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21592U -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21592U
CN215221592U CN202023003507.2U CN202023003507U CN215221592U CN 215221592 U CN215221592 U CN 215221592U CN 202023003507 U CN202023003507 U CN 202023003507U CN 215221592 U CN215221592 U CN 2152215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base
motor
air conditioner
drive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0350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凤华
苏炳超
翟富兴
张哲源
黄彪
朱武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0350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21592U/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1666 priority patent/WO2022121225A1/zh
Priority to EP21901940.3A priority patent/EP4242533A4/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215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21592U/zh
Priority to US18/138,998 priority patent/US20230258364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驱动机构和空调器,驱动机构包括底座、两个活动板和滑动驱动组件;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两端;所述滑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活动板,其中,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解决了连接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布线凌乱的问题。

Description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的无风感空调器产品,通常采用散风面板进行打散气流,以实现无风感效果,当前采用的方案是将通过上下驱动挡风组件移动的方式,实现普通送风模式与无风感送风模式的切换。然而由于驱动装置需要连接电源线,而当前的这种空调室内机中,电源线在面板后表面布置很凌乱。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机构,旨在解决驱动挡风组件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布线凌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驱动机构包括:
底座;
两个活动板,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两端;
滑动驱动组件,所述滑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活动板,
其中,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和两个侧翼,所述两个侧翼分设于所述基座的两端,所述基座具有由其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侧边,两个所述侧翼于所述第一侧边凸出,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侧翼。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盒和步进电机,所述电机盒安装于所述侧翼,所述电机盒位于所述活动板与所述侧翼之间,所述步进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盒,所述电机盒上设置有第一走线槽,连接所述步进电机的所述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槽内。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其中一个所述侧翼上的电机盒上的第一走线槽,具有朝向另一所述侧翼的槽口。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走线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线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二走线槽,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所述导线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槽和所述第二走线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第一走线槽与所述第二走线槽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位于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第二走线槽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走线槽具有朝向所述面板的槽口,所述第二走线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二线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导向滑轨,所述导向滑轨固定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电机盒的背向所述第一走线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走线槽开口相反的导向滑槽,所述导向滑槽与所述导向滑轨适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滑动驱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步进电机的第一齿轮,所述导向滑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盒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侧翼。