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001909U -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001909U
CN215001909U CN202121200816.0U CN202121200816U CN215001909U CN 215001909 U CN215001909 U CN 215001909U CN 202121200816 U CN202121200816 U CN 202121200816U CN 215001909 U CN215001909 U CN 215001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duct
outlet
cabinet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0081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帅奇
张晓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Handan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0081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001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001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001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第一风道组件以及第二风道组件,所述机壳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加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对房间底部的温度升温较慢的问题。

Description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空调器主要考虑制冷功能,所以出风口位置偏高。然而,越来越多的用户将空调作为冬季采暖的主要工具,空调出风口位置偏高则会造成房间底部温度偏低,升温慢,不符合“暖身先暖脚”的舒适性;而且,对于有儿童的家庭来说,普通柜机的出风口较高,会使得空调风不能完全吹到儿童全身,并不适合儿童在房间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旨在解决现有空调器对房间底部的温度升温较慢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第一风道组件,包括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及,
第二风道组件,包括加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
可选地,所述整开口与所述面板的下端的间距不小于3cm,且不大于8cm。
可选地,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下方。
可选地,所述机壳设置有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设定为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机壳的前侧设有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对应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开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贯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可选地,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海绵或泡沫。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设有多个,任意两个所述加热器之间的间距大于7cm。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加热器呈阵列分散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同一横截面上。
可选地,在自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上,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依次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间距不小于8mm。
可选地,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的入风侧和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排风侧,以及连接所述入风侧和所述排风侧的出风侧和回风侧;
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的间距为D1,所述贯流风机的回风侧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的间距为D2,D1大于D2。
可选地,在气流行进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渐缩设置;或者,
在气流行进方向上,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加热器之间,所述第二风道的横截面先减小后增大。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柜式空调室内机,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第一风道组件,包括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及,
第二风道组件,包括加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机壳内部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内设有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组件,第二风道内设有加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且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使得室内机在制冷时,冷风能够从第一风道出风口吹出,为室内降温;在制热时,不仅能够从第一风道出风口输出暖风,还可以通过加热器和第二风道组件在第二风道内形成暖风,并从第二风道出风口输出,由于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设置位置较低,从而使得室内底部也能吹到暖风,使得冬季采暖时,房间底部温度能够很快升温,且室内活动的儿童也能很快吹到暖风,提升了空调器的舒适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机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截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3093402060000031
