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52898U -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52898U
CN215252898U CN202022942330.6U CN202022942330U CN215252898U CN 215252898 U CN215252898 U CN 215252898U CN 202022942330 U CN202022942330 U CN 202022942330U CN 215252898 U CN215252898 U CN 2152528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foundation pit
bottom plate
screw rod
block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94233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晨锦
王江涛
袁园
景存德
李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owerChina Roadbridg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owerChina Road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owerChina Roadbridg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PowerChina Roadbridg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94233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528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528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528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侧板、底板、支撑组件以及混凝土构造的基座,底板可拆卸地固定在基座上;支撑组件包括丝杆、复数个平移块、上支臂和下支臂,每个平移块分别与一个上支臂的下端和一个下支臂的上端转动连接,每个上支臂的上端和下支臂的下端分别支撑在侧板的内侧和底板的上表面,丝杆以垂直于上支臂、下支臂的转动轴的方向穿设于每个平移块内,并与平移块螺纹配合,以通过旋转丝杆而调节相邻平移块之间的间距,以改变设于同一个平移块上的上支臂、下支臂之间的夹角,不再需要横跨整个基坑的长度或宽度进行支护,减小了支护结构的占用空间,增大了基坑内的活动空间,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地下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技术也飞速发展。如果城市地基土条件不良,基坑开挖等地下工程的施工极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造成房屋沉降开裂受损,进而引起大量社会矛盾纠纷。
基坑支护是为了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而对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挡、加固与保护措施。现有的基坑支护形式主要有放坡、重力式挡墙、土钉墙、排桩、地下连续墙、逆作拱墙等,有时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因地质条件的不同,所采用的支护形式也有所不同。排桩支护形式下,因基坑周边环境复杂,地上、地下有重要保护对象,排桩设计无法满足基坑安全需求,而必须增设水平支撑等辅助措施来控制基坑开挖及施工期间基坑土体的位移、变形。
现有的排桩设计通常采用竖直的排桩与水平悬空架设的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组合使用来控制侧部的排桩的形变,此种支护方式支护能力较强,能很好地适用于深基坑,但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往往横跨整个施工工地的长度、宽度以及边角部,导致支护结构占用基坑内较大的施工面积,影响后期施工进度,整体成本也较高,后期需要通过爆破等方式破坏性拆除,不仅无法重复利用,还增加了拆除成本和时间,导致施工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可以在基坑的四周对基坑侧壁进行水平支撑,减小了占用面积,而且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包括侧板、底板、两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和所述底板上的支撑组件以及固定在基坑的底面边缘的混凝土构造的基座,所述底板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基座上;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丝杆、复数个平移块、上支臂和下支臂,每个所述平移块分别与一个上支臂的下端和一个下支臂的上端转动连接,每个上支臂的上端和下支臂的下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的内侧和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所述丝杆以垂直于所述上支臂、所述下支臂的转动轴的方向穿设于每个所述平移块内,并与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平移块螺纹配合,位于所述丝杆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平移块的内螺纹旋向相反,以通过旋转所述丝杆而调节相邻的平移块之间的间距,以改变设于同一个平移块上的上支臂、下支臂之间的夹角。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丝杆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底板。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平移块的数量大于。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上支撑块,每个所述上支撑块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平移块上的上支臂的上端枢接,并抵接在所述侧板上。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下支撑块,每个所述下支撑块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平移块上的下支臂的下端枢接,并抵接在所述底板上。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所述底板上的上固定块、下固定块,每个所述上支撑块分别与一个所述上固定块转动连接,每个下支撑块分别与一个所述下固定块转动连接,且所述上支撑块、所述下支撑块的转动轴方向平行于所述丝杆。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侧板上开设有平行于所述丝杆的上凹陷槽,所述底板上上开设有平行于所述丝杆的下凹陷槽,所述上固定块、所述下固定块分别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上凹陷槽、所述下凹陷槽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上凹陷槽的底面凹陷形成供所述上固定块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上卡槽,所述下凹陷槽的底面凹陷形成供所述下固定块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下卡槽。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侧板或所述底板上的丝杆架,所述丝杆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丝杆架上。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连接所述丝杆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丝杆架上,用于驱动所述丝杆转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坑的底面边缘形成混凝土构造的基座,在基座上固定底板,并在基坑侧壁竖立侧板,利用上支臂、下支臂分别支撑在侧板和底板侧,通过丝杆的转动驱动同时连接各组上支臂、下支臂的平移块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改变支撑组件的支撑长度,从而从侧部对基坑侧壁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横跨整个基坑的长度或宽度进行支护,减小了支护结构的占用空间,增大了基坑内的活动空间,而且此种支护结构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设置”、“设有”、“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主要包括侧板1、底板2、两端分别支撑在侧板1和底板2上的支撑组件3以及固定在基坑的底面边缘的混凝土构造的基座4。
