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83717U - 基坑防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坑防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83717U
CN214883717U CN202121475992.5U CN202121475992U CN214883717U CN 214883717 U CN214883717 U CN 214883717U CN 202121475992 U CN202121475992 U CN 202121475992U CN 214883717 U CN214883717 U CN 2148837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device
plate
foundation ditch
foundation pit
pro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47599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明明
毛进
李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fth Engineering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Railway 19th Bureau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47599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837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837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837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防护装置。基坑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连接结构,连接于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之间,以使得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可相对转动;支撑底板,可活动地设置于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支撑底板的底部设置有钉板。该基坑防护装置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之间的角度可调,进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坑实现围挡的作用。能够根据地面高度不同进行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的问题。针对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该基坑防护装置的抓地力效果好,降低了施工人员的操作难度。

Description

基坑防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基坑防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坑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基础设计位置按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开挖前应根据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附近建筑物情况,决定开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开挖不深者可用放边坡的办法,使土坡稳定,其坡度大小按有关施工规定确定,开挖较深及邻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护方法,喷射混凝土护壁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连续墙和柱列式钻孔灌注桩连锁等方法,防护外侧土层坍入;在附近建筑无影响者,可用井点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区可采用天然冷气冻结法开挖等等。
防护装置可以有效的对基坑的周围进行保护,减少路人安全隐患,现有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且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防护装置底部支撑无法调节高度,且抓地力效果差,增加施工人员操作难度,不便于施工人员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基坑防护装置,能够适应不同形式的基坑,还能够提高基坑防护装置的抓地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防护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
连接结构,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防护装置本体之间,以使得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可相对转动;
支撑底板,可活动地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所述支撑底板的底部设置有钉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防护装置,通过连接结构将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连接,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之间的角度可调,进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坑实现围挡的作用。通过在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可活动地设置支撑底板,能够根据地面高度不同进行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的问题。针对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该基坑防护装置的抓地力效果好,降低了施工人员的操作难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
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
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防护装置本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装置本体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容纳槽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槽,所述第一转轴通过移动板连接有固定杆,所述移动板位于所述连接板内部的容纳空间中,所述固定杆穿出所述容纳空间且所述固定杆的端部置于所述固定槽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移动板的顶部与所述容纳空间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拉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底部的凹槽中,且所述支撑杆的底部安装有所述支撑底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所述支撑杆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多个限位槽,所述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限位槽配合以限定所述支撑杆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容纳槽,所述限位板通过第二转轴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转轴上套设有扭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防护装置本体上设置有反光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钉板为多个,多个所述钉板沿所述支撑底板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防护装置,通过连接结构将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连接,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之间的角度可调,进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坑实现围挡的作用。通过在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可活动地设置支撑底板,能够根据地面高度不同进行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的问题。针对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该基坑防护装置的抓地力效果好,降低了施工人员的操作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防护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杆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板安装于第一容纳槽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与防护装置本体安装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撑杆与支撑底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防护装置本体;102、支撑底板;104、钉板;106、连接杆;108、安装槽;110、第一转轴;112、连接板;114、第一容纳槽;116、固定槽;118、移动板;120、固定杆;122、容纳空间;124、拉簧;126、支撑杆;128、限位槽;130、限位板;132、第二容纳槽;134、第二转轴;136、扭簧;138、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基坑防护装置,包括:
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
连接结构,连接于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之间,以使得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可相对转动;
支撑底板102,可活动地设置于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支撑底板102的底部设置有钉板104。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基坑防护装置,通过连接结构将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连接,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之间的角度可调,进而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坑实现围挡的作用。通过在防护装置本体的底部可活动地设置支撑底板102,能够根据地面高度不同进行调节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的问题。针对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该基坑防护装置的抓地力效果好,降低了施工人员的操作难度。
具体来说,该基坑防护装置包括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防护装置本体100可以采用质量轻、强度高的材料制成,例如铝合金等材料。
为了保证该防护装置本体100更加醒目,在防护装置本体100上设置有反光条。这样一来,当有亮光照射到反光条时,反光条能够反射亮光,进而实现提醒行人或车辆的作用。
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在防护装置本体100上设置警示灯以进一步提升该防护装置本体100的警示效率。
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之间通过连接结构实现可转动地连接,这样一来,就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基坑实现围挡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连接处多为直接固定,无法根据基坑范围进行有效的角度调节的问题。
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接结构包括:
连接杆106,连接杆10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108;
第一转轴110,第一转轴110可转动地安装于安装槽108;
连接板112,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转轴110和防护装置本体100。
具体来说,连接杆10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108,在安装槽108中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转轴110,在第一转轴110上连接有连接板112,连接板112的另一端连接防护装置本体100。换而言之,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防护装置本体100可通过连接板112可转动地连接在连接杆106上。
参见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防护装置本体100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14,第一容纳槽114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槽116,第一转轴110通过移动板118连接有固定杆120,移动板118位于连接板112内部的容纳空间122中,固定杆120穿出容纳空间122且固定杆120的端部置于固定槽116中。
具体来说,在连接板112的内部形成有容纳空间122,在防护装置本体100的侧部设置有用于容纳连接板112的第一容纳槽114,在第一容纳槽114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杆120的端部的固定槽116。由此,固定杆120通过移动板118与第一转轴110实现连接。这样一来,当固定杆120的端部穿出容纳空间122并穿设至固定槽116中后,就能够实现连接板112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的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容纳槽114的高度略大于连接板112的厚度,这样能够保证连接板112能够在第一容纳槽114中转动。而且,移动板118同样设置于第一容纳槽114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移动板118的顶部与容纳空间12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拉簧124。
也即,当施工人员将固定杆120插入第一容纳槽114中的固定槽116后,拉簧124能够拉动移动板118向着靠近容纳空间122的顶部内壁的方向动作,这样一来,就能够保证固定杆120的端部始终插入于固定槽116中,进而保证了连接板112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的连接稳定性。当需要将连接板112拆下时,只需要向如图3所示的下方按压第一转轴110,第一转轴110向下移动,带动移动板118同步向下移动,移动板118向下移动时,能够带动固定杆120向下动作,固定杆120的端部从第一容纳槽114顶部的固定槽116中脱出,此时,即可将连接板112从防护装置本体100上拆下。
参见图4和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支撑杆126,支撑杆126可活动地插设于防护装置本体100底部的凹槽138中,且支撑杆126的底部安装有支撑底板102。
具体地说,支撑杆126能够相对于防护装置本体100在竖直方向上动作,在支撑杆126的底部安装有支撑底板102。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不同地面高度进行调节。而针对基坑路面多为泥泞道路,高低坡度不同的情况,该防护装置能够灵活地调节高度,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沿支撑杆126的高度方向,在支撑杆126上设置有多个限位槽128,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130,限位板130与限位槽128配合以限定支撑杆126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的相对位置。
参见图4,沿支撑杆126的高度方向,在支撑杆126上设置有多个限位槽128,在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130,限位板130插设于限位槽128中后,就能够限定支撑杆126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的相对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32,限位板130通过第二转轴134连接于第二容纳槽132。
参见图4,具体地说,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32,第二容纳槽132呈竖直方向开设在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在第二容纳槽132中设置有第二转轴134,第二转轴134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容纳槽132中,第二转轴134的第二端连接有限位板130。需要说明的是,限位板130为可转动地形式,以及,当限位板130转动到限位槽128中后,支撑杆126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相互限位。当限位板130转出限位槽128后,支撑杆126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相互解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二转轴134上套设有扭簧136。
换而言之,当施工人员将限位板130从限位槽128中转出后,施工人员可以调节支撑杆126与防护装置本体100的相对位置,当施工人员松开限位板130后,限位板130能够在扭簧136的作用下自动复位。
支撑底板102用于支撑防护装置本体100,在支撑底板102的底部设置有朵儿钉板10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钉板104为多个,多个钉板104沿支撑底板102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通过设置支撑底板102和钉板104的配合使用,增加了支撑底板102的抓地能力,降低了施工人员操作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
连接结构,连接于相邻两个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之间,以使得相邻两个防护装置本体(100)可相对转动;
支撑底板(102),可活动地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所述支撑底板(102)的底部设置有钉板(1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连接杆(106),所述连接杆(10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安装槽(108);
第一转轴(110),所述第一转轴(110)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安装槽(108);
连接板(112),所述连接板(11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转轴(110)和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的侧部设置有第一容纳槽(114),所述第一容纳槽(114)的顶部设置有固定槽(116),所述第一转轴(110)通过移动板(118)连接有固定杆(120),所述移动板(118)位于所述连接板(112)内部的容纳空间(122)中,所述固定杆(120)穿出所述容纳空间(122)且所述固定杆(120)的端部置于所述固定槽(116)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118)的顶部与所述容纳空间(12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拉簧(12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杆(126),所述支撑杆(126)可活动地插设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底部的凹槽(138)中,且所述支撑杆(126)的底部安装有所述支撑底板(10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支撑杆(126)的高度方向,在所述支撑杆(126)上设置有多个限位槽(128),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限位板(130),所述限位板(130)与所述限位槽(128)配合以限定所述支撑杆(126)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的相对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容纳槽(132),所述限位板(130)通过第二转轴(134)连接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3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轴(134)上套设有扭簧(136)。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装置本体(100)上设置有反光条。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坑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钉板(104)为多个,多个所述钉板(104)沿所述支撑底板(102)的宽度方向和/或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CN202121475992.5U 2021-06-30 2021-06-30 基坑防护装置 Active CN2148837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992.5U CN214883717U (zh) 2021-06-30 2021-06-30 基坑防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475992.5U CN214883717U (zh) 2021-06-30 2021-06-30 基坑防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83717U true CN214883717U (zh) 2021-11-26

