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93805U -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93805U
CN214793805U CN202120827743.1U CN202120827743U CN214793805U CN 214793805 U CN214793805 U CN 214793805U CN 202120827743 U CN202120827743 U CN 202120827743U CN 214793805 U CN214793805 U CN 214793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electric cylinder
servo
automatic gaug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8277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梦瑶
杨汉武
王鹞芝
龙华乐
贺梁
曹少晖
陈明奎
李怡文
贺文
熊颉
陈天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zhou CRRC Time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082774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93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93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93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包括两个支撑导框平台、四个支撑座、四个伺服电动缸、调节单元、遥控单元和触摸单元;支撑导框平台上设置有滑槽,支撑座滑动设置于滑槽内,且其中间设置有用于容纳轨道的空间;其中一个支撑导框平台的滑槽内设有两个支撑座;伺服电动缸与支撑座一一对应,伺服电动缸包括伺服电机、折返式电动缸、减速机和位置传感器,伺服电机通过减速机与折返式电动缸相连,折返式电动缸的活塞杆连接至支撑座;位置传感器位于折返式电动缸的一侧,用于检测折返式电动缸的位移;遥控单元和触摸单元均通过调节单元与伺服电机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调节精度高、动作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车辆试验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进行整车试验时需通过轨道行至滚动试验台的轨道轮上,车型不同,对应所需轨道的轨距也不同,同时车辆行至轨道轮上后,轨道需进行收缩,使轨道轮独立支撑车辆进行试验。试验结束后,轨道又需展开支撑车辆。因此,轨道需要频繁进行位移调节。现有调节手段主要是采用液压调整器或人工使用千斤顶进行调节。液压调节通过调整液压大小从而调整轨距,但其动作响应缓慢且调整精度不高。而人工手动调节,人力需求大,操作复杂,耗时长,且存在潜在的人身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调节精度高、动作响应快、自动化程度高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包括两个支撑导框平台、四个支撑座、四个伺服电动缸、调节单元、遥控单元和触摸单元;所述支撑导框平台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支撑座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内,且其中间设置有用于容纳轨道的空间;其中一个支撑导框平台的滑槽内设有两个支撑座;所述伺服电动缸与支撑座一一对应,所述伺服电动缸包括伺服电机、折返式电动缸、减速机和位置传感器,所述伺服电机通过所述减速机与所述折返式电动缸相连,所述折返式电动缸的活塞杆连接至所述支撑座;所述位置传感器位于所述折返式电动缸的一侧,用于检测所述折返式电动缸的位移;所述遥控单元和触摸单元均通过调节单元与所述伺服电机相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位置传感器包括两个位置检测件,分别安装于伺服电动缸行程最大和最小时,伺服电动缸内部磁环所处的对应位置。
所述位置检测件为霍尔磁性传感器。
所述滑槽为燕尾槽。
所述遥控单元包括遥控器和接收器,所述遥控器通过接收器与所述调节单元相连。
所述触摸单元包括触摸屏。
所述调节单元为PLC。
所述支撑导框平台包括底杆、顶杆和多根竖杆;所述底杆与顶杆平行布置且通过竖杆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通过伺服电动缸推动支撑座在支撑导框平台上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支撑座上的导轨的轨距调节,操作简便;通过利用伺服电机调节精度高,动作响应快速的特性,精准定量调节轨距;通过触摸屏或遥控器即可实现自动调节,简化了试验人员操作、极大的提高了轨道车辆整车试验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的方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遥控器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的控制执行流程图。
