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25963U -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25963U
CN215025963U CN202022751212.7U CN202022751212U CN215025963U CN 215025963 U CN215025963 U CN 215025963U CN 202022751212 U CN202022751212 U CN 202022751212U CN 215025963 U CN215025963 U CN 215025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driving device
plate
lifting mechanism
si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75121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小森
王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obosen Robot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obosen Robo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obosen Robot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obosen Robot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751212.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25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25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25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厢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三连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滑槽内。在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滑道内。所述滑道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所述滑槽的两侧。该车厢升降机构结构接简单、设计巧妙且能够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实现车厢的升降及车厢的自动展开和闭合。

Description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玩具机器人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汽车玩具受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玩家的欢迎和喜爱。传统汽车玩具的车厢大多不能够进行自动升降和自动展开影响用户体验。
专利号为ZL201920401421.3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升降车厢用支撑架,包括连接车架和车厢的剪刀叉架;所述剪刀叉架由框架状的第一叉架和第二叉架铰接而成;第一叉架的下端与车架铰接,上端可滑动设于车厢上;第二叉架的上端与车厢铰接,下端可滑动设于车架上;第一叉架与车架之间设有支撑第一叉架用的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铰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能够与第一叉架相抵。采用该技术方案的车厢在检修过程中,先利用液压缸带动剪刀叉架向上伸展;使剪刀叉架支带动车厢竖直向上移;然后利用支撑杆抵接在第一叉架上,使支撑杆、车架和第一叉架围成一个三角形;保证支撑杆能够稳定支撑起整个剪刀叉架。保证行动不便旅客登机车的检修时更加安全。该升降车厢用支撑架通过液压缸带动剪刀叉架运动实现带动车厢的升降。该升降车厢用支撑架虽然能够对车厢进行升降,但是由于受到制造成本和产品结构的限制不能直接应用到汽车玩具的车厢上。此外,该车厢的左右护板和尾板不能自动展开或闭合。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厢升降机构。该车厢升降机构结构接简单、设计巧妙且能够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实现车厢的升降及车厢的自动展开和闭合。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厢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三连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滑槽内。通过滑槽的设置可以显著提高所述第二连杆的运行稳定性。
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滑道内。两个所述轴承的设置显著的提高了所述第二连杆的运行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小摩擦力。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滑道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所述滑槽的两侧。采用此种结构设计的优点是,能够显著提高该车厢机构的运行稳定性。
作为另一种替代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两侧;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滑槽内。采用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两个水平对置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优点在于提高了车厢抬起或落下的稳定性。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相反。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所述滑道内。
作为另一种替代方案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两侧;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连接轴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滑槽内。采用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两个水平对置的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优点在于提高了车厢抬起或落下的稳定性。在该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相同且同步转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相反且同步运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滑道内。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连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任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任一侧底部固定连接,另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或第二驱动装置为舵机。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固定安装有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左侧转动地铰接有左边板,在所述底板的右侧转动地铰接有右边板;在所述左边板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左立板,在所述左边板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左尾板;在所述右边板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右立板,在所述右边板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右尾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底板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三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的顶部右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四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左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五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的右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六驱动装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一摆动连杆,所述第一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固定座固定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摆动连杆,所述第二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固定座固定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三摆动连杆;所述第三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尾板固定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四摆动连杆;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尾板固定铰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左边板上安装有左盖板,所述右边板上安装有右盖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左盖板上镶嵌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在所述右盖板上镶嵌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磁体相互吸附的第二磁体。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五驱动装置均为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升降机构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且能够通过控制器的控制实现车厢的升降及任意位置悬停。此外,该车厢可自动展开和闭合,自动化程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连杆的立体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三连杆及第一连接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车厢升降机构图1所示实施例中带有第一驱动装置的第一连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带有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车厢升降机构的车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带有本实用新型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车厢升降机构的车架和车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实施例中车厢的车厢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部”、“底部”、“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公开了一种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及第三连杆3。第一连杆1具有滑槽6。第一连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4为第一舵机。所述第一舵机通过第一连接架14与第一连杆1的一端任一侧固定连接。第三连杆3的一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二舵机。第二连杆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第一连杆1的滑槽6内。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三连杆3转动。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转动。通过所述第一舵机和所述第二舵机的作用实现带动第三连杆3的翻转。进一步的,为了减小第二连杆2和滑槽6之间的摩擦力。作为另一种替代方案,第二连杆2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7转动地安装有轴承8;两个轴承8分别滚动的置于第一连杆1两侧的滑道9内。滑道9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滑槽6的两侧。
实施例2:
