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5324U -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5324U
CN215245324U CN202121747632.6U CN202121747632U CN215245324U CN 215245324 U CN215245324 U CN 215245324U CN 202121747632 U CN202121747632 U CN 202121747632U CN 215245324 U CN215245324 U CN 2152453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haped
fork
belt shaft
b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74763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苑留涛
邓龙洵
王春青
卞青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Rardus Composite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Rardus Composite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Rardus Composite Material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Rardus Composite Material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74763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453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53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53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第一叉骨上端部和第二叉骨上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上连杆带轴,上连杆带轴的U形底端贯穿把立顶座并分别与把立顶座的两端转动连接,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在上连杆带轴的下方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连杆,竖管下端形成有呈J形的连接部,连接部下端形成有正对的两个带孔耳板,连杆的U形底端转动设置在两带孔耳板之间,连接部上端转动连接一呈Y形的底座短桥,底座短桥开口端分别转动连接四连杆,四连杆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连杆带轴上,把立顶座与底座短桥开口端在上连杆带轴之间转动安装竖向设置的避震器。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其他类型的前叉行程短,舒适性差,配件损坏就会导致整个前叉报废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竞技自行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背景技术
市面上常见的避震车中只有后轮才能组装单独的避震器, 且原来市场上的避震前叉主要有弹簧/优力胶避震前叉,油/气压避震前叉。这几种前叉都各自有比较明显的缺点:
1、弹簧前叉:重量偏重,没有阻尼,在跳跃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压下去,回弹不起来的情况。
2、优力胶避震前叉: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优力胶老化,需要更换。
3、油/气压避震前叉:此类前叉以空气为回弹介质,以油为阻尼,对于小的震动反映不灵敏。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在进行避震时,既增加了避震器的行程长度,又可以单独进行更换避震器及其他相关配件,解决了其他类型的前叉行程短,舒适性差,配件损坏就会导致整个前叉报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包括第一叉骨、第二叉骨、竖管和把立顶座,第一叉骨上端部和第二叉骨上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上连杆带轴,上连杆带轴的U形底端贯穿把立顶座并分别与把立顶座的两端通过培林转动连接,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在上连杆带轴的下方通过培林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连杆,竖管贯穿把立顶座且其下端形成有呈J形的连接部,连接部下端形成有正对的两个带孔耳板,连杆的U形底端转动设置在两带孔耳板之间,连接部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呈Y形的底座短桥,底座短桥的开口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四连杆,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连杆带轴上,把立顶座与底座短桥的开口端在上连杆带轴之间转动安装有竖向设置的避震器。
进一步的,上连杆带轴包括L形上连杆带轴A和I形上连杆带轴B,L形连接杆带轴的L形短边为螺纹端,并通过螺纹端与I形上连杆带轴B拼接为U形的上连杆带轴。
进一步的,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在连接U形连杆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容置培林的矩形孔,矩形孔内在培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垫片,两叉骨上的培林均通过一根贯穿培林的螺丝和螺母对锁安装。
