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64345U -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64345U
CN215264345U CN202120921864.2U CN202120921864U CN215264345U CN 215264345 U CN215264345 U CN 215264345U CN 202120921864 U CN202120921864 U CN 202120921864U CN 215264345 U CN215264345 U CN 215264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odule
assembly
heat sink
pi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218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保生
张聪
胡震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ol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218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64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64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64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及投影仪,散热组件包括第一吸热模块、散热模块及热管,第一所述吸热模块的表面用于贴合所述投影仪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所述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连接,所述热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散热模块。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的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投影仪等投影仪的发热模块多且分布于不同侧,需要多个热管分别对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散热,然而,设置较多的热管不仅会使得占据空间大且不利于发热模块的小型化,还使得热管与发热模块之间的桥接力较大而导致发热模块与芯片等器件之间贴合不牢固等风险,还由于热管所能够吸收的最大能量的限制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基于此,如何开展散热组件的研究,以提高投影仪的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的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包括:
第一吸热模块,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表面用于贴合所述投影仪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及
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连接,所述热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散热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连通所述热管的内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皆为闭合腔体。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凸台用于通过导热材料连接所述发热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台具有凸台内腔,所述凸台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连通;或者,所述凸台凸设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外表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间隔设置的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及第一风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围设于所述热管的另一端的周侧,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正对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所述热管的另一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光调制散热器,所述光调制散热器包括第二风扇、第二吸热模块及设于所述第二吸热模块上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吸热模块用于接触所述投影仪的光调制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口正对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吸热模块为均温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热模块呈U形或L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热模块为均温板。