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7247U - 基站和清洁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站和清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7247U
CN215227247U CN202120889432.8U CN202120889432U CN215227247U CN 215227247 U CN215227247 U CN 215227247U CN 202120889432 U CN202120889432 U CN 202120889432U CN 215227247 U CN215227247 U CN 2152272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leaning
main body
water injection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8943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继鑫
徐连斌
杨永斌
韦绥均
葛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3600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3600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3600 Robo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8943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72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72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72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lean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站和清洁系统,其中,基站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抽污和注水,所述清洁机器人形成有主机集污腔和主机清水腔。该基站包括基站主体、抽污组件以及注水组件。所述抽污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所述注水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使得基站的使用功能较为多样化,从而提高了基站使用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基站和清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站和应用该基站清洁系统。
背景技术
清洁系统通常包括有清洁机器人和基站,清洁机器人可以用于清洁并存储地面上的垃圾,基站可以对清洁机器人在清洁工作中所存储的垃圾进行转移收集,以避免需要用户频繁的对清洁机器人在清洁工作中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手动处理。然而,由于该类清洁系统的基站的使用功能较为单一,即仅能对清洁机器人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收集,而无法对清洁机器人的清水箱进行补充清水。使得清洁机器人在使用后需要用户手动的对清洁机器人的清水箱进行补水,导致降低了基站使用的实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基站,旨在基站使用的实用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站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抽污和注水,所述清洁机器人形成有主机集污腔和主机清水腔,所述基站包括:
基站主体;
抽污组件,所述抽污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以及
注水组件,所述注水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均可升降的设于所述基站主体,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下降,以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和所述主机清水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与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抽污组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抽污组件包括抽污管,所述抽污管用于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所述注水组件包括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用于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连接,并驱动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连接于所述传动组件,所述驱动件通过所述传动组件带动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升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齿轮,所述齿轮套设于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和
齿条,所述齿条可升降的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和所述齿轮相啮合,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连接于所述齿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主体的侧壁凹陷形成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用于容置所述清洁机器人;
所述基站主体内还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底壁设有连通于所述对接槽的过让孔;
所述驱动件、所述抽污管以及所述注水管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在被所述驱动件驱动下降时可由所述过让孔伸入至所述对接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腔内设有行程限位机构,所述行程限位机构能够对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的升降行程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槽内设有到位感应器,所述到位感应器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到位感应器能够检测所述清洁机器人于所述对接槽是否到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槽的槽壁设有充电极片,所述充电极片形成为所述到位感应器,所述充电极片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
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时,所述充电极片抵接于所述机器人主体上的充电触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对接槽的槽壁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可引导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底壁,并沿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向槽还贯穿所述基站主体形成有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表面,所述导向槽用于容置所述清洁机器人的移动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槽包括:
引导槽段,所述引导槽段靠近所述对接槽的槽口设置,并贯穿所述机器人主体形成有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表面,在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上,所述引导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设置;和
限位槽段,所述限位槽段连通于所述引导槽段远离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一端,在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上,所述限位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呈相等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导向结构还包括滚轮,所述对接槽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的至少其中之一设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可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围绕垂直于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转动,所述滚轮用于抵接于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的所述清洁机器人的侧壁;
和/或,所述导向结构还包括红外发射器,所述红外发射器设于基站主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一清洁组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设于所述对接槽内,并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能够对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进行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清洁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清洁柱,多个所述第一清洁柱间隔设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时,所述第一清洁柱位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的下方,并可抵接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
