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28771U -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928771U
CN214928771U CN202120988043.0U CN202120988043U CN214928771U CN 214928771 U CN214928771 U CN 214928771U CN 202120988043 U CN202120988043 U CN 202120988043U CN 214928771 U CN214928771 U CN 2149287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xle
transmission
land
transfer case
amphibi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98804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倩倩
马元修
尤迪
王勇
禹东方
李阳
赵娜
田勇
王俊国
李大钊
冯克强
常喜庆
包潇潇
郭景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an Aerospac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an Aerospac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an Aerospac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an Aerospace Spe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98804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9287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9287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9287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包括车桥、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喷水推进装置,所述喷水推进装置设置于车体后端,所述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向车桥输出动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变速器、陆上分动箱和水陆分动箱。所述发动机与水陆分动箱连接,水陆分动箱、变速器、陆上分动箱依次连接,陆上分动箱与车桥连接,车桥两端分别安装轮组。主要传动结构有: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结构、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水路行驶传动结构。能够高效可靠实现水陆两栖车辆的路径及状态切换,确保无论是水路状态还是陆路状态,都能够稳定实现动力传动,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运输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一代水、陆两栖车,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背景技术
存在少部分水陆两用的车辆,其传动系统,大部分车桥采用整体式车桥总成,整车式非独立悬架驱动桥,整车操稳性能和通过性能都比不上断开式独立悬架驱动桥,同时整车式车桥占用喷水推进装置的布置空间,对水上航速也有影响,采用Ⅰ型传动方案从整车布置需求及动力方面并不完全适用于水陆两栖的运输汽车,因此急需要实用新型一种水陆两用的、能匹配独立悬架的且可水、陆行驶自由切换的新型的混合动力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着重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满足水陆两栖车整车传动布置及行驶需求,高机动、高通过性、确保水、陆状态动力传动的混合动力结构,能够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
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包括车桥、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喷水推进装置,所述喷水推进装置设置于车体后端,所述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向车桥输出动力,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变速器、陆上分动箱和水陆分动箱。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与水陆分动箱连接,水陆分动箱、变速器、陆上分动箱依次连接,陆上分动箱与车桥连接,车桥两端分别安装轮组;所述车桥包括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陆上分动箱通过传动轴与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分别连接。
更优选的,所述车桥还包括第三车桥和传动角箱,所述传动角箱包括设置于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传动角箱和设置于第三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传动角箱,每侧的第二传动角箱通过角箱传动轴与同侧的第一传动角箱连接,每个传动角箱分别与同侧的轮组连接。