进一步的,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左右对称设置且位于左侧的第一叉骨上安装有碟刹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前叉避震方式是通过机构转动搭配避震器压缩回弹来实现避震的。如同避震车后轮避震的方式运用到前叉上面,前叉竖管和叉骨分布拆分开,通过连杆+培林的方式连接,在搭配避震器使得几个部件组合为一个整体,在遇到障碍物时,培林会迅速的转动起来,把力转到避震器上,使避震器运动起来来达到减震的效果。由于培林的转动会非常的灵敏,使得避震效果明显。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单个配件损坏,拆下来单独更换即可,操作简单,更换配件成本相比较与整只前叉,费用很低。
这款前叉能组装单独的避震器进行避震,既增加了避震器的行程长度,又可以单独进行更换避震器及其他相关配件,解决了其他类型的前叉行程短,舒适性差,配件损坏就会导致整个前叉报废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叉骨与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第一叉骨,2.第二叉骨,3.连杆,4.竖管,5.碟刹座,6.上连杆带轴A,7.上连杆带轴B,8.把立顶座A,9.把立顶座B,10.把立顶座C,11.底座短桥,12.四连杆,13.避震器,14.J形的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包括第一叉骨1、第二叉骨2、竖管4和把立顶座,把立顶座包括把立顶座A8、把立顶座B9 和把立顶座C10三部分,第一叉骨1上端部和第二叉骨2上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上连杆带轴,上连杆带轴的U形底端贯穿把立顶座并分别与把立顶座的两端通过培林转动连接,第一叉骨1和第二叉骨2在上连杆带轴的下方通过培林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连杆3,竖管4贯穿把立顶座且其下端形成有呈J形的连接部14,连接部14下端形成有正对的两个带孔耳板,连杆3的U形底端转动设置在两带孔耳板之间,连接部14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呈Y形的底座短桥11,底座短桥11的开口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四连杆12,四连杆12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连杆带轴上,把立顶座与底座短桥11的开口端在上连杆带轴之间转动安装有竖向设置的避震器13。
上连杆带轴包括L形上连杆带轴A6和I形上连杆带轴B7,L形连接杆带轴6的L形短边为螺纹端,并通过螺纹端与I形上连杆带轴B7拼接为U形的上连杆带轴。
第一叉骨1和第二叉骨2在连接U形连杆3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容置培林的矩形孔,矩形孔内在培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垫片,两叉骨上的培林均通过一根贯穿培林的螺丝和螺母对锁安装。
第一叉骨1和第二叉骨2左右对称设置且位于左侧的第一叉骨1上安装有碟刹座5。
文中所描述的上下左右前后为骑乘时,产品所在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装配前叉,如同避震车架一样,分为几个碳纤部件,用零配件组装在一起,来实现运动功能。其中碳纤部分有:第一叉骨1(左)、 第二叉骨2(右)、连杆3和竖管4。
配件部分有:碟刹座5、上连杆带轴A 6、上连杆带轴B7、把立顶座A 8、把立顶座B9、把立顶座C10、底座短桥11、四连杆12、避震器13,其余配件为培林及螺丝。
组装过程为:上述各部件都是单独的,首先把第一叉骨1,第二叉骨2,竖管3,连杆4,把立顶座A8,配合位置装好培林。第一叉骨1和第二叉骨2是左右对称的造型,不同点是左侧的第一叉骨1增加组装碟刹座5的位置。两个叉骨都是单独的产品,叉骨两端为组配端,一端为勾爪端与轮组组配,另一端和上连杆带轴A6和上连杆带轴B7相连。
每个叉骨的总长为619mm,与上连杆带轴相连的一端,向下199mm处,为叉骨另一个装配培林区域,此处为左右两侧各装配一个直径26mm的培林,后侧开一个上下长52mm,左右宽27mm的方形孔,用于组配连杆3。碳纤连杆3为U型,两U型端部装配培林,端部厚度为24mm,培林左右两侧各放入一个1.5mm厚的垫片,分别塞入左右叉骨的方形孔内,在上述组配区域,各贯穿一根和培林紧密配合的螺丝,和螺母对锁,其中螺丝的外径尺寸要求比较严格,比培林内孔径小0.03至0.07mm的公差范围内,配合起来尺寸不易出现偏差,作动顺畅。
上连杆带轴A6呈L型和上连杆带轴B7呈I型,上连杆带轴A6,L型一端为螺丝,可与上连杆带轴B7组成一个成体,成为U型结构,其中上连杆带轴A 6在左边,上连杆带轴B7在右边。在组配之前需要把把立顶座A8和上连杆带轴A 6先组配,上连杆带轴A6的L型螺丝可贯穿把把立顶座A8的两培林孔。把把立顶座A8的两培林孔为避震器运动的直接转点。
上连杆带轴A 7和上连杆带轴B8组成U型,U型端分别塞入叉骨顶部,也是通过贯穿螺丝来进行固定配合,上连杆带轴A 7和上连杆带轴B8端部装配直径18mm的小培林,其中叉骨顶部及后侧(从顶部往下30mm)是开口的,为了在运动过程中,避免干涉。
顶端叉骨两侧所装配的培林是26mm,上连杆带轴A6 和上连杆带轴B7处只所以选择18mm的培林,是因为和组配空间有关系。
连杆3和叉骨连接以后,连杆3和竖管4进行组配,竖管4与普通的前叉竖管及碗组造型一样,可以组配普通的避震车,不需要单独定制。碗组下方是一个呈J形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端部两侧有两个带孔耳板,中间为卡槽,连杆3的U型底部塞入卡槽内,竖管4下部两带孔耳板内侧有1mm的凸起,起到垫片的作用,使竖管4和连杆3组配后可以自由运动。
竖管4和连杆3也是通过螺丝贯穿锁螺母固定,螺丝和螺母组配的方式,方便配件损坏更换,成本较低。
竖管4搭配碗组,从下往上插入头管内,并贯穿把立顶座A8预留的孔,并通过把立顶座B9和把立顶座C前后对锁,固定竖管4和头管。
在竖管4的J形连接部上留有一个弧度的卡槽,卡槽两侧装配直径26mm的培林,为满足装配需求,底座短桥11和连杆3配合的部分设计成卡槽,连杆3预留卡槽,实现对卡,这样即保证了强度又满足装配尺寸要求。二者配合部分通过加入垫片进行转动,通过螺丝螺母进行锁配。Y形底座短桥的另一端设有两个端部均为卡槽,四连杆12呈I型,一端为实心过孔,另一端为卡槽,实心过孔与底座短桥11项组配,卡槽端与上连杆带轴A6组配,使得底座短桥11和上连杆带轴A6组成一个整体,保证在运动中,可以稳定转动,最后底座短桥11和上连杆带轴A6中间部位装配避震器13,避震器13通过螺丝贯穿锁配固定,这样一个完整的避震前叉就装配完毕。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