和/或,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一清洁钩,多个所述第一清洁钩间隔设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底壁,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时,多个所述第一清洁钩位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的下方,并可抵接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主体还设有清洁液腔,所述注水组件连通于所述清洁液腔;
和/或,所述基站主体还设有按键和/或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系统,所述清洁系统包括基站主体、抽污组件以及注水组件;和
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主体形成有主机集污腔和主机清水腔;
所述基站的所述抽污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所述基站的所述注水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主体还设有连通所述主机集污腔的抽污口和连通所述主机清水腔的注水口;
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时,分别连通于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基站主体设有推动杆,
所述机器人主体还设有封盖板,所述封盖板盖合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并可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移动;
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靠近所述基站时,所述推动杆可抵接驱动所述封盖板,使所述封盖板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移动而打开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封盖板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机器人主体,并可被推动杆抵接驱动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转动而打开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机器人主体还设有按压座,所述按压座可沿所述推动杆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滑动;
所述封盖板设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机器人主体,所述转动轴远离所述封盖板的一端连接有偏心轴,所述偏心轴的轴线和所述转动轴的轴线呈错开设置,所述偏心轴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按压座;
所述推动杆抵接驱动所述按压座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滑动时,所述偏心轴被所述按压座驱动而带动所述转动轴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清洁机器人还包括清洁刷,所述清洁刷设于所述机器人主体;
所述清洁机器人还包括第二清洁组件,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设于所述机器人主体,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能够对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进行清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清洁组件包括多个第二清洁柱,多个所述第二清洁柱间隔所述机器人本体,并可抵接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
和/或,所述第二清洁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二清洁钩,多个所述第二清洁钩间隔所述机器人本体,并可抵接于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站的在使用时,通过驱动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靠近清洁机器人,使得抽污组件和清洁机器人的主机集污腔连通,注水组件和清洁机器人的主机清水腔连通。此时,该抽污组件可以对清洁机器人上的主机集污腔进行抽吸,从而实现了将主机集污腔内的垃圾和污水抽离。而注水组件可以对清洁机器人上的清水腔进行注水,从而实现了对主机清水腔内的清水的补充。
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的基站在和清洁机器人对接后,即可以对清洁机器人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抽离,还可以对主机清水腔内的清水的补充。如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基站仅能对清洁机器人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收集,导致清洁机器人在使用后需要用户手动的对对清洁机器人的主机清水腔进行补水。本技术方案中的基站的使用功能较为多样化,无需用户手动的对对清洁机器人的主机清水腔进行补水,从而提高了该基站的使用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的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均是可移动的设于基站主体上的,使得清洁机器人和基站对接过程移动到位之前,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可以与该清洁机器人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仅在清洁机器人移动到位后,才移动靠近清洁机器人以对其进行抽污(对清洁机器人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抽离)和注水(对主机清水腔内的清水的补充)。如此避免了清洁机器人在移动靠近基站的对接的过程中与基站上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降低了清洁机器人、抽污组件以及注水组件由于碰撞而发生损坏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和基站的对接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和基站的对接状态的一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和基站的对接状态的另一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基站的一视角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基站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的封盖板处于盖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的封盖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9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系统的清洁机器人的底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42466670000061
Figure BDA000304246667000007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结合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站30,用于对清洁机器人10抽污和注水,清洁机器人10形成有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基站30包括基站主体31、抽污组件33以及注水组件35。其中,抽污组件33设于基站主体31,并能够相对于基站主体31移动而连通于主机集污腔111;注水组件35设于基站主体31,并能够相对于基站主体31移动而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10可以包括有机器人主体11,该机器人主体11可以用于安装和承载清洁机器人10的各种零部件(例如清洁刷13、移动轮15、驱动移动轮15转动的电机以及用于与主机集污腔111相连通、以使主机集污腔111的集污口产生吸力而吸附地面上的垃圾和污水的主机风机等),以使得清洁机器人10的各个零部件可以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其中,该机器人主体11于水平面上的投影可以大致呈圆形状,以使得该主机的侧周面具有一致性,进而在墙角处或者障碍处转弯时能够移动的更加顺畅。同时,如此设置也可以使得该机器人主体11的形状较为规则而便于成型制造。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机器人主体11于水平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等。机器人主体11内形成的主机集污腔111可以用于对清洁机器人10在对地面进行清洁工作时所吸附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收集,具体而言,机器人主体11内的主机风机和主机集污腔111相连通。通过该主机风机对主机集污腔111进行抽风,使得该主机集污腔111内形成负压,从而将地面上的垃圾和污水吸进主机集污腔111内进行存储收集。由于清洁机器人10通过主机风机对集污腔抽风形成负压而实现对地面上垃圾和污水进行吸附收集而现有技术,故在此对其不作详述。其中,该主机集污腔111可以是在主机上直接开设形成,也可以是主机上额外嵌设有主机集污盒,该主机集污盒内形成有主机集污腔111。本申请对主机集污腔111的具体形成和形状不作限定,能够实现对清洁机器人10在工作时所吸附的垃圾和污水进行存储收集即可。主机清水腔112可以用于存储一定量的清水,使得清洁机器人10在对地面进行清洁的过程中可以对喷水清洗,从而有利于提高清洁机器人10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其中,该主机清水腔112可以是在主机上直接开设形成,也可以是主机上额外嵌设有主机清水箱,该主机清水箱内形成有主机清水腔112。本申请对主机清水腔112的具体形成和形状不作限定,能够实现存储一定量的清水以供清洁机器人10在工作时对地面进行水洗即可。而该清洁机器人10的喷水可以是在机器人主体11上设置有主机喷头11g,该主机喷头11g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并能够朝向地面或者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进行喷水。