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走线槽的延伸方向上,且在所述电机盒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凸耳,所述侧翼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凸耳插接适配的插接孔,所述电机盒的另一端与所述侧翼通过连接件固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机盒上形成有容纳所述步进电机的凹陷部,所述侧翼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凹陷部的凹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显示盒,所述显示盒安装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面板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组件为挡板、微孔板或旋流模块,其中所述挡板用于阻挡出风口的气流向前侧吹出,所述微孔板用于将气流打散吹出,所述旋流模块用于引导气流旋转吹出。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驱动机构和挡风组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底座;
两个活动板,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两端;
滑动驱动组件,所述滑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活动板,
其中,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
所述挡风组件连接两个所述活动板,所述挡风组件具有收纳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一状态,以及遮挡在所述室内出风口前侧的第二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挡风组件为挡板、微孔板或旋流模块,其中所述挡板用于阻挡出风口的气流向前侧吹出,所述微孔板用于将气流打散吹出,所述旋流模块用于引导气流旋转吹出。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的两端分别设置活动板,底座上设置滑动驱动组件,然后将连接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隐藏于底座,从而避免了连接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布线凌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空调室内机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挡风组件隐藏在面板后侧;
图3为图1空调室内机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挡风组件移动至面板的前侧;
图4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室内机面板、驱动机构和挡风组件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驱动机构和挡风组件的分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爆炸图;
图8为底座与活动件装配后的俯视图;
图9为图8沿M-M线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沿N-N线的剖视图;
图11为图7中图底座(其中一侧翼)、电机盒和活动板三者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机盒和底座上均布置有导线;
图12为图7中底座(另一侧翼)、电机盒和活动板三者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7中底座(增加有纠偏导轨)、电机盒和活动板三者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侧翼、活动板和纠偏导轨转配前又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活动板和纠偏导轨装配前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图16中侧翼、纠偏导轨、电机盒、活动板的组装图;
图18为图17中活动板与电机盒另一视角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7中活动板、侧翼组装后的背面俯视图,其中,活动板位于最高位置;
图20为图17中活动板、侧翼组装后的背面俯视图,其中,活动板位于最低位置;
图21为图17中活动板、侧翼组装后的背面俯视图,其中,活动板位于最高位置,电机线饶设在驱动电机外周。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2831235780000041
Figure BDA000283123578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驱动机构以及安装有该驱动机构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可以是分体式的,也可以是一体式的。对于分体式空调器,可以是壁挂式空调器,也可以是落地式空调器,也可以是风管机,也可以是吊顶式空调器,也可以是天花机等。对于一体式空调器,可以是窗机、移动空调等。