Figure BDA000309340206000004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由于冷空气下沉,目前,市面上的柜式空调器出于制冷效果的考虑,柜式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的设置位置通常分布在柜机的中上部区域,即使是圆柜,其出风口的下沿距离柜机的底部也会有很长一段距离。然而,热空气自然上浮,这类柜式空调室内机在用于冬季采暖时,暖风从位置较高的空调出风口输出,会导致暖风不易直接吹到房间底部,不仅造成房间底部温度偏低、升温慢,不符合“暖身先暖脚”的舒适性;而且,对于有儿童的家庭来说,空调风不能完全吹到儿童全身,也导致不利于儿童在房间活动。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该柜式空调室内机100可以是方形柜式空调室内机100,也可以是圆型柜式空调室内机100。为便于描述,下文将以圆型柜式空调室内机100为例,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进行介绍。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柜式空调室内机100的一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第一风道组件以及第二风道组件。所述机壳1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具有出风口和进风口,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机壳1上,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所述第一风道组件包括换热器31和第一风机组件32,所述换热器31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32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风道组件包括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所述加热器41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42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机壳1内部形成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内设有换热器31和第一风机组件32,第二风道内设有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且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设置,使得室内机在制冷时,冷风能够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吹出,为室内降温;在制热时,不仅能够从第一风道出风口11输出暖风,还可以通过加热器41和第二风道组件在第二风道内形成暖风,并从第二风道出风口13输出,由于第二风道出风口13设置位置较低,从而使得室内底部也能吹到暖风,使得冬季采暖时,房间底部温度能够很快升温,且室内活动的儿童也能很快吹到暖风,提升了空调器1000的舒适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机壳1可以包括顶盖6、底盘7以及连接顶盖6和底盘7的机身。顶盖6、底盘7以及机身共同限定出一个容纳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成型于容纳腔内部。所述机壳1大致呈柱型,且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为便于理解,设定机壳1面向室内用户活动区域的一侧为机壳1的前侧,第一风道出风口11设置在机壳1的前侧上。机壳1的内部限定出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一风道进风口12、第一风道出风口11、第二风道进风口14以及第二风道出风口13均成型于机身上,且第二风道出风口13在上下方向上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在满足这一条件的情况下,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可以在容纳腔内并排设置,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布置。以图2为例,本实施例中,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接水盘5和电控盒组件8。电控盒组件8和接水盘5均位于容纳腔内,顶盖6、电控盒组件8、第一风道、接水盘5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且第一风道内的换热器31位于接水盘5的正上方,以使得接水盘5能够接收换热器31产生的冷凝水;第二风道位于接水盘5和底盘7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位于第一风道的下方,两个风道相互隔断,能够避免其内部的气流相互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风道出风口13在上下方向上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的具体实现方式有多种。第二风道出风口13可以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在上下方向上沿直线依次布置,以使得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上口沿邻接第一风道出风口11的下口沿,或者是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的下口沿;第二风道出风口13也可以不和第一风道出风口11处于同一竖直线上,这种设置方式下,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上口沿高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但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下口沿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
除此之外,第一风道进风口12、第一风道出风口11、第二风道进风口14以及第二风道出风口13可以位于机壳1上的任意位置,只需确保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即可。例如,第一风道进风口12、第二风道进风口14均设于机壳1的后侧,第一风道出风口11位于机壳1的前侧,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位于机壳1的左侧(连接前侧和后侧的一个竖直侧面);或者,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均位于机壳1的前侧,第一风道进风口12位于机壳1的后侧,第二风道进风口14位于机壳1的右侧。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均位于机壳1的前侧,第一风道进风口12和第二风道进风口14位于机壳1的后侧,如此设置,使得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输出的风不会马上被吸入两个进风口,进入机壳1内,有效提高了换热效率。
第二风道出风口13靠近机壳1的底部设置,以使得第二风道出风口13输出的暖风能够吹向房间的底部。实际设计时,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下边沿与机壳1的底部的间距为d,d不小于3cm,且不大于8cm,例如,d可以为3cm、3.2cm、3.5cm、4cm、4.5cm、5cm、6cm、7.5cm、8cm等,如此设置,使得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位置更靠近地面,确保了室内活动的儿童能很快吹到暖风,提升了空调器1000的舒适性。
