动车门打开。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0的一端可以为自由端,当弹性支撑组件100在伸缩移动至一定位置时,第一弹性件200才与抵接件400进行抵接,以压缩第一弹性件200;当弹性支撑组件100展开时,第一弹性件200与抵接件400分离;在别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0还可以直接与抵接件400进行连接。
请参照图2和图3,具体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撑杆机构10还包括第一套管500,弹性支撑组件100插设于第一套管500,第一套管500可以对弹性支撑组件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抵接件400设置于第一套管500内,第一弹性件200的一端与弹性支撑组件100连接,第一弹性件200与抵接件400沿第一弹性件200的移动方向上分布设置,第一弹性件200的另一端朝向抵接件400,如此,当弹性支撑组件100带动第一弹性件200收缩时,第一弹性件200的另一端可以与抵接件400进行抵接压缩。可选地,第一套管500可以是套筒类部件。
请参照图2和图3,具体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弹性支撑组件100包括第二套管110,第二套管110用于与车门连接,第二套管110插设于第一套管500,抵接件400为第三套管,第三套管插设于第二套管110并与第一套管500的内壁连接,如此,抵接件400固定于第二套管110的内壁;抵接件400与第一套管500的内壁之间可以通过焊接,铆接或者是胶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可选地,第二套管110及第三套管可以是套筒类部件。
请参照图2和图3,弹性支撑组件10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120,第二弹性件120设置于第二套管110和第三套管之间,第二弹性件120的一端与第二套管110的内壁连接,第二弹性件120的另一端伸出第二套管110并固设于第一套管500内部,如此,第二套管110和第三套管可以对第二弹性件120起到限位作用,防止第二弹性件120扭曲。请参照图2,驱动组件300与第二套管110传动配合,如此,通过驱动组件300驱动第二套管110相对移动即可驱动整个弹性支撑组件100移动;其中,第二弹性件120可以与第一套管500的内壁通过焊接,铆接或者是胶接的方式进行连接;第二弹性件120也可以于设置于第一套管500内部的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只要保证第二弹性件120的一端可以在第二套管110的作用下伸缩移动,第二弹性件120的另一端固定即可。请参照图4,第一弹性件200的一端与第二套管110连接,如此,驱动组件300在驱动第二套管110移动时,会带动第一弹性件200一并移动。
可选地,请参照图4,第二弹性件120为弹簧,第二弹性件120套设于第三套管的外壁。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具体阐释驱动组件300的可选结构
请参照图3,具体到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300包括第四套管310及驱动件320,第四套管310插设于第三套管,弹性支撑组件100还包括固定头130,请参照图4,固定头130同时与第四套管310及第二套管110连接,第二套管110通过固定头130与车门连接,驱动件320与第四套管310传动配合,驱动件320通过驱动第四套管310移动以带动固定头130及第二套管110移动。
请参照图4,当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收缩时,第二套管110带动第二弹性件120移动并被压缩,且第一弹性件200通过与抵接件400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第二弹性件120共同支撑车门;
请参照图5,当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展开时,第二弹性件120和第一弹性件200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可选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320为螺杆,第四套管310设有于螺杆螺旋配合的内螺纹结构,螺杆通过与内螺纹结构螺旋配合以驱动第四套管310移动。如此,驱动件320件和第四套管310组成类似“丝杆螺母”机构,当驱动件320转动时,在螺旋配合下,第四套筒将沿着驱动件320的轴线方向移动。
进一步地,该驱动组件300还包括减速箱330,通过减速箱330与螺杆之间的传动配合驱动螺杆进行转动。请参照图2,减速箱330设置于第一套管500内,并设置于第二套管110、第三套管及第四套管310外。
在别的实施例中,驱动件320还可以是其他伸缩件,通过驱动件320的伸缩作用带动第四套管310做伸缩移动。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0为弹簧,部分第四套管310伸出第三套管外,第一弹性件200套设于第四套管310的位于第三套管外的部分。如此,第四套管310还能对第一弹性件200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使得第一弹性件200沿第四套管310的轴向伸缩。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套管包括套管本体410及导向套420,导向套420设置于套管本体410内,部分第四套管310插设于导向套420内且部分第四套管310输出导向套420并插设于套管本体410内,导向套420靠近第一弹性件200设置并用于与第一弹性件200抵接配合。如此,导向套420可以对第四套管310起到导向作用,同时当第一弹性件200收缩时,可以与第一弹性件200进行抵接配合驱使第一弹性件200收缩。
请参照图4和图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200的一端连接有连接板,该连接板夹在固定头130和第二钛管的端部之间,以对第一弹性件200进行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四套管310的外壁设有凸筋(未示出),第三套管的内壁设有与凸筋凹凸配合的凹槽(未示出),当第四套管310相对第三套管移动时,凸筋在凹槽内滑动,如此一方面可以起到对第四导管进行导向的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防止第四导管发生转动。可选地,第四套管310可以为套筒类部件。
此外,一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汽车,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撑杆机构10。
上述撑杆机构10及汽车在使用时,通过弹性支撑组件100与车门进行连接。当需要关闭车门时,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收缩,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带动第一弹性件200移动,且第一弹性件200通过与抵接件400限位配合并被压缩,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及第一弹性件200均被压缩,并通过第一弹性件200和弹性支撑组件100共同支撑车门;当需要打开车门时,当驱动组件300驱动弹性支撑组件100展开,此时,弹性支撑组件100和第一弹性件200一并解除压缩,在第一弹性件200和弹性支撑组件100的回复力的合力下可以对车门施加较大的力进而快速的驱动车门打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支撑组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一端用于与车门连接;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的另一端传动配合用于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伸缩移动;及
