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85137U -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85137U
CN215285137U CN202121699775.4U CN202121699775U CN215285137U CN 215285137 U CN215285137 U CN 215285137U CN 202121699775 U CN202121699775 U CN 202121699775U CN 215285137 U CN215285137 U CN 2152851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ece
clamping
folding
wrench
f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9977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优飞
闫学凯
王海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motion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9977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851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851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851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torcycle And Bicycle Fram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其中,折叠器包括立杆、第一折叠件、第二折叠件、扳手、卡合件以及与卡合件卡接配合的固定件;第一折叠件套设于立杆的一端,第二折叠件的一侧与第一折叠件的一侧转动配合,第二折叠件相对的另一侧与扳手的一端转动配合,卡合件设置于扳手,固定件设置于立杆。代步车包括上述折叠器。本实用新型能够限制第一折叠件与第二折叠件间的相对移动,使得第一折叠件不易相对于第二折叠件转动,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折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进而能够大幅度提升代步车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代步车按照车轮的数量可以分为四轮代步车、三轮代步车以及二轮代步车;其中,二轮代步车通常包括脚踏车、滑板车和平衡车等,这些二轮代步车均可以被配置成电力驱动。现以滑板车为例,为了提升滑板车的便携性和收纳性,一般会在与车把连接的立杆以及与滑板连接的前叉间设置折叠器;在需要对滑板车进行携带或收纳时,可以利用折叠器将与车把连接的立杆相对于与滑板连接的前叉进行折叠。在滑板车行驶途中,由于折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较差,从而导致与车把连接的立杆以及与滑板连接的前叉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导致滑板车的安全性较低。
因此,有必要对上述折叠器的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折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折叠器,包括:立杆、第一折叠件、第二折叠件、扳手、卡合件以及与所述卡合件卡接配合的固定件;所述第一折叠件套设于所述立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折叠件的一侧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折叠件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扳手的一端转动配合,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扳手,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立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代步车,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方面所述的折叠器。
从上述描述可知,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立杆的一端套设第一折叠件,并将第二折叠件的一侧转动连接于第一折叠件的一侧,以及将第二折叠件相对的另一侧转动连接于扳手的一端;同时在扳手上设置卡合件,以及在立杆上设置与卡合件卡接配合的固定件;其中,立杆可以与代步车的车把相连接,第二折叠件可以与具有车轮且用于承载用户的承载组件相连接。基于此,当用户需要驾驶代步车出行时,可以将立杆向靠近扳手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折叠件与第二折叠件相互扣合,同时将扳手向靠近立杆的方向转动,使得卡合件卡接于固定件,以实现立杆、第一折叠件、第二折叠件以及扳手间的相对固定;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折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进而能够大幅度提升代步车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相关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相关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而并非是全部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三种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2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于展开状态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于折叠状态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也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在相关技术中,以滑板车为例,由于折叠器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较差,从而导致与车把连接的立杆以及与滑板连接的前叉间发生相对移动,进而导致滑板车的安全性较低。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折叠器,该折叠器可以应用于诸如滑板车、自行车和平衡车等需要具备折叠功能的代步车。
请参阅图1、图2以及图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一种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折叠器100,包括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扳手140、卡合件150以及与卡合件150卡接配合的固定件160;其中,第一折叠件120套设于立杆110的一端,第二折叠件130的一侧与第一折叠件120的一侧转动配合,第二折叠件130相对的另一侧与扳手140的一端转动配合,卡合件150设置于扳手140,固定件160设置于立杆110。
可以理解,第二折叠件130的一侧与第一折叠件120的一侧转动配合,使得第二折叠件130能够相对于第一折叠件120转动,以实现第二折叠件130与第一折叠件120间的开合。设置于扳手140的卡合件150与设置于立杆110的固定件160卡接配合,使得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相互固定,以限制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以及扳手140间的相对移动。
在实际应用中,立杆110未套设第一折叠件120的一端可以与代步车的车把相连接;第二折叠件130远离第一折叠件120的一端可以与具有车轮且用于承载用户的承载组件相连接,比如与滑板车中设置于滑板的前叉相连接。当用户需要驾驶代步车出行时,可以将立杆110向靠近扳手140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相互扣合,同时将扳手140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转动,使得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以实现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以及扳手140间的相对固定;当用户需要携带或收纳代步车时,可以解除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状态,并将扳手140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同时将立杆110向远离扳手140的方向转动,使得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由扣合状态转变为分离状态,以满足用户携带或收纳代步车的需求。其中,对于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相互扣合,且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折叠器100的状态,我们可以称其为展开状态;对于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相互分离,且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相互分离时折叠器100的状态,我们可以称其为折叠状态。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实现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以及扳手140间的相对固定,从而能够大幅度提升折叠器100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固性,进而能够大幅度提升代步车的安全性。
