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30117U -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30117U
CN214930117U CN202023040831.1U CN202023040831U CN214930117U CN 214930117 U CN214930117 U CN 214930117U CN 202023040831 U CN202023040831 U CN 202023040831U CN 214930117 U CN214930117 U CN 214930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ender
plate
body front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304083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刻
赵君
徐伟涛
林璞
董伟
李瑞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304083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30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30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301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发动机罩;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通过翼子板支架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所述翼子板适于与所述第二板固定,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第二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元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改变翼子板支架的结构,使得翼子板支架的强度降低,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翼子板支架易于发生压溃变形,由此可以减小车身前部结构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Description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该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当现有车辆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行人头部撞击到发动机罩与翼子板搭接位置,翼子板支架不能压溃变形,导致行人头部伤害很大,因此,难以应对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法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可以减小车身前部结构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车身前部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包括:发动机罩;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通过翼子板支架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所述翼子板适于与所述第二板固定,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第二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元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改变翼子板支架的结构,使得翼子板支架的强度降低,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翼子板支架易于发生压溃变形,由此可以减小车身前部结构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L”形布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发动机罩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发动机罩内板,所述缓冲元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上,且所述缓冲元件的内端朝向所述第二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板包括:固定安装部和承载部,所述翼子板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固定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元件的内端朝向所述承载部。
可选地,所述固定安装部为两个,所述承载部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安装部之间。
可选地,所述承载部比所述固定安装部更向所述车身方向凹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翼子板具有翼子板安装边,所述翼子板安装边与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位于所述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边边缘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缓冲元件为橡胶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身为指前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所述车辆与上述的车身前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身前部结构的部分装配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处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翼子板支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发动机罩1、发动机罩外板11、发动机罩内板12、翼子板2、翼子板安装边21、翼子板支架3、第一板31、第二板32、固定安装部321、承载部322、螺栓孔323、车身4、缓冲元件5、行人头部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3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
参照图1-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可以包括:发动机罩1、翼子板2、翼子板支架3,翼子板2通过翼子板支架3固定在车身4上,翼子板支架3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第一板31适于与车身4固定,翼子板2适于与第二板32固定,发动机罩1与第二板32之间设置有缓冲元件5。
可选地,第一板31与车身4可以通过焊接方式实现固定,翼子板2可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第二板32上。
参照图2所示,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行人例如行人头部20撞击发动机罩1与翼子板2搭接位置,导致发动机罩1向车辆前舱内部方向发生变形,变形的发动机罩1向内挤压缓冲元件5,缓冲元件5进一步对第二板32产生朝向车辆前舱内部方向的挤压作用力,使得第二板32发生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从而减少行人头部20受到的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翼子板支架3的数量可以是多个。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通过改变翼子板支架3的结构,使得翼子板支架3的强度降低,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翼子板支架3易于发生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由此可以减小车身前部结构对行人头部20的伤害。