优选的,所述水陆分动箱与喷水推进装置通过水上传动轴连接;所述喷水推进装置设置于两个第二传动角箱之间。
优选的,所述水陆分动箱还与液压部件连接,所述液压部件设置于车体两侧、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之间位置,为液压升降结构;所述液压部件与履带连接,控制履带的升降。
更进一步的,所述液压部件与压浪板连接,压浪板为船体常用结构,以减小水中行驶的阻力,在本专利中,所述压浪板为前压浪板,设置于车体前端位置,液压部件控制前压浪板的操纵机构,使压浪板伸缩,实现水上航行,辅助提高船速,提升海况适应能力
优选的,所述第一车桥为断开式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包括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左、右转向轮边减速器总成、以及连接两者的前轮边传动轴总成;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侧安装面与车架内侧安装面贴合并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并进行水密处理。
优选的,所述第二车桥包括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包含一个输入法兰和四个输出法兰,配置有带气控差速锁的轮间差速器和左、右两个轴间差速器,两个轴间差速器分置两侧,动力自第二车桥输入轴输入先经轮间差速器传递给两侧的第二车桥输出轴输出后,并不直接输送至轮边减速器或直接输送至轮边传动轴,而是输送至两侧轴间差速器,经过轴间差速器后动力一部分分配至轮边输出凸缘,另一部分分配至一对锥齿轮组,经锥齿轮组变向后朝后方输出。所述第一传动角箱设置于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端,为T型直角转向箱,所述第二传动角箱为90度直角转向箱。
优选的,所述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及传动角箱、第三车桥传动角箱及各桥轮组,均采用轻量化设计,所用壳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各总成质量减轻,降低整车质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陆上分动箱通过传动轴与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分别连接,第二车桥两传动角箱和第三车桥左、右传动角箱通过传动轴连接;水陆分动箱与喷水推进装置通过水上传动轴连接。上述结构,在两栖车辆操作过程中,通过控制部件(整车控制器)实现车辆操控,从而能够在不同路径及水路行驶传动状态和陆路行驶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而水路行驶传动状态和陆路行驶传动状态,又包括多种传动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栖运输车混合动力结构,主要传动结构有: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结构、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水路行驶传动结构。1)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结构:陆上动力(陆路行驶传动)从发动机传递到水陆分动箱,再依次传到变速箱和陆上分动箱,陆上分动箱再把动力传递到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动力从第二桥左右传动角箱分流出动力沿车辆左右边部往后传递,通过角箱传动轴传递到传动角箱后再传递到车轮。此时,两栖车辆实现6×6的全轮驱动型式。3)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动力通过水陆分动箱传递至液压系统,通过液压作用履带。4)水路行驶传动:水上动力路径一:通过和水陆分动箱连接的水上传动轴传出,从陆上分动箱下方穿过后,传递到喷水推进装置,实现水上推进功能。水上动力路径二:水陆分动箱传递给液压部件后传递至前压浪板,实现水上行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混合传动布置,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及变速箱为I型传动布置,技术成熟,降低开发费用和周期,传动系统的技术可靠。第三车桥为新型传动布置,设置左、右两角箱分置车体两侧,通过第二车桥传动角箱输出的动力传递至第三车桥。第三车桥的布置为水路行驶装置的布置预留足够空间,并优化了车体高度与承载之间的关系,同时使整车高度降低,提高了整车的战斗生存能力。第三车桥传动部件设置在车体两侧,体积小,重量轻,散热条件好,零部件的通用性强,易于系列化、通用化。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增加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与水路行驶传动结构能够在水陆实现稳定传动,并且水路和陆路状态传动切换可靠准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结构简单,能够高效可靠实现水陆两栖车辆的路径及状态切换,确保无论是水路状态还是陆路状态,都能够稳定实现动力传动,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运输需求。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水陆两栖混合动力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水陆两栖混合动力结构布置示意图;
图3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结构示意图,其中,上图为主视图,下图为俯视图;
