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45238U -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 Google Patents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45238U
CN215245238U CN202120511071.3U CN202120511071U CN215245238U CN 215245238 U CN215245238 U CN 215245238U CN 202120511071 U CN202120511071 U CN 202120511071U CN 215245238 U CN215245238 U CN 2152452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ssembly
support frame
electric bicycle
seat
shi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51107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Q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452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452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属于电动单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本公开实施例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车座组件装配复杂,导致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较慢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的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车座组件中立管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连接,立管的顶端与支撑架焊接,支撑架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与立管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

Description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7月02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021272292.1、申请名称为“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电动单车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电动单车以其较高的便捷性以及舒适性,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技术中,电动单车包括车体,车体的两端均设置有车轮,位于两车轮之间的车体上设置有车座组件,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乘坐在车座组件上;其中,车座组件包括支撑架、立管以及乘坐部,立管的底端与车体连接,立管的顶端与支撑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乘坐部铺设在支撑架上,以供用户乘坐。
然而,支撑架与立管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连接,车座组件的装配较为复杂,导致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较慢。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用以解决车座组件的装配较为复杂,导致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较慢的问题。
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座组件,包括:立管、支撑架以及用于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所述立管的底端用于与电动单车的车体连接,所述立管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架焊接;所述乘坐部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通过上述设置,立管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连接,立管的顶端与支撑架焊接,支撑架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与立管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焊接管,所述立管的顶端穿设在所述焊接管内,所述立管的顶端与所述焊接管之间焊接。
如此设置,将立管穿设在焊接管后焊接在焊接管上,可以增大立管与支撑架之间的焊缝面积,进而提高立管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立管穿设在焊接管内,焊接管可以进一步固定立管,以进一步提高立管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呈板状,所述焊接管的底端由所述支撑架的下表面伸出。如此设置,呈板状的支撑架强度较大,承载能力较强。示例性的,支撑架可以为钢板、铝合金板等金属板。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焊接管两侧的所述支撑架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支撑架的强度,进而提高支撑架的承载能力。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乘坐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安装螺栓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安装方便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部包括乘坐板以及缓冲层,所述乘坐板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缓冲层覆盖在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上。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部还包括与所述乘坐板下表面连接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下表面上、且靠近电动单车后部的区域设置有凹槽。
如此设置,在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将手指伸入到凹槽内,以便于用户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凹槽包括向所述防护罩内部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中具有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后侧壁;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防护罩和所述乘坐板之间,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下延伸,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后侧壁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侧面接触。