此外,为了方便用户控制扳手140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转动或者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扳手140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一端可以形成有向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方向延伸的拨动部143,以方便用户利用此拨动部143对扳手140进行拨动。
请进一步参阅图4至图7,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6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结合图4至图7,卡合件150可以包括设置于扳手140的第一主体151、自第一主体151向立杆110的方向延伸且相对的两个连接部152以及分别自两个连接部152靠近立杆110的端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两个卡合部153;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连接部152的延伸方向。固定件160可以包括设置于立杆110的第二主体161以及分别自第二主体161相对的两侧向远离第二主体161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伸出部162。
对于该实施方式,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卡合件150中的两个卡合部153靠近第一主体151的一侧会分别与固定件160中的两个伸出部162靠近立杆110的一侧抵接,以此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卡合件150可以包括设置于扳手140的第一主体151、自第一主体151向立杆110的方向延伸且相对的两个连接部152以及分别自两个连接部152靠近立杆110的端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两个卡合部153;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连接部152的延伸方向。固定件160可以包括设置于立杆110的第二主体161以及自第二主体16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一侧向第二主体161的内部凹陷且相对的两个卡槽(图中未示出)。
对于该实施方式,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卡合件150中的两个卡合部153会分别伸入固定件160中的两个卡槽,且卡合件150中的两个卡合部153靠近第一主体151的一侧会分别与固定件160中的两个卡槽远离立杆110的槽壁抵接,以此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卡合件150可以包括设置于扳手140的第一主体151、自第一主体151向立杆110的方向延伸且相对的两个连接部152、分别自两个连接部152靠近立杆110的端部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两个卡合部153以及分别自两个卡合部153远离两个连接部152的端部向靠近第一主体151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伸入部(图中未示出);其中,第一方向可以为连接部152的延伸方向。固定件160可以包括设置于立杆110的第二主体161、分别自第二主体161相对的两侧向远离第二主体161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伸出部162以及分别自两个伸出部162靠近立杆110的一侧向两个伸出部162的内部凹陷的两个卡槽(图中未示出)。
对于该实施方式,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卡合件150中的两个卡合部153靠近第一主体151的一侧会分别与固定件160中的两个伸出部162靠近立杆110的一侧抵接,且卡合件150中的两个伸入部会分别伸入固定件160中的两个卡槽(卡合件150中的两个伸入部靠近两个连接部152的一侧会分别与固定件160中的两个卡槽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槽壁抵接),以此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现,并非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卡合件150以及固定件160的具体结构的唯一限定,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灵活设定。
进一步地,结合图4以及图5,扳手140可以具有容置槽141,容置槽141可以具有朝向立杆110的开口1411。基于此,卡合件150可以设置在容置槽141内,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可以与容置槽141的槽壁转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相对的两侧可以分别与容置槽141相对的两个槽壁转动配合。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的任一侧可以与容置槽141相应的槽壁转动配合。
对于这两种实施方式,当用户需要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可以将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具体可以控制卡合件150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转动,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当用户需要解除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状态时,可以将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具体可以控制卡合件150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相互分离。
进一步地,结合图4以及图5,扳手140远离立杆110的一侧可以形成有连通容置槽141与外部空间的通口142。基于此,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远离立杆110的一侧可以全部或部分伸出通口14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通口142的形状可以为矩形。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口142的形状也可以为本领域内常见的其他形状,比如圆形、椭圆形和梯形等;甚至还可以为本领域内常用的一些不规则图形;或者,还可以为一些经过设计的特定图形,比如动物图形、生活用品图形和汽车图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需要解除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状态时,可以将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伸出通口142的部分向立杆110的方向按下,使得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具体可以为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相互分离;当用户需要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可以松开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伸出通口142的部分,使得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具体可以为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转动,以实现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