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影仪,包括光源组件及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朝向不同侧的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贴合于多个所述发光模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吸热模块对投影仪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吸热,热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吸热模块,另一端连接散热模块,实现第一吸热模块对所接触的发热模块进行吸热,并将热量经热管及散热模块扩散到空气中,而且,本申请对于第一吸热模块的结构进行设计,以使第一吸热模块可以对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散热,并通过较少数量的热管导热,可有效地避免需要设置多个热管分别对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散热,如此,在实现对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散热的同时减少热管的设置,进而减少因热管与发热模块之间的桥接力较大而导致发热模块与芯片等器件之间具有贴合不牢固等风险,还解决了由于热管所能够吸收的最大能量的限制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提高散热组件的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投影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的投影仪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第一吸热模块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的第一吸热模块的局部剖面图一;
图7是图3所示的第二吸热模块的局部剖面图二;
图8是图5所示的散热组件及发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所示的第一种第一吸热模块与热管的剖面图;
图10是图3所示的第二种第一吸热模块与热管的剖面图;
图11是图2所示的投影仪中的第一种局部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散热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图3所示的第三种第一吸热模块的剖面图;
图14是图2所示的投影仪中的第二种局部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投影仪中的另一视角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投影仪内设有多个发热模块,一般的散热结构中热管只能实现发热模块与散热结构的一对一进行热量传送,导致需要多个热管分别对不同的发热模块进行热量传送,而设置较多的热管不仅会使得占据空间大而不利于投影仪的小型化,还会使得热管与发热模块之间的桥接力较大而导致发热模块的电路板与芯片(或发光单元)等器件之间的贴合不牢固等风险;且热管所能够吸收的最大能量的限制导致散热效率低。
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的投影仪1000 的散热组件100。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吸热模块10及至少一个热管20。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散热组件100还包括散热模块30。第一吸热模块10的表面用于贴合所述投影仪1000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200。
可选的,第一吸热模块10呈弯折状。第一吸热模块10弯折形成多个朝向不同的吸热部分110。不同的吸热部分110之间能够实现非常快速的热交换,以使多个吸热部分110的温度相近或相同。多个吸热部分110分别用于对不同的发热模块200进行吸热。可选的,每个吸热部分110通过导热材料粘贴于一个发热模块200,或者,每个吸热部分110通过导热材料粘贴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热模块200,以吸收发热模块200的热量。
请参阅图1,热管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吸热模块10,热管20的另一端连接散热模块30。散热模块30围接于热管20的另一端的周侧。由于多个吸热部分 110为一个整体,多个吸热部分110之间能够实现快速的热交换,如此,热管20 的一端连接于多个吸热部分110中的任意一个,即可将多个吸热部分110从发热模块200吸收的热量皆传递至散热模块30。换言之,多个发热模块200的热量分别传导至多个吸热部分110,多个吸热部分110通过一个或多个热管20将热量传导至散热模块30,再由散热模块30传导至空气中,以实现热量的释放及对发热模块200进行降温。本实施例,热管20的数量小于或等于发热模块200的数量,如此,无需较多的热管20即可实现对于多个发热模块200的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100相较于每个发热模块200皆设置一个或多个热管20而言,第一方面,减少了管道设置数量,进而避免了投影仪内因设置较多数量的管道而导致占据的较大的空间的问题;第二方面,吸热部分110与发热模块200之间为面面贴合设置,且多个吸热部分110可以环绕于多个发热模块 200的周侧设置,如此设置可有效地减少吸热部分110与发热模块200之间的桥接力,进而减少了芯片与基板之间的贴合脱离风险;第三方面,吸热部分110可相当于吸热部,吸热部分110与发热模块200之间采用面面贴合的方式,散热组件100与发热模块200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换言之,散热组件100与发热模块200的吸热面积较大,如此,实现散热组件100对于发热模块200之间的散热效率较高;第四方面,由于多个子吸热部分110一体成型,相邻的两个子吸热部分 110之间能够快速地进行热交换,以使不同的发热模块200之间的温度保持相对均衡;第五方面,由于热管20直接接触发热模块200吸收热量的最大限值较低,当发热模块200的发热量增加时,需要更多热管20进行热量传输,导致散热结构所需的空间增大,同时装配存在较大风险,而本申请中的第一吸热模块10的吸热面积相对较大,故第一吸热模块10吸收热量的最大限值较高,能够满足较大发热量的发热模块200进行散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100,通过设置第一吸热模块10对投影仪1000 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200进行吸热,热管20的一端连接于吸热部分110,散热模块30围接于热管20的另一端的周侧,实现第一吸热模块10对所接触的发热模块200进行吸热,并将热量经热管20及散热模块30扩散到空气中,而且,本申请对于第一吸热模块10的结构进行设计,以使第一吸热模块10包括多个一体成型的吸热部分110,这些吸热部分110可以对不同的发热模块200进行散热,并通过较少数量的热管20导热,可有效地避免需要设置多个热管20分别对不同的发热模块200进行散热,如此,在实现对不同的发热模块200进行散热的同时减少热管20的设置,进而减少因热管20与发热模块200之间的桥接力较大而导致发热模块200与芯片等器件之间具有贴合不牢固等风险,还解决了由于热管20 所能够吸收的最大能量的限制导致散热效率低的问题,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散热效率及装配稳定性。
