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92887U - 旋转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压缩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292887U CN215292887U CN202120026708.XU CN202120026708U CN215292887U CN 215292887 U CN215292887 U CN 215292887U CN 202120026708 U CN202120026708 U CN 202120026708U CN 215292887 U CN215292887 U CN 21529288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ction guide
- roller
- suction
- rotary compressor
- guid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5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2—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both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2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both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hinged to the inner member and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outer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8/0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 F04C18/30—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8/344—Rotary-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4C18/02, F04C18/08, F04C18/22, F04C18/24, F04C18/48,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 F04C18/08 or F04C18/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4C18/00 - F04C28/00
- F04C29/12—Arrangements for admission or discharge of the working fluid,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inlet or outle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240/00—Components
- F04C2240/20—R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转轴;轴承板,支撑所述转轴;缸筒,与所述轴承板相结合,吸入口和叶片插槽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预设定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缸筒;滚子,与所述转轴相结合,设置在所述缸筒的内部而与所述轴承板及所述缸筒一同形成压缩空间,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以及叶片,其一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缸筒的叶片插槽,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子的铰链槽,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吸入引导部。通过这样的结构,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并减少马达的输入,从而能够提高压缩机的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尤其是涉及一种滚子和叶片相结合的旋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旋转式压缩机是利用在缸筒的压缩空间进行回旋运动的滚子和接触到该滚子的外周面而将缸筒的压缩空间划分为复数个空间的叶片来压缩制冷剂的方式。
旋转式压缩机根据滚子和叶片的结合与否而可以区分为滚动活塞方式和铰链叶片方式。滚动活塞方式是叶片以能够从滚子分离的方式结合且叶片紧贴在滚子的方式,铰链叶片方式是叶片以铰链方式结合在滚子的方式。这样的铰链叶片方式与滚动活塞方式相比,叶片的移动稳定而能够减少轴方向泄漏。
通常,旋转式压缩机利用吸入流路的形状,可以通过减小吸入制冷剂的涡流和反作用力来减少吸入损失。并且,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室的空间越大,其体积效率将越增加,因此,如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第 2012-154235号)所述介绍有通过在缸筒的内周面形成槽来扩大吸入空间的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通过扩大压缩室的体积,能够提高体积效率。
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在扩大压缩室的体积的同时,通过减少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吸入反作用力,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吸入量。
更进一步,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在扩大压缩室的体积的同时,通过减少驱动部的重量,能够提高马达效率。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叶片以铰链方式结合在滚子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可以提供一种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槽的旋转式压缩机。
其中,在所述缸筒可以形成有吸入口,所述槽形成在面对所述吸入口的面。
此外,所述槽的圆周方向两端之间的长度可以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相同地形成。
此外,所述槽可以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中间凹陷形成。
此外,所述槽可以贯穿所述滚子的轴方向而形成。
并且,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在缸筒的内部设置有环形构件和板形构件,所述环形构件和所述板形构件以铰链方式相结合,所述环形构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转轴的偏心部,所述板形构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缸筒,以所述板形构件为中心,在圆周方向一侧形成有构成吸入压的空间,在圆周方向另一侧形成有构成吐出压的空间,形成有向属于构成所述吸入压的空间的所述环形构件的外周面凹陷的吸入引导槽。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槽的内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曲面。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槽的内周面可以该吸入引导槽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对称地形成。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槽的内周面可以该吸入引导槽的圆周方向的中心为基准非对称地形成,所述吸入引导槽的从所述叶片远离的方向上的长度长于向所述叶片靠近的方向上的长度。
并且,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转轴;轴承板,支撑所述转轴;缸筒,与所述轴承板相结合,吸入口和叶片插槽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预设定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缸筒;滚子,与所述转轴相结合,设置在所述缸筒的内部并与所述轴承板及所述缸筒一同形成压缩空间,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以及叶片,其一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缸筒的叶片插槽,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子的铰链槽,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吸入引导部。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所述铰链槽为基准形成在面对所述吸入口侧的位置,在所述铰链槽接触到所述缸筒的内周面的时点,所述吸入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入口在半径方向上相重叠。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形成在从所述滚子的轴方向两侧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侧的截面按预设定的轴方向高度大小隔开的位置。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形成在从所述滚子的轴方向两侧的截面分别按预设定的轴方向高度大小隔开的位置。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通过所述滚子的轴方向两侧的截面之间而形成。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从所述铰链槽隔开第一间隔大小,所述第一间隔为从所述铰链槽的最短长度,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滚子的半径方向厚度。