请参阅图1至图3,对于上述驱动机构,具体以安装在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情形为例进行阐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外壳10,外壳10包括面框10a和安装于面框10a的面板10b,面框10a上设置有出风口101,出风口101通常位于面板10b下方。面板10b内侧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连接挡风组件30,挡风组件30沿上下方向可滑动的安装在驱动机构上,从而,挡风组件30具有收纳于外壳10b内侧的第一状态,以及遮挡在室内出风口101前侧的第二状态。以此实现出风模式的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挡风组件30的形式有多种,挡风组件30为挡板、微孔板或旋流模块,其中挡板用于阻挡出风口101的气流向前侧吹出,微孔板用于将气流打散吹出,旋流模块用于引导气流旋转吹出。挡板挡在出风口101前侧,可以改变出风口101的出风方向,使出风口101向下送风;微孔板挡在出风口101前侧,可以使气流穿过微孔,从而气流被打散,风速和风量都降低了;对于旋流模块而言,其上是设置有过风孔300的,过风孔300内设置有风叶301,该风叶301可以是主动旋转的,也可以是被动旋转的,当气流由出风口101吹出经过过风孔300时,风叶301无论是主动旋转,还是被动旋转,都可以将气流以旋转的方式送出,旋转的气流吹出后与周围空气混参,从而吹出的气流更柔和。
对于驱动机构的结构,下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4、图5和图6,驱动机构包括底座20和活动板20d,活动板20d是可上下滑动地安装在底座20上的。活动板20d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底座20可以是一个整体(底座20可以是在面板10b长度方向延伸的,也可以是尺寸大小与活动板20d基本一致),底座20也可以是包括两个分体。如此,活动板20d与底座20的安装关系可以是一个活动板20d安装在一个整体底座20上(对于底座20沿面板10b长度方向延伸的情形而言,活动板20d可以安装在底座20的中间位置;对于底座20的尺寸大致与活动板20d一致的情形,底座20可以安装在面板10b或面框10a中间位置);也可以是两个活动板20d分别安装在一个整体底座2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两个活动板20d在面板10b长度方向上间隔排布。
下述内容中主要以两个活动板20d安装在底座20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作为实施例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7、图8、图9和图10,活动板20d上设置有导向滑轨20f,导向滑轨20f是可拆卸地固定在活动板20d上的,导向滑轨20f的一端与活动板20d插接或扣接,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在活动板20d上(如此便于导向滑轨20f的安装与拆卸)。底座20上设置有导向滑槽224(图9和图10),导向滑轨20f与导向滑槽224适配,从而活动板20d通过导向滑轨20f和导向滑槽224的配合而相对于底座20可上下滑动。需要说明的是,在空调室内机中,驱动机构内可以不设置驱动源,也就是用户可以手动操作挡风组件30上下移动。驱动机构内也可以设置驱动源,通过控制驱动源,从而可以实现挡风组件30的自动升降。
请继续参阅图6和图7,底座20的基本结构如下:包括基座20a和两侧翼20b,两个侧翼20b分设于基座20a的两端,基座20a具有沿其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侧边201,两个侧翼20b由第一侧边201凸出(基座20a与侧翼20b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也可以是通过连接件连接的),从而在空调室内机中,整个底座20大致可以为倒U形结构。
由于空调室内机中面板10b与面框10a之间的空间有限,挡风组件30和基座20a都具有一定的厚度,如果将基座20a与挡风组件30以层叠的方式安装在面板10b与面框10a之间,那么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将面板10b与面框10a之间预留较大间隙,如此就会影响空调室内机整体造型(空调室内机整体显得较厚)。另外出风口101宽度一般15cm左右,所以挡风组件30的宽度一般也是依据出风口101的宽度设计的,其宽度与出风口101相差不大,而整个面板10b的宽度较大,所以即便将挡风组件30与底座20层叠设置,在挡风组件30收纳在面板10b内侧时,面板10b与面框10a之前剩余较大空间没有利用,从而也会导致空间浪费。
所以将底座20设置为倒U形结构后,可以将挡风组件30设置在该倒U形结构的中间缺口处,从而大大提高了面板10b与面框10a之间的空间利用率。
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底座20还包括安装在侧翼20b上的电机盒20c,电机盒20c可拆卸地固定于侧翼20b,从而电机盒20c的安装和拆卸比较方便。电机盒20c自身形成有容纳步进电机220a的凹陷部222,侧翼20b上形成有容纳该凹陷部222的凹槽211,侧翼20b上设置有插接孔214,电机盒20c的一端设置有凸耳225a,电机盒20c的另一端通过连接件固定在侧翼20b上。如图11和图12所示,电机盒20c的另一端设置有螺钉孔225b和定位孔225c,侧翼20b上设置有与该固定孔212a位置对应的螺钉柱215、以及位于该螺钉柱215旁边的定位柱216,在将电机盒20c安装在侧翼20b时,首先将凸耳225a插入插接孔214内,然后将凹陷部222逐步置于凹槽211中,然后将定位孔225c和定位柱216适配插接,最后将螺钉穿入螺钉孔225b并拧入螺钉柱215,从而实现电机盒20c的安装。电机盒20c安装在侧翼20b后,一方面电机盒20c的两端被固定,另一方面,由于凹槽211与凹陷部222的适配,电机盒20c在侧翼20b上的安装更稳定。
请一并参阅图7、图11和图12,电机盒20c内安装有步进电机220a和第一齿轮221a,步进电机220a通过螺钉固定在电机盒20c的凹陷部222内,第一齿轮221a安装在步进电机220a的电机轴上。电机盒20c上设置有第一走线槽223,电机盒20c的凸耳225a和插接孔214位于第一走线槽223延伸方向上,第一走线槽223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线卡226,连接步进电机220a的导线20g穿入第一走线槽223中,并且在第一线卡226的限位作用下,导线20g在第一走线槽223中不易脱出。