图4第一车桥结构图,其中上图为主视图,下图为俯视图;
图5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及传动角箱结构图;
图6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及传动角箱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7车架与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侧安装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车桥,2-第二车桥,3-传动角箱,4-发动机,5-水陆分动箱,6-变速器,7-陆上分动箱,8-喷水推进装置,9-轮组,10-液压部件,11-前压浪板,12-履带,13-水上传动轴,14-角箱传动轴,15-车架安装面,101-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102-轮边减速器总成,103-前轮边传动轴总成,201-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202-输入法兰,203-输出法兰,204-轮间差速器,205-轴间差速器,206-第二车桥输入轴,207-第二车桥输出轴,208-螺纹连接销,209-螺纹套,210-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能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包括第一车桥1、第二车桥2、传动角箱3、发动机4、水陆分动箱5、变速器6、陆上分动箱7、喷水推进装置8,所述的发动机4与水陆分动箱5连接,水陆分动箱5与变速器6连接,变速器6与陆上分动箱7连接,陆上分动箱7分别与第一车桥1和第二车桥2连接,第一车桥1和第二车桥2两端分别安装轮组9,水陆分动箱5还与喷水推进装置8连接,水陆分动箱5还与液压部件10连接,液压部件10与前压浪板11连接,液压部件10与履带12连接。
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的结构及各部件的布置、连接关系、控制路径进行改变,从而实现全新的功能。上述结构,陆上分动箱7通过传动轴与第一车桥1、第二车桥2分别连接,第二车桥2和传动角箱3通过角箱传动轴14连接;水陆分动箱5与喷水推进装置8通过水上传动轴13连接。上述结构,在两栖车辆操作过程中,通过控制部件(整车控制器)实现车辆操控,从而能够在不同路径及水路行驶传动状态和陆路行驶传动状态之间切换,而水路行驶传动状态和陆路行驶传动状态,又包括多种传动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水陆两栖车辆混合动力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主要传动路径有:1)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传递路径一:发动机4→水陆分动箱5→变速箱6→陆上分动箱7→第一车桥1和第二车桥2→轮组9;2)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传递路径二:陆上分动箱7→第一车桥1→轮组9;3)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传递路径三:第二车桥2→传动角箱3→轮组9;4)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水陆分动箱5→液压部件10→履带12;
5)水路行驶传动第一路径:水陆分动箱5→喷水推进装置8(可扩展);6)水路行驶传动第二路径:水陆分动箱5→液压部件10→前压浪板11。
所述液压部件与压浪板连接,压浪板为船体常用结构,以减小水中行驶的阻力,在本专利中,所述压浪板为前压浪板,设置于车体前端位置,液压部件控制前压浪板的操纵机构,使压浪板伸缩,实现水上航行,辅助提高船速,提升海况适应能力。
这样,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陆路行驶传动)形式为:陆上动力(陆路行驶传动)从发动机4传递到水陆分动箱5,再依次传到变速箱6和陆上分动箱7,陆上分动箱7再把动力传递到第一车桥1和第二车桥2。动力从第二车桥左右两侧角箱分出动力沿车辆左右边部往后传递,通过角箱传动轴14传递到传动角箱3后再传递到轮组9。此时,两栖车辆实现6×6的全轮驱动型式。
而水上动力(水路行驶传动)仍然通过和水陆分动箱5连接的水上传动轴13传出,从陆上分动箱7下方穿过后,传递到喷水推进装置8,实现水上推进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是混合传动布置,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变速箱及传动角箱为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布置,提高了越野性能,降低车身高度,提高空间布置需求,提高了车辆通过性,有效的减少了非簧载质量,满足整车轻量化;第一车桥、第二车桥采用断开式结构,提高了整车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通过性,第二车桥与第三车桥角箱的设计不仅给整车布置预留了空间,还增大了车辆的离去角,使整车的通过性能提高。