如图1-2所示,公开了一种车厢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及第三连杆3。第一连杆1具有滑槽6。第一连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4为第一舵机。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分别通过第一连接架14与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3的一端同时转动的套装在所述两个第一驱动装置4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二舵机。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所述两个第二驱动装置 5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2的滑槽6内。进一步的,作为另一种替代方案,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 7转动地安装有轴承8。两个轴承8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2两侧的滑道9内。两个轴承8分别滚动的置于第一连杆2两侧的滑道9内。滑道9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滑槽6的两侧。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同时带动第三连杆3转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任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和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作用实现带动第三连杆3的翻转。通过此种结构设置提高了第三连杆3和第二连杆2运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如图1-3所示,公开了一种车厢升降机构,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及第三连杆3。第一连杆1具有滑槽6。第一连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4为第一舵机。两个所述第一舵机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第三连杆3的一端同时转动的套装在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连接轴10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5。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第二舵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座11。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第一连杆1的滑槽6内。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7转动地安装有轴承8。两个轴承8分别滚动的置于第一连杆2两侧的滑道9内。滑道9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滑槽6的两侧。第三连杆3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12;任一第一连接座11的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板12的任一侧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第一连接座11的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板12的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
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同时带动第三连杆3转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任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和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作用实现带动第三连杆3的翻转。通过此种结构设置提高了第三连杆3和第二连杆2运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4: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均为电机。
实施例5: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2不同的是,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均为电机。
实施例6:
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3不同的是,第一驱动装置4和第二驱动装置5均为电机。
实施例7:
一种车厢,包括实施例1-6中任一所述车厢升降机构。
实施例8:
如图1-9所示,一种车厢升降机构。该车厢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1、第二连杆2及第三连杆3。第一连杆1具有滑槽6。第一连杆1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装置4。所述第一驱动装置4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装置4为第一舵机。两个所述第一舵机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第一连杆1的一端两侧。具体是,第三连杆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第二套管46。第三连杆3的一端通过第二套管46同时转动地套装在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连接轴10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5。第二驱动装置5为第二舵机。在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座11。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第一连杆1的滑槽6内。具体是,第二连杆2的一端套接有连接块40。连接块40嵌套在套接管42的一端。套接管4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中空结构的第一套管 41。第一套管41的两端内部设置有内齿轮结构。第一套管41通过所述内齿轮结构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的输出齿轮固定啮合。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转动。第二连杆2的另一端活动地置于第一连杆1的滑槽6内。进一步的,第二连杆2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7转动地安装有轴承8。两个轴承8 分别滚动的置于第一连杆2两侧的滑道9内。滑道9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滑槽6的两侧。第三连杆3 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12。任一第一连接座11的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板12的任一侧底部固定连接,另一第一连接座11的连接部13与第一连接板12的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同时带动第三连杆3转动。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转动带动第二连杆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任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一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任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另一所述第二舵机的转动输出轴逆时针转动。通过两个所述第一舵机和两个所述第二舵机的作用实现带动第三连杆3的翻转。通过此种结构设置提高了第三连杆3和第二连杆2运动的稳定性。
第一连杆1固定安装在车架38上。在车架38固定安装有行走轮39。具体是,在车架38的顶部设置有可容纳第一连杆1的容纳槽。第一连杆1置于所述容纳槽内。第一连接板12顶部固定安装有底板15。底板15的左侧转动地铰接有左边板16,在底板15的右侧转动地铰接有右边板17。左边板16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左立板18,在左边板16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左尾板19。右边板17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右立板32。右边板17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右尾板20。左边板16上安装有左盖板34,所述右边板17上安装有右盖板 35。左立板18垂直地固定安装在左边板16的前部。同样,右立板32垂直地固定安装在右边板17的前部。为了更好的实现车厢在闭合状态下的牢靠度,在左盖板34上镶嵌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36。在右盖板35上镶嵌有至少一个与第一磁体36相互吸附的第二磁体。
在底板15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三驱动装置21,在底板15的顶部右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四驱动装置22。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驱动装置21的数量为两个。第四驱动装置22的数量为两个。在底板15左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五驱动装置23,在底板15的右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六驱动装置47。第三驱动装置21、第四驱动装置22、第五驱动装置23及第六驱动装置47均为舵机。具体是,第三驱动装置21为第三舵机。所述第三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一摆动连杆24。第一摆动连杆24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三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25固定铰接。第一连接杆25的一端与第一摆动连杆24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底板15上的第一固定座26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驱动装置22为第四舵机。所述第四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摆动连杆27。第二摆动连杆27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四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28固定铰接。第二连接杆 28的一端与第二摆动连杆27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底板15上的第二固定座29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五驱动装置23为第五舵机。所述第五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三摆动连杆30。第三摆动连杆30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五舵机的转动输出轴,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31固定铰接。第三连接杆31的一端与第三摆动连杆30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尾板19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在左尾板19上固定安装有第一底座43。第三连接杆31的一端与第三摆动连杆30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尾板19上的第一底座43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第六驱动装置47为第六舵机。所述第六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四摆动连杆。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六舵机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杆33固定铰接。第四连接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右尾板20固定铰接。在右尾板20上固定安装有第二底座44。进一步的,第四连接杆33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右尾板20上的第二底座44固定铰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阅读了本说明书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由现有技术的结合构成,这些构成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的现有技术有些在此给予了详细描述,有些则出于说明书简明考虑并未事无巨细地赘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说明书后便知所云。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难看出,为构成本实用新型而对这些现有技术的结合是饱含大量创造性劳动,是发明人多年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的结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从说明书中看出,这里所披露的每个技术方案以及各个特征的任意组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

