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7177U -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7177U
CN215177177U CN202121658978.9U CN202121658978U CN215177177U CN 215177177 U CN215177177 U CN 215177177U CN 202121658978 U CN202121658978 U CN 202121658978U CN 215177177 U CN215177177 U CN 215177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water
channels
channel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65897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凌光
徐荣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Hongsheng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Hongsheng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Hongsheng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Hongsheng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65897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7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7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7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沿着一个方向设置多个油通道和多个水通道,多个油通道和多个水通道沿着一个方向交替分布设置,相邻油通道和水通道之间设置空气通道,油通道、水通道和空气通道之间设置隔板分隔开。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能够收集泄漏的冷却器冷热介,避免冷热介质之间的串漏,提高了冷却器使用安全性和寿命;泄漏的液体通过收集盒统一收集排放,同时,还设置了漏液警报,提醒人们冷却器发生了泄漏。

Description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冷却器在使用过程中主要通过芯体内部的冷热介质进行换热。芯体内部的冷热介质通道一般通过单层的隔板进行分隔,在长期使用中,单层的隔板结构容易失效,造成冷热介质的串漏,影响冷却器芯体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能够收集泄漏的冷却器冷热介,避免冷热介质之间的串漏,提高了冷却器使用安全性和寿命。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沿着一个方向设置多个油通道和多个水通道,多个油通道和多个水通道沿着一个方向交替分布设置,相邻油通道和水通道之间设置空气通道,油通道、水通道和空气通道之间设置隔板分隔开;
所述芯体两个相对端面分别焊接进油封头和出油封头,进油封头上焊接进油管口,进油管口和多个油通道一端开口连通,出油封头上焊接出油管口,出油管口和多个油通道另一端开口连通;所述芯体一侧两端分别焊接出水封头和进水封头,出水封头上焊接出水管口,出水管口和多个水通道一端开口连通,进水封头上焊接进水管口,进水管口和多个水通道另一端开口连通;所述芯体的油通道面向出水封头和进水封头一侧壁体内设置第一泄流通道,第一泄流通道一端开口处焊接第一收集盒,第一泄流通道另一端开口处焊接第二收集盒;所述芯体的水通道面向进油封头和出油封头一侧壁体内分别设置第二泄流通道,进油封头和出油封头位置处的两个第二泄流通道的开口端分别与第一收集盒、第二收集盒连通;
进一步的,油通道、水通道和空气通道均为竖直设置。
进一步的,空气通道面向进油封头一端设置第一封条,空气通道面向出油封头一端设置第二封条,空气通道面向出水封头和进水封头一侧设置侧封条,侧封条一端和第一封条之间设置第一泄流口,第一泄流口和第一收集盒连通,侧封条另一端和第二封条之间设置第二泄流口,第二泄流口和第二收集盒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底部均设置传感器接口,传感器接口上连接漏液传感器。
进一步的,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底部设置排液口。
进一步的,第一收集盒和第二收集盒顶部设置排气口。
进一步的,油通道、水通道和空气通道均为水平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能够收集泄漏的冷却器冷热介,避免冷热介质之间的串漏,提高了冷却器使用安全性和寿命;泄漏的液体通过收集盒统一收集排放,同时,还设置了漏液警报,提醒人们冷却器发生了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2为实施例一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3为实施例一横截面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一油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一水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一空气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图7为实施例二第一视角立体图。
图8为实施例二第二视角立体图。
图9为实施例二竖截面结构图。
图10为实施例二油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图11为实施例二水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图12为实施例二空气通道竖截面结构图。
其中:1、芯体;2、油通道;3、水通道;4、空气通道;5、进油封头;6、出油封头;7、进水封头;8、出水封头;9、隔板;10、进油管口;11、出油管口;12、进水管口;13、出水管口;14、第一泄流通道;15、第一收集盒;16、第二收集盒;17、第二泄流通道;18、第一封条;19、第二封条;20、侧封条;21、第一泄流口;22、第二泄流口;23、排液口;24、排气口;25、传感器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一中,主要包括芯体1,芯体1内沿着宽度方向设置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沿着宽度方向交替分布设置,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相邻油通道2和水通道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4,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之间设置隔板9分隔开。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均为竖直设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一中,芯体1上下端面分别焊接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进油封头5上焊接进油管口10,进油管口10和多个油通道2上端开口连通。出油封头6上焊接出油管口11,出油管口11和多个油通道2下端开口连通,高温油从进油管口进入各个油通道2中,并在芯体1内部与侧面水通道3内的冷却水完成换热,换热后的高温油通过各个油通道2回流到出油管口11中。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芯体1一侧上下端分别焊接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出水封头8上焊接出水管口13,出水管口13和多个水通道3上端开口连通。进水封头7上焊接进水管口12,进水管口12和多个水通道3下端开口连通。热水由进水管口12进入各个水通道3中,并在芯体1内部与侧面的油通道2内的冷却油完成换热,换热后的水通过各个水通道3汇流到出水管口13中。
