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9536U -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29536U
CN214929536U CN202121486483.2U CN202121486483U CN214929536U CN 214929536 U CN214929536 U CN 214929536U CN 202121486483 U CN202121486483 U CN 202121486483U CN 214929536 U CN214929536 U CN 2149295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ide wall
wall
assembly
beam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8648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泽东
王建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angan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8648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295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295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295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连接在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碰撞梁本体总成能够承受三点抗弯力1000Kg,减少了碰撞梁本体总成受雾灯布置、涂装电泳、后保造型等边界条件的影响,还能解决了冲压成型造成扭曲、回弹的问题,降低了制造难度,提升了制造精度。

Description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背景技术
汽车碰撞安全性能在车身设计各项指标中是至关重要的,汽车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在汽车发生追尾碰撞时,后碰撞横梁总成发生变形,吸收碰撞能量,降低碰撞对乘员舱的影响,保护驾乘人员安全。同时避免了碰撞能量过大对汽车主梁及尾裙板等部位造成的不可逆损坏,降低了事故维修费用。现有的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碰撞横梁本体一般采用等截面的单层零件,碰撞横梁本体能承受的三点抗弯力能达500-600Kg已经是极限,往往在后碰撞横梁总成吸能盒变形前就已经弯曲变形,导致碰撞时侵入量变大,对车辆其他部位造成更严重损坏,没有完全发挥吸能盒最大能力的收能效果。
公开号为CN102490671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汽车后碰撞横梁焊接总成结构,其包括后碰撞横梁,后碰撞横梁前部左右两端设有左后碰撞横梁安装板和右后碰撞横梁安装板,所述的后碰撞横梁为圆弧形,后碰撞横梁上设有主定位孔和次定位孔,后碰撞横梁的裙边布置有倒车雷达线束安装孔。该发明中的后碰撞横梁可以采用辊压工艺来制作,经过辊压成型后的钢梁是直线型的,受雾灯等零部件的布置限制很大,且辊压本体截面较简单,要增加本体三点抗弯力需通过增加本体厚度和材料强度实现,且后期回弹和精度控制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
进一步,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
进一步,所述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所述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所述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上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后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前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后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上部、所述后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围成上腔体,所述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下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下部、所述后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围成下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设有向后隆起的第一流水筋,所述第一流水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流水通道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上侧壁的上侧,所述第一上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上隆起的第二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二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上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二流水通道。
进一步,所述第一下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下侧壁的下侧,所述第一下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下隆起的第三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三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下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下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三流水通道。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进一步,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进一步,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一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后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前侧壁。
进一步,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向左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左端,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向右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右端,两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上和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上。
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横梁本体总成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在发生碰撞时,为后雾灯提供一个让位空间,从而避免了对后雾灯的损伤。这为前期雾灯的布置提供了好的条件,亦为造型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采用第一横梁体和第二横梁体扣合形成横梁本体总成的设计,且横梁本体总成截面成“工”字形,显著提高了三点抗弯力,能达到1000Kg,且可以使用冷冲压来实,不需辊压或热成型工艺,控制了工装和制造成本。(3)在横梁本体总成上侧、下侧和后侧设置流水筋,既控制了侧壁的扭曲、回弹,又解决了封闭腔体涂装电泳的问题,还保证了横梁本体总成的完整性,横梁本体总成所承受三点抗弯力的能力也没有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爆炸图;
