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99122U -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 Google Patents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99122U
CN214999122U CN202122575786.8U CN202122575786U CN214999122U CN 214999122 U CN214999122 U CN 214999122U CN 202122575786 U CN202122575786 U CN 202122575786U CN 214999122 U CN214999122 U CN 2149991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iece
piece
articulated
connecting member
hi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57578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敬海泉
罗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ntaike Clean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ntaik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ntaik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ntaik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57578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991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991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991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涉及预应力光伏柔性支架领域。节点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铰接并与第三连接件贴合,如此使得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三连接件旋转时更稳定。第四连接件远离第三连接件一侧设有开设有铰接孔的铰接件,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与铰接件铰接。如此能够使得第一孔道随第一连接组件旋转时的位置稳定,保证悬索始终平行于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三连接件旋转的旋转平面,进而保证第二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不发生偏心,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应力光伏柔性支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背景技术
现有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与杆件主要采用螺栓固定,通过螺栓来抵抗悬索的滑动摩擦力,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施加的预应力会逐渐损失,光伏柔性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导致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旨在解决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的预应力逐渐消失且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孔道用于收容悬索且与所述悬索相匹配,以使所述悬索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及
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铰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贯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孔道用于收容第一杆件且与所述第一杆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杆件能够被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夹持,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贴合,所述铰接件设于所述第四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侧,所述铰接件上设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与所述铰接件铰接。
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三连接件远离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叠设并旋转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贴合。
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所述悬索的夹持力。
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两侧。
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孔道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铰接部所在平面分别位于所述旋转平面的两侧。
在所述节点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对所述第一杆件的夹持力。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光伏柔性支架,包括悬索、第一杆件、两个第二杆件及如上所述的节点,所述悬索穿设于所述第一孔道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所述第一杆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能够将所述第一杆件夹持,两个所述第二杆件将所述铰接件夹持并通过所述铰接孔与所述铰接件铰接。
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件包括本体和夹持部,所述铰接件夹持于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
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本体自所述夹持部向远离所述铰接件一侧弯折,以使两个本体呈一定夹角。
在所述光伏柔性支架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件还包括连接段,所述本体和所述夹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用于光伏柔性支架中,在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该节点自身还能够避免施加到悬索的预应力逐渐损失,同时还能够避免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发生偏心。具体地,该节点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从而代替螺栓来抵抗悬索的滑动摩擦力,由于增加了与悬索的连接面积,保证了节点与悬索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施加的预应力消失。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的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第三连接件和第四连接件能够将第一杆件夹持,使得节点整体能够与第一杆件连接,进而提升了节点在连接悬索后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铰接并与第三连接件贴合,如此使得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三连接件旋转时更稳定。第四连接件远离第三连接件一侧设有开设有铰接孔的铰接件,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与铰接件铰接。如此能够使得第一孔道随第一连接组件旋转时的位置稳定,保证悬索始终平行于第二连接件相对第三连接件旋转的旋转平面,进而保证第二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不发生偏心,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位置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位置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现有光伏柔性支架中的预应力悬索与杆件主要采用螺栓固定,通过螺栓来抵抗悬索的滑动摩擦力,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施加的预应力会逐渐损失,光伏柔性支架的整体结构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杆件传递给悬索的作用力易发生偏心,导致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不稳定。
