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47496U -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5047496U CN215047496U CN202023272792.8U CN202023272792U CN215047496U CN 215047496 U CN215047496 U CN 215047496U CN 202023272792 U CN202023272792 U CN 202023272792U CN 215047496 U CN215047496 U CN 21504749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ll
- rectangular block
- blocks
- semi
- threaded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缠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该半自动缠绕装置,包括:底板;匚型架,匚型架固定安装在底板的顶部;第一矩形块,第一矩形块固定安装在匚型架的顶部内壁上;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均开设在第一通孔的内壁上;圆环,圆环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两个圆形块,两个圆形块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内;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圆形块上,两个所述转轴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矩形块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具有使用方便,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缠绕,并能够在缠绕时不需要工作人员对线束进行移动,缠绕效果好,操作起来简单便捷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缠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胶布缠绕机是机器通过安装上各种胶布(电工胶布,醋酸胶布,元瀚3M胶布),放上线束,工人手持线束两端,进行线束缠绕工作。胶布缠绕机主要为复杂的线束解决一切线束缠绕问题,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全自动胶带缠绕装置及其工艺,该装置通过卡槽、旋转体以及若干弹片的配合,解决了起始点无法自动缠绕胶带和结束点无法自动切断胶带的问题。同时其还提供了一种全自动缠绕胶带的工艺方法,使得缠绕胶带的全过程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有效的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作业引起的不良率。
但是,上述结构中还存在不足之处,由于其在对线束进行缠绕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双手手持线束的两端,对线束进行串扰,而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对线束进行移动时往往速度不一致,导致线束上缠绕的胶布不均匀、不美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缠绕,并能够在缠绕时不需要工作人员对线束进行移动,缠绕效果好,操作起来简单便捷的半自动缠绕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包括:底板;匚型架,匚型架固定安装在底板的顶部;第一矩形块,第一矩形块固定安装在匚型架的顶部内壁上;第一通孔,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一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均开设在第一通孔的内壁上;圆环,圆环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两个圆形块,两个圆形块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内;两个转轴,两个转轴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圆形块上,两个转轴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矩形块外;两个第一电机,两个第一电机均设置在第一矩形块的一侧,两个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座,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圆环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转动安装在匚型架上;第二电机,第二电机设置在匚型架的一侧,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滑块,滑块螺纹安装在第一螺纹杆上;两个支撑块,两个支撑块均固定安装在滑块的顶部;两个夹持机构,两个夹持机构设置在两个支撑块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块顶部的第二矩形块,第二矩形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口,第一通口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转动安装有双向螺纹杆,双向螺纹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矩形块外,第二矩形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机,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双向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双向螺纹杆上螺纹套设有两个条形块,两个条形块的顶部均延伸至第一通口内,两个条形块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两个第一电机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基座,两个第一基座均与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第二电机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基座,第二基座与匚型架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放置口,圆环上开设有第二放置口,第一放置口与第二放置口一一对应,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腿,两个圆形块上均固定套设有橡胶套,橡胶套与圆环相接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口,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两个限位凹槽,两个固定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块的顶端均延伸至对应的限位凹槽内并与限位凹槽的顶部内壁滑动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两个固定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均开设有环形槽,第三电机上固定安装有第三基座,第三基座与第二矩形块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矩形块、双向螺纹杆、第三电机、条形块和固定块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固定;通过第一矩形块、圆环、圆形块、转轴、第一电机和固定座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将胶布缠绕在线束上;通过第一螺纹杆、第二电机、滑块、支撑块、第二矩形块和固定块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移动,对线束不同的位置进行缠绕。