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98777U -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 Google Patents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98777U
CN214898777U CN202120345136.1U CN202120345136U CN214898777U CN 214898777 U CN214898777 U CN 214898777U CN 202120345136 U CN202120345136 U CN 202120345136U CN 214898777 U CN214898777 U CN 2148987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s
tab
battery module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3451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3451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987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987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987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包括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电池单元,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电芯,一组第一电芯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中间汇流结构,包括极耳支架及设于极耳支架上的第一汇流排,极耳支架设于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且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之极耳连接于第一汇流排。本实施例中,加长了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提高了相邻两个第一电芯的连接可靠性和抗振动、抗疲劳能力,且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目前,软包电池模组越来越宽且越来越长,但是这样会带来两个问题:1. 受限于生产工艺,电芯的长度无法太长,如此难以加长软包电池模组;2.软包电池模组的加宽、加长操作,降低了该模组的抗挤压和抗振动等能力,为解决该问题,目前很多方案都是通过涂结构胶的方式来固定软包电池模组,但这不可避免地会给软包电池模组带来维修困难、梯次利用受限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软包电池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软包电池模组的加长工艺受限和抗挤压、抗振动能力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
至少一组第一电芯,一组所述第一电芯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中间汇流结构,包括极耳支架及设于所述极耳支架上的第一汇流排,所述极耳支架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单元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加宽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宽度;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电芯,一组第一电芯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极耳支架的第一汇流排,如此加长了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且实现了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第一电芯的连接和导通,第一电芯的极耳通过第一汇流排形成连接和导通,简化了软包电芯模组的加长操作,且提高了相邻两个第一电芯的连接可靠性和抗振动、抗疲劳能力,提高软包电池模组的可靠性。并且,极耳支架设置在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之间,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中间位置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此外,本实施例中,极耳支架和第一汇流排的设置,实现了沿第二方向上的相邻两个第一电芯的连接和导通,结构十分简单,便于维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组第二电芯,一组所述第二电芯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极耳支架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且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芯之连接处;所述极耳支架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汇流排间隔分布的第二汇流排,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芯之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流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长了电池单元的宽度,且保证了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连接强度,保证电池单元加大宽度后的连接牢靠性和稳定性。此外,还解决了电池单元的宽度过大时,第一电芯的极耳和第二电芯的极耳无法连接于极耳支架的同一个汇流排上的缺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且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
和/或,所述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且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流排。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两组第一电芯和/或至少两组第二电芯,尽可能地加大了电池单元的宽度,且沿第一方向上同一个位置处的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均连接于同一个中间汇流结构上,如此,在加大电池单元的宽度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一电芯和第二电芯的连接强度和导通强度,从而保证电池单元加大宽度后的连接牢靠性和稳定性,以提高电池单元的抗疲劳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外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一外接部均裸露出所述极耳支架外,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极耳形成焊接;