此外,所述第一间隔可以小于或等于作为所述滚子的内周面和所述铰链槽之间的间隔的第二间隔。
其中,在所述缸筒的内周面和所述滚子的外周面之间可以形成有最大许用间隔位置和最小许用间隔位置,所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和所述最小许用间隔位置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预设定的间隔,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中的从所述铰链槽远侧的末端形成在所述铰链槽和所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之间。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中的从所述铰链槽远侧的末端可以位于所述压缩空间的吸入完毕时点内。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之间的最短长度可以小于或等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曲面。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可以形成为圆弧形状。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直线面。
此外,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形成为彼此交叉的倾斜面。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该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对称地形成。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该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非对称地形成。
其中,所述吸入引导部可以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复数个,在所述复数个吸入引导部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圆周方向密封面。
此外,将所述各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相连接的各最短长度之和可以大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吸入引导部,压缩室的体积将增加,并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引导部,并且随着吸入引导部在面对吸入口的面上凹陷形成,不仅扩大压缩室的体积,还能够减小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吸入反作用力。通过这样的结构,减少在制冷剂的吸入时其碰撞到滚子的外周面而逆流或形成涡流的情形,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吸入量。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吸入引导部,不仅扩大压缩室的体积,还能够减小滚子的重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马达的输入并提高马达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吸入引导部形成在从铰链槽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的范围内,使因吸入引导部引起的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最小化,从而能够实现基于吸入引导部的体积效率的提高。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吸入引导部形成在从铰链槽到吸入完毕时点或吐出完毕时点的范围内,不仅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吸入引导部,还能够预先防止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使用诸如R32的高压制冷剂时,吸入反作用力可能会增加,可以在采用有这样的高压制冷剂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有用地适用前述的吸入引导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的压缩部的横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的相对转轴的旋转角的叶片滚子的位置变化的概略图。
图4是将图1中的压缩部进行剖视示出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4中的叶片滚子的立体图。
图6是在图5中将叶片滚子与吸入口进行比较示出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Ⅴ-Ⅴ”线剖视图。
图8是在图1中将压缩部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9是为了说明吸入引导部的规格而示出的俯视图。
图10是将与吸入引导部的加工角度对应的制冷剂吐出量进行比较示出的图表。
图11是示出通过吸入引导部吸入制冷剂的过程的概略图。
图12是将按滚子的不同回旋角度的输入扭矩的变化进行比较示出的图表。
图13及图14是将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其他实施例剖视示出的俯视图。
图15是将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进行剖视示出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8A及图18B是为了说明图17的吸入引导部的动作而示出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所示的一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进行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可以根据缸筒的数目而区分为单式旋转式压缩机或复式旋转式压缩机。本实用新型涉及滚子和叶片相结合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滚子或该滚子面对的板的轴方向侧面形状。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都适用于单式旋转式压缩机或复式旋转式压缩机。以下以单式旋转式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其可以同样地适用于复式旋转式压缩机。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的压缩部的横剖视图。
参照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设置有电动部20,在电动部20的下侧,利用转轴30以结构方式连接的压缩部100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
壳体10形成为圆筒形,并沿着纵方向进行配置。但是,根据情况,壳体10也可以沿着横方向进行配置。
电动部20包括:定子21,压入在壳体10的内周面进行固定;转子 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在定子21的内部。转轴30压入在转子22进行结合。在转轴30以对于轴部31呈偏心的方式形成有偏心部35,在偏心部3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有后述的叶片滚子140的滚子141。
压缩部100包括:主轴承板(以下,主轴承)110、副轴承板(以下,副轴承)120、缸筒130以及叶片滚子140。主轴承板110和副轴承板120 在其之间设有缸筒130而设置在轴方向两侧,并在缸筒130的内部形成压缩空间V。
并且,主轴承110和副轴承120在半径方向上对贯穿缸筒130的转轴 30进行支撑。叶片滚子140结合在转轴30的偏心部35,从而在缸筒130 进行回旋运动并压缩制冷剂。
在主轴承110中,主板部111形成为圆盘模样,在主板部111的边缘形成有环形侧壁部111a,从而热配合或熔接到壳体10的内周面。在主板部111的中央,主轴承部112朝向电动部向上凸出形成,在主轴承部112 贯穿形成有主轴受孔112a,以使转轴30插入并得到支撑。
在副轴承120中,副板部121形成为圆盘模样,并可以与缸筒130一同利用螺栓紧固在主轴承110。当然,在缸筒130固定在壳体10的情况下,主轴承110可以与副轴承120一同利用螺栓紧固在缸筒130,在副轴承120固定在壳体10的情况下,缸筒130和主轴承110可以利用螺栓紧固在副轴承120。
在副板部121的中央,副轴承部122朝向壳体10的底面向下凸出形成,在副轴承部122,副轴受孔122a在与主轴受孔112a同一轴线上贯穿形成。在副轴受孔122a将支撑转轴30的下端。
缸筒130形成为环形。缸筒130的内周面形成为内径相同的真圆形状。缸筒130的内径大于滚子141的外径。由此,在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压缩空间V。
例如,缸筒130的内周面可以形成压缩空间V的外壁面,滚子141 的外周面形成压缩空间V的内壁面,叶片145形成压缩空间V的侧壁面。由此,随着滚子141进行回旋运动,压缩空间V的外壁面形成固定壁,而另一方面,压缩空间V的内壁面和侧壁面将可以形成其位置可变的可变壁。
在缸筒130形成有吸入口131,在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一侧形成有叶片插槽132,在以叶片插槽132设于其之间的吸入口131的相反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133。
吸入口131在所述缸筒130的外周面沿着半径方向贯穿内周面而形成,在吸入口131的外周侧连接有贯穿壳体10的吸入管12。因此,制冷剂通过吸入管12和吸入口131吸入到缸筒130的压缩空间V。
并且,一般而言吸入口131通常形成为圆形截面形状,但是根据情况,其也可以形成为椭圆截面形状,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带角的形状。本实施例中以吸入口131形成为圆形截面形状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吸入口131的内径恒定。