Claims (4)

1.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包括第一叉骨、第二叉骨、竖管和把立顶座,其特征在于:第一叉骨上端部和第二叉骨上端部之间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上连杆带轴,上连杆带轴的U形底端贯穿把立顶座并分别与把立顶座的两端通过培林转动连接,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在上连杆带轴的下方通过培林转动连接有一呈U形的连杆,竖管贯穿把立顶座且其下端形成有呈J形的连接部,连接部下端形成有正对的两个带孔耳板,连杆的U形底端转动设置在两带孔耳板之间,连接部上端转动连接有一呈Y形的底座短桥,底座短桥的开口端分别转动连接有四连杆,四连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上连杆带轴上,把立顶座与底座短桥的开口端在上连杆带轴之间转动安装有竖向设置的避震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其特征在于:上连杆带轴包括L形上连杆带轴A和I形上连杆带轴B,L形连接杆带轴的L形短边为螺纹端,并通过螺纹端与I形上连杆带轴B拼接为U形的上连杆带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其特征在于: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在连接U形连杆的位置开设有用于容置培林的矩形孔,矩形孔内在培林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垫片,两叉骨上的培林均通过一根贯穿培林的螺丝和螺母对锁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其特征在于:第一叉骨和第二叉骨左右对称设置且位于左侧的第一叉骨上安装有碟刹座。
CN202121747632.6U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Active CN2152453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7632.6U CN215245324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747632.6U CN215245324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5324U true CN215245324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495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747632.6U Active CN215245324U (zh) 2021-07-29 2021-07-29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53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288096A (en) Front wheel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vehicle
US5470090A (en) Precision suspension fork for bicylces
US7540570B2 (en) Wheel shock absorbing apparatus
US9656529B2 (en) Suspension group in particular for motorized vehicles
CN215245324U (zh) 一种碳纤维全避震式前叉
CN213598474U (zh) 一种改良型扭力胶芯
CN219133769U (zh) 一种汽车悬置总成
CN212219791U (zh) 抗震脚轮
CN207106025U (zh) 一种减震车轮
KR102015014B1 (ko) 차량용 쇼크 업소버
EP1285787A2 (de) Radaufhäng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CN211808814U (zh) 一种汽车减震轮毂
CN109203858B (zh) 一种减震脚轮
CN208181311U (zh) 一种自行车避震装置
CN209274296U (zh) 一种汽车用前悬架结构
CN206606023U (zh) 一种麦弗逊前独立悬架
CN205736656U (zh) 一种具有避震效果的重型避震脚轮
CN220640110U (zh) 一种电动车集成式后挡泥板
CN210760077U (zh) 一种便于组件固定的车桥
CN218084979U (zh) 一种上控制臂结构及悬架系统
CN220905256U (zh) 一种三轮车后桥总成
CN220883964U (zh) 一种内置式轴承毂平衡轴滑套结构
CN220281587U (zh) 一种前叉避震结构
CN220262967U (zh) 摩托车前轮安装结构
CN215622502U (zh) 一种双轮前置正三轮摩托车的前悬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 carbon fiber full suspension front fork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02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221

Pledgee: Leling Branch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Ltd.

Pledgor: SHANDONG RARDUS COMPOSITE MATERIALS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2980011699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