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伏柔性支架,用于支撑光伏组件。该光伏柔性支架可以安装于公司、学校、工厂或野外等各种空旷场合环境中,以使光伏组件实现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以提高和改善人们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请一并结合图1和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伏柔性支架进行说明。该光伏柔性支架包括悬索10、第一杆件20、两个第二杆件30及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40。如图2和图4所示,该节点40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1及第二连接组件42。其中,第一连接组件41包括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第一孔道贯穿第一连接组件41。第一孔道用于收容悬索10且与悬索10相匹配,以使悬索10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第二连接组件42包括第三连接件421、第四连接件422和铰接件423。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第二孔道贯穿第二连接组件42。第二孔道用于收容第一杆件20且与第一杆件20相匹配,以使第一杆件20能够被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夹持。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并与第三连接件421贴合。铰接件423设于第四连接件422远离第三连接件421一侧,铰接件423上设有铰接孔。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30与铰接件423铰接。悬索10穿设于第一孔道且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第一杆件20穿设于第二孔道,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能够将第一杆件20夹持,两个第二杆件30将铰接件423夹持并通过铰接孔与铰接件423铰接。本实施例中,铰接孔的轴线垂直于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旋转平面。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均平行于旋转平面。
综上,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40用于光伏柔性支架中,在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该节点40自身还能够避免施加到悬索10的预应力逐渐损失,同时还能够避免杆件传递给悬索10的作用力发生偏心。具体地,该节点40包括第一连接组件41和第二连接组件42。第一连接组件41包括围设形成第一孔道的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从而代替螺栓来抵抗悬索10的滑动摩擦力,由于增加了与悬索10的连接面积,保证了节点40与悬索1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进而避免施加的预应力消失。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组件42包括围设形成第二孔道的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能够将第一杆件20夹持,使得节点40整体能够与第一杆件20连接,进而提升了节点40在连接悬索10后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进一步地,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并与第三连接件421贴合,如此使得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时更稳定。第四连接件422远离第三连接件421一侧设有开设有铰接孔的铰接件423,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30与铰接件423铰接。如此能够使得第一孔道随第一连接组件41旋转时的位置稳定,保证悬索10始终平行于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旋转平面,进而保证第二杆件30传递给悬索10的作用力不发生偏心,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二连接件412上设有第一铰接部4121。第三连接件421远离第四连接件422的一侧设有第二铰接部4211。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叠设并旋转连接,以实现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铰接,第二连接件412与第三连接件421的一端贴合。如此通过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叠设能够增加第二连接件412和第三连接件421之间的贴合面积,进一步提升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部4121和第二铰接部4211均呈板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节点40还包括第一调节件43,第一调节件43分别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连接,用于调节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对悬索10的夹持力。通过第一调节件43能够调节对悬索10的夹持力,避免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过分夹持悬索10,利用悬索10自身柔性的特点能够与第一连接件411和第二连接件412摩擦连接,从而避免了对悬索10的挤压导致其受压变形。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件43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一孔道的两侧。第一调节件43穿设于第一连接件411与第二连接件412连接。第一孔道穿设于两个第一调节件43之间,如此能够保证第一孔道的形状稳定,进而提升节点40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光伏柔性支架形状达到预设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一调节件4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调节件43贯穿第二连接件412且分别位于第三连接件421两侧。如此通过第一调节件43和第三连接件421配合能够限制第二连接件412相对第三连接件421旋转的角度范围,避免旋转角度范围过大造成悬索10缠绕节点40。同时上述设置还能够限定悬索10与节点40连接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一孔道所在平面与第二铰接部4211所在平面分别位于旋转平面的两侧。如此使得悬索10和第二铰接部4211作用于第一铰接部4121的力尽量平衡,进而保证光伏柔性支架整体结构的稳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节点40还包括第二调节件44,第二调节件44分别与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连接,用于调节第三连接件421和第四连接件422对第一杆件20的夹持力。本实施例中,第二调节件44的数量为两个且分别位于第二孔道的两侧。第二调节件44穿设于第三连接件421与第四连接件422连接。第二孔道穿设于两个第二调节件44之间,如此能够保证第二孔道的形状稳定,进而提升节点40结构的稳定性,保证光伏柔性支架形状达到预设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4,第二杆件30包括本体31和夹持部32,铰接件423夹持于两个夹持部32之间。本实施例中,夹持部32呈板状,以能够与铰接件423更好的贴合,保证其相对铰接件423旋转位置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本体31呈圆柱状。本体31与夹持部32同轴设置。第一杆件20呈圆柱状,其径向尺寸大于第二杆件30,以使第一杆件20具有较大的刚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本体自夹持部向远离铰接件一侧弯折,以使两个本体呈一定夹角。如此能够方便第二杆件与外界结构连接,同时保证两个第二杆件相对铰接件旋转时互相不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杆件30还包括连接段33,本体31和夹持部32通过连接段33连接。连接段33自本体31向夹持部32由圆柱状向板状过度,如此能够保证本体31与夹持部3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悬索10为钢绞线,第一杆件20为钢桁架,第二杆件30为钢桁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贯穿所述第一连接组件,所述第一孔道用于收容悬索且与所述悬索相匹配,以使所述悬索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及
