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48636U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 Google Patents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48636U
CN214848636U CN202121104327.5U CN202121104327U CN214848636U CN 214848636 U CN214848636 U CN 214848636U CN 202121104327 U CN202121104327 U CN 202121104327U CN 214848636 U CN214848636 U CN 2148486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layer
signal lines
out layer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10432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妍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10432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486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486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486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本公开的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域,扇出区域用于将像素电路区域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扇出至弯折区;扇出区域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和至少一层第三扇出层;第一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第二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二信号线;第三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本公开有利于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

Description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尤其涉及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已经增加。另外,随着显示装置已变得更薄和更轻质,其潜在用途的范围已逐渐扩大。为了增加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区域的尺寸,可以减小所谓的无效空间。
例如,可以从缩小显示面板边框的设计出发,下边框的宽度的缩小是主要限制。目前的显示面板,为了缩小下边框,采将驱动芯片直接绑定在基板上。然而显示有效下边框仍受布线、弯折半径等限制,无法减小。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域,所述扇出区域用于将像素电路区域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扇出至弯折区;所述扇出区域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和至少一层第三扇出层;所述第一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二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三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所述扇出区域当前存在的已知层结构中;或者,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通过绝缘材料在所述扇出区域中形成的新增层结构中。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已知层结构为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的屏蔽层延伸至所述扇出区域的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增层结构位于第一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同一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结构或所述第二层结构更远离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的层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层结构为所述第一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为所述第二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到所述第三扇出层中。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所述新增层结构中时,所述第三扇出层延伸至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以在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内,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到所述第三扇出层。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小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布设于同一扇出层时第一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小于将所有第二信号线布设于同一扇出层时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其中,所述下边沿线为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与所述扇出区域连接处形成的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为使得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所确定的倾斜角度;所述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为使得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所确定的倾斜角度。
在一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延伸至弯折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相间布设。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阵列基板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与所述第三扇出层之间,用于遮挡由所述第三扇出层反射的光线。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设置在与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相邻,且靠近所述第三扇出层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常,显示面板中包括多种驱动元件,这些驱动元件的信号线需经过扇出区域,与电路板连接。本公开通过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一扇出层上的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一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一信号线的密度减小。即相较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全部布设在第一扇出层,本公开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扇出层上用于布设第一信号线的区域空间更大,即能够调整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间距的空间更大。基于此,在本公开的设置中,可以在布设第一信号线时,能够将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调整得更小。由于第一信号线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当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减小,第一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相应的减小。