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均设置在机壳1的同一侧面上。本实施例将第二风道出风口13同样设置在机壳1的前侧,能够使得第二风道出风口13输出的暖风直接吹向室内用户活动区域,有助于室内温度快速提升。而且,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位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的下方,两个出风口呈上下分布,使得在上下方向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出风范围,从而尽可能地为房间内的上、下部空间供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风道出风口13位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是指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上口沿低于第一风道出风口11的下口沿,如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获得更大的出风范围。
进一步地,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均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以使得本柜式空调室内机100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更大的出风范围,使得空调器1000换热效果更好,舒适性更佳。
此外,所述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所述第二风道出风口13可以隔断设置,也可以贯通设置。本实施例中,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被隔断开,使得第一风道排出的风不会进入第二风道内,也使得第二风道排出的风不会进入第一风道内,从而影响各个风道内的气流流动。同样地,第一风道进风口12和第二风道进风口14可以隔断设置,也可以贯通设置。
本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面板2,面板2安装在机壳1的前侧上。面板2上开设有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其中,第一开口21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对应设置,第一风道出风口11排出的风能够从第一开口21排出;第二开口22与第二风道出风口13对应设置,第二风道出风口13排出的风能够从第二开口22排出。进一步地,本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盖板,盖板可活动地安装在面板2上,以打开或关闭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盖板可滑动地安装在面板2上,且具有关闭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的关闭位置、以及打开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的打开位置。盖板处于关闭位置时,能够防止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灰;盖板处于打开位置时,便于冷风/热风自第一风道和/或第二风道输出。
此外,面板2上还设有显示器9,显示器9能够显示运行模式、设定温度、湿度、风量、风向等信息。显示屏位于第一开口21的上方,不仅高度与大多数用户的身高适配,便于用户查阅信息、操作空调,而且合理利用了机身留白区域,外形美观。本实施例中,机壳1高度为180cm,第二开口22、第一开口21以及显示器9自下而上依次布置。其中,第二开口22在上下方向上的口径约为60cm,第一开口21在上下方向上的口径约为100cm,显示器9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长度约为10cm,且显示器9与机壳1顶部间距5cm,第二开口22下沿与机壳1的底部间距5cm,本实施例对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的尺寸、位置的规划,不仅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机身,还使得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最大化,进而使得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也可以做的更大,确保了出风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相互贯通形成一个整开口,也就是说,面板2上设有的一个整开口是自上而下贯通的,且能够同时与第一风道出风口11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对应。这样的开口设计,使得柜式空调室内机100从外表上看上去只有一个风口,且该风口自底盘7向顶盖6几乎完全贯穿机身,使得机壳1的外观更加简约、美观。
为避免漏风,第二开口22与第二风道出风口13相互连接,且二者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也就是说,第二开口22与第二风道出风口13密封连接,这样设计,一方面能够避免漏风,造成风量损失,另一方面能够避免热风回流进入机壳1内部,产生噪音。同样地,第一开口21和第一风道出风口11相互连接,且二者的连接处也可以设置密封结构,以避免漏风。
密封结构可以是任意一种能够起到密封作用的填充物,例如,硅胶填充件、胶水、海绵等。本实施例中,选用海绵或者泡沫填充在第二开口22和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间隙处。相较其他填充物,海绵和泡沫更加价廉易得,且密封效果较好。
加热器41用于加热第二风道内的空气,以形成热风。PTC陶瓷,亦称“正温度系数陶瓷”,是一类电阻在常温下很小,但会随温度升高到某一特定温度(转变温度)而突然增大千倍至百万倍,温度下降又恢复原状的陶瓷。PTC加热器41又叫PTC发热体,采用PTC陶瓷发热元件与铝管组成。PTC加热器41具有恒温发热、无明火、热转换率高、受电源电压影响极小、自然寿命长等优势,相较电加热器41,不仅热转换率更高,而且安全性更高。本实施例加热器41包括PTC电加热器41,不仅能够快速、稳定且安全地提供热量,而且,PTC电加热器41成本低,安装难度小,更有利于空调器1000规模化生产。
具体实施时,本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蜗壳,蜗壳内部形成第二风道,蜗壳的内壁构成第二风道的内壁。加热器41安装在蜗壳内靠近进风口的位置,第二风机组件42安装在蜗壳内靠近出风口的位置。
加热器41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实际生产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例如,对下部暖风出风量、制热效果的要求等,选择设置的加热器41的数量。参阅图4,在一实施例中,设置多个加热器41,能够更加快速地升温,制热效果较好。
设置多个加热器41时,多个加热器41聚集紧密容易导致热量集中,使得加热器41损坏。鉴于此,本实施例限制任意两个加热器41之间的间距大于7cm,以避免加热器41过于集中。例如,实际安装加热器41时,可以限定两个加热器41之间的间距为7.2cm、7.5cm、8cm、8.3cm、8.5cm、9cm、10cm等。
加热器41设置多个时,多个加热器41的具体排布方式有多种选择。具体来说,多个加热器41可以沿着第二风道进风口14到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方向呈直线间隔设置,也可以呈螺旋状间隔设置;还可以分散在第二风道的同一横截面上。本实施例中,多个加热器41分散在第二风道的同一横截面上,且多个加热器41呈阵列分布,如此一来,多个加热器41之间间隔均匀,使得第二风道的同一横截面上的加热效果均匀分布。进一步地,多个加热器41可以呈环形阵列分布,也可以呈方形阵列分布,对其具体的阵列分布方式,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制。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风道中,与气流的行进方向垂直的截面为第二风道的横截面,参阅图3和图4,沿A-A截断第二风道形成的截面即为第二风道的其中一个横截面,本实施例中,两个加热器41位于同一横截面上。