如此设置,在凹槽的后侧壁受力时,凹槽的后侧壁将受到的力通过延伸部传递至支撑架,避免了防护罩损坏。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呈板状,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支撑架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一端。呈板状的延伸部可以增大延伸部与凹槽后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凹槽后侧壁受力较为均匀。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侧壁背离所述电动单车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手指配合的配合槽。如此设置,在用户手指伸入凹槽来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用户的手指容置在配合槽内,以提高了操作的舒适性。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的后端设置有反光警示片。如此设置,在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反光警示片可以将来自电动单车后部的光线向后反射,以对电动单车后部的车辆进行提示,以免发生追尾事故。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护罩的后端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反光警示片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反光警示片与外界的物体之间剐蹭,进而避免反光警示片损坏。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光警示片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如此设置,便于反光警示片的拆卸和安装。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接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卡接片上的卡块,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卡接孔,所述卡接片穿设在所述卡接孔内,且所述卡块抵顶在所述卡接孔边缘的所述防护罩内壁上。如此设置,提高了反光警示片与防护罩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接片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片间隔的设置,每一所述卡接片上均设置有所述卡块;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接孔,每一所述卡接片穿设在一个所述卡接孔内。如此设置,反光警示片与防护罩之间通过多个卡接片连接,进一步提高了反光警示片与防护罩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装配槽,部分所述缓冲层卡设在所述装配槽内。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加强肋板。
在可以包括上述实施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乘坐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槽,部分所述防护罩卡设在所述固定槽内。
另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单车,包括:车体以及如上所述的车座组件。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单车,立管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连接,立管的顶端与支撑架焊接,支撑架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与立管和支撑架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进一步地,也简化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速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单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爆炸图一;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爆炸图二;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爆炸图三;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爆炸图四;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的爆炸图五;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支撑架与立管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乘坐板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乘坐板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缓冲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中反光警示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体;
2:前车轮;
3:后车轮;
4:车座组件;
10:立管;
20:乘坐部;
30:支撑架;
201:乘坐板;
202:缓冲层;
203:防护罩;
204:第二安装孔;
205:加强肋板;
206:装配槽;
207:后侧壁;
208:第三安装孔;
301:焊接管;
302:加强筋;
303:延伸部;
304:第一安装孔;
2011:固定槽;
2031:过孔;
2032:凹槽;
2033:反光警示片;
2034:容置槽;
2035:配合槽;
2036:第一卡接部;
2037:第二卡接部。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公开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公开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电动单车包括车体,车体上设置有车轮以及与车轮传动连接的电机,其中设置在车体上车轮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以两个车轮为例,两个车轮沿着电动单车行驶的方向间隔的设置,相应的,电机可以与两个车轮中的任意一个传动连接,以为电动单车行驶提供动力。电动单车上还可以设置供用户脚踏的脚踏驱动装置,脚踏驱动装置也与车轮传动连接,也就是说电动单车的动力可以由电机和/或脚踏驱动装置来提供。
为了便于用户乘坐,常在车体上设置车座组件,车座组件包括底端与车体连接的立管、与立管顶端连接的支撑架、以及与支撑架连接的乘坐部;立管的顶端设置有第一孔洞,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二孔洞,螺栓穿设在第一孔洞和第二孔洞内,以实现立管与支撑架之间的连接;使用时,用户乘坐在乘坐部上,以提高舒适性。
然而,在组装车座组件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螺栓将立管与支撑架之间连接起来,导致车座组件的装配较为复杂,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较慢。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座组件,通过使立管的顶端与支撑架之间焊接,在组装车座组件的过程中,无需再连接立管和支撑架,简化了车座组件的装配过程,提高了车座组件的装配速度。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包括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1连接的立管10,其中电动单车可以包括:车体1、设置在车体1上的车轮、以及与车轮传动连接的电机,电机带动车轮转动,以驱动电动单车形行驶;设置在车体1上的车轮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本实施例以电动单车的车体1上设置有两个车轮为例,具体地,两个车轮包括设置在车体1上沿电动单车行驶方向的前端的前车轮2以及设置在车体1后端的后车轮3,电机可以与前车轮2和/或后车轮3传动连接;为了向电机供电,车体1上还设置有与电机电连接的电池组件。
