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能铰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轨道交通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能铰接装置。
背景技术
铰接装置是轨道交通车辆重要连接部件,在铰接式动车组及低地板有轨电车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在铰接式动车组上,需要通过铰接装置将两节车厢和转向架连接在一起,从而使得铰接装置需要承载车辆间纵向、垂向及横向载荷,且补偿车辆间制动力、牵引力的差值以及各车垂向和横向载荷的差值,由此保证车辆平稳运行。若列车出现意外碰撞,铰接装置能具有吸收列车间冲击能时,则能够更好的起到保护列车和乘客的作用。
然而,目前现有技术中大部分的铰接式动车组上使用的铰接装置不含吸能装置,仅起到列车间的连接作用,从而影响了列车运行的安全系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铰接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铰接装置不含有吸能装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所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吸能铰接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且所述第一安装座与车体相接;
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二安装座上设置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座与第一安装座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座与车体相接;
铰接组件,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其另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二安装孔内;
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固定相接,和/或,所述吸能组件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另一端固定相接;
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铰接组件滑动相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第一连接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滑动相接;
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铰接组件的另一端滑动相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一连接件滑动套设于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
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件固定相接;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所述第二连接件滑动套设于所述铰接组件的另一端;
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相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一安装孔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通过螺纹固定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转接件,所述转接件设置于所述铰接组件与吸能组件之间,且所述转接件与铰接组件固定连接,并与所述吸能组件相接。
优选的,所述吸能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
第一吸能组件,所述第一吸能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相接;
第二吸能组件,所述第二吸能组件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另一端相接。
优选的,第一吸能组件包括,
第一吸能管,所述第一吸能管的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孔内,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相接;
第一加压锥,所述第一加压锥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吸能管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一端固定相接;
第二吸能组件包括,
第二吸能管,所述第二吸能管的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孔内,且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相接;
第二加压锥,所述第二加压锥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吸能管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的另一端固定相接。
优选的,所述铰接组件包括,
第一铰接件,所述第一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压锥固定相接;
第二铰接件,所述第二铰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铰接件的另一端相铰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加压锥固定相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铰接件上设置有铰接端,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且所述铰接端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铰接。
优选的,还设置有,
防转件,所述防转件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和/或,第二安装座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依次穿过吸能组件与转接件,防止所述吸能组件与转接件之间产生相对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吸能铰接装置,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使得铰接组件与第一安装座,和/或,第二连接座滑动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连接座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组件,且连接组件与铰接组件滑动连接,从而使得铰接组件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安装孔内滑动,同时吸能组件插入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安装孔内,且与铰接组件固定连接。由此,通过以上结构,使得吸能组件与铰接组件之间有效的配合在一起,即在保证能够实现列车间铰接连接,有能够具有吸能作用。从而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铰接装置不含有吸能装置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碰撞吸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纵向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横向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安装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第一吸能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第一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吸能铰接装置的第二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各图中:1、第一安装座;11、第一安装孔;112、防转槽;