参照图1、图3所示,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呈“L”形布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呈“几”字形的翼子板支架,本实用新型的“L”形结构的翼子板支架3强度和刚度较小,在第二板32未受到压力时,翼子板支架3能够对翼子板2起到支撑作用;在第二板32受到朝向车辆前舱内部方向的压力时,第二板32容易向第一板31所在方向发生压溃变形,变形过程中能够吸收碰撞能量,由此可以减少行人头部20受到的伤害。此外,本实用新型的“L”形结构的翼子板支架3结构简单,所用材料较少,有利于减轻重量。
参照图1-图2所示,发动机罩1可以包括:发动机罩外板11和发动机罩内板12,缓冲元件5设置在发动机罩内板12上,且缓冲元件5的内端朝向第二板32。在发生车撞行人交通事故时,如图2中所示,行人头部20撞击此位置,发动机罩外板11、发动机罩内板12、缓冲元件5跟随变形最终挤压翼子板支架3,翼子板支架3压溃变形,从而减少行人头部20受到的伤害。
参照图1-图3所示,第二板32可以包括:固定安装部321和承载部322,翼子板2通过紧固件实现与固定安装部321固定连接,缓冲元件5的内端朝向承载部322。具体而言,固定安装部321上开设有螺栓孔323,紧固件可以是螺栓,螺栓同时穿设翼子板2以及螺栓孔323,由此实现翼子板2与第二板32的连接固定。
可选地,参照图3所示,固定安装部321为两个,两个固定安装部321间隔开,承载部322位于两个固定安装部321之间。
可选地,承载部322比固定安装部321更向车身4方向凹陷。这样,承载部322的上方可以留出更多的空间,便于布置缓冲元件5。
参照图1所示,翼子板2具有翼子板安装边21,翼子板安装边21与第二板32固定连接,第一板31位于第二板32的远离翼子板安装边21边缘的一侧。换言之,第一板31与第二板32之间形成空间,该空间的敞开方向朝翼子板安装边21的边缘,这样,当缓冲元件5下压第二板32时,第二板32易于向车辆前舱内部方向发生变形。
可选地,缓冲元件5为橡胶块。由此,橡胶块变形过程中可以吸收一部分碰撞能量。
可选地,车身4为指前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身前部结构,使得车辆的碰撞性能满足行人保护法规要求。车辆对行人头部20的伤害较小,有利于保障行人的人身安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动机罩;
翼子板,所述翼子板通过翼子板支架固定在车身上,所述翼子板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所述第一板适于与所述车身固定,所述翼子板适于与所述第二板固定,所述发动机罩与所述第二板之间设置有缓冲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呈“L”形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罩包括:发动机罩外板和发动机罩内板,所述缓冲元件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罩内板上,且所述缓冲元件的内端朝向所述第二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包括:固定安装部和承载部,所述翼子板通过紧固件实现与所述固定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缓冲元件的内端朝向所述承载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安装部为两个,所述承载部位于两个所述固定安装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比所述固定安装部更向所述车身方向凹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子板具有翼子板安装边,所述翼子板安装边与所述第二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板位于所述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翼子板安装边边缘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元件为橡胶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为指前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CN202023040831.1U 2020-12-16 2020-12-16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4930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0831.1U CN2149301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3040831.1U CN2149301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30117U true CN214930117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114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3040831.1U Active CN214930117U (zh) 2020-12-16 2020-12-16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301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38273B (zh) 汽车的机盖结构
JP4736609B2 (ja) 自動車のフェンダーパネル取付構造
US6612644B2 (en) Fender for automobiles
US20140158449A1 (en)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US12128954B2 (en) Hood for a vehicle
JP4123073B2 (ja) フェンダパネル取付構造
JP4479637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JP485674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5151495B2 (ja) 自動車のフードストッパ構造
CN113044117A (zh) 车辆前机舱的上纵梁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KR100747029B1 (ko) 자동차의 프론트 엔드부 구조
CN214930117U (zh) 车身前部结构及具有其的车辆
JP4978253B2 (ja) フェンダカバー構造及び車体前部構造
CN216916042U (zh) 车辆的前围板总成以及车辆
JP4539320B2 (ja) 車両用牽引フックの取付構造
KR20110023347A (ko) 자동차용 범퍼 페시아
KR200238035Y1 (ko) 자동차의사이드실보강구조
CN207466781U (zh) 带车轮防撞的非承载式车身汽车的车架结构
CN211844337U (zh) 汽车防撞梁加强装置
JP4089723B2 (ja) 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13649508U (zh) 一种高安全性汽车保险杠
CN215751907U (zh) 一种汽车油箱的防护装置
CN213473039U (zh) 前碰保护装置以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1162628U (zh) 车身吸能结构及车辆
CN114347934B (zh) 防撞梁、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5

Address after: 518000 Baoneng Center, No. 3008 Baoneng North Road, Luohu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Shengbo Hairui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No.6-2, Changxin Industrial Park, east section of Tiangong 1st Road, ZhouLing Street office, Xinzhuang village, Qinhan new town, Xixian New District, Xianyang City, Shaanx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Baoneng (Xi'an)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