相应的,本公开将部分第二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二扇出层上的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二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二信号线的密度减小。即相较于将所有第二号线全部布设在第二扇出层,本公开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扇出层上用于布设第二信号线的区域空间更大,即能够调整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间距的空间更大。本公开的设置,相较于将所有第二信号线全部布设同一扇出层上,能够将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调整得更小。由于第二信号线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当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减小,第二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相应的减小。
综上,本公开通过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能够使得通过调整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倾斜角度的方式,缩小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进而缩小扇出区域的长度,缩小显示面板下边框。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扇出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二扇出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扇出区域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换线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对用于显示各种图像的显示装置的需求已经增加。另外,随着显示装置已变得更薄和更轻质,其潜在用途的范围已逐渐扩大。为了增加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区域的尺寸,可以减小所谓的无效空间。
例如,可以从缩小显示面板边框的设计出发,下边框的宽度的缩小是主要限制。目前的显示面板,为了缩小下边框,采将驱动芯片直接绑定在基板上。然而显示有效下边框仍受布线、弯折半径等限制,无法减小。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出区域,扇出区域用于将像素电路区域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扇出至弯折区;扇出区域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和至少一层第三扇出层;第一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第二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二信号线;第三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
通常,显示面板中包括多种驱动元件,这些驱动元件的信号线需经过扇出区域,与电路板连接。本公开通过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一扇出层上的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一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一信号线的密度减小。
在实际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布设信号线时可以采用软件生成布图,例如,输入布线间距和信号线数量,能够自动生成布图。因此信号线数量越少,通过软件生成的布图相对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越小小。
即相较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全部布设在第一扇出层,本公开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一扇出层上用于布设第一信号线的区域空间更大,即能够调整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间距的空间更大。本公开的设置,相较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全部布设于同一扇出层上,能够将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调整得更小。由于第一信号线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当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减小,第一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相应的减小。
相应的,本公开将部分第二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二扇出层上的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二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二信号线的密度减小。即相较于将所有第二号线全部布设在同一扇出层,本公开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二扇出层上用于布设第二信号线的区域空间更大,即能够调整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间距的空间更大。本公开的设置,相较于将所有第二信号线全部布设于第二扇出层上,能够将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调整得更小。由于第二信号线的长度没有发生变化,当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减小,第二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相应的减小。
综上,本公开通过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能够使得通过调整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倾斜角度的方式,缩小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进而缩小扇出区域的长度,缩小显示面板下边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透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本公开提供一种阵列基板,本公开的阵列基板可以应用于显示面板。例如,如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包括:显示区域110和非显示区域120,显示区域110设置为能够显示画面。显示区域中包括水平、垂直布局信号线构成,还有驱动电压(VDD)104,公共电压(VSS)105、输出电路(GOA)103、集成电路(IC,integrated circuit)109、柔性电路板(FPC)111等。显示区域通常采用AA区代指。
显示区域110周围包括有测试单元(Cell Test)、静电放电电路(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102、以及布线区,布线区为AA区引入需要信号线布局走线区域。
通常,在显示面板的周围设置有丝印油墨,利用丝印油墨可以遮挡显示区域周围的部件和走线等,避免这些部件和走线外显,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通常所说的非显示区域120可以认为是显示面板的下边框,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需要与电路板相连接,通过芯片、电路板的操控,像素电路才能正确地发挥功能。
因此,像素电路可以包括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通常采用从显示面板的下边框扇出,然后连接于电路板。如图1所示,本公开的像素电路从扇出区域106扇出。
本公开中所示的像素电路区域可以包括像素电路走线的区域,即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从像素驱动单元至扇出区域之间的区域。
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为OLED(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也可以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Electroluminesence Display,OLED)。OLED属于一种电流型的有机发光器件,是通过载流子的注入和复合而致发光的现象,发光强度与注入的电流成正比。
OLED在电场的作用下,阳极产生的空穴和阴极产生的电子就会发生移动,分别向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注入,迁移到发光层。当二者在发光层相遇时,产生能量激子,从而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OLED显示屏可以由基板、阴极、阳极、空穴注入层(HIL)、电子注入层(EIL)、空穴传输层(HTL)、电子传输层(ETL)、电子阻挡层(EBL)、空穴阻挡层(HBL)、发光层(EML)等部分构成。
OLED包括AMOLED(Act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和PMOLED(Passive-matrix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被动矩阵有机电激发光二极管)。
PMOLED具有条状的阳极,以及条状的阴极。并且阴极条和阳极条处于相互垂直的位置。每个阴极条和阳极条的相重叠的部分,表示的是PMOLED的一个像素。对于这一单一的像素点,它需要外加电路对其特定的阳极条阴极条输出电流,从而使这个像素点发光。而发光的强度与施加的电流相关。
