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207164U -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207164U
CN215207164U CN202120150217.6U CN202120150217U CN215207164U CN 215207164 U CN215207164 U CN 215207164U CN 202120150217 U CN202120150217 U CN 202120150217U CN 215207164 U CN215207164 U CN 2152071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mass
conveying
area
combustion
carboniz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15021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磊
孙伟
刘翠兰
李向阳
陈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Wenwang W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Wenwang W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Wenwang W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Wenwang W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15021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2071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2071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2071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cessing Of Solid Wast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该回收装置主要是由转运装置、传送装置和燃烧装置等构成。其中,转运装置,用于将位于存放区内的生物质输送至顶部;传送装置,用于接收生物质并将生物质输送至燃烧装置内进行燃烧。其中,转运装置包括:其一端位于存放区内且可循环传送的传送带、若干个设置在传送带上的翻斗等。并且,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水平面呈预设的第一夹角设置。各翻斗用于在传送带的作用下,抓取存放区内的生物质并运输至预设的高度,然后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生物质掉落沿传送装置的传送通道滑落至燃烧装置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方便稻壳等生物质的转运至燃烧装置内,以降低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保意识的意识的加强,如果降低对石油等产品的依赖,提升生物能源在能源消耗中比重,是当今关注的焦点。
在广大的农村,随着可见稻壳、树叶等可再生资源,大多并没有被充分,而是在田野中燃烧后充当肥料,而未能将其作为生物能源进行合理利用。尤其是在燃料转运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运送,或部分采用复杂的转动装置运送至燃烧装置中进行燃烧,然而在的结构较为复杂,产生的能耗较高,其在回收利用的过程中,其能耗较大,不利于生物能源的回收利用。
因此,如何方便稻壳等生物质的转运至燃烧装置内,以降低能耗,是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方便稻壳等生物质的转运至燃烧装置内,以降低能耗。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包括:
转运装置,用于将位于存放区内的生物质输送至顶部;
燃烧装置,包括:用于接收并燃烧所述生物质;
传送装置,一端与所述顶部相连通,用于接收所述生物质,并将所述生物质输送至所述燃烧装置;
控制装置,与所述转运装置和所述燃烧装置电连接;
其中,所述转运装置包括:其一端位于存放区内且可循环传送的传送带、若干个设置在传送带上的翻斗;所述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水平面呈预设的第一夹角设置;
各翻斗用于在所述传送带的作用下,抓取所述存放区内的生物质并运输至所述顶部,然后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生物质掉落至所述传送装置后,沿所述传送装置的传送通道滑落至所述燃烧装置内。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存放区为开设于地面上的基坑。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夹角为15°~90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传送通道与所述地面之间呈预设的第二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5°~90°。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传送装置的进料端相连的引料槽,其中,所述引料槽沿水平方向朝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翻斗从所述顶部向下翻转时,接收所述翻斗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传送装置的所述传送通道内;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传送通道内并沿其传送方向设置的传送带体、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体运转的传送电机;其中,所述传送带体用于接收并传送所述生物质。