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17293U -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17293U
CN215217293U CN202121292660.3U CN202121292660U CN215217293U CN 215217293 U CN215217293 U CN 215217293U CN 202121292660 U CN202121292660 U CN 202121292660U CN 215217293 U CN215217293 U CN 2152172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liquid
plate
heat exchang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9266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谭洵
周高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Fotile Kitchen 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9266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172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172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172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所述换热片包括片本体、气体通道和环状的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环绕所述片本体设置,所述片本体贯通有若干通孔,若干所述通孔形成所述气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的表面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液体由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液体通道内并通过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液体通道。换热器采用由该换热片依次叠放形成的换热片组,由于液体通道与气体通道这种间隔式布置,使得气体通道内的烟气与液体通道的接触面积更大,同时换热器内设计有空气隔层能够有效减少换热片在换热过程的热量散失,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效解决了不锈钢制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燃气热水器基本以铜热交换器为主,因为铜有着良好的导热性能,但是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铜的耐腐蚀性能较弱,如果在水质不好的地区,铜热交换器长期使用经常会出现腐蚀穿孔的问题,并造成热交换器漏水。所以采用不锈钢制作热交换器成为一个好的选择,不锈钢不仅耐腐蚀,而且不锈钢材料成本也低,但是不锈钢的导热性能弱于铜,为了对不锈钢热交换器的实际使用效果进行改善,所以需要在不锈钢热交换器的结构方面进行改进以提升其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锈钢制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缺陷,提供一种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换热片,其特点在于,所述换热片包括片本体、气体通道和环状的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环绕所述片本体设置,所述片本体贯通有若干通孔,若干所述通孔形成所述气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的表面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液体由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液体通道内并通过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液体通道。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换热片工作过程中,液体在环状的液体通道内流通,烟气朝着换热片板面的方向不断的从气体通道上的若干通孔内穿过换热片,烟气在穿过通孔时与换热片的片本体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实现对液体通道内的液体进行换热,由于液体通道与气体通道这种间隔式布置,使得气体通道内的烟气与液体通道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的换热效率,同时若干通孔在换热片上均匀分布,有利于使得烟气在换热片上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换热片在热量交换时冷凝水的产生,有利使换热片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液体通道包括连接支路和至少两条主支路,相邻两条所述主支路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支路连接;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支路或所述主支路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支路或所述主支路上。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液体通道上划分出主支路和连接支路的这种设计方便对液体在换热片上的流通路径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主支路的数量以及主支路与连接支路的连接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增加了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的换热效率。同时上述换热片可以依次叠放形成换热片组,任意相邻的两层换热片中,其中一层换热片的液体通道位于另一层换热片上的相邻气体通道之间,换热片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换热片叠放后更加紧凑,换热片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较佳地,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上;所述液体经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主支路一端上的所述连接支路,所述液体分别流入若干所述主支路,所述液体经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主支路另一端上的所述连接支路。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效提升了换热片的换热效率。
较佳地,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的中间位置,和/或,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与所述主支路的连接点处。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换热过程中热量在液体通道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换热片在热量交换时冷凝水的产生,有利使换热片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较佳地,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液体通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方便多片换热片在依次叠放使用时相邻两片换热片的进液口与出液口相互连通。
较佳地,所述换热片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换热片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沿与所述片本体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向所述换热片的外侧延伸。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支撑板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为换热片在使用时对换热片进行固定提供了方便。
