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4030U -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4030U
CN215184030U CN202022524137.0U CN202022524137U CN215184030U CN 215184030 U CN215184030 U CN 215184030U CN 202022524137 U CN202022524137 U CN 202022524137U CN 215184030 U CN215184030 U CN 215184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eep ultraviolet
emitting diode
ultraviolet light
me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24137.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志勇
尉尊康
李勇强
郭凯
薛建凯
张向鹏
张晓娜
王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Zhongke Advanced Ultraviolet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Zhongke Advanced Ultraviolet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Zhongke Advanced Ultraviolet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Zhongke Advanced Ultraviolet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24137.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4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4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4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d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N‑AlGaN层(104)、多量子阱层(105)、P‑AlGaN层(106)和P‑GaN层(107),所述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被去除掉并在所述P‑GaN层(107)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反射层(201),所述反射层(201)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粘合金属层(202),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的上表面上结合有一层导电基板层(301),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下表面上制作有电极金属层(401)且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107)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提取效率低、电流横向扩展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深紫外发光二极管,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AlGaN基深紫外发光二极管是一种新型的固态紫外光源,相较于传统汞灯电源紫外光源,具有发光波长连续可调、寿命长、体积小等诸多优势。因此,AlGaN基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已经在一些对光功率需求较小的应用场景替代汞灯,但在水消毒等功率要求高的应用上还无法取代汞灯。
目前,产品级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只有5%左右,这也限制了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导致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外量子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非常低的光提取效率。为了增加AlGaN基深紫外发光二极管中空穴的注入效率,现有的主流技术是采用P型GaN作为空穴注入层,而P型GaN对深紫外波段的光透过率极低,这也导致了目前非常低的光提取效率。
鉴于以上原因,目前大部分的AlGaN基深紫外发光二极管为倒装结构,在蓝宝石底部出光,同时也解决了蓝宝石散热差的问题。
但是,倒装结构发光二极管仍然为电极在同一侧的横向结构,这使得电流在N型层横向流动不等距,会出现局部电流拥堵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已有人开始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研究。
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从N型面出光,再配合表面粗化等技术,可显著提高光提取效率,但是还是无法解决P-GaN对深紫外光强吸收的问题。因此,如何降低或缓解P-GaN对深紫外光强吸收同时又不影响电流横向扩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技术缺陷,迫切需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提取效率低、电流横向扩展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N-AlGaN(104)、多量子阱层、P-AlGaN层和P-GaN层,其特征在于,所述P-GaN层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被去除掉并在所述P-GaN层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反射层,所述反射层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粘合金属层,所述粘合金属层的上表面上结合有一层导电基板层,所述N-AlGaN层的部分下表面上制作有电极金属层且所述电极金属层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
优选地,其中,所述反射层由Ni、Au、Al、Pt、AuSn、ITO、Ti、Cr、DBR、ODR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制成。
优选地,其中,所述粘合金属层由Ni、Au、Al、Pt、AuSn、Ti、Cr的任意组合制成。
优选地,其中,所述导电基板层由金属或硅制成。
优选地,其中,所述述粘合金属层与所述导电基板层通过键合或电镀结合在一起。
优选地,其中,所述N-AlGaN层的未制作所述电极金属层的下表面进行了粗糙化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技术效果:
1、其将P-GaN层的部分区域全部刻蚀掉或部分刻蚀掉,从而能够减少P-GaN层对深紫外光的吸收,因此,能够提高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光提取效率。
2、其将电极金属层做在与P-GaN层的被刻蚀掉的部分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从而能够增加电流的横向扩展,降低电流拥堵。
3、其通过对N-AlGaN层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深紫外光的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制备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用到的外延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去除掉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P-GaN层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后的示意图。
图4是在P-GaN层的表面沉积一层反射层后的示意图。
图5是在反射层的表面沉积一层粘合金属层后的示意图。
图6是在粘合金属层上结合一层导电基板层后的示意图。
图7是去除掉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N-AlGaN层下面的所有层,使N-AlGaN层裸露在最外层后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实施例的内容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提取效率低、电流横向扩展差的问题。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一、去除掉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