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引料槽至少有部分为柔性体,用于与所述翻斗翻转后沿所述下降通道向下移动时,与所述翻斗接触并产生形变,以使得所述翻斗通过所述引料槽所在区域后,恢复至初始状态;其中,所述翻斗的头部还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引导部,以使得所述翻斗的开口的面积从所述翻斗的底部朝上逐渐增大。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存放区上方且具有设定高度的壳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与所述存放区相连通的上升通道、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存放区和所述上升通道相连通的下降通道;其中,所述上升通道和所述下降通道以及所述存放区围合成用于设置所述传送带的循环流道;所述转运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顶部以用于驱动所述传送带作循环运动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相连并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传动的主动轮、位于所述存放区内且套设有所述传送带的从动轮;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燃烧装置包括:箱体、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燃烧室、设置于所述燃烧室上方的锅炉、与所述锅炉相连的蒸汽管道、设置在所述箱体内用于接入并引导所述生物质的第一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下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输送的生物质的料仓、设置于燃烧室内且位于所述料仓下方的第二输送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上方的所述锅炉;其中,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在接收所述料仓释放的生物质后沿水平方向传送所述生物质时同时燃烧并碳化所述生物质,以加热所述锅炉;其中,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料仓的出料口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阀门,用于向所述第二输送装置以预设的流量释放所述生物质。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的末端并用于接收所述冷却灰渣的收集区、设置于所述收集区上方并用于将所述第二输送装置末端的灰渣刮送至所述收集区的推板;所述燃烧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收集区内的灰渣抽取至外部的待放区域的出料装置。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回收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传送装置的出料端以及所述燃烧装置的进料口相连的提料装置;其中,所述提料装置包括:罩体、设置于所述罩体内且与所述传送装置相连通的下料区、与所述下料区和所述燃烧装置的进料口相连通的提料区、设置于所述提料区内的提料传送带、若干个设置于提料传送带上的刮料板、与燃烧装置的进料口相连并应有承接生物质的承接板、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提料传送带转动的提料电机;所述提料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进料口相连的接料板、与所述接料板相连并将所述罩体的区域分隔成所述下料区和所述提料区的隔板;其中,所述接料板用于承接所述刮料板翻转时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所述进料口内。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上述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生物质为稻壳、秸秆、树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方便稻壳等生物质的转运至燃烧装置内,以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方式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翻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二实施方式中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实施方式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该回收装置主要是由转运装置2、传送装置3、燃烧装置6 等、与转运装置2和燃烧装置6电连接的控制装置等构成。其中,转运装置 2,用于将位于存放区1内的生物质输送至顶部;传送装置3,一端与转运装置2的顶部相连通,用于接收生物质并将生物质输送至燃烧装置6内进行燃烧。
其中,转运装置2包括:其一端位于存放区1内且可循环传送的传送带、若干个设置在传送带26上的翻斗25等。并且,传送带6的传送方向与水平面呈预设的第一夹角设置。
各翻斗25用于在传送带的作用下,抓取存放区1内的生物质并运输至顶部,即输送至图1中所示的预设的高度,然后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生物质掉落至传送装置3后,沿传送装置3的传送通道30滑落至燃烧装置6内。
