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909113U - 防刺入直肌镊 - Google Patents
防刺入直肌镊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4909113U CN214909113U CN202120222303.3U CN202120222303U CN214909113U CN 214909113 U CN214909113 U CN 214909113U CN 202120222303 U CN202120222303 U CN 202120222303U CN 214909113 U CN214909113 U CN 21490911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rm
- forceps
- rectus
- passing hole
- clamping ar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刺入直肌镊,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和第一夹持臂;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与第二夹持臂相对应;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第一过针孔,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第一过针孔对应的第二过针孔。实际使用时,用手握持第一手持臂和第二手持臂,并顺结膜面向上利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住直肌的肌止端,这时第一过针孔与第二过针孔对齐,将缝针依次从第一过针孔和第二过针孔穿过,能够实现精准过针,避免刺伤巩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刺入直肌镊。
背景技术
上直肌牵引缝线是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内眼手术的重要步骤。操作中,需要用闭合的有齿镊在12点方位顺结膜面向上距角膜缘8mm处夹住上直肌的肌止端,使眼球向下转,然后在肌止端后的肌腹底穿过1-0或5-0缝线,然后拉紧缝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手术在过针时,缝线的针尖切勿刺向巩膜,以免穿破巩膜。术中于拟夹持结膜处局部浸润麻醉导致局部肿胀,过针时缝线的针尖走向难以辨认。过浅,过针失败;过深,可能穿破巩膜,且有时需要反复尝试,引起局部出血等手术风险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防刺入直肌镊,以解决现有内眼手术的上直肌牵引缝线的过针时缝线的针尖走向过浅时,过针失败;过深时可能穿破巩膜,且需要反复尝试,引起局部出血等手术风险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所述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和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相对应;
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第一过针孔,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针孔对应的第二过针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均为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一标记线,所述第一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5-6.5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二标记线,所述第二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5-7.5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三标记线,所述第三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9-7.9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四标记线,所述第四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7-8.7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臂内侧的第一过针孔处设有第一咬合结构;所述第二夹持臂内侧的所述第二过针孔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咬合结构对应的第二咬合结构,所述第一咬合结构与所述第二咬合结构配合,用于夹持直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咬合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内齿,两个所述第一内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两侧;
所述第二咬合结构包括两个齿槽,两个所述齿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过针孔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内齿一一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内齿的顶部为圆弧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手持臂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二手持臂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手持臂与所述第二手持臂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手持臂和所述第二手持臂的外侧均设有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防滑结构为防滑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针孔和所述第二过针孔均为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所述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和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相对应;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第一过针孔,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针孔对应的第二过针孔。
实际使用时,用手握持第一手持臂和第二手持臂,并顺结膜面向上利用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住直肌的肌止端,这时第一过针孔与第二过针孔对齐,将缝针依次从第一过针孔和第二过针孔穿过,能够实现精准过针,避免刺伤巩膜,减少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的侧视图;
图4为图3中的A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的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6为图5中的B部放大图。
图标:110-第一手持臂;111-限位柱;120-第一夹持臂;121-第一标记线;122-第二标记线;123-第三标记线;124-第四标记线;130-第一过针孔;140-第一内齿;210-第二手持臂;211-限位槽;220-第二夹持臂;230-第二过针孔;240-齿槽;241-第二内齿;300-防滑纹;400-缝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因适应症广、并发症少,已为人们广泛采用。特别适用于成熟的老年性白内障、角膜内皮细胞减少不适宜作超声乳化手术的硬核性白内障、伴有高度近视的硬核性白内障、术前预计存在晶状体后囊破裂等。另外,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最经典的手术方式是小梁切除术。