和/或,所述第二汇流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焊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外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所述第二焊接部和所述第二外接部均裸露出所述极耳支架外,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形成焊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汇流排上的第一连接部嵌设于极耳支架内,且第一焊接部和第一外接部均裸露出极耳支架外;或者,第二汇流排上的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极耳支架内,且第二焊接部和第二外接部均裸露出极耳支架外;如此,提高了电池单元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的防护工作,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一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焊接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能够在保证第一焊接部和第一外接部的焊接工作的基础上,使得第一连接部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内;和/或,第二焊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能够在保证第二焊接部和第二外接部的焊接工作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连接部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内;如此,提高了电池单元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的防护工作,降低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支架的一侧形成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上设有罩设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第一绝缘罩;
和/或,所述极耳支架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罩设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第二绝缘罩。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焊接部收容于两个第一凸部之间,且第一绝缘罩罩设于第一焊接部上;或者,第二焊接部收容于两个第二凸部之间,且第二绝缘罩罩设于第二焊接部上;如此,避免相邻的电池单元发生导通,提高了电池的电池单元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支架内嵌设有金属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了极耳支架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软包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框架,所述电池模块容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
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汇流结构的所述金属件沿第三方向贯通所述极耳支架,所述金属件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穿过所述模组框架的一侧及所述极耳支架,并从所述模组框架的另一侧穿出,以与电池包箱体形成连接;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汇流结构的所述金属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金属件分别锁紧于所述模组框架的两侧,并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件穿过极耳支架并与模组框架形成连接,如此,实现了电池单元和模组框架的固定连接,有效地解决了软包电池模组模态偏低、电池单元的中部无法和模组框架形成固定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组框架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金属件的至少一端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件的至少一端收容于凹槽内,则金属件的至少一端沿第三方向凹陷于模组框架内,有效地解决了金属件占用软包电池模组高度空间的问题。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模组框架包括相互盖合形成容纳空间的主壳和盖板,所述电池模块容置于所述容纳空间内,且所述主壳的内侧和所述盖板的内侧均设有凸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凸筋的设置,提高了主壳和盖板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强度,提高软包电池模组的组成率,并降低了重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所述软包电池模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大了电池包的长度、宽度,且提高了电池包的抗振动、抗疲劳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模组的电池模块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图1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电池单元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图1的中间汇流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6为图5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图;
图8为图7的爆炸图;
图9为图7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图7的软包电池模组的部分立体结构图;
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模组。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电池模块;10-电池单元;11-第一电芯;111-第一电芯本体;112-第一极耳;12-中间汇流结构;121-极耳支架;1211-第一凸部;1212-第二凸部;1213- 锁紧槽;122-第一汇流排;1221-第一焊接部;1222-第一连接部;1223-第一外接部;123-第二汇流排;1231-第二焊接部;1232-第二连接部;1233-第二外接部;13-第二电芯;131-第二电芯本体;132-第二极耳;14-绝缘罩;15-金属件; 151-铝管;152-锁紧螺栓;16-隔热片;17-第一泡棉;2-模组框架;201-凹槽; 202-容纳空间;21-主壳;22-盖板;23-凸筋;24-导热胶;25-第二泡棉;26-端部汇流排;27-端部绝缘板;28-端板;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软包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块1,电池模块1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x为软包电池模块1的宽度方向,如此,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层叠分布,有助于加大软包电池模组的宽度。