喷水推进装置通过水陆分动箱控制,水陆分动箱还控制液压部件,液压部件控制前压浪板及履带,实现水路行驶及水陆交界行驶。陆上的变速箱、分动箱可采用市场上成熟部件,降低开发费用和周期,提升传动系统的技术可靠性。喷水推进装置适用于水路行驶,可选择性广泛,通用性强。能够在水陆实现稳定传动,并且水路和陆路状态传动切换可靠准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结构简单,能够高效可靠实现水陆两栖车辆的路径及状态切换,确保无论是水路状态还是陆路状态,都能够稳定实现动力传动,满足陆军登岛作战、边界管控、界江和界河巡察、海外维和处突等特种作战任务对后勤物资可靠、便捷、高效的运输需求。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的水陆分动箱5与能够控制水陆分动箱5在陆上行驶传动状态、水上行驶传动状态之间切换的控制部件连接,所述的控制部件控制水陆分动箱5在陆上行驶传动状态、水上行驶传动状态之间切换时,水陆两栖车传动结构设置为能够实现在陆上行驶传动路径、水路行驶传动路径、上下岸滩与登离舰船传动路径、水陆交界处与越野行驶路径之间切换的结构。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的第三车桥上还布置两个传动角箱3,每个传动角箱3与同侧的一个轮组9连接,喷水推进装置8布置在两个传动角箱3之间。上述结构,主要包括水陆分动箱、自动液力变速箱、陆上分动箱、主减速器、角传动箱、轮组、喷水推进装置及传动轴等,传动系统能根据实际工况,将发动机的动力传递给陆上行驶系统和水上航行系统。传动系统布置简单可靠,通用性好;传动角箱的布置避让车桥动力传动与喷水推进装置的布置空间,实现水陆传动功能要求。整车动力由发动机提供,经水陆分动箱分流实现水上传动和陆上传动。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包括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结构、液压动力陆上传动结构、液压动力水上传动结构、机械动力水上传动结构。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处于陆上行驶传动路径时,控制部件(整车控制器)设置为能够控制水陆分动箱5的离合器断开水上行驶传动而切换至陆上行驶传动状态的结构,切换至陆上行驶传动状态时的传动路径包括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第一路径、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第二路径、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第三路径,动力经水陆分动箱、自动液力变速箱、传动轴、陆上分动箱等传递到第一车桥1、第二车桥2、第三车桥传动角箱3传递至六个轮组9,实现“6×6”全轮驱动,此时履带12收拢于车辆内部,提高行驶效率,实现陆上机动,此时发动机4处于低功率模式。上述结构,陆上驱动时,控制部件控制水陆分动箱5的离合器切断水上传动路径,能够输出陆上行驶需求的扭矩和转速要求;在水陆交界复杂路面环境行驶时,根据驱动需求,可同时接合陆上传动路径和水上传动路径,使车辆高效通过,此时发动机取陆上功率模式;水上驱动时,离合器切断陆上传动路径,能输出水上航行需求的扭矩和转速要求。处于陆上行驶传动路径时,实现“6×6”全车轮驱动,履带收拢于车船体内,提高行驶效率,实现陆上机动,此时发动机处于低功率模式。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处于陆上行驶传动路径时,实现车辆的全轮驱动;当车辆在越野或者爬坡工况采用低档速比和良好路面状况正常行驶采用高档速比时,满足输入最大扭矩,最高转速的需求。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处于水路行驶传动路径时,控制部件设置为能够控制水陆分动箱5的离合器断开陆路行驶传动而切换至水路行驶传动状态的结构,切换至水路行驶传动状态时的传动路径包括机械动力水上传动第一路径、液压动力水上传动第二路径,此时发动机4处于高功率模式。上述结构,两栖车辆处于水上动力时,动力通过和水陆分动箱5连接的水上传动轴13传出,从陆上分动箱下方穿过后传递到喷水推进器8齿轮箱上,辅以前压浪板、浮箱提高航速、海况适应能力,实现水上推进航行功能,此时发动机4处于高功率模式,动力高效可靠。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处于上下岸滩与登离舰船传动路径时,控制部件(整车控制器)设置为能够控制水陆分动箱5的离合器同时接通水路行驶传动状态和陆路行驶传动状态,传动路径包括新型陆上机械动力、机械动力水上传动,实现轮组9和喷水推进装置水陆同步驱动,此时发动机4处于低功率模式。上述结构,整车控制器控制水陆分动箱离合器同时接通水上和陆上传动,实现车轮和喷水推进装置水陆驱动功能;另可根据实际状态,在需要时,通过手动方式控制实现左/右履带的驱动功能,适应同时环境驱动。此时发动机处于低功率模式。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处于水陆交界处与越野行驶路径时,传动路径包括新型陆上机械动力传动、液压动力陆上传动,履带12和轮组9形成复合行走模式,此时发动机4处于低功率模式。上述结构,展开两套履带,支撑两栖车辆重量,与“6×6”车轮形成轮履复合行走,有效增强车辆通过能力,此时发动机处于低功率模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陆上分动箱用于水陆两栖运输车辆在陆上行驶或者水陆交界行驶时传递动力给各车桥,实现车辆的驱动。由于陆上行驶动力传递的需求,陆上分动箱采用“单输入双输出”的结构型式及双速比设计。动力由变速器(自动液力变速箱)传递至陆上分动箱,陆上分动箱同时输出至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实现车辆的全轮驱动;当车辆在越野或者爬坡工况采用低档速比和良好路面正常行驶采用高档速比时,满足输入最大扭矩,最高转速的需求。根据自动液力变速箱需求输出的最大扭矩和最高转速等参数,选取分动箱采用电控气动方式控制分动箱实现档位(高档档位、低档档位、空档档位)切换,具有技术应用成熟、重量轻、输入扭矩大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水陆两栖车辆传动系统,为满足第二车桥、传动角箱动力传递要求,并需避让喷水推进器,第二车桥、传动角箱之间的动力传递采用新型机械传动结构,采用两个角箱传动轴;为满足整车最小离地间隙和水上工况时的车轮提升要求,车桥均采用断开式独立悬架驱动桥,与独立悬架相匹配,组成性能优良的转向驱动桥,有效的减少了非簧载质量,降低了发动机的质心高度,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作稳定性。