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82943U -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82943U CN214982943U CN202120330023.4U CN202120330023U CN214982943U CN 214982943 U CN214982943 U CN 214982943U CN 202120330023 U CN202120330023 U CN 202120330023U CN 214982943 U CN214982943 U CN 21498294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orkpiece
- lifter
- runner
- separator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该模具组件包括模板、斜顶以及分离件,脱模时,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以将所述工件从所述模板上顶出,同时,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斜顶和所述分离件沿各自对应地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移动时,使得所述斜顶和所述分离件在第二方向的距离越来越大,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垂直,通过所述分离件抵顶所述工件的内侧壁,以使所述斜顶在背离所述倒勾移动时能够使勾槽从所述倒勾内脱出,从而使所述工件和所述斜顶分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对于设有倒勾结构的注塑产品,注塑产品在成型过程中通过注塑模具上的斜顶辅助成型。脱模时,斜顶沿与开模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方向移动,以使注塑产品在斜顶的带动下往开模方向移动,在移动一定距离后斜顶即从注塑产品的倒勾中脱出。但是现有的注塑产品在脱模过程中极易出现斜顶和注塑产品粘在一起的情况,导致注塑产品和斜顶一起移动,从而容易损坏注塑产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塑模具,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注塑产品在脱模过程中极易出现斜顶和注塑产品粘在一起的情况,导致注塑产品和斜顶一起移动,从而容易损坏注塑产品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模具组件,包括:
模板,所述模板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成型面,所述模板上设有邻近布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斜顶,所述斜顶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二成型面,所述第二成型面包括勾槽,所述勾槽用于注塑成型所述工件的倒勾,所述斜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及
分离件,所述分离件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三成型面,所述分离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
脱模时,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成型后的所述工件移动,以将所述工件从所述模板上顶出,同时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成型后的所述工件移动,以将所述勾槽从所述倒勾内脱出,从而使所述工件和所述斜顶分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相互连通,所述分离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斜顶上,以使所述斜顶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时,使得所述分离件可相对所述斜顶滑动。
优选地,所述斜顶上设有第三滑槽,所述分离件上设有匹配所述第三滑槽的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通过所述第三滑槽和所述凸起的相互配合,以使所述分离件可相对所述斜顶滑动。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件还包括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斜顶带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互不连通,所述斜顶和所述分离件分别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各自对应地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所述斜顶上设有抵持部,所述模板上设有台阶部,所述抵持部用于抵持所述台阶部,以使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模板上。
优选地,所述斜顶的宽度小于8mm。
优选地,所述第三成型面的面积介于4mm2-16mm2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注塑模具,用于注塑成型工件,包括上述的模具组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模具组件,脱模前,斜顶和分离件均与工件的内侧壁接触,并且斜顶和内侧壁上的倒勾勾合。脱模时,通过斜顶沿第一滑槽朝向工件的方向移动,即可将工件从模板上顶出。在本申请中,由于第一滑槽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且第二滑槽沿第一方向设置,使得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当斜顶和分离件同时沿各自对应地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朝向工件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使得斜顶和分离件在第二方向的距离将越来越大,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相互垂直,再通过分离件抵顶工件的内侧壁,并且将第一滑槽的倾斜方向背离所述倒勾设置,使得斜顶能够可靠地沿第一滑槽朝背离倒勾的方向移动,并在斜顶移动一定距离后即可使勾槽从倒勾内脱出,从而使工件和斜顶顺利分离。并且在本申请中,由于分离件相对斜顶的侧边设置,能够避免因分离件设置在斜顶的中部而导致斜顶的宽度较大,因此本申请的分离件的宽度能够设计较小,使得模板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模板的体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组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F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组件的右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模具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G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件在脱模前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工件在脱模后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斜顶和分离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斜顶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分离件的示意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斜顶的侧视图。
