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75434U -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75434U
CN215175434U CN202121230479.XU CN202121230479U CN215175434U CN 215175434 U CN215175434 U CN 215175434U CN 202121230479 U CN202121230479 U CN 202121230479U CN 215175434 U CN215175434 U CN 2151754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water
port
communicated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3047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大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123047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754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754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754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由合流器、循环器、集热器、分流盒、分水箱、燃烧炉等组成,合流器的汇合口连接冷上水管路一端,冷上水管路另一端与三通管入口连接,三通管直通出口与循环器入口连接,三通管另一出口与介质下添加管路一端连接,循环器出口与分流盒入口连接,集热器介质出口连接水串接管路一端,主箱室口连接烟气串接管路一端,副箱室口连接排烟管路一端,热箱右下口与右循环热水主管路一端连接,热箱左下口与左循环热水主管路一端连接,热上水管路另一端连接燃烧炉介质出口,烟气串接管路另一端连接燃烧炉烟气口,水串接管路另一端通过分流盒连通燃烧炉外水夹箱。本实用新型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明显,安全实用。

Description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炉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民用燃烧类供热锅炉普遍采用在燃烧室周围设置简易水夹箱,以及在炉内纵向或横向安置直筒式受热管给导热介质加热,回水管路直接连接在锅炉的简易水夹箱外表体上,在上水管路各拐点均安装排气管或排气阀,并在循环管路上截断式安装循环泵,以及安装一个加水或补水的敞开式储水箱,还有把烟囱安装在锅炉的烟气口处将烟气直接排出,另外,对连接管路布置只是将热水管与冷水管进行了简单的隔离,这样的技术手段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水夹箱成了重要受热载体,介质受热体没有主次之分,层次不明,篡改了外部水夹箱的真正作用;二是受热慢,介质未等被充分的加热就循环出了受热炉,导致介质多次循环都未达到最高温度,尤其是在炉体热源降低的情况下体现尤为明显;三是采用管路排气在达到排气的目的同时,也使得水循环自然压力降到了最低点,影响了水循环效率;四是循环泵的安置方法会导致非外力作用情况下循环不畅,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高温或突遇高温循环情况下;五是敞开式水箱加水不方便且易落灰尘,时间久了积尘会影响水循环流速;六是烟气直接排出造成了能源极大浪费,锅炉的热源热能未被尽全能转化,就随着燃烧产生气体的上升作用排到了室外,热转换效率低,也是用户的经济损失;七是连接管路布置不合理,导致热水分配不均、冷水回流不均,炉内水温与上水管路或各散热器入口端的水温不定,忽冷忽热,这样一来,性能再优异的锅炉,也会负面影响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还会出现储水箱水沸腾现象,因此,受热方式不合理,热转换构造不合理,热能利用不合理,还有包括分水、分流以及合流等技术手段在内的连接管路设置和方法不合理等一系列切实存在的问题是现有民用燃烧类供热锅炉系统中的共存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由合流器、循环器、集热器、分流盒、分水箱、燃烧炉等组成;
其中,合流器由合流左口、人型盒、汇合口、合流右口、右排气钮、左排气钮、合流挡片组成;人形盒的左端为合流左口,人形盒的右端为合流右口,人形盒的顶端为汇合口,人形盒的底端左侧有左排气钮,人形盒的底端右侧有右排气钮,人形盒底部内侧由两侧向中间形成凸起,凸起的中部有合流挡片,合流左口连接左循环冷水主管路一端,合流右口连接右循环冷水主管路一端,左循环冷水主管路和右循环冷水主管路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下口,汇合口连接冷上水管路一端;
循环器采用现有技术,冷上水管路另一端与三通管入口连接,三通管直通出口与循环器入口连接,三通管另一出口与介质下添加管路一端连接,循环器出口与分流盒入口连接;
分流盒由盒体、盒入口、盒底口组成;盒体的一端为盒入口,盒体的另一端为盒底口,盒入口与盒底口的中心均处在盒体的中心轴线上,盒底口内径或边长大于盒入口内径或边长,
集热器由主箱室、副箱室、集热器受热管、集热器外水夹箱、中间水夹箱、主箱室口、副箱室口、集热器泄压排气口、集热器介质出口、侧灰口、侧灰口盖组成,其中,集热器受热管由小号盘山管、小号螺旋管、上T型管、下T型管组成,集热器的外部为集热器外水夹箱,集热器的顶部设有主箱室口、副箱室口和集热器泄压排气口,集热器泄压排气口上安装第一泄压排气阀,集热器一侧下部设有分流盒,集热器的内部被中间水夹箱分为主箱室和副箱室,主箱室内有上T型管、下T型管和小号盘山管,副箱室内有小号螺旋管;中间水夹箱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的前、后及顶部,主箱室口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顶部与主箱室相通,副箱室口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顶部与副箱室相通,主箱室的底部空间与副箱室的底部空间相通,集热器泄压排气口与集热器外水夹箱顶部中间连通,集热器介质出口设在主箱室一侧上部,集热器介质出口与集热器外水夹箱夹层相通,侧灰口设在副箱室一侧下部,侧灰口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与副箱室底部相通,侧灰口盖连接在侧灰口上,小号螺旋管的小号螺旋管上口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上部或中间水夹箱顶部,小号螺旋管的小号螺旋管下口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下部或中间水夹箱底部,集热器上的分流盒设在主箱室一侧底部,盒底口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上T型管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后位于集热器介质出口内,上T型管的中心轴与集热器介质出口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上T型管的上T型管管口与集热器介质出口相对,下T型管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后位于分流盒的盒体内,下T型管的中心轴与盒体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下T型管的下T型管管口与与盒入口相对,小号盘山管错位设置,小号盘山管一端连通上T型管另一端,小号盘山管另一端连通下T型管另一端,集热器介质出口连接水串接管路一端,主箱室口连接烟气串接管路一端,副箱室口连接排烟管路一端;
分水箱由热箱、冷箱、介质上添加引导管、介质下添加引导管、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排气引导管、热箱右侧口、热箱右下口、热箱左下口、热箱左侧口、箱体连接片组成;冷箱位于热箱上方,冷箱和热箱通过箱体连接片连接,冷箱的顶部引出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上有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与介质泄压溢排管路一端连接,冷箱的底部引出介质上添加引导管和介质下添加引导管,介质上添加引导管上有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介质下添加引导管上有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与介质上添加管路一端连接,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与介质下添加管路另一端连接,热箱的顶部引出排气引导管,排气引导管上设有第二泄压排气阀,热箱的右侧面有热箱右侧口,热箱的左侧面有热箱左侧口,热箱左侧口或热箱右侧口与热上水管路一端连接,热箱的底部右侧有热箱右下口,热箱的底部左侧有热箱左下口,热箱右下口与右循环热水主管路一端连接,热箱左下口与左循环热水主管路一端连接,右循环热水主管路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上口;
热上水管路另一端连接燃烧炉介质出口,烟气串接管路另一端连接燃烧炉烟气口,水串接管路另一端通过分流盒连通燃烧炉外水夹箱,燃烧炉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
燃烧炉技术方案一:
所述燃烧炉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一燃烧室、第一外水夹箱、第一顶水箱、第一内水箱、第一烟气滞留腔、第一烟气通道、第一串箱管道、抗腐层、纵向底条、底腔、底座、左支架、右支架、介质左出口、介质右出口、左泄压排气口、右泄压排气口、烟气口、排污口、烟气串口、正前炉口、正前炉口盖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U型管组成, 燃烧炉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和分流盒;
左泄压排气口与第一顶水箱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与第一顶水箱顶部右侧连通,介质左出口与第一顶水箱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与第一顶水箱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与第一外水夹箱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的盒底口与第一外水夹箱一侧底部连通,正前炉口穿过第一外水夹箱的正面中下部后与第一燃烧室相通,正前炉口上连接正前炉口盖,由第一外水夹箱中部和底部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一燃烧室,第一燃烧室底部设有纵向底条,第一燃烧室四周设有抗腐层,左支架和右支架一端均连接第一外水夹箱底端,左支架和右支架另一端均连接底座,左支架、右支架、底座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底腔与第一燃烧室相通,第一顶水箱底端外侧与第一外水夹箱顶端连通,第一顶水箱底端内侧与第一内水箱顶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包围第一内水箱,第一内水箱的底端处在第一燃烧室顶部,第一内水箱底部通过第一串箱管道连通第一外水夹箱中部,第一内水箱与第一外水夹箱之间的空间为第一烟气滞留腔,第一烟气滞留腔与第一燃烧室互通,第一内水箱内表体、第一顶水箱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一烟气通道,第一烟气通道底端连通第一燃烧室,第一烟气通道顶端为烟气口,第一烟气滞留腔顶端通过烟气串口与第一烟气通道连通,大号螺旋管的下部处于第一燃烧室内,大号螺旋管的上部处于第一烟气通道内,大号螺旋管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连通第一顶水箱上部,大号螺旋管下部穿过第一外水夹箱底部后,大号螺旋管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位于分流盒的盒体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与分流盒的盒入口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的中心轴与分流盒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U型管位于第一燃烧室内,U型管与正前炉口相对,U型管的两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U型管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或右泄压排气口上安装第三泄压排气阀,介质左出口或介质右出口连接热上水管路另一端。
燃烧炉技术方案二:
所述燃烧炉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二燃烧室、第二外水夹箱、第二顶水箱、第二内水箱、第三内水箱、第一底水箱、第一内水夹箱、第二内水夹箱、第二烟气滞留腔、第三烟气滞留腔、第二烟气通道、第二串箱管道、第三串箱管道、第四串箱管道、第五串箱管道、上行烟气腔、下行烟气腔、抗腐层、纵向底条、底腔、底座、左支架、右支架、介质左出口、介质右出口、左泄压排气口、右泄压排气口、烟气口、排污口、正前炉口、正前炉口盖、左灰口、右灰口、左灰口盖、右灰口盖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U型管组成, 燃烧炉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和分流盒第二顶水箱顶部左侧设有左泄压排气口,第二顶水箱顶部右侧设有右泄压排气口,左泄压排气口和右泄压排气口均连通第二顶水箱内部,介质左出口与第二顶水箱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与第二顶水箱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与第一底水箱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上的盒底口与第一底水箱一侧底部连通,