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和至少一组第一电芯11。每组第一电芯11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则第二方向y为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方向,如此,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有助于加大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此外,第一方向x为每个第一电芯11的厚度方向。中间汇流结构12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实现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和导通;具体的,每个中间汇流结构12包括极耳支架121 及设于极耳支架121上的第一汇流排122,极耳支架121设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提高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 11之连接处的强度;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极耳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实现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和导通。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芯11包括第一电芯本体111和分别设于第一电芯本体111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两端的第一极耳112,两个第一极耳112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极耳支架121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本体111之间,且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一极耳112均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实现连接和导通。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极耳112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则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两个第一极耳112均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实现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间的串联关系;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极耳112均为正极耳或者均为负极耳,则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均为正极耳或者均为负极耳的两个第一极耳112均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实现了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间的并联关系。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每组第一电芯11包括两个第一电芯11,则一个电池单元10包括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中间汇流结构12的极耳支架121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组第一电芯11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多个第一电芯11,则一个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两个中间汇流结构12,每两个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的极耳支架121,如此,至少两个中间汇流结构12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其中,这里所指的多个指的是三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 层叠设置,加宽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宽度;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电芯 11,一组第一电芯11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的极耳连接于极耳支架121的第一汇流排122,如此,加长了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且实现了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和导通,第一电芯11的极耳通过第一汇流排122形成连接和导通,简化了软包电芯模组的加长操作,且提高了相邻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可靠性和抗振动、抗疲劳能力,提高软包电池模组的可靠性。并且,极耳支架121 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之间,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中间位置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此外,本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和第一汇流排122的设置,实现了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邻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和导通,结构十分简单,便于维修。最后,本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且通过第一汇流排122形成连接,每个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一组第一电芯11,则电池单元10的长度、宽度能够灵活多变,以灵活适应人们的需求;并且,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层叠分布,则软包电池模组的长度、宽度能够灵活多变,以应对人们的不同需求,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组成率。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0还包括至少一组第二电芯13,每组第二电芯13包括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二电芯13;其中,第二电芯13的数量和第一电芯11的数量对应设置,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沿第一方向x分布,且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和至少两个第二电芯13 一一对应且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沿第一方向x 层叠设置,加大了电池单元10的宽度。极耳支架121设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且位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 之连接处,如此,极耳支架121的设置,不仅提高了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连接处的强度,且同时加强了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连接处的强度,即,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强度,且极耳支架121的数量不会由于第二电芯13的设置而增多,减少极耳支架121的占用空间。