较佳地,所述换热片包括第一换热体和第二换热体,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相互贴合;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形成所述液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均设有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一换热体上的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换热体上的所述通孔沿着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热片这种分体式设计,有效降低了换热片的制造难度,进而有利于降低换热片的制造成本。
一种换热片组,其特点在于,所述换热片组采用上述所述换热片,所述换热片组中所述换热片依次叠放;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片的所述液体通道位于另一个所述换热片的所述气体通道的位置处,以及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片上的所述出液口与另一个的所述换热片的进液口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烟气在通过气体通道时烟气中的热量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利于提升换热片组的换热效率并提升换热片组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换热性能,同时这样的叠放形式使得换热片组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组中换热片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组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较佳地,所述液体通道包括第一连接支路、第二连接支路和至少两条主支路,多个所述主支路相互平行,且多个所述主支路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路和所述第二连接支路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通过对主支路的数量以及主支路与连接支路的连接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增加了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的换热效率。同时上述换热片可以依次叠放形成换热片组,任意相邻的两层换热片中,其中一层换热片的液体通道位于另一层换热片上的相邻气体通道之间,换热片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换热片叠放后更加紧凑,换热片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较佳地,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中其中一个为第一类换热片,另一个为第二类换热片;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连接支路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主支路相连通,并在相邻的所述主支路之间的所述连接支路上设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连接支路与若干所述主支路相连通,在所述连接支路两端之间的与所述主支路的连接处设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出液口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进液口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进液口与另一相邻的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出液口相对应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能够有效增加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同时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效提升了换热片组的换热效率,同时使得液体在换热片组内的液流路径通过主支路和连接支路的布置形式进行设计,省去了使用复杂的分水结构。
较佳地,所述换热片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固定孔,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换热片的所述支撑板一一对应,支撑板插入对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隔板固定连接。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隔板可以有效的将换热片组中若干换热片进行相互连接固定,保证换热片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换热片组的整体性。
一种换热器,其特点在于,所述换热器采用上述所述换热片组,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外部壳体,所述换热片组安装于所述外部壳体内,所述外部壳体与所述换热片组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热器内的这种隔层式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换热片在换热过程的热量散失,并且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热量交换均在换热器的内部进行,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效解决了不锈钢制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较佳地,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换热片组一侧上的所述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换热片组另一侧上的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热器上进液管和出液管的设计,使得外部设备与换热器的连接方式更加简单,提升了换热器实际使用时的便捷性。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实用新型各较佳实例。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换热器采用由该换热片依次叠放形成的换热片组,在换热片工作过程中,由于液体通道与气体通道这种间隔式布置,使得气体通道内的烟气与液体通道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利于提升换热片的换热效率,换热片组采用这样的叠放形式,使得烟气在通过气体通道时烟气中的热量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换热器内设计有空气隔层能够有效减少换热片在换热过程的热量散失,并且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热量交换均在换热器的内部进行,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有效解决了不锈钢制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类换热片的第一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类换热片的第二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类换热片的第一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类换热片的第二换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和换热片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水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换热片1
片本体11
气体通道12
通孔121
液体通道13
凹槽131
进液口132
出液口133
连接支路134
主支路135
支撑板136
第一换热体137
第二换热体138
换热片组2
第一类换热片21
第二类换热片22
隔板23
固定孔231