正前炉口与第二燃烧室相通,正前炉口盖连接在正前炉口上,第一内水夹箱底端水平位置高于正前炉口顶端的水平位置,由第一底水箱、第二内水夹箱、第二内水箱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二燃烧室,第二燃烧室底部设有纵向底条,第二燃烧室中部和底部的四周有抗腐层,左支架和右支架一端均连接第一底水箱底端,左支架和右支架另一端均连接底座,左支架、右支架、底座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底腔与第二燃烧室相通,第二顶水箱底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顶端,第一底水箱顶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底端,第一底水箱顶端内侧连通第二内水夹箱底端,第二内水夹箱顶端连通第二内水箱底端,第二内水箱顶端通过第二串箱管道连通第三内水箱底部,第三内水箱底端外侧连通第一内水夹箱顶端,第二外水夹箱中下部通过第五串箱管道连通第一内水夹箱底部,第三内水箱上部通过第三串箱管道连通第二顶水箱底部,第三内水箱顶端通过第四串箱管道连通第二顶水箱中部,第二外水夹箱包围第一内水夹箱和第三内水箱,第一内水夹箱包围第二内水箱和第二内水夹箱上部,第二内水箱、第二内水夹箱上部与第一内水夹箱之间的空间为下行烟气腔,下行烟气腔与第二燃烧室顶部互通,第二外水夹箱与第二内水夹箱下部之间的空间为第二烟气滞留腔,第二烟气滞留腔与下行烟气腔互通,第二外水夹箱两侧分别设有左灰口和右灰口,左灰口盖连接在左灰口上,右灰口盖连接在右灰口上,左灰口和右灰口均与第二烟气滞留腔相通,第二外水夹箱与第一内水夹箱之间的空间为上行烟气腔,上行烟气腔与第二烟气滞留腔互通,第二外水夹箱顶部、第三内水箱顶部、第二顶水箱底端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滞留腔,第三烟气滞留腔与上行烟气腔互通,第三烟气滞留腔顶端、第二顶水箱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二烟气通道,第二烟气通道底部与第三烟气滞留腔互通,第二烟气通道顶部为烟气口,大号螺旋管处于第二燃烧室内,大号螺旋管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连通第三内水箱底部,大号螺旋管下部穿过第一底水箱后,大号螺旋管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位于分流盒的盒体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与分流盒的盒入口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的中心轴与分流盒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U型管位于第二燃烧室内,U型管与正前炉口相对, U型管的两端连通第一底水箱或第二内水夹箱,U型管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或右泄压排气口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介质左出口或介质右出口连接热上水管路另一端。
燃烧炉技术方案三:
所述燃烧炉由大号盘山管、第三燃烧室、第四燃烧室、第三外水夹箱、第三顶水箱、第四内水箱、第二底水箱、第一侧水箱、第二侧水箱、第三内水夹箱、第四烟气滞留腔、第五烟气滞留腔、第三烟气通道、第六串箱管道、上T接管、下T接管、抗腐层、纵向底条、横向底条、底腔、底座、左支架、右支架、燃烧室串口、介质左出口、介质右出口、左泄压排气口、右泄压排气口、前泄压排气口、烟气口、排污口、左前炉口、右前炉口、左后炉口、右后炉口、左前炉口盖、右前炉口盖、左后炉口盖、右后炉口盖组成;其中,大号盘山管为燃烧炉受热管, 燃烧炉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和分流盒;
左泄压排气口与第三顶水箱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与第三顶水箱顶部右侧连通,前泄压排气口与第三顶水箱顶部前端连通,介质左出口与第三顶水箱左侧上部连通,介质右出口与第三顶水箱右侧上部连通,排污口与第二底水箱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上的盒底口与第二底水箱一侧底端连通,左前炉口与第三燃烧室相通,左前炉口上连接左前炉口盖,右前炉口与第四燃烧室相通,右前炉口上连接右前炉口盖,左后炉口与第三燃烧室相通,左后炉口上连接左后炉口盖,右后炉口与第四燃烧室相通,右后炉口上连接右后炉口盖,左后炉口与右后炉口相对并相通,由第二底水箱、第三外水夹箱的左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右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三燃烧室,第三燃烧室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第三燃烧室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第三燃烧室四周设有抗腐层,由第二底水箱、第三外水夹箱的右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左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四燃烧室,第四燃烧室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第四燃烧室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第四燃烧室四周设有抗腐层,左支架和右支架一端均连接第二底水箱底端,左支架和右支架另一端均连接底座,左支架、右支架、底座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底腔与第三燃烧室、第四燃烧室均相通,第二底水箱的底端、第三外水夹箱前侧底端、第三内水夹箱底端及下T接管均在底腔的顶部,第三顶水箱底端外侧连通第二侧水箱顶端,第二侧水箱底端连通第一侧水箱顶端,第一侧水箱底端外侧连通第三外水夹箱顶端,第一侧水箱内侧底端设置棱角,第三外水夹箱连通第二底水箱顶端,第三内水夹箱底端穿过纵向底条、横向底条与第二底水箱底端平齐,第三内水夹箱前侧位于纵向底条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前侧,第三内水夹箱后侧位于横向底条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后侧,第三内水夹箱顶端连通第四内水箱底端的中间,第三内水夹箱上设有燃烧室串口,第四内水箱通过第六串箱管道与第三顶水箱连通,第四内水箱侧面底端设置棱角,第四内水箱侧面、第六串箱管道与第二侧水箱之间的空间为第五烟气滞留腔, 第五烟气滞留腔左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左半部分内侧与第三燃烧室顶部互通,第五烟气滞留腔右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右半部分内侧与第四燃烧室顶部互通,第四内水箱顶端与第三顶水箱下表体之间的空间为第四烟气滞留腔,第四烟气滞留腔与第五烟气滞留腔互通,第四烟气滞留腔顶部、第三顶水箱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通道,第三烟气通道底部与第四烟气滞留腔互通,第三烟气通道顶端为烟气口,第三燃烧室通过燃烧室串口与第四燃烧室相通,上T接管的上T接管管口连通第一侧水箱后部底端,下T接管穿过第二底水箱一侧底端,下T接管的下T接管管口位于分流盒的盒体内,下T接管管口与分流盒的盒入口相对,下T接管管口的中心轴与分流盒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第三燃烧室和第四燃烧室左右两侧均设有大号盘山管,大号盘山管一端均穿过纵向底条连通下T接管,大号盘山管另一端均连通上T接管,左泄压排气口和/或右泄压排气口和/或前泄压排气口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介质左出口和/或介质右出口连接热上水管路另一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了热释放与热转换的机能和原理,集施热方式多元化、受热方式多元化、循环管道施工多元化、热源选择多元化、适用范围多元化于一体,还多层面、全方位的体现了热传递特性和方式、燃烧特性、流体特性,并以最佳结合点予以运用,热效率高,节能效果更佳,主要体现:
1.施热方式多元化,热效率高:
将优化的燃烧炉箱体与烟气流通通道相结合,还设置了利用烟气热能的集热器,它可以多组联合使用,直至全部烟气热能释放后再排出,它对本系统热效率转换和节能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实质性作用;
2.受热方式多元化,介质升温快:
本实用新型的受热管在增大了热接触面积的同时也适当的延长了介质单位流量的受热时间;在燃烧炉、集热器上设置了分流盒,保护了次受热体,提高了主受热体的受热效率,介质升温快,且介质出口温度稳定,使得施热与受热相辅相成,受热体不仅采用了包括圆形体在内的形式,也部分采用了外棱角的形式,例如第二内水箱、第一侧水箱、第四内水箱,使得受热集中作用在一条线或一个边上,热效率转换更高,更迅速、直接;
3.循环管道施工多元化,适合多条件、多场景施工:
尤其是在广阔的农村用户,本实用新型以设置的分水箱为点,其热箱不仅可以向单方向输送,还可以向多个分支方向同时且均量的输送恒定的受热介质,其冷箱也是非敞开式的,不但介质添加方便,而且不落灰尘,介质溢满泄排时不会四溅;
在介质循环系统中设置的合流器,其位置和构造不会使左右两端流入的介质出现汇合不均问题,也就是不会导致合流左口或合流右口所连接的其中任何一侧管路设置因介质流通阻值大小而使导热介质优先流入集热器和燃烧炉受热现象;
4.热源选择多元化,灵活、实用:
针对不同燃烧物的特性,采取了不同样式的燃烧室构造以及烟气通道设计方案,即可满足单一物质燃烧,又可采用两种物质同时燃烧,用户可灵活选择,实用性更高;燃烧炉的特殊构造,可使用户不再因为供热面积大而选择体量大的燃烧炉,体量大不再是供热量大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因构造来选择或决定需求,同时也降低了用户的支出成本和使用成本;
5.适用范围多元化,一炉多用:
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取暖、生活热水、洗浴的需求,还可适用于种植、养殖场所,经合理的管路连接,可达到一炉多用;
6.节能效果明显,产品安全、实用:
多元化的施热方式和受热方式,燃烧炉热效率高,节约了燃料;集热器的单个或多组联合使用,它能将全部烟气热能释放后再排出;在介质循环系统中还设置了循环器,循环效率也高,无论是上回水还是下回水管路,均可不必开炉就启动电循环;介质泄压溢排管路不仅可以溢排,还能达到自然泄压的安全目的,经试验检测,安全、实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合流器主视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合流器主剖视图;
图3(a)是本实用新型分流盒主视图;
图3(b)是本实用新型分流盒侧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分流盒连接关系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集热器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集热器主剖视图;
图7是图6的A-A剖视图;
图8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分水箱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分水箱左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一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一主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D-D剖视图;
图14是图12的E-E剖视图;
图15是图12的F-F剖视图;
图16是图12的G-G剖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二主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二主剖视图;
图19是图18的H-H剖视图;
图20是图18的I-I剖视图;
图21是图18的J-J剖视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三主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燃烧炉实施例三左视图;
图24是图22的K-K剖视图;
图25是图22的N-N剖视图;
图26是图22的L-L剖视图;
图27是图23的M-M剖视图;
图中,1是合流器,2是冷上水管路,3是循环器,4是集热器,5是分流盒,6是排烟管路,7是第一泄压排气阀,8是烟气串接管路,9是左循环热水主管路,10是介质下添加管路,11是第二泄压排气阀,12是分水箱,13是热上水管路,14是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5是第三泄压排气阀,16是水串接管路, 17是燃烧炉,18是介质上添加管路,19是介质泄压溢排管路,20是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1是左循环冷水主管路,