通常情况下,面板10b上是要设置显示模块的,例如显示目标温度,空调运行模式,湿度等参数;而显示模块与驱动机构的位置都是在面板10b内侧,请参阅图13,为了提高空调室内机的装配效率,显示模块(图中未安装显示模块)可以整合到底座20上,连接步进电机220a的导线20g可以连接到显示模块上,通过显示模块再与电控盒连接。侧翼20b离显示模块具有一定距离,请继续参阅图11和图12,为了避免连接步进电机220a的导线20g从第一走线槽223引出后裸露,在一实施例中,基座20a上设置有第二走线槽202,第二走线槽202从侧翼20b朝向显示盒延伸,导线20g从第一走线槽223穿出后进入第二走线槽202,然后穿入显示盒。由于第一走线槽223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走线槽202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如果导线20g由第一走线槽223引出后直接进入第二走线槽202,那么受到第二走线槽202的影响,导线20g在第一走线槽223中会朝向第二走线槽202的方向偏移,时间久了,导线20g可能会从第一走线槽223中脱出,进而还可能会导致导线20g从第二走线槽202中脱出。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基座20a上开设有过线孔203,过线孔203位于第一走线槽223与第二走线槽202之间。如此,过线孔203相对于第一走线槽223较近,可以减缓导线20g从第一走线槽223中脱离的偏移力度。进一步而言,由于过线孔203与第一走线槽223之间也存在一定间距,该间距过长的话会导致导线20g在此显得冗长,冗长的导线20g会从过线孔203和第二走线槽202之间向下掉落,最终可能会从掉落至倒U形底座20的缺口处,从而对挡风组件30的上下滑动造成干涉,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另一方面,导线20g还可能从面板10b下方掉落至出风口101处,从而严重影响用户体验。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发生,在另一实施例中,基座20a上还设置有压线板204,压线板204位于过线孔203与第二走线槽202之间,压线板204的下端连接基座20a,并向上延伸。压线板204的设置,一方面可以将导线20g压接在基座20a上,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导线20g起到承载作用,即便导线20g稍微冗长,也不会掉落至底座20的缺口处。
对于第二走线槽202而言,其主要作用就是收纳并隐藏导线20g。在一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导线20g在第二走线槽202中的安装,第二走线槽202的槽口朝向面板10b,第二走线槽202的槽口处设置第二线卡205。第二走线槽202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两侧壁,第二线卡205连接在其中一侧壁,另一侧壁对应第二线卡205设置有避让缺口206。在布线时,通过避让缺口206绕过第二线卡205,从而无论是布线还是将导线20g从第二走线槽202中拆出都比较方便。
在底座20的两个侧翼20b中,其中一个侧翼20b上的第一走线槽223的槽口是朝向另一侧翼20b的,如此,便于导线20g的隐藏,用户无论是从前侧还是从后侧观测底座20时,都看不到导线20g。
另外,电机盒20c是与导向滑轨20f滑动配合的,电机盒20c上设置有上述导向滑槽224,导向滑槽224的开口方向是与第一走线槽223开口方向相反的,正因为导向滑槽224是侧向开口的(在空调室内机中,导向滑槽224的开口向左或向右),所以,导向滑槽224对导向滑轨20f具有限位作用,可以限制导向滑轨20f向前或者向后发生位移,由于导向滑轨20f和导向滑槽224都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所以导向滑轨20f与导向滑槽224的配合后,导向滑轨20f在导向滑槽224内只能沿上下方向滑动。
请继续参阅图7至图10,导向滑轨20f上设置有齿条,该齿条与第一齿轮221a相啮合,步进电机220a工作时,通过第一齿轮221a可以带动导向滑轨20f上下移动。请一并参阅图18,导向滑轨20f包括齿条板241和轨道板242,齿条板241和轨道板242之间形成有间隙,齿条板241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221a啮合的齿条,轨道板242是插入导向滑槽224中的,为了使导向滑轨20f与导向滑槽224的滑动配合阻力更小,轨道板24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柱状体243,该第一柱状体243的侧壁一方面凸出于轨道板242的一侧面,另一侧壁凸出与轨道板242的另一侧面,如此,轨道板242插入导向滑槽224内时,第一柱状体243的侧壁与导向滑槽224的内壁抵接,从而摩擦力更小,导向滑轨20f与导向滑槽224的滑动更顺畅。
上述活动板20d上下移动的实现方式可以是一个导向滑轨20f与一个导向滑槽224配合,也可以是两个导向滑轨20f与两个导向滑槽224配合。考虑到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面板10b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为了使挡风组件30滑动更顺畅,在两个活动板20d上均设置导向滑轨20f,在两个侧翼20b上均设置导向滑槽224为较佳实施例。另外,两个侧翼20b上也均设置有滑动驱动组件。
请参阅图6、图14和图15,为了使挡风组件30滑动更顺畅,在一较佳实施例中,在底座20上设置纠偏导轨20e,活动板20d上设置有与纠偏导轨20e滑动适配的导槽251a。纠偏导轨20e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纠偏导轨20e主要作用是提高单个活动板20d滑动的稳定性。纠偏导轨20e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并且,纠偏导轨20e与导向滑轨20f是间隔设置的。对于底座20上只安装一个纠偏导轨20e的实施例而言,纠偏导轨20e的安装位置可以是多种,例如其中一导向滑轨20f位于纠偏导轨20e与另一导向滑轨20f之间,也可以是纠偏导轨20e位于两个导向滑轨20f之间。对于底座20上安装两个纠偏导轨20e的实施而言,纠偏导轨20e的安装方式也有多种,例如两个纠偏导轨20e都位于两个导向滑轨20f之间,也可以是纠偏导轨20e与导向滑轨20f交替排布,还可以是两个导向滑轨20f位于两个纠偏导轨20e之间。