换热器3
外部壳体31
间隔32
进液管33
出液管3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片1,如图1至图5所示,换热片1包括片本体11、气体通道12和环状的液体通道13,液体通道13环绕片本体11设置,片本体11贯通有若干通孔121,若干通孔121形成气体通道12;液体通道13的表面上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液体由进液口132进入液体通道13内并通过出液口133流出液体通道13。
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热片1为不锈钢材质,在换热片1的片本体11上加工出环状的液体通道13,片本体11上液体通道13以外的部分设置气体通道12,在气体通道12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通孔121,通孔121贯穿片本体11的两侧板面,在液体通道13上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液体经进液口132流入换热片1上的液体通道13,液体在液体通道13内换热后从出液口133流出换热片1。
在换热片1工作过程中,液体在环状的液体通道13内流通,烟气朝着换热片1板面的方向不断的从气体通道12上的若干通孔121内穿过换热片1,烟气在穿过通孔121时与换热片1的片本体11进行热量交换,进而实现对液体通道13内的液体进行换热,由于液体通道13与气体通道12这种间隔32式布置,使得气体通道12内的烟气与液体通道13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1的换热效率,同时若干通孔121在换热片1上均匀分布,有利于使得烟气在换热片1上的热量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换热片1在热量交换时冷凝水的产生,有利使换热片1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液体通道13包括连接支路134和至少两条主支路135,相邻两条主支路135的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支路134连接;进液口132设置于连接支路134或主支路135上,出液口133设置于连接支路134或主支路135上。
在片本体11上设有环状的液体通道13,液体通道13包括连接支路134和主支路135,主支路135之间相互平行间隔32布置,相邻主支路135的两端通过连接支路134相连通使得液体通道13形成闭合的环状,在液体通道13的连接支路134或主支路135上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液体通过进液口132进入液体通道13并分流进入液体通道13上不同的连接支路134和主支路135内,液体在换热片1上完成换热后在出液口133汇集,从出液口133流出液体通道13,液体通道13上划分出主支路135和连接支路134的这种设计方便对液体在换热片1上的流通路径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主支路135的数量以及主支路135与连接支路134的连接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增加了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1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上述若干换热片1依次叠放形成换热片组2,任意相邻的两层换热片1中,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液体通道13与另一层换热片1上的气体通道12相对应,同时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出液口133与另一层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相连通。换热片1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换热片1叠放后更加紧凑,换热片1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1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1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设于连接支路134上;液体经进液口132进入主支路135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液体分别流入若干主支路135,液体经出液口133流出主支路135另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
在换热片1上相互平行且间隔32的设有若干主支路135,相邻主支路135的两端通过连接支路134相连通,在换热过程中液体进入主支路135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液体在连接支路134分流并流入不同的主支路135,然后在主支路135另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进行汇集,最后从出液口133流出换热片1。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13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效提升了换热片1的换热效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进液口和出液口设于连接支路的中间位置,和/或,进液口与出液口设于连接支路与主支路的连接点处。
在换热片1上相互平行且间隔32的设有若干主支路135,相邻主支路135的两端通过连接支路134相连通,当换热片1上主支路135为两条时,将进液口132或出液口133设于连接支路134上,当连接支路134所连接的主支路135为三条或三条以上时,将进液口132与出液口133设于连接支路134与主支路135的连接点处,在换热过程中液体进入主支路135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液体在连接支路134分流并流入不同的主支路135,然后在主支路135另一端上的连接支路134进行汇集,最后从出液口133流出换热片1。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13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效提升了换热片1的换热效率,同时有利于换热过程中热量在液体通道13上的分布更加均匀,减少换热片1在热量交换时冷凝水的产生,有利使换热片1获得更好的换热效果。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分别设置在液体通道13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液体通道13设于换热片1的片本体11内,液体通道13在换热片1两侧板面上的投影为闭合的环状,进液口132与出液口133分别设于液体通道13的相对两个表面上,同时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与片本体11的两侧板面相连通,液体通过片本体11一侧的进液口132进入液体通道13,液体在液体通道13内循环后从片本体11另一侧的出液口133流出液体通道13。进液口132与出液口133这样的设计,方便多片换热片1在依次叠放使用时相邻两片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与出液口133相互连通。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换热片1还包括支撑板136,支撑板136与换热片1的端面固定连接,支撑板136沿与片本体11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向换热片1的外侧延伸。
换热片1上片本体11的端面沿片本体11所在平面向外延伸形成支撑板136,支撑板136的结构简单,加工容易,为换热片1在使用时对换热片1进行固定提供了方便。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所示,换热片1包括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相互贴合;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上具有凹槽131,凹槽131用于形成液体通道13;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均设有通孔121,且第一换热体137上的通孔121和第二换热体138上的通孔121沿着通孔121的轴线方向对应连接,并形成气体通道12。