AMOLED具有整层的阴极和阳极,并且阴极和屏幕中间多了一层薄膜晶体管(TFT)阵列,用于接受数据然后确定输送至每一个像素的电流,以此来控制各像素点的显示,进而决定最终的显示画面。
具体地,本公开的显示面板为柔性OLED,OLED很薄,可以装在塑料或金属箔片等柔性材料上,形成柔性OLED。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的非显示区域中还包括弯折区107。
目前的技术尚无法做到将柔性OLED对折,而是存在一定角度的弯折。这样使得非显示区域中还包括部分的弯折区107。如2所示,弯折区107部分可以弯折至显示面板的背侧面,部分则位于显示面板的下边框。
如图1所示,非显示区域120还包括包含扇出连接区域108、驱动电压(VDD)104,公共电压(VSS)105、静电放电电路(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102、测试阵列(ArrayTest)、有效封装宽度、触控单元走线等。
由于扇出连接区域108、驱动电压(VDD)104,公共电压(VSS)105、静电放电电路(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102、测试阵列(Array Test)、有效封装宽度、触控单元走线等可以通过弯折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侧面,因此这部分实际上并不会对下边框的面积大小造成影响。
能够对下边框的面积造成影响的主要是扇出区域106以及部分弯折区107,因此扇出区域106以及部分弯折区107共同形成了有效下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没有限定扇出区域具体属于显示区域还是属于非显示区域。只要是用于布设信号线扇出的区域均可以称为是扇出区域。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扇出区域106包括第一扇出层121、第二扇出层122和第三扇出层123。
如图3所示,第一扇出层121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第一信号线1212。
如图3所示,第二扇出层122布设有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
如图3所示,第三扇出层123上可以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
在本公开中,布设于第三扇出层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可以设置为相间布置,相间布置有利于均衡局部位置布线的密度。
这样的设置,不仅能够减少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和减少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的数量,还可以优化第一信号线布线于第三扇出层的路径,以及第二信号线布线于第三扇出层的路径。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扇出层121、第二扇出层122、第三扇出层123位于扇出区域106。
在本公开中,,第三扇出层可以设置为位于通过绝缘材料在扇出区域中形成的新增层结构中。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中,第三扇出层123是新增层结构,即在已有的阵列基板的功能层中增加了一层结构,用于布设信号线。且第三扇出层123包括第三绝缘层1231,通过在第三绝缘层上布设信号线形成了第三扇出层。
采用多增加一层第三扇出层123,通过在第三扇出层123上布线,设置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来减少在第一扇出层121上的第一信号线的密度,并减小第二扇出层122上第二信号线的密度。
由于密度减小,在第一扇出层上可以用于布设第一信号线的空间增大,相应的,可以用于调整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线之间的倾斜角度的空间就越大。基于此,本公开的设置,可以将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之间的倾斜角度设置为小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布设于同一扇出层时第一信号线与下边沿之间的倾斜角度。
并且,将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之间的倾斜角度设置为小于将所有第二信号线布设于同二扇出层时第二信号线与下边沿之间的倾斜角度。
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一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缩小,同时,第二信号线在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缩小,进而缩小扇出区域的长度,缩小显示区域下边框。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的具体数值,以及第二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的具体数值,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一扇出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下边沿线1214为在第一扇出层121所在的平面内,像素电路区域1213与扇出区域106连接处形成的线。
如图4所示,在第一扇出层121中,下边沿线可以称为第一下边沿线1214,相应的也可以将第一信号线1212相较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称为第一倾斜角度θ1
在本公开中,可以调整第一扇出层121中第一信号线1212相对于第一下边沿线1214的第一倾斜角度θ1。例如可以在保证实施例能够达到相应功能的同时,将第一倾斜角度θ1减小到最小。
具体地,扇出区域中通常包括多条信号线,相邻的信号线之间需要存在一定的预设间距,如小于该预设间距,相邻的信号线之间可能会存在相互信号干扰的问题。
在本公开中,可以将第一倾斜角度θ1减小到最小,此时,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为最近,即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这样的设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第一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域之间的距离。即可以进一步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提升屏占比。
在本公开中,第一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越少,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可以设置的越小。可理解的是,当第一扇出层的第一信号线足够少时,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可以设置的足够小,从而使得扇出区域的长度足够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必须将第一倾斜角度θ1减小到最小,即本公开并不限于将,第一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调整为等于第一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整个显示面板的设计需求,来具体地设定第一倾斜角度θ1的大小,具体地设定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只要能够达到缩小下边框的效果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受到整个显示面板或者终端的部件布局,能够布线于第三扇出层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受限。即第一扇出层上减少的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受限,相应的,第一扇出层上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的减小程度就有限,此时,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这样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同时,还可以满足显示面板或者终端的其他的部件的布局设置。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出区域的长度还需要保证VDD、VSS、dam1和dam2的占用空间,即扇出区域的长度需要减少的长度有限。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为了满足扇出区域的长度限定,还可以以大于第一信号线发生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的调节调整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使得扇出区域的长度等于因其它结构的限制扇出区域需要设置的长度,以此来提高第一信号线中信号传输的效果。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第二扇出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和图5所示,第二下边沿线1224为在第二扇出层122所在的平面内,像素电路区域1223与扇出区域106连接处形成的线。
在第二扇出层122中,下边沿线可以称为第二下边沿线1224,相应的也可以将第二信号线1222相较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称为第二倾斜角度θ2