本实施例中,立管10的底端与车体1连接,示例性的在靠近后车轮3的车体1上设置有立梁,立梁上设置有安装通道,立管10的顶端穿设在安装通道内;其中,安装通道的中心线大致与水平面垂直;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安装通道的中心线还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调节车座组件4的高度,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可以在立梁的侧壁上设置有豁口,相应的立梁上设置高度调节装置,在将立管10的底端穿设在安装通道之后,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可以沿立梁的周向锁紧立梁,以使豁口的宽度减小,进而使安装通道抱紧立管10,通过安装通道和立管10之间的摩擦力阻止立管10在安装通道内移动;在用户需要调节车座组件4的高度时,可以通过高度调节装置释放立梁,以使豁口的宽度增大,安装通道与立管10之间分离,此时用户可以通过使立管10向安装通道内移动,进而降低车座组件4的高低;或者使立管10由安装通道内拔出,进而增大车座组件4的高度;在调节之后再次通过高度调节装置锁紧立梁,以阻止立管10在安装通道内移动。
当然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立管10的底端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车体1连接,本实施例对立管10与车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立管10可以为主要由钢、铝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管,以保证立管10具有足够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立管10的顶端与支撑架30焊接,也就是说立管10的顶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支撑架30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架3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示例性的支撑架30可以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沿着前车轮2和后车轮3的连线延伸,立管10的顶端可以伸入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并且立管10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焊接。
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0可以呈板状,呈板状的支撑架30强度较大,承载能力较强。示例性的,支撑架30可以为钢板、铝合金板等金属板。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焊接管301,立管10的顶端穿设在焊接管301内,相应的立管10的顶端与焊接管301之间的焊接。如此设置,将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后焊接在焊接管301上,可以增大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焊缝面积,进而提高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内,焊接管301可以进一步固定立管10,以进一步提高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在将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内后,可以在焊接管301的底端与立管10靠近顶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焊缝,以实现立管10与焊接管301之间的焊接;和/或在立管10顶端与焊接管301的内壁之间形成焊缝。
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有工艺孔,焊接管301正对工艺孔设置;具体地,可以先在支撑架30上形成工艺孔,之后再将焊接管301设置在工艺孔内,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焊接管301焊接在支撑架30上;当然,焊接管301与支撑架30之间还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对呈板状的支撑架30进行冲压,以在形成工艺孔的同时形成焊接管301,还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形成支撑架30和焊接管301。
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焊接管301两侧的支撑架30上设置有加强筋302。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支撑架30的强度,进而提高支撑架30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焊接管301可以由支撑架30的下表面伸出,以便于焊接管301与立管10之间的焊接;另外,焊接管301由支撑架30的下表面伸出,还可以避免焊接管301影响支撑架30上表面与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20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立管10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1连接,立管10的顶端与支撑架30焊接,支撑架30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20;与立管10和支撑架3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4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4的装配速度。进一步地,也简化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速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包括与支撑架30连接的乘坐部20,乘坐部20用于供用户乘坐;示例性的,乘坐部20的上表面上可以设置有与用户臀部匹配的匹配面,以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继续参照图2和图3,进一步地,乘坐部20与支撑架30之间连接,相应的,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04,在乘坐部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安装螺栓穿设在第一安装孔304和第二安装孔内,以将乘坐部20固定在支撑架30上。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安装费方便。
本实施例中,乘坐部20包括乘坐板201以及缓冲层202,乘坐板201与支撑架30连接,缓冲层202覆盖在乘坐板201上。其中,缓冲层202可以主要海绵或者橡胶等弹性材质构成,以进一步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示例性的,缓冲层202可以通过粘结胶与乘坐板201连接,以免缓冲层202脱落。
乘坐板201与支撑架30连接,乘坐板201可以为主要由钢、铝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当然乘坐还可以主要由塑料等非金属材质构成。进一步地,在支撑架30与乘坐部20之间通过安装螺栓连接的实现方式中,设置在支撑架30上的第一安装孔304可以为通孔,相应的第二安装孔设置乘坐板201上,并且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安装时将安装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304后与第二安装孔配合,即可将乘坐部20固定在支撑架30上;方便了乘坐部2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乘坐部20还包括与乘坐板201下表面连接的防护罩203,防护罩203朝向地面的下表面上、且靠近电动单车后部的区域设置有凹槽2032。也就是说凹槽2032设置在防护罩203的下表面上,并且靠近电动单车后车轮3的位置;如此设置,在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将手指伸入到凹槽2032内,以便于用户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