极耳支架121上还设有第二汇流排123,第二汇流排123与第一汇流排122 沿第一方向x间隔分布,实现第一汇流排122和第二汇流排123的绝缘;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极耳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实现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的连接和导通,且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 之间相互绝缘。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沿第一方向x层叠分布,加大了电池单元10的宽度,且第二电芯13的极耳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第一电芯11的极耳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则同一个支架上的第一汇流排122连接于第一电芯11的极耳,且该极耳支架121上的第二汇流排123连接于第二电芯13的极耳,也即是,沿第一方向x上同一个位置处的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连接于同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如此,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设置的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通过同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形成连接,从而保证了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的连接强度,保证电池单元10加大宽度后的连接牢靠性和稳定性。其中,第二汇流排123的设置,避免电池单元10的宽度加大后,第二电芯13的极耳过短而无法弯曲至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上的缺陷,如此,减缓了第一电芯11的极耳、第二电芯13的极耳受损。
此处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电芯13包括第二电芯本体131和分别设于第二电芯本体131沿第二方向y上的相对两端的第二极耳132,两个第二极耳132 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极耳支架121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本体111之间,且位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本体131之间,减少了极耳支架121的数量和占用空间。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第二极耳132 均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实现连接和导通。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极耳132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则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分别为正极耳和负极耳的两个第二极耳132均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实现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间的串联关系;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极耳132均为正极耳或者均为负极耳,则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均为正极耳或者均为负极耳的两个第二极耳132均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实现了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间的并联关系。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每组第二电芯13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y分布的第二电芯13,两个第二电芯13和两个第一电芯11一一对应且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一个电池单元10包括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中间汇流结构12的极耳支架121 设置在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第一极耳112处,且位于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第二极耳132处。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每组第二电芯13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依次分布的第二电芯13,则一个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两个中间汇流结构12,每两个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第二电芯13之第二极耳132处均设置有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的极耳支架121,如此,至少两个中间汇流结构12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这里所指的多个指的是三个以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长了电池单元10的宽度,且保证了第一电芯 11和第二电芯13的连接强度,保证电池单元10加大宽度后的连接牢靠性和稳定性。此外,还解决了电池单元10的宽度过大时,第一电芯11的极耳和第二电芯13的极耳无法连接于极耳支架121的同一个汇流排上的缺陷。
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4,电池单元10包括一组第一电芯11或者包括至少两组第一电芯11。在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两组第一电芯11,至少两组第一电芯11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且相邻两组第一电芯11沿第一方向x一一对应且层叠设置,以加大电池单元10的宽度。其中,沿第一方向x 上层叠分布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间通过压敏胶或者双面胶实现层叠。至少两组第一电芯11的第一极耳112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以形成连接和导通。其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电芯11之第一极耳112连接于一个第一汇流排 122,且沿第一方向x上同一个位置处的第一极耳112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一汇流排122上,从而实现了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11的连接和导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分布的第一电芯11之第一极耳 112的极性相同,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分布的第一电芯11之第一极耳112均连接于第一汇流排122,以实现并联,此时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极耳 112的极性不同。