基站30的基站主体31可以用于安装和承载基站30的各个零部件(例如: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以及基站30控制器等),以使得基站30的各个零部件可以组装形成一个整体。其中,该基站主体31可以是大致呈长方体设置,以使得该基站主体31的形状较为规则而便于成型制造。进一步地,该基站主体31的长度方向可以平行于上下方向,如此可以使得基站主体31于水平面上的投影相对较小,进而能够降低其在地面上对空间的占用。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基站主体31也可以是大致呈正方形或者圆柱形状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2和图7,基站主体31可以形成有基站集污腔31a和基站清水腔31b,此时抽污组件33连通于该基站集污腔31a,注水组件35连通于该基站清水腔31b。其中,该基站集污腔31a可以是在基站主体31上直接开设形成,也可以是基站主体31上额外嵌设有基站集污箱301,该基站集污箱301内形成有基站集污腔31a。本申请对基站集污腔31a的具体形成和形状不作限定,能够实现对抽污组件33对主机集污腔111所抽取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收集即可。而基站清水腔31b可以用于存储相对较多清水,并在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时,通过注水组件35将基站清水腔31b内清水转移至主机清水腔112内,以实现对主机清水腔112内清水的补充。该基站清水腔31b可以是在基站主体31上直接开设形成,也可以是基站主体31上额外嵌设有基站清水箱303,该基站清水箱303内形成有基站清水腔31b。本申请对基站清水腔31b的具体形成和形状不作限定,能够存储相对较多清水的即可。进一步地,基站清水腔31b可以连通有进水管,如此在基站清水腔31b对主机清水腔112进行多次补充清水后,可以通过该开启该进水管实现对基站清水腔31b进行自动加水,从而有利于提高基站30使用的便利性。而为了提高对地面的清洁效果,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还可以设有清洁液腔,注水组件35连通于清洁液腔。此时,通过该清洁液腔存储有清洁液,并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基站30对接时,通过注水组件35向主机清水腔31b进行加水的同时将清洁液腔内的清洁液输送至主机清水腔31b内。如此在清洁机器人10的后续对地面进行清洁工作时,可以通过主机喷头11g喷出带有清洁液的清洗水,从而实现对地面更好的清洁。其中,该清洁液腔可以是在基站主体31上直接开设形成,也可以是基站主体31上额外嵌设有清洁液存储箱,该清洁液存储箱内形成有清洁液腔。当然,需要说明的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在基站主体31未形成有基站集污腔31a和基站清水腔31b时,可以抽污组件33包括有收集箱,注水组件35包括有蓄水箱,以通过收集箱对抽污组件33所抽取的垃圾和污水进行收集,通过蓄水箱对清水进行存储。抽污组件33可以用于产生吸力,并将主机集污腔111内的垃圾和污水抽离。其中,该抽污组件33可以包括有抽污风机,即通过该抽污风机对主机集污腔111进行抽风。此外,在抽污组件33对主机集污腔111内进行抽污时,主机上与该主机集污腔111连通的主机风机需要关闭,以使得仅形成主机集污腔111流向抽污风机的抽污气流流向。注水组件35可以用于对主机清水腔112进行注水,而实现对其补充清水。其中,在基站清水腔31b设置的位置或者注水组件35的蓄水箱的位置相对较高时,该注水组件35可以通过重力势能的作用下降清水注入到主机清水腔112。而在基站清水腔31b设置的位置或者注水组件35的蓄水箱的位置相对较低时,该注水组件35可以包括有水泵,即通过水泵提供动力,以将基站清水腔31b内的清水或者注水组件35上的蓄水箱内的清水抽取至主机清水腔112内。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站30的在使用时,通过驱动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靠近清洁机器人10,使得抽污组件33和清洁机器人10的主机集污腔111连通,注水组件35和清洁机器人10的主机清水腔112连通。此时,该抽污组件33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上的主机集污腔111进行抽吸,从而实现了将主机集污腔111内的垃圾和污水抽离。而注水组件35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上的清水腔进行注水,从而实现了对主机清水腔112内的清水的补充。
因此,本技术方案中的基站30在和清洁机器人10对接后,即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抽离,还可以对主机清水腔112内的清水的补充。如此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基站30仅能对清洁机器人10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收集,导致清洁机器人10在使用后需要用户手动的对对清洁机器人10的主机清水腔112进行补水。本技术方案中的基站30的使用功能较为多样化,无需用户手动的对对清洁机器人10的主机清水腔112进行补水,从而提高了该基站30的使用的实用性。
进一步地,本技术方案中的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均是可移动的设于基站主体31上的,使得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过程移动到位之前,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可以与该清洁机器人10之间具有一定距离,仅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到位后,才移动靠近清洁机器人10以对其进行抽污(对清洁机器人10所存储的垃圾进行抽离)和注水(对主机清水腔112内的清水的补充)。如此避免了清洁机器人10在移动靠近基站30的对接的过程中与基站30上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发生碰撞,从而有利于降低了清洁机器人10、抽污组件33以及注水组件35由于碰撞而发生损坏的可能。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均可升降的设于基站主体31,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相对于基站主体31下降,以分别连通于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
可以理解,将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可升降的设置于基站主体31(可以是仅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用于与清洁机器人10对接的一端相对于基站主体31可以进行升降,当然也可以是该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整体相对于基站主体31可以进行升降,此时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背离用于与清洁机器人10对接的一端可以连接有柔性管),使得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的移动沿上下方向。如此无需在水平方向设置相对较大的避让空间以供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的移动,从而使得该基站主体31在水平面上的投影面积可以设置的相对较小,也即降低该基站主体31在地面上对空间的占用而提高对其放置的便利性。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也可以是在水平方向上可滑动或者可转动的设于基站主体31,能够在滑动或者转动后实现和主机集污腔111与主机清水腔112的对接即可。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30还包括驱动件37,驱动件37设于基站主体31,并与抽污组件33和抽污组件33连接,驱动件37驱动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相对于基站主体31升降。
可以理解,通过驱动件37驱动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进行升降,实现抽污组件33与主机集污腔111和注水组件35与主机清水腔112的自动对接,从而提高了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的自动化程度,能够进一步地提高该清洁系统100使用的便利性。而且,通过一个驱动件37同时驱动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进行升降,使得驱动件37的数量设置的较小,从而能够降低清洁系统100的制造成本。同时,将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连接于一个驱动件37上,能够使得几者分布的更为紧凑,从而有利于降低对空间的占用。当然,该驱动件37也可以是设置有两个,两个驱动件37均设于基站主体31。两个驱动件37中的一个驱动件37可以和抽污组件33连接,另一个驱动件37可以和注水组件35连接。此时,可以通过两个驱动件37分别驱动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进行升降。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在基站30的基站主体31上设有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拉动杆,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连接于拉动杆的一端。此时,通过用户通过手动驱动拉动杆远离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一端,以使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实现升降也是可以的。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还设有按键和/或显示屏。此时,通过按键可以供用户输入相应的操作指令,以更加方便的控制基站30进行相应的工作,例如:基站30的启动的暂停、抽污组件33的抽污速率调整、注水组件55的注水速率调整或者其他的一些控制指令等。而通过显示屏可以向用户显示基站30的工作状态(例如:在向清洁机器人10抽污、在向清洁机器人10注水、基站清水腔303内的剩余清水量、基站集污腔31a内对垃圾和污水的收集量、清洁液腔内的剩余清洁液量等其他工作状态),以便于用户更加的直观的了解到基站30的工作情况。进一步地,该显示屏可以为触控屏,以便用户可以在该显示屏上进行一些指令的输入。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抽污组件33包括抽污管331,抽污管331用于连通于主机集污腔111,注水组件35包括注水管351,注水管351用于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驱动件37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连接,并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相对于基站主体31升降。