本实施例中,防护罩203设置在乘坐板201的下部,防护罩203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乘坐板201连接,当然防护罩203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乘坐板201连接;以便于防护罩203与乘坐板201之间的拆装。
值得说明的是,在防护罩203罩设在乘坐板201的下表面之后,支撑架30位于防护罩203和乘坐板201之间,相应的,可以在防护罩203上设置过孔2031,立管10的顶端穿过过孔2031后与支撑架30连接。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2032由防护罩203的下表面凹陷形成,凹槽2032包括位于槽底的底壁以及位于底壁和防护罩203下表面之间的侧壁,也就是说侧壁向防护罩203的内部延伸。凹槽2032可以呈长方体状、圆柱状等规则形状,当然凹槽2032还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
进一步地,凹槽2032的侧壁中具有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后侧壁,也就是说后侧壁为凹槽2032侧壁中朝向电动单车后车轮3的部分;在用户通过凹槽2032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凹槽2032的后侧壁受力较大;为了避免在用户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防护罩203受力过大而损坏,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延伸部303,延伸部303向下延伸,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后侧壁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内侧面接触;如此设置,在凹槽2032的后侧壁受力时,凹槽2032的后侧壁将受到的力通过延伸部303传递至支撑架30,避免了防护罩203损坏。当然,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的后侧壁之间还可以具有一定的缝隙,以在凹槽2032的后侧壁受力后,后侧壁能够与延伸部303接触,以将力通过延伸部303传递至支撑架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03可以呈板状,延伸部303位于支撑架30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一端。呈板状的延伸部303可以增大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后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凹槽2032后侧壁受力较为均匀。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延伸部303还可以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等形状。
继续参照图2,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2032后侧壁背离电动单车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用户手指配合的配合槽2035;也就是说,后侧壁朝向电动单车前车轮2的侧面上设置配合槽2035。在用户手指伸入凹槽2032来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用户的手指容置在配合槽2035内,以提高,操作的舒适性。进一步地,配合槽2035可以为多个,以使用户的多个手指均可以容置在对应的配合槽2035内;例如:配合槽2035可以为三个、四个等。
继续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防护罩203的后端设置有反光警示片2033,在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将来自电动单车后部的光线向后反射,以对电动单车后部的车辆进行提示,以免发生追尾事故。
其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包括底板以及罩设在底板上的反光罩,在底板朝向反光罩的表面和/或反光罩朝向底板的表面上设置反光颗粒,来自电动单车后部的光线照射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时,光线在反光颗粒上发生反射,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经反光警示片2033向电动单车的后部反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当然,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还可以包括反光贴。
进一步地,防护罩203的后端设置有容置槽2034,反光警示片2033设置在容置槽2034内。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反光警示片2033与外界的物体之间剐蹭,进而避免反光警示片2033损坏。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防护罩203连接;示例性的,可以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在防护罩203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如此设置,便于反光警示片2033的拆卸和安装。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粘结胶与防护罩203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可以包括设置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的卡接片,卡接片上设置有卡块,相应的,防护罩203上设置有卡接孔,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内,并且卡块抵顶在卡接孔边缘的防护罩203内壁上。也就是说,在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后,卡块卡在防护罩203的内壁上,进而阻止卡接片由卡接孔内脱落,提高了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在反光警示片2033设置在容置槽2034内的实现方式中,卡接孔可以设置在容置槽2034的槽底上,相应的卡接片可以设置在底板背离反光罩的一侧。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卡接片为多个,多个卡接片间隔的设置,每一卡接片上均设置有卡块;防护罩203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孔,每一卡接片穿设在一个卡接孔内。如此设置,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通过多个卡接片连接,提高了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部可以包括设置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的卡接孔,相应的第二卡接部包括设置在防护罩203上的卡接片,卡接片上设置有卡块,将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内,也可实现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卡接。