电池单元10包括一组第二电芯13或者包括至少两组第二电芯13。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两组第二电芯13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且相邻两组第二电芯 13沿第一方向x一一对应且层叠设置,以加大电池单元10的宽度。其中,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分布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间通过压敏胶或者双面胶实现层叠。至少两组第二电芯13的第二极耳132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以形成连接和导通。其中,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电芯13之第二极耳132连接于一个第二汇流排123,且沿第一方向x上同一个位置处的第二极耳132均连接于同一个第二汇流排123上,从而实现了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二电芯13的连接和导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分布的第二电芯13之第二极耳 132的极性相同,沿第一方向x上层叠分布的第二电芯13之第二极耳132均连接于第二汇流排123,以实现并联,此时沿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第二极耳 132的极性不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两组第一电芯11和/或至少两组第二电芯13,尽可能地加大了电池单元10的宽度,且沿第一方向x上同一个位置处的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均连接于同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 上,如此,在加大电池单元10的宽度的基础上,保证了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的连接强度和导通强度,从而保证电池单元10加大宽度后的连接牢靠性和稳定性,以提高电池单元10的抗疲劳能力。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汇流排122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焊接部1221、第一连接部1222以及第一外接部1223,第一焊接部1221 和第一外接部1223均裸露出极耳支架121外,第一焊接部1221与第一电芯11 的第一极耳112形成焊接;第一外接部1223与第一焊接部1221间隔分布,且用于与外部的FPC形成焊接,以便于外部设备通过FPC实现对第一极耳112 处的电压等参数的采集工作。其中,极耳支架121设置为绝缘材料件,且第一连接部1222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如此,使得第一汇流排122仅仅有第一焊接部1221和第一外接部1223从极耳支架121上裸露出来,避免第一汇流排122 裸露过多而导致相邻的电池单元10上的第一汇流排122形成导通,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安装绝缘防护罩等防护工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汇流排12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焊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以及第二外接部1233,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1233均裸露出极耳支架121外,第二焊接部1231与第二电芯13的第二极耳132形成焊接;第二外接部1233与第二焊接部1231间隔分布,且用于与外部的FPC形成焊接,以便于外部设备通过FPC实现对第二极耳132处的电压等参数的采集工作。并且,第二连接部1232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使得第二汇流排123仅仅有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1233从极耳支架121上裸露出来,避免第二汇流排 123裸露过多而导致相邻的电池单元10上的第二汇流排123形成导通,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安装绝缘防护罩等防护工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汇流排122上的第一连接部1222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且第一焊接部1221和第一外接部1223均裸露出极耳支架121外;或者,第二汇流排123上的第二连接部1232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且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1233均裸露出极耳支架121外;如此,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的防护工作,降低了成本。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中间汇流结构12的极耳支架121、第一汇流排122以及第二汇流排123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提高了第一汇流排122和第二汇流排 123于极耳支架121上的固定牢靠性,并且提高了极耳支架121的强度,从而保证电池单元10沿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的抗挤压能力。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焊接部1221、第一连接部1222 以及第一外接部1223依次弯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部1222弯折连接于第一焊接部1221,且第一外接部1223弯折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22,使得第一汇流排122整体为立体的弯折结构,而非片状结构。如此,在保证第一焊接部1221和第一外接部1223均从极耳支架121上裸露出来的基础上,第一连接部1222分别和第一焊接部1221、第一外接部1223弯折连接的设计,实现将第一连接部1222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121的内部,避免第一连接部1222裸露而造成整个第一汇流排122裸露太多,从而导致第一汇流排122易发生短路的风险;并且,还有助于第一焊接部1221与第一电芯11的第一极耳112形成焊接,也有助于第一外接部1223和外部的FPC形成焊接。因此,第一汇流排122 的弯折设计,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焊接部1221、第一连接部1222以及第一外接部1223依次弯折连接,使得第一汇流排122的垂直于第三方向z 的截面也呈现出连续的弯折状,如此,能够保证第一焊接部1221和第一外接部 1223能够实现间隔分布,避免外部的FPC在采集第一外接部1223的电压等参数时,会与相邻的电池单元10上的第一汇流排122形成导通而导致影响参数的准确性。这里,第三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且第三方向z 为软包电池模组的厚度方向。
其中,第一焊接部1221的至少部分也呈弯折设计,能够保证第一焊接部 1221和极耳支架121的连接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焊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以及第二外接部1233 依次弯折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二连接部1232弯折连接于第二焊接部1231,且第二外接部1233弯折连接于第二连接部1232,使得第二汇流排132整体为立体的弯折结构,而非片状结构。如此,在保证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 1233均从极耳支架121上裸露出来的基础上,第二连接部1232分别和第二焊接部1231、第二外接部1233弯折连接的设计,实现将第二连接部1232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121的内部,避免第二连接部1232裸露而造成整个第二汇流排 132裸露太多,从而导致第二汇流排132易发生短路的风险;并且,还有助于第二焊接部1231与第二电芯13的第二极耳132形成焊接,也有助于第二外接部1233和外部的FPC形成焊接。因此,第二汇流排132的弯折设计,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焊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以及第二外接部1233依次弯折连接,使得第二汇流排132的垂直于第三方向z 的截面也呈现出连续的弯折状,如此,能够保证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 1233能够实现间隔分布,避免外部的FPC在采集第二外接部1233的电压等参数时,会与相邻的电池单元10上的第二汇流排132形成导通而导致影响参数的准确性。这里,第三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且第三方向z 为软包电池模组的厚度方向。
