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67183U -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 Google Patents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67183U
CN215167183U CN202120236479.4U CN202120236479U CN215167183U CN 215167183 U CN215167183 U CN 215167183U CN 202120236479 U CN202120236479 U CN 202120236479U CN 215167183 U CN215167183 U CN 2151671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abutting
supporting
guide beam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3647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尤勇敏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uling Jiangsu Digit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23647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671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671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671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oad-Bearing And Curtain Wa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墙体结构及其导梁,包括墙体、楼面和导梁,导梁包括支撑钢件、连接钢件和固定钢件,支撑钢件包括支撑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相对设置在支撑部相对的两侧边上,第一抵接部抵接于连接钢件上,连接钢件能够连接于支撑部和/或第一抵接部上,连接钢件背向于第一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楼面上;第二抵接部抵接于固定钢件上,固定钢件能够连接于第二抵接部和/或支撑部;固定钢件背向于第二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墙体上。通过支撑钢件将连接钢件和固定钢件组合到一起,使得导梁可以单独承担载荷,优化了导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竖向的传力路径,保证了墙体结构稳定可靠。

Description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背景技术
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体系结构特点为墙体承担竖向和水平载荷,采用的基本型钢截面为C型和U型两种。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体系在楼层上的基本传力路径是载荷由楼面搁栅传递至墙体的竖向立柱,再传递予地面基础,要求楼面与墙体的立柱布置或定位关系为一一对应,才能保证结构主体的整体刚度及稳定性。但当一面墙体上同时需要承担两个相邻区域的楼面搁栅传递的力时,楼面搁栅会对墙体竖立柱产生偏心矩,当偏心矩过大时,则易造成墙体的立柱受压失稳,进而也导致了楼面和墙面的布置失去灵活性,严重影响了建筑外观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承受更大压力,稳定性更高的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一种墙体结构的导梁,所述导梁包括支撑钢件、连接钢件和固定钢件,所述支撑钢件包括支撑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上,所述连接钢件能够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和/或所述第一抵接部上,所述连接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楼面上;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上,所述固定钢件能够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或所述支撑部;所述固定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墙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钢件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钢件与所述连接钢件之间,以使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均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上,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均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件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相向弯折后形成两个连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抵触于其中两个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支撑部;且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上和/或所述连接部连接于与该连接部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连接部连接于与该连接部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孔沿着所述支撑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连接部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每一所述连接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一支撑孔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连接部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件包括第二主体部和两个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上,并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围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用于容纳所述墙体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背向于所述固定槽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抵接部连接于与该第二抵接部相抵触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第二主体部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稳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稳定孔沿着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第二抵接部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抵接孔,每一所述抵接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二稳定孔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梁还包括承重件,所述承重件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钢件之间,所述承重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钢件和所述固定钢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件为“U”型钢;所述固定钢件为“U”型钢;所述支撑钢件为“C”型钢或“工”字型钢或槽钢。
一种墙体结构,所述墙体结构包括墙体、楼面及如上所述的导梁,所述连接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楼面,所述固定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墙体的一端上。
上述墙体结构及其导梁,通过支撑钢件将连接钢件和固定钢件连接组合到一起,使得导梁可以单独承担载荷,优化了导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竖向的传力路径。同时,由连接钢件通过支撑钢件将载荷传递到固定钢件的过程中,可以将集中载荷转变为均布载荷传递到墙体上,使得墙体中的立柱受力均匀,不会产生偏心失稳,保证了墙体结构稳定可靠。继而在设计墙体结构时,不需要考虑墙体的立柱受力问题,使得墙体结构设计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个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在附图中:
图1为一实施例中墙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的墙体结构的导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中的墙体结构的导梁的侧视图。
图中各元件标记如下:
10、墙体结构;100、导梁;110、支撑钢件;111、支撑部;112、第一抵接部;113、第二抵接部;120、连接钢件;121、第一主体部;122、连接部; 123、连接孔;130、固定钢件;131、第二主体部;132、固定部;133、固结孔; 134、固定槽;140、承重件;200、墙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参阅图1至图3,一实施例中的墙体结构10,包括墙体200、楼面和导梁 100,所述导梁100包括支撑钢件110、连接钢件120和固定钢件130,所述支撑钢件110包括支撑部111、第一抵接部112和第二抵接部113,所述第一抵接部112和所述第二抵接部113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11相对的两侧边上,所述第一抵接部112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120上,所述连接钢件120能够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11和/或所述第一抵接部112上,所述连接钢件120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楼面上;所述第二抵接部113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130上,所述固定钢件130能够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3和/或所述支撑部111;所述固定钢件130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3的一侧用于安装于墙体 200上。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钢件120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的一侧安装于所述楼面,所述固定钢件130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113的一侧安装于所述墙体200的一端上。
在传统的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体系中,一般采用单根U型钢作为导梁100,该导梁100仅作为墙体结构10的水平连接传力路径,不能直接承担载荷。同时也需要楼面与墙体200立柱的关系为一一对应,才能保证结构主体的整体刚度及稳定性,极大地限制了楼面和墙面布置的灵活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支撑钢件110将连接钢件120和固定钢件130连接组合到一起,使得导梁100可以单独承担载荷,优化了导梁100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竖向的传力路径。同时,由连接钢件120通过支撑钢件110将载荷传递到固定钢件130的过程中,可以将集中载荷转变为均布载荷传递到墙体200上,使得墙体200中的立柱受力均匀,不会产生偏心失稳,保证了墙体结构10稳定可靠。继而在设计墙体结构10时,不需要考虑墙体200的立柱受力问题而将楼面和墙体200的立柱一一对应,使得墙体结构10设计更加灵活。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钢件110为“C”型钢或“工”字型钢或槽钢。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件120为“U”型钢。一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件130为“U”型钢。采用现有的钢材类型,便于导梁100制造的标准化。同时根据设计、施工要求,可以在工厂将支撑钢件110、连接钢件120和固定钢件130进行拼装;在施工时也能够用现有的这两类钢材进行快速地制作和安装。提高导梁100的结构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施工效率。
参阅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钢件110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110设置于所述固定钢件130与所述连接钢件120之间,以使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110的所述第一抵接部112均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120 上,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110的所述第二抵接部113均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130 上。至少两个支撑钢件110能够更好地保证连接钢件120和固定钢件130之间的连接稳定,以及导梁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钢件120包括第一主体部121,所述第一主体部121的相对两侧边相向弯折后形成两个连接部122,所述第一抵接部112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上,两个所述连接部122分别抵触于其中两个所述支撑钢件110的所述支撑部111;且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121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12上和/或所述连接部122连接于与该连接部122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111 上。由于连接部122抵触于支撑钢件110的支撑部111,第一主体部121和第一抵接部112连接,增大了连接钢件120和支撑钢件110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导梁100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2连接于与该连接部122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111上,所述支撑部11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孔沿着所述支撑部11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连接部122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123,每一所述连接孔123能够与一所述第一支撑孔对应连通。连接部12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支撑部111上,有利于提升导梁100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123位于所述连接部122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螺栓连接在连接部122的中心线上,保证了连接部122和支撑部111的连接稳定性,以及导梁100的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抵接部112连接于与该第一抵接部112相抵触的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上,所述第一主体部1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主体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主体孔沿着所述第一主体部12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第一抵接部112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稳定孔,每一所述第一稳定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一主体孔对应连通。第一抵接部112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第一主体部121上,有利于提升导梁100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件130包括第二主体部 131和两个固定部132,两个所述固定部132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131 的相对两侧边上,并与所述第二主体部131围成固定槽134,所述固定槽134用于容纳所述墙体200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抵接部113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131 背向于所述固定槽134的一侧。由于导梁100通过固定部132卡设在墙体200 上,增大了固定钢件130和墙体200的接触面积,保证了导梁100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111上开设有第二支撑孔,所述固定部132上对应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第二支撑孔相连通。连接部122和固定部132 通过螺钉连接的方式连接在支撑部111上,有利于提升导梁100的结构强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抵接部113连接于与该第二抵接部113相抵触的所述第二主体部131上,所述第二主体部13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主体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主体孔沿着所述第二主体部13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第二抵接部113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稳定孔,每一所述第二稳定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二主体孔对应连通。第二抵接部113和第二主体部131通过螺栓连接,能够保证导梁100结构的稳定性。
上述所有能够用于螺钉连接的孔,其相邻两个孔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300mm。孔与最近的导梁100一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100mm。孔与导梁一端的距离不大于100mm,以及相邻两个孔之间的间距不大于300mm,有利于螺栓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墙体结构10的导梁100还包括承重件140,所述承重件140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钢件110之间,所述承重件14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钢件120和所述固定钢件130。若两个支撑钢件110之间的距离过大,就会导致连接钢件120的中部缺少支撑钢件110的支撑,结构强度达不到要求,就需要在两个支撑钢件110之间设置承重件140。承重件140主要用于连接固定钢件130和连接钢件120的中部,以此来提升导梁100的整体结构强度。具体地,所述承重件140为“C”型钢或“工”字型钢或槽钢。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承重件140还可以省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承重件140与支撑钢件110结构相同。支撑钢件110 的数量为至少三个,其中承重件140为位于最外侧的两个支撑钢件110之间的支撑钢件110。具体地,承重件140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承重孔,连接钢件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承接孔,每一所述承重孔能够与一所述承接孔对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钢件130上开设有固结孔133,所述墙体 200上对应开设有导梁孔,所述导梁孔与所述固结孔133相连通。通过螺钉连接的形式将导梁100固定在墙体200上,增加导梁100和墙体200之间的载荷传递的稳定性。