叶片插槽132在缸筒130的内周面沿着朝向外周面的方向较长地形成。叶片插槽132的内周侧呈开口,外周侧被堵住或者呈开口形成而被壳体10的内周面堵住。
叶片插槽132形成为具有与叶片145的厚度或宽度大致相似的程度的宽度,以使后述的叶片滚子140的叶片145能够进行滑动。因此,叶片 145的两侧侧面支撑于叶片插槽132的两侧内壁面,从而大致直线地进行滑动。
吐出引导槽133通过在缸筒130的内侧边角以半球形状进行倒角处理而形成。吐出引导槽133起到将缸筒130的压缩空间V中被压缩的制冷剂向主轴承110的吐出口114引导的作用。因此,吐出引导槽133形成在在轴方向投影时与吐出口114重叠的位置,从而与吐出口114相连通。
但是,由于吐出引导槽133将产生死体积,优选地尽可能不形成吐出引导槽133,并且,即使形成吐出引导槽133,也优选地使其体积达到最小。
另外,叶片滚子140如前所述包括滚子141和叶片145。滚子141和叶片145可以形成为单一体,也可以相结合并能够进行相对运动。以下,本实施例中以滚子和叶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相结合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
滚子141形成为圆筒形状。滚子141可以形成为其内周面和外周面具有相同的中心的真圆形状,根据情况,也可以形成为滚子1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具有彼此不同的中心的真圆形状。
并且,滚子141的轴方向高度与缸筒130的内周面高度大致相同地形成。但是,由于滚子141需要对于主轴承110和副轴承120进行滑动运动,滚子141的轴方向高度也可以稍小于缸筒130的内周面高度。
并且,滚子141的内周面高度和外周面高度几乎相同地形成。因此,连接滚子1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两侧的轴方向截面分别形成密封面。该密封面对于滚子141的内周面或外周面分别构成直角。但是,滚子 141的内周面和各密封面之间的边角或滚子141的外周面和各密封面之间的边角也可以细微地倾斜或形成为曲面。
并且,滚子14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转轴30的偏心部35进行结合,叶片14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到缸筒130的叶片插槽132,从而以铰链方式结合在滚子141的外周面。由此,在转轴30的旋转时,滚子141 利用偏心部35在缸筒130的内部进行回旋运动,叶片以结合于滚子141 的状态进行往复运动。
只是,滚子141可以被对齐为对于缸筒130位于同一中心,但是根据情况,其也可以稍偏心的方式进行对齐。例如,在滚子141的中心和缸筒 130的中心一致的情况下,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以下,许用间隔)将沿着圆周方向几乎恒定地维持。此时,在缸筒 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31的外周面最接近的接触点到达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末端131a的时点开始压缩行程,该压缩行程均匀地持续直至达到吐出行程。
但是,在滚子141的中心和缸筒130的中心一致的情况下,压缩室的压力将逐渐地上升,并在达到吐出行程的过程中,将可能发生因先行压缩室和后行压缩室之间的压力差引起的制冷剂泄漏。
因此,可以使滚子141的中心和缸筒130的中心以呈偏心的方式进行对齐。例如,可以将缸筒130对齐为,使滚子141的中心O’对于缸筒130 的中心(与轴中心呈同心)O大致向吐出口114接近的方向呈偏心。因此,以连接铰链槽145的中心O”和轴中心O的虚拟线为中心,吸入口131所处侧的许用间隔以最大大致40~50μm程度较宽地进行对齐,作为相反侧的吐出口114所处侧的许用间隔以最大10~20μm程度较窄地进行对齐。
此时,在初始压缩行程中,虽然许用间隔较宽,但是因先行压缩室 V1和后行压缩室V2之间的压力差不大,两侧压缩室V1、V2之间的制冷剂泄漏将不大。另一方面,在先行压缩室V1的压力逐渐地上升并达到吐出行程的过程中,即使先行压缩室V1和后行压缩室V2之间的压力差增加,由于许用间隔相对较窄,能够抑制两个压缩室V1、V2之间的制冷剂泄漏。对此,将在最后与吸入引导部一同再进行说明。
并且,滚子141形成为环形,以使其内周面具有能够与转轴30的偏心部35的外周面进行滑动接触的程度的内径。滚子141的径向宽度(厚度)形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铰链槽1411确保密封距离的程度的厚度。
并且,滚子141的厚度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恒定地形成,根据情况也可以相异地形成。例如,滚子141的内周面也可以形成为椭圆形状。
只是,在转轴30的旋转时,为使负荷最小化,滚子1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形成为具有相同的中心的真圆形状,滚子141的半径方向厚度t1 可以优选地沿着圆周方向恒定地形成。
并且,在滚子141的外周面形成有一个铰链槽1411,后述的叶片145 的铰链凸部1452能够插入到所述铰链槽1411并进行旋转。铰链槽1411 形成为其外周面呈开口的圆弧形状。
铰链槽1411的内径大于铰链凸部1452的外径,并且形成为在铰链凸部1452插入的状态下避免其逃离并能够滑动运动的程度的大小。
并且,在铰链槽1411的一侧,即转轴30的旋转方向上形成有吸入引导部1415。对于吸入引导部将在最后说明叶片滚子时再进行说明。
另外,叶片145包括滑动部1451、铰链凸部1452。
滑动部1451为构成叶片主体的部分,其形成为具有预设定的长度和厚度的平板模样。例如,滑动部1451在整体上形成为长方形的六面体形状。并且,滑动部1451形成为,即使滚子141向叶片插槽132的相反侧完全地移动的状态下也使叶片145留置在叶片插槽132的程度长度。
铰链凸部1452在面对滚子141的滑动部1451的前方侧的端部延伸形成。铰链凸部1452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到铰链槽1411并进行旋转的截面积。铰链凸部1452可以与铰链槽1411对应地形成为半圆形截面形状或者除连接部分以外几乎圆形截面形状。
附图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3为吐出管,150为吐出阀,160为吐出消音器。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按如下方式进行动作。
即,当向电动部20接通电源时,电动部20的转子22旋转并使转轴 30进行旋转。此时,与转轴30的偏心部35相结合的叶片滚子140的滚子141进行回旋运动,从而将制冷剂向缸筒130的压缩空间V吸入。
该制冷剂被叶片滚子140的滚子141和叶片145压缩,打开主轴承板 110上设置的吐出阀150并通过吐出口114吐出到消音器160的内部空间,从而向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吐出,这样的一系列过程将反复进行。
此时,滚子141和叶片145根据转轴30的旋转角而移动其位置。图 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的对于转轴的旋转角的叶片滚子的位置变化的概略图。
首先,在该附图中,将转轴30的偏心部35在面对叶片插槽132的位置经过该转轴30的轴中心(与缸筒的轴中心相同)O和铰链槽1411的中心O”的虚拟线的位置设定为0°,其相当于图3的(a)。此时,滚子141 的铰链槽1411近乎接触到缸筒130的内周面,从而将叶片145向叶片插槽132的内侧引入。
接着,图3的(b)及(c)是转轴旋转60°及120°程度的状态。随着从图3的(a)达到图3的(b)、(c)状态,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从缸筒130的内周面隔开,叶片145的一部分将从叶片插槽132引出。此时,后行压缩室V2形成吸入室,并且使制冷剂通过吸入口131向后行压缩室 V2流入。另一方面,先行压缩室V1形成压缩室,并且对该先行压缩室 V1中填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由于先行压缩室V1中容置的制冷剂尚未达到吐出压,先行压缩室V1中将不发生气体力或叶片反作用力,或者即使发生也仅是可以忽略的程度。
接着,图3的(d)是转轴旋转180°程度的状态。随着从图3的(c) 达到图3的(d)状态,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从缸筒130的内周面最大程度隔开,叶片145将从叶片插槽132最大程度引出。由于先行压缩室 V1处于已进行相当程度的压缩行程的状态,先行压缩室V1中容置的制冷剂将达到接近吐出压的状态。
接着,图3的(e)是转轴旋转240°程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滚子 141的铰链槽1411再次向缸筒130的内周面侧移动,叶片145的一部分将向叶片插槽132引入。此时,处于先行压缩室V1中容置的制冷剂达到吐出压而开始吐出或近乎到达吐出开始时点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先行压缩室V1的压力和后行压缩室V2的压力间的压力差达到最高或近乎最高的状态,从而如前所述将缸筒130和滚子141之间的许用间隙对齐为近乎最小程度。
接着,图3的(f)是转轴旋转300°程度的状态。其为先行压缩室V1 的制冷剂近乎吐出完毕的状态,并且是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近乎接触到缸筒130的内周面,叶片145近乎引入到叶片插槽132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先行压缩室V1和后行压缩室V2之间的压力差将减小,从而将缸筒130和滚子141之间的许用间隙对齐为逐渐地增加。
如前所述,旋转式压缩机在其特性上根据压缩室的体积而决定体积效率,并根据吸入流路的形状而增减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涡流及反作用力。因此,当增加压缩室的体积时,能够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当沿着制冷剂的顺方向形成吸入流路时,能够减少制冷剂的涡流及反作用力。
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构成压缩室的缸筒的内周面和滚子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侧形成有吸入引导部(或者吸入引导槽)。为了能够扩大压缩室的体积,吸入引导部可以由从缸筒的内周面凹陷和/或从滚子的外周面凹陷而形成。
只是,当在缸筒的内周面形成有吸入引导部时,根据该吸入引导部的形状,压缩开始时点将可能会被延迟,并且未能减小滚子的重量而可能无法减少马达的输入。另一方面,当在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引导部时,根据该吸入引导部的形状,能够防止压缩开始时点被延迟,并且减小滚子的重量而减少马达的输入,从而能够提高马达效率。
