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79477U -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79477U
CN215279477U CN202120164818.2U CN202120164818U CN215279477U CN 215279477 U CN215279477 U CN 215279477U CN 202120164818 U CN202120164818 U CN 202120164818U CN 215279477 U CN215279477 U CN 2152794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ooling
base
new energy
energy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6481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荣刚
谷荣华
曹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ank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ank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ank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anke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6481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794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794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794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包括底座和顶座,底座顶端的中部和顶座底端的中部分别固定设有下模座和上模座,下模座的顶端和上模座的底端分别固定设有若干个凸模和若干个凹模,若干个凸模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若干个凹模的位置和尺寸一一对应,下模座的内部和上模座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冷却孔道,顶座的内部开设有内腔,内腔的内部设有循环散热组件和降温组件,底座顶端的四角固定设有四个导向柱,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加工过程中通过循环散热组件的潜水泵可以将内腔内部的无盐水经过两个冷却孔道循环流动起来,通过无盐水进行水冷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速度块,可以确保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级进模具,特别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属于模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级进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按顺序关联完成不同的加工,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加工,一次行程完成后,由冲床送料机按照一个固定的步距将材料向前移动,这样在一副模具上就可以完成多个工序,一般有冲孔,落料,折弯,切边,拉伸等。目前汽车尾盖在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一般采用多工位级进模具进行加工。
现有的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散热效果差,温度过高的成品一般仅能依靠自然降温,散热的速度慢,影响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的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散热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包括底座和顶座,所述顶座设置在底座的顶部,所述底座顶端的中部和顶座底端的中部分别固定设有下模座和上模座,所述下模座的顶端和上模座的底端分别固定设有若干个凸模和若干个凹模,若干个所述凸模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若干个凹模的位置和尺寸一一对应,所述下模座的内部和上模座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冷却孔道,所述顶座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的内部设有循环散热组件和降温组件,所述底座顶端的四角固定设有四个导向柱,四个所述导向柱的顶部分别与顶座的四角滑动穿插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循环散热组件包括潜水泵,所述潜水泵固定设置在内腔内壁底端的中部,所述内腔的内部注有无盐水,所述潜水泵的出口端和内腔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水三通和进水三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水三通的两个出水端通过两个软管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水三通的两个进水端通过两个软管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的另一端固定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降温组件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片和若干个挡板,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分别固定穿插设置在内腔的两边侧,且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冷面分别设置在内腔内壁的两边侧,若干个所述挡板分别固定设置在内腔内壁的两边侧,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挡板之间交错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座顶端的两边侧分别开设有两个条形开口,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的制热面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开口的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座的另一侧固定设有温控开关,所述温控开关的探头设置在其中一个凹模的内部,所述潜水泵和两个半导体制冷片均通过温控开关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加工过程中通过循环散热组件的潜水泵可以将内腔内部的无盐水经过两个冷却孔道循环流动起来,通过无盐水进行水冷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速度块,可以确保生产效率,且水冷散热过程中通过降温组件的两个半导体制冷片可以对循环流动的无盐水进行降温,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同时通过无盐水进行换热降温可以避免结垢问题,继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冷却孔道堵塞,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座;2、顶座;3、下模座;4、上模座;5、凸模;6、凹模;7、导向柱;8、冷却孔道;9、内腔;10、循环散热组件;101、潜水泵;102、无盐水;103、出水三通;104、进水三通;105、软管;11、降温组件;111、半导体制冷片;112、挡板;12、条形开口;13、温控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包括底座1和顶座2,顶座2设置在底座1的顶部,底座1顶端的中部和顶座2底端的中部分别固定设有下模座3和上模座4,下模座3的顶端和上模座4的底端分别固定设有若干个凸模5和若干个凹模6,若干个凸模5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若干个凹模6的位置和尺寸一一对应,下模座3的内部和上模座4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冷却孔道8,顶座2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内腔9的内部设有循环散热组件10和降温组件11,通过循环散热组件10可以提高散热效果,确保生产效率,通过降温组件11可以进一步提高散热效果,底座1顶端的四角固定设有四个导向柱7,四个导向柱7的顶部分别与顶座2的四角滑动穿插连接。