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中,可以调整第二扇出层122中第二信号线1222相对于第二下边沿线1224的第二倾斜角度θ2。例如可以在保证实施例能够达到相应功能的同时,将第二倾斜角度θ2减小到最小。
在本公开中,可以将第二倾斜角度θ2减小到最小,此时,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为最近,即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这样的设置,可以在进一步减小第二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域之间的距离。即可以进一步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提升屏占比。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必须将第二倾斜角度θ2减小到最小,即本公开并不限于将,第二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调整为等于第二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可以根据整个显示面板的设计需求,来具体地设定第二倾斜角度θ2的大小,具体地设定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只要能够达到缩小下边框的效果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受到整个显示面板或者终端的部件布局,能够布线于第三扇出层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受限。即第二扇出层上减少的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受限,相应的,第二扇出层上第二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的减小程度就有限,此时,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二信号线相互之间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这样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同时,还可以满足显示面板或者终端的其他的部件的布局设置。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扇出区域的长度还需要保证VDD、VSS、dam1和dam2的占用空间,即扇出区域的长度需要减少的长度有限。
在这样的实施例中,为了满足扇出区域的长度限定,还可以以大于第二信号线发生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的调节调整第二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使得扇出区域的长度等于因其它结构的限制扇出区域需要设置的长度,以此来提高第二信号线中信号传输的效果。
在本公开中,第一信号线1212和第二信号线1222布设于第三扇出层123。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第三扇出层123中的第一信号线1212和第二信号线1222可以位于扇出区域106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将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布设于扇出区域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也可以部分位于扇出区域,部分位于像素电路区域中。
在本公开中,布设于第三扇出层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可以根据相应的阵列基板的设置需求具体地布设。例如,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三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根据第一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和\或根据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确定;并且,第二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根据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和\或根据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确定。
具体地,当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在第三扇出层上相间布设时,可以根据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调整第一信号线相较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并调整第二信号线相较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使得相邻的第一信号线与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者等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
或者,在第三扇出层上,也可以将多条第一信号线相邻设置,第二信号线穿插其中。在这种布设方式中,可以综合考虑根据第一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以及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确定第三扇出层上的信号线的布设间距。
或者多条第二信号线相邻设置,第一信号线穿插其中。在这种布设方式中,可以综合考虑根据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以及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确定第三扇出层上的信号线的布设间距。
这样的设置,可以将第三扇出层上,有利于减少第一信号线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也有利于减少第二信号线从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方向上占用的距离,进而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上的下边框。
图6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模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三扇出层123延伸至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以在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内,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通过过孔布设到第三扇出层123。
如图6所示,像素电路区域位于显示区域110,第三扇出层123可以延伸至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
具体地,如图6所示,在第三扇出层123中,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的一端位于像素电路区域,另一端位于扇出区域中。这样的设置,使得第三扇出层123上用于布设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空间增大,即可以布设更多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相应的,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少位于第一信号层中的第一信号线的数量,使得第一扇出层中的第一扇出线的密度进一步减小。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倾斜角度,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一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
同样,这样的设置,也可以进一步减少位于第二信号层中的第二信号线的数量,使得第二扇出层中的第二扇出线的密度进一步减小。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第一倾斜角度,从而进一步减少第二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
通过对第一倾斜角度和第二倾斜角度进一步减少,可以进一步缩短扇出区域中由所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距离。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扇出层121包括第一绝缘层1211,第一绝缘层1211上设置有第一过孔,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设置于第一绝缘层1211,部分第一扇出线1212可以通过第一过孔布设于第三扇出层123。
在本公开中,层结构可以是阵列基板中具有一定功能的层,在该层中,也可以设置有其他部件,所设置的其他部件不会对层结构造成改变。