因此,以下以在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引导部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但是,吸入引导部并不限定于仅形成在滚子的外周面。即,吸入引导部也可以形成在滚子的外周面和缸筒的内周面,或者形成在缸筒的内周面。
图4是将图1中的压缩部进行剖视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图4中的叶片滚子的立体图,图6是在图5中将叶片滚子与吸入口进行比较示出的主视图,图7是图6的“Ⅴ-Ⅴ”线剖视图。
参照图4至图7,构成叶片滚子140的一部分的滚子141如前所述可以形成为具有预设定的厚度和高度的圆筒形状。在滚子141的外周面一侧可以形成有供叶片145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的铰链槽1411,在铰链槽1411 的圆周方向一侧(附图中为右侧)形成有吸入引导部1415。
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形成为,从滚子141的外周面朝向滚子141的中心O’按预设定的深度大小凹陷。由此,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与吸入引导槽混用。
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铰链槽1411为中心O”形成在转轴30的旋转方向侧即面对吸入口131侧。只是,由于滚子141对于缸筒130进行相对运动,根据滚子141的回旋位置(移动的位置),吸入引导部1415将可能会逃离吸入口的范围。
为此,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形成在以滚子141的回旋位置为0度的时点(即,滚子的铰链槽最接近缸筒的内周面的时点)为基准,吸入引导部1415的至少一部分与吸入口131在半径方向上相重叠的位置。对此将在最后再进行说明。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形成在滚子141的外周面中的轴方向中间位置,也可以贯穿滚子141的轴方向两侧侧面或一侧侧面而形成。图4 至图7示出吸入引导部形成在滚子的轴方向中间的例。对于吸入引导部 1415贯穿滚子141的轴方向侧面而形成的实施例将最后进行说明。
参照图5至图7,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从滚子141的轴方向两侧截面分别按预设定的间隔大小隔开地形成。由此,吸入引导部1415位于大致滚子141的外周面中间,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轴方向两侧可以分别形成有轴方向密封面141a、141b。
其中,轴方向密封面141a、141b可以被定义为滚子141的轴方向侧面和吸入引导部1415的轴方向侧面之间的间隔,轴方向密封面141a、141b 的与电动部20邻近侧被定义为上侧轴方向密封面(第一轴方向密封面) 141a,与其相反侧被定义为下侧轴方向密封面(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
第一轴方向密封面141a的圆周方向长度和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的圆周方向长度可以彼此相同地形成,也可以彼此相异地形成。并且,第一轴方向密封面141a的轴方向长度和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的轴方向长度可以彼此相同地形成,也可以彼此相异地形成。图4示出两侧轴方向密封面141a、141b的圆周方向长度和轴方向长度分别相同的例。
例如,在第一轴方向密封面141a和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的各圆周方向长度和轴方向长度彼此相同的情况下,可以容易地形成第一轴方向密封面141a和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并且,对于转轴30的偏心部35的滚子141的重量中心将位于偏心部35的轴方向中心侧,因此,能够恒定地维持滚子141的移动。
但是,第一轴方向密封面141a的圆周方向长度和轴方向长度可以大于第二轴方向密封面141b的圆周方向长度或轴方向长度。这将随着吐出口114形成在位于滚子141的轴方向上侧的主轴承110,构成吐出室的先行压缩室V1中的制冷剂将更向上侧集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该制冷剂越过叶片145的上表面或滚子141的上表面向构成吸入室的后行压缩室V2侧流入。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优选地从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按预设定的距离大小隔开地形成。即,吸入引导部1415类似于在滚子141的铰链槽 1411周边形成一种减重部。因此,吸入引导部1415和铰链槽1411之间将变薄,使吸入引导部1415尽可能从铰链槽1411远离时,将有利于抑制滚子141的破损。
但是,相反地,由于吸入引导部1415是用于容置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室流入的制冷剂的空间,将其尽可能邻近于铰链槽1411 而形成时,将有利于确保吸入体积。
例如,吸入引导部1415和铰链槽1411之间的最短间隔(第一间隔) L1可以小于或等于滚子141的半径方向厚度t1。更准确而言,第一间隔L1可以小于或等于从滚子141的内周面到铰链槽1411的最短间隔(第二间隔)L2。即,第一间隔L1可以对于第二间隔L2形成为其0.7~0.9倍。第二间隔L2通常可以是2mm左右。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优选地从滚子141的内周面在半径方向上隔开预设定的距离大小而形成。即,由于在形成有吸入引导部1415的部位,滚子141的厚度将变薄,在转轴30的旋转时,滚子141可能会从偏心部 35受力而变形。因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和滚子141的内周面之间需要确保适当的间隔。
只是,滚子141以能够相对运动的方式与转轴30的偏心部35相结合,因此,其将比铰链槽1411受到更少的力。因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和滚子141的内周面之间的最短间隔(第三间隔)L3可以大致小于或等于第一间隔L1或第二间隔L2。
另外,为使吸入引导部1415在半径方向上最大程度深地形成,使滚子141的内径尽可能小地形成为宜。但是,滚子141的内径将受到转轴 30的外径,或者主轴受孔112a的内径或副轴受孔122a的内径的限制。
图8是在图1中将压缩部进行放大示出的剖视图。例如,在副轴承 120的情况下,在副板部121和副轴受孔122a相遇的边角形成有倒角部 123。因此,倒角部123和滚子141的内周面在滚子141旋转期间需要按预设定的干涉距离(第四间隔)L4大小在半径方向上产生干涉。该第四间隔L4可以形成为大致达到第一间隔L1的一半程度。
另外,吸入引导部1415如前所述在滚子141的外周面形成槽,从而起到扩大压缩空间V的体积的作用。因此,使吸入引导部1415尽可能在圆周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将有利于提高体积效率。
但是,即使在滚子141的外周面接触到缸筒130的内周面的状态下,吸入引导部1415也将从该缸筒130的内周面隔开。由此,通过该吸入引导部1415使先行压缩室V1和后行压缩室V2彼此连通,从而还可以作用为一种制冷剂泄漏通道。
考虑到这样的情形,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优选地位于在圆周方向上不发生制冷剂泄漏或能够使制冷剂泄漏最小化的范围内。以下,将与铰链槽1411邻近的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端部定义为第一端1415a,与其相反侧定义为第二端1415b进行说明。
图9是为了说明吸入引导部的规格而示出的俯视图。
参照图9,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形成在从铰链槽1411的末端1411a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maximum clearance point)P1为止的范围内。即,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端1415a可以向铰链槽1411的末端 1411a侧最大程度靠近地布置,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1415b向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最大程度靠近地布置。
铰链槽1411的末端1411a可以被定义为铰链槽1411的两端中的吸入口131侧的端部,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被定义为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之间的许用间隔中的间隔最大的地点。
如前所述,随着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分别形成为圆形,当滚子141的中心O’与缸筒130的中心O一致时,滚子141和缸筒 130之间的许用间隔(clearance)在圆周方向上将变得均匀。
但是,随着通常滚子141的中心O’以从缸筒130的中心O呈偏心的方式进行对齐,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之间的许用间隔将在圆周方向上相异地形成。即,参照图9,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和最小许用间隔位置P2具有180度的相位差并形成在彼此相反侧。
因此,从许用间隔t22达到最小的最小许用间隔位置P2到许用间隔 t21达到最大的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为止,许用间隔将逐渐地增加,从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到作为180度相反侧的最小许用间隔位置P2为止,许用间隔将逐渐地减小。
通常,当将铰链槽1411向缸筒130的内周面最接近的地点设定为0 度时,最小许用间隔位置P2形成在作为吐出开始角度的周边的大致260 度附近。因此,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将形成在从最小许用间隔位置P2 具有180度的相位差的80度附近。当然,这可以根据压缩机的规格而改变。