101是合流左口,102是人型盒,103是汇合口,104是合流右口,105是右排气钮,106是左排气钮,107是合流挡片,
401是侧灰口盖,402是副箱室口,403是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4是主箱室口,405是集热器介质出口,406是侧灰口,407是小号螺旋管下口,408是集热器外水夹箱,409是中间水夹箱,410是小号螺旋管,411是小号螺旋管上口,412是上T型管,413是上T型管管口,414是小号盘山管,415是下T型管管口,416是下T型管,417是主箱室,418是副箱室,
501是盒入口,502是盒体,503是盒底口,504是分流管管口,505是分流管,506是箱内表体,507是箱外表体,508是盒入口对应的连接管路,
1201是排气引导管,1202是箱体连接片,1203是冷箱,1204是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5是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6是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7是热箱,1208是热箱右侧口,1209是热箱右下口,1210是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1211是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1212是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1213是热箱左下口,1214是热箱左侧口,
1701是底座,1702是左支架,1703是底腔,1704是介质左出口,1705是左泄压排气口,1706是烟气口,1707是右泄压排气口,1708是介质右出口,1709是正前炉口盖,1710是纵向底条,1711是排污口,1712是右支架,1713是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4是第一外水夹箱,1715是第一串箱管道,1716是第一内水箱,1717是烟气串口,1718是第一顶水箱,1719是第一烟气通道, 1720是大号螺旋管上管口,1721是第一烟气滞留腔,1722是抗腐层,1723是大号螺旋管,1724是U型管,1725是第一燃烧室,1726是正前炉口,
1727是左灰口盖, 1728是右灰口盖, 1729是第二烟气滞留腔,1730是左灰口,1731第二外水夹箱,1732是第一内水夹箱,1733是第二内水箱,1734是第二串箱管道,1735是第三串箱管道,1736是第三烟气滞留腔,1737是第二顶水箱,1738是第二烟气通道, 1739是第四串箱管道,1740是第三内水箱,1741是下行烟气腔,1742是上行烟气腔,1743是第五串箱管道,1744是右灰口,1745是第二内水夹箱,1746是第一底水箱,1747是第二燃烧室,
1748是左后炉口盖, 1749是左前炉口盖,1750是前泄压排气口,1751是右前炉口盖,1752是右后炉口盖,1753是下T接管,1754是第二底水箱,1755是第三外水夹箱,1756是上T接管,1757是上T接管管口,1758是第一侧水箱,1759是第三顶水箱,1760是第三烟气通道,1761是第四烟气滞留腔,1762是第四内水箱,1763是第六串箱管道,1764是第二侧水箱,1765是左前炉口,1766是第三内水夹箱,1767是大号盘山管,1768是燃烧室串口,1769是横向底条,1770是下T接管管口,1771是第三燃烧室,1772是第五烟气滞留腔,1773是第四燃烧室,1774是左后炉口,1775是右后炉口,1776是右前炉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由图1可知,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由合流器1、循环器3、集热器4、分流盒5、分水箱12、燃烧炉17等组成;
由图1、图2(a)、图2(b)可知,其中合流器1由合流左口101、人型盒102、汇合口103、合流右口104、右排气钮105、左排气钮106、合流挡片107组成;人形盒102的左端为合流左口101,人形盒102的右端为合流右口104,人形盒102的顶端为汇合口103,人形盒102的底端左侧有左排气钮106,人形盒102的底端右侧有右排气钮105,人形盒102底部内侧由两侧向中间形成凸起,凸起的中部有合流挡片107,合流左口101连接左循环冷水主管路21一端,合流右口104连接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0一端,左循环冷水主管路21和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0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下口,汇合口103连接冷上水管路2一端;
当流动的导热介质从合流左口101和合流右口104两个相对的方向流进人形盒102时,由于人形盒102内的凸起和合流挡片107作用,使得相对方向流动的导热介质即不会直向相通,又不会出现迎面相撞的现象,只能顺势向汇合口103方向以较小的阻力形成流量均衡的合流态势,另当合流器1反向安装,合流左口101、合流右口104、汇合口103所连接的左循环冷水主管路21、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0、冷上水管路2内存有空气时,可通过右排气钮105和/或左排气钮106将其排出;
循环器3采用现有专利技术,如专利号为2019210537745一种液体管路循环器;冷上水管路2另一端与三通管入口连接,三通管直通出口与循环器3入口连接,三通管另一出口与介质下添加管路10一端连接,循环器3出口与分流盒5入口连接;由图3(a)、图3(b)可知,分流盒5由盒体502、盒入口501、盒底口503组成;盒体502的一端为盒入口501,盒体502的另一端为盒底口503,盒入口501与盒底口503的中心均处在盒体502的中心轴线上,盒底口503内径或边长大于盒入口501内径或边长;
由图5、图6可知,集热器4由主箱室417、副箱室418、集热器受热管、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中间水夹箱409、主箱室口404、副箱室口402、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集热器介质出口405、侧灰口406、侧灰口盖401组成,其中,集热器受热管由小号盘山管414、小号螺旋管410、上T型管412、下T型管416组成,由图5至图8可知,集热器4的外部为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集热器4的顶部设有主箱室口404、副箱室口402和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上安装第一泄压排气阀7,集热器4一侧下部设有分流盒5,集热器4的内部被中间水夹箱409分为主箱室417和副箱室418,主箱室417内有上T型管412、下T型管416和小号盘山管414,副箱室418内有小号螺旋管410;中间水夹箱409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的前、后及顶部,主箱室口404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与主箱室417相通,副箱室口402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与副箱室418相通,主箱室417的底部空间与副箱室418的底部空间相通,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与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中间连通, 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设在主箱室417一侧上部,集热器介质出口405与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夹层相通,侧灰口406设在副箱室418一侧下部,侧灰口406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与副箱室418底部相通,侧灰口盖401连接在侧灰口406上,小号螺旋管410的小号螺旋管上口411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上部或中间水夹箱409顶部,小号螺旋管410的小号螺旋管下口407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下部或中间水夹箱409底部,由图3(a)、图3(b)、图6、图8可知,集热器4上的分流盒5设在主箱室417一侧底部,盒底口503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 由图6、图7可知,上T型管412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后位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内,上T型管412的中心轴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上T型管412的上T型管管口413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相对,由图3(a)、图3(b)、图6、图8可知,下T型管416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后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下T型管416的中心轴与盒体502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下T型管416的下T型管管口415与与盒入口501相对,由图6、图7、图8可知,小号盘山管414错位设置,小号盘山管414一端连通上T型管412另一端,小号盘山管414另一端连通下T型管416另一端, 如图1和图5,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连接水串接管路16一端,主箱室口404连接烟气串接管路8一端,副箱室口402连接排烟管路6一端;
由图6、图7、图8可知,从分流盒5经过下T型管管口415、下T型管416、小号盘山管414、上T型管412、上T型管管口413至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这部分互通的水路通道为集热器介质主受热通道,从分流盒5经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小号螺旋管下口407、小号螺旋管410、小号螺旋管上口411、中间水夹箱409再到集热器外水夹箱408,直至集热器介质出口405和从分流盒5经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中间水夹箱409再到集热器外水夹箱408,直至集热器介质出口405,以及从分流盒5经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至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这部分互通的水路通道均为集热器介质次受热通道,从主箱室口404开始,通主箱室417、副箱室418至副箱室口402这部分互通的烟气通道为集热器烟气散热通道,
由图1、图3(a)、图3(b)、图5、图6可知,集热器4是以具有热能的烟气为热源,当集热器介质主受热通道、集热器介质次受热通道这部分互通的水路通道充满导热介质,并当集热器烟气散热通道通过带有热能的烟气时,便会给小号盘山管414、小号螺旋管410、中间水夹箱409、上T型管412、下T型管416、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内表体进行热能释放,随之受其影响,与这些受热体所接触的导热介质也被加热,被加热的导热介质由集热器介质出口405流入水串接管路16,与此同时,由于集热器4上还有分流盒5,相对较冷的导热介质也会从分流盒5所连接的冷上水管路2流进分流盒5,再由分流盒5以主次之别将介质导入集热器介质主受热通道和集热器介质次受热通道进行受热,进而实现受热更替,达到对热烟气热能的再利用,也是对相对较冷的介质进行单次初受热的过程;
由图1、图9可知,分水箱12由热箱1207、冷箱1203、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排气引导管1201、热箱右侧口1208、热箱右下口1209、热箱左下口1213、热箱左侧口1214、箱体连接片1202组成;由图9、图10可知,冷箱1203位于热箱1207上方,冷箱1203和热箱1207通过箱体连接片1202连接,如图1和图9,冷箱1203的顶部引出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上有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1211,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1211与介质泄压溢排管路19一端连接,冷箱1203的底部引出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和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上有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1210,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上有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1212,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1210与介质上添加管路18一端连接,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1212与介质下添加管路10另一端连接,热箱1207的顶部引出排气引导管1201,排气引导管1201上设有第二泄压排气阀11,热箱1207的右侧面有热箱右侧口1208,热箱的左侧面有热箱左侧口1214,热箱左侧口1214或热箱右侧口1208与热上水管路13一端连接, 热箱1207的底部右侧有热箱右下口1209,热箱1207的底部左侧有热箱左下口1213,热箱右下口1209与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一端连接,热箱左下口1213与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一端连接,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上口;