例如,第一层结构可以为第一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第一层结构中包括但不限于第一绝缘层和第一信号线,即第一层结构中并不限于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一层结构也可以包括有其他部件,通常,这些部件在该层得平面方向上延伸,因此有时为了形容得更清楚,可以将这些部件称为某功能层。例如,第一扇出层就是一种功能部件,或者称为功能层。
相应的,第二层结构为第二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第二层结构中包括但不限于第二绝缘层和第二信号线,即第二层结构中并不限于包括第二扇出层。第二层结构也可以包括有其他部件,通常,这些部件在该层得平面方向上延伸,因此有时为了形容得更清楚,可以将这些部件称为某功能层。例如,第二扇出层就是一种功能部件,或者称为功能层。
第三扇出层可以位于已知层结构中,也可以位于新增层结构中。具体地,如第三扇出层位于已知层结构中,可以与其他部件一起设置在该层结构中,且不对该部件的功能造成影响。
如第三扇出层位于新增层结构中,即该新增层结构为本公开中用于布设第三信号线所增加的一层。在实际的生产中,在增加了新增层结构以后,也可以在该新增层结构中设置其他部件,只要不与第三扇出层相互影响即可。
在本公开中,如图3所示,第二扇出层122包括第二绝缘层1221,第二绝缘层1221上设置有第二过孔,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设置于第二绝缘层1221,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通过第二过孔布设于第三扇出层123。
在本公开中,第一扇出层也可以称为GE2,第二扇出层也可以称为GE1。在本公开的显示模组上增加一层模组(Mask),即第三扇出层,第三扇出层也可以称为GE0,将GE2和GE1通过过孔延伸到GE0,GE0走线延伸到AA区下侧。
本公开通过纵向增加一层金属走线,来缩小下边框横向的布线空间,从而缩下了下边框。
在本公开中,可以相应减小第一绝缘层1211、第二绝缘层1221,以及第三扇出层123的第三绝缘层1231的厚度。这样的设置,可以在减小下边框横向布线空间的同时,还能避免增加显示模组的纵向厚度。
这样的设置,不仅可以增加显示面板的屏占比的同时,还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仅设置一层第三扇出层,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有多层第三扇出层。这样,每一层第三扇出层上均可以布设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
即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扇出层上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即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一扇出层上像素电路区域至弯折区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下边框的长度。
这样的设置,还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二扇出层上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即可以进一步减小第二扇出层上像素电路区域至弯折区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下边框的长度。在本公开中,第一绝缘层可以称为GI2,第二绝缘层可以被称为GI1,第三绝缘层也可以被称为GI。
具体地,在本公开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可以包括至少一种无机绝缘材料: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氧化铝(Al2O3)、氧化钛(TiO2)、氧化钽(Ta2O5)、氧化铪(HfO2)和氧化锌(ZnO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第二绝缘层、第三绝缘层可以包括包含以上无机绝缘材料的单层或多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像素所在层129,像素所在层129设置于第一扇出层121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扇出层位于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的同一侧,且第三扇出层相较于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远离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如以显示面板的显示侧为上方,背侧为下方,即可以认为是,第三扇出层123与第一扇出层121和第二扇出层122均位于显示面板的背侧。
如图3和图6所示,像素所在层129位于扇出层的上方,且第一扇出层121设置于第二扇出层122的上表面,第三扇出层123位于第二扇出层122的下表面。
这样的设置,有利于在生产制造中,在第二扇出层下方增加第三扇出层即可,而不需要同时对其他的扇出层进行改动,有利于简化生产制造工艺。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的具体空间位置。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可以任意排列,只要能够达到相应的目的即可。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影响信号传输的情况下,第三扇出层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扇出层的下表面,并且第二扇出层设置于第三扇出层的下表面。
或者,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三扇出层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扇出层的上表面,第二扇出层设置在第一扇出层的下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之间设置为相互贴合,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之间也可以设置为不贴合,即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其他功能层。
例如,在本公开中,新增层结构位于第一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同一侧,由于第一扇出层设置在第一层结构,第二扇出层设置在第二层结构。当第三扇出层设置在新增层结构时,可以认为,第三扇出层位于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的同一侧。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可以设置为第一扇出层设置于第二扇出层的上表面,第二扇出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缓冲层,在缓冲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三扇出层。在第三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之间还存在一层缓冲层,即第三扇出层距离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的距离增加。
这样的设置,使得多条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比较小,因此可以采用交叠布线或者部分交叠布线,所以大大减轻了扇出区域布线压力。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都可以采用成熟的曝光和刻蚀工艺,不需要缩小线宽线距,进而可以保证布线的良率,避免信号线之间以及扇出层之间发生串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如前述实施例所示,第三扇出层可以设置为位于通过绝缘材料在扇出区域中形成的新增层结构中。但本公开并不限于此,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三扇出层还可以位于扇出区域当前存在的已知层结构中。
即可以在利用阵列基板中已有的功能层,在该功能层上布设信号线,使得该功能层可以作为第三扇出层,得以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布设于该功能层中,以此减小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上布设的信号线数量,达到减小显示面板下边框的目的。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扇出区域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显示区域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阵列基板的换线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一种阵列基板,包括扇出区域,扇出区域用于将像素电路区域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扇出至弯折区;扇出区域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和至少一层第三扇出层;第一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第二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二信号线;第三扇出层布设有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
如图7、图8和图9所示,本公开的阵列基板还可以包括屏蔽层137;屏蔽层137从像素电路区域延伸至扇出区域,且在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内设置有金属片1233。