图3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所述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的后视图;
图5为图1中的B-B截面图;
图6为图1中的A-A截面图。
图中:1—吸能盒总成;2—第一横梁体;3—第二横梁体;4—工艺孔;5—定位孔;6—塞焊孔;21—第一上侧壁;22—后侧壁;23—第一上槽壁;24—第一槽底壁;25—第一下槽壁;26—第一下侧壁;27—第一流水筋;28—第二流水筋;29—第三流水筋;31—第二上侧壁;32—前侧壁;33—第二上槽壁;34—第二槽底壁;35—第二下槽壁;36—第二下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1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吸能盒总成1固定连接在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吸能盒总成1固定连接在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发生碰撞时,能够给后雾灯提供让位空间,避免后雾灯的损坏,向上拱曲的横梁本体总成为前期雾灯的布置降低了难度,有利于造型的设计。进一步,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也就是说,从后往前看,横梁本体总成整体向上拱曲,横梁本体总成弯曲成中部高两端低的结构;从上往下看,横梁本体总成整体向后拱曲,横梁本体总成弯曲成中部相对于两端向后拱起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2和位于第一横梁体2前侧的第二横梁体3,第一横梁体2包括后侧壁22、自后侧壁22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21以及自后侧壁22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26,第二横梁体3包括前侧壁32、自前侧壁32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31以及自前侧壁32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36,第一上侧壁21和第二上侧壁31叠置并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方式搭接在一起,第一下侧壁26和第二下侧壁36叠置并通过二氧化碳保护焊接的方式搭接在一起,后侧壁2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凹陷的、沿长度左右方向延伸的、呈长条形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槽底壁为第一槽底壁24,第一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为位于第一槽底壁24上侧的第一上槽壁23和位于第一槽底壁24下侧的第一下槽壁25,前侧壁32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后凹陷的、沿长度左右方向延伸的、呈长条形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为第二槽底壁34,第二凹槽的两个槽壁分别为位于第二槽底壁34上侧的第二上槽壁33和位于第二槽底壁34下侧的第二下槽壁35,第一槽底壁24和第二槽底壁34叠置并通过点焊的方式搭接在一起。第一横梁体2和第二横梁体3连接成截面为“工”字形横梁本体总成,各方向的受力性能显著提高,在边界限制、截面大小限制的情况下,提高了横梁本体总成能承受的抗弯力极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侧壁21、第二上侧壁31、前侧壁32的上部、后侧壁22的上部、第一上槽壁23和第二上槽壁33围成上腔体,第一下侧壁26、第二下侧壁36、前侧壁32的下部、后侧壁22的下部、第一下槽壁25和第二下槽壁35围成下腔体,第一槽底壁24设有向后隆起的第一流水筋27,第一流水筋27和第二槽底壁34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第一流水通道连通上腔体和下腔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侧壁21位于第二上侧壁31的上侧,第一上侧壁21上设有多条向上隆起的第二流水筋28,每条第二流水筋28和第二上侧壁31之间均形成连通上腔体和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二流水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下侧壁26位于第二下侧壁36的下侧,第一下侧壁26上设有多条向下隆起的第三流水筋29,每条第三流水筋29和第二下侧壁36之间均形成连通下腔体和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三流水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槽底壁24和第一上槽壁23之间的夹角为95°,第一槽底壁24和第一下槽壁25之间的夹角为95°。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槽底壁34和第二上槽壁33之间的夹角为95°,第二槽底壁34和第二下槽壁35之间的夹角为95°。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上侧壁21和第一下侧壁26均垂直于后侧壁22;第二上侧壁31和第二下侧壁36均垂直于前侧壁3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横梁体2的左端部向左伸出于第二横梁体3的左端,第一横梁体2的右端部向右伸出于第二横梁体3的右端,两个吸能盒总成1分别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梁体2的左端部上和第一横梁体2的右端部上。
作为一种改进,在横梁本体总成的两个端部还设有工艺孔4、定位孔5和塞焊孔6,横梁本体总成与吸能盒总成1通过塞焊孔6使用二氧化碳保护焊接成后碰装横梁总成,再安装于车体上。
采用上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横梁本体总成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有利于避开后雾灯的布置,大大降低了因空间限制造成的布置难度;第一槽底壁24和第二槽底壁34连接形成一条加强筋,对第一横梁体2和第二横梁体3进行了加强、定型,减小了第一横梁体2和第二横梁体3因在向上拱曲、向后拱曲而存在的回弹、扭曲,使得零件成型后的回弹、扭曲得到控制,直接提高零部件冲压精度。第一上侧壁21上设置了多个第二流水筋28,第一下侧壁26上设置了多个第三流水筋29,第一槽底壁24的中间位置了设有一个第一流水筋27,多个第二流水筋28能够对第一上侧壁21起到加强作用、定型作用,保证了第一上侧壁21与后侧壁22的折弯的角度,第一上侧壁21的折弯精度也得到了提高,多个第三流水筋29能够对第一下侧壁26起到加强作用、定型作用,保证了第一下侧壁26与后侧壁22的折弯的角度,第一下侧壁26的折弯精度也得到了提高,第一横梁体2和第二横梁体3的扣合焊接的难度也得到降低。同时,扣合焊接后形成截面为“工”字形的横梁本体总成,其上下两部分腔体因第一流水筋27、第二流水筋28和第三流水筋29的存在,与外界相通,未形成封闭腔体,不用再特意在侧壁上开孔使涂装电泳液、腔体中的气泡、电泳电场能顺利通过,使得横梁本体总成能充分电泳,消除了封闭腔体可能因电泳不充分造成的后期锈蚀问题。如果无第一流水筋27、第二流水筋28和第三流水筋29,就需要在侧壁上增开孔洞来解决电泳液、气体、电场通道的问题,此方式会破坏横梁本体总成的完整性,将使横梁本体总成承受的三点抗弯力减小,达不到预期目标,需要用更厚的料厚和更强的材料来补充损失的抗弯力,增加了重量和成本。

Claims (10)