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缠绕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正式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矩形块、圆环、圆形块、转轴和固定座的装配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矩形块、双向螺纹杆、第三电机、条形块和固定块的装配图。
图中:1、底板;2、匚型架;3、第一矩形块;4、第一通孔;5、第一凹槽;6、圆环;7、圆形块;8、转轴;9、第一电机;10、固定座;11、第一螺纹杆;12、第二电机;13、滑块; 14、支撑块;15、第二矩形块;16、双向螺纹杆;17、第三电机;18、条形块;19、固定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半自动缠绕装置,包括:底板1;匚型架2,匚型架2固定安装在底板1的顶部;第一矩形块3,第一矩形块3固定安装在匚型架2的顶部内壁上;第一通孔4,第一通孔4开设在第一矩形块3的一侧外壁上;两个第一凹槽5,两个第一凹槽5均开设在第一通孔4的内壁上;圆环6,圆环6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4内;两个圆形块7,两个圆形块7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5内;两个转轴8,两个转轴8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圆形块7上,两个转轴8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矩形块3外;两个第一电机9,两个第一电机9均设置在第一矩形块3的一侧,两个第一电机9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转轴8的一端固定连接;固定座10,固定座10固定安装在圆环6的一侧外壁上;第一螺纹杆11,第一螺纹杆11转动安装在匚型架2上;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设置在匚型架2的一侧,第二电机12的输出轴与第一螺纹杆11的一端固定连接;滑块13,滑块13螺纹安装在第一螺纹杆 11上;两个支撑块14,两个支撑块14均固定安装在滑块13的顶部;两个夹持机构,两个夹持机构设置在两个支撑块14的顶部。
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块14顶部的第二矩形块15,第二矩形块15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口,第一通口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内转动安装有双向螺纹杆16,双向螺纹杆16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矩形块15外,第二矩形块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机17,第三电机17的输出轴与双向螺纹杆16的一端固定连接,双向螺纹杆16上螺纹套设有两个条形块18,两个条形块18的顶部均延伸至第一通口内,两个条形块18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19。
两个第一电机9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基座,两个第一基座均与第一矩形块3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第二电机12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基座,第二基座与匚型架2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第一矩形块3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放置口,圆环6上开设有第二放置口,第一放置口与第二放置口一一对应,底板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腿,两个圆形块7上均固定套设有橡胶套,橡胶套与圆环6相接触。
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口,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两个限位凹槽,两个固定块19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块的顶端均延伸至对应的限位凹槽内并与限位凹槽的顶部内壁滑动连接。
两个固定块19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均开设有环形槽,第三电机17上固定安装有第三基座,第三基座与第二矩形块15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半自动缠绕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需要对线束进行缠绕时,对线束进行固定时,将线束通过第二通口放置到第一通口内,启动第三电机17,第三电机17带动双向螺纹杆16转动,双向螺纹杆16带动两个条形块18 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两个条形块18带动两个固定块19移动,当两个环形槽接触到线束时,即可对线束进行固定;
当需要进行缠绕时,将胶带放置在固定座10上,并将线束通过第一放置口和第二放置口放置在圆环6内,启动两个第一电机9,两个第一电机9带动两个转轴8转动,两个转轴8 带动两个圆形块7转动,两个圆形块7带动两个橡胶套转动,两个橡胶套带动圆环6转动,圆环6带动固定座10转动,固定座10带动胶带绕着线束转动,此时即可对线束进行缠绕;
当需要对线束进行移动时,启动第二电机12,第二电机12带动第一螺纹杆11转动,第一螺纹杆11带动滑块13移动,滑块13带动支撑块14移动,支撑块14带动第二矩形块15 移动,第二矩形块15带动固定块19移动,固定块19带动线束移动,此时即可对线束的移动,对线束不同的位置进行缠绕。
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矩形块15、双向螺纹杆16、第三电机17、条形块18和固定块19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固定;通过第一矩形块3、圆环6、圆形块7、转轴8、第一电机9和固定座10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将胶布缠绕在线束上;通过第一螺纹杆11、第二电机12、滑块13、支撑块14、第二矩形块15和固定块19之间的相互配合下,能够简单有效的对线束进行移动,对线束不同的位置进行缠绕。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设备结构和附图主要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设计原理的技术上,装置的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等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描述清楚,而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上述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可清楚获知其动力机构、供电系统及控制系统的具体,申请文件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