进一步地,结合图4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器10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容置槽141内的弹性复位件154;该弹性复位件154可以与卡合件150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接触点(图中未示出),该弹性复位件154可以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图中未示出),且该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可以位于第一主体15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一侧;该弹性复位件154可以用于为卡合件150施加一个向立杆110的方向的推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54可以包括一个,该一个弹性复位件154可以设置在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之间,且该一个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连接,该一个弹性复位件154可以具有至少一个向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方向延伸且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抵接的延伸部(图中未示出),该延伸部可以自弹性复位件154的预设位置向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预设位置可以为位于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两端之间的任意位置。
对于该实施方式,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两端分别与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的连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一接触点;至少一个延伸部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的抵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二接触点。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54也可以包括两个,该两个弹性复位件154可以均设置在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之间,且其中一个弹性复位件154的一端可以连接于其中一个连接部152,另一个弹性复位件154的一端可以连接于另一个连接部152,该两个弹性复位件154可以均具有至少一个向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方向延伸且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抵接的延伸部(图中未示出)。以其中一个弹性复位件154为例,延伸部可以自弹性复位件154的预设位置向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方向延伸形成,该预设位置可以为未与相应的连接部152连接的一端,或者,为位于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两端之间的任意位置。
对于该实施方式,以其中一个弹性复位件154为例,弹性复位件154的一端与卡合件150中的相应连接部152的连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一接触点;至少一个延伸部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的抵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二接触点。
在又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54还可以包括两个,该两个弹性复位件154的一端可以分别连接于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一侧,该两个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另一端可以分别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抵接。
对于该实施方式,以其中一个弹性复位件154为例,弹性复位件154的一端与卡合件150中的相应连接部152的连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一接触点;弹性复位件154相对的另一端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的抵接点即为前文所述的第二接触点。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54可以采用扭力弹簧。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弹性复位件154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内常用的具有复位功能的其他弹性结构,比如压缩弹簧和拉伸弹簧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在实际应用中,当用户将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伸出通口142的部分向立杆110的方向按下,使得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时(也即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将要相互分离时),由于弹性复位件154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所以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间的挤压作用,弹性复位件142会被压缩;当用户松开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伸出通口142的部分,使得卡合件150相对于容置槽141的槽壁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转动时(也即卡合件150将要卡接于固定件160时),由于弹性复位件154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所以通过该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间的反弹作用,弹性复位件142会逐渐解除压缩状态,并为卡合件150施加一个向立杆110的方向的推力,使得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间的卡接配合更为紧密,也即使得卡合件150与固定件160不易分离,这将进一步增强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以及扳手140间的相对固定。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现,并非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卡合件150中的第一主体151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连接方式、通口142的形状、弹性复位件154的数量、弹性复位件154的类型以及弹性复位件154与容置槽141远离立杆110的槽壁和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的连接方式的唯一限定,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灵活设定。
请进一步参阅图8至图13,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二种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8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的第三种分解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0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沿图1中A-A方向的第三种剖面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2中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例,结合图8至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器100还可以包括连接件170;连接件170的一端可以与第一折叠件120靠近扳手140的一侧转动配合,连接件170相对的另一端可以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槽壁转动配合。基于此,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连接件170会收容于容置槽141,且连接件170的中间部分会置于卡合件150中的两个连接部152之间;当扳手140向远离立杆110的方向转动时,连接件170会脱离容置槽141并向远离扳手140的方向转动。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70的端部相对的两侧的侧壁可以分别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且相对的两个槽壁转动配合。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70的端部的任一侧的侧壁也可以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且相应的槽壁转动配合。
