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822569U - 一种抗扭拉杆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抗扭拉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822569U
CN214822569U CN202120408489.1U CN202120408489U CN214822569U CN 214822569 U CN214822569 U CN 214822569U CN 202120408489 U CN202120408489 U CN 202120408489U CN 214822569 U CN214822569 U CN 2148225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ll rod
yoke
hole
torsion
bu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40848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泉福
黄颖
田子龙
熊敏
勾中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40848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8225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8225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8225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抗扭拉杆,用于连接副车架和发动机总成,抗扭拉杆包括拉杆支架和装设在拉杆支架上的叉臂,叉臂和拉杆支架活动连接在一起,能够相对拉杆支架转动。活动连接为螺栓连接。拉杆支架具有副车架连接端,副车架连接端上具有第一腰形孔,拉杆支架和副车架通过穿过第一腰形孔和副车架的固定件连接在一起。第一腰形孔沿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拉杆支架还具有叉臂连接端,副车架连接端包括设于叉臂连接端上下两侧的两块钢板,第一腰形孔设于钢板上。叉臂具有支架连接部,支架连接部上具有第二腰形孔。

Description

一种抗扭拉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抗扭拉杆。
背景技术
在汽车制造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普遍采用三点吊挂式的悬置布置形式,其主要作用是隔离发动机做功时产生的振动向车内传递和限制动力总成的运动。三点吊挂式布置中抗扭拉杆结构呈一体式,通过圆形通孔安装于副车架开口梁内,整体为水平布置方式。
抗扭拉杆属于二力杆结构,运动方向为大、小端连接点的连线方向。目前,吊挂式的悬置系统布置形式中悬置抗扭拉杆一般安装于副车架开口梁内,呈水平布置方式,这种结构具有以下缺点:
安装于副车架开口梁内,垂向空间受副车架上下面限制,导致拉杆只能沿整车前后方向运动,那么抗扭拉杆只能设计成水平布置结构。这种布置方式导致副车架安装高度确定后,拉杆布置高度即同步确定,无法根据实际需求实现悬置系统抗扭跨距最优调整,导致悬置受力增大,耐久性及隔振效果不佳。
前面的叙述在于提供一般的背景信息,并不一定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扭拉杆,抗扭拉杆能够与水平面呈任意角度调整,保证悬置系统满足最佳抗扭跨距,减小悬置系统受力,增强耐久性及隔振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抗扭拉杆,用于连接副车架和发动机总成,所述抗扭拉杆包括拉杆支架和装设在所述拉杆支架上的叉臂,所述叉臂和所述拉杆支架活动连接在一起,能够相对所述拉杆支架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为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支架具有副车架连接端,所述副车架连接端上具有第一腰形孔,所述拉杆支架和所述副车架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腰形孔和所述副车架的固定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腰形孔沿所述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支架还具有叉臂连接端,所述副车架连接端包括设于所述叉臂连接端上下两侧的两块钢板,所述第一腰形孔设于所述钢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叉臂具有支架连接部,所述支架连接部上具有第二腰形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腰形孔沿所述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叉臂还具有动力总成连接部,所述支架连接部具有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部一端的两个臂板,所述第二腰形孔设于所述臂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支架靠近叉臂的一端设有第一衬套孔,所述第一衬套孔内过盈配合有大衬套橡胶,所述大衬套橡胶内固定连接有大衬套内管,所述拉杆支架和所述叉臂通过穿入所述大衬套内管和所述第二腰形孔的固定件活动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叉臂远离所述拉杆支架的一侧具有第二衬套孔,所述第二衬套孔内过盈配合有小衬套橡胶,所述小衬套橡胶内固定连接有小衬套内管,所述小衬套内管和所述发动机总成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扭拉杆能够与水平面呈任意角度调整,保证悬置系统满足最佳抗扭跨距,减小悬置系统受力,增强耐久性及隔振效果,通过第一腰形孔和第二腰形孔的配合,组装时联动调节安装点位置,消除整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的大衬套橡胶和小衬套橡胶预压及应力集中现象,实现NVH及橡胶耐久性能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扭矩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扭矩拉杆的拉杆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扭矩拉杆的叉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所示为一种抗扭拉杆100和副车架2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抗扭拉杆100包括拉杆支架10和叉臂20。拉杆支架10和叉臂20活动连接在一起,使叉臂20能够相对拉杆支架10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活动连接为螺栓连接。拉杆支架10的左边与副车架200连接,叉臂20的右边与发动机总成连接。拉杆支架10和叉臂20通过简单的螺栓的连接方式使抗扭拉杆100的安装位置能够根据发动机总成安装位置的不同进行调整,采用叉型臂与拉杆支架10活动连接的方式,实现抗扭拉杆的倾斜布置方案,达到悬置系统的抗扭跨距最优化,减小悬置系统的受力。
图2所示为拉杆支架10,拉杆支架10具有副车架连接端11和叉臂连接端12,副车架连接端11与叉臂连接端12分别位于拉杆支架10的两个相对端。叉臂连接端12上设有贯通有第一衬套孔15,第一衬套孔15内过盈配合有大衬套橡胶16,大衬套橡胶16内固定连接有大衬套内管17。副车架连接端11设于叉臂连接端12的靠近副车架200的一端,副车架连接端11具有两块相对设置的钢板13。两块钢板13远离副车架200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叉臂连接端12的上下两侧,两块钢板13和叉臂连接端12形成“冂”形结构。两块钢板13上分别贯通有两个第一腰形孔14,第一腰形孔14沿副车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两块钢板13靠近副车架200的一端分别通过四个第一腰形孔14和副车架200使用固定件连接在一起,这里的固定件为螺栓,还可以为插销。这种沿副车架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形孔14能够在组装时调节安装点位置,消除整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的抗扭拉杆100中的橡胶预压力及应力集中现象,实现NVH及橡胶耐久性能的提升。
图3所示为叉臂20,叉臂20具有支架连接部21和动力总成连接部22,支架连接部21连接于动力总成连接部22的一端,与动力总成连接部22构成类似于自行车前叉的结构。支架连接部21具有两个臂板23,两个臂板23上分别具有一个第二腰形孔24,第二腰形孔24沿副车架的宽度方向延伸,两个臂板23的一端分别通过两个第二腰形孔24与大衬套内管17使用螺栓连接在一起,两个臂板23的另一端固定在动力总成连接部22上。这种沿副车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一腰形孔14能够在组装时调节安装点位置,消除整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的抗扭拉杆100中的橡胶预压力及应力集中现象,实现NVH及橡胶耐久性能的提升。
动力总成连接部22上贯通有第二衬套孔25,第二衬套孔25内过盈配合有小衬套橡胶26,小衬套橡胶26内固定连接有小衬套内管27,小衬套内管27和发动机总成连接在一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抗扭拉杆100能够与水平面呈任意角度调整,保证悬置系统满足最佳抗扭跨距,减小悬置系统受力,增强耐久性及隔振效果,通过第一腰形孔14和第二腰形孔24的配合,可以在组装时联动调节安装点位置,消除整车装配过程中出现的大衬套橡胶16和小衬套橡胶26预压力及应力集中现象,实现NVH及橡胶耐久性能的提升。
在本文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在本文中,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描述方便,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文中,用于描述元件的序列形容词“第一”、“第二”等仅仅是为了区别属性类似的元件,并不意味着这样描述的元件必须依照给定的顺序,或者时间、空间、等级或其它的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抗扭拉杆,用于连接副车架(200)和发动机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扭拉杆包括拉杆支架(10)和装设在所述拉杆支架(10)上的叉臂(20),所述叉臂(20)和所述拉杆支架(10)活动连接在一起,能够相对所述拉杆支架(10)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连接为螺栓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支架(10)具有副车架连接端(11),所述副车架连接端(11)上具有第一腰形孔(14),所述拉杆支架(10)和所述副车架(200)通过穿过所述第一腰形孔(14)和所述副车架(200)的固定件连接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腰形孔(14)沿所述副车架(200)的长度方向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支架(10)还具有叉臂连接端(12),所述副车架连接端(11)包括设于所述叉臂连接端(12)上下两侧的两块钢板(13),所述第一腰形孔(14)设于所述钢板(13)上。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20)具有支架连接部(21),所述支架连接部(21)上具有第二腰形孔(24)。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腰形孔(24)沿所述副车架(200)的宽度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20)还具有动力总成连接部(22),所述支架连接部(21)具有位于所述动力总成连接部(22)一端的两个臂板(23),所述第二腰形孔(24)设于所述臂板(23)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支架(10)靠近叉臂(20)的一端设有第一衬套孔(15),所述第一衬套孔(15)内过盈配合有大衬套橡胶(16),所述大衬套橡胶(16)内固定连接有大衬套内管(17),所述拉杆支架(10)和所述叉臂(20)通过穿入所述大衬套内管(17)和所述第二腰形孔(24)的固定件活动连接在一起。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扭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臂(20)远离所述拉杆支架(10)的一侧具有第二衬套孔(25),所述第二衬套孔(25)内过盈配合有小衬套橡胶(26),所述小衬套橡胶(26)内固定连接有小衬套内管(27),所述小衬套内管(27)和所述发动机总成连接在一起。
CN202120408489.1U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抗扭拉杆 Active CN2148225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8489.1U CN214822569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抗扭拉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408489.1U CN214822569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抗扭拉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822569U true CN214822569U (zh) 2021-11-23