继续参照图1-图3,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单车,包括车体1以及上述实施例中的车座组件4。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动单车,车座组件4中立管10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1连接,立管10的顶端与支撑架30焊接,支撑架30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20;与立管10和支撑架3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4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4的装配速度。进一步地,也简化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速度。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座组件,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包括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1连接的立管10,其中电动单车可以包括:车体1、设置在车体1上的车轮、以及与车轮传动连接的电机,电机带动车轮转动,以驱动电动单车形行驶;设置在车体1上的车轮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等,本实施例以电动单车的车体1上设置有两个车轮为例,具体地,两个车轮包括设置在车体1上沿电动单车行驶方向的前端的前车轮2以及设置在车体1后端的后车轮3,电机可以与前车轮2和/或后车轮3传动连接;为了向电机供电,车体1上还设置有与电机电连接的电池组件。
本实施例中,立管10的底端与车体1连接,示例性的在靠近后车轮3的车体1上设置有立梁,立梁上设置有安装通道,立管10的顶端穿设在安装通道内;其中,安装通道的中心线大致与水平面垂直;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为了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安装通道的中心线还可以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调节车座组件4的高度,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可以在立梁的侧壁上设置有豁口,相应的立梁上设置高度调节装置,在将立管10的底端穿设在安装通道之后,通过高度调节装置可以沿立梁的周向锁紧立梁,以使豁口的宽度减小,进而使安装通道抱紧立管10,通过安装通道和立管10之间的摩擦力阻止立管10在安装通道内移动;在用户需要调节车座组件4的高度时,可以通过高度调节装置释放立梁,以使豁口的宽度增大,安装通道与立管10之间分离,此时用户可以通过使立管10向安装通道内移动,进而降低车座组件4的高低;或者使立管10由安装通道内拔出,进而增大车座组件4的高度;在调节之后再次通过高度调节装置锁紧立梁,以阻止立管10在安装通道内移动。
当然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立管10的底端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与车体1连接,本实施例对立管10与车体1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立管10可以为主要由钢、铝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的金属管,以保证立管10具有足够的强度。
本实施例中,立管10的顶端与支撑架30焊接,也就是说立管10的顶端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支撑架30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架30的结构可以有多种,示例性的支撑架30可以包括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沿着前车轮2和后车轮3的连线延伸,立管10的顶端可以伸入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并且立管10的顶端与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均焊接。
请参照图2-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0可以呈板状,呈板状的支撑架30强度较大,承载能力较强。示例性的,支撑架30可以为钢板、铝合金板等金属板。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焊接管301,立管10的顶端穿设在焊接管301内,相应的立管10的顶端与焊接管301之间的焊接。如此设置,将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后焊接在焊接管301上,可以增大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焊缝面积,进而提高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另外,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内,焊接管301可以进一步固定立管10,以进一步提高立管1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在将立管10穿设在焊接管301内后,可以在焊接管301的底端与立管10靠近顶端的侧壁之间形成焊缝,以实现立管10与焊接管301之间的焊接;和/或在立管10顶端与焊接管301的内壁之间形成焊缝。
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有工艺孔,焊接管301正对工艺孔设置;具体地,可以先在支撑架30上形成工艺孔,之后再将焊接管301设置在工艺孔内,再通过焊接的方式将焊接管301焊接在支撑架30上;当然,焊接管301与支撑架30之间还可以为一体结构,例如,对呈板状的支撑架30进行冲压,以在形成工艺孔的同时形成焊接管301,还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形成支撑架30和焊接管301。
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位于焊接管301两侧的支撑架30上设置有加强筋302。如此设置,可以提高支撑架30的强度,进而提高支撑架30的承载能力。
进一步地,在支撑架30呈板状的实现方式中,焊接管301可以由支撑架30的下表面伸出,以便于焊接管301与立管10之间的焊接;另外,焊接管301由支撑架30的下表面伸出,还可以避免焊接管301影响支撑架30上表面与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20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立管10的底端与电动单车的车体1连接,立管10的顶端与支撑架30焊接,支撑架30上设置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20;与立管10和支撑架30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相比,简化了车座组件4的组装难度,提高了车座组件4的装配速度。进一步地,也简化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电动单车的组装速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座组件4包括与支撑架30连接的乘坐部20,乘坐部20用于供用户乘坐;示例性的,乘坐部20的上表面上可以设置有与用户臀部匹配的匹配面,以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
继续参照图2-图7,进一步地,乘坐部20与支撑架30之间连接,相应的,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304,在乘坐部20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04,安装螺栓穿设在第一安装孔304和第二安装孔204内,以将乘坐部20固定在支撑架30上。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安装费方便。