换热片1由均为不锈钢材质的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制造而成,且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上设有凹槽131,将第一换热体137与第二换热体138进行相对连接,并将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上的凹槽131对应固定连接,使其形成液体通道13,同时将第一换热体137与第二换热体138上凹槽131之间的面板对应连接,且第一换热体137和第二换热体138上的若干通孔121分别沿轴线对应连接,使其形成气体通道12。换热片1这种分体式设计,有效降低了换热片1的制造难度,进而有利于降低换热片1的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片组2,如图1、图8、图9所示,换热片组2采用上述换热片1,换热片组2中换热片1依次叠放;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换热片1中,其中一个换热片1的液体通道13位于另一个换热片1的气体通道12的位置处,以及其中一个换热片1上的出液口133与另一个的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相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形式,换热片组2由若干片换热片1依次叠放而成,任意相邻的两层换热片1中,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液体通道13与另一层换热片1上的气体通道12相对应,同时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出液口133与另一层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相连通。换热片组2采用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烟气在通过气体通道12时烟气中的热量能够被最大化的利用,利于提升换热片1组2的换热效率并提升换热片组2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换热性能,同时这样的叠放形式使得换热片组2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组2中换热片1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组2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8、图9所示,液体通道13包括第一连接支路、第二连接支路和至少两条主支路135,多个主支路135相互平行,且多个主支路135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支路和第二连接支路连通。
液体通道13包括连接支路134和若干主支路135,若干主支路135之间相互平行间隔32布置,并且主支路135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连接支路和第二连接支路,第一连接支路和第二连接支路分别将相邻主支路135相连通,使得液体通道13形成闭合的环状。这样的结构形式通过对主支路135的数量以及主支路135与连接支路134的连接情况进行调整,能够有效增加了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有利于从结构上提升换热片1的换热效率。同时由上述若干换热片1依次叠放形成换热片组2,任意相邻的两层换热片1中,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液体通道13与另一层换热片1上的气体通道12相对应,同时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出液口133与另一层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相连通。换热片1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换热片1叠放后更加紧凑,换热片1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有利于增加换热片1的叠放层数,使换热片1的换热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5、图8、图9所示,相邻两个换热片1中其中一个为第一类换热片21,另一个为第二类换热片22;第一类换热片21上的连接支路13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条主支路135相连通,并在相邻的主支路135之间的连接支路134上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第二类换热片22上的连接支路134与若干主支路135相连通,在连接支路134两端之间的与主支路135的连接处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第一类换热片21上的出液口133与相邻的第二类换热片22上的进液口132相对应连通,第一类换热片21上的进液口132与另一相邻的第二类换热片22上的出液口133相对应连通。
换热片组2中相邻两片换热片1的其中一片为第一类换热片21,另一片为第二类换热片22,在第一类换热片21上设有相互平行且间隔32的两条主支路135,两条主支路135的两端通过对应的连接支路134相连通形成闭合的液体通道13,在两端连接支路134的中部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在第二类换热片22上设有相互平行且间隔32的三条主支路135,主支路135的两端通过对应的连接支路134相连通形成闭合的液体通道13,在两端连接支路134的中部即连接支路134与主支路135的连接处设有进液口132和出液口133;当若干层换热片1在依次叠放时,其中一层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与一侧相邻换热片1的出液口133相连通,同时该换热片1的出液口133与另一侧相邻换热片1的进液口132相连通。这样的结构形式使得液体在换热片组2内的液流路径通过主支路135和连接支路134的布置形式进行设计,省去了使用复杂的分水结构,同时能够有效增加液体与烟气的接触面积,同时有利于使得液体在液体通道13内的分流情况更加均匀,进而有效提升了换热片组2的换热效率。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5所示,换热片组2还包括隔板23,隔板23上设有若干固定孔231,且固定孔231与换热片1的支撑板136一一对应,支撑板136插入对应固定孔231与隔板23固定连接。
换热片组2的端部还安装有隔板23,隔板23上设有若干固定孔231,隔板23上的固定孔231与换热片1的支撑板136一一对应,换热片组2在进行安装时,将不同层换热片1的支撑板136卡接于隔板23上对应的固定孔231。隔板23可以有效的将换热片组2中若干换热片1进行相互连接固定,保证换热片1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换热片组2的整体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3,如图6至图8所示,换热器3采用上述换热片组2,换热器3还包括外部壳体31,换热片组2安装于外部壳体31内,外部壳体31与换热片组2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32。
换热器3采用上述的换热片组2,换热片组2安装于换热器3的外部壳体31内,同时换热片组2在进行装配时,将不同层换热片1的支撑板136卡接于隔板23上对应的固定孔231,并且隔板23的端部伸出固定孔231与换热器3的外部壳体31相配合,从而使得换热器3的外部壳体31与隔板23的侧壁之间形成间隔32,该间隔32为空气隔层,换热器3内的这种隔层式设计能够有效减少换热片1在换热过程的热量散失,并且换热器3在换热过程中热量交换均在换热器3的内部进行,从而有利于提升换热器3的换热效率,有效解决了不锈钢制热交换器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式,如图如图6至图8所示,换热器3还包括进液管33和出液管34,进液管33与换热片组2一侧上的进液口132相连通,出液管34与换热片组2另一侧上的出液口133相连通。
在换热器3的两侧分别连通有进液管33和出液管34,进液管33和出液管34分别与对应的换热片1固定连接,外部液体通过进液管33流入换热器3,外部液体经过在换热器3内的热量交换最后从出液管34流出换热器3,换热器3上进液管33和出液管34的设计,使得外部设备与换热器3的连接方式更加简单,提升了换热器3实际使用时的便捷性。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包括片本体、气体通道和环状的液体通道,所述液体通道环绕所述片本体设置,所述片本体贯通有若干通孔,若干所述通孔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所述液体通道的表面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液体由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液体通道内并通过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液体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包括连接支路和至少两条主支路,相邻两条所述主支路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连接支路连接;所述进液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支路或所述主支路上,所述出液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支路或所述主支路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上;