因此,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1415b可以形成在小于或等于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2的地点,即,形成在从作为铰链槽1411与缸筒130的内周面最接近的地点的0度到以转轴30的旋转方向为基准80度的范围内。
如果吸入引导部1415超过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而形成时,先行压缩室V1的制冷剂将向后行压缩室V2过度地泄漏。此时,先行压缩室V1 中将产生压缩损失,从而使实质性的体积效率减小。因此,吸入引导部 1415的第二端1415b,即,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大加工角度θ优选地如前所述形成在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以内。
但是,即使第二端1415b形成在小于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的范围,吸入引导部1415中也可能会产生制冷剂吐出量的差异。即,随着滚子141 的外周面全体依次地接触缸筒130的内周面全体并进行回旋运动,吸入引导部1415也将从第一端1415a到第二端1415b为止沿着圆周方向依次地与缸筒130的内周面在半径方向上面对。
因此,根据吸入引导部1415面对缸筒130的内周面的位置(或者角度),两侧压缩室V1、V2相连通或相分离,从而可能使先行压缩室V1 中的实质上的压缩开始时点(或者,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量)变得不同。
例如,在吸入引导部1415形成至作为最大加工角度θ的80度的情况下,即使在吸入口131关闭的时点,先行压缩室V1和后行压缩室V2也将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彼此连通。此时,先行压缩室V1中容置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向后行压缩室V2逆流,其结果,将使对于先行压缩室V1的制冷剂吐出量减少一定程度。
但是,当吸入引导部1415形成在从0度到吸入完毕时点(或者压缩开始时点)为止时,在先行压缩室V1的吸入完毕时点,随着该先行压缩室V1从后行压缩室V2分离,能够抑制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的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通过这样的操作,能够抑制对于先行压缩室V1的制冷剂吐出量减少。图10是将与吸入引导部的加工角度对应的制冷剂吐出量进行比较示出的图表。
参照图10,当对于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的最大加工角度θ超过作为相当于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的角度的80度时,能够观察到制冷剂吐出量急剧地减少。因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终加工角度可以形成在从0度到作为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的角度的80度为止的范围内为宜。
但是,可以观察到吸入引导部1415的位置从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越向吸入口131侧移动,制冷剂吐出量将缓慢地减少。此外,可以观察到直至吸入引导部1415的位置(即,吸入引导部的第二端)与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末端(将叶片插槽侧定义为起始端)相同的地点(D=L5)为止,制冷剂吸入量恒定地维持。
这是因为,滚子141的外周面接触到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末端131a 的时点将成为前述的对于先行压缩室V1的吸入完毕时点,因此,在先行压缩室V1的吸入完毕时点,随着该先行压缩室V1从后行压缩室V2分离,将抑制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的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
因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1415b优选地形成至滚子141的外周面接触到吸入口131的末端131a的部位,即,构成吸入完毕时点(或者压缩开始时点)的角度为止。这是相当于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末端 131a的位置,该角度将成为以铰链槽1411与缸筒130相接触的角度为基准旋转大致15~20度程度的位置。当然,这可以根据压缩机的规格而稍微改变。
再次参照图6及图7,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最短长度L3可以与吸入口131的内径D近乎相同地形成。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最短长度L5是将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端1415a和第二端1415b相连接的直线距离。以下将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最短长度L5定义为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进行说明。
另外,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L5也可以小于吸入口的内径(圆周方向内径)D。但是,在此情况下,吸入口131将在与吸入引导部1415 周边的滚子141外周面接近的位置上面对,因此,通过吸入口131吸入的制冷剂将可能与吸入引导部1415周边碰撞而形成涡流或产生反作用力。因此,使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L5等于或大于吸入口131的内径D,将有利于提高吸入体积。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的轴方向长度L6可以大于或等于吸入口131 的内径(轴方向长度)D。更优选地,使吸入引导部1415的轴方向长度 (图6示出)L6大于吸入口131的内径D,将有利于提高吸入体积。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可以形成为多样的形状。只是,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优选地形成为,能够使通过吸入口131吸入的制冷剂沿着滚子141的回旋方向顺畅地移动。
图11是示出通过吸入引导部吸入制冷剂的过程的概略图。参照图11,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从滚子141的外周面按预设定的深度大小凹陷,并且其内表面可以形成为曲面。在此情况下,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的全体可以形成为曲面,也可以使其一部分形成为曲面。
并且,在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在轴方向投影时,构成内周面的第一内表面1415c可以形成为半圆或圆弧形状。在此情况下,对于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的曲率可以根据压缩机的规格进行设定,但是可以形成为大致等于或大于滚子141的外周面曲率。
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可以在该第一内表面1415c的圆周方向中心P3与吸入口131的中心线CL一致的状态下,以该吸入口 131的中心线CL为基准,使其圆周方向两侧对称地形成。由此,不仅能够容易地进行吸入引导部1415的加工,还能够使通过吸入口131流入的制冷剂全体在吸入引导部1415中顺畅地移动,从而减小流动阻力。
并且,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中,构成上侧内表面的第二内表面1415d和构成下侧内表面的第三内表面1415e可以分别形成为平面。由此,在使吸入引导部1415形成在滚子141的外周面中间的情况下,能够使该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最大程度大地形成。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具有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制冷剂通过吸入口131吸入到压缩空间V。吸入口131对于滚子 141的外周面在大致法线方向上形成。因此,制冷剂吸入的方向对于滚子 141的外周面为法线方向,滚子141的外周面和缸筒130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隔很窄。
因此,在滚子141的外周面未形成有吸入引导部1415的情况下,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碰撞到高速旋转的滚子141的外周面而可能会形成涡流,或者发生因吸入反作用力而要向吸入口侧逆流的倾向。
但是,当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在滚子141的外周面按预设定的深度大小凹陷形成时,在该吸入引导部1415的作用下,滚子141 的外周面和缸筒130的内周面之间将拉开实质性的间隔。即,吸入引导部1415将对于吸入的制冷剂作用为一种缓冲空间。
此时,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将向面对吸入口131的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部流入,该制冷剂在吸入引导部1415中缓冲因碰撞引起的冲击,并且可以沿着滚子141顺畅地移动。
因此,不仅能够抑制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的涡流现象,还能够减小制冷剂的吸入反作用力。此时,制冷剂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顺畅地吸入,由此,增加制冷剂的吸入量并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与此同时,由于吸入引导部1415起到一种减重部的作用,能够按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大小减小滚子141的重量,随着滚子141的重量减小,能够减小整体上的马达的输入并提高压缩机效率。图12是将按滚子的不同回旋角度的输入扭矩的变化进行比较示出的图表。其示出现有技术中在滚子未采用吸入引导部的例,本实施例中在滚子的外周面采用吸入引导部的例。