请参阅图1及图2,投影仪1000包括壳体300及设于壳体300内的光源组件400、光调制组件500、光学镜头组件600、散热组件100。光源组件400包括用于发射光线的多个发光模块410。多个发光模块410分别设于光调制组件500 的不同侧。多个发光模块410用于从不同的方向朝向光调制组件500发光。光调制组件500用于根据图像信息对从光源组件400射出的光进行调制。光学镜头组件600用于投射由光调制组件500调制后的光。
请参阅图3,本申请以发热模块200(见图1)为发光模块410为例进行说明。对于多个发光模块410的功耗不同的场景,例如,第一发光模块411的功耗大于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的功耗,故第一发光模块411的发热量大于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的发热量。通过多个热管20散热的方式无法使得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及第三发光模块413的温度降低至较为均衡的温度。第一发光模块411的温度大于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的温度,而当温度超出设计标准时则需要降低第一发光模块411的功耗,如此,导致第一发光模块411的亮度降低,而第一发光模块411的亮度降低不利于合成所需的光线亮度和颜色,影响显示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有效地对多个发热模块200散热且实现大致均衡温度效果的散热组件100。当多个吸热部分110对不同的发热模块200实现吸热时,即使不同的发热模块200的功耗不同,由于多个吸热部分110之间能够进行较快的热交换,以实现温度的均匀性,故多个发热模块200也能够保持较为均衡的温度,进而实现每个发光模块410的发光亮度适合,促进合成所需的光线亮度和颜色,提升显示效果。
可选的,请参阅图4,第一吸热模块10为均温板。为了便于区别本文中的其他均温板,定义第一吸热模块10为第一均温板。具体的,第一吸热模块10呈密封盒状。第一吸热模块10的外观类似铜板,内部为真空腔体。第一吸热模块10 包括底板11、顶板12及连接于底板11和顶板12周侧的侧板13。底板11、顶板 12及侧板13包围形成吸热腔14。吸热腔14为真空腔体。可选的,底板11与顶板12相对设置。底板11背离顶板12的一侧通过导热材料粘接发热模块200。进一步地,第一吸热模块10还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支撑柱15,支撑柱15支撑于底板11与顶板12之间。底板11、顶板12皆为金属板,例如铜板,以提高导热速率。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的支撑柱15并没有将吸热腔14隔断,支撑柱15呈柱状,故吸热腔14为一体贯通状态。
可选的,请参阅图4,底板11、顶板12及支撑柱15上设有毛细结构16。毛细结构16可为烧结金属粉、烧结金属网、泡沫金属、微槽道等结构。吸热腔14 内设有工质。工质包括但不限于为水、氟化液等氟类溶剂、乙醇等醇类等、R134a、 R1234zd、HP-1等制冷剂等。通过工质的相变(蒸发和冷凝)实现热量在吸热腔 14体内快速扩散,起到平面(二维)内均温效果。
底板11的热源处液体工质受热蒸发,将热量快速扩散到整个吸热腔14,随后气体工质在顶板12上冷凝放热,将热量通过顶板12传递给散热鳍片。液化后的液体工质在毛细结构16内,通过毛细力的作用流回到底板11的热源处,继续受热汽化。这样即实现整个相变循环,将热源处的热量均匀扩散到整个均温板的散热面上。
相较于一般的导热结构而言,均温板的导热速率极快,故均温板能够确保多个吸热部分110之间的温度均衡,故吸热部分110在对多个发热模块200进行热交换时,多个吸热部分110能够确保多个发热模块200具有较高的均温性,当发热模块200为发光模块410时,可使不同的发光模块410皆工作在适当的亮度,提高投影仪1000的投影光效。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吸热模块10不是均温板,例如,第一吸热模块10为真空的铜材质的腔体。该腔体内设有沸点低的工质。工质在腔体内相变传热。进一步地,第一吸热模块10的顶板12上可设有散热鳍片,配合风扇对顶板12进行散热,促进气体工质的液化。
请参阅图5,本申请对于第一吸热模块10的弯折次数不做限定,即第一吸热模块10弯折所形成的不同朝向的吸热部分110的数量不做限定。可选的,发热模块20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发热模块200分别为第一发热模块210和第二发热模块220。第一发热模块210和第二发热模块220分别设于光调制组件500的不同侧。
请参阅图5,第一吸热模块10经过一次弯折形成两个朝向不同的吸热部分 110,分别记为第一吸热部分101及第二吸热部分102。具体的,第一吸热模块 10呈L型或V型等。
第一吸热部分101与第二吸热部分102分别对两个位于不同侧的发热模块 200进行散热。第一吸热部分101的内腔与第二吸热部分102的内腔连通,第一吸热部分101上的温度与第二吸热部分102上温度分布均匀。第一吸热部分101 及第二吸热部分102分别用于通过导热材料接触(或粘贴)第一发热模块210和第二发热模块220,以使散热组件100同时对位于不同侧的第一发热模块210和第二发热模块220进行散热,该散热组件100的结构简单、设置管道较少、可对第一发热模块210及第二发热模块220进行均匀散热、具有较高的散热效率。
具体的,请参阅图6,第一吸热模块10(见图4及图5)弯折后,底板11 弯折形成朝向不同侧的第一底板111及第二底板112,其弯折角度包括但不限于 90°等。顶板12弯折形成朝向不同的第一顶板121及第二顶板122。第一顶板 121与第一底板111相对应。第二顶板122与第二底板112相对应。第一顶板121、第一底板111以及第一顶板121与第一底板111之间的一部分吸热腔形成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顶板122、第二底板112以及第二顶板122与第二底板112之间的另一部分吸热腔形成第二吸热部分102。
换言之,第一吸热部分101和第二吸热部分102为一个盒状腔体弯折后在不同侧形成的不同的模块。吸热腔14内的工质可以在第一吸热部分101与第二吸热部分102之间自由流动。
可选的,第一吸热部分101相对于第二吸热部分102靠近散热模块30。热管 20的一端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以使热管20具有相对较短的长度,减少汽化的散热介质的传输路径及缩短液化的散热介质的传输路径,进而提升散热效率。
可选的,第一吸热模块10的内腔连通热管20的内腔。举例而言,热管20 的内腔连通第一吸热部分101的内腔、第二吸热部分102的内腔。热管20的另一端连接散热模块30。