在本公开中,屏蔽层137可以用于进行静电屏蔽,以改善显示面板残像。例如,可以在一层阻障薄膜(Barrier Film)上布设金属片或者金属网以形成金属屏蔽层。具体地,可以采用金属钼材料形成金属片。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已知层结构可以为屏蔽层137,且屏蔽层137从像素电路区域延伸至扇出区域。在本公开中,第三扇出层可以位于屏蔽层137中,换言之,可以在屏蔽层137的扇出区域中布设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具体地,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通过过孔布设到屏蔽层137。
在本公开中,屏蔽层137的金属片1233可以设置在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内,即屏蔽层137的金属片1233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120内,而位于扇出区域的屏蔽层137上可以不设置金属片。这样的设置足以对显示区域下方的空间进行静电屏蔽,同时,还可以节约材料以及加工工艺。
这样的设置,屏蔽层137上位于扇出区域的位置为阻隔薄膜。在本公开中,可以利用屏蔽层137布设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和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即将屏蔽层137配置为第三扇出层。
由于屏蔽层137在扇出区域的位置不设置有金属片,因此可以在扇出区域内,将部分第一信号线1212通过过孔布设到屏蔽层137,也可以将部分第二信号线1222通过过孔布设到屏蔽层137。
具体地,可以在显示区域120和扇出区域106的交界处设置过孔,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布设在屏蔽层137。通常,可以将显示区域120和扇出区域106的交界处称为第一换线区135。
如图8所示,在扇出区域106和弯折区107的交界处,也可以设置有过孔,使得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到相应的功能层。通常,可以将扇出区域106和弯折区107的交界处称为第二换线区136。
这样的设置,一方面,通过屏蔽层137分担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使得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距离缩小,即如图8所示,L的长度减小。
另一方面,屏蔽层137为阵列基板已有的结构,本公开这样的设置,在在不增加mask和膜层的基础上实现下边框的缩小,可以避免阵列基板的厚度增加,有利于实现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并且,还可以节约生产成本,缩减生产工艺。
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屏蔽层137上位于显示区域的位置也可以设置为部分设置金属片,具体可以是,在显示区域内靠近扇出区域的位置不设置金属片。这样,可以在显示区域内,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和部分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在屏蔽层137的显示区域内。这样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减小显示面板的下边框。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第一扇出层121设置在第二扇出层122的上表面。第二扇出层122的下表面设置有缓冲层134,第三扇出层设置在缓冲层134的下表面。
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在第三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之间还存在一层缓冲层,即第三扇出层距离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的距离增加。这样的设置,使得多条信号线之间的寄生电容比较小,因此可以采用交叠布线或者部分交叠布线,所以大大减轻了扇出区域布线压力。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第三扇出层都可以采用成熟的曝光和刻蚀工艺,不需要缩小线宽线距,进而可以保证布线的良率,避免信号线之间以及扇出层之间发生串扰。
在本公开中,如图7、图9和图10所示,驱动电压104和公共电压105可作为第一信号线1212,驱动电压104和公共电压105也可作为第二信号线1222。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将屏蔽层137配置为第三扇出层,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其他的功能层配置为第三扇出层用于布设信号线。
在本公开中,像素所在层129可以被称为像素限定层(PDL,Pixel DefinitionLayer),像素限定层可以通过包括暴露像素电极的中央部分的开口来限定像素的发射区域。另外,像素限定层可以通过增加像素电极的边缘与位于像素电极上方的相对电极之间的距离防止在像素电极的边缘处发生电弧等。
本公开提供的阵列基板还可以包括遮光层,遮光层可以设置在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与第三扇出层之间,用于遮挡由第三扇出层反射的光线。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遮光材料阻隔光线,避免被下方如第三扇出层中的反光,造成显示面板出现显示不均匀等显示不良。
例如,在一实施例中,遮光层可以设置在与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相邻,且靠近第三扇出层的一侧,这样可以避免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的反光造成显示不亮的问题出现。
具体地,像素所在层129包括第一基底层,以及设置于第一基底层上的像素块。第一基底层可以包括有机绝缘材料,诸如聚酰亚胺、聚酰胺、丙烯酸树脂、BCB、HMDSO或酚醛树脂。
遮光层可以是第一基底层,即第一基底层可以包括遮光材料,设置为阻隔下方的光线穿过。
例如,第一基底层可以采用黑色亚克力等遮光材料。通过引入黑色亚克力,可以吸收下方金属层的反射光,来降低因为像素下方金属走向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显示差异。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于将第一基底层设置为遮光层。本公开的遮光层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任意位置,只要能够达到遮挡由第三扇出层反射的光线的目的即可。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模组还包括平坦层,平坦层设置于像素所在层129的下方,平坦层包括遮光材料,设置为阻隔下方的光线穿过。
这样的设置,可以利用遮光材料阻隔光线,避免被下方的第三扇出层的反光,造成显示面板出现显示不均匀等显示不良。
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公开中,平坦层可以包括第一平坦层(PLN1)127以及第一平坦层127上方的第二平坦层(PLN2)128可以布置在第二平坦层128上。
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布置在源电极和漏电极上。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使像素电路PC的顶表面平坦化,以使其上将定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表面平坦化。
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包括:诸如苯并环丁烯(BCB)、聚酰亚胺、六甲基二硅醚(HMDSO)、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聚苯乙烯(PS)的通用聚合物、具有酚基基团的聚合物衍生物、丙烯酸类聚合物、酰亚胺类聚合物、芳基醚类聚合物、酰胺类聚合物、氟基聚合物、对二甲苯类聚合物、乙烯醇类聚合物和它们的共混物。
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包括无机材料。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包括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氮氧化硅(SiON)、氧化铝(Al2O3)、氧化钛(TiO2)、氧化钽(Ta2O5)、氧化铪(HfO2)或氧化锌(ZnO2)。
在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包括无机材料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执行化学平坦化抛光。第一平坦层127和第二平坦层128可以包括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两者。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可以在基底的显示区域中定位在第二平坦层128上,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包括像素电极、中间层和相对电极,相对电极面对像素电极,中间层220介于相对电极和像素电极之间。
像素电极可以布置在第二平坦层128上。像素电极210可以包括(半)透明电极或反射电极。在一些示例实施例中,像素电极210可以包括反射层和位于反射层上的透明或半透明电极层,反射层包括银(Ag)、镁(Mg)、铝(Al)、铂(Pt)、钯(Pd)、金(Au)、镍(Ni)、钕(Nd)、铱(Ir)、铬(Cr)或者它们的化合物。透明或半透明电极层可以包括氧化铟锡(ITO)、氧化铟锌(IZO)、氧化锌(ZnO)、氧化铟(In2O3)、氧化铟镓(IGO)和氧化铝锌(AZO)中的至少一种。