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能够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配合;
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带动所述第一弹性件移动,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所述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共同支撑所述车门;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套管,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抵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管内,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抵接件沿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移动方向上分布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朝向所述抵接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包括第二套管及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套管用于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第二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一套管,所述抵接件为第三套管,所述第三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二套管并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三套管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套管并固设于所述第一套管内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套管连接,所述驱动组件与所述第二套管传动配合;
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收缩时,所述第二套管带动所述第二弹性件移动并被压缩,且所述第一弹性件通过与所述抵接件限位配合并被压缩以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共同支撑所述车门;当所述驱动组件驱动所述弹性支撑组件展开时,所述第二弹性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一并解除压缩以顶开车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弹簧,所述第二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三套管的外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四套管及驱动件,所述弹性支撑组件还包括固定头,所述第四套管插设于所述第三套管,所述固定头同时与所述第四套管及所述第二套管连接,所述第二套管通过所述固定头与所述车门连接,所述驱动件与所述第四套管传动配合,所述驱动件通过驱动所述第四套管移动以带动所述固定头及所述第二套管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为螺杆,所述第四套管设有与所述螺杆螺旋配合的内螺纹结构,所述螺杆通过与所述内螺纹结构螺旋配合以驱动所述第四套管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为弹簧,部分所述第四套管伸出所述第三套管外,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四套管的位于所述第三套管外的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撑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套管包括套管本体及导向套,所述导向套设置于所述套管本体内,部分所述第四套管插设于所述导向套内且部分所述第四套管输出所述导向套并插设于所述套管本体内,所述导向套靠近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并用于与所述第一弹性件抵接配合。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撑杆机构。
CN202120776770.0U 2021-04-15 2021-04-15 撑杆机构及汽车 Active CN2153693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6770.0U CN215369339U (zh) 2021-04-15 2021-04-15 撑杆机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76770.0U CN215369339U (zh) 2021-04-15 2021-04-15 撑杆机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369339U true CN215369339U (zh) 2021-12-31

Family

ID=796270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76770.0U Active CN215369339U (zh) 2021-04-15 2021-04-15 撑杆机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3693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0352B2 (ja) 内部圧潰可能な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組立体
US20090200830A1 (en) Electromechanical strut
EP1754630A2 (en) Lowering mechanism for the exterior rear-view mirrors of motor vehicles
US20100212377A1 (en) Electric steering lock for vehicle
EP2037068A1 (de) Antriebseinrichtung für eine Kraftfahrzeugtür
CN215369339U (zh) 撑杆机构及汽车
CN215056470U (zh) 一种方便组装的汽车尾门撑杆
CN101881100B (zh) 一种汽车门锁执行器
US8590412B2 (en) Driving apparatus with a vibration limiter for worm gear
CN100575156C (zh) 尤其用于汽车的刮水装置
CN218581420U (zh) 剪刀门驱动机构及车辆
CN218581421U (zh) 剪刀门驱动机构及车辆
CN211623059U (zh) 一种双向传动式支撑装置
CN210087098U (zh) 汽车电动尾门撑杆
CN204296603U (zh) 多功能车载摄像器
CN113748270A (zh) 具有防旋转构件的球窝组件
CN114753736A (zh) 剪刀门驱动机构及车辆
CN112482922A (zh) 一种带过载保护的电动撑杆
CN111379495A (zh) 汽车后盖驱动装置
US11691568B2 (en) Articulating visual aid winglet
JP4620096B2 (ja) 車両ドア動作機構
CN215369346U (zh) 汽车尾门撑杆的变速箱结构及汽车尾门撑杆
CN212583500U (zh) 一种用于汽车尾门的电动撑杆
CN209874837U (zh) 带开门助力装置的汽车尾门平衡撑杆
JP2554990Y2 (ja) 可倒式ドアミラ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