由图1、图9可知,导热介质由介质上添加管路18所连接的现有自动上水装置经介质上添加管路18、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流进冷箱1203,再经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下添加管路10流入包括分水箱12在内的所有相互连通的设备,添加完毕后冷箱1203也逐渐充满导热介质,当导热介质经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顺着介质泄压溢排管路19流出时,可停止添加导热介质,冷箱1203既起着导热介质的引流添加作用,也起着冷状态介质的储存作用;
完成受热后的导热介质由热上水管路13流进热箱1207,在热箱1207内短暂驻留后,经热箱左下口1213所连接的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和热箱右下口1209所连接的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均衡的导入所有相互连通的需要受热的器具、设施或设备,当热箱1207内有空气留存,会经排气引导管1201,由第二泄压排气阀11排出,热箱1207不仅起着热状态介质的储存作用,还对受热后的导热介质起着分导作用,也对导热介质中的污物起着沉淀作用,还起着对流经热箱1207的忽冷忽热介质进行中和调节的作用;
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连接燃烧炉17介质出口,烟气串接管路8另一端连接燃烧炉17烟气口,水串接管路16另一端通过分流盒5连通燃烧炉17外水夹箱,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
燃烧炉实施例一由图1、图11、图12、图15可知,燃烧炉17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外水夹箱1714、第一顶水箱1718、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第一烟气通道1719、第一串箱管道1715、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烟气串口1717、正前炉口1726、正前炉口盖1709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组成,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由图1、图3(a)、图3(b)、图11至图16可知,左泄压排气口1705与第一顶水箱1718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1707与第一顶水箱1718顶部右侧连通,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一顶水箱1718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一顶水箱1718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的盒底口503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一侧底部连通,正前炉口1726穿过第一外水夹箱1714的正面中下部后与第一燃烧室1725相通,正前炉口1726上连接正前炉口盖1709,由第一外水夹箱1714中部和底部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燃烧室1725底部设有纵向底条1710,第一燃烧室1725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一外水夹箱1714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一燃烧室1725相通,第一顶水箱1718底端外侧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顶端连通,第一顶水箱1718底端内侧与第一内水箱1716顶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包围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内水箱1716的底端处在第一燃烧室1725顶部,第一内水箱1716底部通过第一串箱管道1715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中部,第一内水箱1716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之间的空间为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与第一燃烧室1725互通,第一内水箱1716内表体、第一顶水箱1718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一烟气通道1719,第一烟气通道1719底端连通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烟气通道1719顶端为烟气口1706,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顶端通过烟气串口1717与第一烟气通道1719连通,大号螺旋管1723的下部处于第一燃烧室1725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上部处于第一烟气通道1719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1720连通第一顶水箱1718上部,大号螺旋管1723下部穿过第一外水夹箱1714底部后,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
大号螺旋管1723在第一燃烧室1725保持一定的垂直间距靠近第一外水夹箱1714内表体以螺旋的形式布满第一燃烧室1725底部,然后绕过U型管1724,再保持一定的垂直间距靠近第一外水夹箱1714内表体以螺旋的形式布满第一燃烧室1725中部,在第一燃烧室1725顶部逐渐收缩螺旋路径,攀升至第一烟气通道1719底部,再靠近第一烟气通道1719内表体以螺旋的形式延伸到第一烟气通道1719顶部,连接至第一顶水箱1718内表体上,
U型管1724位于第一燃烧室1725内,U型管1724与正前炉口1726相对,U型管1724的两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U型管1724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1705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上安装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排污口1711为清理沉积在燃烧炉17内的导热介质污物而设置;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串箱管道1715为燃烧炉主受热体,第一外水夹箱1714、第一顶水箱1718为燃烧炉次受热体,从第一燃烧室1725开始,一路经第一烟气通道1719至烟气口1706,另一路经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烟气串口1717、第一烟气通道1719再至烟气口1706的烟气通道,均为燃烧炉烟气流通通道,从分流盒5开始,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第一串箱管道1715、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顶水箱1718至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的水路通道,为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
由图1、图3(a)、图3(b)、图13、图14可知,当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充满导热介质,第一燃烧室1725有可燃物质燃烧时,其燃烧产生的热能会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周围施加热影响,
首先,对处于第一燃烧室1725的大号螺旋管1723下部、第一外水夹箱1714部分内表体和U型管1724进行热能释放,其次,随着燃烧的热辐射影响和热烟气的上升,其热能会对大号螺旋管1723上部、第一内水箱1716的内表体和底表体、第一顶水箱1718的内表体进行热能释放,还会对第一串箱管道1715、处在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的第一外水夹箱1714那一部分内表体、第一内水箱1716的外表体、第一顶水箱1718底表体进行热能释放,由此,燃烧炉主受热体、次受热体全部受热,由于其一,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的容积明显比烟气串口1717的总容积大,其二,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的底端截面积明显比烟气串口1717的截面积大,因此上升到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的热烟气会在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内做短暂的滞留,释放更多热能,烟气串口1717也使得滞留在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的热烟气是相对的滞留,它会依烟气串口1717升入第一烟气通道1719,对第一烟气通道1719和处在其内的大号螺旋管1723再度释热,释热完毕的热烟气再随着上升作用从烟气口1706流入烟气串接管路8,由此,燃烧物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热能释放的过程;然后,释放的热能会传导给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内的介质,这受热的介质由燃烧炉管路连接体的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流入热上水管路13,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流出过程;与此同时,由于燃烧炉17上还有分流盒5,待受热的介质会从分流盒5所连接的水串接管路16流进燃烧炉17,首先大部分待受热的介质以直线流动的优势被引入所对应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进而流进大号螺旋管1723进行优先受热,其次另一小部分待受热的介质会以曲线流动的劣势流入第一外水夹箱1714,再由其顺势流入包括第一外水夹箱1714在内的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进行受热,也由此实现分流;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补给过程。
燃烧炉实施例二由图1、图17、图18、图21可知,燃烧炉17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二燃烧室1747、第二外水夹箱1731、第二顶水箱1737、第二内水箱1733、第三内水箱1740、第一底水箱1746、第一内水夹箱1732、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二烟气通道1738、第二串箱管道1734、第三串箱管道1735、第四串箱管道1739、第五串箱管道1743、上行烟气腔1742、下行烟气腔1741、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正前炉口1726、正前炉口盖1709、左灰口1730、右灰口1744、左灰口盖1727、右灰口盖1728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组成,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由图1、图3(a)、图3(b)、图17至图21可知,第二顶水箱1737顶部左侧设有左泄压排气口1705,第二顶水箱1737顶部右侧设有右泄压排气口1707,左泄压排气口1705和右泄压排气口1707均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内部, 