下述内容主要阐述纠偏导轨20e的安装。
考虑到挡风组连接活动板20d时,主要连接活动板20d的内侧(靠近倒U形底座20的中间的缺口位置),从而活动板20d内侧需要承受挡风组件30的重力,而活动板20d的外侧就形成了向内侧倾斜的趋势。
挡风组件30自身是沿面板10b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挡风组件30用来遮挡出风口101的,出风口101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挡风组件30相对较长(0.6m~1m左右),如此长度的挡风组件30在活动板20d上的安装存在一定公差,另外底座20和活动板20d是塑料件,所以当活动板20d在上下方向移动时,一旦挡风组件30的两端行程不一致(一端高,一端低),就会导致活动板20d卡死,挡风组件30也就无法上下移动。
纠偏导轨20e的设置一方面为挡风组件30的移动提供了更多的轨道,使挡风组件30移动更平稳,另一方面导向滑轨20f与纠偏导轨20e组合后,活动板20d在上下滑动时,导向滑轨20f与纠偏导轨20e相互限制,从而可以将活动板20d移动时的左右摆幅降低,进而降低挡风组件30上下移动时引起两端行程不一致的问题。
由于挡风组件30与活动板20d的连接处是偏向活动板20d内侧的,所以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图14、图16和图17,为了使纠偏导轨20e的纠偏效果更佳,将纠偏导轨20e安装在侧翼20b的内侧边(图14和图16),需要说明的是,侧翼20b是具有一个背向基座20a的外侧边,以及与该外侧边相对的内侧边,在图中侧翼20b是与基座20a是一体成型的,侧翼20b的部分内侧边是与基座20a重叠的,该部分内侧边在侧翼20b与基座的交界处(为了便于表述,定义该内侧边为X1),侧翼20b的另一部分内侧边是从第一侧边201凸出的(定义该内侧边为X2),纠偏导轨20e可以安装在侧翼20b的内侧边任意位置,只要能够配合活动板20d的滑动即可。对于两个侧翼20b均安装纠偏导轨20e的实施例而言,其中一个纠偏导轨20e可以安装在X1处,也可以安装在X2处,当然,两个纠偏导轨20e均安装在X1处,或者都安装在X2处。为了使活动板20d整体运行更顺畅,将两个纠偏导轨20e在在垂直于活动板20d滑动的方向上错开(也即是其中一个纠偏导轨20e安装在X1处,另一个纠偏导轨20e安装在X2处)。如此设置,两个纠偏导轨20e通过挡风组件30给予相互斜向的支撑力,另外再加上两个导向滑轨20f的导向作用,两个活动板20d滑动更顺畅。两个纠偏导轨20e的此种布置方式,使两个纠偏导轨20e中点的连线、纠偏导轨20e的延伸方向,以及两个活动板20d时时构成三角形,从而稳固性更加。
为了便于纠偏导轨20e的组装与固定,在一实施例中,侧翼20b的内侧边形成有边板212、212’(图7、图12和图14),纠偏导轨20e与边板212卡接。具体的,纠偏导轨20e包括纠偏滑槽231a和设于纠偏滑槽231a的纠偏凸筋232a,纠偏滑槽231a套接边板212(纠偏滑槽231a在与侧翼20b固定前,纠偏滑槽231a可以沿着边板212上下滑动),活动板20d上设置有导槽251a,导槽251a与纠偏凸筋232a滑动配合,在同一侧翼20b上,纠偏滑槽231a的槽口朝向位于该侧翼20b上的导向滑轨20f,纠偏凸筋232a位于纠偏滑槽231a背向该侧翼20b的导向滑轨20f的一侧。如此,在前后方向上,导槽251a可以将纠偏凸筋232a卡持限位。
另外,为了便于纠偏滑槽231a的拆装,纠偏滑槽231a可以是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侧翼20b的。在一实施例中,边板212上设置有固定孔212a,纠偏滑槽231a的内槽壁设置有与固定孔212a位置对应的卡台236。如此,在安装纠偏导轨20e时,卡台236卡入固定孔212a后,纠偏滑槽231a可以牢牢固定在边板212上(在上下方向上,纠偏滑槽231a与边板212可以保持相对固定)。为了使纠偏导轨20e安装更稳定,侧翼20b上设置有位于边板212内侧的第一固定槽212b(位于侧翼20b下端,呈缺口状),纠偏滑槽231a具有沿边板212的滑动方向延伸的两个侧边,其中一侧边设置有将边板212扣接的第一扣台234,另一侧边设置有与第一固定槽212b配合的第二扣台235。如此,第一扣台234可以将边板212的一侧扣接,从而保持纠偏滑槽231a的一侧壁与边板212相对固定,第二扣台235可以将纠偏滑槽231a另一侧壁固定在边板212上。进一步的,请继续参阅图14,基座20a的第一侧边201设置有止挡部213,止挡部213与边板212之间形成有第二固定槽213a,纠偏滑槽231a插接于第二固定槽213a。为了便于纠偏导轨20e的装配,卡台236和第二扣台235设置于纠偏滑槽231a的远离基座20a的一端。
进一步而言,请参阅图15,为了便于纠偏滑槽231a的安装与拆卸,上述卡台236呈三角状设置。也就是在将纠偏滑槽231a的上端口对准边板212的下端时,向上推动纠偏滑槽231a,第一扣台234与边板212的一侧扣接,当卡台236与边板212的下端抵接时,继续向上用力推动纠偏滑槽231a,此时由于卡台236呈三角状设置,卡台236的一侧是斜面,在该斜面的导向作用下,卡台236逐渐越过边板212的下端,并且在卡台236与边板212的抵接作用下,边板212和/或纠偏导轨20e发生形变,直至卡台236卡入固定孔212a后,边板212和/或纠偏导轨20e回复形变,从而纠偏滑槽231a的槽底可以与边板212牢牢贴合。综上,纠偏滑槽231a通过四个固定方式(纠偏滑槽231a的上端于第二固定槽213a插接、第一扣台234与边板212扣接、第二扣台235与第一固定槽212b扣接、卡台236卡入固定孔212a内)将纠偏导轨20e牢牢固定在边板212上。
请继续参阅图14和图15,纠偏凸筋232a大致与纠偏滑槽231a的一个侧边平齐,纠偏凸筋232a卡入导槽251a中,为了降低纠偏凸筋232a与导槽251a内壁的摩擦力,在纠偏凸筋232a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柱状体233,也就是导槽251a具有相对的两个侧壁,纠偏凸筋232a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弧面凸起233a(弧面凸起233a为第二柱状体233的侧壁),位于纠偏导轨20e两侧的弧面凸起233a分别对应与导槽251a的两个侧壁抵接。
