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09673U -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09673U
CN215009673U CN202121034745.1U CN202121034745U CN215009673U CN 215009673 U CN215009673 U CN 215009673U CN 202121034745 U CN202121034745 U CN 202121034745U CN 215009673 U CN215009673 U CN 2150096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urn
linear guide
guide rail
upper platform
gas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3474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威
穆晓鹏
黄飞
张成森
王冰
玄玲玲
胡保鹏
高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Teld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3474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096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096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096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中,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包括:上平台、下平台、直线导轨机构和弹性回位机构;直线导轨机构设置于下平台的顶部;上平台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直线导轨机构的活动部分;弹性回位机构设置于下平台的顶部,且能够为上平台提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在本方案中,通过弹性回位机构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使得上平台在外力作用下不管沿着直线导轨机构如何移动,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实现了上平台的自动回位,从而有助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充电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自动充电系统能够为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带来了很多便利。其中,可通过水平运动机构实现了充电插枪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调节,也就是实现了充电插枪的水平移动。
然而,当前充电插枪在水平移动后无法实现自动回位,还需依靠人工回位,这无形中降低了用户的体验度,同时也不便于下一个用户的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平自动回位装置,能够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实现了上平台的自动回位,从而有助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同时也便于下一个用户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应用上述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自动充电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包括:上平台、下平台、直线导轨机构和弹性回位机构;
所述直线导轨机构设置于所述下平台的顶部;所述上平台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活动部分;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平台的顶部,且能够为所述上平台提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
优选地,所述弹性回位机构包括:两个气弹簧;
两个所述气弹簧均设置于所述下平台的顶部,且分别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平行,两个所述气弹簧顶杆的朝向相反;
所述上平台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在自由状态下同两个所述气弹簧顶杆的端部接触配合的压缩结构。
优选地,所述压缩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平台底部的支座;
所述支座设有用于同所述气弹簧顶杆的端部配合的压缩板。
优选地,两个所述支座分别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的活动部分对齐设置。
优选地,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固定座;
所述气弹簧通过所述气弹簧固定座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台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支撑座;
所述气弹簧支撑座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台的顶部,且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气弹簧顶杆的通孔。
优选地,所述直线导轨机构为双导轨结构;
两个所述气弹簧分别位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靠外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直线导轨机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下平台顶部的导轨;
设置于所述上平台底部,用于同所述导轨滑动配合的导块。
优选地,所述导轨设有用于同所述导块配合的限位结构。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包括:水平运动装置,所述水平运动装置为如上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中,通过弹性回位机构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使得上平台在外力作用下不管沿着直线导轨机构如何移动,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实现了上平台的自动回位,从而有助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同时也便于下一个用户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充电系统,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横臂与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外观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结构正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结构俯视图(省略上平台);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的结构俯视图(省略上平台)。