进一步地,多个加热器41还可以设置为,呈阵列分散在第二风道的同一截面上,且任意两个加热器41之间的间距大于7cm,一方面使得加热器41分布相对集中,使得第二风道内温度能够快速上升,且温度分布均匀,另一方面确保了热量不会过于集中,进而导致加热器41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风机组件32和第二风机组件42可以是同一套风机组件,即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共用风机组件,以促使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内的空气流动。第一风机组件32和第二风机组件42也可以分别设置,参阅图3,本实施例中,容纳腔被分隔成上下分布的上腔和下腔,接水盘5位于上腔和下腔之间。第一风道成型于上腔内,第一风道组件设于第一风道内,第二风道成型于下腔内,第二风道组件设于第二风道内,两个风道各设置一个风机组件,使得两个风道隔断开,避免了其中一个风道内部的气流进入另一风道内,影响换热效果。
第一风机组件32用于促进第一风道内的空气流动,使得外界的空气自第一风道进风口12进入第一风道内部,经换热器31换热后,再从第一风道出风口11排出。换热器31靠近第一风道进风口12设置,第一风机组件32靠近第一风道出风口11设置。第二风机组件42用于促进第二风道内的空气流动,使得外界的空气自第二风道进风口14进入第二风道内部,经加热器41加热升温形成热空气后,再从第二风道出风口13排出。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在第二风道内的具体位置有多种选择。在自第二风道进风口14到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方向上,可以将第二风机组件42和加热器41依次设置,也可以将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依次设置。本实施例中,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沿着从第二风道进风口14到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方向依次设置,使得加热器41更靠近第二风道进风口14的位置,能够尽快对进入第二风道内的空气加热,提高加热效率,而且加热器41远离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设计也能避免加热器41过于靠近第二开口22,造成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间隔设置,且二者之间的间距不小于8mm。例如,加热器41和第二风机组件42可以间隔8mm、8.5mm、9mm、9.5mm、10mm、11mm等。这样设计能够避免加热器41与第二风机组件42间距过近,而损坏第二风机组件42。
第二风机组件42包括风机,风机的具体种类有多种选择,例如,离心风机、轴流风机、贯流风机421等。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组件42包括贯流风机421,相较其他类型的风机,贯流风机421不仅外形结构呈柱形,更适合机壳1的形状,而且其进风和出风分居于贯流风机421相对的两侧,更适合第二风道出风口13和第二风道进风口14的设计。
贯流风机421在运行时,具有相对设置的入风侧和排风侧,以及连接入风侧和排风侧的出风侧4211和回风侧4212。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贯流风机421朝向第二风道进风口14的一侧为入风侧,朝向第二风道出风口13的一侧为排风侧,连接入风侧和排风侧的两侧分别为出风侧4211和回风侧4212。图4中,箭头所指方向为贯流风机421风轮的旋转方向,本实施例中,气流沿逆时针绕着风机行进,贯流风机421的下侧为出风侧4211,上侧为回风侧4212,相应地,第二风道对应贯流风机421的出风侧4211的内壁为出风内壁,第二风道对应贯流风机421的回风侧4212的内壁为回风内壁。贯流风机421的出风侧4211和出风内壁间隔设置,设定贯流风机421的出风侧4211和出风内壁之间的间距值为D1;贯流风机421的回风侧4212和回风内壁间隔设置,设定贯流风机421的回风侧4212和回风内壁之间的间距值为D2,则D1大于D2,这样使得贯流风机421的回风侧4212和回风内壁之间间隔的空间更大,从而形成压差,使得风量得以增加。
此外,所述第二风道进风口14在气流行进方向渐缩设置。参阅图4,第二风道进风口14大致呈喇叭口设置,即第二风道进风口14的口径沿着气流行进方向渐小,这样设计能够在确保进风风量的同时,防止加热器41产生的热量从第二风道进风口14流失。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风道具有位于第二风道进风口14和加热器41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的横截面在气流行进方向上呈先减小后增大设置,如此一来,既能在确保进风风量的同时,防止加热器41产生的热量从第二风道进风口14流失,又能通过利用风道口径的突然增大,促进进入第二风道的气流快速进入加热器41所在的位置,提高进风风量,提高升温效率。
此外,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挡板422。参阅图4,本实施例中,所述挡板422设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上,且靠近所述第二风道出风口13设置,所述挡板422自所述内壁向所述贯流风机421的方向延伸,防止了从第二风道出风口13排出的热风回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1000,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1000的一实施例。参阅图5,本空调器1000包括上文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100。所述柜式空调室内机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空调器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地,本空调器1000还包括室外机200,室外机200包括压缩机202、四通阀203、节流装置204和室外机换热器201。本空调器1000系统中,室外机换热器201、压缩机202和柜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31形成换热循环回路,其中,四通阀203具有D端口、E端口、C端口以及S端口。D端口与压缩机202的吸气口连接;E端口与换热器31连接;C端口与室外机换热器201连接;S端口与压缩机202的排气口连接。通过调节四通阀203的四个端口的互相之间的导通关系,即可改变换热循环回路中冷媒的流向,从而实现制冷过程和制热过程之间的切换。当空调器1000切换为制冷模式时,压缩机202排出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经过四通阀203进入室外机换热器201(作为冷凝器)向室外环境释放热量后,进入节流装置204变为低温低压气体,而后进入柜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31(作为蒸发器)中,吸收室内周围空气中热量,达到制冷效果,后流入压缩机202吸气口。当空调器1000切换为制热模式时,压缩机202排出高温高压冷媒气体,经过四通阀203进入柜式空调室内机100的换热器31(作为冷媒器)向室内散热,后经过节流装置204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后进入室外机200翅片换热器31(作为蒸发器)吸收室外热量,后进入压缩机202吸气口。此外,第二风道组件与换热循环回路相互独立地控制,在换热循环回路切换为制热模式时,第二风道组件运行,在第一风道出风口11向外提供暖风的同时,第二风道出风口13向室内下部空间送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内部形成有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形成于所述机壳上,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低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设置;