本申请对于热管20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可选的,热管20的数量为两个。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热管20的数量为一个、三个等。当热管20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热管20的一端皆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或第二吸热部分102,或者,多个热管20中的一部分热管20的一端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多个热管20中的另一部分热管20的一端连接第二吸热部分102。
具体的,热管20利用蒸发制冷。热管20内部被抽成负压状态,充入适当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低,容易挥发。热管20的管壁有吸液芯,其由毛细多孔材料构成。热管20连接第一吸热模块10的一端为蒸发端,热管20连接散热模块 30的一端为冷凝端。当热管20的蒸发端吸收第一吸热模块10的热量时,毛细管中的液体迅速蒸发,蒸气在微小的压力差下流向热管20的冷凝端,并且释放出热量,重新凝结成液体,液体再沿多孔材料靠毛细力的作用流回热管20的蒸发端,如此循环不止,以将热量由热管20的一端传至另外一端。这种循环是快速进行的,以使热量可以被源源不断地传导开来。热管20的外观类似铜管,内部为真空腔体,包含毛细结构和工质,通过工质的相变(蒸发和冷凝)实现热量在腔体内的快速扩散,起到一维方向的均温效果。
本实施例中,热管20的一端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热管20的另一端连接散热模块30,以在第一吸热部分101与散热模块30之间进行热传导。由于第一吸热部分101与第二吸热部分102为一个整体,故热管20实现第一吸热模块10 与散热模块30之间的热传导。
请参阅图7,第一吸热模块10经过两次弯折形成不同朝向的三个吸热部分 110,分别记为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吸热部分102及第三吸热部分103。具体的,第一吸热模块10呈U型等。
底板11经过两次弯折形成第一底板111、第二底板112及第三底板113。其中,第二底板112与第三底板113相对设置,第二底板112与第三底板113分别连接于第一底板111的相对两端。
顶板12经过两次弯折形成第一顶板121、第二顶板122及第三顶板123。第三顶板123与第三底板113相对设置。第三顶板123、第三底板113以及第三顶板123与第三底板113之间的一部分吸热腔形成第三吸热部分103。第三吸热部分103的内腔、第二吸热部分102的内腔及第一吸热部分101的内腔相互连通并形成吸热腔14。第三吸热部分103用于接触第三发热模块230(请参阅图5)。
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吸热部分102、第三吸热部分103围接形成半封闭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光源组件400。具体的,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吸热部分102及第三吸热部分103分别通过导热材料粘贴于第一发热模块210、第二发热模块220及第三发热模块230。
可选的,请参阅图3及图5,多个发光模块410包括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分别为第一发热模块210、第二发热模块220、第三发热模块230。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分别发射红光、绿光、蓝光。其中,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分别位于光调制组件500的三侧。换言之,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围设于光调制组件500的周侧。本申请对于发光模块410的数量不做具体的限定。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光模块410还包括第四发光模块 414,其中,第四发光模块414发射红光、绿光、蓝光中的至少一者。第四发光模块414可与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中的一者设于同一侧。
本实施例以投影仪1000内设有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为例进行举例说明。对于热管20对第一发光模块411、第二发光模块412、第三发光模块413散热而言,需要至少三个热管20分别对上述的三种发光模块410进行散热,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100,通过设计第一吸热模块10弯折形成多个朝向不同的吸热部分110,将每个吸热部分110贴合于每一侧的发光模块410,可使位于三侧的发光模块410能够均匀散热且散热效率较高,及设置多个吸热部分110的内腔皆相互连通,以使多个吸热部分110只需较少的热管20连接至散热模块30,以使散热组件100的结构简单,占据的空间小。
请参阅图8,第一发光模块411(见图中210)包括第一基板211及设于第一基板211上的第一发光单元212。第一基板211包括但不限于为电路板。第一发光单元212包括但不限于为LED灯等。第一基板211与第一发光单元212的连接方式包括不限于为焊接等。相类似地,第二发光模块412(见图中220)包括第二基板221及设于第二基板221上的第二发光单元222。第三发光模块413(见图中230)包括第三基板231及设于第三基板231上的第三发光单元232。第二发光单元222、第三发光单元232皆包括但不限于为LED灯等。第二基板221、第三基板231包括但不限于为电路板等。其中,第一发光单元212、第二发光单元222、第三发光单元232分别位于光调制组件500的三侧,且皆朝向光调制组件500发光。第一基板211设于第一发光单元212背离光调制组件500的一侧,第二基板221设于第二发光单元222背离光调制组件500的一侧,第三基板231 设于第三发光单元232背离光调制组件500的一侧。
可选的,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吸热模块10设有至少一个凸台17,所述凸台17用于通过导热材料连接所述发热模块200。所述凸台17具有凸台内腔,所述凸台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10的内腔连通;或者,所述凸台17凸设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10的外表面。