Claims (18)

1.一种车厢升降机构,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及第三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三连杆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滑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滑道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道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处于所述滑槽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两侧;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所述滑槽内。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所述滑道内。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数量为两个且水平对置的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两侧;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连接轴上,另一端同时固定安装有两个水平对置设置的第二驱动装置;两个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分别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滑动地置于所述第一连杆的滑槽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两侧同时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两侧分别通过一固定连杆转动地安装有轴承;两个所述轴承分别滚动的置于所述第一连杆两侧的滑道内。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连接板;任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任一侧底部固定连接,另一所述第一连接座的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底部固定连接。
9.如权利要求1、4或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或第二驱动装置为舵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板顶部固定安装有底板,在所述底板的左侧转动地铰接有左边板,在所述底板的右侧转动地铰接有右边板;在所述左边板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左立板,在所述左边板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左尾板;在所述右边板的前部固定安装有右立板,在所述右边板的尾部转动地铰接有右尾板。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底板的顶部左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三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的顶部右侧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四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左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五驱动装置,在所述底板的右侧尾部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第六驱动装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一摆动连杆,所述第一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一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一固定座固定铰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二摆动连杆,所述第二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四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二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固定安装在所述底板上的第二固定座固定铰接。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三摆动连杆;所述第三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五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另一端与第三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三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左尾板固定铰接。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套装有第四摆动连杆;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套装在所述第六驱动装置的转动输出轴上,另一端与第四连接杆固定铰接;所述第四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四摆动连杆的一端固定铰接,另一端与所述右尾板固定铰接。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边板上安装有左盖板,所述右边板上安装有右盖板。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厢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盖板上镶嵌有至少一个第一磁体,在所述右盖板上镶嵌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磁体相互吸附的第二磁体。
18.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升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四驱动装置及所述第五驱动装置均为舵机。
CN202022751212.7U 2020-11-20 2020-11-20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Active CN215025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1212.7U CN215025963U (zh) 2020-11-20 2020-11-20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751212.7U CN215025963U (zh) 2020-11-20 2020-11-20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25963U true CN215025963U (zh) 2021-12-07

Family

ID=79160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751212.7U Active CN215025963U (zh) 2020-11-20 2020-11-20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25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3454A (zh) 用于机动车的轮悬架
CN207367285U (zh) 一种可多角度监测的行车记录仪
CN108773793A (zh) 一种无人搬运小车
CN215025963U (zh)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CN106005166B (zh) 伸缩车架装置及伸缩车
CN220884344U (zh) 一种适用于多轴距车型补位的平台
CN100361858C (zh) 轴距可调节汽车
CN114515435A (zh) 一种车厢升降机构
CN103057441A (zh) 车用座椅
CN112747908B (zh) 一种汽车门盖耐久测试装置及系统
CN201587394U (zh) 电动手动两用折叠支腿
CN110028020B (zh) 一种拣选车
KR20120136556A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CN207177589U (zh) 一种汽车电动叉臂式玻璃升降器
CN112374413B (zh) 一种汽车维修车体抬升装置
CN210257958U (zh) 汽车顶盖的顶升结构以及车辆
CN208454408U (zh) 一种无人搬运小车
CN203719909U (zh) 一种汽车模型离地间隙调整装置和具有该装置的汽车模型
CN212235895U (zh) 一种新型折叠高尔夫球包车
CN215025962U (zh) 一种可变形车厢
CN204123975U (zh) 逐日太阳能电动车
CN108749913B (zh) 一种太阳能行走车
CN2727002Y (zh) 类菱形车支承、转向机构
KR101232076B1 (ko) 차량 시트용 레그 레스트 장치
CN114228848B (zh) 一种可自由悬停的三段式汽车尾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