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61775U - 持针镊 - Google Patents

持针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61775U
CN214761775U CN202120222138.1U CN202120222138U CN214761775U CN 214761775 U CN214761775 U CN 214761775U CN 202120222138 U CN202120222138 U CN 202120222138U CN 214761775 U CN214761775 U CN 2147617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edle
forceps
holding
sca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22213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仁隆
谭仁静
黎燕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No 2 Peoples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No 2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No 2 Peoples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No 2 Peoples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12022213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617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617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617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持针镊,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第一钳臂的一端与第二钳臂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第二钳臂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一钳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的持针结构,第二钳臂上设有与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利用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前端进行夹持的同时,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的针尖部分能够穿过眼直肌的肌止端后的肌腹底及通孔,将针尖向外拉出,拉紧缝线,并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相比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持针镊能够在夹持的同时实现过针,避免了先用有齿镊夹持眼直肌的肌止端后再行过针的方式因反复尝试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能够避免刺伤巩膜,降低手术风险。

Description

持针镊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持针镊。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眼部手术(例如现代囊外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等)时,往往需要固定住眼球才能实施,现有固定眼球的方法通过上直肌牵引缝线,操作时,需要操作者一手持有齿镊,在12点方位顺结膜面向上距角膜缘8mm处夹住上直肌的肌止端,另一手用镊子夹持带缝线的缝针,在肌止端后的肌腹底穿过,然后拉紧缝线,并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
上述的眼科手术中,因拟夹持结膜处(其下方就是眼直肌的肌止端)局部浸润麻醉导致局部肿胀,过针时缝线的针尖走向难以辨认,同时操作者一手持有齿镊一手夹持缝针,操作难度较大,当缝针过浅时过针失败;当缝针过深时可能穿破巩膜,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尝试,引起局部出血等手术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持针镊,以缓解了现有眼科手术时,因拟夹持结膜处局部浸润麻醉导致局部肿胀,过针时缝线的针尖走向难以辨认,同时操作者一手持有齿镊一手夹持缝针,操作难度较大,当缝针过浅时过针失败;当缝针过深时可能穿破巩膜,有时甚至需要反复尝试,引起局部出血等手术风险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针镊,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的持针结构,所述第二钳臂上设有与所述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当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相互靠近时,所述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能够穿过所述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持针结构包括持针块,所述持针块上设有针槽,所述针槽用于容纳所述缝针,所述针槽的开口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针槽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钳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手持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持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手持部的一端;
所述第二钳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手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手持部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上设置有第一刻度、第二刻度、第三刻度和第四刻度;
所述第一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5-6.5mm;
所述第二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5-7.5mm;
所述第三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9-7.9mm;
所述第四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7-8.7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5mm;
所述第二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5mm;
所述第三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9mm;
所述第四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8.7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内齿,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内齿,所述第一内齿与所述第二内齿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外侧壁设置有防滑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对应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凹槽配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针镊,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的持针结构,所述第二钳臂上设有与所述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当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相互靠近时,所述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能够穿过所述通孔。
实际使用时,利用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的前端进行夹持,在夹持的同时,设置在第一钳臂前端的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的针尖部分能够穿过眼直肌的肌止端后的肌腹底及第二钳臂上的通孔,操作者将针尖向外拉出,拉紧缝线,并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相比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持针镊能够在夹持的同时实现过针,避免了先用有齿镊夹持眼直肌的肌止端后再行过针的方式因反复尝试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能够避免刺伤巩膜,降低手术风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的Ⅰ部放大图;