具体的,第一底板111(结合图9、图10、图13)背离第一顶板121的一侧凸设有凸台17。凸台17用于通过导热材料连接发热模块200。该凸台17可以为第一底板111上背离第一顶板121的一侧焊接的或一体凸设的导热块,该导热块为实心结构。该凸台17还可以是第一底板111的一部分朝向背离第一顶板121 的一侧凸出形成。所述凸台17具有凸台内腔,该凸台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 10的内腔连通。
结合图4、图8及图13,本申请对于凸台17的数量不做限定。可选的,第一吸热部分101具有第一凸台,第一凸台通过导热材料连接第一发光模块411的第一基板211。第二吸热部分102具有第二凸台,第二凸台通过导热材料连接第二发光模块412的第二基板221。第三吸热部分103具有第三凸台,第三凸台通过导热材料连接第三发光模块413的第三基板231。
可选的,第一发热模块210凸设于光调制组件500的侧面,吸热部分110上设有与发热模块200相配合的凹槽。发热模块200的至少部分设于凹槽内。可选的,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吸热部分102、第三吸热部分103分别设有与第一发热模块210、第二发热模块220及第三发热模块230相对应的凹槽。以上对于吸热部分110的设计,一方面使得吸热部分110在作为散热结构的同时还能够与发热模块200在结构上互补安装,提高组装后的结构紧凑性及提高装配牢固性;另一方面可增加发热模块200与吸热部分110的接触面积,提高发热模块200的散热效率;再一方面,相邻的两个吸热部分110的凹槽之间形成凸块,当发光模块410(即发热模块200)设于凹槽内时,相邻的两个吸热部分110之间的凸块能够对于相邻的两个发光模块410之间起到挡光作用,以防止相邻两个发光模块 410发射的光线相互串扰。
请参阅图3、图4及图9,第一吸热模块10的内腔连通热管20的内腔。具体的,热管20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吸热部分101(见图7)的顶板12上。对于第一吸热模块10为均温板而言,热管20内部的毛细结构与第一吸热部分101上的毛细结构16相连续。第一吸热模块10内的吸热腔14的一部分气体工质能够在顶板12上冷凝液化并循环至底板11上,另一部分的气体工质经热管20流向散热模块30,并热管20的冷凝端降温液化,并经热管20内的毛细结构和吸热部分 110的毛细结构16回流至底板11上,进而再次液化和循环散热。换言之,上述具有两条散热路径,这两条散热路径相互加强,提高散热组件100对于发热模块 200的散热效率。
可选的,请参阅图10,热管20的内腔与第一吸热模块10的内腔相间隔设置。换言之,热管20的内腔与第一吸热模块10的内腔皆为闭合腔体。如此,吸热腔 14内进行独立的循环,热管20内也进行独立的循环,而热管20能够对第一吸热模块10进行进一步地散热,从而来提高散热效率。换言之,第一吸热模块10不仅仅作为独立的散热结构还能作为热管20散热的导热模块。
请参阅图11,散热模块3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及第一风扇32。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围设于热管20的另一端的周侧。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平行且间隔设置,热管20的另一端贯穿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设置,以使热管20的另一端能够充分与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相接触。第一风扇32的出风口正对多个第一散热鳍片31及热管20的另一端,以对热管20的另一端进行散热,使得气体工质在热管20的另一端降温而液化。
可选的,请参阅图12,热管20的另一端的高度大于热管20的一端的高度,以使热管20的另一端的液体工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回至热管20的一端,进而提高工质的循环速度,提高散热组件100的散热速率。
请参阅图13,热管20的一端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第二顶板122相对于第二底板112倾斜,且第二顶板122靠近第一顶板121的一端与第二底板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顶板122远离第一顶板121的一端与第二底板112之间的距离。由于第二顶板122远离第一顶板121的一端的口径小,第二顶板122靠近第一顶板121的一端的口径大,故第二顶板122远离第一顶板121的一端在某些时候的蒸汽气压相对较大,随后,第二吸热部分102中的蒸汽在底部的气压推动下会快速朝向第一吸热部分101移动,进而加快第一吸热部分101与第二吸热部分102 之间的热交换,提高第一吸热模块10的均温效果;还使得第二吸热部分102内的蒸汽能够尽快流至热管20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的接口,进而尽快流向热管 20内。
进一步地,从第二底板112靠近第一底板111的方向上,第二顶板122组件远离第二底板112。即从第二底板112靠近第一底板111的方向上,蒸汽气压逐渐减小。
本实施方式通过对第二吸热部分102中吸热腔14的口径大小设计,形成特殊形状的第二吸热部分102,以对第二吸热部分102中的蒸汽进行导向,以使蒸汽快速地流向第一吸热部分101,以便连接第一吸热部分101的热管20也对第二吸热部分102进行散热。
可选的,第一底板111与第一顶板121之间的间距可与第二顶板122靠近第一顶板121的一端与第二底板112之间的距离相等,以使第二吸热部分102的蒸汽快速流向第一吸热部分10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第三顶板123靠近第一顶板121的一端与第三底板 113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顶板123远离第一顶板121的一端与第三底板113之间的距离。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热管20的一端连接第二吸热部分102。第一顶板 121靠近第二顶板122的一端与第二底板1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顶板121远离第二顶板122的一端与第一底板111之间的距离。
请参阅图14及图15,投影仪1000还包括光调制组件500。光调制组件500 位于光源组件400(见图2)的出光口。散热组件100(见图1)还包括光调制散热器700。光调制散热器700包括第二风扇710、第二吸热模块720及设于第二吸热模块720上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730(见图15)。第二吸热模块720接触光调制组件500,用于对光调制组件500进行散热。第二均温板720通过导热材料粘接于光调制组件500。第二风扇710的出风口正对多个第二散热鳍片730,第二吸热模块720为均温板。