1.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吸能盒总成和横梁本体总成,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左端部的前侧,另一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右端部的前侧,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的拱形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总成整体上为向上拱曲且向后拱曲的拱形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总成包括第一横梁体和位于所述第一横梁体前侧的第二横梁体,所述第一横梁体包括后侧壁、自所述后侧壁的上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后侧壁的下边缘向前延伸的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横梁体包括前侧壁、自所述前侧壁的上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上侧壁以及自所述前侧壁的下边缘向后延伸的第二下侧壁,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上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所述后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前凹陷的第一凹槽,所述前侧壁在上下方向上的中部设置有向后凹陷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叠置并搭接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上部、所述后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围成上腔体,所述第一下侧壁、所述第二下侧壁、所述前侧壁的下部、所述后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围成下腔体,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设有向后隆起的第一流水筋,所述第一流水筋和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之间形成第一流水通道,所述第一流水通道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下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上侧壁的上侧,所述第一上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上隆起的第二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二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上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上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二流水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侧壁位于所述第二下侧壁的下侧,所述第一下侧壁上设有多条向下隆起的第三流水筋,每条所述第三流水筋和所述第二下侧壁之间均形成连通所述下腔体和所述横梁本体总成的外部空间的第三流水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一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上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壁和所述第二凹槽的下槽壁之间的夹角为95°。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侧壁和所述第一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后侧壁;所述第二上侧壁和所述第二下侧壁均垂直于所述前侧壁。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碰撞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向左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左端,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向右伸出于所述第二横梁体的右端,两个所述吸能盒总成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左端部上和所述第一横梁体的右端部上。
CN202121486483.2U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Active CN2149295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6483.2U CN21492953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86483.2U CN21492953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29536U true CN214929536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75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86483.2U Active CN214929536U (zh) 2021-06-30 2021-06-30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2953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82798A (zh) * 2022-11-25 2023-03-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碰撞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782798A (zh) * 2022-11-25 2023-03-1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碰撞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CN115782798B (zh) * 2022-11-25 2024-05-10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前碰撞横梁及其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14929536U (zh) 一种后碰撞横梁总成
CN209776565U (zh) 一种汽车车身结构
CN112937697A (zh) 一种纵梁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09757269U (zh) 侧围门槛梁结构及汽车
CN210852648U (zh) 一种b柱加强件及b柱加强结构
CN109982899B (zh) 具有8字形横截面的保险杠梁
CN213619990U (zh) 一种燃料电池氢能源汽车座椅横梁结构
CN217496273U (zh) 车身前端碰撞结构与汽车
CN216101971U (zh) 提升小偏置碰撞能力的能量块及汽车
CN213799905U (zh) 一种汽车a柱总成及汽车
CN114132383B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地板总成
CN214396955U (zh) 汽车、汽车车身及其前纵梁总成
CN211568105U (zh) 一种前纵梁总成后部连接结构
CN114932953A (zh) 车身框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0652991U (zh) 新型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CN203142799U (zh) 一种汽车车身顶盖骨架结构
CN114684266A (zh)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8616880U (zh) 一种前纵梁结构及汽车
CN215398918U (zh) 车身地板上纵梁及车身和车辆
CN212500687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前地板结构
CN217881709U (zh) 电池包侧边框、电池包及车辆
CN212709673U (zh) 车辆、车身、前纵梁及其外板
CN112849267B (zh) 发舱上边梁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8907159U (zh) 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