2、第二安装座;21、第二安装孔;
3、铰接组件;31、第一铰接件;311、第一固定端;312、第一连接端;32、第二铰接件;321、第二固定端;322、第二连接端;323、第一安装槽;324、第二安装槽;325、固定座;326、销轴;327、止挡连接件;33、轴承;
4、连接组件;41、第一连接件;42、第一固定件;43、第二连接件;
5、第一吸能组件;51、第一吸能管;52、第一加压锥;6、第二吸能组件;61、第二吸能管;62、第二加压锥;7、转接件;8、防转件;9、圆柱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前”“后”“第一”“第二”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属于“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时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简介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铰接装置不含有吸能装置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吸能铰接装置,通过设置连接组件,使得铰接组件3与第一安装座,和/或,第二连接座滑动连接在一起,即第一安装座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第二连接座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且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连接孔内设置有连接组件,且连接组件与铰接组件3滑动连接,从而使得铰接组件3能够在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安装孔内滑动,同时吸能组件插入第一安装孔,和/或,第二安装孔内,且与铰接组件3固定连接。由此,通过以上结构,使得吸能组件与铰接组件3之间有效的配合在一起,即在保证能够实现列车间铰接连接,有能够具有吸能作用。从而解决了上述现有技术中铰接装置不含有吸能装置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吸能铰接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座1,所述第一安装座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且所述第一安装座1与车体相接;
第二安装座2,所述第二安装座2上设置第二安装孔21;所述第二安装座2与第一安装座1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二安装座2与车体相接;
铰接组件3,所述铰接组件3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内,其另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内;
吸能组件,所述吸能组件插入所述第一安装孔11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3的一端固定相接,和/或,所述吸能组件插入所述第二安装孔21内且与所述铰接组件3的另一端固定相接;
连接组件4,所述连接组件4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和/或,第二安装孔21内,且所述连接组件4与所述铰接组件3滑动相接。
如图1至图10所示,吸能铰接装置包括第一安装座1、第二安装座2,连接组件4、吸能组件、铰接组件3。
第一安装座1与第二安装座2相对设置,且第一安装座1与第二安装座2均与车体相接,即通过第一安装座1和第二安装座2使得铰接装置安装于车体上。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座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第二安装座2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1。且第一安装孔11和第二安装孔21内均设置有螺纹,同时第一安装座1和第二安装座2上均设置有多个防转槽112。进一步,第一安装孔11内设置有第一卡接凸缘;第二安装孔21内设置有第二卡接凸缘。
连接组件4用于第一安装座1,和/或,第二安装座2与铰接组件3的连接。即连接组件4可以优选为一个,也可以优选为两个。连接组件4的数量与吸能组件的数量相配合。本实施例中,连接组件4为两个,即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
第一连接组件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内,第一连接组件与铰接组件3的一端滑动相接;第二连接组件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内,且第二连接组件与铰接组件3的另一端滑动相接。
具体地说,第一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41和第一固定件42,第一连接件41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内,且第一连接件41滑动套设于铰接组件3的一端。第一固定件42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1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41固定相接。更具体地说,第一连接件41的结构与第一安装孔11的结构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41优选为圆环或半圆环结构,同时第一连接件41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使得第一连接件41与第一安装座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一连接件41的结构与铰接组件3的结构相配合,使得铰接组件3能够插入第一连接件41内,并与其滑动连接。进一步,第一固定件42为至少为一个,本实施例中优选为两个,且第一固定件42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一安装座1的防转槽112内,且通过螺栓将第一固定件42固定于防转槽112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件4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同时第一固定件42的数量大于第一安装座1上的防转槽112的数量。通过设置第一连接件,有效的实现了铰接组件3与第一安装座1之间的滑动连接,且使得铰接组件3能够在第一安装座1内更加稳定的来回滑动;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固定件42防止了第一连接件41的转动。