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二顶水箱1737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二顶水箱1737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一底水箱1746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上的盒底口503与第一底水箱1746一侧底部连通,正前炉口1726与第二燃烧室1747相通,正前炉口盖1709连接在正前炉口1726上,第一内水夹箱1732底端水平位置高于正前炉口1726顶端的水平位置,由第一底水箱1746、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二内水箱1733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二燃烧室1747,第二燃烧室1747底部设有纵向底条1710,第二燃烧室1747中部和底部的四周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一底水箱1746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二燃烧室1747相通,第二顶水箱1737底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顶端,第一底水箱1746顶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底端,第一底水箱1746顶端内侧连通第二内水夹箱1745底端,第二内水夹箱1745顶端连通第二内水箱1733底端,第二内水箱1733顶端通过第二串箱管道1734连通第三内水箱1740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底端外侧连通第一内水夹箱1732顶端,第二外水夹箱1731中下部通过第五串箱管道1743连通第一内水夹箱1732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上部通过第三串箱管道1735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顶端通过第四串箱管道1739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中部,第二外水夹箱1731包围第一内水夹箱1732和第三内水箱1740,第一内水夹箱1732包围第二内水箱1733和第二内水夹箱1745上部,第二内水箱1733、第二内水夹箱1745上部与第一内水夹箱1732之间的空间为下行烟气腔1741,下行烟气腔1741与第二燃烧室1747顶部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与第二内水夹箱1745下部之间的空间为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与下行烟气腔1741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两侧分别设有左灰口1730和右灰口1744,左灰口盖1727连接在左灰口1730上,右灰口盖1728连接在右灰口1744上,左灰口1730和右灰口1744均与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相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与第一内水夹箱1732之间的空间为上行烟气腔1742,上行烟气腔1742与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顶部、第三内水箱1740顶部、第二顶水箱1737底端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与上行烟气腔1742互通,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顶端、第二顶水箱1737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二烟气通道1738,第二烟气通道1738底部与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互通,第二烟气通道1738顶部为烟气口1706,大号螺旋管1723处于第二燃烧室1747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1720连通第三内水箱1740底部,大号螺旋管1723下部穿过第一底水箱1746后,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
大号螺旋管1723在第二燃烧室1747保持一定的垂直间距靠近第一底水箱1746内表体以螺旋的形式布满第二燃烧室1747底部,然后绕过U型管1724,再保持一定的垂直间距靠近第二内水夹箱1745内表体以螺旋的形式布满第二燃烧室1747中部,在第二燃烧室1747中上部逐渐收缩螺旋路径,攀升并穿过第二内水箱1733内表体的中部,再连接至第三内水箱1740底部,
U型管1724位于第二燃烧室1747内,U型管1724与正前炉口1726相对, U型管1724的两端连通第一底水箱1746或第二内水夹箱1745,U型管1724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1705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排污口1711为清理沉积在燃烧炉17内的导热介质污物而设置;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第二内水箱1733、第三内水箱1740、第一内水夹箱1732、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二串箱管道1734、第三串箱管道1735、第四串箱管道1739、第五串箱管道1743为燃烧炉主受热体,第一底水箱1746、第二外水夹箱1731、第二顶水箱1737为燃烧炉次受热体,从第二燃烧室1747开始,经下行烟气腔1741、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上行烟气腔1742、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二烟气通道1738至烟气口1706的烟气通道,为燃烧炉烟气流通通道,从分流盒5开始,通第一底水箱1746、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第二外水夹箱1731、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五串箱管道1743、第一内水夹箱1732、第二内水箱1733、第二串箱管道1734、第三内水箱1740、第三串箱管道1735、第四串箱管道1739、第二顶水箱1737至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的水路通道,为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通过左灰口1730和右灰口1744与外界相通的这部分通道为燃烧炉烟灰铲除通道,
由图1、图3(a)、图3(b)、图19、图20、图23可知,当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充满导热介质,第二燃烧室1747有可燃物质燃烧时,其燃烧产生的热能会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周围施加热影响,
首先,对同处于第二燃烧室1747的大号螺旋管1723和U型管1724,以及构成第二燃烧室1747的所有表体、第三内水箱1740下表体进行热能释放,其次,随着燃烧的热辐射影响和热烟气的上升,其热能会随其流通的同时也会继续进行热能释放,具有热能的热烟气会从第二燃烧室1747顶部周边折返向下,依下行烟气腔1741流通至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接着从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顶部的第一内水夹箱1732底端周边折返向上,依上行烟气腔1742流通至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然后从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中间汇集和收拢,依第二烟气通道1738流通至烟气口1706流出,也正是由于具有热能的热烟气在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中间的汇集和收拢,使得具有热能的热烟气不仅会在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甚至还会在下行烟气腔1741和上行烟气腔1742做相对短暂的滞留,以更多的对周围施加热影响,由此,此过程不仅是具有热能的热烟气流通过程,也是其热能以多元化的方式对流经的周围表体施加热影响的传递过程,进而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内的介质也会同时受热,这受热的介质由燃烧炉管路连接体的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流入热上水管路13,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流出过程;与此同时,由于燃烧炉17上还有分流盒5,待受热的介质会从分流盒5所连接的水串接管路16流进燃烧炉17,首先大部分待受热的介质以直线流动的优势被引入所对应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进而流进大号螺旋管1723进行优先受热,其次另一小部分待受热的介质将会以曲线流动的劣势流入第一底水箱1746,再由其顺势流入包括第一底水箱1746在内的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进行受热,由此实现分流;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补给过程。
燃烧炉实施例三由图1、图22至图27可知,燃烧炉17由大号盘山管1767、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第三外水夹箱1755、第三顶水箱1759、第四内水箱1762、第二底水箱1754、第一侧水箱1758、第二侧水箱1764、第三内水夹箱1766、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第三烟气通道1760、第六串箱管道1763、上T接管1756、下T接管1753、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横向底条1769、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燃烧室串口1768、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前泄压排气口1750、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左前炉口1765、右前炉口1776、左后炉口1774、右后炉口1775、左前炉口盖1749、右前炉口盖1751、左后炉口盖1748、右后炉口盖1752组成;其中,大号盘山管1767为燃烧炉受热管,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左泄压排气口1705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1707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右侧连通,前泄压排气口1750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前端连通,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三顶水箱1759左侧上部连通, 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三顶水箱1759右侧上部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二底水箱1754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上的盒底口503与第二底水箱1754一侧底端连通,左前炉口1765与第三燃烧室1771相通,左前炉口1765上连接左前炉口盖1749,右前炉口1776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右前炉口1776上连接右前炉口盖1751,左后炉口1774与第三燃烧室1771相通,左后炉口1774上连接左后炉口盖1748,右后炉口1775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右后炉口1775上连接右后炉口盖1752,左后炉口1774与右后炉口1775相对并相通,由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的左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1766右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三燃烧室1771,第三燃烧室1771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1710,第三燃烧室1771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1769,第三燃烧室1771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由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的右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1766左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四燃烧室1773,第四燃烧室1773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1710,第四燃烧室1773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1769,第四燃烧室1773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二底水箱1754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均相通,第二底水箱1754的底端、第三外水夹箱1755前侧底端、第三内水夹箱1766底端及下T接管1753均在底腔1703的顶部,第三顶水箱1759底端外侧连通第二侧水箱1764顶端,第二侧水箱1764底端连通第一侧水箱1758顶端,第一侧水箱1758底端外侧连通第三外水夹箱1755顶端,第一侧水箱1758内侧底端设置棱角,第三外水夹箱1755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顶端,第三内水夹箱1766底端穿过纵向底条1710、横向底条1769与第二底水箱1754底端平齐,第三内水夹箱1766前侧位于纵向底条1710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前侧,第三内水夹箱1766后侧位于横向底条1769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后侧,第三内水夹箱1766顶端连通第四内水箱1762底端的中间,第三内水夹箱1766上设有燃烧室串口1768,第四内水箱1762通过第六串箱管道1763与第三顶水箱1759连通,第四内水箱1762侧面底端设置棱角,第四内水箱1762侧面、第六串箱管道1763与第二侧水箱1764之间的空间为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 