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755890U -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755890U
CN214755890U CN202120755411.7U CN202120755411U CN214755890U CN 214755890 U CN214755890 U CN 214755890U CN 202120755411 U CN202120755411 U CN 202120755411U CN 214755890 U CN214755890 U CN 2147558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magnetic part
bearing body
mounting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075541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兴鑫
吴超
陈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12075541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7558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7558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7558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agnetic Bearings And Hydrostatic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该电机组件包括:电机、及用于将电机安装于承重体上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作用件,第一作用件被配置于电机或承重体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电机悬浮连接于承重体的第一作用力。当电机开始运行时,利用第一作用件产生的第一作用力使得电机悬浮连接于承重体。此时,电机与承重体不直接连接,电机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不会传递至承重体,进而避免承重体与电机发生共振。如此,大大减小了电机组件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通过将电机与承重体悬浮连接,在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无法传递至承重体,避免因电机与承重体共振引起的噪音,大大提供了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天井机中的电机为倒置安装,电机通过支架直接安装于天井机内的机组底板上,当机组和电机均处于运行状态时,电机与机组易发生共振,使得天井机噪音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现有天井机噪音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该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具有运行噪音小的技术效果。
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电机、及用于将所述电机安装于承重体上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作用件,所述第一作用件被配置于所述电机或所述承重体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所述电机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的第一作用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件用于向所述电机与所述承重体中的一者提供致所述电机能够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的悬浮信号和/或悬浮介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磁性部和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一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电机,所述第二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通电时,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磁性部之间能够产生使得所述电机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的第一斥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安装脚,所述安装脚的固接于所述电机,且与所述承重体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安装脚;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所述安装脚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的所述第一斥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用于活动连接所述安装脚的安装柱,所述安装柱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所述第二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安装柱;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通电时,能够产使得所述安装脚悬浮连接于所述安装柱的所述第一斥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脚和所述安装柱中的一者具有一沿自身轴向贯通的安装孔及被所述安装孔贯穿的支撑端,另一者具有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的杆部,所述杆部具有沿自身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有一限位部,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限位部和所述第一端之间;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所述支撑端与所述限位部分离的所述第一斥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机被配置为其自身中心轴线沿预设轴线布置;