继续参照图2-图7、图10、图11,本实施例中,乘坐部20包括乘坐板201以及缓冲层202,乘坐板201与支撑架30连接,缓冲层202覆盖在乘坐板201上。其中,缓冲层202可以主要海绵或者橡胶等弹性材质构成,以进一步提高用户乘坐的舒适性,示例性的,缓冲层202可以通过粘结胶与乘坐板201连接,以免缓冲层202脱落。
乘坐板201与支撑架30连接,乘坐板201可以为主要由钢、铝合金等金属材质构成,当然乘坐还可以主要由塑料等非金属材质构成。进一步地,在支撑架30与乘坐部20之间通过安装螺栓连接的实现方式中,设置在支撑架30上的第一安装孔304可以为通孔,相应的第二安装孔204设置乘坐板201上,并且第二安装孔204为螺纹孔;安装时将安装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304后与第二安装孔204配合,即可将乘坐部20固定在支撑架30上;方便了乘坐部20与支撑架30之间的连接。
乘坐板201背离支撑架20的侧面上可以设置多个加强肋板205,多个加强肋板205可以交叉的设置,以提高乘坐板201的强度。乘坐板201的边缘设置有与缓冲层202配合的装配槽206,缓冲层202的边缘卡设在装配槽206内。
继续参照图2-图7、图10-图14,在上述实现方式中,乘坐部20还包括与乘坐板201下表面连接的防护罩203,防护罩203朝向地面的下表面上、且靠近电动单车后部的区域设置有凹槽2032。也就是说凹槽2032设置在防护罩203的下表面上,并且靠近电动单车后车轮3的位置;如此设置,在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将手指伸入到凹槽2032内,以便于用户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
本实施例中,防护罩203设置在乘坐板201的下部,防护罩203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乘坐板201连接,当然防护罩203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乘坐板201连接;以便于防护罩203与乘坐板201之间的拆装。
值得说明的是,在防护罩203罩设在乘坐板201的下表面之后,支撑架30位于防护罩203和乘坐板201之间,相应的,可以在防护罩203上设置过孔2031,立管10的顶端穿过过孔2031后与支撑架30连接。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2032由防护罩203的下表面凹陷形成,凹槽2032包括位于槽底的底壁以及位于底壁和防护罩203下表面之间的侧壁,也就是说侧壁向防护罩203的内部延伸。凹槽2032可以呈长方体状、圆柱状等规则形状,当然凹槽2032还可以呈其他的不规则形状。
进一步地,凹槽2032的侧壁中具有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后侧壁207,也就是说后侧壁207为凹槽2032侧壁中朝向电动单车后车轮3的部分;在用户通过凹槽2032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凹槽2032的后侧壁207受力较大;为了避免在用户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防护罩203受力过大而损坏,可以在支撑架30上设置延伸部303,延伸部303向下延伸,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后侧壁207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内侧面接触;如此设置,在凹槽2032的后侧壁207受力时,凹槽2032的后侧壁207将受到的力通过延伸部303传递至支撑架30,避免了防护罩203损坏。当然,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的后侧壁207之间还可以具有一定的缝隙,以在凹槽2032的后侧壁207受力后,后侧壁207能够与延伸部303接触,以将力通过延伸部303传递至支撑架30。
在一些实施例中,延伸部303可以呈板状,延伸部303位于支撑架30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一端。呈板状的延伸部303可以增大延伸部303与凹槽2032后侧壁之间的接触面积,以保证凹槽2032后侧壁受力较为均匀。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延伸部303还可以呈圆柱状或者棱柱状等形状。
继续参照图2-图7、图13,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凹槽2032后侧壁背离电动单车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用户手指配合的配合槽2035;也就是说,后侧壁朝向电动单车前车轮2的侧面上设置配合槽2035。在用户手指伸入凹槽2032来搬运或者挪动电动单车时,用户的手指容置在配合槽2035内,以提高,操作的舒适性。进一步地,配合槽2035可以为多个,以使用户的多个手指均可以容置在对应的配合槽2035内;例如:配合槽2035可以为三个、四个等。
继续参照图2-图7、图10-图15,本实施例中,防护罩203的后端设置有反光警示片2033,在夜晚或者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将来自电动单车后部的光线向后反射,以对电动单车后部的车辆进行提示,以免发生追尾事故。
其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包括底板以及罩设在底板上的反光罩,在底板朝向反光罩的表面和/或反光罩朝向底板的表面上设置反光颗粒,来自电动单车后部的光线照射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时,光线在反光颗粒上发生反射,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光线经反光警示片2033向电动单车的后部反射,以起到提示的作用。当然,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还可以包括反光贴。
进一步地,防护罩203的后端设置有容置槽2034,反光警示片2033设置在容置槽2034内。如此设置可以避免反光警示片2033与外界的物体之间剐蹭,进而避免反光警示片2033损坏。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与防护罩203连接;示例性的,可以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2036,在防护罩203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2037,第一卡接部2036与第二卡接部2037卡接。如此设置,便于反光警示片2033的拆卸和安装。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反光警示片2033还可以通过螺栓连接或者粘结胶与防护罩203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2036可以包括设置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的卡接片,卡接片上设置有卡块,相应的,防护罩203上设置有卡接孔,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内,并且卡块抵顶在卡接孔边缘的防护罩203内壁上。也就是说,在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后,卡块卡在防护罩203的内壁上,进而阻止卡接片由卡接孔内脱落,提高了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在反光警示片2033设置在容置槽2034内的实现方式中,卡接孔可以设置在容置槽2034的槽底上,相应的卡接片可以设置在底板背离反光罩的一侧。
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卡接片为多个,多个卡接片间隔的设置,每一卡接片上均设置有卡块;防护罩203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孔,每一卡接片穿设在一个卡接孔内。如此设置,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通过多个卡接片连接,提高了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卡接部2036可以包括设置在反光警示片2033上的卡接孔,相应的第二卡接部2037包括设置在防护罩203上的卡接片,卡接片上设置有卡块,将卡接片穿设在卡接孔内,也可实现反光警示片2033与防护罩203之间的卡接。