对于两个纠偏导轨20e,其结构可以是一样的,也可以有所区别。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6和图17,纠偏导轨20e包括纠偏滑槽231b,活动板20d上设置有导向部251b,导向部是设置在侧翼20b的内侧的(大致位于与基座20a的交界处,基座20a与侧翼20b可以没有明显的交界线,二者可以是一体成型的,当然也可以是组装的),导向部251b可滑动地设置于纠偏滑槽231b内。
请参阅图17,为了进一步降低纠偏滑槽231b与导向部251b之间的摩擦阻力,纠偏导轨20e还包括设于纠偏滑槽231b的内壁的纠偏凸筋232b,纠偏凸筋232b与导向部251b抵持,纠偏凸筋231b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其与导向部251b之间接触面积较小,滑动更顺畅。
由于纠偏导轨20e需要保障活动板20d的滑动轨迹,所以,纠偏导轨20e的材料可以设置为刚性材料,例如不锈钢、铝合金等;另外,由于纠偏导轨20e长期在导槽251a中滑动,所以为了使纠偏导轨20e滑动更顺畅,纠偏导轨20e的材料可以使用自润滑的耐磨材料。
对于挡风组件30为旋流模块时,挡风组件30内设置的风叶301可以通过主动驱动的方式使其旋转。在一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活动板20d上还设置有风叶301驱动组件,风叶301驱动组件连接风叶301,用于驱动风叶301旋转。风叶301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220b和第二齿轮221b,第二齿轮221b与风叶301传动连接。
请参阅图11、图12和图18,活动板20d是上下移动的,风叶301驱动组件是随活动板20d一起移动的,连接驱动电机220b的电机线20g也要一起移动,所以,电机线20g需要冗余一定长度。底座20上设置有供电机线20g布线的过线槽227,电机线20g经过线槽227的进线口228穿入过线槽227中,然后连接显示盒,由于进线口228的开口防线与上下方向大致是呈90°角的,所以冗余的电机线20g自进线口228引出后,容易在移动过程中发生大角度弯折,长期如此,电机线20g容易疲劳,从而发生破损的现象。一者影响挡风组件30的运行,二者降低了空调室内机的使用寿命,再者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另外,过线槽227与驱动电机220b距离越近,那么位于二者之间的电机线20g越容易发生大角度弯折,所以,过线槽227与驱动电机220b在面板10b的长度方向上应当保持间隔,该间距越长,电机线20g越不容易大角度弯折。
在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9至图21,为了避免冗长的电机线20g发生大角度弯折,在过线槽227的进线口228设置有第一导引部229,第一导引部229可以自进线口228向上倾斜延伸,也可以自进线口228向下倾斜延伸,上述倾斜延伸可以是沿直线倾斜沿,还可以是沿弧线倾斜延伸。如果第一导引部229自进线口228向下倾斜延伸,那么当活动板20d向下移动时,第一导引部229会对电机线20g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并且还可以降低电机线20g在第一导引部229末端的折弯角。如果第一导引部229是自进线口228向上倾斜延伸,那么当活动板20d向上移动时,在第一导引部229的作用下,电机线20g自进线口228引出后,收到第一导引部229的导引,以及电机线20g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电机线20g不会发生过大弯折。
上述第一导引部229如果在数量只有一个,较佳的设置方式是将第一导引部229自进线口228向下倾斜延伸。
考虑到单个的第一导引部229的导引效果不如两个第一导引部229的导引效果,在一实施例中,进线口228处设置有两个第一导引部229,其中一第一导引部229自进线口228向下弯曲,另一第一导引部229自进线口228向上弯曲。如此,无论是活动板20d向上移动还是向下移动,第一导引部229都可以对冗长的电机有导引作用,从而避免电机线20g弯折角度偏大。
另外定义自进线口228向下延伸的第一导引部229的长度s1,定义自进线口228向上延伸的第一导引部229的长度为s2,s1大于s2较佳。这是因为电机线20g在移动时,会受到自身作用,电机线20g与向下延伸的第一导引部229末端接触时,更容易发生大角度弯曲,所以,如果将该第一导引部229自身长度加长,该第一导引部229的末端切线可能与电机线20g的延伸方向重合(或者基本重合),如此导线20g经过该第一导引部229后,延伸更平滑。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为了使两个第一导引部229的导引效果更佳,两个第一导引部229之间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在背向进线口228的方向上呈扩口设置。一方面,两个第一导引部229呈弧形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隙呈扩口设置,从而,两个第一导引部229的切线夹角也会随远离进线口228的方向越来越大,从而也可以降低电机线20g大角度弯折。
电机线20g的大角度弯折不仅取决于进线口228的位置,还与驱动电机220b自身出线角度有关。在一实施例中,活动板20d上设置有第二导引部261,第二导引部261位于驱动电机220b的周边,第二导引部261朝向过线槽227所在的一侧且向下倾斜延伸,或者第二导引部261朝向过线槽227所在的一侧且向上倾斜延伸。
当然,与第一导引部229的情况相似,第二导引部261设置为两个较佳。也即是活动板20d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导引部261,两个第二导引部261相间隔,其中一个第二导引部261向下弯曲,另一个第二导引部261向上弯曲。第二导引部261的弯曲效果可以参照第一导引部229。
另外,由于电机线20g通常是与电机的接口焊接的,所以如果电机线20g连接电机的接口处受到拉扯力,容易导致接口处焊点松动,驱动电机220b接触不良,严重时,直接导致电机线20g与电机脱离。鉴于此,在一实施例中,两个第二导引部261之间设置有绕线部262,绕线部262与两个第二导引部261间隔设置。设置绕线部262之后,电机线20g可以饶设在绕线部262上,即便受到拉扯力,电机线20g可以将大部分拉扯力分散至绕线部262,从而避免电机线20g与电机接口的焊点松动。