图4为图3中的X向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正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闭合时的结构图;
图7为图6中的Ⅱ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的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闭合时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另一种结构图。
图标:10-第一钳臂;11-第一手持部;111-限位柱;12-第一夹持部;120-第一内齿;121-第一刻度;122-第二刻度;123-第三刻度;124-第四刻度;20-第二钳臂;21-第二手持部;211-限位凹槽;22-第二夹持部;221-第二内齿;222-通孔;30-持针块;31-针槽;40-防滑纹;50-缝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包括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第一钳臂10的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50的持针结构,第二钳臂20上设有与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222,当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另一端相互靠近时,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50能够穿过通孔222。
实际使用时,利用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前端进行夹持作用,在夹持的同时,设置在第一钳臂10前端的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50的针尖部分能够穿过眼直肌的肌止端后的肌腹底及第二钳臂20上的通孔222,操作者将针尖向外拉出,拉紧缝线,并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相比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持针镊能够在夹持的同时实现过针,避免了先用有齿镊夹持眼直肌的肌止端后再行过针的方式因反复尝试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能够避免刺伤巩膜,降低手术风险。
具体地,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钳臂10与第二钳臂20的下端(也即前端)分开,用手夹持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时,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前端相互靠近,松开手时,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前端分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钳臂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手持部11和第一夹持部12;持针结构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2远离第一手持部11的一端。
第二钳臂2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手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通孔222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2远离第二手持部21的一端。
具体地,第一手持部11的上端与第二手持部21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手持部11的下端与第一夹持部12的一端连接,第一夹持部12远离第一手持部11的一端设置有持针结构;第二手持部21的下端与第二夹持部22的一端连接,第二夹持部22的远离第二手持部21的一端设置有通孔222,当第一夹持部12与第二夹持部22相互靠近并夹持直肌时,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50能够穿过直肌并由通孔222内伸出。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22均为弧形。
具体地,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22均为弧形,与眼球壁的弧度相近,使用时更加方便。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持针结构包括持针块30,持针块30上设有针槽31,针槽31用于容纳缝针50,针槽31的开口与通孔222相对设置。
优选地,针槽31为弧形结构。
具体地,上直肌牵引缝线中以1-0或5-0缝线使用居多,故可采用与缝线对应设计的针槽31,方便用于固定缝针50。
本实施例中,如图8及图9所示,仅以5-0带针缝线为例,其他类型的只是在尺寸(针的粗细、长短等)上有所改变,针槽31的结构均类似,所以不再重复描述。
具体地,5-0带线缝合针的参数为:针的形状是1/4弧针;针的直径粗细为0.4mm;5-0缝线的直径为0.09-0.11mm。对应的针槽31的直径应比针和缝线的直径之和略宽,例如可以为0.6mm,针槽31的走向与针的弧度相符。
同时,需要满足夹持直肌后,从第二钳臂20的通孔222处伸出的针尖的长度大于等于1mm(即满足另外的镊子夹住针尖把针整个带出来)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在夹持的同时还实现过针,因此,持针结构上伸出的长度不宜过长,因此,第二钳臂20的厚度可为1mm,满足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方便实现过针。
需要说明的是,持针块30上的针槽31的深度可以大于缝针50的长度,以使缝针50能够全部进入针槽31内部,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可以方便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22能够更好的实现肌肉的夹持。同时,持针块30上设置有驱动件,该驱动件与针槽31的底部连通,通过推动该驱动件可以实现针槽31内缝针50的移动,从而使缝针50由针槽31的开口伸出并穿过直肌进入第二钳臂20的通孔222,然后利用镊子夹住针尖把针整个带出来,并通过血管钳固定。
本实施例中,因持针块30上的针槽31的开口与通孔222相对设置,即针槽31的中心与通孔222的中心重合。所以,第一刻度121、第二刻度122、第三刻度123和第四刻度124分别与针槽31的开口之间的距离与第一刻度121、第二刻度122、第三刻度123和第四刻度124分别与通孔222的距离相等。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部12和/或第二夹持部22上设置有第一刻度121、第二刻度122、第三刻度123和第四刻度124;其中,第一刻度121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a为5.5-6.5mm;第二刻度122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b为6.5-7.5mm;第三刻度123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c为6.9-7.9mm;第四刻度124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为7.7-8.7mm。
优选地,第一刻度121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a为6.5mm;第二刻度122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b为7.5mm;第三刻度123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c为7.9mm;第四刻度124与通孔222的中心之间的距离d为8.7mm。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12的外侧壁分别设有第一刻度121、第二刻度122、第三刻度123和第四刻度124,并沿远离夹持结构的方向间隔设置,分别用于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的肌止端后的肌腹底的快速定位,因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的肌止端分别位于角膜缘后的7.7mm、6.9mm、6.5mm、5.5mm处,因此,第四刻度124、第三刻度123、第二刻度122和第一刻度121分别用于上直肌、外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在手术中的牵引缝线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部12上设置第四刻度124,仅用于上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部12上设置第三刻度123,仅用于外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部12上设置第二刻度122,仅用于下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当然,也可以仅在第一夹持部12上设置第一刻度121,仅用于内直肌牵引缝线的时的定位;也可以是四条标记线中任竟两种或者三种的组合设置,这里不再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标记线还可以设置在第二夹持部22上,满足不同医生手术使用定位(例如,有人习惯使用右手,有人习惯使用左手。),也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夹持部12和第二夹持部22上。
进一步的,第一夹持部12朝向第二夹持部22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内齿120,第二夹持部22朝向第一夹持部12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内齿221,第一内齿120与第二内齿221交错设置。