可以理解,通过驱动件37仅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进行升降,由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的质量相对较轻,能够降低对驱动件37所造成的负载而便于驱动件37对其进行驱动。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驱动件37可以是驱动抽污组件33的抽污管331和与该抽污管331相连通以提供抽污动力的抽污风机一整体移动。同样的,该驱动件37也可以驱动注水组件35的注水管351和与该注水管351相连通用于提供注水动力的水泵一整体移动。另外,在基站主体31设有清洁液腔时,注水管351的上游连通于该清洁液腔。
请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30还包括传动组件39,传动组件39传动连接于驱动件37,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连接于传动组件39,驱动件31通过传动组件39带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升降。
可以理解,通过传动组件39可以将驱动件37的输出轴的转动运动转为线性运动,以实现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相对于基站主体31进行升降。即此时驱动件37可以电机,而且通过该传动组件39也避免的电机转动过快而影响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在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地有利于降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在清洁机器人10与基站30对接过程中发生碰撞的可能。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驱动件37直接采用气缸,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直接连接于该气缸的伸缩端。此时,通过该气缸直接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进行升降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传动组件39包括齿轮391和齿条393,齿轮391套设于驱动件37的输出轴;齿条393可升降的设于基站主体31,并和齿轮391相啮合,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连接于齿条393。
可以理解,在传动组件39由齿轮391和齿条393组成时,由于齿轮391和齿条393传动具有承载力大和精度高的优点,能够对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进行稳定的承载,同时保证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中,为了便于连接齿条393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齿条393可以连接有安装板,该安装板设有两个安装孔,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分别插设于两个安装孔内。当然,该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也可以是通过抱箍连接于齿条393上。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传动组件39也可以是包括丝杆和滑座,丝杆可转动的设于基站主体31,并沿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的升降方向延伸设置。滑座可升降的套设于该丝杆的外侧,并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连接。亦或者是,传动组件39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皮带,其中,主动轮套设于驱动件37的输出轴,从动轮可转动的设于基站主体31,皮带套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此时,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可以连接于皮带。
请参考图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的侧壁(在基站30处于正常使用安置时,具有顶壁和底壁,以及连接顶壁和底壁的侧壁)凹陷形成有对接槽31d,对接槽31d用于容置清洁机器人10;基站主体31内还形成有安装腔31f,安装腔31f的腔底壁设有连通于对接槽31d的过让孔31g;驱动件37、抽污管331以及注水管351均设于安装腔31f内,且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在被驱动件37驱动下降时可由过让孔31g伸入至对接槽31d内。
可以理解,通过对接槽31d在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进行对接时进行容置,使得清洁机器人10和在基站30对接时,两者可以分布的更为紧凑,从而降低对空间的占用。同时,通过该对接槽31d的槽壁也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起到一定的限位导向作用,从而有利于保证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准确的对接。同时,将驱动件37、抽污管331以及注水管351均设于安装腔31f内,通过安装腔31f的腔壁可以对驱动件37、抽污管331以及注水管351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其被外物发生损坏的可能。其中,安装腔31f可以大致为方形结构,以使其形状较为规则而便于成型制造。而对接槽31d的形状可以为拱门形状,以便和圆形状的清洁机器人10相适配。当然,也可以为方形状,本申请对对接槽31d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能够实现对清洁机器人10的容置即可。而且,对接槽31d可以是容置清洁机器人10的部分,也可以是容置清洁机器人10的全部。该对接槽31d具体的可以包括有槽顶壁、与槽顶壁呈相对设置的槽底壁以及连接槽顶壁和槽底壁的槽侧壁。对接槽31d的槽槽顶壁、槽底壁以及槽侧壁形成有槽口的一端的表面可以是位于同一平面上,也可以是位于不同的平面上。例如,为了使得槽底壁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的进行较为完整的支撑,该对槽底壁可以凸显于槽顶壁和槽侧壁。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的侧壁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凸设一个底板,该底板在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时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支撑也是可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安装腔31f内设有行程限位机构,行程限位机构能够对驱动件37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的升降行程进行限位。
可以理解,通过该行程限位机构可以降低驱动件37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升降过渡而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的可能,从而能够提高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在升降过程中的安全性。其中,该行程限位机构是通过设于基站主体31上的控制器控制驱动件37,例如:在驱动件37为电机,可以通过控制器控制电机的转动圈数。当然,也可以是基站30上设置有限位开关形成为行程限位机构,例如触碰开关或者接近开关等,在传动组件39的齿条393升降接触到触碰开关而触发到位信号,或者靠近接近开关而触发到位信号时,电机停止驱动齿轮391转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对接槽31d内设有到位感应器,到位感应器电性连接于驱动件37,到位感应器能够检测清洁机器人10于对接槽31d是否到位。
可以理解,通过到位感应器可以检测清洁机器人10在对接槽31d内是否移动到位,也即到达预设停靠位置。之后可以将清洁机器人10的到位信号传递至驱动件37,驱动件37可以根据该到位信号启动而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下降。如此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到位后,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可以及时的下降与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连通工作,从而有利于提高抽污和注水效率。同时,也进一步地提高了基站30的自动化程度,无需人工手动控制驱动件37工作。
请参考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对接槽31d的槽壁设有充电极片311,充电极片311形成为到位感应器,充电极片311电性连接于驱动件37;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充电极片311抵接于机器人主体11上的充电触点113。
可以理解,由充电触点113和充电极片311相抵接实现了向驱动件37传递清洁机器人10移动到位信号,除了,实现了驱动件37的自动工作还进一步地使得该基站30具有对清洁机器人10进行充电的功能,也即进一步地增强了基站30的使用功能,实现了对清洁机器人10的自动充电而无需用户手动将清洁机器人10搬运至充电处进行充电处理。其中,充电极片311可以是设于对接槽31d的槽侧壁上,也可以是设于对接槽31d的槽顶壁或者槽底壁上;充电极片311则对应也可以设于机器人主体11的侧壁上、上表面或者下表面上。
请参考图1、图2、图6以及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对接槽31d的槽壁设有导向结构313,导向结构313可引导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
可以理解,通过导向结构313可以导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的过程进行引导,以便清洁机器人10在对接槽31d内移动至准确的位置进行限位。如此也便于上述的推动杆312对按压座117的准确抵接驱动,避免推动杆312对按压座117的错位,而使得推动杆312对清洁机器人10的其他结构发生碰撞而损坏清洁机器人10。