第一风道组件,包括换热器和第一风机组件,所述换热器和所述第一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以及,
第二风道组件,包括加热器和第二风机组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均设于所述第二风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与所述机壳的底部的间距不小于3cm,且不大于8c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设于所述机壳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的下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设置有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和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一侧设定为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机壳的前侧设有面板,所述面板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风道的出风口对应的第一开口、以及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对应的第二开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相互贯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结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结构包括海绵或泡沫。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设有多个,任意两个所述加热器之间的间距大于7c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设有多个,多个所述加热器呈阵列分散在所述第二风道的同一横截面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自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到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方向上,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依次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和所述第二风机组件的间距不小于8mm。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组件包括贯流风机,所述贯流风机具有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的入风侧和朝向所述第二风道的出风口的排风侧,以及连接所述入风侧和所述排风侧的出风侧和回风侧;
所述贯流风机的出风侧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的间距为D1,所述贯流风机的回风侧与所述第二风道的内壁的间距为D2,D1大于D2。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气流行进方向上,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渐缩设置;或者,
在气流行进方向上,在所述第二风道的进风口和所述加热器之间,所述第二风道的横截面先减小后增大。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2121200816.0U 2021-05-31 2021-05-31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5001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0816.0U CN215001909U (zh) 2021-05-31 2021-05-31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00816.0U CN215001909U (zh) 2021-05-31 2021-05-31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001909U true CN215001909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0890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00816.0U Active CN215001909U (zh) 2021-05-31 2021-05-31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0019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129802Y (zh) 一种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互换的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8088058B (zh) 空调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KR101980175B1 (ko) 냉온방장치
CN215295146U (zh) 一种全热交换器
CN107726446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5388464A (zh) 壁挂式新风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7747761B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944963B (zh) 厨房空调、制冷控制方法
CN101929713A (zh) 带有双贯流风扇送风结构的移动式空调
CN21494940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09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165051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50019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3310112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3019969U (zh) 竖式壁挂空调室内机
CN211822737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20506984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13639313A (zh) 一种壁挂式空调器
CN216244600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06440238B (zh) 一种顶出风立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6522015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6152256A (zh) 一种混流空调
CN21171670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005958U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