上直肌牵引缝线是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的重要步骤。操作中,需要用闭合的有齿镊在12点方位顺结膜面向上距角膜缘8mm处夹住上直肌的肌止端,然后在肌止端后的肌腹底穿过1-0或5-0缝线,然后拉紧缝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手术在过针时,缝线的针尖切勿刺向巩膜,以免穿破巩膜。术中于拟夹持结膜处(其下方就是眼直肌的肌止端)局部浸润麻醉导致局部肿胀,过针时缝线的针尖走向难以辨认。过浅,过针失败;过深,可能穿破巩膜。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尝试,引起局部出血等手术风险增加。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办法。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一夹持臂120;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210和第二夹持臂220,第一夹持臂120与第二夹持臂220相对应。
第一夹持臂120上设有第一过针孔130,第二夹持臂220上设有与第一过针孔130对应的第二过针孔230。
实际使用时,用手握持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二手持臂210,并顺结膜面向上利用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夹住直肌的肌止端,这时第一过针孔130与第二过针孔230对齐,将缝针400依次从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穿过,能够实现精准过针,避免刺伤巩膜,减少手术风险。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均为弧形。
具体地,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均为弧形,并与眼球壁的弧度相近,使用时局部固定性更好,定位更准确,使用更便捷。
除了上述的上直肌牵引缝线,此外,在某些特定手术中偶尔需要作内、下、外直肌牵引缝线。
因此,进一步的,第一夹持臂120和/或第二夹持臂220上设置有第一标记线121,第一标记线121与第一过针孔130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L1为5.5-6.5mm。
和/或,第一夹持臂120和/或第二夹持臂220上设置有第二标记线122,第二标记线122与第一过针孔130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L2为6.5-7.5mm。
和/或,第一夹持臂120和/或第二夹持臂220上设置有第三标记线123,第三标记线123与第一过针孔130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L3为6.9-7.9mm。
和/或,第一夹持臂120和/或第二夹持臂220上设置有第四标记线124,第四标记线124与第一过针孔130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L4为7.7-8.7mm。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臂120的外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标记线121、第二标记线122、第三标记线123和第四标记线124,并沿远离第一过针孔130的方向间隔设置,分别用于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的肌止端的快速定位,因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的肌止端分别位于角膜缘后的7.7mm、6.9mm、6.5mm、5.5mm处,因此,第四标记线124、第三标记线123、第二标记线122和第一标记线121分别用于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在手术中的牵引缝线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臂120上设置第四标记线124,仅用于上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臂120上设置第三标记线123,仅用于外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臂120上设置第二标记线122,仅用于下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臂120上设置第一标记线121,仅用于内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是四条标记线中任竟两种或者三种的组合设置,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标记线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夹持臂220上,满足不同医生手术使用定位(例如,有人习惯使用右手,有人习惯使用左手。),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上。
优选地,第一夹持臂120内侧的第一过针孔130处设有第一咬合结构;第二夹持臂220内侧的第二过针孔230处设有与第一咬合结构对应的第二咬合结构,第一咬合结构与第二咬合结构配合,用于夹持直肌。
具体地,因肌肉有一定的张力,为了更加方便地夹起待穿线部位的肌肉,故在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的夹持面上分别设置第一咬合结构和第二咬合结构,用于更好的夹持,能够在只夹持肌肉一次的情况下就可以安全穿过缝线,避免造成过浅或者过深的情况。
如图1及图2所示,优选地,第一咬合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内齿140,两个第一内齿140分别位于第一过针孔130的两侧。
第二咬合结构包括两个齿槽240,两个齿槽240分别位于第二过针孔230的两侧,且与第一内齿140一一对应。
具体地,第二咬合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二过针孔230一侧的两个第二内齿241、以及设置在第二过针孔230另一侧的两个第二内齿241,位于第二过针孔230同侧的两个第二内齿241之间形成齿槽240,该齿槽240与第一内齿140相配合,用于更好地夹持。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内齿140和第二内齿241的截面均为三角形,沿远离第一夹持臂120方向,第一内齿140的宽度逐渐减小,沿远离第二夹持臂220方向,第二内齿241的宽度逐渐减小。其中,第一内齿140和第二内齿241的顶部均为尖状。
优选地,第一内齿140的顶部为圆弧结构。
具体地,第一内齿140和第二内齿241的顶部均可以采用圆弧结构,在保护能够夹持的同时,还可以减轻顶部的尖状损伤直肌。
下面以上直肌牵引线为例,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四标记线124对应上方角膜缘,此时,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对应上直肌的肌止端,先利用第一夹持臂120上的第一内齿140和第二夹持臂220上的第二内齿241对上直肌进行夹持,然后将带缝线的缝针400的针尖依次穿过第一过针孔130、上直肌的肌腹底和第二过针孔230,然后接紧缝线,最后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其他标记线的应用与上述的第四标记线124的使用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第一手持臂110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111,第二手持臂210的内侧设置有与限位柱111对应的限位槽211,限位柱111与限位槽211配合,用于限制第一手持臂110与第二手持臂210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的,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二手持臂210的外侧均设有防滑结构。
优选地,防滑结构为防滑纹300。即可以为沿第一手持臂110或者第二手持臂210的宽度方向的防滑纹300,也可以是沿长度方向的防滑纹300,还可以是多个均布的凸点式防滑结构,也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其他的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均为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