如图3和图6所示,像素限定层可以布置在第二平坦层128上。
在本公开中,遮光层也可以是第一平坦层127,即第一平坦层127还可以包括遮光材料,例如黑色亚克力灯遮光材料。通过引入黑色亚克力,可以吸收下方金属层的反射光,来降低因为像素下方金属走向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显示差异。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也可以是第二平坦层128,即第二平坦层128还可以包括遮光材料,例如黑色亚克力灯遮光材料。通过引入黑色亚克力,可以吸收下方金属层的反射光,来降低因为像素下方金属走向密度不同而造成的显示差异。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一化学气相镀膜(CVD1)130,CVD用于沉积大多数膜层,通常称作“膜层”,作为电介质层(绝缘层)或半导体(部分导体)应用于OLED中。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二化学气相镀膜(CVD2)133,CVD用于沉积大多数膜层,通常称作“膜层”,作为电介质层(绝缘层)或半导体(部分导体)应用于OLED中。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喷墨印刷板(IJP,inkjet printing)131,利用IJP可以将有机发光元件的材料制作于阵列基板上。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有机发光层(EL film)132。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多晶硅层(Poly)124。在多晶硅层124下方还可以设置有薄膜封装层125。薄膜封装层125可以布置在相对电极上,以保护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免受外部湿气和氧的影响。
薄膜封装层125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有机封装层和至少一个无机封装层。薄膜封装层125可以完全地覆盖显示区域,并且可以延伸到周围区域,以覆盖周围区域的一部分。
薄膜封装层125可以包括第一无机封装层、第二无机封装层和有机封装层,第二无机封装层布置在第一无机封装层上方,并且有机封装层介于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之间。
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可以包括氧化铝(Al2O3)、氧化钛(TiO2)、氧化钽(Ta2O5)、氧化铪(HfO2)、氧化锌(ZnO2)、氧化硅(SiO2)、氮化硅(SiNx)和氮氧化硅(SiON)中的至少一种无机材料。
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可以包括包含以上材料的单层或多层。第一无机封装层和第二无机封装层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或不同的材料。
有机封装层可以包括单体类材料或聚合物类材料。有机封装层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酰亚胺、聚乙烯磺酸酯、聚甲醛、聚丙烯酸酯、六甲基二硅醚、丙烯酸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等)或者它们的任意组合。
如图3和图6所示,显示模组还可以包括聚酰亚胺层(PI)126,PI的分子结构十分稳定,具有高模量、高强度、耐高低温、轻质、阻燃等特性,用于显示面板中,能够保护显示面板免遭外部冲击。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模组包括相背设置的显示面和与背侧面,显示模组140的一端向背侧面的方向弯曲并延伸,依次形成显示部141、弯折部142和延伸部143。
在本公开中,如图1、图2、和图11所示,弯折部142位于弯折区107,即弯折部142也位于下边框。
在本公开中,第三扇出层123中的第一信号线1212和第二信号线1222还可以设置为通过过孔延伸至弯折区107。
具体地,第三扇出层123中的第一信号线1212和第二信号线1222可以通过过孔延伸至第一扇出层121,经过第一扇出层121然后延伸至弯折区107。
或者,第三扇出层123中的第一信号线1212和第二信号线1222也可以通过过孔延伸至第二扇出层122,经过第二扇出层122然后延伸至弯折区107。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通过哪一层延伸至弯折区,只要能够达到目的即可。
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模组140的上方还设置有偏光片(POL)150,偏光片150通过光学胶(OCA)160粘结于玻璃盖板170的下方。
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背板模组180,背板模组180的上表面贴合于显示部141的背侧面。背板模组180的下表面贴合于延伸部143的背侧面。
如图11所示,背板模组180包括于显示模组的背侧面相贴合的第一背板(BP1)181,第一背板181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一部分和位于非显示区域的第二部分。
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背板模组18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背板181下方的缓冲层。
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设置于缓冲层下方的加强层184。在本公开中,加强层也可以称为stiffener、补强板,有利于保护显示面板免受外力冲击。
如图11所示,在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网纹胶层(EMBO)182、泡沫层(Foam)183、第二背板185。
在本公开中,如图11所示,背板模组180还可以包括第二背板(BP2)186,第二背板186包括位于显示区域的第一部分和位于非显示区域的第二部分。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阵列基板。
本公开通过将部分第一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一扇出层上的第一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一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一信号线的密度减小。基于第一扇出层的密度减小,同时还对第一扇出层中多条第一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得多条第一信号线布设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将第一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距离缩小。
相应的,本公开将部分第二信号线布设于第三扇出层,使得布设于第二扇出层上的第二信号线的数量减少,这样使得第二扇出层上布设的第二信号线的密度减小。基于第二扇出层的密度减小,同时还对第二扇出层中多条第二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得多条第二信号线布设得更加紧密,这样可以将第二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距离缩小。综上,本公开通过减小第一扇出层和第二扇出层中像素电路区域到弯折区的距离,可以达到缩小显示面板下边框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屏占比,实现全面屏。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包括如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显示面板。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终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终端10的显示面板100上分为了显示区域110和非显示区域120。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和终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其包含了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并不表示特定的顺序或者重要程度。实际上,“第一”、“第二”等表述完全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在不脱离本公开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除非有特殊说明,“连接”包括两者之间不存在其他构件的直接连接,也包括两者之间存在其他元件的间接连接。
进一步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的顺序描述操作,但是不应将其理解为要求按照所示的特定顺序或是串行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要求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以得到期望的结果。在特定环境中,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构思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扇出区域,所述扇出区域用于将像素电路区域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扇出至弯折区;
所述扇出区域包括第一扇出层、第二扇出层和至少一层第三扇出层;