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左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1758左半部分内侧与第三燃烧室1771顶部互通,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右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1758右半部分内侧与第四燃烧室1773顶部互通,第四内水箱1762顶端与第三顶水箱1759下表体之间的空间为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与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互通,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顶部、第三顶水箱1759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通道1760,第三烟气通道1760底部与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互通,第三烟气通道1760顶端为烟气口1706,第三燃烧室1771通过燃烧室串口1768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上T接管1756的上T接管管口1757连通第一侧水箱1758后部底端,下T接管1753穿过第二底水箱1754一侧底端,下T接管1753的下T接管管口1770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下T接管管口1770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下T接管管口1770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第三燃烧室1771和第四燃烧室1773左右两侧均设有大号盘山管1767,大号盘山管1767一端均穿过纵向底条1710连通下T接管1753,大号盘山管1767另一端均连通上T接管1756,左泄压排气口1705和/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和/或前泄压排气口1750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和/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排污口1711为清理沉积在燃烧炉17内的导热介质污物而设置;大号盘山管1767、第四内水箱1762、第一侧水箱1758、第三内水夹箱1766、第六串箱管道1763、上T接管1756为燃烧炉主受热体,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第二侧水箱1764、第三顶水箱1759、下T接管1753为燃烧炉次受热体, 从第三燃烧室1771和第四燃烧室1773开始,通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三烟气通道1760至烟气口1706这部分互通的烟气通道为燃烧炉烟气流通通道,从分流盒5开始,通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第三内水夹箱1766、下T接管1753、大号盘山管1767、上T接管1756、第一侧水箱1758、第四内水箱1762、第二侧水箱1764、第六串箱管道1763、第三顶水箱1759至介质左出口1704和/或介质右出口1708这部分互通的水路通道为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
由图1、图22至图27可知,当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充满导热介质,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有可燃物质燃烧时,其燃烧产生的热能会以多元化的方式对周围施加热影响,
首先对处于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的大号盘山管1767、上T接管1756,以及构成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的所有表体和第一侧水箱1758下表体、第四内水箱1762下表体进行热能释放,其次,随着燃烧的热辐射影响和热烟气的上升,其热能会随其流通的同时也会继续进行热能释放,具有热能的热烟气会从第三燃烧室1771顶部、第四燃烧室1773顶部,通过第一侧水箱1758内侧面流通至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并在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中间汇集和收拢,依第三烟气通道1760流通,从烟气口1706流出,也正是由于具有热能的热烟气在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中间的汇集和收拢,使得具有热能的热烟气会在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做相对短暂的滞留,以更多的对周围施加热影响,此燃烧炉17烟气流通的过程,也是其热能对流经的周围表体施加热影响的传递过程,进而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内的介质也会同时受热,这受热的介质由燃烧炉管路连接体的介质左出口170或介质右出口1708流入热上水管路13,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流出过程;与此同时,由于燃烧炉17上还有分流盒5,待受热的介质会从水串接管路16流入分流盒5,流进燃烧炉17,首先大部分待受热的介质以直线流动的优势被引入所对应的下T接管管口1770,进而流进大号盘山管1767进行优先受热,其次另一小部分待受热的介质将会以曲线流动的劣势流入第二底水箱1754,再由其顺势流入包括第二底水箱1754在内的燃烧炉介质流通通道进行受热,由此实现分流;至此,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补给过程;
还有,其一,第三燃烧室1771通过燃烧室串口1768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其二,左后炉口1774与右后炉口1775相对并相通,其三,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有可燃物质燃烧时,其热能对第三内水夹箱1766的释放将会更加充分,其四,当第三燃烧室1771或第四燃烧室1773其中一室有可燃物质燃烧时,其热能不但不会减少对第三内水夹箱1766、第四内水箱1762以及其他燃烧炉烟气流通通道表体的释放,还会对另一无燃烧物质的燃烧室所构成的表体进行一定程度的热能影响,尤其是对处在另一无燃烧物质的燃烧室中靠近第三内水夹箱1766一侧的大号盘山管1767热能影响更为直接,再有,可燃物质可由左前炉口1765填入第三燃烧室1771和/或由右前炉口1776填入第四燃烧室1773,可燃物质燃烧殆尽时,其凝结物或较大体块的残渣可由左后炉口1774、右后炉口1775取出。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是,
如图4,分流盒的盒底口503连接在对应水夹箱或水箱的箱外表体507上,箱内表体506和箱外表体507之间为对应水夹箱或水箱,盒入口501一端连接对应的连接管路508,分流管505一端位于盒体502内,分流管管口504与盒入口501相对,分流管505中心轴与盒体502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连接管路508内的介质从盒入口501流进盒体502,然后大部分介质会以直线流动的优势相对无阻力的经分流管管口504引入分流管505,同时,另一小部分介质将会以曲线流动的劣势从盒体502与分流管管口504之间的区域流入所连接的水夹箱或水箱,由此实现分流;
右循环冷水主管路19和左循环冷水主管路18、合流器1、冷上水管路2、循环器3、集热器4的集热器介质主受热通道和集热器介质次受热通道、水串接管路16、分流盒5、燃烧炉17的燃烧炉主受热体和燃烧炉次受热体、热上水管路13、分水箱12的热箱1207、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散热器形成介质循环系统,
介质上添加管路18、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分水箱12的冷箱1203、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下添加管路10形成介质添加系统,
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介质泄压溢排管路19形成介质泄溢系统,
从燃烧炉17的燃烧室、燃烧炉烟气流通通道、烟气串接管路8、集热器烟气散热通道、排烟管路6形成烟气排出系统;
导热介质依介质添加系统将介质循环系统逐渐充满的同时,也会将介质添加系统逐渐充满,当介质泄溢系统有导热介质流出时,即可停止添加导热介质。
当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完成了单次主受热的流出过程以及单次主受热的补给过程之同时,导热介质在介质循环系统中开始循环,首先这受热的介质经由热上水管路13流入分水箱12的热箱1207,再由此同时流入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直至依左右两部分散热器的上口流入左右两部分散热器进行散热,同时,完成散热目的的较低温度介质,则依左右两部分散热器的底口分别由右循环冷水主管路19和左循环冷水主管路18流入合流器1,由合流器1使得介质流量均衡的汇合进冷上水管路2中,也正是由于合流器1使得介质流量均衡的汇合,也被迫使得由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所连接的分水箱12的热箱右下口1209和热箱左下口1113所流入的受热介质均衡流入,达到了在分为左右两部分支路供热、散热或取暖时,介质热能均衡分配;汇合留进冷上水管路2中的介质经循环器3流入集热器4上的分流盒5后再流进集热器4的集热器介质主受热通道和集热器介质次受热通道,在集热器4由烟气排出系统的集热器烟气散热通道对较低温度的介质将进行介质单次初受热;完成单次初受热过程的介质依水串接管路16流入燃烧炉17上的分流盒5后再流进燃烧炉17的燃烧炉主受热体和燃烧炉次受热体,导热介质在燃烧炉17内进行单次主受热的流出过程,完成这一过程后,受热的介质经由热上水管路13流入分水箱12的热箱1207,完成介质单次大循环。综上,如此持续循环便达成本实用新型供热锅炉体系目的。
另外,在燃烧炉17内燃烧物以热辐射和热传导为主要释放形式的施热完毕后,从燃烧室流岀的其烟气热能,不会被全部释放,毕竟热烟气的上升速度总是会大于烟气热能的释放速度,这部分仍具热能的烟气一部分在燃烧炉的烟气滞留腔内释放,另一部分仍具热能的烟气会依烟气串接管路8流通到集热器4内进行热能再释放,其后随着热能的下降再排出,由此具有热能的烟气得以再利用。

Claims (4)

1.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合流器(1)、循环器(3)、集热器(4)、分流盒(5)、分水箱(12)、燃烧炉(17)等组成;
其中合流器(1)由合流左口(101)、人形盒(102)、汇合口(103)、合流右口(104)、右排气钮(105)、左排气钮(106)、合流挡片(107)组成;
人形盒(102)的左端为合流左口(101),人形盒(102)的右端为合流右口(104),人形盒(102)的顶端为汇合口(103),人形盒(102)的底端左侧有左排气钮(106),人形盒(102)的底端右侧有右排气钮(105),人形盒(102)底部内侧由两侧向中间形成凸起,凸起的中部有合流挡片(107),合流左口(101)连接左循环冷水主管路(21)一端,合流右口(104)连接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0)一端,左循环冷水主管路(21)和右循环冷水主管路(20)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下口,汇合口(103)连接冷上水管路(2)一端;
冷上水管路(2)另一端与三通管入口连接,三通管直通出口与循环器(3)入口连接,三通管另一出口与介质下添加管路(10)一端连接,循环器(3)出口与分流盒(5)入口连接;
分流盒(5)由盒体(502)、盒入口(501)、盒底口(503)组成;盒体(502)的一端为盒入口(501),盒体(502)的另一端为盒底口(503),盒入口(501)与盒底口(503)的中心均处在盒体(502)的中心轴线上,盒底口(503)内径或边长大于盒入口(501)内径或边长;