10、模具组件;1、模板;11、第一滑槽;12、第二滑槽;13、台阶部;2、斜顶;21、勾槽;22、第三滑槽;23、抵持部;3、分离件;31、凸起;4、工件;41、倒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具组件10,该模具组件10包括模板1、斜顶2以及分离件3,模板1用于提供使工件4注塑成型的第一成型面,模板1上设有邻近布置的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第一滑槽11相对第一方向a倾斜设置,第二滑槽12沿第一方向a设置;斜顶2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4注塑成型的第二成型面,第二成型面包括勾槽21,勾槽21用于注塑成型工件4的倒勾41,斜顶2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一滑槽11内;分离件3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4注塑成型的第三成型面,分离件3可滑动地设置在第二滑槽12内;脱模时,斜顶2沿第一滑槽11朝向成型后的工件4移动,以将工件4从模板1上顶出,同时分离件3沿第二滑槽朝向成型后的工件4移动,以将勾槽21从倒勾41内脱出,从而使工件4和斜顶2分离。
本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组件10,如图7-8所示,脱模前,斜顶2和分离件3均与工件4的内侧壁接触,并且斜顶2上的勾槽21与内侧壁上的倒勾41勾合。如图9-10所示,脱模时,通过斜顶2沿第一滑槽11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即可将工件4从模板1上顶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滑槽11相对第一方向a倾斜设置且第二滑槽12沿第一方向a设置,使得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不在同一个方向上,因此,当斜顶2和分离件3同时沿各自对应地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相对设置的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使得斜顶2和分离件3在第二方向b的距离越来越大,第二方向b和第一方向a相互垂直,再通过分离件3抵顶工件4的内侧壁,并且将第一滑槽11的倾斜方向背离倒勾41设置,使得斜顶2能够可靠地沿第一滑槽11朝背离倒勾41的方向移动,并在斜顶2移动一定距离后即可使勾槽21从倒勾41内脱出,从而使工件4和斜顶2顺利分离。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分离件3相对斜顶2的侧边设置,能够避免因分离件3设置在斜顶2的中部而导致斜顶2的宽度较大,因此本实施例的分离件3的宽度能够设计较小,使得模板1的结构更加紧凑,从而减少模板1的体积。
具体地,第一方向a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b为水平方向。
如图4-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相互连通,分离件3可滑动地设置在斜顶2上,以使斜顶2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分离件3沿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时,使得分离件3可相对斜顶2滑动。如此设置,通过一个驱动元件即可驱动斜顶2带动分离件3同时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能够避免因单独驱动斜顶2和分离件3而导致成本较高的问题。
如图11-13所示,斜顶2上设有第三滑槽22,分离件3上设有匹配第三滑槽22的凸起31,凸起31位于第三滑槽22内,通过第三滑槽22和凸起31的相互配合,以使分离件3可相对斜顶2滑动。如此设置,使得分离件3能够可靠地相对斜顶2滑动,从而提高模具组件10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模具组件10还包括驱动元件,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斜顶2沿第一滑槽11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以使斜顶2带动分离件3同时沿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如此设置,能够使模具组件10实现自动化操作,从而提高模具组件10的脱模效率。
具体地,驱动元件包括驱动件和顶杆,顶杆和斜顶2远离工件4的一端连接,驱动件和顶杆远离斜顶2的一端连接,驱动件驱动顶杆移动,以使顶杆带动斜顶2沿第一滑槽11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从而使斜顶2带动分离件3沿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1贯穿模板1,从而方便驱动元件和斜顶2远离工件4的一端连接。可以了解,在可选地实施例中,当模板1的厚度较厚时,第一滑槽11也可以不贯穿模板1,只需将驱动元件设置在第一滑槽11内即可。
在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互不连通,斜顶2和分离件3分别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各自对应地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如此设置,通过两个驱动元件分别驱动斜顶2和分离件3沿各自对应地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能够避免因一个驱动元件驱动斜顶2带动分离件3同时朝向工件4的方向移动而导致斜顶2和分离件3发生相互干扰的问题,从而提高模具组件10的可靠性。
在可选地实施例中,所述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在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均贯穿模板1,从而方便第一驱动元件和斜顶2远离工件4的一端连接以及第二驱动元件和分离件3远离工件4的一端连接。可以了解,在可选地实施例中,当模板1的厚度较厚时,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也可以不贯穿模板1,只需将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设置在各自对应的第一滑槽11和第二滑槽12内即可。
如图14所示,斜顶2上设有抵持部23,模板1上设有台阶部13,抵持部23用于抵持台阶部13,以使斜顶2位于模板1上。通过抵持部23和台阶部13的相互配合,使得斜顶2能够可靠地位于模板1上,能够避免因斜顶2从模板1上掉落而导致重新放置斜顶2所浪费的时间。具体地,抵持部23设置在斜顶2靠近工件4的一端上。
分离件3为块状结构,如此设置,能够提高分离件3的强度,避免分离件3和工件4接触过程中发生损坏变形。斜顶2的宽度小于8mm,如此设置,避免因斜顶2的宽度太宽而导致模板1的体积过大,从而降低模具组件10的成本。
优选地,斜顶2的宽度为4mm。
第三成型面的面积介于4mm2-16mm2之间。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因第三成型面的面积过小而导致分离件3的强度不够,使得分离件3容易损坏变形。同时能够避免因第三成型面的面积过大而导致分离件3和工件4的粘结力过大,使得分离件3和工件4容易粘在一起,导致分离件3和工件4一起移动,从而容易损坏工件4。
优选地,第三成型面的面积为8mm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槽11的倾斜度介于2度至12度之间。可以了解,第一滑槽11的倾斜度并不局限于2度至12度之间,具体可根据工件4上的倒勾41的大小而定。
斜顶2的移动速度介于5mm/s-30mm/s之间。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因斜顶2移动速度过慢而导致工件4的脱模效率过低。同时能够避免因斜顶2的移动速度过快而导致斜顶2损坏工件4。
优选地,斜顶2的移动速度均为15mm/s。
分离件3的移动速度介于5mm/s-30mm/s之间。如此设置,能够避免因分离件3的移动速度过慢而导致工件4的脱模效率过低。同时能够避免因分离件3的移动速度过快而导致分离件3损坏工件4。