如图4所示,第一车桥1为断开式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包括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101、左、右转向轮边减速器总成102、以及连接两者的前轮边传动轴总成103。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侧安装面与车架内侧安装面15贴合并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并进行水密处理。第一车桥(一桥)主减速器总成101带有一个输入法兰和两个输出法兰,配置有带气控差速锁的轮间差速器,输入法兰及左右输出法兰均采用标准端面齿法兰。左右输出轴处均采用双向密封的防水结构。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车桥(二桥)2包括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201,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201两侧安装面与车架内侧安装面15贴合并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并进行水密处理,其结构与一般的非贯通桥主减速器不同,(一般非贯通桥主减速器带有一个输入和三个输出,分别传至两侧车轮和后桥主减速器,设置1个轴间差速器,1个轮间差速器;且动力先经过轴间差速器再经过轮间差速器再输出动力),带有一个输入法兰202和四个输出法兰203,配置有带气控差速锁的轮间差速器204和左、右2个轴间差速器205,2个轴间差速器分置两侧;所述第一传动角箱设置于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端,为T型直角转向箱;所述第二传动角箱为90度直角转向箱。动力自第二车桥输入轴206输入先经轮间差速器传递给两侧的第二车桥输出轴207输出后并不直接输送至轮边减速器或直接输送至轮边传动轴,而是输送至两侧轴间差速器,经过轴间差速器后动力一部分分配至轮边输出凸缘,另一部分分配至一对锥齿轮组,经锥齿轮组变向后朝后方输出至第三车桥的传动角箱3。第二车桥车桥主减速器壳体材料使用轻量化材料满足总成减重要求,与车架连接方式为两侧安装法兰面连接,为适应两侧安装面的相对距离偏差及安装时装配工艺性,其中一侧法兰为滑动使连接,如图7,为满足其圆周方向固定要求,设计螺纹套209,使用螺纹连接销208进行连接,分别满足了轻量化壳体连接和承受翻转力矩要求,外侧滑动部分设置了密封圈210,满足了在水中工作的防水密封要求。该传动车桥主减速器除了满足四个输出凸缘各个方向的传动要求外,其传动系统简洁,整体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质量轻,安装工艺性及密封性能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所述第一车桥主减速器和第二车桥主减速器为单级主减速器,其输入轴与主动螺旋锥齿轮制成一体,内设差速器与差速锁结构,壳体为铝合金材料,齿轮轻量化。
转向轮边减速器总成102分为左转向轮边减速器和右转向轮边减速器,两部件相互对称,车辆一桥两侧各装配一件,配置有盘式制动器总成带制动气室,配置有ABS传感器接口及中央充放气接口,转向节下方一侧配有转向直拉杆臂锥形孔接口和下主销接口,上方配有上主销接口。输入轴处采用双向密封防水结构来实现轮边传动轴的水密功能。非转向轮边减速器分为左非转向轮边减速器和右非转向轮边减速器,两件相互对称,整车各装配两件。配置盘式制动器总成带制动气室,配置有ABS传感器接口及中央充放气接口,转向节上、下侧配有悬架上下摆臂接口。输入轴处采用双向密封防水结构来实现轮边传动轴的水密功能,提高整个车辆的性能。第一车桥主减速器、第二车桥主减速器及传动角箱、第三车桥传动角箱及各桥轮组,均采用轻量化设计,所用壳体均采用铝合金材料、齿轮轻量化,所有设计零部件均进行了结构改进优化。各总成质量减轻,降低整车质量。
所述的水陆两栖车第三车桥,涉及新型陆上传动结构,包括左角传动箱、右角传动箱、万向联轴器、左非转向轮组总成、右非转向轮组总成。每个传动角箱通过一根角箱传动轴与一个车轮连接,喷水推进装置可布置在两个传动角箱之间。第三车桥的布置为水路行驶装置的布置预留足够空间,并优化了车体高度与承载之间的关系,同时使整车高度降低,提高了整车的战斗生存能力。第三车桥传动部件设置在车体两侧,体积小,重量轻,散热条件好,零部件的通用性强,易于系列化、通用化。
所述的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包含主减速器及两个传动角箱,其特征在于将主减速器输入的动力分流至两个传动角箱,通过两个传动角箱将动力传递至第三车桥。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包括车桥、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喷水推进装置,所述喷水推进装置设置于车体后端,所述发动机通过传动机构向车桥输出动力,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变速器、陆上分动箱和水陆分动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与水陆分动箱连接,水陆分动箱、变速器、陆上分动箱依次连接,陆上分动箱与车桥连接,车桥两端分别安装轮组;所述车桥包括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陆上分动箱通过传动轴与第一车桥、第二车桥分别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桥还包括第三车桥和传动角箱,所述传动角箱包括设置于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传动角箱和设置于第三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