Family

ID=78907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475992.5U Active CN214883717U (zh) 2021-06-30 2021-06-30 基坑防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837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7296B2 (en) Anchor post
CN214530689U (zh) 一种建筑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KR20070117059A (ko) 절취사면 보강토옹벽 구조물
CN214883717U (zh) 基坑防护装置
CN110230273A (zh) 一种小型危岩落石的防护结构
CN207714344U (zh) 一种用于复杂山区路堑边坡的被动防护网
US6394700B1 (en) Highway underdrain plastic apron endwall with anti-floatation wings
US20160312427A1 (en) Embankment Support
CN216664149U (zh) 一种基坑用稳定性好的支撑装置
EP2478172B1 (en) Anchor post
CN213329058U (zh) 一种岩土工程边坡的防渗水结构
CN214883731U (zh) 一种岩土混合边坡道路防护轻型廊道结构
CN205591134U (zh) 浮动立柱防护网构造
WO2015059579A2 (en) Anchor post
CN210797574U (zh) 一种建筑用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CN111119209A (zh) 一种深路堑绿色防护结构、路堑防护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KR200408086Y1 (ko) 탈부착용 제설모래 거치대를 갖는 가드레일 지주활용교통표지판 지주
CN220849165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基坑护栏
CN214272077U (zh) 一种土建施工用护坡防护装置
CN217325122U (zh) 一种市政道路基坑安全防护装置
CN211816277U (zh) 一种城建路面基坑防护结构
CN219931005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5801852U (zh) 一种基坑监测装置
CN217325477U (zh) 道路建设用路基挡土结构
CN217681762U (zh) 隧道进洞口段加固防护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