其中,第二焊接部1231的至少部分也呈弯折设计,能够保证第二焊接部 1231和极耳支架121的连接稳定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焊接部1221、第一连接部1222以及第一外接部1223依次弯折连接,能够在保证第一焊接部1221和第一外接部1223的焊接工作的基础上,使得第一连接部1222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或者,第二焊接部1231、第二连接部1232以及第二外接部1233依次弯折连接,能够在保证第二焊接部1231和第二外接部1233的焊接工作的基础上,使得第二连接部1232完整地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如此,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且无需进行额外的防护工作,降低了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图5以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沿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形成有两个第一凸部1211,第一凸部1211朝向第一方向x 上的一侧凸出设置,且两个第一凸部1211沿第三方向z间隔设置;这里,第三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且第三方向z为软包电池模组的厚度方向。第一焊接部1221收容于两个第一凸部1211之间。如此,当第一极耳112焊接于第一焊接部1221时,第一极耳112也同样收容于两个第一凸部1211之间,也即是,第一凸部1211沿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凸出至第一极耳112 外,第一凸部1211的凸出设置,避免了相邻电池单元10上的第一极耳112之间或者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之间接触导通,从而提高了电池单元10 的安全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部1211上设有第一绝缘罩14,第一绝缘罩14同时盖合于两个第一凸部1211上,且由于第一焊接部1221收容于两个第一凸部1211之间,则第一绝缘罩14罩设于第一焊接部1221上,并与第一焊接部1221间隔设置,以便于第一极耳112焊接于第一焊接部1221上,如此,避免了第一焊接部1221露出至外部,当第一极耳112焊接于第一焊接部1221时,第一绝缘罩14罩设于第一极耳112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避免相邻电池单元 10上的第一极耳112之间或者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之间接触导通,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
其中,第一汇流排122的第一外接部1223设于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 上的一侧,以便于FPC与第一外接部1223形成焊接;相应的,第二汇流排123 的第二外接部1233设于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上的一侧,以便于FPC与第二外接部1233形成焊接;并且,第一外接部1223和第二外接部1233设于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上的同一侧,且间隔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沿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第二凸部1212,第二凸部1212朝向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凸出设置,且两个第二凸部1212沿第二方向y间隔分布,且第二焊接部1231收容于两个第二焊接部1231 之间。如此,当第二极耳132焊接于第二焊接部1231时,第二极耳132也同样收容于两个第二凸部1212之间,也即是,第二凸部1212沿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凸出至第二极耳132外,第二凸部1212的凸出设置,避免了相邻电池单元 10上的第二极耳132之间或者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之间接触导通,从而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二凸部1212上设有第二绝缘罩14,第二绝缘罩14 同时盖合于两个第二凸部1212上,且由于第二焊接部1231收容于两个第二凸部1212之间,则第二绝缘罩14罩设于第二焊接部1231上,且与第二焊接部 1231间隔设置,以便于第二极耳132焊接于第二焊接部1231上,如此,避免了第二焊接部1231裸露至外部,当第二极耳132焊接于第二焊接部1231时,第二绝缘罩14罩设于第二极耳132上,从而能够进一步地避免相邻电池单元 10上的第二极耳132之间或者第一极耳112和第二极耳132之间接触导通,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焊接部1221收容于两个第一凸部1211之间,且第一绝缘罩14罩设于第一焊接部1221上;或者,第二焊接部1231收容于两个第二凸部1212之间,且第二绝缘罩14罩设于第二焊接部1231上;如此,避免相邻的电池单元10发生导通,提高了电池的电池单元10的安全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实施例中,电池单元10还包括隔热片16及第一泡棉17,隔热片16贴合于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上的一侧,也即是隔热片16贴合于第一电芯11的第一电芯本体111上;其中,隔热片16用于起到隔热作用。第一泡棉17贴合于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上的另一侧,也即是第一泡棉17贴合于第二电芯13的第二电芯本体131上;起哄,第一泡棉17用于提供缓冲作用。如此,当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沿第一方向x层叠设置时,其中一个电池单元10上的隔热片16贴合于相邻电池单元10上的第一泡棉17,其中,隔热片16设置为气凝胶片,此时,隔热片16能够实现相邻电池单元10 之间的隔热作用,以在第一电芯本体111或第二电芯本体131热失控时在一起时间内隔绝高温和热气体,保护相邻的电池单元10,减缓了第一电芯本体111 和第二电芯本体131的热失控。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泡棉17能够为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10提供缓冲,当两个电池单元10叠设时,第一泡棉17抵紧于第二电芯本体131和隔热片16,且处于一定的挤压状态,如此能够为第二电芯本体131和与隔热片16相抵紧的第一电芯本体111提供一定的压力,减缓第一电芯本体111和第二电芯本体131在使用时发生的膨胀效果。
请一并参阅图5及图6,在本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内嵌设有金属件15,加强了极耳支架121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延伸设置,金属件15嵌设于极耳支架121内并沿第三方向z延伸设置,并且,金属件15、第一汇流排122、第二汇流排123以及极耳支架121一体注塑成型,在简化成型工艺、提高成型效果的基础上,还提高了中间汇流结构12的强度。其中,极耳支架121上开设有沿第三方向z延伸的锁紧槽1213,金属件15嵌设于锁紧槽1213内。