请参考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向结构313包括导向槽313a,导向槽313a设于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并沿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延伸设置,导向槽313a还贯穿基站主体31形成有对接槽31d的槽口的表面,导向槽313a用于容置清洁机器人10的移动轮15。
可以理解,由于清洁机器人10都设有移动轮15,此时在对接槽31d的槽底壁上设置供移动轮15容置导向的导向槽313a形成为导向结构313,能顾简化该导向结构313的结构。同时,也使得无需在清洁机器人10上额外设置结构以形成为导向结构313,从而也有利于简化清洁机器人10的结构。
请参考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向槽313a包括引导槽段313b和限位槽段,引导槽段313b靠近对接槽31d的槽口设置,并贯穿机器人主体11形成有对接槽31d的槽口的表面,在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上,引导槽段313b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呈逐渐增大设置;限位槽段连通于引导槽段313b远离对接槽31d的槽口的一端,在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上,限位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呈相等设置。
可以理解,通过导向槽313a的引导槽段313b可以引导移动轮15逐渐准确的移动至限位槽段内,从而降低移动轮15和限位槽段的对位精度要求,以便于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的准确的对位。而通过导向槽313a的限位槽段可以对移动轮15进行限位,使得该移动轮15只能沿着限位槽段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以便后续和基站30的准确对位(例如:充电极片311和充电触点113的抵接对位)。其中,限位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可以和清洁机器人10的移动轮15的厚度设置的相当,以便在移动轮15移动至限位槽段内时,限位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可以抵接于移动轮15相当的两个侧壁面。当然,限位槽段的相对的两个槽侧壁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是大于移动轮15的轮度,此时可以通过两个限位槽段的相靠近的两个槽侧壁分布抵接两个移动轮15的相向的表面。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导向槽313a仅具有限位槽段也是可以的。或者,导向槽313a仅具有引导槽段313b也是可以的,此时该导向槽313a的相对两个槽侧壁之间的最小距离可以和移动轮15的厚度相同。
请结合参考图1和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10的移动轮15的数量为三个,定义三个移动轮15中的两个为驱动轮151,另外一个为万向轮153;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两个驱动轮151于机器人主体11上在垂直于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上呈相对间隔分布,万向轮153位于两个驱动轮151背离对接槽31d的槽底的一侧,并和两个万向轮153在主机上呈三角形分布;导向槽313a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导向槽313a与两个驱动轮151和一个万向轮153呈一一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两个驱动轮151和一个万向轮153大招呈三角形分布,能够在移动轮15的数量相对较小的情况对机器人主体11进行较为的稳定的支撑,如此有利于降低清洁机器人10的制造成本。而通过两个驱动轮151可以较为的提供驱动力,以驱动清洁机器人10移动。通过万向轮153则可以使得清洁机器人10在移动的过程可以较为顺畅调整转向,如此有利于提高清洁机器人10在对接槽31d内的对接效率。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移动轮15的数量也可以为四个或者更多个。其中,驱动轮151和万向轮153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适应性的配置。或者,移动轮15仅由驱动轮151和普通单向轮组成也是可以的。
请参考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向结构313还包括滚轮315,对接槽31d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的至少其中之一设有滚轮315;滚轮315可相对于基站主体31围绕垂直于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转动,滚轮315用于抵接于移动至对接槽31d内的清洁机器人10的侧壁。
可以理解,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进行对接时,通过该滚轮315可以对清洁机器人10的侧壁进行抵接限位导向,以便引导清洁机器人10准确的移动至预设对接位置。其中,对接槽31d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可以是其中之一设有滚轮315,也可以是两个槽侧壁均设有滚轮315。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在对接槽31d的槽底壁设有导向槽313a后,对接槽31d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进一步地的设有滚轮315,即导向槽313a的设置和滚轮315的设置相结合使用。
请参考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导向结构313还包括红外发射器317,红外发射器317设于基站主体31,此时清洁机器人10可以设有红外接收器。
可以理解,由于清洁机器人10在对地面进行清洁工作时,会移动至各个位置。因此通过清洁机器人10上的红外接收器对基站主体31上的红外发射器317发出的红外信号进行接收,可以实现对基站30的初步定位,从而便于快速的靠近基站30并通过导出槽和/或滚轮315的精定位之后准确和基站30进行对接。也即,可以在对接槽31d的槽底壁设有导向槽313a和/或对接槽31d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设有滚轮315后,进一步地在基站主体31上设有红外发射器317,此时机器人主体11上设有红外接收器即可。
请结合参考图5和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内还设有容置腔31h,对接槽31d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设有透光孔31m,红外发射器317设于容置腔31h内,并正对透光孔31m设置。
可以理解,容置腔31h对红外发射器317给予了容置空间,能够使其在基站主体31上安装的更为紧凑,也降低红外发射器317在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时与清洁机器人10发生干涉的可能。同时,通过该容置腔31h的腔壁也对红外发射器317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红外发射器317被损坏的可能。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红外发射器317的数量可以设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以提供多个对位视角供红外接收器进行接收定位。
请参考图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在对接槽31d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对接槽31d的槽口的方向上,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在远离对接槽31d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的一端的呈倾斜向下设置而形成导引斜面。
可以理解,该导引斜面的设置降低其与地面的高度差,能够降低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形成有导引斜面的一端由于高度对清洁机器人10进入对接槽31d内造成阻碍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清洁机器人10进入对接槽31d内的顺畅性。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各处在未形成有导向槽313a的区域均位于同一平面上也是可以的,此时对接槽31d的槽底壁的厚度可以设置的相对较薄一些。
请参考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30还包括第一清洁组件50,第一清洁组件50设于对接槽31d内,并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第一清洁组件50能够对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进行清洁。
其中,清洁刷13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其可以为滚刷,也可以为抹布块。由于清洁刷13对地面清洁后会被附着垃圾,此时通过第一清洁组件50对该清洁刷13进行清洁,可以使得无需用户手动对其进行清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基站30的使用功能而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对清洁刷13的清洁可以为:对清洁刷13的刷毛的梳理和对缠绕于清洁刷13上的垃圾进行清理。
请结合参考图1、图3以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50包括多个第一清洁柱51,多个第一清洁柱51间隔设于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第一清洁柱51位于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的下方,并可抵接于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