其中,10为上平台;20为下平台;30为直线导轨机构,31为导轨,32为导块;41为气弹簧,41.1为顶杆,42为气弹簧固定座,43为气弹簧支撑座;50为支座;60为横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上平台10、下平台20、直线导轨机构30和弹性回位机构;
如图4所示,直线导轨机构30设置于下平台20的顶部;上平台10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直线导轨机构30的活动部分;弹性回位机构设置于下平台20的顶部,且能够为上平台10提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
在本方案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上平台10的顶部用于连接横臂60;此外,上平台10的底部固定连接于直线导轨机构30的导块部分;另外,弹性回位机构与直线导轨机构30平行设置,且与上平台10配合,用于为上平台10提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具体地,当上平台10沿着直线导轨机构30运动时,弹性回位机构能够为上平台10提供阻碍其运动的弹性恢复力,以促使上平台10再撤掉外力后能够自行回到初始位置;当上平台10沿着直线导轨机构30反向运动时,弹性回位机构能够为上平台10提供阻碍其反向运动的弹性恢复力,以促使上平台10再撤掉外力后能够自行回到初始位置;也就是说,弹性回位机构能够为上平台10提供两种方向相反的回位弹性力,以使得上平台10不管正向移动还是反向移动,都能使其再撤掉外力后能自行复位。
从上述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中,通过弹性回位机构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使得上平台10在外力作用下不管沿着直线导轨机构30如何移动,在外力撤销后能够实现了上平台10的自动回位,从而有助于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同时也便于下一个用户的正常使用。
在本方案中,如图6所示,弹性回位机构包括:两个气弹簧41;
两个气弹簧41均设置于下平台20的顶部,且分别与直线导轨机构30平行,两个气弹簧41顶杆41.1的朝向相反;即为本方案通过两个气弹簧41以便于为上平台10提供平行于其运动方向,且为两种反向的回位弹性力;此外,本方案选用气弹簧41作为弹性机构,具有伸缩速度缓慢、动态力变化小、易于控制和弹性系数优异等特点;
上平台10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在自由状态下同两个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接触配合的压缩结构。其中,上平台10在自由状态下位于直线导轨机构30的中间位置(如图6所示),而且未受外力的作用,并且气弹簧41顶杆41.1处于伸出状态与上平台10的压缩结构接触配合;也就是说,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在自由状态下不受压缩。此外,本方案中上平台10的压缩结构有两个,且与两个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一一对应配合。
更为具体地,当上平台10受到外力作用发生移动时,使得其中一个压缩结构压缩对应的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使得该对应的气弹簧41对上平台10的运动产生反向的弹性恢复力;与此同时,另一个压缩结构与其对应的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由接触状态变成脱离状态,进而可避免该对应的气弹簧41对上平台10的运动产生作用力;而当外力撤销时,上平台10在对应气弹簧41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能够实现自行复位。本方案如此设计,使得上平台10在外力作用下移动时,能够使得两个气弹簧41中的一个受压缩,另一个脱离不受力,从而以确保能够为上平台10提供适配于其运动方向的弹性阻力,以保证上平台10不管如何移动都能有自行复位的趋势。
具体地,如图4所示,压缩结构包括:设置于上平台10底部的支座50;
如图5所示,支座50设有用于同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配合的压缩板。如此一来,以便于增大了支座50与气弹簧41顶杆41.1端部的配合面积,以确保两者配合的可靠性。本方案的压缩结构如此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等特点。当然,在本方案中,两个支座50的压缩板均朝向于其对应的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
在本方案中,为了保证上平台10移动以及自动回位的顺畅,这就要求支座50靠近直线导轨机构30的活动部分布置;相应地,如图6所示,两个支座50分别与直线导轨机构30的活动部分对齐设置。即为两个支座50分别与直线导轨机构30的导块部分对齐设置。
进一步地,为了实现气弹簧41在下平台20顶部的紧固设置,以避免气弹簧41发生窜动;相应地,如图6所示,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固定座42;
气弹簧41通过气弹簧固定座42固定设置于下平台20的顶部。
再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对气弹簧41顶杆41.1的支撑设置,以确保气弹簧41顶杆41.1伸缩的平稳性;相应地,如图7所示,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支撑座43;
气弹簧支撑座43固定设置于下平台20的顶部,且开设有用于支撑气弹簧41顶杆41.1的通孔。其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气弹簧41的约束设置,如图7所示,气弹簧固定座42用于固定气弹簧41的后端(远离顶杆41.1的一端),气弹簧支撑座43的通孔用于支撑气弹簧41前端的顶杆41.1。
在本方案中,为了提升了上平台10移动的平稳性,如图4所示,将直线导轨机构30设计为双导轨结构;
为了便于两个气弹簧41的布置,以及为了使得上平台10更加顺畅地移动和自动回位,这就要求每一条导轨配备一个气弹簧41,而且位于所在导轨的外侧;相应地,如图6所示,两个气弹簧41分别位于直线导轨机构30靠外的两侧。当然,两个气弹簧41也可以分布在同一条导轨的左右两侧或者前后侧。
具体地,如图4所示,直线导轨机构30包括:
设置于下平台20顶部的导轨31;
设置于上平台10底部,用于同导轨31滑动配合的导块32。本方案的直线导轨机构30如此设计,具有结构简单、滑动平稳和滑动可靠等特点。
进一步地,为了避免上平台10移动过度而发生脱离,这就要求对上平台10的移动实行限位;相应地,导轨31设有用于同导块32配合的限位结构。其中,限位结构可采用类似限位块的结构加以限位,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包括:水平运动装置,所述水平运动装置为如上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由于本方案采用了上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因此其也就具有相应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前面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下面再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方案作进一步介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向上连接横臂部分,向下连接下平台及装饰板,可以实现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左右平移,在外力撤销后,自动回位的功能。