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二作用件,所述第二作用件被配置于所述电机或所述承重体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所述电机在与所述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电机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预设轴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三磁性部和第四磁性部,所述第三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电机,所述第四磁性部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所述第四磁性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另一者包括电磁铁或永磁铁;
在所述第三磁性部和/或所述第四磁性部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电机在与所述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斥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控制器和位置传感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位置传感器电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电机与所述承重体之间的悬浮距离,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悬浮距离控制所述第一作用件产生的所述第一作用力的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位置传感还用于检测所述电机的轴线与所述预设轴线之间的偏心距离,并根据所述偏心距离所述第二作用件产生的所述第二作用力的大小,以使得所述电机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预设轴线上。
另外,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承重体和如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
上述电机组件,在实际作业时,当电机开始运行时,利用第一作用件产生的第一作用力使得电机悬浮连接于承重体。此时,电机与承重体不直接连接,电机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不会传递至承重体,进而避免承重体与电机发生共振。如此,大大减小了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通过将电机与承重体悬浮连接,在电机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无法传递至承重体,避免因电机与承重体共振引起的噪音,大大提供了用户的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电机组件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机组件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安装脚与安装柱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安装柱与承重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第四磁性部在安装柱上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安装脚10;安装孔11;支撑端12;第一磁性部13;第三磁性部14;安装柱20;限位部21;第二磁性部22;第四磁性部23;电机30;承重体40;位置传感器50;信号接收部51;信号发射部5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多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机组件,包括电机30、及用于将电机30安装于承重体40的安装组件,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作用件,作用件被配置于电机30或承重体40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的第一作用力。
上述电机组件,在实际作业时,当电机30开始运行时,利用第一作用件产生的第一作用力使得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此时,电机30与承重体40不直接连接,电机30运行时产生的振动不会传递至承重体40,进而避免承重体40与电机30发生共振。如此,大大减小了电机30在运行时产生的噪音。
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通过将电机30与承重体40悬浮连接,在电机30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无法传递至承重体40,避免因电机30与承重体40共振引起的噪音,大大提供了用户的舒适性。
其中,承重体40可以为地面、墙面、或者天井机的机组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作用件用于向电机30与承重体40中的一者提供致电机30能够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的悬浮信号和/或悬浮介质。悬浮信号可以为电磁信号、永磁信号或高频声音信号,电机30在电磁信号、永磁信号产生的磁力作用下磁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电机30在高频声音信号的作用下声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悬浮介质可以为悬浮粒子或空气(参考气体悬浮技术和粒子束悬浮技术),悬浮介质在高速流动时能够使得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电机30,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于承重体40,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之间能够产生使得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的第一斥力。
可以理解地,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可以同时均为电磁铁,当两者全部通电时,各个电磁铁两端能够形成磁极,通过使得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的相同的磁极相对实现第一斥力的产生。或者,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中的一个为电磁铁,另一个为永磁铁,电磁铁通电后两端形成磁极,并与永磁铁的相同的磁极相对布置时能够产生第一斥力。
此时,两个磁性部产生第一斥力能够使得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相对其他对悬浮技术(例如气流悬浮技术),便于简化电机组件的结构简单并降低成本。两个磁性部中的至少一个电磁铁,能够通过接入电磁铁的电流大小来控制两个磁性部产生的斥力大小,有便于控制电机30的悬浮高度。