可以理解,在清洁刷13转动过程中可以和多个第一清洁柱51相抵接,由于多个第一清洁柱51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清洁刷13的刷毛仅能够通过多个第一清洁柱51之间的间隙通过,从而实现多清洁刷13的刷毛的梳理。同时,通过第一清洁柱51的阻挡作用,也可以对缠绕于清洁刷13的细长条状垃圾进行阻挡限位,使其与清洁刷13分离。其中,第一清洁柱51为呈凸柱状结构,其可以是呈圆柱状也,可以是呈方柱状或者其他柱状结构等。而为了实现对细长状垃圾进行割断,降低其缠绕于清洁刷13上而影响清洁机器人10正常工作的可能,第一清洁柱51上可以设有刀片。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请参考图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50还包括多个第一清洁钩53,多个第一清洁钩53间隔设于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多个第一清洁钩53位于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的下方,并可抵接于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
可以理解,在清洁刷13的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一清洁钩53呈钩状结构,通过多个第一清洁钩53可以勾住缠绕于清洁刷13上的细长条状垃圾,使其和清洁刷13分离,从而实现对清洁刷13的清洁。其中,第一清洁组件50可以是仅包括有多个第一清洁柱51,也可以是仅包括多个第一清洁钩53,亦或者是即包括有多个第一清洁柱51,同时也包括有多个第一清洁钩53。或者,在又以实施例中,第一清洁组件51也可以一长条状的刮片,通过该刮片可以将转动的清洁刷13上的垃圾刮落。或者,在清洁刷13为一抹布块时,第一清洁组件51可以为一可移动的清洁块,通过移动的清洁块来对抹布块进行清洁。
请结合参考图1和3,另外,在一实施例中,对接槽31d的槽底壁可以凹陷形成有凹槽31e,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至对接槽31d内时,清洁刷13的部分容置于凹槽31e内。
可以理解,通过该凹槽31e可以对清洁刷13起到一定的避让作用,以便于清洁刷13在自清洁过程中可以通过机器人主体11上与其连接的电机驱动其转动,实现对清洁刷13的周向的各处进行有效的清洁。此时,第一清洁组件50可以设于该凹槽31e内。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清洁刷13的清洁效果,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凹槽31e内还可以设有基站喷头310,该基站喷头310连通于基站清水腔31b,并朝向清洁刷13设置。如此通过该基站喷头310可以对清洁进行喷水清洁,可以有效去除清洁刷13上污垢。此时,对清洁刷13清洁后水也可以流入该凹槽31e内,降低对清洁刷13清洁后水流至对接槽31d内的其他位置。当然,在抽污组件33的抽污吸力足够大时,流入凹槽31e内的水流也可以是通过被抽污组件33在主机集污腔111内所形成的负压进行抽除(即从主机集污腔111的进口吸入主机集污腔111内,之后通过抽污组件33抽离),其中,该凹槽31e可以为一圆滑槽,即与清洁刷13的外形相同,以便两者更好的适配分布。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凹槽31e也可以为一方形槽。
请结合参考图1、图2、图3以及图5,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清洁系统100,该清洁系统100包括基站30和清洁机器人10,该基站3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清洁系统100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其中,清洁机器人10包括机器人主体11,机器人主体11形成有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基站30的抽污组件33能够相对于基站主体31移动而连通于主机集污腔111,基站30的注水组件35能够相对于基站主体31移动而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器人主体11还设有连通主机集污腔111的抽污口11a和连通主机清水腔112的注水口11b;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相对于基站主体31移动时,分别连通于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
可以理解,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分别连通于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以实现对清洁机器人10的抽污和注水,使得无需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伸入至主机集污腔111内和主机清水腔112内,从而降低了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的升降行程的要求,能够便于抽污组件和注水组件与清洁机器人10对接连通而提高的对接效率。其中,由基站30的驱动件37驱动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下降,以分别连通于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抽污组件33的抽污管331和注水管351分别伸入至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内进行对接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参考图5、图6、图8以及图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基站主体31设有推动杆312,机器人主体11还设有封盖板114,封盖板114盖合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并可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移动;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靠近基站30时,推动杆312可抵接驱动封盖板114,使封盖板114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移动而打开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
可以理解,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靠近基站30时,推动杆312相对清洁机器人10运动,并抵接驱动封盖板114而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如此使得无需用户在对接前通过手动打开封盖板114,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在对接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以提高清洁系统100使用的便利性。而且,如此设置也使得,在清洁机器人10在对地面进行清洁工作时,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始终被封盖板114盖合,而仅在清洁机器人10与基站30对接时才打开封盖板114以实现对清洁机器人10的抽污和注水。降低了外界的灰尘或者杂物从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分别掉入到主机集污腔111和主机清水腔112内的可能,以便清洁机器人10的正常、稳定工作。其中,在基站主体31形成有对接槽31d时,推动杆312可以设于对接槽31d正对其槽口的的槽侧壁。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与其他实施例中,推动杆312直接设于基站主体31的侧表面也是可以的。此时,抽污组件33和注水组件35也可以直接设于基站主体31的侧表面。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对接槽31d的槽侧壁未设有推动杆312时,封盖板114在清洁机器人10与基站30对接前由用户手动打开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参考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封盖板114可转动的连接于机器人主体11,并可被推动杆312抵接驱动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转动而打开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
可以理解,封盖板114可转动的设于机器人主体11,使得封盖板114的运动轨迹呈圆弧形,使得该封盖板114的位置在被推动杆312的抵接驱动过程中变化相对较小,从而降低该封盖板114在抵接驱动后与机器人主体11上其他物体发生干涉的可能。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了中,该封盖板114沿水平方向可滑动的设于机器人主体11的上表面也是可以的,并在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滑动时可以打开或者盖合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
请结合参考图10和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器人主体11还设有按压座117,按压座117可沿推动杆312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滑动;封盖板114设有转动轴115,转动轴115可转动的连接于机器人主体11,转动轴115远离封盖板114的一端连接有偏心轴116,偏心轴116的轴线和转动轴115的轴线呈错开设置,偏心轴116远离转动轴115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按压座117;推动杆312抵接驱动按压座117相对于机器人主体11滑动时,偏心轴116被按压座117驱动而带动转动轴115转动。
可以理解,通过推动杆312抵接驱动按压座117,之后由按压座117抵接带动偏心轴116,进而通过偏心轴116实现推动杆312对转动轴115的间接带动。使得推动杆312和转动轴115两者之间无需设置相对较为复杂的抵接结构,同时也无需在清洁机器人10上插入的相对较深,从而有利于简化推动杆312的设置。而且,由于按压座117为沿推动杆312的延伸方向滑动,能够保证该按压座117与推动杆312两者之间在对接过程中不脱离,达到对按压座117的稳定、有效的抵接驱动,并进一步地通过按压座117对偏心轴116进行稳定、有效的抵接带动。其中,偏心轴116和转动轴115可以为直接连接,以使得两者连接的更为紧凑。当然,该偏心轴116和转动轴115可以为间接连接,即两者可以连接于连杆的相对的两端。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偏心轴116的轴线和转动轴115的轴线可以是呈平行设置,以便偏心轴116所受到按压座117的抵接带动力能够垂直于转动轴115的轴线,从而便于带动该转动轴115转动。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该偏心轴116的轴线和转动轴115的轴线呈相交设置也是可以的。