水平自动回位装置主要由水平台(即为上平台)、直线导轨(即为直线导轨机构)、气弹簧固定座、气弹簧、气弹簧支撑座和支座组成,其连接方式如图4至图7所示,直线导轨固定在下平台及装饰板上,上平台固定在直线导轨上,支座固定在水平台上,气弹簧固定座、气弹簧、气弹簧支撑座固定在下平台及装饰板上。气弹簧后端固定在气弹簧固定座上,前端的顶杆穿过气弹簧支撑座中间小孔。
气弹簧和支座相对布置,在自由状态,两侧气弹簧的顶杆端部只是和支座接触,没有相对作用力,而且水平台处于中间位置。其中,气弹簧只受压力,不受拉力,在自由状态下顶杆处于伸出状态。在水平台受外力作用时,其带动支座运动,支座压缩一侧的气弹簧的顶杆,此时另外一侧的气弹簧的顶杆和支座的接触部位处于分离状态,不受力,对运动不发生相互作用,当外力撤销后,水平台及支座在气弹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反之亦然。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平台(10)、下平台(20)、直线导轨机构(30)和弹性回位机构;
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的顶部;所述上平台(10)的底部固定连接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的活动部分;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的顶部,且能够为所述上平台(10)提供与其运动方向相反的弹性恢复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机构包括:两个气弹簧(41);
两个所述气弹簧(41)均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的顶部,且分别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平行,两个所述气弹簧(41)顶杆(41.1)的朝向相反;
所述上平台(10)底部分别设有用于在自由状态下同两个所述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接触配合的压缩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上平台(10)底部的支座(50);
所述支座(50)设有用于同所述气弹簧(41)顶杆(41.1)的端部配合的压缩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座(50)分别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的活动部分对齐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固定座(42);
所述气弹簧(41)通过所述气弹簧固定座(42)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的顶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回位机构还包括:气弹簧支撑座(43);
所述气弹簧支撑座(43)固定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的顶部,且开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气弹簧(41)顶杆(41.1)的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为双导轨结构;
两个所述气弹簧(41)分别位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靠外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导轨机构(30)包括:
设置于所述下平台(20)顶部的导轨(31);
设置于所述上平台(10)底部,用于同所述导轨(31)滑动配合的导块(3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31)设有用于同所述导块(32)配合的限位结构。
10.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包括:水平运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运动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CN202121034745.1U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Active CN2150096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4745.1U CN215009673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34745.1U CN215009673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09673U true CN215009673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134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34745.1U Active CN215009673U (zh) 2021-05-14 2021-05-14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096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5009673U (zh) 一种自动充电系统及其水平自动回位装置
CN208576461U (zh) 一种isofix止退二道锁机构
CN113142870A (zh) 一种可延长伸展的座椅伸展装置
CN209343970U (zh) 一种按压式开关自锁结构
CN216854211U (zh) 一种零重力电动座椅
CN214492569U (zh) 一种竖直伸缩装置、位置调节装置和自动充电系统
JP2021013719A (ja) スライドレールアセンブリ
CN1139359C (zh) 真空吸尘器吸嘴
CN209833105U (zh) 一种左右移动自动复位的电教写字板
CN211950036U (zh) 一种侧滑门限位机构及含有其的车辆
CN210778362U (zh) 一种复位开关
CN220458952U (zh) 一种升降底座及座椅单元
CN221012514U (zh) 一种承重能力高的抽屉滑轨
CN219206317U (zh) 一种具有按压回弹与缓冲的抽屉滑轨装置
CN215552685U (zh) 一种长导轨总成
CN220800520U (zh) 一种双拉簧阻尼缓冲滑轨
CN217983154U (zh) 一种按钮开关
CN210516574U (zh) 一种自复位转向开关
CN217137254U (zh) 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滑轨
EP4183295A1 (en) Sofa seat stretching device
CN218539165U (zh) 一种用于丝杆的上限位开关
CN218940731U (zh) 一种适用于充电宝的缓慢弹出结构及充电座
CN219354441U (zh) 一种移位车座位安装结构
CN109744768B (zh) 一种滑轨缓慢自闭机构
CN216773102U (zh) 一种带有横向传动功能的气弹簧按钮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