观察所述附图可以确定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中的输入扭矩减小。这可以确定出,当如现有技术在滚子未采用吸入引导部时,滚子的重量将与之相应地增加,从而使马达的输入扭矩增加,而如本实施例在滚子141采用吸入引导部1415时,滚子141的重量与之相应地减小,从而使输入扭矩减小。
另外,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另一例的情况如下所述。
即,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但是根据情况,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也可以形成为直线面或直线面和曲面。
图13及图14是将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其他实施例剖视示出的俯视图。
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第一内表面1415c的一部分可以形成为楔子截面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吸入引导部1415 的第一内表面1415c中的外周侧形成为在吸入口131的长度方向上平行的直线面,并且内周侧越向中心侧越窄的楔子截面形状。
由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外周侧的最短长度L5可以与吸入口131 的内径D相同地形成或更大地形成。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的外周侧的最短长度L5也可以比吸入口131的内径D更小地形成。
即便是如上所述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构成楔子截面形状的情况下,该吸入引导部1415的基本布置结构及与之对应的作用效果也将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因此,将省去对其具体的说明。
只是,随着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形成为楔子截面形状,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直线面。由此,在本实施例中,与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情形相比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
并且,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与如前述的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情况相比,在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形成为楔子截面形状的情况下,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可以增加。
由此,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的滚子 141的重量将更加减小,使得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马达的输入可以更加降低。
进一步,当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形成为楔子截面形状时,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将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部比较顺畅地移动,从而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制冷剂的涡流及反作用力。
另外,参照图14,在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第一内表面1415c 可以整体上形成为四边形截面形状。例如,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中,外周侧可以形成为在吸入口131的长度方向上平行的直线面,内周侧形成为与吸入口13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直线面。
由此,吸入引导部1415的外周侧的最短长度L51和内周侧的最短长度L52彼此相同地形成,并且可以与吸入口131的内径D相同地形成或更大地形成。当然,吸入引导部1415的外周侧的最短长度L51也可以比内周侧的最短长度L52稍微更大地形成。
即便是如上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构成四边形截面形状的情况下,该吸入引导部1415的基本布置结构及与之对应的作用效果也将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因此,将省去对其具体的说明。
只是,随着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形成为四边形截面形状,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整体上形成为直线面。因此,与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或形成为楔子形状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能够容易地进行加工。
并且,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相同的情况下,与如前述的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形成为圆弧形状或形成为四边形截面形状的情况相比,在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形成为四边形截面形状的情况下,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可以增加。
由此,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的滚子 141的重量将更加减小,使得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马达的输入可以更加降低。
进一步,当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形成为四边形截面形状时,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部被缓冲,从而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制冷剂的涡流及反作用力。
虽未图示,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周侧也可以沿着滚子141的内周面以呈曲面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能够相应地增加。
另外,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情况如下所述。
即,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吸入引导部1415以从吸入口131的中心线 CL延伸的虚拟线为中心其圆周方向两侧彼此对称地形成,但是根据情况,吸入引导部1415也可以上述的虚拟线为中心其圆周方向两侧彼此非对称地形成。
图15是将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进行剖视示出的俯视图。参照图15,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形成为,第一内表面1415c的圆周方向一侧形成为堵住的形状,而圆周方向另一侧形成为开放的形状。例如,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中,与铰链槽1411邻近的第一端1415a 侧的第一内表面1415沿着吸入口131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形成至预设定的深度,作为第一端1415a的相反侧的第二端1415b侧的第一内表面1415c 在第一端侧的第一内表面1415c向与吸入口131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形成。
由此,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在整体上形成为“┗”形状,以使与叶片145邻近的第一端侧形成为堵住的形状,而从叶片145远离的第二端侧形成为开口的形状。
即便是如上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内表面构成非对称形状的情况下,该吸入引导部1415的基本布置结构及与之相应的作用效果与前述的实施例相似。因此,将省去对其具体的说明。
只是,随着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内表面1415c的与叶片145邻近侧被堵住,而从叶片145远离侧形成为开口的形状,与如前述的实施例所述形成为圆周方向两端被堵住的对称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加容易地加工吸入引导部1415。
并且,随着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一端形成为开口的形状,与形成为圆周方向两端被堵住的对称形状的前述的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 1415相比,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可以增加。
由此,与前述的实施例的滚子相比,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中的滚子141的重量更加减小,使得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马达的输入可以更加降低。
进一步,当如本实施例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周方向一端形成为开口的形状时,通过吸入口131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空间V吸入的制冷剂能够沿着滚子141的旋转方向迅速地移动,从而还能够有效地减少制冷剂的涡流及反作用力。