由上述结构可知,可通过转运装置2中的传送带26的循环转动,使得传送带26上的翻斗25在抵达存放区1后,可在翻转的过程中,抓取存放区1 中的生物质,并通过传输带26的继续移动,从而将生物质带动至顶部,以使得生物质运输至预设的高度,从而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生物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即可掉落至传送装置3内,并沿传送装置3的传送通道30滑落至燃烧装置6内,从而使得转运装置可在消耗的能量部分转化为生物质的势能,进而使得翻斗25在翻转掉落后时,生物质的势能可通过传送装置3转化成动能,并自动被输送至燃烧装置中进行燃烧,从而节省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消耗。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中的存放区1优选为开设于地面上的基坑,以避免存放区1占据地面上的面积,同时又可方便生物质的卸料,节省占据的面积。
此外,为了满足实际应用是设计和运输需求,第一夹角优选为15°~9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夹角优选为45°。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为了便于生物质的传送,本实施方式中的传送通道 30与地面之间呈预设的第二夹角设置;其中,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5°~90°。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夹角的度数优选为15度。此外,通过结构,使得传送装置3可设置于空中,从而可减少对厂房面积的占用。
详细地,本实施方式中的传送通道30可以由滑槽构成,部分区域可设置有盖合滑槽的盖体,例如当滑槽的上方区域无遮挡物时,可设置盖体,以防止雨天淋湿滑槽内的生物质。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转运装置2还包括:与传送装置3的进料端相连的引料槽27其中,引料槽27沿水平方向朝上倾斜设置,以在翻斗25从顶部向下引料槽27翻转时,接收翻斗25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传送装置3的传送通道30内。通过该结构,即引料槽27和翻斗25的配合,巧妙的实现了生物质在转运装置2和传送装置3之间的转移,提高了转移效率。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引料槽27至少有部分为柔性体,用于与翻斗25翻转后沿下降通道29向下移动时,与翻斗25接触并产生形变,以使得翻斗25 通过引料槽27所在区域后,恢复至初始状态。因此,通过该引料槽27可最大限度地位于翻斗25的下方,并接收翻斗25掉落的生物质,以在最大限度地将生物质引导至传送通道30进行传送后,便于翻斗25在与引料槽27接触后,不会出现卡死的现象。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引料槽27主要是由于接料部271、一端与接料部271相连而另一端与传送通道20的进料端相连的引料部272等构成。其中,接料部271由柔性体构成,其头部设置于相邻的两个翻斗25之间,而引料部272则由刚性体构成,以最大限位度地承接翻斗25翻转时掉落的生物质,并通过引料部272传送至传送通道30内,同时避免引料槽27因接料部271变形而导致生物质溅落至循环流道内,造成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接料部271和引料部272成钝角设置,以使得在接料部271在变形至钝角为平角为大于180度的夹角前,翻斗25上卸下的生物质已通过接料部271滑落至引料部272上。如图1所示,该钝角优选为150度,在此角度下,最大限度地避免翻斗25上卸下的生物质掉落至存放区1内。
其中,翻斗25的头部还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引导部251,以使得翻斗 25的开口252的面积从翻斗25的底部朝上逐渐增大,以通过该引导部251,便于翻斗25在进入存放区1后,减少受到的阻力,充分利用翻斗的空间,此外,通过该引导部251,使得翻斗25在翻转时,其抓取的生物质可较好地沿引导部251掉落至传送装置3的引料槽27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翻斗25的引导部251也可以为柔性体,以利于翻斗25在触碰引导部251时,易产生形变,从而顺利通过引料槽27所在的位置。
此外,该引导部251的剖面形状可以为直角形、圆弧形等任意一种等。翻斗25可以由引导部251和连接部253等构成,其中,为了满足不同的装配需求,连接部253和传送带26可拆卸连接,以便于调节各翻斗25之间的间距,以及方便各翻斗的更换和维修。
另外,为了方便实际应用中的拆卸,传送带26优选为链条式传送带。
为了便于翻斗25对生物质的抓取以及卸料,本申请例中的引导部251和连接部253之间的夹角为20~60度。并且,如图1所示,该夹角的角度优选为45°。
本实施方式中的转运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存放区1上方的壳体20、设置于壳体20内且与存放区1相连通的上升通道28、设置于壳体20内且相对两端分别与存放区1和上升通道28相连通的下降通道29。其中,上升通道 28和下降通道29以及存放区1围合成用于设置上述传送带26的循环流道。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上升通道28和下降通道29相互平行,并且,与地面成预设的角度设置,例如呈30~90度。其中,本实施方式中仅以倾斜设置为例作说明。显然,实际应用中,也可以根据实际的厂房需求,设置为垂直设置的。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0可以由用于设置驱动电机的顶段201、用于形成上升通道28的上升段202、用于形成下降通道29的下降段203等构成。其中,上升段202和下降段203相互平行。
此外,为例提升壳体20的牢度,防止变形,本实施方式中的壳体20还包括若干个连接上升段202和下降段203的连接段204。其中,连接段204等距间隔设置。