其中,底板2可拆卸地固定在基座4上,例如,如图2所示,底板2可以通过螺钉5固定在基座4上,侧板1的底部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基坑侧壁旁的地面,通过将支撑组件3的两端分别抵接在侧板1和底板2上,可以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承力系统,通过侧板1对基坑侧壁进行支护。
具体地,支撑组件3主要是包括丝杆31、复数个平移块32、上支臂33和下支臂34,每个平移块32分别与一个上支臂33的下端和一个下支臂34的上端转动连接,而每个上支臂33的上端和下支臂34的下端分别支撑在侧板1的内侧和底板2的上表面,使得每两个相邻的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 围成菱形状构造。如图1所示,其中一个平移块32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与另一个平移块32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围成菱形状构造。丝杆31以垂直于上支臂33、下支臂34的转动轴的方向穿设于每个平移块32内,并与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平移块32螺纹配合,位于丝杆31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平移块32的内螺纹旋向相反,以通过旋转丝杆31而调节相邻的平移块 32之间的间距,以改变设于同一个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之间的夹角。
这里,平移块32的数量优选是大于2,多组上支臂33、下支臂34共同承担支护应力。所有的平移块32均与丝杆31配合,可以增大支撑组件3的支撑强度,其中,仅丝杆31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相邻的平移块32的内螺纹旋向相反,使得在旋转丝杆31的过程中,这两个平移块32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其他平移块32则随最外侧的这两个平移块32的运动而适应性运动,从而实现支撑组件3的同步伸长和缩短。当安装时,将底板2水平固定在基坑底部浇注的基座4上,将侧板1贴紧基坑内侧壁W,并使支撑组件3的两端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分别支撑在侧板1和底板2上,通过转动丝杆31,使得相邻两个平移块32相互靠近,增大同一个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之间的夹角,则支撑组件3的工作长度增大,两端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将侧板1 和底板2进一步撑开,从而保持牢固稳定的支撑状态。
由于平移块32之间的间距可调,使得支撑组件3可以工作在不同的支撑长度,因此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支撑场景,进行重复利用,实现良好的兼容性,节约了成本。
丝杆31的长度方向、侧板1和底板2的长度方向均一致,使得丝杆3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底板2,每个上支臂33长度分别相同,每个下支臂34长度分别相同,使得支撑组件3在侧板1和底板2上的支撑部位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实现均匀受力。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基坑支护结构还可以包括上支撑块35、下支撑块 36,每个上支撑块35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的上端枢接,并抵接在侧板1上,每个下支撑块36分别与两个相邻的平移块32上的下支臂 34的下端枢接,并抵接在底板2上。
可以理解,上支撑块35、下支撑块36可以不需要同时存在,例如,也可以省略下支撑块36。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包括分别支撑在侧板1、底板2上的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每个上支撑块35分别与一个上固定块37转动连接,每个下支撑块36分别与一个下固定块38转动连接,且上支撑块35、下支撑块 36的转动轴方向平行于丝杆31。
通过利用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将与相邻两个平移块32连接的上支臂 33、下支臂34分别集成在一起,可以方便地调节各支臂在侧板1/底板2上的定位位置,只需要将各上固定块37固定在侧板1的预定位置,各下固定块38固定在底板2的预定位置,即可实现众多上支撑块35、下支撑块36的精确定位。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作为支撑组件3与侧板1、底板2的直接接触的结构,由于多个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共同受力,整个基坑支护结构可以更稳定更牢固。
另外,考虑到支撑组件3的两端在侧板1、底板2上的固定位置可能并不唯一,可能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微调,本实施例的侧板1上还开设有平行于丝杆31的上凹陷槽10,底板2上上开设有平行于丝杆31的长条形的下凹陷槽20,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分别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于上凹陷槽10、下凹陷槽20内。通过沿上凹陷槽10、下凹陷槽20的长度方向分别移动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的位置,可以调节支撑组件3在侧板1、底板2上的支撑位置。
为了保证支撑组件3的两端可以更精确地定位在侧板1、底板2上而不会发生意外的移动或错位,本实施例的上凹陷槽10的底面还凹陷形成供上固定块37 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上卡槽100,下凹陷槽20的底面凹陷形成供下固定块38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下卡槽200。当沿上凹陷槽10、下凹陷槽20 的长度方向分别移动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至所需要的固定位置后,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分别嵌入至对应的上卡槽100、下卡槽200内,可以防止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在水平方向上再发生移动,从而实现两端支撑位置的锁死。