优选地,分离件3的移动速度为15mm/s。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该注塑模具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模具组件1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模板,所述模板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一成型面,所述模板上设有邻近布置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相对第一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第二滑槽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
斜顶,所述斜顶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二成型面,所述第二成型面包括勾槽,所述勾槽用于注塑成型所述工件的倒勾,所述斜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滑槽内;以及
分离件,所述分离件的头部用于提供使工件注塑成型的第三成型面,所述分离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滑槽内;
脱模时,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成型后的所述工件移动,以将所述工件从所述模板上顶出,同时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成型后的所述工件移动,以将所述勾槽从所述倒勾内脱出,从而使所述工件和所述斜顶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相互连通,所述分离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斜顶上,以使所述斜顶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时,使得所述分离件可相对所述斜顶滑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上设有第三滑槽,所述分离件上设有匹配所述第三滑槽的凸起,所述凸起位于所述第三滑槽内,通过所述第三滑槽和所述凸起的相互配合,以使所述分离件可相对所述斜顶滑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组件还包括驱动元件,所述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斜顶带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互不连通,所述斜顶和所述分离件分别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各自对应地所述第一滑槽和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组件还包括第一驱动元件和第二驱动元件,所述第一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斜顶沿所述第一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二驱动元件用于驱动所述分离件沿所述第二滑槽朝向所述工件的方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上设有抵持部,所述模板上设有台阶部,所述抵持部用于抵持所述台阶部,以使所述斜顶位于所述模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顶的宽度小于8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成型面的面积介于4mm2-16mm2之间。
10.一种注塑模具,用于注塑成型工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模具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30023.4U CN214982943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330023.4U CN214982943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82943U true CN214982943U (zh) | 2021-12-03 |
Family
ID=791470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330023.4U Active CN214982943U (zh) | 2021-02-04 | 2021-02-04 |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82943U (zh) |
-
2021
- 2021-02-04 CN CN202120330023.4U patent/CN21498294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42296B (zh) | 保险杠注塑模具变形空间让位机构 | |
CN214982943U (zh) | 一种模具组件及注塑模具 | |
CN209699779U (zh) | 具有倒扣结构的产品生产用注塑模具 | |
CN215550574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侧向进胶脱水口装置和模具 | |
CN216992904U (zh) | 注塑模具的定模斜顶顶出机构 | |
CN207172649U (zh) | 一种开关面板注塑模具 | |
CN210733167U (zh) | 一种组合直顶脱离倒扣机构 | |
CN212920279U (zh) | 二次顶出式模具 | |
CN112828145B (zh) | 一种在连续模内实现负角成型的双斜楔机构 | |
CN210702039U (zh) | 一种防止薄料产品脱料变形的成型模具 | |
CN210759011U (zh) | 注塑模具狭窄空间小角度摆动式斜顶机构 | |
CN208962246U (zh) | 适用于极小加工空间的塑胶模脱模机构 | |
CN208305713U (zh) | 注塑件弧形边角部防变形出模结构及注塑模具 | |
CN208812476U (zh) | 一种大角度大移动行程的塑胶模斜顶 | |
CN219443136U (zh) | 具有新型插刀防掉落结构的模具 | |
CN214188277U (zh) | 一种注塑模具后模斜顶结构 | |
CN207615493U (zh) | 带自动挡料装置的汽车座椅地脚连续冲压模具 | |
CN218593584U (zh) | 耳机模易出模行位结构 | |
CN219133134U (zh) | 大斜度滑块脱模机构 | |
CN216373111U (zh) | 具有二次顶出结构的模具 | |
CN218256583U (zh) | 附带顶块的斜顶防粘装置 | |
CN213559323U (zh) | 一种几字型工件成型机构 | |
CN215703322U (zh) | 可防粘模的后模与斜顶配合结构 | |
CN210477633U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10969788U (zh) | 一种防粘模的斜顶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516100 Building 1-3, Building 1, Building 12, Building 1, Building 1, Building 16, Building 1, Building 2, Building 5, Building 19,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Dongpo Avenue, Yuanzhou Town, Boluo Count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izhou Yingwang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6123 building 1-4, building 10, building 16, building 1-6, building 19, Xinwangda Industrial Park, Yuanzhou Town, BOLUO County,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uizhou Yingwang Precision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