以上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投影仪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吸热模块,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经过弯折形成至少两个朝向不同的吸热部分,所述第一吸热模块朝向不同的吸热部分的表面分别用于贴合所述投影仪上多个朝向不同的发热模块;及
热管,所述热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连接,所述热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散热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连通所述热管的内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皆为闭合腔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设有至少一个凸台,所述凸台用于通过导热材料连接所述发热模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具有凸台内腔,所述凸台内腔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内腔连通;或者,所述凸台凸设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的外表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间隔设置的散热模块,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多个第一散热鳍片及第一风扇,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围设于所述热管的另一端的周侧,所述第一风扇的出风口正对多个所述第一散热鳍片及所述热管的另一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光调制散热器,所述光调制散热器包括第二风扇、第二吸热模块及设于所述第二吸热模块上的多个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吸热模块用于接触所述投影仪的光调制组件,所述第二风扇的出风口正对多个所述第二散热鳍片,所述第二吸热模块为均温板。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呈U形或L形。
9.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热模块为均温板。
10.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光源组件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多个朝向不同侧的发光模块,所述第一吸热模块贴合于多个所述发光模块。
CN202120921864.2U 2021-04-29 2021-04-29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Active CN215264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1864.2U CN215264345U (zh) 2021-04-29 2021-04-29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21864.2U CN215264345U (zh) 2021-04-29 2021-04-29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64345U true CN215264345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539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21864.2U Active CN215264345U (zh) 2021-04-29 2021-04-29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6434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156748A (zh)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US8348470B2 (en) LED illuminating device
US8247956B2 (en) LED illuminating device
US8021023B2 (en) LED illuminating device
US20070090737A1 (en) Light-emitting diode assembl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JP2017112088A (ja) Led車両ヘッドライト
TW201326658A (zh) 高效能發光二極體燈泡
CN213816733U (zh) 一种散热装置及激光光源
CN112188792A (zh) 散热器
JP5769307B2 (ja) 照明装置
CN113448027B (zh) 光模块散热结构、光模块及光通信设备
CN114153092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5264345U (zh)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KR101044240B1 (ko) 냉각 장치를 구비한 led 조명 장치
CN216752619U (zh) 散热组件和电子设备
CN112748631B (zh) 一种激光光源及激光投影设备
CN112097148A (zh) 灯具散热装置及灯具
JP2005005483A (ja) 高輝度発光素子
CN114815475B (zh) 散热结构和投影设备
CN218332275U (zh) 散热结构及投影设备
CN113138521A (zh) 散热组件及投影仪
CN206020910U (zh) 摄像机
CN214069082U (zh) 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器的散热装置及激光光源
CN218675655U (zh) 用于光调制器的散热装置及投影设备
CN212901016U (zh) 灯具散热装置及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