可以理解地是,当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均不通电时,电机30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直接支撑于承重体40上。另外,当第一磁性部13或第二磁性部22为永磁铁时,其本身处于不通电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并不排除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均为永磁铁的情况。
进一步地,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绕电机30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此时,一个第一磁性部13与一个第二磁性部22配合产生一斥力,多个第一磁性部13和多个第二磁性部22一一对应布置,产生多个斥力,各个斥力作用于电机30或承重体40的多个位置,如此能够使得电机30悬浮时更加稳定。
在一实施例中,参见图1、图2和图3,安装组件还包括安装脚10,安装脚10固接于电机30,且与承重体40可活动连接,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安装脚10,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安装脚10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的第一斥力。
此时,电机30通过安装脚10活动连接于承重体40,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之间产生的第一斥力将安装脚10与承重体40排斥开来,以使得安装脚10悬浮,进而使得电机30悬浮。如此,只需要在电机30上设置一安装脚10,利用不需要对电机30本身进行结构改进,只需对安装脚10进行结构设计以连接电机30和承重体40,有助于减少开发成本。
其中,安装脚10与承重体40可活动连接的方式并不限制,只要能够使得安装脚10连接承重体40与电机30,并且安装脚10可相对承重体40具有悬浮空间即可。可选地,在承重体40上设置有一凹槽,安装脚10可以活动地连接于凹槽内,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安装脚10在凹槽内悬浮以使得电机30悬浮,当在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断电时,安装脚10落在凹槽内以连接电机30和承重体40,使得电机30支撑于承重体40。当然,也可以采取下列实施例中的方案。
具体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4,安装组件还包括用于活动连接安装脚10的安装柱20,安装柱20被配置于承重体40,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与安装柱20,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使得安装脚10悬浮连接于安装柱20的第一斥力。
此时,当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产生的第一斥力使得安装脚10悬浮连接于安装柱20,进而使得电机30相对承重体40悬浮。当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未通电时,安装脚10直接支撑于安装柱20上,使得电机30支撑于承重体40上。如此,通过将安装柱20配置于承重体40,并将安装脚10与安装柱20设置为活动连接,不需要在承重体40上开设诸如上述凹槽等结构,使得电机组件可以应用在各种承重体40。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3,安装脚10和安装柱20中的一者具有一沿自身轴向贯通的安装孔11及被安装孔11贯穿的支撑端12,另一者具有可活动地穿设于安装孔11的杆部,杆部具有沿自身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端设置有一限位部21,安装孔11位于限位部21和第一端之间。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支撑端12与限位部21分离的第一斥力。
在实际作业时,当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第一磁性部13与第二磁性部22产生的第一斥力使得支撑端12与限位部21分离,进而使得安装脚10与安装柱20悬浮连接连接,致电机30与承重体40悬浮连接。当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未通电时,支撑端12支撑于与限位部21上,使得安装脚10与安装柱20直接连接,进而使得电机30与承重体40直接连接,电机30支撑于承重体40上。
示例地,安装脚10具有安装孔11和支撑端12、安装柱20具有限位部21和第一端,安装柱20的第一端固接于承重体40,电机30通过安装组件吊挂于承重体40。当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未通电时不产生第一斥力时,在电机30自身重力下,安装脚10的支撑端12压在限位部21上,在限位部21的限制下安装脚10不会脱离安装柱20,电机30能够悬挂于承重体40。当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第一斥力将支撑端12与限位部21分离,安装柱20的杆部在安装孔11内轴向移动,带动电机30轴向移动而悬浮。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安装柱20的第二端固接于承重体40,安装脚10限位于第一端和限位部21之间,电机30通过安装组件安装于承重体40的上方,具体不赘述。
进一步地,当安装脚10具有上述支撑端12时,安装柱20具有上述限位部21时,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安装脚10的支撑端12,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于安装柱20的限位部21。当安装柱20具有上述支撑端12时,安装脚10具有上述限位部21时,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安装脚10的限位部21,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于安装柱20的支撑端12。
其中,限位部21可呈中空状,磁性部位于限位部21内。支撑端12具有凹部,磁性部位于凹部内。限位部21可以呈块状、板状等,具体不限。
进一步地,第一磁性部13沿安装脚10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有多个,第二磁性部22沿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磁性部13与多个第二磁性部22一一对应布置。
在实际作业时,各个第一磁性部13和/或各个第二磁性部22同时通电或同时断电,使得各个第一磁性部13与对应的第二磁性部22分别产生斥力使得支撑端12离开限位部21时。此时,各个斥力均匀分布,使得支撑端12与限位部21之间的间隔各处相当。如此,使得电机30的悬浮高度均匀,有助于提高电机30和承重体40之间磁悬浮连接的稳定性以及维持电机30的位置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多个”包括“两个”。