在实际应用中,当折叠器100由展开状态向折叠状态转变时,连接件170会绕其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连接处向靠近立杆110的方向旋转,使得连接件170不再收容于容置槽141,最终达到如图12或者图13所示的形态;当折叠器100由折叠状态向展开状态转变时,连接件170会绕其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转动连接处向靠近扳手140的方向旋转,使得连接件170再次收容于容置槽141,最终达到如图8或者图9所示的形态。可以理解,如果连接件170想要实现本段所描述的过程,那么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扳手140与第二折叠件130的转动连接处的转动中心不应位于连接件170的轴线或者连接件170的轴线的延长线上,应该位于连接件170的轴线或者连接件170的轴线的延长线靠近立杆110的一侧;此处,可以参见图9,从图9中可以看出,当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扳手140与第二折叠件130的转动连接处的转动中心N确实是位于连接件170的轴线M(或者是说,连接件170的轴线M的延长线)靠近立杆110的一侧;如此设置,也能够有效地保证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时,连接件170于容置槽141内的锁定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扳手140与第一折叠件120间设置连接件170,能够有效地增强扳手140与第一折叠件120间的连接关系,使得折叠器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扳手140不再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此处,有必要进行说明,扳手140的相对孤立的状态表征除卡合件150卡接于固定件160外,扳手140与第一折叠件120间不存在其他实质性的连接关系。
进一步地,结合图10以及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转轴180以及第二转轴190;其中,第一转轴180可以设置在容置槽141内,第一转轴180可以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的槽壁转动配合;第二转轴190可以插设于第一折叠件120靠近扳手140的一侧,且可以与第一折叠件120转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180相对的两端可以分别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且相对的两个槽壁转动配合。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转轴180的任一端也可以与容置槽141远离第二折叠件130且相应的槽壁转动配合。
在此基础上,连接件170的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一转轴180且可以与第一转轴180绕连接件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连接件170相对的另一端可以插设于第二转轴190且可以与第二转轴190绕连接件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连接件170可以采用一端形成有螺纹171的螺杆(仍以编号170表示),该螺杆170形成有螺纹171的一端可以插接于第一转轴180且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第一转轴180绕螺杆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该螺杆170未形成有螺纹171的另一端可以插接于第二转轴190且可以与第二转轴190绕螺杆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当然,也并非仅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螺杆170形成有螺纹171的一端可以插接于第二转轴190且可以通过螺接的方式与第二转轴190绕螺杆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该螺杆170未形成有螺纹171的另一端可以插接于第一转轴180且可以与第一转轴180绕螺杆170的轴线方向转动配合。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控制螺杆170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使得第一转轴180与第二转轴190间的距离被改变(增大第一转轴180与第二转轴190间的距离,或者,缩短第一转轴180与第二转轴190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折叠器1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间的扣合程度被改变(增大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间相互扣合的紧密性,或者减小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间相互扣合的紧密性),进而使得当增大第一折叠件120与第二折叠件130间相互扣合的紧密性时,能够进一步增强立杆110、第一折叠件120、第二折叠件130以及扳手140间的相对固定,同时能够进一步提升代步车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选实现,并非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连接件170与第一折叠件120和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连接方式、第一转轴180与容置槽141的槽壁的连接方式以及连接件170的结构形式的唯一限定,对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场景进行灵活设定。
请进一步参阅图14以及图15,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于展开状态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器于折叠状态下滑板车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滑板车200,包括如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折叠器100。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例,滑板车200可以包括车把210、前叉220、滑板230以及至少两个车轮240;其中,车把210可以连接在立杆110远离第一折叠件120的一端,前叉220可以连接在第二折叠件130远离第一折叠件120的一端,滑板230可以连接在前叉220远离折叠器100的一侧,至少一个车轮240可以设置在前叉220远离折叠器100的一侧且可以与滑板230相互间隔,至少一个车轮240可以设置在滑板230远离车把210的一侧。
对于折叠器100处于展开状态时滑板车200的形态可以参见图14;对于折叠器100处于折叠状态时滑板车200的形态可以参见图15。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内容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内容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内容。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实用新型内容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内容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内容将不会被限制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实用新型内容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折叠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杆、第一折叠件、第二折叠件、扳手、卡合件以及与所述卡合件卡接配合的固定件;所述第一折叠件套设于所述立杆的一端,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折叠件的一侧转动配合,所述第二折叠件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扳手的一端转动配合,所述卡合件设置于所述扳手,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立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扳手的第一主体、自所述第一主体向所述立杆的方向延伸且相对的两个连接部以及分别自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两个卡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