Family

ID=7888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408489.1U Active CN214822569U (zh) 2021-02-24 2021-02-24 一种抗扭拉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8225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539B (zh) 前副车架结构
US7520514B2 (en) Body frame structure
US2817557A (en) Unitary body and frame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s
CN209795601U (zh) 一种多连杆悬架后副车架
KR20050041018A (ko) 차량용 프론트 서스펜션의 마운팅 구조
JP3092617B1 (ja) 自動車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取付け部構造
CN214822569U (zh) 一种抗扭拉杆
KR100344336B1 (ko) 차량의 서브 프레임 구조
KR101220372B1 (ko) 자동차 현가장치의 서브 프레임
CN212332770U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CN212500011U (zh) 一种车辆前座椅横梁安装总成和具有其的车辆
US11225286B2 (en) Auxiliary frame for a vehicle, in particular an electric vehicle
JP3214783B2 (ja) 燃料タンクの支持構造
JPH06286642A (ja) 車両における後部車体構造
CN209888635U (zh) 一种抗扭拉杆及其安装结构
CN113492912A (zh) 一种前副车架及汽车
JP2690544B2 (ja) 車両の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3447380B2 (ja)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組立体
JPH0542711Y2 (zh)
CN208559503U (zh) 一种薄板冲压焊接式前副车架总成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8929575U (zh) 一种汽车后副车架
CN110588781A (zh) 一种高形态多用模块化后副车架
CN218616861U (zh) 副车架及电机悬置的组合定位机构
CN212827739U (zh) 一种悬架摆臂组件、汽车后悬架装置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