所述第一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
所述第二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所述第三扇出层布设有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所述扇出区域当前存在的已知层结构中;
或者,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通过绝缘材料在所述扇出区域中形成的新增层结构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已知层结构为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的屏蔽层延伸至所述扇出区域的层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新增层结构位于第一层结构和第二层结构的同一侧,且相对于所述第一层结构或所述第二层结构更远离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的层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层结构为所述第一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所述第二层结构为所述第二扇出层所在的层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到所述第三扇出层中。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三扇出层位于所述新增层结构中时,所述第三扇出层延伸至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以在所述像素电路区域所在区域内,部分所述第一信号线和部分所述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布设到所述第三扇出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相对于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小于将所有第一信号线布设于同一扇出层时第一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
所述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小于将所有第二信号线布设于同一扇出层时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
其中,所述下边沿线为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与所述扇出区域连接处形成的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为使得所述第一扇出层中第一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一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所确定的倾斜角度;
所述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相对于所述下边沿线的倾斜角度,为使得第二扇出层中第二信号线之间最近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信号线不发生信号干扰的最小布线间距所确定的倾斜角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通过过孔延伸至弯折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扇出层中的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相间布设。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遮光层;
所述遮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与所述第三扇出层之间,用于遮挡由所述第三扇出层反射的光线。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阵列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设置在与所述像素电路区域中像素所在层相邻,且靠近所述第三扇出层的一侧。
13.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阵列基板。
14.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121104327.5U 2021-05-21 2021-05-21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Active CN2148486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04327.5U CN214848636U (zh) 2021-05-21 2021-05-21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104327.5U CN214848636U (zh) 2021-05-21 2021-05-21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48636U true CN214848636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775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104327.5U Active CN214848636U (zh) 2021-05-21 2021-05-21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4863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22259A (zh) * 2022-05-09 2022-07-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197373A1 (zh) * 2022-04-12 2023-10-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11961447B2 (en) 2022-05-09 2024-04-1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97373A1 (zh) * 2022-04-12 2023-10-1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822259A (zh) * 2022-05-09 2022-07-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961447B2 (en) 2022-05-09 2024-04-16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4822B2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including touch sensor
CN214848636U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EP3664145B1 (en) Display panel
CN107885383B (zh) 显示模块
US971009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210255731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20200089380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200032291A (ko) 표시장치
US11004914B2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70136052A (ko) 표시 장치
EP3800667A1 (en) Display device
KR20180003363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15377145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终端
CN218831201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KR20150027603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KR20180131287A (ko) 플렉서블 표시장치
EP4220720A1 (en) Display panel
CN116322132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US11417277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30200197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panel
US20230403879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240032403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5568252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230147515A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8119226A (zh) 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