当然,在此之前,需要先选定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只要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具有依次设置的P-GaN层、P-AlGaN层、多量子阱(MQWS)层和N-AlGaN层即可,而对于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图2示出了制备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用到的一个示例性的外延结构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所述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衬底101、AlN层(也就是,缓冲层)102、AlGaN层103、N-AlGaN层104、MQWS层(也就是,多量子阱层)105、P-AlGaN层106和P-GaN层107。当然,具体采用的外延结构不限于以上结构。
其中,所述衬底101可为多种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蓝宝石、氮化镓、硅、氮化铝等。
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先通过光刻技术在所述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表面制备一定的图形。然后再利用刻蚀技术蚀刻掉所述P-GaN层107上的制备了所述图形的部分,也就是,刻蚀掉制备了图形的所述P-GaN层。当然,在进行刻蚀时,可以将制备了图形的所述P-GaN层全部刻蚀掉,也可以只刻蚀掉一部分,而使得制备了图形的所述P-GaN层变薄。
其中,图3示出了去除掉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P-GaN层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后的示意图。由图3可知,其只是刻蚀掉了所述P-GaN层的部分区域的一部分,也就是,只是使得所述P-GaN层的部分区域变薄,而没有将其全部刻蚀掉。当然,也可以使得所述P-GaN层的部分区域被全部刻蚀掉,此时将会使得P-AlGaN层106的部分区域被裸露出来。
由于P-GaN层对于深紫外光(260nm-320nm)波段的光具有很强的吸收,透过率极低,但目前主流的外延结构的水平又无法将这一层取消,因此,往往会使得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光提取效率较低。而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P-GaN层的部分区域全部或部分刻蚀掉,可以减少P-GaN层对深紫外光的吸收,从而大大提高了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光提取效率。
二、在所述P-GaN层107的表面沉积一层反射层201。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去除掉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之后,要在所述P-GaN层107的表面沉积一层反射层201,如图4所示。
所述反射层201为对深紫外光具有高反射的层,其可以是金属层或其它薄膜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所述反射层201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其对深紫外光具有高反射即可。优选地,所述反射层201可以由Ni、Au、Al、Pt、AuSn、ITO、Ti、Cr、DBR、ODR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制成。
更优选地,所述反射层201的厚度是均匀的。这样,在所述P-GaN层的被去除掉的区域,在沉积了所述反射层201后,该区域仍然是凹陷的。
三、在所述反射层201的表面沉积一层粘合金属层202。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P-GaN层107的表面沉积一层反射层201之后,需要在所述反射层201的表面沉积一层粘合金属层202,如图5所示。
所述粘合金属层202主要起到粘合作用,其可以是金属薄膜。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其具有粘合作用即可。优选地,所述粘合金属层202可以由Ni、Au、Al、Pt、AuSn、Ti、Cr的任意组合制成。
更优选地,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的厚度也是均匀的。这样,在所述P-GaN层的被去除掉的区域,在沉积了所述粘合金属层202后,该区域仍然是凹陷的。
四、在所述粘合金属层202上结合一层导电基板层301。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反射层201的表面沉积一层粘合金属层202之后,需要在所述粘合金属层202上结合一层导电基板层301,如图6所示。
所述导电基板层301用于作为导电衬底。
在本实用新型中,对所述导电基板层301的材料不做具体限定,只要其能够作为导电衬底即可。优选地,所述导电基板层301可以由金属、硅或其它材质制成。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可以通过键合、电镀或其它方式将所述述粘合金属层202与所述导电基板层301结合在一起。
更优选地,所述导电基本层301的厚度要大于其它层的厚度。并且,所述导电基本层301的表面是平坦的,不存在凹凸情况。
五、去除掉所述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N-AlGaN层104下面的所有层,使所述N-AlGaN层104裸露在最外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粘合金属层202上结合一层导电基板层301之后,需要去除掉所述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N-AlGaN层104下面的所有层,使所述N-AlGaN层104裸露在最外层,如图7所示。
如前所述,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由下到上依次包括衬底101、AlN层102、AlGaN层103、N-AlGaN层104、MQWS层(也就是,多量子阱层)105、P-AlGaN层106和P-GaN层107。因此,在该步骤中,需要将原生衬底101、AlN层(也就是,缓冲层)102和AlGaN层103去除掉,使得所述N-AlGaN层104裸露在最外层。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具体的去除方式,不进行限定。优选地,可以通过激光剥离、化学腐蚀、干法刻蚀或其它方式去除掉所述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外延结构的N-AlGaN层104。
六、在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表面上制作电极金属层401,且使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107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
在本实用新型中,最后是在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表面上制作电极金属层401。并且,在制作所述电极金属层401时,要使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107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这样,即制备了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如图8所示。
在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中,所述P-GaN层107主要提供空穴,而所述N-AlGaN层104提供电子。在通过电流时电子和空穴的移动主要在纵向方向,也就容易造成电流拥堵。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P-GaN层107的去除掉的部分区域无法或很少提供空穴,而所述电极金属层401制作在该部分区域的对应位置,使得电子空穴不得不横向扩展,也就避免了电流拥堵情况。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地,在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表面上制作电极金属层401之后,可以对所述N-AlGaN层104的未制作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通过对N-AlGaN层的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深紫外光的输出。
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对具体的粗糙化处理技术进行限定。优选地,所述粗糙化处理可以采用化学腐蚀、物理刻蚀或其它方法进行。
由此,如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N-AlGaN层104、多量子阱层105、P-AlGaN层106和P-GaN层107。
其中,所述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被去除掉并在所述P-GaN层107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反射层201。