本实施例中,防护罩203上设置有第三安装孔208,安装螺栓穿过第三安装孔208、第一安装孔304后与第二安装孔204配合,实现防护罩203、支撑架30以及乘坐板201之间的固定。进一步地,乘坐板20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固定槽2011,部分防护罩203卡设在固定槽2011内,以提高防护罩203与乘坐板201之间的连接强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9)

1.一种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立管、支撑架以及用于供用户乘坐的乘坐部,所述立管的底端用于与电动单车的车体连接,所述立管的顶端与所述支撑架焊接;所述乘坐部与所述支撑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焊接管,所述立管的顶端穿设在所述焊接管内,所述立管的顶端与所述焊接管之间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呈板状,所述焊接管的底端由所述支撑架的下表面伸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焊接管两侧的所述支撑架上均设置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乘坐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安装螺栓穿设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部包括乘坐板以及缓冲层,所述乘坐板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缓冲层覆盖在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部还包括与所述乘坐板下表面连接的防护罩,所述防护罩的下表面上、且靠近电动单车后部的区域设置有凹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包括向所述防护罩内部延伸的侧壁,所述侧壁中具有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后侧壁;所述支撑架位于所述防护罩和所述乘坐板之间,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向下延伸,且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后侧壁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侧面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呈板状,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支撑架朝向电动单车后部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壁背离所述电动单车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手指配合的配合槽。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的后端设置有反光警示片。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的后端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反光警示片设置在所述容置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光警示片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接部包括卡接片以及设置在所述卡接片上的卡块,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卡接孔,所述卡接片穿设在所述卡接孔内,且所述卡块抵顶在所述卡接孔边缘的所述防护罩内壁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片为多个,多个所述卡接片间隔的设置,每一所述卡接片上均设置有所述卡块;所述防护罩上设置有多个所述卡接孔,每一所述卡接片穿设在一个所述卡接孔内。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设置有装配槽,部分所述缓冲层卡设在所述装配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加强肋板。
1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座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乘坐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槽,部分所述防护罩卡设在所述固定槽内。
19.一种电动单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以及权利要求1-18任一项所述的车座组件。
CN202120511071.3U 2020-07-02 2021-03-10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Active CN2152452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2722921 2020-07-02
CN202021272292 2020-07-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45238U true CN215245238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035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511071.3U Active CN215245238U (zh) 2020-07-02 2021-03-10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452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30075177A1 (en) Electric vehicle
CN101045476B (zh) 车辆尾灯单元以及配备有该尾灯单元的摩托车
EP2965979B1 (en) Two-wheeled motor vehicle
CN1317156C (zh) 两轮摩托车的车身结构
CN215245238U (zh) 车座组件及电动单车
JP2005104282A (ja) 車両の前照灯支持構造
CN210063150U (zh) 一种自卸车底盘封闭式防飞溅装置
CN100391783C (zh) 机动二轮车的车架构造
CN201761591U (zh) 双座电动三轮车
CN201761592U (zh) 前驱电动三轮车
CN212890708U (zh) 一种安装有防撞击尾灯的自行车
CN210437294U (zh) 一种自行车多功能放置架
CN206781944U (zh) 电动车坐桶
JPH0274482A (ja) フルカウル型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サイドバンパ装置
CN212668032U (zh) 一种保险杠托架存放装置
CN219172578U (zh) 一种耐冲击摩托车后泥板
CN220974410U (zh) 电动滑板车的车头灯及车头
CN210881821U (zh) 一种马鞍式车载摩托车快速固定装置
CN209938812U (zh) 一种后座带保护装置的电动车车架
JP4176202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取付構造
CN219635394U (zh) 摩托车
CN212473790U (zh) 一种可拆卸座椅的电动自行车车架
CN212980421U (zh) 一种具有收纳调节车灯结构的电动自行车
CN215851614U (zh) 一种防护效果更佳的电动自行车用转向灯
CN213384587U (zh) 一种轻便型铝合金电动自行车车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