其中,多个第一磁性部13可以绕安装脚10的中心轴线呈圆周阵列布置或矩阵阵列布置,此时多个第一磁性部13的重心位于安装脚10的中心轴线。多个第二磁性部22可以绕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呈圆周阵列布置或矩阵阵列布置,此时多个第二磁性部22的重心位于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
可以理解地,由于安装脚10与安装柱20为可活动连接,也就是说,由于电机30振动时可能存在位置偏转,在电机30运行时,安装脚10的中心轴线与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可以平行、可以重合、也可以相交。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2和图4,安装脚10和安装柱20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安装脚10和多个安装柱20的一一对应安装。多个安装脚10被构造为绕电机30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多个安装柱20被构造为绕电机30的中心轴线均匀布置。
此时,利用多个安装脚10和多个安装柱20来连接电机30和承重体40,使得电机30和承重体40的连接更加稳定。同时,各个安装脚10和安装柱20的第一电磁铁与第一永磁铁配合产生的排斥力之和大于等于电机30的重力时即可使得电机30磁悬浮连接于承重体40,此时利用多个第一电磁铁通电产生排斥力实现磁悬浮连接,相较于利用一个第一电磁铁通电产生排斥力实现磁悬浮连接时电机30的受力集中,电机30在磁悬浮状态下的受力分散且均匀,使得电机30在磁悬浮状态下支撑的更加稳定,且更节能。
其中,多个安装脚10可以绕第一轴线呈圆周阵列布置或矩阵阵列布置,此时多个安装脚10的重心位于电机30的中心轴线,以保证电机30的位置稳定性。多个安装柱20可以绕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呈圆周阵列布置或矩阵阵列布置,此时多个安装柱20的重心位于电机30的中心轴线,以保证电机30的位置稳定性。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不排除安装组件仅包括一个安装脚10和一个安装柱20,以此来实现电机30和承重体40连接的方案。
可选地,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多个安装柱20安装于第一安装板上,多个安装柱20通过第一安装板固设于承重体40上。如此,能够加快拆装。在后续实施例中提及的被构造为相对安装柱20固定设置的信号发射部52或信号接收部51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一安装板上。
可选地,安装组件还包括第二安装板,多个安装脚10安装于第二安装板上,多个安装脚10通过第二安装柱20固设于电机30上。如此,能够加快拆装。在后续实施例中提及的被构造为相对安装柱20固定设置的信号发射部52或信号接收部51可以直接设置于第二安装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机30被配置为其自身中心轴线沿预设轴线布置。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二作用件,第二作用件被配置于电机30或承重体40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电机30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作用力,以使得电机30的中心轴线位于预设轴线上。
在实际作业时,电机30在运行时,由其风场作用电机30的重心可能会偏转,此时,通过第二作用件产生的作用力使得电机30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以对电机30的重心位置进行纠偏。如此,既能够提高电机30运行的稳定性,还能够避免电机30重心偏移时与承重体40或其他结构发生干涉时,电机30的震动传递到承重体40或其他结构时共振而产生噪音。
其中,第二作用力用于向电机30与承重体40中的一者提供致电机30能够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移动信号和/或移动介质。移动信号可以为电磁信号、永磁信号或高频声音信号。悬浮介质可以为悬浮粒子或空气(参考气体悬浮技术和粒子束悬浮技术)。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第三磁性部14被配置于电机30,第四磁性部23被配置于承重体40,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另一者包括电磁铁或永磁铁。在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电机30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斥力。
可以理解地,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可以同时均为电磁铁,当两者全部通电时,各个电磁铁两端能够形成磁极,通过使得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的相同的磁极相对布置实现第二斥力的产生。或者,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中的一个为电磁铁,另一个为永磁铁,电磁铁通电后两端形成磁极,并与永磁铁的相同的磁极相对布置时能够产生第二斥力。
此时,两个磁性部产生第二斥力能够使得电机30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平面内移动,相对其他对悬浮技术(例如气流悬浮技术),便于简化电机组件的结构简单并降低成本。两个磁性部中的至少一个电磁铁,能够通过接入电磁铁的电流大小来控制两个磁性部产生的斥力大小,有便于控制电机30移动距离。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三磁性部14设于安装脚10的安装孔11的孔壁,第四磁性部23设于安装柱20的杆部内,且与第三磁性部14对应布置。
在实际作业时,当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安装脚10的支撑端12与限位部21分离,此时存在安装柱20的杆部的轴向周壁与安装孔11的孔壁接触的可能,电机30运行时产生的振动能够通过安装孔11的孔壁、安装柱20传递给承重体40,由此产生噪音。此时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通电时产生第二斥力至安装孔11的孔壁与安装柱20的杆部的轴向周壁分离,由此完全切断了电机30与承重体40之间的振动传递路径,避免电机30与承重体40共振产生噪音。通过可以控制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通电时电流大小来控制第二斥力的大小,保证电机30的重心不偏离。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3和图5,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三磁性部14绕安装脚10的中心轴线均布于安装孔11的孔壁,多个第四磁性部23绕安装柱20的中心轴线均布于杆部内,多个第三磁性部14与多个第四磁性部23一一对应。