所述反射层201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粘合金属层202。
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的上表面上结合有一层导电基板层301。
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下表面上制作有电极金属层401且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107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反射层201由Ni、Au、Al、Pt、AuSn、ITO、Ti、Cr、DBR、ODR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制成。
更优选地,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由Ni、Au、Al、Pt、AuSn、Ti、Cr的任意组合制成。
再优选地,所述导电基板层301由金属或硅制成。
此外,其中,所述述粘合金属层与所述导电基板层通过键合或电镀结合在一起。
优选地,其中,所述N-AlGaN层的未制作所述电极金属层的上表面进行了粗糙化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的通过对P-GaN层的部分区域去除掉的方法能够减少对深紫外光的吸收;同时,通过将电极金属层制作在P-GaN层的被去除掉的部分区域的对应位置,使得电子空穴不得不横向扩展,也就避免了电流拥堵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4)

1.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包括自下而上设置的N-AlGaN层(104)、多量子阱层(105)、P-AlGaN层(106)和P-GaN层(107),其特征在于,所述P-GaN层(107)的部分区域的全部或一部分被去除掉并在所述P-GaN层(107)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反射层(201),所述反射层(201)的上表面上沉积有一层粘合金属层(202),所述粘合金属层(202)的上表面上结合有一层导电基板层(301),所述N-AlGaN层(104)的部分下表面上制作有电极金属层(401)且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位置与所述P-GaN层(107)的所述部分区域相对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基板层(301)由金属或硅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述粘合金属层(202)与所述导电基板层(301)通过键合或电镀结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N-AlGaN层(104)的未制作所述电极金属层(401)的下表面进行了粗糙化处理。
CN202022524137.0U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Active CN215184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4137.0U CN215184030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24137.0U CN215184030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4030U true CN215184030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50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24137.0U Active CN215184030U (zh) 2020-11-04 2020-11-04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4030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0255A (zh) * 2020-11-04 2021-02-02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36711A (zh) * 2023-09-19 2023-10-24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led灯板
CN116960253A (zh) * 2023-09-19 2023-10-27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倒装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10255A (zh) * 2020-11-04 2021-02-02 山西中科潞安紫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36711A (zh) * 2023-09-19 2023-10-24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led灯板
CN116960253A (zh) * 2023-09-19 2023-10-27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倒装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16936711B (zh) * 2023-09-19 2023-12-15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led灯板
CN116960253B (zh) * 2023-09-19 2023-12-19 江西兆驰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倒装发光二极管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184030U (zh)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
JP5165276B2 (ja) 垂直構造窒化ガリウム系発光ダイオー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776637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ght emitting diodes
KR101449030B1 (ko) 그룹 3족 질화물계 반도체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CN101661985B (zh) 一种垂直结构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制作方法
US8410506B2 (en) High efficiency light emitting diode
TWI575773B (zh) 半導體發光裝置的接點
JP2010245542A (ja) 発光ダイオード
CN112018223B (zh) 粘合层转印的薄膜倒装结构Micro-LED芯片及其制备方法
WO2011030789A1 (ja) 発光装置
CN109994578B (zh) 垂直结构蓝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64642A (zh) 垂直型led的制作方法
KR100691497B1 (ko) 발광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0735488B1 (ko) 질화갈륨계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의 제조방법
JP2006128659A (ja) 窒化物系半導体発光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39854B1 (ko) 수직형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0897871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TW201547053A (zh) 形成發光裝置的方法
KR101337617B1 (ko) 오믹 전극 패턴을 갖는 수직형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제조방법
KR100762003B1 (ko) 수직구조 질화물계 발광다이오드 소자의 제조방법
KR101008268B1 (ko) 외부양자효율 개선을 위한 수직구조 발광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910406A (zh) 薄膜结构的led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JP2009094108A (ja) GaN系LED素子の製造方法
KR20080076344A (ko) 수직형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2310255A (zh) 一种垂直结构深紫外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