作为其中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基坑支护结构还具有固定在侧板1或底板2上的丝杆架39,丝杆架39仅固定在侧板1和底板2的其中一个上,而丝杆31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在丝杆架39上。丝杆架39最好有至少两个,丝杆31的每一端均由一个丝杆架39进行限位,可以避免支撑组件3意外跳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在安装前实现预定位,便于后续的支撑位置的精确确定。而还可以将驱动电机M固定在丝杆架39上,使驱动电机M的主轴同轴地连接丝杆31,通过驱动电机M驱动丝杆31转动,可以实现支撑组件3的工作长度的自动调节。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基坑的底面边缘形成混凝土构造的基座,在基座上固定底板,并在基坑侧壁竖立侧板,利用上支臂、下支臂分别支撑在侧板和底板侧,通过丝杆的转动驱动同时连接各组上支臂、下支臂的平移块相互靠近或远离,即可改变支撑组件的支撑长度,从而从侧部对基坑侧壁进行支撑,不再需要横跨整个基坑的长度或宽度进行支护,减小了支护结构的占用空间,增大了基坑内的活动空间,而且此种支护结构可以方便地安装和拆卸,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侧板(1)、底板(2)、两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1)和所述底板(2)上的支撑组件(3)以及固定在基坑的底面边缘的混凝土构造的基座(4),所述底板(2)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基座(4)上;所述支撑组件(3)包括丝杆(31)、复数个平移块(32)、上支臂(33)和下支臂(34),每个所述平移块(32)分别与一个上支臂(33)的下端和一个下支臂(34)的上端转动连接,每个上支臂(33)的上端和下支臂(34)的下端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1)的内侧和所述底板(2)的上表面,所述丝杆(31)以垂直于所述上支臂(33)、所述下支臂(34)的转动轴的方向穿设于每个所述平移块(32)内,并与位于其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平移块(32)螺纹配合,位于所述丝杆(31)长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个所述平移块(32)的内螺纹旋向相反,以通过旋转所述丝杆(31)而调节相邻的平移块(32)之间的间距,以改变设于同一个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下支臂(34)之间的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杆(31)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所述底板(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块(32)的数量大于2。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支撑块(35),每个所述上支撑块(35)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平移块(32)上的上支臂(33)的上端枢接,并抵接在所述侧板(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支撑块(36),每个所述下支撑块(36)分别与两个相邻的所述平移块(32)上的下支臂(34)的下端枢接,并抵接在所述底板(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支撑在所述侧板(1)、所述底板(2)上的上固定块(37)、下固定块(38),每个所述上支撑块(35)分别与一个所述上固定块(37)转动连接,每个下支撑块(36)分别与一个所述下固定块(38)转动连接,且所述上支撑块(35)、所述下支撑块(36)的转动轴方向平行于所述丝杆(3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1)上开设有平行于所述丝杆(31)的上凹陷槽(10),所述底板(2)上开设有平行于所述丝杆(31)的下凹陷槽(20),所述上固定块(37)、所述下固定块(38)分别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设于所述上凹陷槽(10)、所述下凹陷槽(20)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凹陷槽(10)的底面凹陷形成供所述上固定块(37)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上卡槽(100),所述下凹陷槽(20)的底面凹陷形成供所述下固定块(38)嵌入的多个水平间隔设置的下卡槽(20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在所述侧板(1)或所述底板(2)上的丝杆架(39),所述丝杆(31)的一端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丝杆架(39)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所述丝杆(31)的驱动电机(M),所述驱动电机(M)固定在所述丝杆架(39)上,用于驱动所述丝杆(31)转动。
CN202022942330.6U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Active CN2152528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2330.6U CN215252898U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942330.6U CN215252898U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52898U true CN215252898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52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942330.6U Active CN215252898U (zh) 2020-12-07 2020-12-07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528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17248B2 (en) Column assembly for use in building found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same
CN215906792U (zh) 一种格构柱导向定位调垂安装设备
CN215252898U (zh)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基坑支护结构
CN102678062B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旋挖钻机
CN210315664U (zh) 一种逆作法基坑矩形格构柱定位调垂装置
CN114439242B (zh) 装配式悬挑复杂构件优化及吊装加固施工工法
CN114541407B (zh) 一种基坑l形开挖施工方法
CN112942401B (zh) 一种公路桥梁用基桩
CN212129155U (zh) 一种无支撑双层弧形钻孔灌注深基坑围护结构
CN213173756U (zh) 一种深基坑边坡支护结构
CN109488341B (zh) 一种幕架式暗挖体系的支撑方法及支撑结构
CN211113654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钢结构基坑支撑装置
CN210712860U (zh) 一种隧道基坑支撑结构
CN217352621U (zh) 后浇带对顶装置
CN112502170A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基坑边坡加固装置
CN215329886U (zh) 一种土木建筑施工用定位基桩装置
CN213952246U (zh) 一种可调节的拼接式基坑内支撑装置
CN111058454A (zh) 在既有建筑物一侧施工保护方法
CN219527674U (zh) 一种基坑支护装置
CN217167391U (zh) 一种塔类设备安装用快速找正用装置
CN218204447U (zh) 一种用于深基坑的支护结构
CN219387156U (zh) 一种筒仓清水混凝土滑模施工装置
CN217298889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稳定安装桩基结构
CN214364954U (zh) 一种建筑用侧模板支撑杆
CN219033226U (zh) 一种建筑工程用基坑安全围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