传动角箱,每侧的第二传动角箱通过角箱传动轴与同侧的第一传动角箱连接,每个传动角箱分别与同侧的轮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分动箱与喷水推进装置通过水上传动轴连接;所述喷水推进装置设置于两个第二传动角箱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陆分动箱还与液压部件连接,所述液压部件设置于车体两侧、第一车桥和第二车桥之间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部件与履带连接,控制履带的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部件与压浪板连接,所述压浪板为前压浪板,设置于车体前端,液压部件控制前压浪板的伸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桥为断开式独立悬架转向驱动桥,包括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转向轮边减速器总成、以及连接两者的前轮边传动轴总成;第一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侧安装面与车架内侧安装面贴合并使用高强度螺栓连接,并进行水密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桥包括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包含一个输入法兰和四个输出法兰,配置有带气控差速锁的轮间差速器和左、右两个轴间差速器,两个轴间差速器分置两侧;所述第一传动角箱设置于第二车桥主减速器总成两端,为T型直角转向箱。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角箱为90度直角转向箱。
CN202120988043.0U 2021-05-08 2021-05-08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Active CN2149287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88043.0U CN214928771U (zh) 2021-05-08 2021-05-08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988043.0U CN214928771U (zh) 2021-05-08 2021-05-08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928771U true CN214928771U (zh) 2021-11-30

Family

ID=79063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988043.0U Active CN214928771U (zh) 2021-05-08 2021-05-08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9287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5206A (zh) * 2022-03-01 2022-05-13 重庆嘉陵全域机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水陆两栖车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75206A (zh) * 2022-03-01 2022-05-13 重庆嘉陵全域机动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水陆两栖车增程式混合动力传动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266698C (en) Amphibious vehicle
US4821825A (en) All-terrain vehicle
US7011557B2 (en) Amphibious vehicle
CN105774445A (zh) 一种船型水陆两栖车
CN214928771U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混合动力结构
CN101456356B (zh) 四驱折腰式拖拉机运输车
CN201357752Y (zh) 四驱折腰式拖拉机运输车
CN102069690A (zh) 水陆两用车
CN202716683U (zh) 民用水陆两用车
CN109177668B (zh) 一种6x6轻型水陆两栖车
CN209257869U (zh) 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RU2549300C1 (ru) Вездеход
CN113524996B (zh) 一种水陆两栖车
CN106314053A (zh) 水陆两栖全地形运载平台
CN112659825B (zh) 一种履带式装备公铁一体化快速投送平台
CN209258096U (zh) 左右单制动式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CN109383207B (zh) 一种水陆两栖快艇
CN209257878U (zh) 纵向分布式轮式底盘及无人平台车
CN112659829A (zh) 一种全浮式水陆两栖车
CN220390906U (zh) 水陆两栖运输车
CN216069508U (zh) 一种6x6水陆两栖救援车
CN105383241A (zh) 水陆两栖全时六驱全地形车
CN201665137U (zh) 水陆浮具摩托车艇
WO2018129668A1 (zh) 一种船型水陆两栖车
CN216545590U (zh) 一种可陆地行驶和水上行驶的两栖客车底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