在实际作业时,各个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同时通电或同时断电,使得各组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从各个方向产生一排斥力来使得安装柱20杆部的轴向周壁与安装孔11的孔壁分离时,各个排斥力均匀分布,使得安装柱20杆部的轴向周壁与安装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隔各处相当。如此,有助于维持电机30的位置稳定性,避免电机30位置偏转。
可以理解地,电磁铁均包括铁芯及缠绕于铁芯上的绕组,绕组接入外部电路(例如当绕组位于安装柱20时,则外部电路为天井机机组的电路,当天井机的机组工作时,各个电磁铁均通电,以及时切断机组与电机30的振动传递路径。当绕组位于安装脚10时,则外部电路为电机30的电路,当电机30工作时,电磁铁均通电,以及时切断机组与电机30的振动传递路径)并流通电流,以产生磁场。绕组通过充放电电路连接外部电路,以此避免机组或电机30瞬间断电时绕组断电导致电机30瞬间跌落而损伤。其中,充放电电路的具体形式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组件还包括控制器和位置传感器50,控制器与位置传感器50电连接,位置传感器50用于检测电机30与承重体40之间的悬浮距离,控制器用于根据悬浮距离控制第一作用件产生的第一作用力的大小。如此,通过控制器能够使得电机30动态悬浮于平衡位置,避免瞬时作用力过大或过小造成电机30振动加剧,甚至碰伤。
其中,位置传感器50可以为光电传感器,如激光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或为超声波传感器。如此,信号接收部51与信号发射部52不直接连接,避免将电机30的振动传递给承重体40。
具体到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4,位置传感器50包括适配的信号发射部52和信号接收部51,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的其中之一被构造为相对安装脚10固定设置,其中之另一被构造为相对安装柱20固定设置。控制器与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电连接,用于获取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之间的矢量距离,并根据矢量距离在电机30轴向上的第一距离控制接入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的电流大小至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相当。
在实际作业时,信号发射部52和信号接收部51之间的距离跟随电机30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此时,通过实时获取位置传感器50的信号发射部52和信号接收部51之间的矢量距离,根据矢量距离在电机30轴向的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来判断电机30在第一方向上是否存在悬浮位置不当。当存在悬浮位置不当时,则控制接入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的电流大小以改变第一斥力的大小,进而改变电机30的悬浮位置,直至电机30的悬浮位置处于预设水平位置处。
进一步地,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均被布置与电机30的中心轴线上。此时,在各个电磁铁未通电时,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之间的距离方向与电机30的悬浮方向平行。如此,有助于简化根据矢量距离得到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的计算过程,降低对控制器的运算能力要求,进而降低控制器成本。
进一步地,被构造为相对安装柱20固定设置的信号接收部51或信号发射部52安装于承重体40,被构造为相对安装脚10固定设置的信号接收部51或信号发射部52安装于电机30。
此时,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测量的第一距离为电机30和承重体40之间的实时距离。当平衡状态时,电机30和承重体40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预设距离。当第一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时,说明电机30低于平衡位置,则需要控制接入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的电流加大,增大第一斥力,使得电机30上升至平衡位置。当第一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时,说明电机30高于平衡位置,则需要控制接入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的电流减小,减小第一斥力,使得电机30有回落至平衡位置。
在其他实施例中,被构造为相对安装柱20固定设置的信号接收部51或信号发射部52还可以安装于限位部21的相对安装脚10的支撑端12的一侧,被构造为相对安装脚10固定设置的信号接收部51或信号发射部52安装于安装脚10的支撑端12。此时,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直接测量电机30的悬浮距离。
其中,控制器可以为工控机、中央处理器、微处理器、嵌入式单片机等具有处理功能的器件,具体在此不限制。控制器的具体控制方式根据位置传感器50的安装位置具体而定,在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传感还用于检测电机30的轴线与预设轴线之间的偏心距离,并根据偏心距离第二作用件产生的第二作用力的大小,以使得电机30的中心轴线位于预设轴线上。
在实际作业时,当电机30为电机30时,电机30运转过程中,由于风叶风场的原因会使得电机30的重心偏离,此时通过位置传感器50测量电机30的偏心距离,控制器根据偏心距离控制电机30在与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使得电机30的重心始终位于预设轴线上。如此,既能够提高电机30运行的稳定性,实时调整因电机30运行时由于风叶风场引起的重心偏转,使得电机30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还能够避免电机30重心偏移时与承重体40或其他结构发生干涉时,电机30的震动传递到承重体40或其他结构时共振而产生噪音。
具体到实施例中,控制器还用于根据信号接收部51和信号发射部52之间的矢量距离在与电机30轴向垂直的第一平面上的第二距离控制接入第三磁性部14和/或四磁性部的电流大小至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相当。