图例说明:1、支撑导框平台;101、底杆;102、顶杆;103、竖杆;104、滑槽;2、支撑座;3、伺服电动缸;301、伺服电机;302、折返式电动缸;303、减速机;304、位置传感器;3041、霍尔磁性传感器;4、调节单元;5、触摸单元;501、触摸屏;6、遥控单元;601、遥控器;602、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包括支撑导框平台1、支撑座2、伺服驱动器、伺服电机301、折返式电动缸302、精密减速机303、位置传感器304(如霍尔磁性传感器3041)、调节单元4(如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触摸单元5(如触摸屏501)、遥控单元6(包括遥控器601和接收器602);其中伺服电机301、折返式电动缸302、精密减速机303和霍尔磁性传感器3041组装成为伺服电动缸3;伺服电动缸3和支撑座2放置在支撑导框平台1上;其中伺服电动缸3的底座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导框平台1上,支撑座2卡接在支撑导框平台1的滑槽104(如燕尾槽)中,可自由滑动;伺服电动缸3的活塞杆与支撑座2的侧面板通过螺栓连接固定;轨道前后两端卡接在支撑座2中并通过螺栓固定。本实用新型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通过伺服电动缸3推动支撑座2在支撑导框平台1上滑槽内滑动,从而实现支撑座2上的导轨的轨距调节,操作简便;通过利用伺服电机301调节精度高,动作响应快速的特性,精准定量调节轨距;通过触摸屏501或遥控器601即可实现自动调节,简化了试验人员操作、极大的提高了轨道车辆整车试验的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霍尔磁性传感器3041安装在电动缸表面的卡槽中。一个电动缸配备两个霍尔磁性传感器3041,分别安装于电动缸行程最大和最小时,电动缸内部磁环所处的对应位置。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伺服驱动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触摸屏501和接收器602置于同一控制柜。支撑导框平台1包括底杆101、顶杆102和多根竖杆103;底杆101与顶杆102平行布置且通过竖杆103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伺服电机301运行模式选择转速模式,通过控制伺服电机301的转速(r/min)从而调节电动缸的行程速率(mm/s),即轨距的调节速率。通过控制系统控制伺服电机301正反转,对应电动缸活塞杆伸缩,电动缸活塞杆推拉支撑座2,带动轨道的移动,从而调节轨距。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伺服驱动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触摸屏501、遥控器601和接收器602组成控制单元。其中PLC负责轨距调节功能的实现、计时、接收传感器反馈信号及遥控器601指令信号;触摸屏501用于发送轨距调节指令,接收位移量的输入,显示状态信息和操作提示信息;遥控器601用于发送轨距调节指令;接收器602用于接收遥控器601指令信号并转换为开关信号传输给PLC。伺服驱动器、PLC控制器和触摸屏501通过以太网连接组成局域网,以实现信息的可靠快速交互。遥控器601与接收器602通过天线收发信息。轨距自动调节可分别通过遥控器601调节和触摸屏501调节,同一时间只能通过其中一种模式进行调节。
如图4所示,工作流程包括如下:选定伺服电机301转速(或位移),即轨距调节速率;通过触摸屏501或遥控器601控制伺服电动缸3运行调节轨距;轨距调节方式包括定量调节和自由调节;可单独选用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调节,也可两种方式组合调节。
本地控制时,控制执行流程如下:
1.1、选择定量调节或者自由调节;
1.2、自由调节时,选择移动对象。移动对象包括1#整体轨道,2#整体轨道,1#轨道前端,1#轨道后端,2#轨道前端,2#轨道后端;
1.3、选择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1#整体轨道时,1#轨道前后两端的伺服电动缸3同时启动,活塞杆同步伸展,1#轨道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2#整体轨道时,2#轨道前后两端的伺服电动缸3同时启动,活塞杆同步伸展,2#轨道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1#轨道前端时,1#轨道前端的伺服电动缸3启动,1#轨道前端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1#轨道后部时,1#轨道后端的伺服电动缸3启动,1#轨道后端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2#轨道前端时,2#轨道前端的伺服电动缸3启动,2#轨道前端展开或收缩;移动对象为2#轨道后端时,2#轨道后端的伺服电动缸3启动,2#轨道后端展开或收缩。此时轨道的展开或收缩量为人为自由控制,主要用于轨道初始定位时的水平平行调整;
1.4、定量调节时,在触摸屏501面板上输入轨道的位移量,PLC控制器计算对应位移所需时间;
1.5、轨道收缩或展开启动,PLC控制器计时器开始计时,轨道前后两端的伺服电动缸3同时启动,轨道收缩或展开;
1.6、PLC控制器计时时间达到位移所需时间,轨道收缩或展开停止,计时器复位清零。若轨道移动中途暂停,计时器计时暂停,再次启动收缩或展开,计时继续,直至计时时间达到位移所需时间,收缩或展开停止;
1.7、收缩或展开停止后,计时器复位清零;同时触摸屏501显示轨道移动到位的提示信息。
远程控制时,控制方式流程如下:
2.1、开启遥控器601电源;
2.2、选择移动对象,移动对象分为:1#整体轨道,2#整体轨道,1#轨道前端,1#轨道后端,2#轨道前端,2#轨道后端;
2.3、轨道展开或收缩启动,此时轨道位移量人为自由控制;