一实施例中,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导梁安装于墙体的顶侧,形成为顶导梁。在另一实施例中,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导梁安装于墙体的底侧,形成为底导梁。
上述导梁,具有围护结构与承重结构一体化的特点。相关钢件的制造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导梁截面小,结构材料自重轻,可以实现快速的制作、安装,无需大型的施工吊装作业机械,劳动强度低,施工建造对外部环境的限制条件少。将本实用新型的导梁应用到墙体结构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体系的优点。导梁替代原单根U型钢导梁,不仅增加了墙体结构骨架的整体刚度,本实用新型的导梁可以单独承担荷载,优化了该种结构体系在竖向的传力路径。改变了墙体骨架上部的导梁构造只作为连接构造的功能属性。同时,导梁作为一个独立的水平向传力和受力部件存在,使原密肋体系中对楼面搁栅水平型件与墙体竖立柱的一一对应限制条件实现剥离,从而使楼面搁栅得以实现更加灵活的型件布置方式。墙体竖立柱的受力,也由原集中荷载变为均布荷载,避免了单根立柱产生偏心受压,而导致墙体骨架局部失稳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楼面搁栅与墙体竖立柱分离式的设计布置方式,可以使得建筑外墙的墙体竖立柱上、下层间能最大可能对齐在同一竖向定位直线上,有利于建筑主体抗风构造的设计和加强建筑结构骨架的整体性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导梁结构不仅增加了原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体系的整体刚度,还增强了此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包括:
支撑钢件,所述支撑钢件包括支撑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和所述第二抵接部分别相对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相对的两侧边上;
连接钢件,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上,所述连接钢件能够连接于所述支撑部和/或所述第一抵接部上,所述连接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楼面上;及
固定钢件,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上,所述固定钢件能够连接于所述第二抵接部和/或所述支撑部;所述固定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用于安装于墙体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钢件为至少两个,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设置于所述固定钢件与所述连接钢件之间,以使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第一抵接部均抵接于所述连接钢件上,不同的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第二抵接部均抵接于所述固定钢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件包括第一主体部,所述第一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相向弯折后形成两个连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主体部上,两个所述连接部分别抵触于其中两个所述支撑钢件的所述支撑部;且其中所述第一主体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抵接部上和/或所述连接部连接于与该连接部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若所述连接部连接于与该连接部相抵触的所述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一支撑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撑孔沿着所述支撑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连接部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每一所述连接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一支撑孔对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连接部沿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钢件包括第二主体部和两个固定部,两个所述固定部分别相对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部的相对两侧边上,并与所述第二主体部围成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用于容纳所述墙体的一侧边,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二主体部背向于所述固定槽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二抵接部连接于与该第二抵接部相抵触的所述第二主体部上,所述第二主体部上开设有至少两个第二稳定孔,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稳定孔沿着所述第二主体部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所述第二抵接部上对应开设有至少两个抵接孔,每一所述抵接孔能够与一所述第二稳定孔对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承重件,所述承重件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支撑钢件之间,所述承重件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连接钢件和所述固定钢件。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墙体结构的导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钢件为“U”型钢;和/或
所述固定钢件为“U”型钢;和/或
所述支撑钢件为“C”型钢或“工”字型钢或槽钢。
10.一种墙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墙体结构包括:
墙体;
楼面;及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导梁,所述连接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一抵接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楼面,所述固定钢件背向于所述第二抵接部的一侧安装于所述墙体的一端上。
CN202120236479.4U 2021-01-28 2021-01-28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Active CN2151671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36479.4U CN215167183U (zh) 2021-01-28 2021-01-28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36479.4U CN215167183U (zh) 2021-01-28 2021-01-28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67183U true CN215167183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4081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36479.4U Active CN215167183U (zh) 2021-01-28 2021-01-28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671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59372A1 (en) Steel plate structure and steel plate concrete wall
CN215167183U (zh) 墙体结构及其导梁
CN109208784A (zh) 剪力墙
CN112900718A (zh) 一种适用于钢管或钢管混凝土柱的无梁楼盖节点结构
CN216428566U (zh) 一种承受多向荷载的钢结构连接节点
CN215053886U (zh) 一种可以拼接的工字钢构件
CN212641738U (zh) 模块化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框架体
CN212271314U (zh) 钢板剪力墙
CN112227564A (zh) 钢板组合剪力墙螺栓拼接节点及剪力墙
CN212224320U (zh) 一种具有带耳板钢管束和齿形钢板的弧形剪力墙
CN214423680U (zh) 钢板组合剪力墙螺栓拼接节点及剪力墙
CN219690291U (zh) 引导梁与主梁的连接结构
CN212656383U (zh) 模块化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咬合钢梁框架
CN218933597U (zh) 一种气楼支座梁
CN213065456U (zh) 一种大跨度支吊架
CN218622239U (zh) 一体式三角传力件
CN219710652U (zh) 一种装配式钢板剪力墙
CN219753519U (zh) 支撑型钢结构
CN220666507U (zh) 一种装配式建筑钢结构节点
CN215106100U (zh) 固定件、钢框架及装配式建筑
KR102652127B1 (ko) 시공성 및 내하력이 향상된 복공판의 제조 및 시공방법
CN219952343U (zh) 一种防屈曲双钢板剪力墙
CN217998476U (zh) 一种抗震承重钢结构
CN214833553U (zh) 一种钢结构厂房梁柱连接节点结构
CN215802320U (zh)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