请参考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一圆柱部1161、第二圆柱部1163以及抵接柱1163,第一圆柱部1161套设于转动轴115远离封盖板114的一端;第二圆柱部1163的侧周面连接于第一圆柱部1161的侧周面;抵接柱1163设于第二圆柱部1163面向按压座117的一端的端面,抵接柱1163活动连接于按压座117,并可被按压座117驱动。
可以理解,偏心轴116通过第一圆柱部1161和转动轴115相套设固定,能够增大两者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两者连接的稳定性。而且,第一圆柱部1161和转动轴115相套设连接,也使得两者之间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即在第一圆柱部1161上设有供转轴插入的插设孔即可,从而有利于简化偏心轴116和转动轴115的结构。其中,为了降低偏心轴116和第一圆柱部1161发生打滑的可能,第一圆柱部1161上的插设孔和嵌设人该插设孔内的转动轴115可以设有止转结构。例如:可以是嵌入第一圆柱部1161内的转动轴115的侧周面设有止转平面,此时第一圆柱部1161上的插设孔内设有与止转平面相配合抵接的止转配合面。或者是嵌入第一圆柱部1161内的转动轴115的侧周面设有止转筋,此时第一圆柱部1161上的插设孔内设有供之止转筋插入的止转槽。而通过第二圆柱部1163则增加了抵接柱1163的轴线和转动轴115的轴线之间的偏心距离,从而便于偏心轴116的抵接柱1163在被按压座117驱动时带动封盖板114的转动轴115转动,以打开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其中,第一圆柱部1161、第二圆柱部1163以及抵接柱1163可以是呈一体结构设置。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该偏心轴116也可以仅包括有第二圆柱部1163,此时第二圆柱部1163可以是通过一个连接板连接于转动轴115上。
请参考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按压座117沿按压座117的滑动方向上间隔设有两个凸块1171,抵接柱1163容置于两个凸块1171之间。
可以理解,通过两个凸块1171围合形成供抵接柱1163运动的运动空间,使得简化了按压座117和抵接柱1163之间的连接结构,从而有利于简化两者的结构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如此设置也使得按压座117在和抵接柱1163两者进行组装时,直接将抵接柱1163从两个凸块1171远离按压座117的一端的开口置入即可,从而能够提高两者的组装效率。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按压座117面向转动轴115的侧壁上开设有弧形槽,抵接柱1163远离第二圆柱部1163的一端插入该弧形槽内。此时,在按压座117被推动杆312抵接驱动时,抵接柱1163可以于弧形槽运动。
请参考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器人主体11还设有弹性件118,弹性件118连接于机器人主体11和按压座117。
可以理解,在按压座117被推动杆312抵接驱动时,弹性件118会被压缩而产生相应的形变弹力。之后再清洁机器人10完成抽污、注水以及自清洁而远离基站30的对接区时,推动杆312和未对按压座117进行抵接,此时弹性件118在形变弹力的作用下可以驱动按压座117进行复位,并抵接驱动抵接柱1163而使得封盖板114的转动轴115再次转动复位,从而实现了封盖板114的自动盖合。由于推动杆312、按压座117、偏心轴116以及弹性件118均为相对较为简单的机械结构,使得封盖板114的自动打开和盖合的是通过纯机械结构实现的,具有安全可靠的优点。其中,弹性件118可以为弹簧,以使得该弹性件118具有相对较好的弹性,同时成本较低。当然,该弹性件118也可以为其他具有一定弹性的塑胶件。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封盖板114打开和盖合的稳定性,推动杆312可以设置有两个,此时封盖板114的相对两侧均设有转动轴115,每一个转动轴115均连接有偏心轴116,按压座117对应的设置有两个,以使得一个推动杆312抵接驱动一个按压座117,并通过一个按压座117驱动一个偏心轴116,进而带动一个转动轴115转动。
请结合图9、参考图10以及图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机器人主体11的上表面凹陷形成有安装槽11c,安装槽11c的槽底壁设有抽污口11a和注水口11b,机器人主体11内还设有滑动腔11d,滑动腔11d具有供推动杆312插入的开口;封盖板114设于安装槽11c内,且封盖板114的转动轴115转动连接于安装槽11c的槽壁,并伸入至滑动腔11d内,偏心轴116、按压座117以及弹性件118均设于滑动腔11d内。
可以理解,安装槽11c给予了封盖板114容置空间,能够使得封盖板114于机器人主体11上安装的更为紧凑。同时,也有利于使得封盖板114和机器人主体11的上表面之间的更为平整,降低该封盖板114在清洁机器人10移动过程和障碍物发生碰撞而被损坏的可能。而滑动腔11d给予了偏心轴116、按压座117以及弹性件118的容置空间,能够使其安装的更为紧凑而降低对空间的占用。同时,通过该滑动腔11d的腔壁也对偏心轴116、按压座117以及弹性件118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其被外物损坏的可能。其中,在偏心轴116、按压座117以及弹性件118均设有两个时,滑动腔11d对应的设置有两个,并分别位于封盖板114的相对的两侧。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封盖板114、偏心轴116、按压座117以及弹性件118直接设置在机器人主体11的上表面也是可以的。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清洁机器人10还包括清洁刷13,清洁刷13设于机器人主体11;清洁机器人10还包括第二清洁组件70,第二清洁组件70设于机器人主体11,第二清洁组件70能够对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进行清洁。
其中,清洁刷13用于对地面进行清洁,其可以为滚刷,也可以为抹布块。由于清洁刷13对地面清洁后会被附着垃圾,此时通过第二清洁组件对该清洁刷13进行清洁,可以使得无需用户手动对其进行清洁,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提高基站30的使用功能而提高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对清洁刷13的清洁可以为:对清洁刷13的刷毛的梳理。和对缠绕于清洁刷13上的垃圾(例如毛发或者其他细条状垃圾)进行清理。
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第二清洁组件70包括多个第二清洁柱71,多个第二清洁柱71间隔机器人本体,并可抵接于清洁机器人10的清洁刷13。
可以理解,在清洁刷13转动过程中可以和多个第二清洁柱71相抵接,由于多个第二清洁柱71具有阻挡作用,使得清洁刷13的刷毛仅能够通过多个第二清洁柱71之间的间隙通过,从而实现多清洁刷13的刷毛的梳理。同时,通过第二清洁柱71的阻挡作用,也可以对缠绕于清洁刷13的细长条状垃圾进行阻挡限位,使其与清洁刷13分离。其中,第二清洁柱71呈凸柱状结构,其可以是呈圆柱状也,可以是呈方柱状或者其他柱状结构等。而为了实现对细长状垃圾进行割断,降低其缠绕于清洁刷13上而影响清洁机器人10正常工作的可能,第二清洁柱71上可以设有刀片。
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参考图3和图4,第二清洁组件70还包括多个第二清洁钩73,多个第二清洁钩73间隔机器人本体,并可抵接于清洁刷13。
可以理解,在清洁刷13的转动过程中,由于第二清洁钩73呈钩状结构,通过多个第二清洁钩73可以勾住缠绕于清洁刷13上的细长条状垃圾,使其和清洁刷13分离,从而实现对清洁刷13的清洁。其中,第二清洁组件70可以是仅包括有多个第二清洁柱71,也可以是仅包括多个第二清洁钩73,亦或者是即包括有多个第二清洁柱71,同时也包括有多个第二清洁钩73。或者,在又以实施例中,第二清洁组件70也可以一长条状的刮片,通过该刮片可以将转动的清洁刷13上的垃圾刮落。或者,在清洁刷13为一抹布块时,第二清洁组件70可以为一可移动的清洁块,通过移动的清洁块来对抹布块进行清洁。另外,为了进一步地提高对清洁刷13的清洁效果,设于机器人主体11上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的主机喷头11g可以是朝向清洁刷13。如此通过打开该主机喷头11g可以对清洁刷13进行喷水,实现在清洁机器人10和基站30对接过程对清洁刷13进行喷水清洁,而在清洁机器人10对地面进行清洁时,实现将清洁刷13打湿而实现对地面的刷洗。当然,本申请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设于机器人主体11上连通于主机清水腔112的主机喷头11g也可以是直接朝向地面。
进一步地,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清洁系统100可以是在仅在基站30上设置有第一清洁组件50用于对清洁刷13进行清洁;也可以是仅在清洁机器人10上设置有第二清洁组件70用于对清洁刷13进行清洁;亦或者是,即在基站30上设置第一清洁组件50用于对清洁刷13进行清洁,又在清洁机器人10上设置第二清洁组件70用于对清洁刷13进行清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抽污和注水,所述清洁机器人形成有主机集污腔和主机清水腔,所述基站包括:
基站主体;
抽污组件,所述抽污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以及
注水组件,所述注水组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均可升降的设于所述基站主体,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下降,以分别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和所述主机清水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于所述基站主体,并与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抽污组件连接,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升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污组件包括抽污管,所述抽污管用于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所述注水组件包括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用于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所述驱动件与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连接,并驱动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升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主体的侧壁凹陷形成有对接槽,所述对接槽用于容置所述清洁机器人;