请一并参阅图7至图9,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软包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框架2,所述电池模块1容置于所述模组框架2内,也即是,第一电芯11、第二电芯13以及中间汇流结构12均设于模组框架2内。具体的,金属件15将极耳支架121和模组框架2形成连接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由于电池模块1包括至少两个电池单元10,每个电池单元10包括至少一个中间汇流结构12,则电池模块1整体包括了至少两个金属件15。
至少一个金属件15设置为铝管151,铝管151沿第三方向z贯通极耳支架 121,即,锁紧槽1213沿第三方向z贯通极耳支架121,铝管151贯通于锁紧槽1213内,如此,提高了中间汇流结构12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并且,铝管151沿第三方向z依次穿过模组框架2的一侧及极耳支架121,并沿第三方向z从模组框架2的另一侧穿出外部,以与电池包箱体形成连接,从而实现软包电池模块1和电池包箱体的连接。
至少一个金属件15设置为两个,两个金属件15分别为锁紧螺栓152,其中一个锁紧螺栓152依次穿过模组框架2沿第三方向z上的一侧和极耳支架121,并分别和模组框架2的一侧和极耳支架121形成锁紧,另一个锁紧螺栓152依次穿过模组框架2沿第三方向z上的另一侧和极耳支架121,并分别和模组框架2的另一侧和极耳支架121形成锁紧,如此,实现了模组框架2和极耳支架 121的连接,从而实现了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分别和模组框架2的连接。
其中,本实施例中,金属件15设置为铝管151的数量和金属件15设置为锁紧螺栓15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的需求设定,此处不做限定。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凸出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外,或者极耳支架121沿第三方向z与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齐平设计,如此,避免模组框架2直接接触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而导致第一电芯11和第二电芯13受损的问题。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金属件15穿过极耳支架121并与模组框架2形成连接,如此,实现了电池单元10和模组框架2的固定连接,有效地解决了软包电池模组模态偏低、电池单元10的中部无法和模组框架2形成固定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在本实施例中,模组框架2上开设有凹槽201,金属件15的至少一端嵌设于凹槽201内,如此,金属件15的至少一端收容于凹槽201内,则金属件15的至少一端沿第三方向z凹陷于模组框架2内,有效地解决了金属件15占用软包电池模组高度空间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铝管151的一端收容于凹槽201内,铝管151的另一端从模组框架2的另一侧伸出外部,以与电池包箱体形成连接。锁紧螺栓152均收容于凹槽201内,如此,模组框架2沿第三方向z上的两侧均开设有上述凹槽201。
请一并参阅图8及图11,在本实施例中,模组框架2包括相互盖合的主壳 21和盖板22,主壳21和盖板22围合形成容纳空间202,电池模块1容置于容纳空间202内。其中,主壳21和盖合均设置为“U”形结构,主壳21和盖合相向盖合,且形成搭接和焊接。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主壳21的内侧和盖板22的内侧均设有冲压形成的凸筋23,主壳21的内侧的凸筋23设置为多个并间隔分布,且盖板 22内侧的凸筋23设置为多个并间隔分布,凸筋23的设置,提高了主壳21和盖板22的强度,从而提高了软包电池模组的强度,提高软包电池模组的组成率,并降低了重量。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模组框架2还包括设于电池模组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的端部汇流排26,两个端部汇流排26分别与电池模块1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的极耳形成焊接,从而形成汇流效果。模组框架2还包括分别盖合于两个端部汇流排26上的端部绝缘板27,实现绝缘效果。模组框架2还包括固定于主壳21和盖板22沿第二方向y上的两端的端板28,端板28设于端部绝缘板27的外侧。主壳21的内侧设有导热胶24,导热胶24贴合于电池模块1的一侧,以将电池模块1上的热量尽快地传导至主壳21和盖板22上,加强电池模块1 的散热;电池模块1的另一侧上设有第二泡棉25,第二泡棉25抵紧于盖板22 的内侧和电池模块1,如此能够为电池模块1提供一定的压力,减缓电池模块1 在使用时发生的膨胀效果。并且,盖板22的内侧贴设有绝缘膜,具体为PET 膜,实现电池模块1的绝缘作用,无需采用常用的绝缘盖板22,且绝缘膜比较薄,如此降低了成本和软包电池模组的重量。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电池包箱体和软包电池模组。其中,中间汇流结构12的金属件15从模组框架2的一侧穿出,并与电池包箱体形成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软包电池模组与上一实施例中的软包电池模组相同,具体请参阅上一实施例中软包电池模组的相关描述,此处不赘述。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大了电池包的长度、宽度,且提高了电池包的抗振动、抗疲劳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模块包括至少两个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的电池单元,所述电池单元包括:
至少一组第一电芯,一组所述第一电芯包括沿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一电芯;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中间汇流结构,包括极耳支架及设于所述极耳支架上的第一汇流排,所述极耳支架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且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还包括至少一组第二电芯,一组所述第二电芯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分布的至少两个第二电芯,所述第一电芯和所述第二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
所述极耳支架设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电芯之连接处,且位于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芯之连接处;所述极耳支架上还设有与所述第一汇流排间隔分布的第二汇流排,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电芯之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流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且至少两组所述第一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一汇流排;
和/或,所述电池单元包括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沿所述第一方向层叠设置,且至少两组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连接于所述第二汇流排。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焊接部、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外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所述第一焊接部和所述第一外接部均裸露出所述极耳支架外,且所述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第一电芯的极耳形成焊接;