具体地说,第二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二连接件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内,且第二连接件滑动套设于铰接组件3的另一端。第二固定件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2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固定相接。更具体地说,第二连接件的结构与第二安装孔21的结构相配合,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优选为圆环或半圆环结构,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外螺纹,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使得第二连接件与第二安装座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同时,第二连接件的结构与铰接组件3的结构相配合,使得铰接组件3能够插入第二连接件内,并与其滑动连接。进一步,第二固定件为多个,且多个第二固定件分别设置于相对应的第二安装座2的防转槽112内,且通过螺栓将第二固定件固定于防转槽112内。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固定件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同时第二固定件的数量大于第二安装座2上的防转槽112的数量。通过设置第二连接件,有效的实现了铰接组件3与第二安装座2之间的滑动连接,且使得铰接组件3能够在第二安装座2内更加稳定的来回滑动;同时,通过设置第二固定件防止了第二连接件的转动。
本实施例中,吸能组件包括第一吸能组件5和第二吸能组件6。第一吸能组件5的一端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内,同时与铰接组件3的一端固定相接;第二吸能组件6的一端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内,同时与铰接组件3的另一端相接。
具体地说,第一吸能组件5包括第一吸能管51和第一加压锥52,第一吸能管5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一安装孔11内,且与第一连接组件相接。第一加压锥52滑动设置于第一吸能管51内,且与铰接组件3的一端固定相接。更具体地说,第一吸能管51优选为吸能管,其靠近第一安装座1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卡接凸缘,且第三卡接凸缘与第一卡接凸缘相卡接,从而使得第一吸能管51与第一安装座1卡接在一起。进一步,第二吸能组件6包括第二吸能管61和第二加压锥62,第二吸能管6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第二安装孔21内,且与第二连接组件相接。第二加压锥62滑动设置于第二吸能管61内,且与铰接组件3的一端固定相接。更具体地说,第二吸能管61优选为吸能管,其靠近第二安装座2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卡接凸缘,且第四卡接凸缘与第二卡接凸缘相卡接,从而使得第二吸能管61与第二安装座2卡接在一起。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吸能管51与第二吸能管61的长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
铰接组件3包括第一铰接件31和第二铰接件32。第一铰接件31的一端与第一加压锥52固定相接,第二铰接件32的一端与第一铰接件32的另一端相铰接,其另一端与第二加压锥62固定相接。具体地说,第一铰接件31上设置有铰接端,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23,铰接端设置于第一安装槽323内,且与第二铰接件32相铰接。具体地说,第一铰接件31优选为拉环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铰接件31包括第一固定端311和第一连接端312,第一固定端311插入第一安装孔11内且与第一加压锥52固定相接,第二连接端322为上述铰接端,此端部设置有连接孔,此连接孔内设置有轴承33,轴承33与连接孔之间过盈配合,从而使得轴承33安装于连接孔内,本实施例中,轴承优选为橡胶轴承或关节轴承。第二铰接件32包括第二固定端321和第二连接端322。第二固定端321插入第二安装孔21内且与第二加压锥62固定相接,第二连接端322处设置有第一安装槽323,第一安装槽323的结构与第一连接端312的结构相配合,使得第一连接端312能够插入第一安装槽323内。同时,第一铰接件31与第二铰接件32之间设置有转动组件,通过转动组件使得第一铰接件31与第二铰接件32之间相铰接。具体地说,第一安装槽323上相对设置有第二安装槽324,且此第二安装槽324与轴承33的轴线相重合,由此通过设置芯轴,使得芯轴能够依次穿过第二安装槽324与轴承33,从而使得第一连接端312与第二连接端322实现铰接。同时,第一安装槽323及第二安装槽324的上方为开口结构,由此可先将芯轴穿过轴承33,然后将安装有芯轴的第一连接端312从第二连接端322的上方放入第一安装槽323内,即芯轴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安装槽324内,通过芯轴与第二安装槽324的相配合,防止了轴承33的芯轴转动。并且,第二连接端322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座325,固定座325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两个第二安装槽324的上方开口处,通设置此固定座325使得芯轴的两端能够更加稳定的位于两个第二安装槽324内。
进一步,第二连接端322处设置有止挡连接件,即安装架处的横向止挡安装于此止挡连接件327处,此横向止挡优选为橡胶件或其他减震器。同时,第二连接端322的下端部设置有销轴326,通过此销轴326,使得第二铰接件32安装于转向架中心处。
进一步,还设置有转接件7,转接件7设置于铰接组件3与吸能组件之间,且转接件7与铰接组件3固定连接,并与吸能组件相接。具体地说,转接件7为两个,且选用环状结构。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转接件7套设于第一铰接件31上,且与第一铰接件31螺纹连接,并通过设置圆柱销9使其与第一铰接件31之间更加稳固的连接;另一个转接件7套设于第二铰接件32上,且与第二铰接件32螺纹连接,并通过设置圆柱销9使其与第二铰接件32之间更加稳固的连接。通过设置此转接件7,能够使得力在铰接组件3、连接组件4及吸能组件之间更好的传递。
同时,还设置有防转件8,此防转件8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座1,和/或,第二安装座2固定相接,其另一端依次穿过吸能组件与转接件7,防止所述吸能组件与转接件7之间产生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防转件8包括第一防转件和第二防转件,第一防转件的一端通过螺栓紧固在第一安装座1,其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一吸能管51和转接件7;第二防转件8的一端通过螺栓紧固在第二安装座2,其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吸能管61和转接件7;从而能够防止吸能管与转接件7之间的相对转动。本实施例中的防转件8水平设置于第一安装座1和第二安装座2上,从而更加有效的起到防松的效果。
由此,通过采用以上装置,当列车受到碰撞后,且撞击力达到吸能组件的触发力时,使得铰接组件3推动转接件7,进而推动第一加压锥52朝向第一吸能管51,或推动第二加压锥62朝向第二吸能管61内移动,从而迫使吸能管发生塑性变形,进而吸收能量。同时,通过采用吸能管结构,使得吸能装置在发生意外吸能后,除吸能组件需要重新更换之外,铰接装置的其他组成均可重复使用。并且此铰接装置,结构简单易拆解和安装,从而使得铰接装置能够有效的实现列车之间的连接,同时具备吸能效果,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铰接装置不含有吸能装置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