电机线20g在两个第二导引部261之间的走线方式有多种,例如绕线部262与靠近驱动电机220b的一个第二导引部261之间的间隙定义为间隙一,绕线部262与另一个第二导引部261之间的间隙定义为间隙二,电机线20g自驱动电机220b引出后,先穿过间隙一,然后穿过间隙二,然后由两个第一导引部229之间的间隙进入进线口228。还可以是电机线20g自电机引出后,先穿过间隙二,然后穿过间隙一,然后由两个第一导引部229之间的间隙进入进线口228。也就是连接驱动电机220b的电机线20g缠绕绕线部262外周,并穿过两个第一导引部229之间的间隙进入过线槽227。对于这种缠绕一周的方式,如果在活动板20d上下移动时,电机线20g突然收到较大拉扯力,该拉扯力在一瞬间几乎可以全部转移到绕线部262上去,所以,绕线部262的设置为电机线20g的连接提供了极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没有绕线部262的实施例而言,绕线的方式还可以是电机线20g自电机引出之后,围绕在驱动电机220b的外周,并穿过两个第二导引部261之间的间隙,以及两个第一导引部229之间的间隙进入过线槽227。也就是驱动电机220b的外壁替代了上述绕线部262所起到的作用,当电机线20g受到突然的拉扯力后,该拉扯力可以瞬间由驱动电机220b与电机线20g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抵消,从而对电机线20g的连接起到保护作用。
活动板20d具有移动至最上方和最下方的两个极端位置,两个极端位置之间的行程为活动板20d的最大行程,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冗余的电机线20g长度必须要时时大于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直线距离,否则在活动板20d上下移动过程中,电机线20g会受到严重的拉扯力。另外,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冗余的电机线20g也不宜过长,因为过长的电机线20g会在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发生缠绕打结现象,从而容易使电机线20g过早疲劳受损。所以最佳的方式是电机线20g在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长度稍微大于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直线距离即可,例如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直线距离为L1,电机线20g在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长度为L2,1.1×L1≤L2≤1.3×L2。当然,由于活动板20d的极端位置有上下两个,所以,为了同时满足活动板20d在上下两个极端位置时,电机线20g在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长度刚好稍大于进线口228到绕线部262之间的直线距离,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进线口228大致设置在活动板20d最大行程的中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驱动机构,用于安装在空调器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两个活动板,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可上下滑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的两端;
滑动驱动组件,所述滑动驱动组件驱动连接所述活动板,
其中,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导线设置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外壳的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基座和两个侧翼,所述两个侧翼分设于所述基座的两端,所述基座具有由其一端朝向另一端延伸的第一侧边,两个所述侧翼于所述第一侧边凸出,两个所述活动板分别对应安装于两个所述侧翼。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盒和步进电机,所述电机盒安装于所述侧翼,所述电机盒位于所述活动板与所述侧翼之间,所述步进电机安装于所述电机盒,所述电机盒上设置有第一走线槽,连接所述步进电机的所述导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走线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位于其中一个所述侧翼上的电机盒上的第一走线槽,具有朝向另一所述侧翼的槽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走线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一线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二走线槽,连接所述滑动驱动组件的所述导线穿设于所述第一走线槽和所述第二走线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位于所述第一走线槽与所述第二走线槽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还设置有压线板,所述压线板位于所述过线孔与所述第二走线槽之间。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走线槽具有槽口,所述第二走线槽的槽口处设置有第二线卡。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导向滑轨,所述导向滑轨固定于所述活动板,所述电机盒的背向所述第一走线槽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走线槽开口相反的导向滑槽,所述导向滑槽与所述导向滑轨适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驱动组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步进电机的第一齿轮,所述导向滑轨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