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如图4所示的实施例一中,芯体1的油通道2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壁体内设置上下贯通的第一泄流通道14,第一泄流通道14上端开口处焊接第一收集盒15,第一泄流通道14下端开口处焊接第二收集盒16,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能够收集第一泄流通道14处流出的泄漏液体,油通道2内的油一旦发生泄漏将会流入第一泄流通道14中排入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中,避免与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内的水发生串漏。
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如图5所示的实施例一中,芯体1的水通道3面向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一侧壁体内分别设置第二泄流通道17,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位置处的两个第二泄流通道17的开口端分别与第一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6连通。水通道3内的水一旦发生泄漏将会流入第二泄流通道17内并汇聚在第一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6中,避免与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内的油发生串漏。
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空气通道4面向进油封头5一端设置第一封条18,空气通道4面向出油封头6一端设置第二封条19,空气通道4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设置侧封条20,侧封条20上端和第一封条18之间设置第一泄流口21,第一泄流口21和第一收集盒15连通。侧封条20下端和第二封条19之间设置第二泄流口22,第二泄流口22和第二收集盒16连通。
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一中,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均设置传感器接口25,传感器接口25上连接漏液传感器,漏液传感器能够及时判断是否发生泄漏。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设置排液口23,排液口23用于排出泄漏的液体。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顶部设置排气口24,排气口24能够排出内部气体。
如图7~9所示的实施例二中,主要包括芯体1,芯体1内沿着高度方向设置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沿着高度方向交替分布设置,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相邻油通道2和水通道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4,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之间设置隔板9分隔开。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均为水平设置。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芯体1左右端面分别焊接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进油封头5上焊接进油管口10,进油管口10和多个油通道2左端开口连通。出油封头6上焊接出油管口11,出油管口11和多个油通道2右端开口连通,高温油从进油管口10进入各个油通道2中,并在芯体1内部与侧面水通道3内的冷却水完成换热,换热后的高温油通过各个油通道2回流到出油管口11中。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芯体1一侧左右端分别焊接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出水封头8上焊接出水管口13,出水管口13和多个水通道3左端开口连通。进水封头7上焊接进水管口12,进水管口12和多个水通道3右端开口连通。热水由进水管口12进入各个水通道3中,并在芯体1内部与侧面的油通道2内的冷却油完成换热,换热后的水通过各个水通道3汇流到出水管口13中。
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芯体1的油通道2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壁体内设置左右贯通的第一泄流通道14,第一泄流通道14左端开口处焊接第一收集盒15,第一泄流通道14右端开口处焊接第二收集盒16,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能够收集第一泄流通道14处流出的泄漏液体,油通道2内的油一旦发生泄漏将会流入第一泄流通道14中排入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中,避免与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内的水发生串漏。
为了避免水和油在流动过程中发生串漏,如图11所示的实施例二中,芯体1的水通道3面向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一侧壁体内分别设置第二泄流通道17,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位置处的两个第二泄流通道17的开口端分别与第一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6连通。水通道3内的水一旦发生泄漏将会流入第二泄流通道17内并汇聚在第一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6中,避免与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内的油发生串漏。