具体地,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的尺寸大于缝针400的尺寸,具体形状可以为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等,也可以为其他的多边形结构,当该防刺入直肌镊闭合时,能够保证缝针400通过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该防刺入直肌镊可以采用不锈钢或者钛合金材质,可反复消毒多次使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用手握持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二手持臂210,以使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闭合,并顺结膜面向上利用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夹住直肌的肌止端,这时第一过针孔130与第二过针孔230对齐,将缝针400依次从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穿过,能够实现精准过针,避免刺伤巩膜。同时,第一夹持臂120上设置有第一标记线121、第二标记线122、第三标记线123和第四标记线124,能够实现快速定位夹持位置,精准夹持,操作简便,实用性强,使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刺入直肌镊,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一夹持臂120;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210和第二夹持臂220,第一夹持臂120与第二夹持臂220相对应;第一夹持臂120上设有第一过针孔130,第二夹持臂220上设有与第一过针孔130对应的第二过针孔230。实际使用时,用手握持第一手持臂110和第二手持臂210,并顺结膜面向上利用第一夹持臂120和第二夹持臂220夹住直肌的肌止端,这时第一过针孔130与第二过针孔230对齐,将缝针400依次从第一过针孔130和第二过针孔230穿过,能够实现精准过针,避免刺伤巩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相互靠近和远离的第一镊臂和第二镊臂,所述第一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手持臂和第一夹持臂;所述第二镊臂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手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所述第一夹持臂与所述第二夹持臂相对应;
所述第一夹持臂上设有第一过针孔,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过针孔对应的第二过针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所述第二夹持臂均为弧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一标记线,所述第一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5.5-6.5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二标记线,所述第二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5-7.5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三标记线,所述第三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6.9-7.9mm;
和/或,所述第一夹持臂和/或所述第二夹持臂上设置有第四标记线,所述第四标记线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中心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7-8.7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内侧的第一过针孔处设有第一咬合结构;所述第二夹持臂内侧的所述第二过针孔处设有与所述第一咬合结构对应的第二咬合结构,所述第一咬合结构与所述第二咬合结构配合,用于夹持直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咬合结构包括两个第一内齿,两个所述第一内齿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过针孔的两侧;
所述第二咬合结构包括两个齿槽,两个所述齿槽分别位于所述第二过针孔的两侧,且与所述第一内齿一一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齿的顶部为圆弧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持臂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二手持臂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对应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槽配合,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手持臂与所述第二手持臂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持臂和所述第二手持臂的外侧均设有防滑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结构为防滑纹。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刺入直肌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针孔和所述第二过针孔均为圆形、三角形、矩形、五边形或者六边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22303.3U CN214909113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防刺入直肌镊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0222303.3U CN214909113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防刺入直肌镊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4909113U true CN214909113U (zh) | 2021-11-30 |
Family
ID=79099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0222303.3U Active CN214909113U (zh) | 2021-01-26 | 2021-01-26 | 防刺入直肌镊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4909113U (zh) |
-
2021
- 2021-01-26 CN CN202120222303.3U patent/CN21490911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665078A (en) | Surgical needle with decreased penetration | |
US5411510A (en) | Surgical blade and method for ocular surgery | |
JP2019535465A (ja) | 組織クランプおよび移植方法 | |
JP2017516607A (ja) | アキレス腱用縫合器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CN214909113U (zh) | 防刺入直肌镊 | |
CN214761775U (zh) | 持针镊 | |
CN211884227U (zh) | 一种重睑手术工具 | |
CN205458842U (zh) | 一种腹腔镜穿刺孔缝合用的拉钩 | |
CN112826658A (zh) | 持针镊 | |
CN210644075U (zh) | 带针和孔软骨镊 | |
CN203425103U (zh) | 一种鱼钩式深部软组织缝合器 | |
CN209186815U (zh) | 一种疝囊高位结扎针 | |
CN221061018U (zh) | 一种眼科手术直肌固定器 | |
CN214049311U (zh) | 一种眼内缝合针 | |
CN206138267U (zh) | 一种虹膜根部离断缝合针 | |
CN218961111U (zh) | 一种缝合针 | |
KR100334927B1 (ko) | 양날 매몰 봉합침 | |
CN221083687U (zh) | 一种腹膜阻隔器械 | |
CN217489058U (zh) | 白内障手术用反向镊子 | |
CN213666114U (zh) | 一种用于角膜基质内注射的针头 | |
CN218784484U (zh) | 一种新型眼科白内障手术专用角膜辅助切口穿刺刀 | |
RU115641U1 (ru) | Лигатурная игла дешана, модифицированная для прошивания паренхиматозных органов | |
CN218899607U (zh) | 一种用于牙周手术的缝合镊子 | |
CN217611230U (zh) | 一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血管闭合器 | |
CN2543508Y (zh) | 虹膜缝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