12.如权利要求3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盒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侧翼。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走线槽的延伸方向上,且在所述电机盒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凸耳,所述侧翼上设置有与所述固定凸耳插接适配的插接孔,所述电机盒的另一端与所述侧翼通过连接件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盒上形成有容纳所述步进电机的凹陷部,所述侧翼上形成有容纳所述凹陷部的凹槽。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意一项所述的驱动机构和挡风组件;所述挡风组件连接两个所述活动板,所述挡风组件具有收纳于所述外壳内侧的第一状态,以及遮挡在所述空调器的室内出风口前侧的第二状态。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面板,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显示盒,所述显示盒安装于所述底座朝向所述面板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组件为挡板、微孔板或旋流模块,其中所述挡板用于阻挡出风口的气流向前侧吹出,所述微孔板用于将气流打散吹出,所述旋流模块用于引导气流旋转吹出。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组件为挡板、微孔板或旋流模块,其中所述挡板用于阻挡出风口的气流向前侧吹出,所述微孔板用于将气流打散吹出,所述旋流模块用于引导气流旋转吹出。
CN202023003507.2U 2020-12-11 2020-12-11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2215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3507.2U CN215221592U (zh) 2020-12-11 2020-12-11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PCT/CN2021/091666 WO2022121225A1 (zh) 2020-12-11 2021-04-30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EP21901940.3A EP4242533A4 (en) 2020-12-11 2021-04-30 DRIVE MECHANISM AND AIR CONDITIONING
US18/138,998 US20230258364A1 (en) 2020-12-11 2023-04-25 Drive mechanism and air condition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03507.2U CN215221592U (zh) 2020-12-11 2020-12-11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21592U true CN215221592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1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03507.2U Active CN215221592U (zh) 2020-12-11 2020-12-11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215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57232U (zh) 用于窗式空调器的隔板组件和窗式空调器
CN215221592U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214506398U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215221593U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106765600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百叶
CN209819687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9062A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114629063A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JPH08200722A (ja) 床置式空気調和機
CN113757796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988293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177150U (zh) 风管装置和移动空调
WO2022121225A1 (zh) 驱动机构及空调器
CN215723624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790531U (zh) 一种过线结构及空调器
CN210601958U (zh)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823061U (zh) 窗式空调器的面框、窗式空调器的面框组件和窗式空调器
CN211503189U (zh) 空调器的面板组件及空调器
CN216521996U (zh) 底座结构和空调器
CN212511425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8033653U (zh) 滑动组件和具有其的旋流装置、空调器
CN112880018A (zh) 导风装置及空调室内机
CN114322075A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10762624A (zh) 空调器
CN213577768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