调节过程中,伺服电动缸3的活塞杆伸缩达到限值时,磁性传感器发送信号至PLC,PLC锁定相应动作,避免活塞杆过度伸缩造成损坏;同时触摸屏501显示相应提示信息;调节程中PLC对伺服电动缸3的力矩进行实时监测,如轨道移动过程中出现卡滞,电动缸力矩过大时,调节动作自动停止且触摸屏501提示报警信息。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支撑导框平台(1)、四个支撑座(2)、四个伺服电动缸(3)、调节单元(4)、遥控单元(6)和触摸单元(5);所述支撑导框平台(1)上设置有滑槽(104),所述支撑座(2)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104)内,且其中间设置有用于容纳轨道的空间;其中一个支撑导框平台(1)的滑槽(104)内设有两个支撑座(2);所述伺服电动缸(3)与支撑座(2)一一对应,所述伺服电动缸(3)包括伺服电机(301)、折返式电动缸(302)、减速机(303)和位置传感器(304),所述伺服电机(301)通过所述减速机(303)与所述折返式电动缸(302)相连,所述折返式电动缸(302)的活塞杆连接至所述支撑座(2);所述位置传感器(304)位于所述折返式电动缸(302)的一侧,用于检测所述折返式电动缸(302)的位移;所述遥控单元(6)和触摸单元(5)均通过调节单元(4)与所述伺服电机(301)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传感器(304)包括两个位置检测件,分别安装于伺服电动缸(3)行程最大和最小时,伺服电动缸(3)内部磁环所处的对应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检测件为霍尔磁性传感器(304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104)为燕尾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遥控单元(6)包括遥控器(601)和接收器(602),所述遥控器(601)通过接收器(602)与所述调节单元(4)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摸单元(5)包括触摸屏(501)。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4)为PLC。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轨距自动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导框平台(1)包括底杆(101)、顶杆(102)和多根竖杆(103);所述底杆(101)与顶杆(102)平行布置且通过竖杆(103)连接。
CN202120827743.1U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Active CN214793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7743.1U CN214793805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827743.1U CN214793805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93805U true CN214793805U (zh) 2021-11-19

Family

ID=786884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827743.1U Active CN214793805U (zh) 2021-04-21 2021-04-21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938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745219U (zh) 座椅耐久性试验机
CN104848986B (zh) 一种扭矩标准机用的扭矩传感器位置调整装置
CN203414286U (zh) 新型的多功能变角度加载试验机
CN105372270A (zh) 龙门式x射线无损检测装置
CN102539165A (zh) 电动玻璃升降器性能与耐久性综合试验台
EP3647717A1 (en) Wheel space detecting device
CN107367518B (zh) 多功能ct检测平台装置
CN203740018U (zh) 用于汽车底盘组装线的车架翻转装置
CN106736766A (zh) 一种汽车配件中的横梁管打孔设备
CN214793805U (zh) 一种轨距自动调节装置
CN204277785U (zh) 一种直线打蜡装置
CN116638237A (zh) 一种h钢翼板焊接用自动化夹具及其使用方法
CN104596744A (zh) 拖拉机防护装置强度试验台
CN201711801U (zh) 铝型材锯切机出料分拣装车装置
CN207183897U (zh) 一种便携式中置开关柜互感器检修省力装置
CN101829796A (zh) 自动化悬挂式数控钻床
CN202442871U (zh) 电动玻璃升降器性能与耐久性综合试验台
CN110885177B (zh) 一种拉边机水平横梁自动化拆装装置
CN205280618U (zh) 龙门式x射线无损检测装置
CN102564690B (zh) 一种测力轮对标定试验台
CN219391603U (zh) 一种盾构施工建设用管片质量检测装置
CN214443490U (zh) 纵剪机自动换刀系统用十字臂装卸刀装置
CN101893583B (zh) 圆柱状耐火材料x光射线检测机机械传动装置
KR0184291B1 (ko) 업세팅프레스의 프레스공구의 교체장치
CN110722367B (zh) 一种用于汽车零件加工中的角度调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