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空气通道4面向进油封头5一端设置第一封条18,空气通道4面向出油封头6一端设置第二封条19,空气通道4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设置侧封条20,侧封条20一端和第一封条18之间设置第一泄流口21,第一泄流口21和第一收集盒15连通。侧封条20一端和第二封条19之间设置第二泄流口22,第二泄流口22和第二收集盒16连通。
如图7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二中,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均设置传感器接口25,传感器接口25上连接漏液传感器,漏液传感器能够及时判断是否发生泄漏。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设置排液口23,排液口23用于排出泄漏的液体。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顶部设置排气口24,排气口24能够排出内部气体。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7)

1.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包括芯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1)内沿着一个方向设置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多个油通道(2)和多个水通道(3)沿着一个方向交替分布设置,相邻油通道(2)和水通道(3)之间设置空气通道(4),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之间设置隔板(9)分隔开;所述芯体(1)两个相对端面分别焊接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进油封头(5)上焊接进油管口(10),进油管口(10)和多个油通道(2)一端开口连通,出油封头(6)上焊接出油管口(11),出油管口(11)和多个油通道(2)另一端开口连通;所述芯体(1)一侧两端分别焊接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出水封头(8)上焊接出水管口(13),出水管口(13)和多个水通道(3)一端开口连通,进水封头(7)上焊接进水管口(12),进水管口(12)和多个水通道(3)另一端开口连通;所述芯体(1)的油通道(2)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壁体内设置第一泄流通道(14),第一泄流通道(14)一端开口处焊接第一收集盒(15),第一泄流通道(14)另一端开口处焊接第二收集盒(16);所述芯体(1)的水通道(3)面向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一侧壁体内分别设置第二泄流通道(17),进油封头(5)和出油封头(6)位置处的两个第二泄流通道(17)的开口端分别与第一收集盒(15)、第二收集盒(16)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均为竖直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通道(4)面向进油封头(5)一端设置第一封条(18),空气通道(4)面向出油封头(6)一端设置第二封条(19),空气通道(4)面向出水封头(8)和进水封头(7)一侧设置侧封条(20),侧封条(20)一端和第一封条(18)之间设置第一泄流口(21),第一泄流口(21)和第一收集盒(15)连通,侧封条(20)另一端和第二封条(19)之间设置第二泄流口(22),第二泄流口(22)和第二收集盒(16)连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均设置传感器接口(25),传感器接口(25)上连接漏液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底部设置排液口(2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集盒(15)和第二收集盒(16)顶部设置排气口(24)。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通道(2)、水通道(3)和空气通道(4)均为水平设置。
CN202121658978.9U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Active CN215177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8978.9U CN21517717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658978.9U CN21517717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7177U true CN215177177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92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658978.9U Active CN215177177U (zh) 2021-07-20 2021-07-20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7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5315B (zh) 一种蜂窝孔式换热器
CN215177177U (zh) 一种带漏液收集结构的冷却器
CN103940264B (zh) 一种设有内置流道分离结构的非清洁水疏导式换热装置
CN210602865U (zh)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
WO2015055122A1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114688900B (zh) 一种多模块组合式板翅式换热器
CN215177167U (zh) 一种带泄漏通道的冷却器
CN210741180U (zh) 一种气温、水温全程对向热交换装置
CN207095353U (zh) 一种石墨换热器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209783355U (zh) 一种带除污器的板式换热器
CN218994152U (zh) 引流封头式换热器
CN219045926U (zh) 阶梯封头式换热器
CN205352153U (zh) 低噪声独立型板壳式换热器
CN202018222U (zh) 高效无气堵蜂窝孔式换热器
CN214065806U (zh) 一种侧开式可承压高效翅片换热器
CN210268308U (zh) 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CN219223440U (zh) 一种换热器的换热芯体结构
CN212274709U (zh) 一种热管组件
CN217764585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9879378U (zh) 一种废气处理装置
CN202188784U (zh) 多次分流和汇流的蜂窝式换热器
CN221036964U (zh) 一种可拆洗高效换热水箱
CN215952298U (zh) 一种双分流壳体直排式蒸汽加热器
CN217686749U (zh) 一种带有自清洁清洗功能的高效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