下面以上直肌牵引线为例,具体的使用方法如下:首先将带缝线的5-0缝针50放置于针槽31内,此时,缝针50的针尖部分位于针槽31外(即第一夹持部12与第二夹持部22之间),将第四标记线对应上方角膜缘,此时,缝针50和通孔222对应上直肌的肌止端后的肌腹底,在利用第一夹持部12上的第一内齿120和第二夹持部22上的第二内齿221对上直肌进行夹持的同时,带缝线的缝针50的针尖依次穿过上直肌的肌腹底和通孔222,将针尖向外拉出,然后接紧缝线,最后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其他标记线的应用与上述的第四标记线的使用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第一手持部11和第二手持部21的外侧壁设置有防滑结构。优选的,防滑结构可以是设置在第一手持部11的外侧壁和第二手持部21的外侧壁的防滑纹40,当操作者用手握持该持针镊时,能够防止滑脱,提高手术的精度。
进一步的,第一手持部11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111,第二手持部21的内侧设置有与限位柱111对应的限位凹槽211,限位柱111与限位凹槽211配合,用于限定第一夹持部12与第二夹持部22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限位柱111与限位凹槽211的设计是防止夹持时用力过度导致持针镊的第一夹持部12与第二夹持部22过度紧贴导致直肌损伤。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持针镊,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可反复消毒多次使用,且该持针镊,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应用前景广阔。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持针镊,包括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第一钳臂10的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50的持针结构,第二钳臂20上设有与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222,当第一钳臂10的另一端与第二钳臂20的另一端相互靠近时,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50能够穿过通孔222。实际使用时,利用第一钳臂10和第二钳臂20的前端进行夹持,在夹持的同时,设置在第一钳臂10前端的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50的针尖部分能够穿过眼直肌的肌止端的肌腹底及第二钳臂20上的通孔222,操作者将针尖向外拉出,拉紧缝线,并使用血管钳固定在手术巾上。相比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持针镊能够在夹持的同时实现过针,避免了先用有齿镊夹持上直肌的肌止端后再行过针的方式因反复尝试造成二次损伤,同时,能够避免刺伤巩膜,降低手术风险。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持针镊,包括第一钳臂和第二钳臂,所述第一钳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能够相互靠近或者远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夹持缝针的持针结构,所述第二钳臂上设有与所述持针结构对应的通孔,当所述第一钳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钳臂的另一端相互靠近时,所述持针结构夹持的缝针能够穿过所述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持针结构包括持针块,所述持针块上设有针槽,所述针槽用于容纳所述缝针,所述针槽的开口与所述通孔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针槽为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手持部和第一夹持部;所述持针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一手持部的一端;
所述第二钳臂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手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通孔设置在所述第二夹持部远离所述第二手持部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均为弧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或所述第二夹持部上设置有第一刻度、第二刻度、第三刻度和第四刻度;
所述第一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5.5-6.5mm;
所述第二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5-7.5mm;
所述第三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9-7.9mm;
所述第四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7-8.7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6.5mm;
所述第二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5mm;
所述第三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7.9mm;
所述第四刻度与所述通孔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8.7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二夹持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一内齿,所述第二夹持部朝向所述第一夹持部的侧面上设有第二内齿,所述第一内齿与所述第二内齿交错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持部和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外侧壁设置有防滑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8任一项所述的持针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手持部的内侧设置有限位柱,所述第二手持部的内侧设置有与所述限位柱对应的限位凹槽,所述限位柱与所述限位凹槽配合,用于限定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之间的距离。
CN202120222138.1U 2021-01-26 2021-01-26 持针镊 Active CN2147617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22138.1U CN214761775U (zh) 2021-01-26 2021-01-26 持针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222138.1U CN214761775U (zh) 2021-01-26 2021-01-26 持针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61775U true CN214761775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7501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222138.1U Active CN214761775U (zh) 2021-01-26 2021-01-26 持针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617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30094794A (ko) 텐셔너 및 동력계를 갖춘 전단기
WO2003082131A1 (en) Surgical instrument with snag free box hinge
CN214761775U (zh) 持针镊
CN111134745A (zh) 血管缝合器
CN112826658A (zh) 持针镊
AU690095B2 (en) Surgical needle holder
US20080195116A1 (en) Circumcision clamp and surgical kit
CN214909113U (zh) 防刺入直肌镊
CN114587457B (zh) 一种半月板缝合器
CN211884227U (zh) 一种重睑手术工具
KR20090007421A (ko) 외과용 봉합도구 및 그 적용방법
CN210931594U (zh) 一种普外科用持针器
CN209332147U (zh) 一种用于腹腔镜手术的缝合针
CN217489054U (zh) 结膜保护镊
CN214285032U (zh) 一种鼻中隔缝合器
CN210447088U (zh) 开叉带孔软骨镊
CN216570064U (zh) 一种新型可固定角度手术持针器
CN214049311U (zh) 一种眼内缝合针
CN210644075U (zh) 带针和孔软骨镊
CN219331771U (zh) 一种用于深层组织缝合的多功能持针器
CN219374858U (zh) 一种腹腔镜下胆总管穿刺针
CN213250331U (zh) 一种眼科断线器
CN217611208U (zh) 一种外科急诊多用持针器
CN210903639U (zh) 一种便携式角膜拆线器械
CN218899607U (zh) 一种用于牙周手术的缝合镊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