其中所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而且根据说明书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
匚型架,所述匚型架固定安装在底板的顶部;
第一矩形块,所述第一矩形块固定安装在匚型架的顶部内壁上;
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开设在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上;
两个第一凹槽,两个所述第一凹槽均开设在第一通孔的内壁上;
圆环,所述圆环转动安装在第一通孔内;
两个圆形块,两个所述圆形块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一凹槽内;
两个转轴,两个所述转轴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圆形块上,两个所述转轴的一端均延伸至第一矩形块外;
两个第一电机,两个所述第一电机均设置在第一矩形块的一侧,两个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分别与两个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固定安装在圆环的一侧外壁上;
第一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转动安装在匚型架上;
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设置在匚型架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
滑块,所述滑块螺纹安装在第一螺纹杆上;
两个支撑块,两个所述支撑块均固定安装在滑块的顶部;
两个夹持机构,两个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两个支撑块的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支撑块顶部的第二矩形块,所述第二矩形块的一侧开设有第一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的底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转动安装有双向螺纹杆,所述双向螺纹杆的一端延伸至第二矩形块外,所述第二矩形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的输出轴与双向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双向螺纹杆上螺纹套设有两个条形块,两个所述条形块的顶部均延伸至第一通口内,两个所述条形块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电机上均固定安装有第一基座,两个所述第一基座均与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与匚型架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矩形块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第一放置口,所述圆环上开设有第二放置口,所述第一放置口与第二放置口一一对应,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四个支撑腿,两个所述圆形块上均固定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与圆环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口,所述第一通口的顶部内壁上开设有两个限位凹槽,两个所述固定块的顶部固定安装有两个限位块,两个所述限位块的顶端均延伸至对应的限位凹槽内并与限位凹槽的顶部内壁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半自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固定块相互靠近的一侧外壁上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第三电机上固定安装有第三基座,所述第三基座与第二矩形块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72792.8U CN215047496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3272792.8U CN215047496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5047496U true CN215047496U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92236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3272792.8U Active CN215047496U (zh) | 2020-12-30 | 2020-12-30 |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5047496U (zh) |
-
2020
- 2020-12-30 CN CN202023272792.8U patent/CN21504749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4059507U (zh) | 一种线缆快速卷收装置 | |
CN215047496U (zh) | 一种半自动缠绕装置 | |
CN111003585B (zh) | 一种绕线设备的定向旋转机械装置 | |
CN211895466U (zh) | 一种线缆加工用缠绕装置 | |
CN211455532U (zh) | 一种绕线机用低成本绕线装置 | |
CN112478929A (zh) | 一种全自动绕线机的绕线机构 | |
CN212453813U (zh) | 一种舞台用升降装置 | |
CN211073449U (zh) | 手动阀座夹持器 | |
CN208485446U (zh) | 一种线缆收放线装置 | |
CN220926110U (zh) | 一种水文监测用浮标投放装置 | |
CN212712121U (zh) | 一种操作紧密的焊丝卷绕装置 | |
CN220753232U (zh) | 一种新型变压器绕线装置 | |
CN221614809U (zh) | 一种电机铜线的绕线组模具 | |
CN220933911U (zh) | 一种环形电感用绕线装置 | |
CN217478718U (zh) | 一种双转盘收线装置 | |
CN221658516U (zh) | 一种主轴的安装辅助工装结构 | |
CN204992957U (zh) | 定子绕组线圈厚度自动整形装置 | |
CN218024647U (zh) | 一种用于电线电缆的活动式收卷架 | |
CN217579294U (zh) | 一种衣服缝纫设备用的移动定位装置 | |
CN221836445U (zh) | 一种递进式连接线加工送料装置 | |
CN219458864U (zh) | 一种电机定子加工用绕线机构 | |
CN216072489U (zh) | 一种校服布料纺织用绕线设备 | |
CN219554793U (zh) | 一种绕线模可伸缩可固定角度的绕线机 | |
CN214298726U (zh) | 一种电力施工支撑架 | |
CN220440526U (zh) | 电动车电机的线圈自动绕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