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和铰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可拆连接且围设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贯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二孔道用于收容第一杆件且与所述第一杆件相匹配,以使所述第一杆件能够被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夹持,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贴合,所述铰接件设于所述第四连接件远离所述第三连接件一侧,所述铰接件上设有铰接孔,所述铰接孔用于第二杆件与所述铰接件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有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三连接件远离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侧设有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叠设并旋转连接,以实现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铰接,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对所述悬索的夹持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调节件贯穿所述第二连接件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三连接件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道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铰接部所在平面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所述第三连接件旋转的旋转平面的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还包括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对所述第一杆件的夹持力。
7.光伏柔性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悬索、第一杆件、两个第二杆件及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点,所述悬索穿设于所述第一孔道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摩擦连接,所述第一杆件穿设于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三连接件和所述第四连接件能够将所述第一杆件夹持,两个所述第二杆件将所述铰接件夹持并通过所述铰接孔与所述铰接件铰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伏柔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件包括本体和夹持部,所述铰接件夹持于两个所述夹持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柔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自所述夹持部向远离所述铰接件一侧弯折,以使两个本体呈一定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伏柔性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件还包括连接段,所述本体和所述夹持部通过所述连接段连接。
CN202122575786.8U 2021-10-26 2021-10-26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Active CN2149991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5786.8U CN2149991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575786.8U CN2149991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99122U true CN214999122U (zh) 2021-12-03

Family

ID=79123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575786.8U Active CN214999122U (zh) 2021-10-26 2021-10-26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991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999122U (zh)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ES2172374A1 (es) Collar de presion para la conexion de dos tubos.
CN214999120U (zh)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EP3396974B1 (en) Microphone boom structure
CN212267378U (zh) 一种线束安装卡扣及车辆
CN214530159U (zh) 一种万向耳座
CN213116955U (zh) 一种防松动链式抱箍
JP3578929B2 (ja) 機器取付器具
US20150102180A1 (en) Post Support
CN209838933U (zh) 一种适应高扭矩小尺寸的转轴铰链
CN214364110U (zh) 一种板索锚固节点结构
CA2228539A1 (en) Improved hinge with removable pin
CN207459671U (zh) 一种方向可调的防振线夹
CN214461227U (zh) 一种板索锚固节点结构
JP2012149470A (ja) 電柱支持装置
CN219123464U (zh) 一种收折天线转动装置
CN214999119U (zh) 光伏柔性支架的节点及光伏柔性支架
CN217282122U (zh) 螺栓型挂钩引流线夹
CN213023705U (zh) 一种用于固定通讯光线的配件
CN221096030U (zh) 一种旗杆连接组件
CN112886288B (zh) 一种多夹位电力用金具
CN211340160U (zh) 一种线剪
CN212627045U (zh) 万向支架
CN213143387U (zh) 一种拱杆与主索连接节点
CN220342000U (zh)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引流线防风抗振金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6

Address after: 518000 No. 01-12, floor 12, building 4, Tianan Yungu Industrial Park,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taike flexib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5 E block 702, software industrial base, 1003 Garden Road,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ntaike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124

Address after: 518000 5 E block 702, software industrial base, 1003 Garden Road, Nanshan District high tech Zone,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Antaike Clean Ener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518000 No. 01-12, floor 12, building 4, Tianan Yungu Industrial Park, Gangtou community, Bantian street,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Antaike flexible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