集热器(4)由主箱室(417)、副箱室(418)、集热器受热管、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中间水夹箱(409)、主箱室口(404)、副箱室口(402)、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集热器介质出口(405)、侧灰口(406)、侧灰口盖(401)组成,其中,集热器受热管由小号盘山管(414)、小号螺旋管(410)、上T型管(412)、下T型管(416)组成,集热器(4)的外部为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集热器(4)的顶部设有主箱室口(404)、副箱室口(402)和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上安装第一泄压排气阀(7),集热器(4)一侧下部设有分流盒(5),集热器(4)的内部被中间水夹箱(409)分为主箱室(417)和副箱室(418),主箱室(417)内有上T型管(412)、下T型管(416)和小号盘山管(414),副箱室(418)内有小号螺旋管(410);中间水夹箱(409)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的前、后及顶部,主箱室口(404)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与主箱室(417)相通,副箱室口(402)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与副箱室(418)相通,主箱室(417)的底部空间与副箱室(418)的底部空间相通,集热器泄压排气口(403)与集热器外水夹箱(408)顶部中间连通,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设在主箱室(417)一侧上部,集热器介质出口(405)与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夹层相通,侧灰口(406)设在副箱室(418)一侧下部,侧灰口(406)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与副箱室(418)底部相通,侧灰口盖(401)连接在侧灰口(406)上,小号螺旋管(410)的小号螺旋管上口(411)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上部或中间水夹箱(409)顶部,小号螺旋管(410)的小号螺旋管下口(407)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下部或中间水夹箱(409)底部,集热器(4)上的分流盒(5)设在主箱室(417)一侧底部,盒底口(503)连通集热器外水夹箱(408),上T型管(412)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后位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内,上T型管(412)的中心轴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上T型管(412)的上T型管管口(413)与集热器介质出口(405)相对,下T型管(416)一端穿过集热器外水夹箱(408)后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下T型管(416)的中心轴与盒体(502)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下T型管(416)的下T型管管口(415)与盒入口(501)相对,小号盘山管(414)错位设置,小号盘山管(414)一端连通上T型管(412)另一端,小号盘山管(414)另一端连通下T型管(416)另一端,集热器介质出口(405)连接水串接管路(16)一端,主箱室口(404)连接烟气串接管路(8)一端,副箱室口(402)连接排烟管路(6)一端;
分水箱(12)由热箱(1207)、冷箱(1203)、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排气引导管(1201)、热箱右侧口(1208)、热箱右下口(1209)、热箱左下口(1213)、热箱左侧口(1214)、箱体连接片(1202)组成;
冷箱(1203)位于热箱(1207)上方,冷箱(1203)和热箱(1207)通过箱体连接片(1202)连接,冷箱(1203)的顶部引出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1205)上有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1211),介质泄压溢排引导管接口(1211)与介质泄压溢排管路(19)一端连接,冷箱(1203)的底部引出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和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介质上添加引导管(1206)上有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1210),介质下添加引导管(1204)上有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1212),介质上添加引导管接口(1210)与介质上添加管路(18)一端连接,介质下添加引导管接口(1212)与介质下添加管路(10)另一端连接,热箱(1207)的顶部引出排气引导管(1201),排气引导管(1201)上设有第二泄压排气阀(11),热箱(1207)的右侧面有热箱右侧口(1208),热箱的左侧面有热箱左侧口(1214),热箱左侧口(1214)或热箱右侧口(1208)与热上水管路(13)一端连接,热箱(1207)的底部右侧有热箱右下口(1209),热箱(1207)的底部左侧有热箱左下口(1213),热箱右下口(1209)与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一端连接,热箱左下口(1213)与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一端连接,右循环热水主管路(14)和左循环热水主管路(9)另一端分别连接各散热器上口;
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连接燃烧炉(17)介质出口,烟气串接管路(8)另一端连接燃烧炉(17)烟气口,水串接管路(16)另一端通过分流盒(5)连通燃烧炉(17)外水夹箱,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燃烧炉(17)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外水夹箱(1714)、第一顶水箱(1718)、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第一烟气通道(1719)、第一串箱管道(1715)、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烟气串口(1717)、正前炉口(1726)、正前炉口盖(1709)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组成,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左泄压排气口(1705)与第一顶水箱(1718)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1707)与第一顶水箱(1718)顶部右侧连通,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一顶水箱(1718)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一顶水箱(1718)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的盒底口(503)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一侧底部连通,正前炉口(1726)穿过第一外水夹箱(1714)的正面中下部后与第一燃烧室(1725)相通,正前炉口(1726)上连接正前炉口盖(1709),由第一外水夹箱(1714)中部和底部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燃烧室(1725)底部设有纵向底条(1710),第一燃烧室(1725)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一外水夹箱(1714)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一燃烧室(1725)相通,第一顶水箱(1718)底端外侧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顶端连通,第一顶水箱(1718)底端内侧与第一内水箱(1716)顶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包围第一内水箱(1716),第一内水箱(1716)的底端处在第一燃烧室(1725)顶部,第一内水箱(1716)底部通过第一串箱管道(1715)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中部,第一内水箱(1716)与第一外水夹箱(1714)之间的空间为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与第一燃烧室(1725)互通,第一内水箱(1716)内表体、第一顶水箱(1718)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一烟气通道(1719),第一烟气通道(1719)底端连通第一燃烧室(1725),第一烟气通道(1719)顶端为烟气口(1706),第一烟气滞留腔(1721)顶端通过烟气串口(1717)与第一烟气通道(1719)连通,大号螺旋管(1723)的下部处于第一燃烧室(1725)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上部处于第一烟气通道(1719)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1720)连通第一顶水箱(1718)上部,大号螺旋管(1723)下部穿过第一外水夹箱(1714)底部后,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U型管(1724)位于第一燃烧室(1725)内,U型管(1724)与正前炉口(1726)相对,U型管(1724)的两端连通第一外水夹箱(1714),U型管(1724)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1705)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上安装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燃烧炉(17)由燃烧炉受热管、第二燃烧室(1747)、第二外水夹箱(1731)、第二顶水箱(1737)、第二内水箱(1733)、第三内水箱(1740)、第一底水箱(1746)、第一内水夹箱(1732)、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二烟气通道(1738)、第二串箱管道(1734)、第三串箱管道(1735)、第四串箱管道(1739)、第五串箱管道(1743)、上行烟气腔(1742)、下行烟气腔(1741)、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正前炉口(1726)、正前炉口盖(1709)、左灰口(1730)、右灰口(1744)、左灰口盖(1727)、右灰口盖(1728)组成,燃烧炉受热管由大号螺旋管(1723)、U型管(1724)组成,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第二顶水箱(1737)顶部左侧设有左泄压排气口(1705),第二顶水箱(1737)顶部右侧设有右泄压排气口(1707),左泄压排气口(1705)和右泄压排气口(1707)均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内部,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二顶水箱(1737)左侧上方连通,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二顶水箱(1737)右侧上方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一底水箱(1746)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上的盒底口(503)与第一底水箱(1746)一侧底部连通,正前炉口(1726)与第二燃烧室(1747)相通,正前炉口盖(1709)连接在正前炉口(1726)上,第一内水夹箱(1732)底端水平位置高于正前炉口(1726)顶端的水平位置,由第一底水箱(1746)、第二内水夹箱(1745)、第二内水箱(1733)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二燃烧室(1747),第二燃烧室(1747)底部设有纵向底条(1710),第二燃烧室(1747)中部和底部的四周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一底水箱(1746)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二燃烧室(1747)相通,第二顶水箱(1737)底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顶端,第一底水箱(1746)顶端外侧连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底端,第一底水箱(1746)顶端内侧连通第二内水夹箱(1745)底端,第二内水夹箱(1745)顶端连通第二内水箱(1733)底端,第二内水箱(1733)顶端通过第二串箱管道(1734)连通第三内水箱(1740)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底端外侧连通第