在实际作业时,由于电机30偏心时位置传感器50的信号发射部52和信号接收部51之间的距离跟随电机30的位置变化而变化。此时,矢量距离在第一平面上的第二距离即为电机30的偏心距离。但存在偏心时,控制器可以及精确控制各个磁性部通入电流的大小,以改变电机30的重心位置。如此,利用同一套位置传感器50既可以实现各个磁性部的控制,有助于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地,第二距离和第二预设距离均为一平面矢量距离,可以分解为位于第一平面的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分值和第三方向上的距离分值,通过将第二距离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分值与第二预设距离在第二方向上的距离分值进行比较判断电机30的重心是否在第二方向上有偏移,通过将第二距离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分值与第二预设距离在第三方向上的距离分值进行比较判断电机30的重心是否在第三方向上有偏移。
其中,第二预设距离可以为(0,0),表示正常时偏心量为零,第二距离则可以为(y1,y2),表示电机30重心在第二方向的偏心距离为y1,在第三方向上的偏心距离为y2。
控制器的具体控制过程根据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的数量、布置角度具体而定,在此不作限制。可选地,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的数量均为六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位置传感器50测量的矢量距离。
判断矢量距离在电机30轴向上的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的关系。
当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相等时,控制输入第一预设电流至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
当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不等时,根据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的差值计算第一控制电流,控制输入第一电流至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第一电流等于第一预设电流与第一控制电流之和。
此时,当第一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不等时,根据两者的差值计算第一控制电流,利用第一控制电流对第一预电流进行调整得到第一电流,使得电机30在第一磁性部13和/或第二磁性部22通入第一电流时产生的斥力作用下回到平衡位置。其中,第一控制电流为矢量电流。
进一步地,控制器的控制方法,在获取位置传感器50测量的矢量距离的步骤之后,还包括:
判断矢量距离在与电机30轴向垂直的第一平面内的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的关系。
当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相等时,控制输入第二预设电流至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
当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不等时,根据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的差值计算第二控制电流,控制输入第二电流至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第二电流等于第二预设电流与第二控制电流之和。
此时,当第二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不等时,根据两者的差值计算第二控制电流,利用第二控制电流对第二预电流进行调整得到第二电流,使得电机30的重心在第三磁性部14和/或第四磁性部23通入第二电流时产生的斥力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其中,第二控制电流为矢量电流。第二距离、第二预设距离均为矢量距离。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机组件,可以通过将电机30与承重体40悬浮连接,在电机30在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无法传递至承重体40,避免因电机30与承重体40共振引起的噪音,大大提供了用户的舒适性。
另外,本申请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承重体40和上述电机组件。由于该电器设备包括上述安装组件,因此其具体上述安装组件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赘述。
其中,电器设备可以为天井机、吊扇等。当电器设备为天井机时,还包括机组,机组可以作为承重体40,此时在电机30与机组同时运行时,能够避免因电机30与机组共振引起的噪音,大大提供了用户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30)、及用于将所述电机(30)安装于承重体(40)上的安装组件,所述安装组件包括第一作用件,所述第一作用件被配置于所述电机(30)或所述承重体(40)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所述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40)的第一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件用于向所述电机(30)与所述承重体(40)中的一者提供致所述电机(30)能够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40)的悬浮信号和/或悬浮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件包括第一磁性部(13)和第二磁性部(22),所述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所述电机(30),所述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40),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所述第二磁性部(22)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所述第二磁性部(22)之间能够产生使得所述电机(30)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40)的第一斥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安装脚(10),所述安装脚(10)的固接于所述电机(30),且与所述承重体(40)可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磁性部(13)被配置于所述安装脚(10);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所述安装脚(10)悬浮连接于所述承重体(40)的所述第一斥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组件还包括用于活动连接所述安装脚(10)的安装柱(20),所述安装柱(20)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40),所述第二磁性部(22)被配置于所述安装柱(20);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使得所述安装脚(10)悬浮连接于所述安装柱(20)的所述第一斥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脚(10)和所述安装柱(20)中的一者具有一沿自身轴向贯通的安装孔(11)及被所述安装孔(11)贯穿的支撑端(12),另一者具有可活动地穿设于所述安装孔(11)的杆部,所述杆部具有沿自身轴向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设置有一限位部(21),所述安装孔(11)位于所述限位部(21)和所述第一端之间;