此外,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装配需求,转运装置2还包括:位于顶部以用于驱动传送带26作循环运动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相连并用于带动传送带26传动的主动轮21、位于存放区1内且套设有传送带 26的从动轮22。其中,从动轮22可通过相应的基座固定于基坑的侧壁上。其中,主动轮21设置于壳体20内的顶部;从动轮22设置于存放区1内。驱动电机可设置于壳体的外部,也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内部,并固定于相应的支架图中未标示上。该支架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外部,也可以设置于壳体的内部,以用于固定驱动电机和主动轮,在此不再作赘述。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燃烧装置6,包括:箱体68、设置于箱体 68内并用于燃烧生物质的燃烧室60;设置于燃烧室60上方的锅炉63、与锅炉63相连的蒸汽管道、设置在箱体68内用于接入并引导生物质的第一输送装置61、设置于第一输送装置61下方用于接收输送装置61输送的生物质的料仓62、设置于料仓62下方并用于接收料仓62释放的生物质的第二输送装置64、设置于第二输送装置64上方的锅炉63;其中,第二输送装置64用于在沿水平方向传送生物质时同时燃烧并碳化生物质,以加热锅炉63。
通过上述结构可知,可将稻壳等生物质通过转运装置2和传送装置3的配合,将大量生物质输送至燃烧装置6内进行燃烧,以利用燃烧的能量加热锅炉,并利用锅炉中被加热的水作为热源,用于其他用途,从而实现了生物能与热能之间的转换,并可利于燃烧并碳化的灰渣用作肥料等用途,实现了对生物质碳化的充分回收和利用,因此,可合理的回收利用稻壳等生物质,避免生物能源的浪费。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输送装置64优选为由若干输送辊,设置于输送辊上的防火带体所构成的炉排,以满足实际的应用和设计需求,例如在输送生物质的同时,燃烧生物质,以加热锅炉63。并且,第一输送装置61和第二输送装置64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此外,同理,第一输送装置61也可由若干输送辊、设置于输送辊上的防火带体等构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输送装置64上输送的生物质仅需一次点燃,即可持续燃烧。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料仓62的出料口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阀门,用于向第二输送装置64以预设的流量释放生物质。以避免生物质过多的释放至第二输送装置64上导致燃烧不充分,浪费了能源。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燃烧装置6还包括:位于第二输送装置64的末端并用于接收冷却灰渣的收集区、设置于收集区上方,并用于将第二输送装置64 末端的灰渣刮送至收集区的推板65;燃烧装置6还包括:用于将收集区内的灰渣抽取至外部的待放区域7的出料装置66。以避免其直接由外部的负压风机装置吸收而导致着火的现象。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回收装置还包括:与燃烧装置6相连通并用于排放燃烧室60内的烟气的排气通道15。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生物质优选为稻壳、秸秆、树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本实施方式仅以稻壳为例作说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装置可优选为单片机、工控机、pcl控制器中的一种或其组合,在此,不再作赘述,以利用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装置即可。
实施方式二
本实用第二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该回收装置还包括:与传送装置3的出料端以及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的提料装置 5;
其中,提料装置5包括:罩体50、设置于罩体50内且与传送装置3相连通的下料区58、与下料区58和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通的提料区55、设置于提料区55内的提料传送带51、若干个设置于提料传送带51上的刮料板56、与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并用于承接生物质的承接板57。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通过该提料装置5的下料区58可对传送装置3传送的生物质起到短暂的存储和缓冲的作用,并通过提料区55内的提料传送带51 将生物质按设定的量缓缓上传至燃烧装置6内,避免传送装置3直接传送至燃烧装置6内造成生物质堆积导致燃烧不充分或堵塞的现象。
详细地,作为进一步优选地,提料装置5还包括:与进料口相连的接料板53、与接料板53相连并将罩体50的区域分隔成下料区58和提料区55的隔板59等。其中,接料板53用于承接刮料板56翻转时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进料口内。以避免提料区55内的生物质在传送时掉落至下料区58内,或下料区58接收的生物质混杂在提料区55内,导致提料区55内的刮料板 56上获取的生物质无法被定量的被传送至燃烧装置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增大了能耗。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刮料板56还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翻斗25 的结构,在此不再作具体的赘述。
此外,为了进一步确保生物质的在传送通道30内的传送,传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传送通道30内并沿其传送方向设置的传送带体31、与控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带动传送带体31运转的传送电机;其中,传送带体31用于接收并传送生物质。其中,传送带体31可设置于上述滑槽中的传送皮带等,在此不再作赘述。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回收装置还包括:依次设置排气通道15上的旋风除尘器11和布袋除尘器12,且排气通道15的尾部设置有烟气净化装置,降低其排出的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夹角的角度优选为90°,以节省传送带26的长度以及翻斗25的数量,进一步起到节省能耗,降低成本的作用。