另外,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情况如下所述。
即,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吸入引导部1415在滚子141的外周面中间按预设定的深度凹陷形成,但是根据情况,吸入引导部1415也可以贯穿滚子141的轴方向两侧侧面中的一侧侧面形成,或者都贯穿两侧侧面形成。以下以吸入引导部1415都贯穿滚子的轴方向两侧侧面形成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6是示出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参照图16,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从滚子141的轴方向上表面贯穿至轴方向下表面而形成。在此情况下,在吸入引导部1415的轴方向两侧将分别排除轴方向密封面。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沿着轴方向形成为相同的截面形状。当然,吸入引导部1415也可以沿着轴方向形成为不同的截面形状,但是考虑到加工方面时,优选地沿着轴方向形成为相同的截面形状。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如前述的实施例,例如圆弧截面形状、楔子截面形状、四边形截面形状、非对称截面形状等多样地形成。以下以圆弧截面形状为代表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如前述的图5的实施例呈圆弧截面形状,并且从滚子141的外周面按预设定的深度大小凹陷形成。
并且,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端1415a从铰链槽1411按预设定的第一间隔L1大小隔开地形成,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1415b可以形成在从接触点(更准确而言是吸入口的末端)到吸入完毕时点或压缩开始时点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参照图6至图9,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二端1415b 优选地形成至与吸入口131的末端131a相接触的滚子141的外周面。当然,吸入引导部1415也可以形成至最大许用间隔位置P1。
并且,如前所述,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L5也可以与吸入口 131的内径D相同或更大地形成。当然,吸入引导部1415的最短长度L5 也可以比吸入口131的内径D更小地形成。
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与前述的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在基本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上相似。只是,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吸入引导部1415 包括滚子141的外周面并贯穿轴方向两侧侧面而形成,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地,可以排除第一轴方向密封面和第二轴方向密封面。
因此,不仅能够更加容易地加工吸入引导部1415,还能够增加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并且,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滚子141相比,滚子 141的重量将更加减小,从而能够使马达的输入更加降低。
另外,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情况如下所述。
即,在前述的实施例中,吸入引导部在滚子的外周面沿着圆周方向仅形成有一个,但是根据情况,吸入引导部1415也可以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复数个。
图17是示出吸入引导部相关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8A及图18B 是为了说明图17的吸入引导部的动作而示出的俯视图。
参照图17,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部1416 以及第二引导部1417。在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之间可以沿着圆周方向按预设定的间隔(第五间隔)L7形成有圆周方向密封面 141c。
虽未图示,在吸入引导部1415中,除了第一、第二引导部1416、1417 以外,第三引导部、第四引导部等也可以沿着圆周方向分别在其之间设有圆周方向密封面L7而连续地形成。为了说明上的便利,以下将限定为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进行说明。
并且,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可以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彼此不同的形状。为了说明上的便利,以下以第一引导部 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形成为相同的形状的例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前述的其他实施例相同地,第一引导部1416的第一端1416a可以从铰链槽1411隔开第一间隔L1而形成,第一引导部1417的第二端1416b 形成在从接触点(更准确而言是吸入口的末端)到吸入完毕时点或压缩开始时点为止的范围内。具体而言,如前所述,第一引导部1416的第二端 1416b优选地形成至与吸入口131的末端131a相接触的滚子141的外周面。
第一引导部1416的最短间隔L5’和第二引导部1417的最短间隔L5”可以分别与吸入口131的内径相同或更大地形成。由此,将第一引导部 1416的最短间隔L5’和第二引导部1417的最短间隔L5”相加的对于吸入引导部1415的总最短间隔L5可以比吸入口131的内径D大致大于2倍以上。
如上所述,即便是吸入引导部1415由复数个引导部L5'、L5"构成的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吸入引导部1415的基本布置结构及与之相应的作用效果也与吸入引导部1415由一个构成的前述的实施例相似。因此,将省去对其具体的说明。
只是,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吸入引导部1415沿着圆周方向在其之间设有圆周方向密封面141c而形成有复数个,与前述的实施例相比,吸入引导部1415的全体圆周方向长度(以下,吸入引导部的圆弧长度或吸入引导部的最短间隔)L5可以扩大。
此时,随着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弧长度增加,压缩室的体积将相应地增加,从而能够提高体积效率。但是,当吸入引导部1415的圆弧长度增加时,在相应压缩室达到吸入完毕时点(大致80°)之前,相应压缩室将可以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与先行压缩室V1相连通。此时,压缩室中压缩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将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向构成吸入室的压缩室,从而可能使吐出量减少。
为此,本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区分为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在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之间可以形成有第五间隔L7大小的圆周方向密封面141c。由此,能够抑制先行压缩室V1中压缩的制冷剂通过吸入引导部1415向后行压缩室V2逆流。
如图18A所示,在滚子141处于0度的位置时,吸入引导部1415的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的一部分处于包括在构成吸入室的先行压缩室V1的状态。此时,先行压缩室V1的体积除了相应压缩室的体积以外,还将该先行压缩室V1中包括的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 1417的体积相加的总体积。由此,与如前述的实施例的吸入引导部1415 由一个构成的情况相比,构成吸入室的压缩室的吸入体积将增加。
如图18B所示,当滚子141回旋大致20度程度时,第一引导部1416 将位于与吸入口131相连通的后行压缩室V2,第二引导部1417位于先行压缩室V1。此时,随着在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之间形成有按第五间隔L7大小隔开的圆周方向密封面141c,第一引导部1416和第二引导部1417在圆周方向上相分离。由此,能够抑制包括第二引导部 1417的先行压缩室V1的制冷剂向包括第一引导部1416的后行压缩室V2 逆流。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使实质性的吐出量增加。
与此同时,随着吸入引导部1415的体积增加,滚子141的重量将相应地减小,从而能够降低马达的输入,并据此能够提高压缩机效率。
另外,虽未图示,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也可以形成为彼此不同的形状。例如,第一引导部可以形成为贯穿滚子141的轴方向两面的形状,第二引导部形成为从滚子141的外周面中间凹陷的形状。并且,第一引导部1416也可以形成为体积较大,第二引导部1417形成为体积较小。并且,第一引导部1416也可以形成为曲面,第二引导部1417形成为直线面。当然,也可以形成为相反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吸入引导部,压缩室的体积将增加,并由此能够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吸入引导部,并且随着吸入引导部在面对吸入口的面上凹陷形成,不仅扩大压缩室的体积,还能够减小向压缩室吸入的制冷剂的吸入反作用力。通过这样的结构,减少在制冷剂的吸入时其碰撞到滚子的外周面而逆流或形成涡流的情形,从而能够提高制冷剂的吸入量。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吸入引导部,不仅扩大压缩室的体积,还能够减小滚子的重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降低马达的输入并提高马达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吸入引导部形成在从铰链槽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的范围内,使因吸入引导部引起的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最小化,从而能够实现基于吸入引导部的体积效率的提高。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随着在铰链叶片方式下吸入引导部形成在从铰链槽到吸入完毕时点或吐出完毕时点的范围内,不仅在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吸入引导部,还能够预先防止压缩室间制冷剂泄漏。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压缩机的体积效率。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当使用诸如R32的高压制冷剂时,吸入反作用力可能会增加,可以在采用有这样的高压制冷剂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有用地适用前述的吸入引导部。