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杆的第二主体以及分别自所述第二主体相对的两侧向远离所述第二主体的方向延伸的两个伸出部;
当所述卡合件卡接于所述固定件时,两个所述卡合部靠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分别与两个所述伸出部靠近所述立杆的一侧抵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扳手的第一主体、自所述第一主体向所述立杆的方向延伸且相对的两个连接部以及分别自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沿垂直于第一方向弯折延伸的两个卡合部;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连接部的延伸方向;
所述固定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立杆的第二主体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侧向所述第二主体的内部凹陷且相对的两个卡槽;
当所述卡合件卡接于所述固定件时,两个所述卡合部分别伸入两个所述卡槽,且两个所述卡合部靠近所述第一主体的一侧分别与两个所述卡槽远离所述立杆的槽壁抵接。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具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具有朝向所述立杆的开口;所述卡合件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容置槽的槽壁转动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扳手远离所述立杆的一侧形成有连通所述容置槽与外部空间的通口;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立杆的一侧伸出所述通口。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的弹性复位件;所述弹性复位件与所述卡合件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接触点,所述弹性复位件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立杆的槽壁具有至少一个第二接触点,所述第二接触点位于所述第一主体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侧;所述弹性复位件用于为所述卡合件施加一个向所述立杆的方向的推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一个,所述弹性复位件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弹性复位件相对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弹性复位件具有至少一个向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立杆的槽壁抵接的延伸部;
或,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均位于两个所述连接部之间,其中一个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其中一个所述连接部,另一个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连接于另一个所述连接部,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均具有至少一个向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立杆的槽壁抵接的延伸部;
或,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两个,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一侧,两个所述弹性复位件相对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立杆的槽壁抵接。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折叠件靠近所述扳手的一侧转动配合,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的槽壁转动配合;
当所述卡合件卡接于所述固定件时,所述连接件收容于所述容置槽,且所述扳手与所述第二折叠件的转动连接处的转动中心位于所述连接件的轴线或者所述连接件的轴线的延长线靠近所述立杆的一侧;当所述扳手向远离所述立杆的方向转动时,所述连接件脱离所述容置槽并向远离所述扳手的方向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转轴以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第一转轴相对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容置槽远离所述第二折叠件且相对的两个槽壁转动配合;所述第二转轴插设于所述第一折叠件靠近所述扳手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折叠件转动配合;
所述连接件为一端形成有螺纹的螺杆,所述螺杆具有螺纹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一转轴且与所述第一转轴螺接,所述螺杆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且与所述第二转轴转动配合。
10.一种代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器。
CN202121699775.4U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Active CN2152851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9775.4U CN215285137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99775.4U CN215285137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85137U true CN215285137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43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99775.4U Active CN215285137U (zh) 2021-07-23 2021-07-23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851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00147B2 (en) Folding scooter
US7219920B2 (en) Easily detached and assembled golf cart with auxiliary wheel
EP2519436B1 (en) Folding type bicycle
CN211663385U (zh) 滑板车
US20070262223A1 (en) Clamping device
CA2726206A1 (en) Scooter handlebar holder
US20020145264A1 (en) Folding structure of a scooter
US20060097476A1 (en) Folding bicycle
US5865460A (en) Foldable mechanism for use in a stroller
CN215285137U (zh) 一种折叠器及代步车
US20070052198A1 (en) Tricycle neck connector
CN214524235U (zh) 电动车把立管折叠器
CN214216041U (zh) 滑板车
US11970239B2 (en) Vehicle system including foot-deck-based vehicle and seat accessory structure
CN210391439U (zh) 一种高效折叠电动滑板车
CN112776932A (zh) 龙头组件及骑行车
WO2002024518A2 (en) Folding handlebar
CN215399117U (zh) 限位机构、折叠机构及可折叠骑行车
KR200164478Y1 (ko) 접철식 자전거
CN218577949U (zh) 一种踏板车
CN219029667U (zh) 悬挂结构和自行车
CN216887070U (zh) 折叠锁组件和代步车
CN215752828U (zh) 一种折叠锁止结构及其折叠车
KR200423536Y1 (ko) 자전거용 바구니 장착 구조
CN215883953U (zh) 龙头组件及骑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