所述基站主体内还形成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腔底壁设有连通于所述对接槽的过让孔;
所述驱动件、所述抽污管以及所述注水管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抽污管和所述注水管在被所述驱动件驱动下降时可由所述过让孔伸入至所述对接槽内。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槽内设有到位感应器,所述到位感应器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件,所述到位感应器能够检测所述清洁机器人于所述对接槽是否到位。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壁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可引导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包括导向槽,所述导向槽设于所述对接槽的槽底壁,并沿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导向槽还贯穿所述基站主体形成有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表面,所述导向槽用于容置所述清洁机器人的移动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结构还包括滚轮,所述对接槽之相对的两个槽侧壁的至少其中之一设有所述滚轮;所述滚轮可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围绕垂直于所述对接槽之正对其槽口的槽侧壁至所述对接槽的槽口的方向转动,所述滚轮用于抵接于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的所述清洁机器人的侧壁;
和/或,所述导向结构还包括红外发射器,所述红外发射器设于基站主体。
10.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第一清洁组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设于所述对接槽内,并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至所述对接槽内时,所述第一清洁组件能够对所述清洁机器人的清洁刷进行清洁。
11.一种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所述基站为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站;和
清洁机器人,所述清洁机器人包括机器人主体,所述机器人主体形成有主机集污腔和主机清水腔;
所述基站的抽污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集污腔,所述基站的所述注水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而连通于所述主机清水腔。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主体还设有连通所述主机集污腔的抽污口和连通所述主机清水腔的注水口;
所述抽污组件和所述注水组件相对于所述基站主体移动时,分别连通于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清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主体设有推动杆,
所述机器人主体还设有封盖板,所述封盖板盖合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并可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移动;
在所述清洁机器人移动靠近所述基站时,所述推动杆可抵接驱动所述封盖板,使所述封盖板相对于所述机器人主体移动而打开所述抽污口和所述注水口。
CN202120889432.8U 2021-04-27 2021-04-27 基站和清洁系统 Active CN2152272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9432.8U CN215227247U (zh) 2021-04-27 2021-04-27 基站和清洁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89432.8U CN215227247U (zh) 2021-04-27 2021-04-27 基站和清洁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7247U true CN215227247U (zh) 2021-12-21

Family

ID=79511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89432.8U Active CN215227247U (zh) 2021-04-27 2021-04-27 基站和清洁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724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7202A (zh) * 2022-04-15 2022-06-07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CN115104978A (zh) * 2022-07-15 2022-09-27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清洁机器人的补水机构和服务基站及清洁系统
WO2022227573A1 (zh) * 2021-04-27 2022-11-03 苏州三六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基站和清洁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7573A1 (zh) * 2021-04-27 2022-11-03 苏州三六零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基站和清洁系统
CN114587202A (zh) * 2022-04-15 2022-06-07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WO2023197645A1 (zh) * 2022-04-15 2023-10-19 广东新宝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升降装置以及清洁设备
CN115104978A (zh) * 2022-07-15 2022-09-27 杭州萤石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清洁机器人的补水机构和服务基站及清洁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87980A (zh) 基站和清洁系统
CN215227247U (zh) 基站和清洁系统
US11653806B2 (en) Autonomous cleaning robot
CN213883077U (zh) 一种水箱及自动清洁设备
CN111493761A (zh) 自动清洁机
US20240148215A1 (en) Base station and cleaning robot system
CN218484494U (zh) 清洁系统
CN215838762U (zh) 按键结构、储液箱以及自动清洁设备
CN215914463U (zh) 一种介质分配机构及具有其的自移动清洁设备
CN216256935U (zh) 一种清洁件组件和自移动清洁设备
CN114343518A (zh) 扫地机器人的管理库及扫地机器人系统
CN110584552A (zh) 一种灵活转弯的移动式清洁机器人
CN215959647U (zh) 清洁设备
CN217592695U (zh) 一种吸尘器用清洁刷及其吸尘器
CN221044886U (zh) 一种传动装置、自动清洁设备及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21013144U (zh) 传动装置、自动清洁设备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216417043U (zh) 到位开关组件以及自动清洁设备
EP4368088A1 (en) Base station and cleaning robot system
CN218358192U (zh) 一种环保工程用降尘装置
CN219940505U (zh) 升降机构、可升降的扫地模块及清洁机器人
CN213129329U (zh) 一种擦玻璃机器人
WO2023019975A1 (zh) 基站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CN115553668A (zh) 洗拖一体清洁设备
CN117084597A (zh) 传动装置、自动清洁设备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AU2022331896A1 (en) Base station and cleaning robot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718

Address after: Room 102, Floor 1, Building 3, Yard 87, Hong'an Road,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2400

Patentee after: Beijing Xingx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g3-2101,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dustrial Park, 88 Jinjihu Avenue,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area, China (Jiangsu) pilot Free Trade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3600 Robot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3

Address after: 410000 Room 701, Building 7, First Phase of Changsha Zhongdian Software Park Co., Ltd., No. 39 Jianshan Road, Changsha High-tech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ANKER INNOVATIONS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Room 102, Floor 1, Building 3, Yard 87, Hong'an Road, Fangshan District, Beijing 102400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Xingxing Innovation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