和/或,所述第二汇流排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焊接部、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外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所述第二焊接部和所述第二外接部均裸露出所述极耳支架外,且所述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第二电芯的极耳形成焊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一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
和/或,所述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外接部依次弯折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架的一侧形成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焊接部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一凸部上设有罩设于所述第一焊接部的第一绝缘罩;
和/或,所述极耳支架的另一侧形成有两个间隔分布的第二凸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收容于两个所述第二焊接部之间,且两个所述第二凸部上设有罩设于所述第二焊接部的第二绝缘罩。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支架内嵌设有金属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包电池模组还包括模组框架,所述电池模块容置于所述模组框架内;
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汇流结构的所述金属件沿第三方向贯通所述极耳支架,所述金属件沿所述第三方向依次穿过所述模组框架的一侧及所述极耳支架,并从所述模组框架的另一侧穿出,以与电池包箱体形成连接;所述第三方向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和/或,至少一个所述中间汇流结构的所述金属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金属件分别锁紧于所述模组框架的两侧,并嵌设于所述极耳支架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框架上开设有凹槽,所述金属件的至少一端嵌设于所述凹槽内。
10.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软包电池模组。
CN202120345136.1U 2021-02-05 2021-02-05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ctive CN2148987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5136.1U CN214898777U (zh) 2021-02-05 2021-02-05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345136.1U CN214898777U (zh) 2021-02-05 2021-02-05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98777U true CN214898777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858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345136.1U Active CN214898777U (zh) 2021-02-05 2021-02-05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98777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3756A (zh) * 2021-02-05 2022-08-09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WO2023165234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WO2024055508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83756A (zh) * 2021-02-05 2022-08-09 恒大新能源技术(深圳)有限公司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WO2023165234A1 (zh) * 2022-03-04 2023-09-07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芯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CN116742290A (zh) * 2022-03-04 2023-09-1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包及车辆
WO2024055508A1 (zh) * 2022-09-14 2024-03-21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电芯模块和电池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898777U (zh)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JP5538629B2 (ja) 電圧検出ア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JP5154454B2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10289376B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
EP3836293A1 (en)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CN109904378B (zh) 锂电池储能模块及锂电池储能模组
EP3624218B1 (en) Battery module
CN212434733U (zh) 电芯顶盖结构和锂电池电芯
CN214477697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9203425U (zh) 输出极板、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4335854A (zh) 小型电池模块及具备其的电池组
CN216597893U (zh) 软包电芯模组及软包电池
CN114883756A (zh)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WO2024140426A1 (zh) 电池组及外部设备
CN210866417U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217562697U (zh) 一种电池组、电池包及汽车
CN218182418U (zh) 一种电池
CN216085239U (zh) 电池模组
CN110690529A (zh) 一种快速散热电池模组
CN114744340A (zh) 单体电池及电池包
CN211265583U (zh) 一种软包电池模组及用电设备
CN208189658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09822694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方形电池模组端板
CN114094258A (zh) 软包电池模组及其制造方法
KR20210069426A (ko) 전지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