在所述第一磁性部(13)和/或所述第二磁性部(22)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所述支撑端(12)与所述限位部(21)分离的所述第一斥力。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30)被配置为其自身中心轴线沿预设轴线布置;
所述电机组件还包括第二作用件,所述第二作用件被配置于所述电机(30)或所述承重体(40)中的一者,并受控产生驱动所述电机(30)在与所述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作用力,以使得所述电机(30)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预设轴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作用件包括第三磁性部(14)和第四磁性部(23),所述第三磁性部(14)被配置于所述电机(30),所述第四磁性部(23)被配置于所述承重体(40),所述第三磁性部(14)和所述第四磁性部(23)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电磁铁,另一者包括电磁铁或永磁铁;
在所述第三磁性部(14)和/或所述第四磁性部(23)通电时,能够产生使得电机(30)在与所述预设轴线垂直的任一平面内移动的第二斥力。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和位置传感器(50),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位置传感器(50)电连接,所述位置传感器(50)用于检测所述电机(30)与所述承重体(40)之间的悬浮距离,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悬浮距离控制所述第一作用件产生的所述第一作用力的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置传感还用于检测所述电机(30)的轴线与所述预设轴线之间的偏心距离,并根据所述偏心距离所述第二作用件产生的所述第二作用力的大小,以使得所述电机(30)的中心轴线位于所述预设轴线上。
11.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体(40)和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机组件。
CN202120755411.7U 2021-04-13 2021-04-13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47558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5411.7U CN2147558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0755411.7U CN2147558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755890U true CN214755890U (zh) 2021-11-16

Family

ID=78602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0755411.7U Active CN214755890U (zh) 2021-04-13 2021-04-13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7558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5558B2 (en) Fan with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JP4587870B2 (ja) 磁石ユニット、エレベータ案内装置、及び秤量装置
US6483222B2 (en) Frictionless transport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6662148B (zh) 飞轮装置
US10989214B2 (en) Active magnetic rotor-bearing assembly having an even number of electromagnetic units with a salient connected to inter-yoke portions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by a permanent magnet structure spacer of defined magnetic permeability
CN113078768A (zh)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CN102118126A (zh) 可自动旋转的磁悬浮装置
CN112880953B (zh) 一种振动试验装置及振动测试的方法
CN105591568A (zh) 一种可用于无线供电设备的磁悬浮系统
JP2010246365A (ja) 発電装置、発電システム、構造物、及び発電装置の設計方法
CN214755890U (zh) 电机组件及电器设备
JP2014217125A (ja) 磁気浮揚装置
CN112593751A (zh) 一种主被动一体化悬吊式电磁驱动的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
CN110513419A (zh) 一种基于磁路设计的可调准零刚度隔振器
CN1822487B (zh) 磁斥型悬浮装置
CN102700906B (zh) 带有正负极纠错功能的兼容型铅端柱振动排列装置
CN111030509B (zh) 一种基于力失衡驱动的二维平面悬浮运动的装置和方法
KR100426616B1 (ko) 베어링리스 리니어 모터
CN209198037U (zh) 多方向使用振动台
CN113833755A (zh) 磁悬浮轴承
JP2625717B2 (ja) 磁気浮上搬送装置
JP2020139484A (ja) 磁気浮上式ポンプ
JP4984242B2 (ja) 電磁コイルを利用した定常震源
JPH076541B2 (ja) 磁気軸受装置
CN114001016A (zh) 一种可修正高度的压缩机减振装置、控制方法及制氧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