一内水夹箱(1732)顶端,第二外水夹箱(1731)中下部通过第五串箱管道(1743)连通第一内水夹箱(1732)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上部通过第三串箱管道(1735)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底部,第三内水箱(1740)顶端通过第四串箱管道(1739)连通第二顶水箱(1737)中部,第二外水夹箱(1731)包围第一内水夹箱(1732)和第三内水箱(1740),第一内水夹箱(1732)包围第二内水箱(1733)和第二内水夹箱(1745)上部,第二内水箱(1733)、第二内水夹箱(1745)上部与第一内水夹箱(1732)之间的空间为下行烟气腔(1741),下行烟气腔(1741)与第二燃烧室(1747)顶部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与第二内水夹箱(1745)下部之间的空间为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与下行烟气腔(1741)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两侧分别设有左灰口(1730)和右灰口(1744),左灰口盖(1727)连接在左灰口(1730)上,右灰口盖(1728)连接在右灰口(1744)上,左灰口(1730)和右灰口(1744)均与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相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与第一内水夹箱(1732)之间的空间为上行烟气腔(1742),上行烟气腔(1742)与第二烟气滞留腔(1729)互通,第二外水夹箱(1731)顶部、第三内水箱(1740)顶部、第二顶水箱(1737)底端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与上行烟气腔(1742)互通,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顶端、第二顶水箱(1737)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二烟气通道(1738),第二烟气通道(1738)底部与第三烟气滞留腔(1736)互通,第二烟气通道(1738)顶部为烟气口(1706),大号螺旋管(1723)处于第二燃烧室(1747)内,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上管口(1720)连通第三内水箱(1740)底部,大号螺旋管(1723)下部穿过第一底水箱(1746)后,大号螺旋管(1723)的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大号螺旋管下管口(1713)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U型管(1724)位于第二燃烧室(1747)内,U型管(1724)与正前炉口(1726)相对, U型管(1724)的两端连通第一底水箱(1746)或第二内水夹箱(1745),U型管(1724)至少为一根,左泄压排气口(1705)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燃烧炉(17)由大号盘山管(1767)、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第三外水夹箱(1755)、第三顶水箱(1759)、第四内水箱(1762)、第二底水箱(1754)、第一侧水箱(1758)、第二侧水箱(1764)、第三内水夹箱(1766)、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第三烟气通道(1760)、第六串箱管道(1763)、上T接管(1756)、下T接管(1753)、抗腐层(1722)、纵向底条(1710)、横向底条(1769)、底腔(1703)、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燃烧室串口(1768)、介质左出口(1704)、介质右出口(1708)、左泄压排气口(1705)、右泄压排气口(1707)、前泄压排气口(1750)、烟气口(1706)、排污口(1711)、左前炉口(1765)、右前炉口(1776)、左后炉口(1774)、右后炉口(1775)、左前炉口盖(1749)、右前炉口盖(1751)、左后炉口盖(1748)、右后炉口盖(1752)组成;其中,大号盘山管(1767)为燃烧炉受热管, 燃烧炉(17)上设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和分流盒(5);
左泄压排气口(1705)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左侧连通,右泄压排气口(1707)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右侧连通,前泄压排气口(1750)与第三顶水箱(1759)顶部前端连通,介质左出口(1704)与第三顶水箱(1759)左侧上部连通,介质右出口(1708)与第三顶水箱(1759)右侧上部连通,排污口(1711)与第二底水箱(1754)右侧底端连通,分流盒(5)上的盒底口(503)与第二底水箱(1754)一侧底端连通,左前炉口(1765)与第三燃烧室(1771)相通,左前炉口(1765)上连接左前炉口盖(1749),右前炉口(1776)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右前炉口(1776)上连接右前炉口盖(1751),左后炉口(1774)与第三燃烧室(1771)相通,左后炉口(1774)上连接左后炉口盖(1748),右后炉口(1775)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右后炉口(1775)上连接右后炉口盖(1752),左后炉口(1774)与右后炉口(1775)相对并相通,由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的左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1766)右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三燃烧室(1771),第三燃烧室(1771)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1710),第三燃烧室(1771)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1769),第三燃烧室(1771)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由第二底水箱(1754)、第三外水夹箱(1755)的右半部分内表体和第三内水夹箱(1766)左表体所包围的空间为第四燃烧室(1773),第四燃烧室(1773)底端的前部和中部有纵向底条(1710),第四燃烧室(1773)底端的后部有横向底条(1769),第四燃烧室(1773)四周设有抗腐层(1722),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一端均连接第二底水箱(1754)底端,左支架(1702)和右支架(1712)另一端均连接底座(1701),左支架(1702)、右支架(1712)、底座(1701)之间形成的空间为底腔(1703),底腔(1703)与第三燃烧室(1771)、第四燃烧室(1773)均相通,第二底水箱(1754)的底端、第三外水夹箱(1755)前侧底端、第三内水夹箱(1766)底端及下T接管(1753)均在底腔(1703)的顶部,第三顶水箱(1759)底端外侧连通第二侧水箱(1764)顶端,第二侧水箱(1764)底端连通第一侧水箱(1758)顶端,第一侧水箱(1758)底端外侧连通第三外水夹箱(1755)顶端,第一侧水箱(1758)内侧底端设置棱角,第三外水夹箱(1755)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顶端,第三内水夹箱(1766)底端穿过纵向底条(1710)、横向底条(1769)与第二底水箱(1754)底端平齐,第三内水夹箱(1766)前侧位于纵向底条(1710)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前侧,第三内水夹箱(1766)后侧位于横向底条(1769)以下的部分连通第二底水箱(1754)后侧,第三内水夹箱(1766)顶端连通第四内水箱(1762)底端的中间,第三内水夹箱(1766)上设有燃烧室串口(1768),第四内水箱(1762)通过第六串箱管道(1763)与第三顶水箱(1759)连通,第四内水箱(1762)侧面底端设置棱角,第四内水箱(1762)侧面、第六串箱管道(1763)与第二侧水箱(1764)之间的空间为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 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左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1758)左半部分内侧与第三燃烧室(1771)顶部互通,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右半部分通过第一侧水箱(1758)右半部分内侧与第四燃烧室(1773)顶部互通,第四内水箱(1762)顶端与第三顶水箱(1759)下表体之间的空间为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与第五烟气滞留腔(1772)互通,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顶部、第三顶水箱(1759)内表体围成的空间为第三烟气通道(1760),第三烟气通道(1760)底部与第四烟气滞留腔(1761)互通,第三烟气通道(1760)顶端为烟气口(1706),第三燃烧室(1771)通过燃烧室串口(1768)与第四燃烧室(1773)相通,上T接管(1756)的上T接管管口(1757)连通第一侧水箱(1758)后部底端,下T接管(1753)穿过第二底水箱(1754)一侧底端,下T接管(1753)的下T接管管口(1770)位于分流盒(5)的盒体(502)内,下T接管管口(1770)与分流盒(5)的盒入口(501)相对,下T接管管口(1770)的中心轴与分流盒(5)的中心轴为同一直线,第三燃烧室(1771)和第四燃烧室(1773)左右两侧均设有大号盘山管(1767),大号盘山管(1767)一端均穿过纵向底条(1710)连通下T接管(1753),大号盘山管(1767)另一端均连通上T接管(1756),左泄压排气口(1705)和/或右泄压排气口(1707)和/或前泄压排气口(1750)上安装有第三泄压排气阀(15),介质左出口(1704)和/或介质右出口(1708)连接热上水管路(13)另一端。
CN202121230479.XU 2021-06-03 2021-06-03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Active CN2151754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0479.XU CN215175434U (zh) 2021-06-03 2021-06-03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30479.XU CN215175434U (zh) 2021-06-03 2021-06-03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75434U true CN215175434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7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30479.XU Active CN215175434U (zh) 2021-06-03 2021-06-03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754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402820U (zh) 一种商用灶余热回收装置
CN215175434U (zh)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CN220355730U (zh) 双系统多功能蓄热锅炉
CN202056844U (zh) 有极速导热器的无压水汽油多用锅炉
CN105546842B (zh) 高效太阳平板吸热系统
CN113217989A (zh) 一种民用供热锅炉系统
CN206572752U (zh) 一种高效环保供热设备
CN201582901U (zh) 一种热水供热系统
CN201407830Y (zh) 分体壁挂敞开式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
CN103697593A (zh) 低流量保护的燃气热水器换热系统
CN106766150A (zh) 一种高效环保供热设备
CN103175314A (zh) 一种太阳能真空玻璃集热管热管空气集热器
CN202835536U (zh) 一种燃气热水采暖装置及系统
CN207936035U (zh) 燃油燃气三回程热风型锅壳锅炉
CN206160468U (zh) 一种安全节能环保的热水加热装置
CN201340074Y (zh) 一种家用采暖燃气锅炉
CN204555307U (zh) 空气能热水器
CN209147211U (zh) 一种智能家用供暖设备
CN218523988U (zh) 一种提高壁挂炉热效能的主热交换装置
CN101634491B (zh) 太阳能、油气同步或交替及余热应用的热水系统和方法
CN214537524U (zh) 一种家用燃气热水器热交换器
CN203572051U (zh) 分离直接式太阳能热水器
CN215570563U (zh) 一种余热回收集成换热装置
CN213129107U (zh) 一种可回收余热的蒸饭车
CN210035864U (zh) 一种直通式单通道壁挂炉热交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