Claims (14)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
转轴;
轴承板,支撑所述转轴;
缸筒,与所述轴承板相结合,吸入口和叶片插槽沿着圆周方向隔开预设定的间隔设置在所述缸筒;
滚子,与所述转轴相结合,设置在所述缸筒的内部而与所述轴承板及所述缸筒一同形成压缩空间,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以及
叶片,其一端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在所述缸筒的叶片插槽,另一端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滚子的铰链槽,
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凹陷形成有一个以上的吸入引导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以所述铰链槽为基准形成在面对所述吸入口侧的位置,
在所述铰链槽接触到所述缸筒的内周面的时点,所述吸入引导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吸入口在半径方向上相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形成在从所述滚子的轴方向两侧的截面中的至少一侧的截面按预设定的轴方向高度大小隔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通过所述滚子的轴方向两侧的截面之间而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从所述铰链槽隔开第一间隔大小,所述第一间隔为所述吸入引导部与所述铰链槽之间最短的长度,
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或等于所述滚子的半径方向厚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隔小于或等于作为所述滚子的内周面和所述铰链槽之间的间隔的第二间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缸筒的内周面和所述滚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最大许用间隔位置和最小许用间隔位置,所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和所述最小许用间隔位置在圆周方向上隔开预设定的间隔,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中的远离所述铰链槽的一侧的末端形成在所述铰链槽和所述最大许用间隔位置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中的远离所述铰链槽的一侧的末端位于所述压缩空间的吸入完毕时点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两端之间的最短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吸入口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圆弧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直线面,
所述吸入引导部的内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为彼此交叉的倾斜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以该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对称地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以该吸入引导部的圆周方向中心为基准非对称地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引导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复数个,
在复数个所述吸入引导部之间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圆周方向密封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00040419A KR102317529B1 (ko) | 2020-04-02 | 2020-04-02 | 로터리 압축기 |
KR10-2020-0040419 | 2020-04-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292887U true CN215292887U (zh) | 2021-12-24 |
Family
ID=74884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026708.XU Active CN215292887U (zh) | 2020-04-02 | 2021-01-06 | 旋转式压缩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889432B1 (zh) |
KR (1) | KR102317529B1 (zh) |
CN (1) | CN215292887U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73066B2 (ja) * | 1993-12-06 | 2003-12-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揺動型ロータリー圧縮機 |
ES2116065T3 (es) * | 1993-12-27 | 1998-07-01 | Daikin Ind Ltd | Compresor rotativo. |
JP2012154235A (ja) | 2011-01-26 | 2012-08-16 | Panasonic Corp | 回転式圧縮機 |
KR102249115B1 (ko) * | 2014-09-19 | 2021-05-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압축기 |
-
2020
- 2020-04-02 KR KR1020200040419A patent/KR102317529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21
- 2021-01-06 CN CN202120026708.XU patent/CN215292887U/zh active Active
- 2021-03-16 EP EP21162742.7A patent/EP3889432B1/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89432B1 (en) | 2024-02-21 |
EP3889432A1 (en) | 2021-10-06 |
KR20210123104A (ko) | 2021-10-13 |
KR102317529B1 (ko) | 2021-10-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49115B1 (ko) | 압축기 | |
CN113446219B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EP3406906B1 (en) | Rotary compressor | |
CN214366711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KR102442466B1 (ko) | 로터리 압축기 | |
US11754071B2 (en) | Hermetic compressor including an intermediate plate having a curved suction passage | |
CN215292888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212803582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212690342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CN215292887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EP4108926B1 (en) | Rotary compressor | |
CN215256803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KR102508197B1 (ko) | 로터리 압축기 | |
US11732584B2 (en) | Rotary compressor with unequally spaced vane slots | |
CN113700648B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KR20190000688A (ko) | 토출 성능을 개선한 압축기 | |
EP3851676A1 (en) | Rotary compressor | |
CN215256804U (zh) | 旋转式压缩机 | |
KR102372174B1 (ko) | 로터리 압축기 | |
KR20220128553A (ko) | 로터리 압축기 | |
JPH04314987A (ja) | 流体圧縮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