所述液体经所述进液口进入所述主支路一端上的所述连接支路,所述液体分别流入若干所述主支路,所述液体经所述出液口流出所述主支路另一端上的所述连接支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的中间位置,和/或,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设于所述连接支路与所述主支路的连接点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设置在所述液体通道的相对的两个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还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换热片的端面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沿与所述片本体所在平面平行的方向向所述换热片的外侧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包括第一换热体和第二换热体,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相互贴合;
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上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形成所述液体通道;所述第一换热体和所述第二换热体均设有所述通孔,且所述第一换热体上的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换热体上的所述通孔沿着所述通孔的轴线方向对应连接,并形成所述气体通道。
8.一种换热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组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换热片,所述换热片组中所述换热片依次叠放;并且任意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片的所述液体通道位于另一个所述换热片的所述气体通道的位置处,以及其中一个所述换热片上的所述出液口与另一个的所述换热片的进液口相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通道包括第一连接支路、第二连接支路和至少两条主支路,多个所述主支路相互平行,且多个所述主支路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支路和所述第二连接支路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片组,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片中其中一个为第一类换热片,另一个为第二类换热片;
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连接支路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条所述主支路相连通,并在相邻的所述主支路之间的所述连接支路上设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
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连接支路与若干所述主支路相连通,在所述连接支路两端之间的与所述主支路的连接处设有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出液口与相邻的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进液口相对应连通,所述第一类换热片上的所述进液口与另一相邻的所述第二类换热片上的出液口相对应连通。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片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若干固定孔,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换热片的支撑板一一对应,所述支撑板插入对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隔板固定连接。
12.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换热片组,所述换热器还包括外部壳体,所述换热片组安装于所述外部壳体内,所述外部壳体与所述换热片组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进液管和出液管,所述进液管与所述换热片组一侧上的所述进液口相连通,所述出液管与所述换热片组另一侧上的所述出液口相连通。
CN202121292660.3U 2021-06-09 2021-06-09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Active CN2152172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2660.3U CN215217293U (zh) 2021-06-09 2021-06-09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2660.3U CN215217293U (zh) 2021-06-09 2021-06-09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17293U true CN215217293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244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92660.3U Active CN215217293U (zh) 2021-06-09 2021-06-09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172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20329B (zh) 换热器
CN111561785A (zh) 一种新型不锈钢换热器
CN215217293U (zh)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CN107300330B (zh) 侧向进汽凝汽器的布管结构
CN101696862B (zh) 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全焊接板束
CN210425515U (zh) 高效电加热器
WO2015055122A1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109579050A (zh) 枕形板翅式涡轮发动机换热器
CN216815124U (zh) 热交换器及燃气采暖热水器
CN209181587U (zh) 热网换热器
CN209415511U (zh) 枕形板翅式涡轮发动机换热器
CN209978670U (zh) 一种燃气热水炉采暖用双层五管套管热交换器
CN216081094U (zh) 换热片、换热片组及换热器
CN210346419U (zh) 一种换热冷却装置
CN106322353A (zh) 板式低温省煤器
CN110779353A (zh) 换热结构及换热器
CN209181309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7035905U (zh) 一种大孔板缩放管高效换热器
CN212931048U (zh) 一种大型船用真空冷凝器的管板结构
CN104457328A (zh) 一种换热器
CN217358224U (zh) 高耐压换热器
CN215490354U (zh) 换热片、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CN213396711U (zh) 一种不锈钢翅片板
CN216011854U (zh)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210664017U (zh) 一种节能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