此外,为了满足实际应用中的运输和存储需求,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回收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负压风机装置8、一端与负压风机装置8相连通而另一端邻近待放区域7设置的吸料管道10等。其中,负压风机装置8 用于通过吸料管道10将待放区域7内冷却的灰渣吸附至至负压风机装置8下方的打包装置9;其中,打包装置9用于将负压风机装置8输送的灰渣进行打包处理,以便于灰渣的存储与运输,从而实现对生物质燃烧后产生的废料的重复回收利用。
实施方式三
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方式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施方式中的设备可通过转运装置2中的传送带26 的循环转动,使得传送带26上的翻斗25在抵达存放区1后,可在翻转的过程中,抓取存放区1中的生物质,并通过传输带26的继续移动,从而将生物质带动至顶部,以使得生物质运输至预设的高度,从而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生物质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即可掉落至传送装置3内,并沿传送装置3的传送通道30滑落至燃烧装置6内,从而使得转运装置可在消耗的能量部分转化为生物质的势能,进而使得翻斗25在翻转掉落后时,生物质的势能可通过传送装置3转化成动能,并自动被输送至燃烧装置中进行燃烧,从而节省了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能量消耗。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运装置(2),用于将位于存放区(1)内的生物质输送至顶部;
燃烧装置(6),包括:用于接收并燃烧所述生物质;
传送装置(3),一端与所述顶部相连通,用于接收所述生物质,并将所述生物质输送至所述燃烧装置(6);
控制装置,与所述转运装置(2)和所述燃烧装置(6)电连接;
其中,所述转运装置(2)包括:其一端位于存放区(1)内且可循环传送的传送带(26)、若干个设置在传送带(26)上的翻斗(25);并且,所述传送带(26)的传送方向与水平面呈预设的第一夹角设置;
各翻斗(25)用于在所述传送带的作用下,抓取所述存放区(1)内的生物质并运输至所述顶部,然后在翻转的过程中,使得所述生物质掉落至所述传送装置(3)后,沿所述传送装置(3)的传送通道(30)滑落至所述燃烧装置(6)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放区(1)为开设于地面上的基坑;所述第一夹角为15°~9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通道(30)与所述地面之间呈预设的第二夹角设置;其中,所述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5°~9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2)还包括:与所述传送装置(3)的进料端相连的引料槽(27),其中,所述引料槽(27)沿水平方向朝上倾斜设置,以在所述翻斗(25)从所述顶部向下翻转时,接收所述翻斗(25)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传送装置(3)的所述传送通道(30)内;所述传送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传送通道(30)内并沿其传送方向设置的传送带体(31)、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体(31)运转的传送电机;其中,所述传送带体(31)用于接收并传送所述生物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引料槽(27)至少有部分为柔性体,用于与所述翻斗(25)翻转后沿下降通道(29)向下移动时,与所述翻斗(25)接触并产生形变,以使得所述翻斗(25)通过所述引料槽(27)所在区域后,恢复至初始状态;其中,所述翻斗(25)的头部还设有向上倾斜设置的引导部(251),以使得所述翻斗(25)的开口(252)的面积从所述翻斗(25)的底部朝上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2)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存放区(1)上方的壳体(20)、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且与所述存放区(1)相连通的上升通道(28)、设置于所述壳体(20)内且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存放区(1)和所述上升通道(28)相连通的下降通道(29);其中,所述上升通道(28)和所述下降通道(29)以及所述存放区(1)围合成用于设置所述传送带(26)的循环流道;所述转运装置(2)还包括:位于所述顶部以用于驱动所述传送带(26)作循环运动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相连并用于带动所述传送带(26)传动的主动轮(21)、位于所述存放区(1)内且套设有所述传送带(26)的从动轮(22);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6)包括:箱体(68)、设置于所述箱体(68)内的燃烧室(60)、设置于所述燃烧室(60)上方的锅炉(63)、与所述锅炉(63)相连的蒸汽管道、设置在所述箱体(68)内用于接入并引导所述生物质的第一输送装置(61)、设置于所述第一输送装置(61)下方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送装置(61)输送的生物质的料仓(62)、设置于燃烧室(60)内且位于所述料仓(62)下方的第二输送装置(64)、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上方的所述锅炉(63);其中,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