优选的,循环散热组件10包括潜水泵101,潜水泵101固定设置在内腔9内壁底端的中部,内腔9的内部注有无盐水102,潜水泵101的出口端和内腔9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水三通103和进水三通104,通过潜水泵101可以使内腔9内部的无盐水102循环流动对整个多工位级进模进行水冷散热,出水三通103的两个出水端通过两个软管105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8的一端固定连通,进水三通104的两个进水端通过两个软管105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8的另一端固定连通,通过软管105不影响上模座4的移动,降温组件11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和若干个挡板112,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分别固定穿插设置在内腔9的两边侧,且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的制冷面分别设置在内腔9内壁的两边侧,若干个挡板112分别固定设置在内腔9内壁的两边侧,且相邻的两个挡板112之间交错分布,通过半导体制冷片111可以对循环流动的无盐水102进行降温,通过若干个挡板112相配合可以延长无盐水102流经内腔9内部的路径,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可以提高降温效果,顶座2顶端的两边侧分别开设有两个条形开口12,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的制热面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开口12的内部,确保半导体制冷片111的正常运转,顶座2的另一侧固定设有温控开关13,温控开关13的探头设置在其中一个凹模6的内部,潜水泵101和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均通过温控开关13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通过温控开关13可以自动控制循环散热组件10和降温组件11工作,无需手动控制,节省电能。
具体使用时,本实用新型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首先为型号可为CD-KG707-25A的温控开关13设定两个高温界限值,通过下模座3和上模座4上的若干个凸模5和若干个凹模6相配合进行多工位汽车尾盖加工,加工过程中,通过温控开关13的探头可以实时监测温控,温度高于第一界限值时通过温控开关13自动控制潜水泵101工作,通过潜水泵101可以使内腔9内部的无盐水102经过出水三通103、两个冷却孔道8和进水三通104循环流动对整个多工位级进模的下模座3和上模座4进行水冷散热,散热效果好,散热速度块,可以确保生产效率,温度高于第二界限值时通过温控开关13自动控制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工作,通过型号可为TES1系列的半导体制冷片111可以对循环流动的无盐水102进行降温,进一步提高降温效果,同时通过若干个挡板112相配合可以延长无盐水102流经内腔9内部的路径,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可以提高降温效果,且整个水冷过程中通过无盐水102进行换热降温可以避免结垢问题,继而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冷却孔道8堵塞,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包括底座(1)和顶座(2),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设置在底座(1)的顶部,所述底座(1)顶端的中部和顶座(2)底端的中部分别固定设有下模座(3)和上模座(4),所述下模座(3)的顶端和上模座(4)的底端分别固定设有若干个凸模(5)和若干个凹模(6),若干个所述凸模(5)的位置和尺寸分别与若干个凹模(6)的位置和尺寸一一对应,所述下模座(3)的内部和上模座(4)的内部分别开设有两个冷却孔道(8),所述顶座(2)的内部开设有内腔(9),所述内腔(9)的内部设有循环散热组件(10)和降温组件(11),所述底座(1)顶端的四角固定设有四个导向柱(7),四个所述导向柱(7)的顶部分别与顶座(2)的四角滑动穿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散热组件(10)包括潜水泵(101),所述潜水泵(101)固定设置在内腔(9)内壁底端的中部,所述内腔(9)的内部注有无盐水(102),所述潜水泵(101)的出口端和内腔(9)的一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出水三通(103)和进水三通(1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三通(103)的两个出水端通过两个软管(105)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8)的一端固定连通,所述进水三通(104)的两个进水端通过两个软管(105)分别与两个冷却孔道(8)的另一端固定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组件(11)包括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和若干个挡板(112),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11)分别固定穿插设置在内腔(9)的两边侧,且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11)的制冷面分别设置在内腔(9)内壁的两边侧,若干个所述挡板(112)分别固定设置在内腔(9)内壁的两边侧,且相邻的两个所述挡板(112)之间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顶端的两边侧分别开设有两个条形开口(12),两个所述半导体制冷片(111)的制热面分别设置在两个条形开口(12)的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座(2)的另一侧固定设有温控开关(13),所述温控开关(13)的探头设置在其中一个凹模(6)的内部,所述潜水泵(101)和两个半导体制冷片(111)均通过温控开关(13)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CN202120164818.2U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Active CN2152794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4818.2U CN21527947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64818.2U CN21527947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79477U true CN215279477U (zh) 2021-12-24

Family

ID=795298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64818.2U Active CN215279477U (zh) 2021-01-21 2021-01-21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794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2851B (zh) 具有相联的流体导流单元的电池组壳体
CN108448205A (zh) 一种电池模组散热装置
CN213410072U (zh) 一种机械加工用具有冷却功能的冲压模具
CN111952508A (zh) 一种基于一体式电池包箱体的电池包总成
CN21527947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尾盖多工位级进模具
CN209840775U (zh) 一种低电导率燃料电池专用水空中冷器
CN109326847B (zh) 一种电池模组液冷管道
CN210188077U (zh) 一种水冷型热挤压模具
CN210280622U (zh) 一种压铸机专用冷却装置
CN210308688U (zh) 一种热成型泡棉多工位热压水冷成型装置
CN212648368U (zh) 一种基于一体式电池包箱体的电池包总成
CN209945093U (zh) 一种封闭式风冷换热器
CN213378797U (zh) 一种具有冷却系统的高速连续模
CN208285721U (zh) 一种室外分体式无线通信基站的散热装置
CN212431487U (zh) 一种环保机械用降温装置
CN211276249U (zh) 一种冲压模具的成型冲头
CN215943505U (zh) 一种具有快速冷却功能的新型模架
CN220963468U (zh) 换热板、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8019856U (zh) 一种自动化非标件模具
CN212598650U (zh) 一种冷却性较好平锻机模座
CN214242247U (zh) 一种冷链式集装箱
CN215376088U (zh) 一种循环降温的烤版机
CN220372148U (zh) 一种冷却效果好的金属模具
CN218287167U (zh) 一种数码印花设备的墨水降温组件
CN220878813U (zh) 一种反应釜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