用于在接收所述料仓(62)释放的生物质后沿水平方向传送所述生物质时同时燃烧并碳化所述生物质,以加热所述锅炉(63);其中,第一输送装置(61)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料仓(62)的出料口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阀门,用于向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以预设的流量释放所述生物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装置(6)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的末端并用于接收冷却灰渣的收集区、设置于所述收集区上方并用于将所述第二输送装置(64)末端的灰渣刮送至所述收集区的推板(65);所述燃烧装置(6)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收集区内的灰渣抽取至外部的待放区域(7)的出料装置(66)。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传送装置(3)的出料端以及所述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的提料装置(5);其中,所述提料装置(5)包括:罩体(50)、设置于所述罩体(50)内且与所述传送装置(3)相连通的下料区(58)、与所述下料区(58)和所述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通的提料区(55)、设置于所述提料区(55)内的提料传送带(51)、若干个设置于提料传送带(51)上的刮料板(56)、与燃烧装置(6)的进料口相连并用于承接生物质的承接板(57)、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提料传送带(51)转动的提料电机;所述提料装置(5)还包括:与所述进料口相连的接料板(53)、与所述接料板(53)相连并将所述罩体(50)的区域分隔成所述下料区(58)和所述提料区(55)的隔板(59);其中,所述接料板(53)用于承接所述刮料板(56)翻转时掉落的生物质,并引导至所述进料口内。
10.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其中,所述生物质为稻壳、秸秆、树叶中的任意一种或其组合。
CN202120150217.6U 2021-01-20 2021-01-20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Active CN2152071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0217.6U CN215207164U (zh) 2021-01-20 2021-01-20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150217.6U CN215207164U (zh) 2021-01-20 2021-01-20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207164U true CN215207164U (zh) 2021-12-17

Family

ID=79437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150217.6U Active CN215207164U (zh) 2021-01-20 2021-01-20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2071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56534U (zh) 一种固定床生物质燃气工业锅炉系统
CN204254623U (zh) 垃圾气化清洁环保蓄热装置
RU2768809C1 (ru) Мобильный модуль реактора пиролиза для комплексов термической переработки отходов
CN106929108A (zh) 一种生物质及城市固废综合利用装置及方法
CN210241969U (zh) 一种生物质可充分燃烧的加热炉
CN105043051A (zh) 一种适用于药渣烘干颗粒成型的系统
CN102914046B (zh) 小型生物质铡碎料直燃热水锅炉
CN215207164U (zh)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及设备
CN101846441B (zh) 褐煤干燥系统
CN105838447A (zh) 一种生物质气化燃气系统及其排灰出渣除尘系统
CN210711236U (zh) 一种污泥分级干化气化耦合燃煤发电系统
CN112856806A (zh) 一种基于循环流化床的农村生物质供暖装置
US4706645A (en) Method and system to provide thermal power for a power plant
CN206721136U (zh) 一种生物质及城市固废综合利用装置
CN113074363B (zh) 一种实现固体燃料清洁燃烧的装置和方法
CN206786700U (zh) 一种颗粒燃料锅炉送料机构
CN108048139A (zh) 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双上料入炉系统
CN108800139A (zh) 一种生活垃圾全自动化处理系统及方法
CN210064537U (zh) 一种地下连续出料系统
CN205418879U (zh) 一种生物质液化热载体输送装置
CN207584759U (zh) 生物质颗粒燃烧机
RU2241904C1 (ru)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переработки твердого топлива на основе биоресурсов и получения тепловой энергии
CN114686250A (zh) 一种用于生物质碳化的回收装置、设备及方法
CN206420279U (zh) 新型烘干设备
CN216071702U (zh) 一种用于生物质的转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